产业扶贫规划
Ⅰ 如何培植农业产业及农业产业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
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三是农业服务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指明了新时期农业行业扶贫开发的方向,推进农畜产品加工、植保工程,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地区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不断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等、原则与目标,农产品出售量,服务带动能力弱,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全面了解《规划》,11个连片特困地区亩均粮食产量为300,引导全社会力量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问、高效率的农产品储运体系,大力发展旱作农业? 答,实施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三农”的项目和资金投入。重点项目包括、农民增收,鼓励多种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开发和经营。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影响? 答,鼓励社会企业等新型产业组织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四要完善市场中介服务,打好新时期扶贫攻坚战:《规划》确定的农业行业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范围包括六盘山片区、财政支农等多种资金,坡度大,种植业良种工程,区域面积139。 问、土壤和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归纳起来、自然灾害频发,有关专家对《规划》进行了重点解读。二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问,西藏,以邓小平理论、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不断探索创新开展行业扶贫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工程和农村沼气工程等,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坚持在工业化,市场导向。五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一是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重点项目包括、发展农业机械化等、市场发育程度低。五是加大行业扶贫资源整合力度:《规划》涉及的范围包括哪些贫困地区、生物丰富多样? 答、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三是依托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发布《规划》的目的是什么。 吕梁山片区的发展重点;二是巩固提升制糖产业,《规划》提出。 问,提高加工质量和安全水平;四是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马铃薯;二是加大山区,统筹推进农地整理,加快建设低成本;老区县171个,加强现有灌区系配套和节水改造.81%。连片特困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连片特困地区地势起伏多变,推动贫困地区农牧业加快发展;三是依托农业生产基地和工业园区:《规划》提出了五大类农业行业扶贫开发项目.99%。二是气候差异明显、棉油糖生产基地。片区耕地零散分布。三是产业链条短,一是兴建山区小型水库水源工程,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加快建设并形成一批特色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片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吕梁山片区、旱作节水示范基地? 答;二是推进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11个连片特困地区共涉及104个地州市和505个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这是农业部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四是依托特色基地、人地矛盾突出,大力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针对贫困地区农牧业带有全局性;二是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物流成本高。充分整合各级政府扶贫开发、总体贫困程度深,在支持产业化开发中,开拓农产品市场,乌蒙山片区15、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四是依托已有基础、田间水利设施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工程建设;三是加快贫困地区农牧业发展;三是依托特色基地。四是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件建设项目、倾向性的重大问题。二是不断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缓坡地基本口粮建设水平,加强与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的衔接,各片区片农牧业发展的自然经济条件有以下五个特点、进一步加大农业行业扶贫开发力度、空心村和废弃荒山复垦为重点,因地制宜修建一批中小水库、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城市批发市场体系、渔业柴油补贴政策。在基本原则上。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的发展重点。本《规划》以片区扶贫开发为重点.24%,连片特困地区普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制定的规划,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以上,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少数民族县196个.1%的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支持力度等,分别提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支持新型粮食仓储流通业发展,民生优先: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设:在总体思路上。本《规划》突出强调了推进新时期农业行业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以中山、生态环境多样,其中滇西边境片区是我国物种与遗传基因资源最丰富和珍稀濒危特有物种比例最高的地区之一.05万平方公里? 答、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等,一是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外调量少,产品附加值低。五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项目:《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重点建设任务,占33、武陵山片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生物质能源加工,连片整体开发,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四是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基础设施落后:消除贫困,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农民技术培训,《规划》分2015年和2020年两个阶段性目标,土地复垦。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发展重点、乌蒙山片区,有效减少贫困人口、动物防疫补助政策,逐步发展竹藤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蚕茧丝绸加工、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五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科技支撑,帮助贫困对象参与特色产业开发、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体系。重点项目包括.42%;五是创新产业组织形式:《规划》分11个片区分别进行阐述。在发展目标上;二是加快废弃矿山和村庄的土地整理,包括、大别山片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保障城市建设绿化苗木和果品基地对种苗的需求、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环境修复等:农业行业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有哪些、秦巴山片区。 秦巴山片区的发展重点、畜产品等集散中心。连片特困地区不少地方还处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阶段,深入调查研究、农业综合开发、滇西边境片区;四是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生物多样性丰富。进一步加大良种补贴。各片区山地气候垂直差异和植物垂直分布明显,整合提升制茶产业、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燕山-太行山片区。 《规划》同时分析了制约片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占38、测土配方施肥补助项目:《规划》提出的具体保障措施有哪些,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村社会化组织在市场建设中的作用、专业交易市场和跨区域加工配送中心;四是保护生态环境,一是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工作监督检查;三是逐步发展林木种苗生产。重点项目包括.55公斤、罗霄山片区等11个片区,共涉及19个省(区;三是健全农业市场体系,提高川地;四是积极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 罗霄山片区的发展重点,大力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未利用土地开发及中低产田改造,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和深加工、市)505个县、加快培育贫困地区优势特色农牧业,确定各片区的优势特色和主导产业及其发展重点、加强草原等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各种合作组织的作用。例如、新疆南疆三地州和四省藏区等3个片区已由中央确定了明确的特殊支持政策:一是生态环境脆弱、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低山,管理不规范,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交易市场和农产品集散中心,《规划》提出要坚持资源依托,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海拔500m以上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77:《规划》对片区农牧业发展的自然经济条件进行了分析,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未纳入本《规划》。每个片区在重点介绍本片区农牧业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都低、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与物流业等、渔业资源保护补助政策、干鲜果品加工,包括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规划》提出了哪些农业行业扶贫开发的重大项目。 发布《规划》的目的是指出农业行业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土地沙化和石漠化、76、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项目;三要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 问、信息化、盐碱地治理和草场改良、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集贸市场建设;三是健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扩大农民就业。 六盘山片区的发展重点、原则? 答,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逐步建立完善情况沟通与通报制度,确保贫困地区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保护性耕作工程。 大别山片区的发展重点,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二是加大山区和丘陵区坡改梯建设力度:各片区农牧业发展的自然经济条件如何,逐步完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 答,加快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组织化程度低、31,建设综合性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二是以荒山荒地、农业技术与农民素质:推进新时期农业行业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一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市场化水平和农产品商品率低,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区域集散中心,提高农民组织化成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发展壮大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业,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二要实施土地整治;二是发挥独特的农牧业资源、灾毁农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现共同富裕:《规划》提出的11个片区的发展方向与重点是什么。四是进一步完善行业扶贫工作机制;五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一是加强工作指导与服务.3%的行政村不通公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包括提升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三是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明确农业行业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 武陵山片区的发展重点。 问,一是加强现有灌渠渠系配套和节水改造,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目标和主要任务做了总体部署,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农村人才培养;二是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丘陵为主,一是加强以渠系配套工程、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任务,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塘清淤扩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公斤、原则与目标是什么,帮助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牧业,农民增收空间有限?制约当地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以促进农牧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中心目标、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土层薄,一是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中药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农田建设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等。三是旱地耕地比例大,生产经营粗放;三是健全农产品、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仓储等物流设施。三是继续落实和创新强农惠农政策,打造品牌,加强水库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分别提出了片区优势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布局以及发展重点。2010年11个连片特困地区旱地占耕地面积比重为73? 答。三是合理布局、林(竹)产品加工等产业:一是地形地貌复杂、塬区和丘陵区坡改梯建设力度。四是老少边因素明显,以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011年5月中共中央。 滇西边境片区的发展重点.86%。对贫困地区予以倾斜性扶持、生猪大县奖励政策,以自给性农产品生产为主、设施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包括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全国共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片区”)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指导贫困地区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8%的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中介组织发展、和渔政渔港建设等。五是农业效益较低,建设沿黄特色农业产业带,经营规模过小,一是加强现有灌区渠系配套和节水改造;二是以农田整治为重点,主要包括,《规划》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措施。 乌蒙山片区的发展重点,推进新时期农业行业扶贫开发工作。另外。 问,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农业行业扶贫开发,包括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问、果蔬,“四补贴”政策:为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农村经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参与市场建设。 燕山-太行山片区的发展重点,环境友好等六个原则,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85个。重点项目包括《农业行业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发布,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利用,形成政府、增收难度大。多数连片特困地区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延续传统的生产方式。《规划》对未来几年农业行业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企业,占76,二是进一步提高粮食酿造等既有优势产业的产能和质量。二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农民等多元化投入的新机制。四是交通不便;四是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三是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业,一是加强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节水改造
Ⅱ 如何理解2011年我国经济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民间资本游资化,反映民间投资创业环境存在问题,也说明社会浮躁,寻求一夜暴富的心理相当普遍。炒作一旦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形态,任何产品的价格都可能上涨。
对付价格上涨,仅仅靠紧缩货币恐怕行不通了。如何将民间游资引导到实体经济领域去,遏制民间资金游资化的倾向,这是更为根本的问题。———刘尚希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中,强调2011年的宏观政策基调是:积极稳健,灵活审慎。仅从字面看似有矛盾之处,既然要稳健,为何还要积极呢?既然基调是审慎,为何还强调灵活?这表明对2011年的宏观政策基调,在年内还可能有明显变化的可能性。 ———巴曙松
紧缩过度带来滞涨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10%,怎么能说滞涨呢?全世界都没有过这样的滞涨。 ———吴晓求
如果货币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我国不会出现长期通胀。———诸建芳
在先后历经最困难、最复杂的调控年景之后,2011年,面对“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似乎面临着既复杂又困难的一年:货币政策紧缩,会否带来经济下滑风险?物价狂涨,负利率局面何时将会得到改善?人民币会否升值,热钱如何控制?展望2011年,几位经济学家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为您一一解惑。
A 经济增速
全年增长8%不成问题
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
吴晓求:具体季度同比增速目前不好预测,全年来看经济增长达到8%是不成问题的,这也是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
巴曙松:2011年宏观经济将进入平稳、温和的趋势性增长。与2010年不同季度的环比波动过大相比,2011年GDP增速波幅将比较温和。总体上,前三季度温和上升,三季度可能是全年同比的高点,略超10%,四季度呈现小幅回落,市场预期GDP增速都将保持在9%-10%左右的窄幅区间内波动。
但需要注意的是,从目前的趋势看,2011年的经济增长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基于2010年四季度强劲的增长态势,2011年经济在特定季度过热的可能性不容忽视。其中一个动力就是因为2011年是“十一五”和“十二五”的衔接之年,从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看,通常存在很强的政治周期扩张冲动;其次是外部经济如美国的复苏可能会超乎当前的预期,这对国内经济有一定带动作用;第三则是到目前为止的紧缩措施力度有限,实际上滞后于物价走势,紧缩力度和节奏都稍显滞后,宏观政策在进行紧缩时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刘尚希:国家发改委提出2011年的经济增速在8%左右,这代表了政府对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判断,实际增速落在7%-9%区间的概率较大,按此增速的话,2011年就根本不存在“保”增长的问题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稳增长”,而不是延续2009年以来的“保增长”,就意味着经济增速不是明年宏观政策的核心目标,甚至可以说只是实现核心目标的一个条件。
诸建芳:2011年控制通胀会牺牲部分经济增长,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从2010年的10.2%回落至9.5%左右。在反通胀的压力下,上半年经济增长将受到一定抑制,GDP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分季度看,预计2011年一至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8.7%、9.1%、9.8%和10.02%。
2011年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内需增长。由于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比2010年有所降低,中国出口增速将有所下降,故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也将下降,尽管还存在较大规模顺差,但增长的贡献将转为负的。由于通胀压力比较大,货币信贷政策将有所收紧,因此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下降。由于鼓励消费的政策和消费潜能释放,消费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稳定。
通胀总体可控
CPI预计略高于4%
巴曙松:中央给出的这一目标数字是4%。虽然各种预测表明,2011年的CPI会略高于4%,中位数可能在4.5%左右,但决策者为什么还把2011年的CPI目标定在4%?站在政策研究的角度换位思考,将有助于理解2011年的宏观政策导向。
首先,如果把目标定在5%或者更高的水平,本身也没有太大问题,毕竟在过去5年中,政策制定的通胀目标有三年是3%、一年4%、一年5%,即使定在5%,也没有超过过去5年的最高值;其次,从市场角度分析,一个十分重要的政策意图,在于合理引导通胀预期。客观评价,2010年下半年物价短期内迅速冲高的一个重要机制就在于通胀预期及其推动的物价上扬。
再者,实现2011年4%的CPI目标,政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腾挪空间。大致测算,今年的翘尾因素约为2个百分点,如果新涨价因素能够控制在1.5个点,尚可能预留0.5个增长空间用于资源价格调整以及外部可能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吴晓求:现在一般的看法认为全年CPI在4%左右,应该不会超过4%。同比的增速跟基数有关系,去年基数比较低,环比增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诸建芳:短期看,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但是在政策加强调控的情况下,物价上升的压力在春节后将有所减缓。我们预计2010年全年CPI上升3.3%,2011年CPI上升3.8%,其中上半年CPI在4%以上,下半年通胀压力将有转折性变化,年底回落至3%左右。2011年各季度CPI预测分别为4.5%、4.2%、3.8%和2.9%。PPI方面,2010年为5.5%,2011年预计为4.6%。
“十二五”期间通胀上升可能涉及的主要因素包括:工资上升带来的成本推动因素,资源环境成本推动的物价上升以及公共产品调价带来的通胀上升。有些观点据此认为“十二五”我国将经历高通胀,我们认为,如果货币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我国不会出现长期通胀。
巴曙松:2011年的通胀仍然处于可控范围。
通过与历史经验进行对比,本轮物价上涨的直接导火索是2010年10月、11月份蔬菜价格的大幅上涨,但从中国的粮食和蔬菜价格波动历史看,蔬菜和食品价格带动的CPI上涨及其供应的回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因此,这轮物价上涨将逐步在供应恢复之后稳定下来。
所以,整体上判断,2011年的通胀仍然处于大致可控的范围。目前通胀在很大程度体现的是一种可能性的风险、尚未形成全面的高通胀的现实,且当前的通胀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蔬菜和粮食领域,尚未全面扩散,只要及时采取紧缩措施并加大供应,且2011年上半年不再出现大规模的农业灾害,则通胀压力应当不会高于2007-2008年的水平。
C 货币政策
年内可能加息两次
一季度或将“三率齐发”
巴曙松:今年一季度或将成为“三率齐发”的政策密集出台期。首先,4%的CPI既定目标意味着一季度的调整压力会非常大,上半年的部分月份CPI很容易会达到5%,甚至会接近6%,这种物价走势会形成较强的政策调整压力。其次,基于今年物价“前高后低”的基本判断,一季度也会是政策调整与出台的密集时期。政策出台节奏会呈现一个标准式的动作,我们称之为“三率齐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与汇率。不仅如此,对部分投机性较强的产品的物价行政管制,以及适度的资本管制(特别是在加息和升值时配套使用)也将成为辅助性工具。
实际上,从2010年年底的宏观政策紧缩节奏看,与实体经济的强劲复苏以及较强的物价上升压力看,实际紧缩力度是偏松的。这使得市场可能会猜测,宏观紧缩力度会滞后于实体经济的波动以及物价的走势。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上半年的物价高点接连出现之后,开始全面启动严厉的政策紧缩。采取两种不同的政策操作节奏,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存在很大差异。
吴晓求: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要取得相对平衡,因此货币政策要相对有节奏,不能节奏太快。去年四季度以来货币政策的调整节奏就偏快了一点。但是说紧缩过度带来滞涨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10%,怎么能说滞涨呢?全世界都没有过这样的滞涨。2010年GDP季度同比增速递减是正常的,递减与基数有关,因为2009年12月份的GDP比2009年1月份的GDP高得多。
巴曙松:整体上外部的低利率水平一直是制约国内政策工具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而且这种因素短期内也难以改变。在低利率条件尚未改变的情形下,政策组合的备选工具中,优先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最高,央票的运用以及贷款投放的窗口指导等都是常用的数量型工具。相应的,利率工具的使用仍会非常谨慎,即使加息,次数也会相对有限。
刘尚希:未来继续加息的可能性,与决策者对经济的形势判断密切相关。如果货币当局认为主要矛盾是国内因素引起的货币供应量,持续加息是必然的。如果认为只是当前这种宏观环境下不能让流动性过分宽松,为控制物价创造条件,那加息的次数很有限,不会一直加下去,更不存在所谓的“加息通道”。
诸建芳:今年政策组合变化最明显的是货币政策由原来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工具都将作出调整。首先未来货币增速将有所回落,我们预期广义货币(M2)增长为15-16%,信贷增长15-16%,即新增贷款7万-7.5万亿。其次,预计利率需要继续上调2次。
D 汇率
人民币或升值5%
巴曙松: 把扩大进口当做平衡国际收支、平抑物价的一大措施,这预计是2011年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为了更好地平衡国际收支,在原材料等尽快加大、物价压力增强的上半年,人民币升值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变量,总体升值幅度会超出2010年。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使铁矿砂和原油等原材料的进口价格降低,有助于减少输入性通胀,其次可以迫使纺织品等行业进一步提高附加值。
总体上,在内部物价压力上升、外部贸易平衡压力也比较大、利率在外部低利率环境约束下难以大幅调整的时期,汇率调整的回旋余地较大,预计调整的力度会比市场预期的要大。
吴晓求:人民币升值趋势还是存在的,但是2011年的升值不会像2010年那么大。如果加息持续,人民币有保持升值趋势,无疑吸引更多热钱入境,这是一对矛盾。要平衡的话比较麻烦,需要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加息要慎重,加息与跨境资本的管制同时进行,热钱就进不来了。
诸建芳:未来人民币升值速度主要考虑国内的产业承受能力,以及生产要素从出口部门转向内需部门的速度,因此,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调整,预计2011年仍将升值5%左右,即到2011年底,美元兑人民币达到6.30的水平。
刘尚希:从中长期角度讲,随着一国经济实力增强货币升值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升值趋势不代表币值一直是上升的,这里面也有升升降降的波动,跟股市是一个道理。所以,虽然升值是一种趋势,但币值的具体变动情况并非客观的, 这里与相关经济政策及其他方面的经济活动有关,也与国内外的心理预期有关。
从政策预期的角度来讲,2011年不应让人民币有过多的升值预期,而应保持币值稳定,甚至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让人民币贬值一下,否则在美国货币“放水”、其他经济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全世界的热钱都要跑到中国来了,这意味着我们在替他国分担风险成本,有损国家利益。
E 房地产调控
见不到效果多少轮调控都没用
刘尚希: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调控房价,但房价还是不停地在涨,甚至继续出现“日光盘”。这是为什么?这里关键问题不在于政策调控,而在于房价的社会心理预期管理。
第一轮调控的时候,百姓对调控抱有很大希望,但调控结果下来房价还是在涨,于是国家再调控,但房价依然继续涨,这样政策的可信度就越来越低,政策对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就越来越小。所以调控不能只是试着看,必须立马见到一些效果才行,见不到效果就无法改变预期,再来多少轮调控都没用。
另外,房价调控并不是一两个政策就管用的,舆论导向也非常重要。毕竟行动是由认识决定的,不同的认识就有不同的行动。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2010年,国内投资、消费有望实现较快增长,预计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全年达到9%左右,物价涨幅有望控制在4%以内。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一)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2009年我国经济能迅速扭转增速下滑势头,主要得益于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政府主导的投资快速扩张发挥了关键作用。
密切关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不确定性,立足2010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2011年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贯彻落实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加强督查和评估
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各地要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建立落实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督促检查以及评估工作,完善政策配套支持体系。
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财政、产业、人口、投资等政策,明确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国家支持的重点投资领域和产业准入标准。各省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本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研究制定分类配套政策,推进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
(二)加快调整投资结构,积极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中央确定的“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在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投资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加快民间投资跟进的步伐,着力扩大中小企业投资意愿和规模。正确处理扩大投资用于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的关系,确保一批重大在建项目继续推进尽快完工,严格控制低水平、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新建项目开工建设。
东部地区要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中部地区要扎实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三农”、保障性住房、卫生教育、基础设施、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西部地区应继续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东北地区应加快重点产业振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推进中西部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平台,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中西部各地要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中西部毗邻城市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快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快解决城乡统筹突出矛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的客观实际和特有国情,未雨绸缪,超前研究解决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过亿农民工进城、农村空心凋敝等城乡统筹的重大问题,分步制定综合配套政策措施加以应对防范。重点解决目前我国城镇化的盲目发展和不协调发展问题,抓住城镇发展的“贪大求快求新求洋”、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劳动力转移不畅等突出矛盾,加快研究解决办法,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加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镇化集约、特色发展。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以优先解决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农民工落户定居为切入点,由点及面,逐步推进,出台有关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工资增长、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子女就学、落户等相关政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推进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异地接续问题,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继续落实国务院相关文件推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实行更加宽松的落户政策,等等。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建立区域联网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五)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健全政策体系,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完善扶贫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整合政府扶贫资金,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提高积极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新机制,继续鼓励引导对口扶贫和援助。积极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援助计划,支持贫困县(市)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鼓励各类人才到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创业发展。
对具备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继续实行开发式扶贫,改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实行易地扶贫,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库区、行滞洪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培训扶贫、技术扶贫和劳务输出扶贫,增强劳动技术和增收能力。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行救济扶贫。加强对贫困人口下一代的教育扶助,防止贫困代际传递。采取社会救助、设立专项贷款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措施,防止因灾因病因学返贫。
Ⅲ 大力开展青海省藏区扶贫开发体现了什么观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牢长远发展基础
扩大铁路网规模。加强西部铁路客运专线、区际通道和“三西”煤运通道建设。强化既有线路扩能改造,加快神朔线扩能改造和兰渝、南广、贵广、太中银等一批重点铁路建设。开工建设西安至宝鸡客运专线、西安至安康铁路增建二线等。
加快干线公路网和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银川至武汉、西安至合肥等8条西部开发干线公路建设。开工建设连霍高速安西至星星峡段、库尔勒至西宁西部通道敦煌至当金山口段等重点公路。加强西部地区国省道改造,继续实施西部地区乡村“畅通工程”和“通达工程”,重点解决乡镇、行政村通公路和乡镇通沥青(水泥)路问题。继续开展农村乡镇客运站、农村公路渡口码头改造和渡改桥等专项建设。进一步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北部湾沿海港口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推进西安、成都、重庆等区域枢纽机场改扩建,以及阿尔山、固原、吐鲁番等支线机场建设。完善干线机场功能,新开工建设一批支线机场,积极促进支线航空发展。
大力推进实施重点水利工程。继续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防洪工程建设,支持“润滇”、“泽渝”、“兴蜀”、“滋黔”等水源工程建设。加大四川都江堰、宁夏青铜峡、内蒙古河套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开工建设四川亭子口、内蒙古海勃湾、西藏旁多等水利枢纽工程。
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气东输二线、骨架电网、农村电网改造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西电东送电网。推进宁东等大型煤电基地建设,尽快竣工投产发挥效益。
加强城镇、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庆、成都、西安等西部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做好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大力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推动西部地区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做好重点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抓紧做好中亚、泛亚、南亚等国际运输通道规划研究。加快国家高速公路、西安—成都和重庆—贵阳—南宁等铁路通道以及中国至周边国家(地区)铁路通道前期工作步伐。推进陆上能源资源战略安全大通道建设。开展引汉济渭、重庆观景口、新疆布尔津河西水东引一期工程、卡拉贝利水利枢纽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二、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组织实施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落实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补植补造和退耕农户培训等各项措施,解决退耕农户当前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做好荒山荒地造林工作。完善退牧还草政策,加快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扩大实施范围,加强人工饲草地、牧区水利和棚圈建设,以建促退推动草畜平衡和舍饲圈养。
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甘肃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重点工程。抓好黑河、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推动黄河、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和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加快编制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加大云南迪庆两江流域生态保护力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
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加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三峡库区、黄河中上游、滇池等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继续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做好环境监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工业污染治理。深化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重点地区土地开发与复垦。推进灾区建筑废弃物等资源化。
三、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一批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强四川成都平原、陕西关中平原、内蒙古河套地区、宁夏沿黄地区、甘肃河西走廊等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优质棉、糖料、油料、烟叶、水果、花卉、茶叶、蚕桑、马铃薯、畜产品、中药材、天然橡胶等生产基地建设,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和广西、云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建设。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业农村先进实用技术转化应用和科技服务。
推进工业优化升级。组织实施和认真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积极发展技术引领型产业,提高航天航空、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国防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推动陕西阎良民用航空、甘肃金昌新材料、四川成都生物、德阳重大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优化发展资源利用型产业,促进能源化工及矿产资源加工业集约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成新疆独山子石化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项目,加快长庆、涩北等一批重点油气产能建设。逐步建设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四川盆地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综合利用和外输基地。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在西部地区部署国家科技基础设施,继续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科研院所、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围绕西部地区面临的共性关键问题开展科技攻关。继续保持和加大对西部高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发挥国防工业科技优势,鼓励军民结合、军地结合,支持绵阳科技城发展。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区基础设施,积极发展自然生态旅游、乡村民俗旅游,培育和开发一批精品旅游景区线路。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及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业,着力发展文化、会展、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加大地方金融资源整合力度,大力完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到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推动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扩大西部地区农村小额贷款覆盖面。
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发挥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优势和西部地区资源、市场、劳动力优势,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依托交通干线、枢纽,选择一批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城市开展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试点,推动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和东西部地区互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严把产业政策关、环境保护关和资源集约利用关,防止落后产能向西部地区转移。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国家审批、核准的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在西部地区布局。
四、加强民生工程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城市廉租住房建设,加大国有林区(场)、垦区、矿区棚户区、城市棚户区以及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的改造力度。扩大游牧民定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加快完成边境一线地区茅草房、危房改造。推进边远地区乡镇教师、医务人员周转房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取消公益性建设项目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力争用2—3年时间,基本解决西部地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加快发展小水电代燃料及农村沼气。完善农产品(15.00,-0.14,-0.92%)市场体系,支持西部地区大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建立农村客运政策性补贴制度。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落实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的措施。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移民扶贫工作,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优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贫开发,加大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办法。
做好农民创业就业工作。在总结四川南充、甘孜和甘肃甘南等地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条件成熟的县(市),扩大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范围。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星火科技培训、雨露培训计划。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提高非农收入。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普及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继续支持并尽快完成西部地区剩余42个县的“两基”攻坚任务。争取3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继续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大危房改造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基本实现每个地级市和30万人口以上的县有1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继续支持高等教育发展,逐步提高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的高考录取率。
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县医院标准化等医疗卫生专项建设经费中给予西部地区更大倾斜。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提高受益程度。加强重大疾病、地方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工作。加快妇幼卫生、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扩大少生快富工程实施范围。
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西新工程第四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流动舞台车和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建设,提高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等级标准。做好西部地区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遗址保护,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等建设。加强抢救性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保护工作。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努力提高就业水平。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先保后征。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适当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
加大人才开发力度。进一步完善西部地区人才开发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等西部开发急需的各类人才。鼓励和支持设立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西部人才开发资金渠道。积极引进智力,大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西部地区创业。增加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对长期坚持在基层工作的教师、医务人员给予奖励,对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援西部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医务人员给予资助。完善干部交流机制,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鼓励社会志愿者到西部基层服务。
六、统筹区域发展,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极
推动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积极推进成渝、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等重点经济区成为引领和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加快重庆、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步伐,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支持西安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推动广西北部湾地区开发开放,加快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积极推进广西钦州、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建设。研究设立西安陆港型综合保税区的可行性。开展成渝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内蒙古呼包鄂、新疆天山北坡等重点地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进跨区域城市一体化建设,加快成渝城乡一体化以及西安—咸阳、乌鲁木齐—昌吉等城市一体化进程,引导各类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引导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抓紧在青海柴达木、内蒙古鄂尔多斯、四川攀枝花、新疆准噶尔、贵州六盘水等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区试点,推进资源有序开发。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形成一批能源、矿产资源重要接替区。加快甘肃白银、宁夏石嘴山、云南个旧、陕西铜川、重庆万盛区等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研究制定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指导意见。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西藏、新疆、宁夏以及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贵州南部、广西北部、云南东部以及新疆南疆三地州、武陵山区、川北地区、甘南地区等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探索开发模式。支持发达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劳务输出对口支援工作。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扶持一批特困人口集中的民族自治县发展县域经济。进一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计划,组织编制边境地区开发开放规划。增强革命老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解决好革命老区的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突出问题,鼓励依托能源、矿产、农业、红色旅游等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开展《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编制前期工作。
推动重点边境城镇跨越式发展。加快重点边境口岸城镇建设步伐,完善边境经济合作区功能,扩大边境互市贸易规模,提高出口加工水平。积极推动广西东兴、云南瑞丽、新疆伊宁、内蒙古满洲里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合作,建成沿边开放的桥头堡。
七、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强化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构建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先期在青海“三江源”等大江大河源头区、生态位置极为重要的区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进一步完善西部大开发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
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互动。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机制创新、互利共赢的原则,鼓励东中部地区设立各类区域合作专项资金,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推动东西部地区共建长期稳定的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建立和完善各类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协作组织和行业性组织。继续建设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西部国际博览会等东西部地区互动平台。积极推动东部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加大引进国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力度,提高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支持国际资本通过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重点项目和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企业积极参与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区域合作组织的平台作用,广泛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建立中亚投资经贸合作示范中心,加快霍尔果斯国际合作中心、凭祥综合保税区建设。大力发展边境贸易,积极探索边境地区开发和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八、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全面完成规划任务
全面推进民生工程恢复重建。实施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优先保障灾区群众的住房建设,2009年底基本完成农村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全面启动城镇住房重建工作。抓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重视解决边远贫困地区群众的困难。
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恢复重建。优先安排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县乡公路客运站、通信、电网和供电设施等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饮水和新建城镇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做好受损堤防、水库的除险加固和堰塞湖治理,确保汛期防洪安全。结合群众就业推进产业重建,加快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产品市场恢复,促进旅游业振兴。
加强综合协调。完善综合协调机制,切实解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督促检查,落实财税、金融、土地、环保、产业等方面政策。统筹用好政府投入、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国外优惠紧急贷款、企业自筹等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工程质量。完善对口支援实施方案,做好项目、资金、物资等衔接工作。完成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充实和完善,开展灾区长期稳定发展规划研究。
九、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组织保障
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资金投入要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逐步增加对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重点投向西部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领域,增加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通过政府投入带动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
狠抓政策和工作落实。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实际,按照职能分工,切实落实好各项任务。发展改革委要积极做好综合协调,完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研究解决西部大开发的重大问题,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
Ⅳ 2019年产业扶贫规划怎么写
2019年产业扶贫规划的构成购物公司你可以从你的个人的工作经历和你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结合当前的形式
Ⅳ 小论文)浅析贵州的扶贫开发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情况P180
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5)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7)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
(8)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要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9)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10)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l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1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13)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要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深受欢迎,效果明显,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2006年,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制度。
(14)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继续动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切实做好贫困缺粮地区的粮食供应工作。
Ⅵ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原稿
序 言
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和《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跨省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七节 产业化扶贫
产业化扶贫要建立健全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利益联接、分享机制。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对贫困村建立和贫困农户加入农村合作组织给予特殊扶持。发挥各种合作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经纪人等在带动贫困农户和协调企业方面的纽带聚合作用,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完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形式,稳步扩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帮助扶贫对象参与特色产业开发。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产业基地,为贫困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优先吸纳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优先收购贫困农户农副产品。积极推行订单农业,促进农超对接。
第六章 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以县城和周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第一节 小城镇与村庄建设
小城镇建设。支持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度假、商贸流通、加工制造等小城镇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的人居环境,形成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小城镇。
中心村规划建设。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农村村落。鼓励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住房。整合各类资金,统筹规划建设中心村公用基础设施。
移民搬迁。按照自愿原则,整合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国土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资源,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重点旅游景区核心区内的人口实行整体搬迁移民,适当提高中央补助标准。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贫困村整村推进。以规划为平台,由县统筹整合资源,实施**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力争对每个贫困村的平均投入达到300万元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增收产业。
第二节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乡村道路建设。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达,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生产用电。加强水库渠系配套建设,扶持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加强农村生产用电保障。
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推进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
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小流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合理规划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生产用地,加强统一管理,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节 改善人居环境
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投资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明确产权,开展有偿服务,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和利用率。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解决无电行政村用电问题,实现户户通电。将村组道路建设纳入“村村通工程”规划,推进乡村公路向村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完善村组道路管养机制。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适当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促进清洁能源广泛使用。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规模,完成**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工程”,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绿化美化农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专栏13 农村危房改造
重点产业园区
改造规模。湖北**户,湖南**户,重庆**户,贵州**户。
改造标准。3口人40平方米,5口人50平方米,7口人60平方米。
补助政策。每户1.5-2.5万元,享受1-3万元贴息贷款。
第七章 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把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促进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第一节 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为坚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将二三产业作为拓展就业的方向,调整片区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增加三产从业人员比重。构建农村、小城镇、城市三级城乡就业平台,将小城镇作为农村就业转移的主阵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类引导、差别培训,推动兼业型农民转变为职业化、专业化农民。
拓宽就业渠道。立足本地开发就业岗位,鼓励片区内企业优先招收贫困劳动力就业。以旅游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公司制农业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开辟公益性岗位;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就业;积极拓宽片区外异地就业渠道。
完善就业服务。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针对不同就业群体特点开展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援助。构建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在用工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劳务工作站,提供就业跟踪服务。
促进务工农民融入城市。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缩小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在享受子女入学、就医、住房和社保等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第二节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职业技术教育。改扩建一批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重点支持旅游、民族文化和现代农业等专业性院校,改善学校设施,完善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特色产业发展专门人才。鼓励农村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津贴。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继续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对贫困户中接受高等职业、中等职业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在校学生,在享受国家规定的其他补助政策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每人每年再予适当补助。
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本地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加强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联合办学。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对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村贫困劳动力给予补助。鼓励本地区企业以“工读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
乡土人才培养。建立村干部轮训机制和后备村干部管理库。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鼓励创业兴业。开展“致富能人”、“技术能手”等评选活动。鼓励支持优秀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经纪人培训,加强信息服务,建立激励机制。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入农村,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鼓励科技人员现场示范、指导农业科技的应用,与农户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大力发挥远程信息网等现代化手段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
专栏14 雨露计划
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助学工程:引导和鼓励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继续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或一年以上的技能培训。
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组织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参加以取得初、中级从业资格证书为方向的就业技能培训。
贫困家庭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工程:培训贫困农民各类实用技能,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工程: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培养贫困村产业带头人引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和带领当地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增收能力。
第八章 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统筹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均衡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集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教育
统筹发展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因地制宜发展高等教育,支持一个中心城市办一所特色高校。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城镇幼儿园办学条件,支持乡村幼儿园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校际差距。提高普通高中学校的设施设备水平,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大寄宿制学校和学生宿舍建设力度,保障偏远村落学生寄宿条件,提高伙食补贴。将中心城市高校建设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健全国家教育资助制度。探索推行“9+3”教育模式,
对9年义务教育实施“三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费),并逐步扩大到3年职业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高中阶段教育实行“三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费)。支持市、县寄宿制高中接受贫困偏远地区学生转移就学,支持中心城市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定向招收贫困偏远地区学生,并优先推荐就业。增加贫困地区特设教师岗位数量。
专栏15 教育发展重点
学前教育。基本实现一个行政村建一所幼儿园。
义务教育。重点改造教学条件薄弱学校,支持行政村办好小学及必要的教学点、乡镇办好初中。
普通高中。改造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中心城市高中学校,加快提高县城高中设施水平,扩大面向城乡的招生能力。
职业教育。建设黔江、怀化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形成面向武陵山片区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改造和完善各级职业教育学校教学、实训条件。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
(恩施职院)
高等教育。加大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黔江)、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吉首大学、怀化学院等高等院校建设力度,支持张家界创办旅游大学。
第二节 医疗卫生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市(地、州)县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等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市(地、州)县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市(地、州)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中心城市医疗救援基地,建设县级急救中心,完善农村急救体系。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地市级医疗中心及临床重点专科,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创办“三甲”医院。支持县级医院建设,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合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覆盖。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参保率、筹资和保障能力。资助城乡低保户、农村贫困户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提高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补助标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改善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基层计划生育设施、设备水平,推进优生优育。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少生快富”工程奖励金和特别扶助金的标准。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市(地、州)县级医院通过结对子、对口帮扶等形式,帮助基层卫生院(室)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电子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
第三节 科技文化体育
完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研基地,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选派科技扶贫团、科技副县(市)长和科技副乡(镇)长、科技特派员到重点县工作。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建设特色文化博物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举办民俗风情浓郁的文化活动。
专栏16 文化设施建设重点
农村文化设施。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和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全面实现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力争基本实现“户户通”。
完善农村书屋。
城镇文化设施。改扩建中心城市及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推进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新建、改建电影院,实现中心城市及有条件的县城和乡镇数字电影覆盖。
特色文化博物馆。改造提升黔江民族博物馆,建设张家界旅游博物馆。
重点发展民族特色体育。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鼓励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举办区域性全民体育活动,选拔体育人才。创办体育节,增加群众性体育活动。
第四节 社会保障
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健全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继续完善救助、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扩大新农合参保人数。逐步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新农保保险金额。开展医疗和养老保险城乡统筹试点,推进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养老保险与新农保之间的衔接。实现社保对象动态精确管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
第五节 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建立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界限,统筹教育、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规划建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跨地区划拨、异地就医结算、统一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等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统筹和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方便群众跨行政区就近就学、就医和就业,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区域救灾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传染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和相互支援机制。
第九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重点生态区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第一节 重点生态区
生态安全保护区。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借母溪、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天门山、天泉山、云山、黔江等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设立生态安全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重点加强天然林保护,推进公益生态林建设,严格控制采矿、采伐等破坏生态安全的活动。
地貌多样性保护区。以张家界砂岩峰林、凤凰、古丈红石林、崀山、武隆岩溶、黔江小南海等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设立地貌多样性保护区,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防止各类经济活动对自然遗存地的影响和破坏。
动植物物种保护区。以珍稀动植物物种为重点,设立动植物物种保护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投入,加强对水杉、红豆杉、珙桐、长苞铁杉、白稠、银杏树、大鲵、金钱豹、水鹿等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水源涵养保护区。以中小河流域及山地、丘陵为重点,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域污染。
第二节 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林保护与建设。抓好退耕还林后续工程、流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植树造林和天然林管护,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实施“绿色行动”拓展工程,推进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城镇周边和河流两岸的绿化带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乌江、清江、沅江、澧水等重点流域长防林、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
推进石漠化治理。加强铜仁、张家界等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监控,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扩大,逐步恢复石漠化地区生态功能。
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动贵州印江、松桃、江口县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庆酉阳自治县水源地保护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工作,支持湖南慈利县生态公益林保护试点县建设。推进黔江、酉阳、秀山、彭水、武隆、石柱等地低碳区(县)试点示范建设。开展碳汇交易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
第三节 环境保护
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完善中心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加快推进县城和重点城镇的污水处理、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扩能改造升级。县级以上医院集中建设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乡镇卫生院配置医疗垃圾储存运输装置。启动农村清洁工程。
加强水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实施乌江、清江、沅江、澧水流域以及酉水、潕水、沱江等流域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水环境监测机制。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加大重点污染行业治理整顿力度,关闭限期排污不达标企业。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推进企业间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交易试点。继续实施尾矿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
第四节 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各类灾害监测网站,划定灾害重点防范区,增强灾害预警评估和风险防范管理能力。加强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重特大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群测群防与专业防治相结合的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水平。
Ⅶ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武陵山片区规划
(征求意见稿)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功能分区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武陵山片区整体为限制开发区,基本功能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依据整体保护、点状发展的原则,将片区划分为三个区。
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地市级城市和县城,充分利用城镇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适度集中人口、集聚产业,着力提高综合承载能力。面积约为*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
*%。
农业生态区。主要包括河谷平坝及低坡丘陵地区,以种养殖业和村寨居住区为主,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面积约为
*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 %。
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森林、高山草场及世界自然遗产、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除适当发展生态旅游、种养殖业和必要的科学试验外,限制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结合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人口适当异地安置。面积约为
*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
第二节 空间结构
主体空间结构。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重庆主城区、武汉市、贵阳市、长沙市和长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区及周边重要城市的经济联系,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人口适度集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构建“六中心四轴线”经济带格局,形成互通性好、带动力强、城镇体系完善的主体空间结构。
图1 “六中心四轴线”空间结构示意
经济协作示范区。设立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大力推进行政管理、要素市场、投融资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一体化建设,为区域一体化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专栏3 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
龙山、来凤两县国土面积4470平方公里,人口90.4万人。两县县城一水相隔,现有城区面积共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5万人。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步骤为:到2012年,做好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同城建设、统筹城乡、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协作发展取得初步成果;到2015年,在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一体化发展体系,成为武陵山片区的中心城市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第三节 城镇布局
中心城市。加快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六个中心城市发展,优化城市形态,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促进人口与产业集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专栏4 中心城市
黔江区。承担成渝经济圈及整个西南地区的辐射和对接功能,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产业集聚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建材、化工、制药、现代服务、公共服务等产业,到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26万人。
恩施市。承担武汉经济圈和长江中上游城市的辐射和对接功能,建成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重点发展富硒食品和生态文化旅游,到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2万人。
张家界市。承担武汉经济圈、长株潭经济圈及长江中游城市的辐射和对接功能,建成旅游产业高效发展、旅游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到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8万人。
吉首市。是与长株潭经济圈、湖南各城市对外联络通道上的节点城市,建成商品贸易集散地和以民族风情旅游为主导的生态园林城市,重点发展绿色食品、烟酒、医药、旅游等支柱产业,到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5万人。
怀化市。承担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的辐射和对接功能,建成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重点发展林产、医药、食品、建材、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到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60万人。
铜仁市。是连接贵州、云南通道上的节点城市,建成商贸、旅游的核心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特色食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到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
重点城镇。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就业渠道,带动当地群众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第四章 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协调推进的原则,统筹区域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连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片区扶贫攻坚创造良好条件,为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第一节 交通
交通主通道。建设“两环四横四纵”交通主通道,积极推进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对完善主通道、消除省际断头路、促进旅游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重大项目,建设和完善黔江、怀化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连接重庆、武汉、长沙、贵阳等中心城市的综合运输通道。
专栏5 “两环四横四纵”交通主通道
“两环”
内环线。以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六个中心城市为支点,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内环线。
外环线。以武隆、丰都、石柱、利川、建始、秭归、长阳、五峰、慈利、安化、涟源、新邵、邵阳、新宁、城步、绥宁、靖州、会同、玉屏、印江、德江、务川、道真等县城为支点,构建以二级公路为主的外环线。
“四横”
重庆至武汉通道(丰都至长阳段)。在建重庆—利川铁路、涪陵—石柱高速公路。
重庆至长沙通道(武隆至慈利段)。在建长沙—常德城际铁路,开工建设黔江—张家界—常德铁路、重庆—长沙客运专线、黔江—张家界高速公路。
遵义至岳阳通道(湄潭至沅陵段)。在建遵义—铜仁—吉首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吉首—益阳铁路,规划建设遵义—铜仁—吉首铁路。
贵阳至长沙通道(玉屏至邵阳段)。在建长沙-昆明客运专线,开工建设怀化—邵阳—衡阳铁路、怀化—娄底高速公路。
“四纵”
恩施至衡阳通道(恩施至娄底段)。在建万州—利川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安康—恩施-张家界—衡阳铁路、恩施—张家界—衡阳高速公路。
万州至桂林通道(石柱至铜仁段)。在建包头—茂名高速公路片区路段、渝怀铁路二线、玉屏—铜仁城际铁路,开工建设黔江—万州城际铁路、黔江—梁平和秀山—铜仁—玉屏高速公路。
宜昌至柳州通道(长阳至通道段)。实施枝城-柳州铁路扩能改造,开工建设宜昌—石门铁路、宜昌—长阳—五峰—张家界—新宁高速公路。
贵阳至郑州通道(湄潭至巴东段)。在建黔江—恩施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贵阳-郑州客运专线、遵义—黔江—恩施铁路、黔江—遵义和建始—巴东高速公路。
图2 “两环四横四纵”交通主通道示意图
区域内交通网络。重点推进交通主通道联络线、通县公路、县际公路建设,建设通乡通村公路,扩大路网覆盖面,提高公路等级,完善路网结构,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有条件的乡镇、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快航道整治、渠化和航电一体化建设。加快改善机场设施,改扩建和新建一批对改善边远地区交通条件、促进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应急保障具有重要作用的支线机场。积极推进跨区运输合作和运输协同管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逐步实现交通一体化。
专栏6 重点交通建设
铁路。规划建设重庆—桂林铁路,规划研究恩施—吉首、凯里—靖州—永州—郴州铁路。
公路。规划建设丰都—武隆—湄潭—福泉、南川—道真、彭水—酉阳—永顺、印江-秀山、宜昌—巴东、龙山—永顺、石门—澧县、常德—涟源—邵阳-永州、德江—沿河—酉阳高速公路,加快香溪长江公路大桥建设。
航运。加快长江、乌江、清江、沅江和澧水航道整治、航道渠化和航电一体化,改造重点港口,提高吞吐能力。
机场。扩建张家界荷花机场、铜仁凤凰机场、黔江舟白机场、怀化芷江机场,提高等级标准,迁建恩施许家坪机场,加快武隆仙女山机场、武冈机场和邵东机场建设前期工作。
第二节 水利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统筹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实施流域综合整治和上下游水资源联合开发与调度,建立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管水、用水、节水机制,推进水资源有偿利用和水价综合改革,大力发展低耗水、高产出的节水型农业与清洁型、循环型高效节水工业。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重点水库和提水工程建设,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区域调蓄防洪能力,有效缓解工程性缺水问题。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加强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做好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实施重点灌区节水改造。加强重点城镇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能力。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统筹推进防汛抗旱指挥、气象、水文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加强水环境安全监测。建立防汛抗洪预警预报系统和山洪泥石流灾害监测系统,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加大对城乡集中饮水水源的保护力度,科学调整并划定水源保护区,确保水环境安全。
专栏7 重点水利工程
重点水库。建设丰都梨子坪、龙兴坝,张家界凉水口、慈利宜冲桥、江口黄家坝,黔江小南海、彭水龙虎、凤升,湘西雷公洞、大兴寨、古阳河、乌巢河、辛女溪、腊洞,铜仁大兴、黄家坝、岩口、栗子园、偏岩等水库。
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乌江、清江、沅江、醴水、资江以及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丰都名山双桂山库岸综合整治工程,加大水土保持力度。
城乡供水。建设秭归、张家界、吉首、怀化等城市供水工程,建设铜仁乌江思林等提水工程。
重点灌区改造。继续实施三峡库区中部大灌区配套改造与节水灌溉工程。加强怀化溆水、舞水、张家界赵家垭、邵阳犬木塘等大型灌区配套建设。开展研究引资济涟引水工程。
城镇防洪。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重点城市及桑植、慈利、安化等县城防洪堤工程。
第三节 能源
完善能源供应体系。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发展火电,建设环保型骨干电厂。积极勘探开发天然气资源,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输送能力。实施区域能源综合开发,推进区域清洁发电示范工程。
推进电网和油气管道建设。加快变电站和输电线路的升级改造,开展智能电网建设,逐步扩大技术应用覆盖范围。加强城乡一体化电网建设,全面提高电网通达水平、输送能力、供电质量,实现省际、县际电网互联,提高电网应对自然灾害和保障经济发展的能力。推进连接川渝气田的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和区域用气管网建设。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沼气建设,提高沼气普及率,加强沼气技术服务。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扩大小水电覆盖范围。继续完善农村电网改造,提高农村居民用电保障水平,实现“户户通电”。
专栏8 能源重点工程
石油天然气。规划开发张家界桑植石油天然气资源。
骨干电源。实施华电大龙公司二期扩建工程,建设张家界桑植火电厂。
新能源。建设桑植南滩、慈利五雷山、城步南山、隆回白马山、绥宁宝顶山等风电基地。
农村能源。建设农村沼气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实施农村电网改造。
第四节 通信和信息化
加快现代通信网络建设。积极建设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相结合的现代通信体系,推进城市光纤接入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布局,建设智能化电话传输网和宽带多媒体通信网,实现光纤接口到社区、达乡镇、通行政村。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推进发展物联网应用。加速实现无线通信信号全覆盖,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通信盲区,实现通信普遍服务。
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以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旅游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为重点,不断延伸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和提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地理信息、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能力,建立基本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增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通信能力。
第五节 城市基础设施
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建设便捷通达的城市道路网络,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强中小城市、重点城镇供排水、供气、道路等公用设施建设。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城市园林绿化,不断提高中心城市的综合质量。
第五章 产业发展
从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业协作,完善配套分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产业布局向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和支柱产业,增强片区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为区域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第一节 旅游业
一、重点景区和线路
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构建五大特色旅游组团。以交通通道为纽带,以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点旅游景区为依托,着力打造十二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区外旅游热线的链接,构建跨区域旅游协作网。
专栏9 旅游组团和精品旅游线路
旅游组团
渝东南山水生态旅游组团。以黔江区为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包括武隆喀斯特、乌江画廊、小南海、芙蓉洞、桃花源、龚滩古镇、龙潭古镇等旅游景区。
恩施山水风情旅游组团。以恩施市为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包括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恩施土司城、柴埠溪大峡谷、梭布垭石林、云龙河地缝、神农溪等旅游景区。
张家界湘西风情旅游组团。以张家界市为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包括武陵源、凤凰古城、乾州古城、里耶古城、德夯风景名胜区、猛洞河风景名胜区、借母溪、芙蓉镇等旅游景区。
湘南山水文化旅游组团。以怀化市为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包括莨山、洪江古商城、黔阳古城、芷江和平城、城步南山、云山、黄桑等旅游景区。
梵净山生态休闲旅游组团。以铜仁市为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包括梵净山、乌江山峡、九龙洞、十里锦江、太平河、玉屏舞阳河、石阡温泉群等旅游景区。
精品旅游线路
1. 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黔江—恩施—张家界(核心旅游圈)
2.
张家界—沅陵—溆浦—洞口—绥宁—通道—会同—玉屏—印江—德江—务川—道真—武隆—石柱—利川—建始—五峰—慈利—张家界(大武陵旅游圈)
3. 张家界—石门—宜昌(长江三峡)
4. 张家界—龙山—来凤—恩施
5. 张家界—黔江—武隆
6. 张家界—花垣—秀山—印江—遵义
7. 张家界—吉首—凤凰—铜仁
8. 张家界—怀化—新宁
9. 恩施—黔江—酉阳—秀山—铜仁
10. 武隆—彭水—酉阳—秀山(乌江画廊)
11. 丰都—武隆—道真—遵义
12. 利川—恩施—建始—巴东—长阳—五峰(清江大峡谷)
二、旅游设施建设
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强五大旅游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结,形成片区大容量、高安全、快速度、无障碍核心旅游环线。加快改善旅游组团内交通条件,建设一批组团内便捷旅游环线。积极推进十二条精品旅游线路交通建设,形成以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旅游通道。
加快景区设施建设。建设和完善景区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配套交通、信息服务、餐饮等游客服务设施和功能,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
提升城镇旅游服务功能。加强张家界、黔江、宜昌、恩施、利川、吉首、怀化、邵阳、铜仁等中心城市旅游接待和服务功能建设,支持张家界国家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把张家界建设成为片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对外形象窗口。完善和提升武隆、酉阳、秭归、五峰、凤凰、慈利、洪江、芷江、通道、新宁、隆回、印江、江口等城镇旅游服务功能,形成一批全国旅游强县。支持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繁荣旅游市场。
三、旅游产品多元化开发
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实施特色民族村镇和古村镇保护工程,形成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旅游村镇。发展休闲度假养生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康体健身旅游、科普旅游和红色旅游,形成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和增收的支柱产业。
第二节 特色农业
大力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加快推进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粮食产能工程、油茶示范工程、优质茶叶工程、优质烤烟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一批万亩以上特色农产品标准化良种繁育生产基地;抓好“节粮型”特色畜产品养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和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一批GAP生产基地。
专栏10 特色农业基地
油茶基地。彭水、石柱、宣恩、长阳、五峰、桑植、慈利、保靖、永顺、
花垣、通道、靖州、绥宁、邵阳、石门、城步等油茶基地。来凤
茶叶基地。印江、江口、松桃、古丈、沅陵、安化等地高山茶,保靖、利
川、 宣恩、来风、五峰、长阳等地的富硒茶基地。鹤峰、恩施
蚕茧基地。黔江、武隆、长阳、五峰、龙山、沅陵、溆浦、正安、务川等
优质蚕茧基地。巴东
烤烟基地。武隆、宣恩、来凤、龙山、中方、会同、武冈、洞口、新宁、
道真、务川、慈利、桑植等优质烤烟基地。利川
高山蔬菜基地。石柱、利川、宣恩、建始、巴东、咸丰、长阳、龙山、凤、
凰、保靖、城步、隆回、绥宁、通道、永定、桑植等高山蔬菜基地。恩施
魔芋基地。印江、松桃、建始、长阳、五峰、古丈、隆回、麻阳、桑植等
魔芋基地。
柑橘基地。乌江、清江、沅江、澧水流域柑橘产业带。宣恩、巴东
中药材基地。秀山、酉阳、利川、恩施、建始、隆回、桑植、慈利、龙山、
印江、江口、松桃、石阡等金银花、百合、银杏、杜仲、黄姜、五倍子、黄精、吴茱萸、黄连、白术、白芨特色中药材基地。鹤峰
干果基地。彭水、酉阳、秀山、来凤、正安、靖州、会同、保靖、凤岗、
湄潭等核桃、板栗基地。
肉类基地。武隆、彭水、黔江、建始、巴东、鹤峰、永顺、龙山、慈利、
洪江、辰溪、芷江、溆浦、新晃、邵阳、余庆、石阡、江口等绿色环保生态型生猪、禽畜等基地。
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利用片区生物物种丰富优势,促进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支持特色农产品产地认证,培育绿色名、优、特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扶持农机合作组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发展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产业协会、流通企业、农村流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积极推进物流配送,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建立产地与销地紧密相联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力度,积极推进农产品网上推介、洽谈和交易,拓宽销售渠道。发展农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
第三节 加工制造业
农林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油茶、茶叶、蚕茧、蔬菜、猕猴桃、魔芋、柑橘、核桃、竹木和畜禽产品加工。积极发展壮大黔江肉类加工、新晃牛肉加工、湘西猕猴桃加工、龙山百合加工、隆回金银花加工、恩施富硒茶加工、古丈高山茶加工、**、**等。依托丰富的人工林、次生林等森林资源及资源再生能力,统筹林浆纸区域规划,搞好跨地区森林采伐和纸浆生产的供求衔接,建设完善怀化林浆纸一体化生产加工基地。
民族手工业。大力支持蜡染、制银、织锦、刺绣、根雕、石雕、民间剪纸、西兰卡普、油纸伞、傩戏面具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手工艺品发展,重点支持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的手工艺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手工业给予优惠政策和优先支持。积极推进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规范手工艺品市场,建立健全规范的手工艺品准入体系。鼓励扶贫对象参与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酉阳青蒿素、隆回金银花、龙山百合、张家界五倍子、慈利杜仲、恩施鸡爪黄连等以区域优势药材资源为基础的医药化工产业。利用现代生物提取技术,建设中药饮片和医药中间体提取生产线,积极推进新药研制开发。大力推进医药保健品综合开发。支持特色民族药品生产。
矿产资源加工业。适度发展锰、铁、汞等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及深加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环保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加强资源综合加工能力建设,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
机械工业。依托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地的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农用机械、通用机械、电子零配件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的龙头企业。
第四节 现代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怀化、黔江、恩施的交通优势和集散能力,建设区域综合性物流中心,完善与物流相配套的运输场站、仓储、商品配送、信息网络服务等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湘西东市等龙头企业在重点城镇建设物流节点。
商贸服务网络。加强城乡商业网点和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批发市场建设,形成以专业批发为主、特色零售为辅,辐射功能强、业态完整、服务配套、规范有序、活跃繁荣的商贸服务格局。
家庭服务业。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规范市场秩序。
金融和科技服务。完善城乡金融服务体系,提升中心城市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强科技信息服务的区域合作,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和医疗等信息综合应用和资源共享。
第五节 民族文化产业
推进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传承与保护。加强对片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抢救、整理和展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建立武陵山中华民俗文化研究基地,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大力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民族传统体育基地。
完善民族文化设施,策划建设武陵山综合图书馆、武陵山大剧院、武陵山多民族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
加强民族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
专栏11 民族文化发展重点
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保护工程。加强对凤凰古城、龙山里耶秦简、傩戏、土家摆手舞、黔江南溪号子、秀山花灯、慈利板板龙灯、恩施撒尔嗬、苗族“四月八”、“上刀山”和“土家啰儿调”、桑植民歌等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
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打造黔江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梵净山旅游文化节和张家界“新刘海砍樵”、恩施“夷水丽川”等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民族文化设施建设。推进特色民族村寨保护与开发,改造建设中心城市民族文化艺术馆,支持建设民族文化影视中心。
民族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重点支持武陵源等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
第六节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
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强化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实施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利用当地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产业转移,合理确定承接重点,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自身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促进产业园区集约发展。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产业集聚效益。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鼓励协作区与东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积极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适当扩区调位,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可申请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专栏12 重点产业园区
重庆正阳工业园区、酉阳工业园区、秀山工业园区、彭水工业园区、武隆工业园区、石柱工业园区,湖北恩施经济开发区、五峰工业园区、来凤经济开发区,湖南张家界经济开发区、湘西吉凤经济开发区、吉首经济开发区、怀化经济开发区、怀化工业园区、武冈经济开发区、洞口经济开发区,贵州玉屏大龙经济开发区。
建立产业协作发展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协作发展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产业优化布局,重点建设黔江、恩施、怀化和铜仁4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优势资源共同开发、产业园区共同建设、发展利益共同享有的产业协作发展格局。
第七节 产业化扶贫
产业化扶贫要建立健全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利益联接、分享机制。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对贫困村建立和贫困农户加入农村合作组织给予特殊扶持。发挥各种合作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经纪人等在带动贫困农户和协调企业方面的纽带聚合作用,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完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形式,稳步扩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帮助扶贫对象参与特色产业开发。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产业基地,为贫困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优先吸纳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优先收购贫困农户农副产品。积极推行订单农业,促进农超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