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关扶贫 » 多管齐下扶贫

多管齐下扶贫

发布时间: 2020-12-09 18:22:14

❶ 《农村扶贫工作相关政策》是什么

二、当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中,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资金和资源的流失和投资倾斜使贫困地区稀缺的资源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矛盾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不仅存在着经济规模、经济基础、经济实力的差距和发展阶段的差距,而且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也不如发达地区。此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求贫困人口素质有相应的提高,贫困农户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在农村贫困地区显得比较落后和缺乏。并且贫困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尽早摆脱贫困的主导思想支配下,常常不能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往往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基础)政府推动型扶贫的局限性和问题日益显现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各方面环境与条件的改变,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导的扶贫方式及实施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日益显露。表现为,一是政府的资金供给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对扶贫资金的需求。二是多部门参与和部门利益的存在使政府扶贫开发易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并很有可能出现相互削弱甚至抵消工作成果的情况。三是由于政府对扶贫资金的管理过于宏观,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影响了扶贫资金尤其是有偿资金效益的发挥。四是政府官员的高度流动性既不利于扶贫政策的连续性,也不能保证官员以负责的态度保证扶贫任务的落实,造成扶贫项目的短期行为比较普遍。
(四)特殊贫困地区矛盾突出
目前,在14.8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42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超过40%。在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需要移民的农户比例明显提高。此外,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全国237个革命老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
(五)农村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表现为返贫率高,返贫的区域集中性与分散性同时并存,具有频繁性。返贫蚕食着扶贫开发的成果,往往使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辛勤努力在瞬间化为乌有。同时,对贫困人群的经济基础、挣脱欲望、自信心打击巨大,一旦重陷贫困境地,不仅当初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且重新脱贫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六)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剧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传统农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首当其冲将是贫困地区以种、养为主的科技含量低的农产品销售,农民收入也将可能因此大幅度减少。

三、农村扶贫政策的新要求

(一)要加快扶贫政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和扶贫思路等方面的创新
在管理体制上,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有一套相应的法律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项目的运行要按期完工,发挥效益,项目资金的使用得到监督。此外,要调整扶贫工作重心,适应新阶段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由重点扶贫县转向重点扶镇、扶村、扶户。
在运行机制上,要完善扶贫开发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扶贫、市场运作”的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增强扶贫能力,培育多元化的扶贫开发主体,实现各种扶贫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与此同时,要完善扶贫资金投入和运营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扶贫资金投入为导向,以农户自己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此外,要完善协作帮扶机制,协作帮扶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运行机制中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主要内容,是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的有力补充。协作帮扶有利于减轻政府扶贫压力,也有利于地区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合作。
在开发方式上,一是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是贫困地区的共性。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选择调整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开发潜力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二是以特色为主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发挥比较优势,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科技含量,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优化农副产品结构,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完善服务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改变过去单一抓粮的思维模式和重点扶持短平快项目等急功近利的做法,突出扎根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开发,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提高基层组织领导、指导现代农业的能力和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为切入点,坚持两手齐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❷ 中央政府现在怎样对农村扶贫计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体制改革推动式扶贫
始于1978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缓解农村贫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此外,国家还采取措施使社会财富的分配逐步向农民倾斜。
(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决定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对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进行综合开发,以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为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我国专门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从此,我国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政府扶贫的指导方针改变了以往单纯救济的扶贫方式,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确立了开发式扶贫的指导方针。
(三)重点攻坚式扶贫
从1991年起针对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脱贫致富难度较大的地方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集中帮扶行动。在这一期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为落实扶贫攻坚计划,中央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经过努力,2001年5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攻坚计划基本完成。
(四)参与式扶贫开发
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面临着新的困难。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成为迫切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2001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总结了以往扶贫开发的成就和经验,部署了今后1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根据会议的精神,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新纲要注重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 并且意识到疾病是使农户陷入贫困的一个主要因素,扶贫规划强调参与式扶贫、以村为单位进行综合开发。新纲要承认城乡间人口流动是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 并采取新的政策举措使农村居民更容易从城镇新出现的工作机会中获益。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低收入人口也从2000年的6213万减少到2007年的2841万。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

二、当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中,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资金和资源的流失和投资倾斜使贫困地区稀缺的资源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矛盾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不仅存在着经济规模、经济基础、经济实力的差距和发展阶段的差距,而且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也不如发达地区。此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求贫困人口素质有相应的提高,贫困农户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在农村贫困地区显得比较落后和缺乏。并且贫困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尽早摆脱贫困的主导思想支配下,常常不能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往往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基础)政府推动型扶贫的局限性和问题日益显现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各方面环境与条件的改变,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导的扶贫方式及实施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日益显露。表现为,一是政府的资金供给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对扶贫资金的需求。二是多部门参与和部门利益的存在使政府扶贫开发易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并很有可能出现相互削弱甚至抵消工作成果的情况。三是由于政府对扶贫资金的管理过于宏观,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影响了扶贫资金尤其是有偿资金效益的发挥。四是政府官员的高度流动性既不利于扶贫政策的连续性,也不能保证官员以负责的态度保证扶贫任务的落实,造成扶贫项目的短期行为比较普遍。
(四)特殊贫困地区矛盾突出
目前,在14.8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42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超过40%。在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需要移民的农户比例明显提高。此外,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全国237个革命老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
(五)农村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表现为返贫率高,返贫的区域集中性与分散性同时并存,具有频繁性。返贫蚕食着扶贫开发的成果,往往使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辛勤努力在瞬间化为乌有。同时,对贫困人群的经济基础、挣脱欲望、自信心打击巨大,一旦重陷贫困境地,不仅当初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且重新脱贫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六)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剧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传统农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首当其冲将是贫困地区以种、养为主的科技含量低的农产品销售,农民收入也将可能因此大幅度减少。

三、农村扶贫政策的新要求

(一)要加快扶贫政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和扶贫思路等方面的创新
在管理体制上,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有一套相应的法律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项目的运行要按期完工,发挥效益,项目资金的使用得到监督。此外,要调整扶贫工作重心,适应新阶段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由重点扶贫县转向重点扶镇、扶村、扶户。
在运行机制上,要完善扶贫开发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扶贫、市场运作”的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增强扶贫能力,培育多元化的扶贫开发主体,实现各种扶贫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与此同时,要完善扶贫资金投入和运营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扶贫资金投入为导向,以农户自己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此外,要完善协作帮扶机制,协作帮扶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运行机制中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主要内容,是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的有力补充。协作帮扶有利于减轻政府扶贫压力,也有利于地区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合作。
在开发方式上,一是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是贫困地区的共性。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选择调整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开发潜力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二是以特色为主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发挥比较优势,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科技含量,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优化农副产品结构,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完善服务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改变过去单一抓粮的思维模式和重点扶持短平快项目等急功近利的做法,突出扎根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开发,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提高基层组织领导、指导现代农业的能力和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为切入点,坚持两手齐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❸ 八个狠抓是什么

一要狠抓责任,明抄确袭目标、精准施策。要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和时限要求,尤其要紧盯今年自治区下达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0亿元、同比增长11%的目标任务,精心谋划、精准施策,集中力量做好稳增长各项工作,全力确保全市稳投资稳增长。二要狠抓进度,提高效率、加快建设。三要狠抓招商,储备项目、提高实效。四要狠抓融资,多管齐下、拓宽渠道。五要狠抓审批,简化程序、提高效能。六要狠抓支出,统筹调度、精准发力。七要狠抓服务,健全机制、加强保障。八要狠抓问责,严格考核、严肃追责。

❹ 完成一篇社会调研报告,题目是关于重庆(当地)城乡统筹情况、重大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农民增收脱贫情况、

重庆:农村公路是城乡统筹重大民生工程

开栏语:今年,全市农村公路实现通畅、通达“双百”目标。为展示建设成就、总结成功经验,市交委决定在全市交通行业开展“双百农村路,连通千万家”大型征文活动,本刊将陆续择优刊载,以促进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统筹城乡交通发展。

一条农村路,连通千万家。建设农村公路,发展农村交通,是“畅通重庆”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统筹的重大民生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在市委市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的科学决策、领导指导下,各级党政高度重视,交通系统群策群力,农民兄弟积极参与,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转变意识、合理规划,财政投入、各方保障,过程监管、多管齐下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体系,成为历史上完成投资最多、建成里程最长、建设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为推动全市城乡统筹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交通支撑。

一、党政重视,齐抓共管成合力

每年中央1 号文件部署农村工作,都涉及农村公路。交通运输部作出“让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和水泥路”的重大决策后,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支持农村公路发展。为贯彻“314”总体部署和国发三号文件、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一是2006 年,市长王鸿举主持召开“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意见》,确定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区县为主、部门扶持”原则。二是市政府与各区县签订《“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目标责任书》,将任务分解到年度,量化到各个区县。三是市委市政府将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情况、区县财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年度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四是市交通与市财政、发改、审计等市级涉农部门,切实执行我市农村公路发展政策,大力指导和扶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五是各区县政府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主体作用,建立起交通、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和镇乡共同参与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机制,实现了农村公路建设由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的重要转变。六是全市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群策群力,集资捐资,投工投劳,形成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合力。

二、加快建设,“双百”目标全实现

“十一五”前四年,全市总投资312 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3.76 万公里,分别是“十五”末的12.4 倍、2.4 倍,实现528 个乡镇通畅、2991 个行政村通达、1620 个行政村通畅,全市乡镇通畅率、行政村通达率和通畅率分别达到97.8%、96.2%、51.7%,比“十五”末分别提高49.4%、39.4%、35.4%,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出行难问题,使农村公路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响动”。

2010 年,全市投资75 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8000 公里。截止目前,在全市855 个乡镇、8741个行政村中,已有847 个乡镇实现通畅,8713 个行政村实现通达,“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双百”目标胜利在望。主要体现在:

建成总量再创新高。到今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超过10 万公里,其中四级以上6.5 万公里,有铺装路面的3 万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65%和30%,较“十五”末提高29%和17%。届时,我市农村公路将与全国一样,实现行政村通达率100%、乡镇通畅率100%,从而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双百”任务。

农民出行安全快捷。“十一五”前四年,全市共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205 座,累计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3000 公里,今年预计完成近2000 公里,从而形成近5000 公里的农村公路“生命保障线”,受益群众将日趋增多。全市新建乡镇客运站187 个、招呼站427 个,开通农村客运班线条,投入农村客运车辆9912 辆,乡镇、行政村客车通达率分别达到98.1%、64.6%,方便了农民群众快捷出行。

促进农民万元增收。一是重新调整产业布局。

巫溪县木龙村,该村8 公里农村公路建成后,抓住机遇,发展山羊、林下养鸡和花卉等产业,该村人均增收4000 元。秀山为助推洪安镇三阳村农户万元增收,该县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土鸡养殖规模和养蜂业,并规划发展茶叶基地2000 亩。丰都县玉楠路2009 年建成后,推动了沿线肉牛和柑橘发展,直接或间接带动近8 万农民增收。二是扩大生产规模。武隆县双河乡在全县海拔最高,发展蔬菜产业条件得天独厚,该乡用3年时间实现了全乡村村通畅,推动了蔬菜产业迅猛发展,目前蔬菜种植规模达4.5 万亩,是全县高山地区农民最富裕的乡。三是提高农产品价格。忠县黄金镇13.5 公里的甘大路2009 年建成后,解决了当地2.3 万人困扰多年的以梨子为主的农产品“卖难、价贱”的难题,成为农民万元增收的桥梁和纽带。

三、加大投入,建设资金有保障

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公益事业,资金投入是关键。我市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平台筹集建设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补助资金。“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大力支持,提供车购税、国债补助资金约50 亿元,有力助推了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二是市级财政加大贷款支持力度。2006年7 月,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以今后15 年市级财政(税收) 增量的20%还本付息,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50 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市上实际承担还本付息共90 亿元,有效解决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难题。三是引导区县增加财政投入和贷款融资。市政府出台政策,要求区县加大财政投入,对贫困区县,由市财政兜底,区县以本级财政(税收) 增量的20%作为还款来源,贷款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问题,2008 年—2010 年区县财政共筹集135 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四是采取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部分区县将交通、以工代赈、扶贫、农业开发、移民复建、新农村建设等与农村公路有关的涉农资金,整合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提高资金的集中使用效益。五是鼓励社会捐助和群众集资。部分区县通过一封书信、一个电话、树碑立传、开发沿路资源等多种方式,发动热爱家乡的成功人士、经营业主和广大干部群众,大力捐资修建农村公路。

四、强化管理,质量进度全控制

农村公路建设具有量多分散、单个项目投资少、投资主体多元化(绝大部分建设项目有农民投工投劳) 等特点。我市农村公路建设,采取市级部门行业指导、区县负责具体实施的管理模式。

一是分类确定建设业主。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在建设业主组成方面主要采取了三类管理模式:区县交通局(委) 作为管理单位,下设机构作为业主单位;区县交通局(委) 作为管理单位,委托镇街作为业主单位;区县交通局(委) 既作为管理单位,又作为一些重大项目业主单位,其他项目由下设机构或镇街作为业主单位。二是规范工程招投标。市交委出台《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招投标范围和有关条件,市级部门加强对区县在基本建设程序方面的检查和指导。从资料抽检情况来看,除个别区县招投标不规范外,未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对应该进行招投标的项目,基本采用委托中介进行公开招投标的模式。三是强化工程质量监督。2008 年以来,我市以开展“农村公路质量年”活动为契机,按照“政府监督,群专结合”模式,多措并举确保农村公路质量。即区县完善质监机构和落实相关人员设备;聘请各个层面的义务监督员,形成全市上下近万人的义务监督员队伍;组织中介机构对项目质量进行专业抽检;组织区县进行互检;

要求施工单位树立质量意识,做好自检工作;严格奖惩措施,对日常检查、专业抽检、群众举报等发现的质量问题,督促进行及时整改。通过这些措施,全市农村公路质量稳步提升,2009 年我市农村公路的主要指标总体抽检合格率达到94.6%。四是加强建设资金监管。农村公路资金要求设立专用账户、专款专用,各区县按照有关文件要求,严格按程序、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严禁挪用侵占。市交委、市公路局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对农村公路项目进行定期审计、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建设中涉及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五是督查工程进度。市里定期对农村公路项目进度进行巡查,对重点、难度项目进行跟踪督查,要求区县拿出具体措施,并进行复查,确保进度可控。

五、创新体制,管养难题大破解

农村公路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我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行“分级负责,以县为主”模式,即县道和重要乡道由县(区) 管护,一般乡道和重要村道由镇(乡、街道) 管护,一般村道由村管护。主要做法是:

层层落实养护主体责任。在市交委、市公路局指导下,各区县政府建立健全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和考核管理机制,安排专人从事养护管理,层层落实工作责任,为农村公路安全、畅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体制保障。同时,各区县认真落实和用好农税转移支付中农村公路养护资金,通过道路冠名、组建养护管理机构、公路养护协会等方式,鼓励公路受益企业和经营车辆业主捐资养路,引导乡镇将路旁经济林带等集体收益用于农村公路养护。

创新监管考核工作机制。一是市里修改完善《重庆市“十一五”农村公路“双百”目标方案》,明确市、区(县) 两级相关责任单位、责任部门的职责,做到“覆盖到边,责任到人”。二是各区县制定农村公路养护质量评定办法和标准,建立养护工程质量检测、监督机构,强化村民和社会各界对养护工作的监督,通过公路养护监督公示牌、聘请义务监督员等方式加强社会监督。三是建立农村公路养护考评机制,把农村公路养护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四是各区县积极探索建立乡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如江津、永川、奉节、渝北、綦江、大足等区县,积极开展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在农村公路养护工程中引入招投标等竞争机制,逐步培育农村公路养护队伍。

养护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为认真贯彻国办发〔2005〕49 号文件精神,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2006 年2 月,市政府办公厅出台《重庆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渝办发〔2006〕36 号)。同年10 月,市政府出台《关于改革乡镇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试点工作的决定》(第198 号令)。2010 年6 月,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理顺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意见》(渝办发〔2010〕162 号),明确了区县公路养护管理主体职责,养护职工基本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推进养护生产市场化、社会化创造了条件。

六、运用科技,综合效益已显现

近年来,我市加大科研投入,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降低农村公路建设成本,相继完成“三峡库区固体废弃物修筑农村公路技术”、“锶盐废渣在农村公路中的应用研究”等重点科研项目,获得交通运输部、重庆市两级科技奖励20 余项。同时,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指导永川、江津、长寿、涪陵、丰都、垫江等区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大力推广燃煤灰、锰渣、电石渣、锶渣等工业废渣利用,沥青混凝土冷热再生、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再生、橡胶粉再生等实用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仅大足县实施锶渣路近1000公里,社会经济效益就达4000 万元以上。这些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村公路建设逐步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的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我市“十二五”期间农村公路发展,将以行政村通畅工程为重点,加快实施路面硬化油化工程,完善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全面提高农村公路服务能力,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十二五”期内,全市规划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0 公里,重点实施30000 公里行政村通畅工程,实施县乡道改造升级工程10000公里,实施其它连接公路工程10000 公里,力争全市80%的乡镇通二级公路,为重庆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公路交通基础保障。

❺ 谁知道现在国家对农村改革的扶贫政策是什么急急急!!!

、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体制改革推动式扶贫
始于1978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缓解农村贫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此外,国家还采取措施使社会财富的分配逐步向农民倾斜。
(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决定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对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进行综合开发,以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为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我国专门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从此,我国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政府扶贫的指导方针改变了以往单纯救济的扶贫方式,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确立了开发式扶贫的指导方针。
(三)重点攻坚式扶贫
从1991年起针对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脱贫致富难度较大的地方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集中帮扶行动。在这一期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为落实扶贫攻坚计划,中央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经过努力,2001年5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攻坚计划基本完成。
(四)参与式扶贫开发
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面临着新的困难。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成为迫切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2001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总结了以往扶贫开发的成就和经验,部署了今后1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根据会议的精神,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新纲要注重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 并且意识到疾病是使农户陷入贫困的一个主要因素,扶贫规划强调参与式扶贫、以村为单位进行综合开发。新纲要承认城乡间人口流动是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 并采取新的政策举措使农村居民更容易从城镇新出现的工作机会中获益。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低收入人口也从2000年的6213万减少到2007年的2841万。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

二、当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中,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资金和资源的流失和投资倾斜使贫困地区稀缺的资源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矛盾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不仅存在着经济规模、经济基础、经济实力的差距和发展阶段的差距,而且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也不如发达地区。此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求贫困人口素质有相应的提高,贫困农户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在农村贫困地区显得比较落后和缺乏。并且贫困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尽早摆脱贫困的主导思想支配下,常常不能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往往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基础)政府推动型扶贫的局限性和问题日益显现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各方面环境与条件的改变,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导的扶贫方式及实施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日益显露。表现为,一是政府的资金供给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对扶贫资金的需求。二是多部门参与和部门利益的存在使政府扶贫开发易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并很有可能出现相互削弱甚至抵消工作成果的情况。三是由于政府对扶贫资金的管理过于宏观,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影响了扶贫资金尤其是有偿资金效益的发挥。四是政府官员的高度流动性既不利于扶贫政策的连续性,也不能保证官员以负责的态度保证扶贫任务的落实,造成扶贫项目的短期行为比较普遍。
(四)特殊贫困地区矛盾突出
目前,在14.8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42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超过40%。在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需要移民的农户比例明显提高。此外,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全国237个革命老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
(五)农村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表现为返贫率高,返贫的区域集中性与分散性同时并存,具有频繁性。返贫蚕食着扶贫开发的成果,往往使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辛勤努力在瞬间化为乌有。同时,对贫困人群的经济基础、挣脱欲望、自信心打击巨大,一旦重陷贫困境地,不仅当初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且重新脱贫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六)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剧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传统农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首当其冲将是贫困地区以种、养为主的科技含量低的农产品销售,农民收入也将可能因此大幅度减少。

三、农村扶贫政策的新要求

(一)要加快扶贫政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和扶贫思路等方面的创新
在管理体制上,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有一套相应的法律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项目的运行要按期完工,发挥效益,项目资金的使用得到监督。此外,要调整扶贫工作重心,适应新阶段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由重点扶贫县转向重点扶镇、扶村、扶户。
在运行机制上,要完善扶贫开发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扶贫、市场运作”的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增强扶贫能力,培育多元化的扶贫开发主体,实现各种扶贫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与此同时,要完善扶贫资金投入和运营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扶贫资金投入为导向,以农户自己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此外,要完善协作帮扶机制,协作帮扶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运行机制中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主要内容,是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的有力补充。协作帮扶有利于减轻政府扶贫压力,也有利于地区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合作。
在开发方式上,一是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是贫困地区的共性。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选择调整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开发潜力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二是以特色为主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发挥比较优势,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科技含量,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优化农副产品结构,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完善服务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改变过去单一抓粮的思维模式和重点扶持短平快项目等急功近利的做法,突出扎根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开发,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提高基层组织领导、指导现代农业的能力和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为切入点,坚持两手齐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❻ 对革命老区扶贫具体做哪些工作

一是密集政策出台为精准扶贫提供保障。2015年7月,《中共达州市委关于决战决胜扶贫攻坚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提出了全市每年减少农 村贫困人口15万人左右,到2018年,实现全市省定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19年,实现全市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82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 帽”;到2020年,实现全市23.2万户、63.6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 会保障全覆盖的扶贫攻坚目标任务。2015年,达州继续深化扶贫改革,创新攻坚机制,出台了精准扶贫等配套改革文件和支撑性的落实措施。市委制发了《关于 进一步做好对口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确定了新一轮市领导对口联系、市直部门(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大力推进“五大扶贫工程”和“六到农家”活动, 着力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困难和问题。市政府制发了《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实施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细化了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 障、产业增收、乡村旅游、危房改造、卫生计生、文化建设、信息化、教育扶贫、技能培训、生态环境等12项重点工作,明确了部门(单位)的目标、任务和责 任,强化了工作重点。
二是多管齐下的扶贫战略初见成效。近年来,达州市扶贫开发工作,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瞄准最贫困的地 区、最迫切的问题、最紧要的事项,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在厘清发展思路、培育主导产业、提升基础条件、抓好服务保障等下功夫,精准扶贫攻坚战取得了显 著效果。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121.61万人减少到63.6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85%下降到11.62%,达州扶贫开发已经由解决温饱问题、巩固 温饱成果,进入到加快脱贫致富、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阶段。
三是财政金融精准发力为扶贫开发注入动力。近年来,达州实施了以财政金融支持“扶贫惠农工程”为载体的精准扶贫战略,整合扶贫惠农政策和财政金 融资金等资源,建立各地风险补偿基金和精准扶贫发展基金,形成了新型金融与传统金融协调配合,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满足贫困地区群众及经济实体差异 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切实解决贫困地区金融服务难题。2015年半年共投入各类扶贫移民资金6.82亿元,市级财政落实驻村帮扶项 目资金、工作经费1320万元,实施点对点帮扶,实现了驻村帮扶干部工作组
(队)对全市所有贫困村全覆盖、市县领导和帮扶单位对全市所有贫困村全覆盖、帮 扶责任人对全市所有贫困户全覆盖的“三个全覆盖”工作格局。
二、精准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达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任务繁重的市州,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通信难、 增收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突出。加上经济发展速度和能力受限,财力薄弱,对扶贫开发投入少,对上依存度较高等多重因素,达州的 精准扶贫工作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如达州万源市,按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扶贫标准,万源目前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0余万人,贫困发生率达 19.8%,居全省前列。万源市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2013年该市人均GDP仅16725元,差不多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除万源市外,达 州的渠县、宣汉县也有相同的情况。
从基础设施看,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达州地形地貌以山区、丘陵为主,其中山区占70.7%,丘陵占28.15%,农村道路建设和 水利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全市尚有“十二五”规划内37.8万、规划外13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多数农田渠系配套不够,中低产田土 占总耕地的57%,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末段建设严重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全市行政村虽已通公路,但通路不一定通畅,不通畅村达742个;农村 还有无电户6061户、2.35万人;还有18万户、70万人没有进行农网改造;150万户群众无法正常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甚至无法收看市、县本地广电节 目。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食堂建设面积严重不足,缺口达44.64万平方米,配套设施严重缺乏。 自然灾害频发也是导致贫困增加的外部影响因素。达州境内分布有“秦巴山地灾害区”、“川东伏旱气候区”、“川东暴雨滑坡区”,属于我国自然环境 脆弱地带。自2004年以来,“9·3”、“7·8”、“6·25”多年连续遭受百年不遇的暴雨洪灾、旱灾和雨雪冰冻灾害袭击,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达300 多亿元。因自然灾害频发,因灾致贫返贫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10年来,达州市因自然灾害影响造成13.72万户、48.02万人返贫致贫。
三、精准扶贫攻坚战中的财政对策及建议
(一)实施多元投入战略,加大对精准扶贫的资金支持力度
资金支持是精准扶贫攻坚战的财力保障和重要抓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资金支持体系对精准扶贫来说至关重要。
1.做大财政“蛋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当前,达州经济发展处于中低速发展的新常态时期,财政收支压力巨大。面对刚性支出逐步增加,财政收入 中低速增长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常态发展时期,财政部门应以新思路新举措,积极应对,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步伐,积极调整 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做大做强财政“蛋糕”,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同时,
要建立新增财力投入机制,严格落实市、县区财政当年新增财力用于扶贫开发的财政资金 投入增长机制要求。
从2011-2014年财政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看,总体是达到了逐年增加,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注入扶贫 开发的领域,为扶贫开发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根据精准扶贫总体战略的要求,达州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财政还需要对精准扶贫加大投入力 度。因此,要按照《达州市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实施细则》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县(市、区)新增一般转移支付、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转移支付和资 源有偿出让收益的50%以上要用于综合扶贫开发。县级财政每年年初要足额预算精准扶贫资金,同时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财政专项 扶贫支出年平均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幅度。同时,要盘活精准扶贫的存量资金,用增量加存量的有效办法,做大精准扶贫的“蛋糕”。
这方面有些地方已作了一些探索,如开江县从提高贫困村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资金、农村C、D级危房补助标 准等着手,逐年增加县级扶贫专项资金规模,确保2020年县级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在2015年450万元基础上翻两番,达到1800万元,年均增幅30%以 上。
2.强化扶贫资金预算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扶贫资金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从预算环节入手,推进精准化的扶贫预算,带动扶贫工作的 精准化。市县财政在编制预算时要单列民生改善、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用于扶贫开发的专项资金。同时细化项目内容,将扶贫开发项目细化具体到每一个贫困 县区、每一个贫困乡镇、每一个贫困户。
3.建立整合涉农资金投入机制。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扶贫开发是弥补财政专项资金不足的有效措施。要按照“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 功”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资金整合原则,根据上年度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将用途相近、范围相似的资金纳入统筹整合范围。逐步扩大资金整合规模,集中 力量用于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涉农资金整合要立足“预算编制、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原则,健全涉农资金整合机制,打造涉农资 金整合平台,重点支持精准扶贫区域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如开江县紧紧围绕资金使用精准,以财政扶贫资金为“粘合剂”, 加大上级涉农资金争取力度,确保2015年到位上级扶贫专项资金4100万元;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重点向贫困村倾斜,力争年整合率达50%以上,整合 金额达6亿元以上。
4.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探索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扶贫攻坚,探索财政贴息支持农业产 业发展的补助方式,完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融服务机制。探索发展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贷款,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 壮大村级优势产业。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小额贷款机制,由市县财政和银行共同出资设立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精准扶贫小额贷款等的损失予以补偿,并建立 风险补偿长效补充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攻坚,通过贴息撬动贫困村产业发展。
5.积极研究上级相关财税政策,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力度。近年来,中央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推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加大了 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发展和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从2001年起,中央财政单独设立了地方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到2014年,中央对地方革命老区转 移支付规模已经达到57亿元,比2013年增长10.8%。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让老区人民切身感受到党中央的温暖,中央明确省级和市级财政要将 中央对革命老区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落实到对中国革命做出较大贡献且财政较为困难的连片革命老区,用于帮助老区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 在预算中安排一些资金,增加对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规模。财政部门应认真研究涉及到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相关政策,加大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力度。
(二)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模式,全力攻坚精准扶贫
1.积极开展“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试点”工作。在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以资产股权为纽带,通过财政支农 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的方式,赋予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财产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以优先股的形式全部量化给贫困户,并确 保贫困户分红底线。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的的资产,可先设立贫困户股份,仅贫困户享受,剩余部分再按一人一股量化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 员,赋予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财产权,拓宽缺劳力、缺技术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户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
2.创新开展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免担保、免抵押”贷款,政府通过贴息、风险补偿、购买保证保险等措施降低贷款风险,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信贷支持,促进其发展增收项目,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
3.建立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从2015~2020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3600万元,其余各县市区各500万元。建立精准扶 贫风险补偿基金是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基金的重要保障措施。各县市区可按不低于贷款余额的5%安排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在以后年度按照不低于当年新增贷款的 5%安排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县级财政还可整合各级财政安排的精准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用于安排不超过5%的年利率给予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贷款贴息。如开江县在 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建立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基金、产业扶贫风险补偿基金和产业扶贫贷款贴息资金,为该县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保障。在1.89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中,凡购买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保险机构将按我国最低标准收取扶贫信贷保证保险资金,开江县财政给予全额补贴。开江还设立了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专 户,2015年开江县财政首次注入资金100万元,按照不高于1∶10的比例投放贷款,损失风险由合作保险公司承担70%,剩余30%由政府、银行各承担 50%。与此同时,开江县财政每年还安排一定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期限内用于发展生产、农业产业化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易地搬迁建房、农村危房改造等银行贷 款按实际贷款利率给予全额贴息。
(三)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建立健全资金监管制度。按照《四川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工作的意见》等要求,制定完善《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坚持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和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封闭运行,确保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账核算。
2.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机制。根据四川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实施、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考评等办法规定,建立对 各县(市、区)年度扶贫开发计划、项目批复与执行情况、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项目实施及其效果等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切实提升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 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3.实施追踪问效。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原则,把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贯穿于扶贫资金分配、拨付、使用以及扶贫项目的立项、审批、实施、检查、验收全过程,切实提高扶贫项目实施效果和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
4.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常态化。要定期将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项目安排以及项目到村情况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公示公告。同时,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 作用,加大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力度。扶贫项目实施中所需大宗物资、材料符合政府采购目录的,要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采购物资实行财政直接支 付的办法。同时,必须建立严格的物资领用和保管制度。
(四)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创新扶贫资金管理新模式
达州市为贯彻落实好中办发〔2013〕25、川委厅〔2014〕9号和达市委办发〔2014〕4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 管理,增强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精准扶贫成效,确保精准减贫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制定印发了《达州市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实施细 则》(以下简称《细则》),创新了扶贫资金投入、管理、监督机制。《细则》要求建立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对精准扶贫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着力整合财政支农资 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有效投入。同时,还建立了市对各县(市、区)的扶贫资金管理考核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在获得充裕资金支持的同时,更离不开项目来支撑。精准扶贫项目是改“输血”为“造血”的重要抓手,财政部门在精准扶贫项目上要给予高度 关注和大力支持。要会同农业、交通、水利、卫生、文化教育等部门,加快推进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要通 过科学规划和建设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构建骨干网络、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完善末端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通过积极培育贫困地区 特色支柱产业,建立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来源,拓宽脱贫致富渠道;通过以扶贫新村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危房改造,同步提升扶贫新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综合配 套服务水平,建设幸福美丽家园;通过健全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力度,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❼ 脱贫奔小康社会阶段性成果是什么

我品备小康社会阶段性成果是什么?就是大家都脱贫呀,然后实现全面健康,建成小康社会

❽ “史上规格最高”扶贫会“高”在哪儿

新华网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林晖、王宇)刚刚过去的周末,北京西长安街南侧的京西宾馆颇不平静。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的首个中央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27日至28日在这里召开。
这次会议的“份量”,或许从新华社通稿的篇幅可略知一二:近4000字。与以往扶贫会议相比,这次会议堪称“史上最高规格”。那么,“超高规格”到底“高”在哪儿?
一、会议规格高。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并非每年都有,上一次以“中央”名义召开要追溯到2011年。扶贫会议名称从“全国”上升为“中央”,更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召开的首个中央会议,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更特殊的是,这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参会人员规格“超乎想像”。从出席会议人员列名情况看,除了七大常委等中央领导人外,各省区市党政一把手同时出席,其规格不仅超越某些年份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追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扶贫开发,显然已经上升到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新高度。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扶贫开发“只争朝夕”,这次大会也是“5+2”“白加黑”。会期不仅占用周末,甚至连晚上时间也不放过--就在27日晚上,还套开了全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座谈会,对占全国贫困人口、贫困县总数均约三分之一的革命老区的脱贫工作做出部署。

二、脱贫目标高。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目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早几天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则在目标前面加上“确保”两字--也就是说必须完成、没有商量。这次大会再次强调了“确保”--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从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看,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难完成,贫困才是最大短板。正如总书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说明中谈到的,“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
5年时间解决剩余7017万人口贫困问题,从国际上看也没有先例。需要从上到下的全国总动员,采取超常规的扶贫举措。而一旦完成,也将是载入史册的伟大功绩--这将使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到2030年的全球减贫目标,为中国故事、中国道路写下新篇章。

三、责任要求高
走出会场,22个中西部省(区、市)的一把手估计心情并不轻松。就在这次大会上,他们与中央签下了脱贫攻坚责任书,也就是立下“军令状”。
立军令状这里还有一个关键词:逐级。也就是说,这次省里向中央立“军令状”后,接下来地市要向省、县要向地市也立下军令状,压力层层传导。
对军令状的落实问题,中央已经“放了狠话”:“实行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确保中央制定的脱贫攻坚政策尽快落地”、“纪检监察机关对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规问题,坚决从严惩处。”
有紧迫感的不仅是地方政府,中央部委也要“深吸一口气”了。政治局会议强调,“中央各部门必须步调一致、协同作战、履职尽责。”扶贫毕竟涉及贫困群众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发改、财政、交通、水利、农业、国土、教育、卫生、社保、民政等部门更是“首当其冲”,接下来要怎样更好地“接济穷乡亲”,各大部委都要“掂量掂量”了。

四、攻坚谋略高
谋划未来5年剩余贫困人口怎么脱贫,是这次大会的最重要议题。具体怎么做?答案是“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剩余的7000余万贫困人口大致可分成两类,有一些丧失劳动能力的,无法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政府将承担起“兜底”责任,为这2000多万群体“买单”。剩下的5000万人,则是未来5年扶贫开发最关键的“着力点”,各种措施“多管齐下”,核心目的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自我发展能力,最终达到稳定脱贫。
当然,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从顶层设计做出超常规部署。从这次会议透露的信息来看,一些“超常规”举措即将“落子”,如对1000万左右贫困人口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家庭的高中学生要全部免除学杂费、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等。
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估计不久后将向社会公开。不论是扶贫体制、财政投入、金融支持,还是土地政策、教育医疗保障等,或许将有更多更详尽的“超常规”举措值得期待。

图表:“史上最高规格”扶贫会上透露出的“超常规”信号。 新华社融合平台 编制

❾ 健康扶贫如何提高综合保障水平

近年来,江西横峰县狠抓“党建+健康扶贫”促“靶向治疗”除“病根”,通过健康扶贫政策,加大科学投入,综合施策,提升贫困地区医疗保障、医疗服务水平,力阻“病根”变“穷根”,筑牢群众因病返贫的“四道保障防线”,真正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大大提升了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美誉度。

高位推动,整合资源,全面构建医疗保障大网络。脱贫攻坚,党心所向,民心所望。“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一人得病,拖垮一家”;“不去病根,难拔穷根”。在横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当中,其中50%是因病致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病根”是大部分的农村贫困家庭的致贫因子,如何阻止“病根”变“穷根”?横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党建+健康扶贫”工作,多次听取专题汇报,进行专题研究,破解难题,并达成共识:在奔小康的路上,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对“党建+健康扶贫”提出工作要求,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县内县外、省内省外的工作对接,完善报销方案、优化报销程序,努力把好事做好、把实事做实。该县秉承“健康扶贫就是精准扶贫”扶贫理念,加快医疗保障的步伐,多管齐下,组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和村医以及该县来自省市县2200余名党员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详细调查贫困人口健康基础信息,同时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及健康体检团队,为该县贫困人口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