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关扶贫 » 现代内控

现代内控

发布时间: 2020-12-08 07:13:50

A. 为什么说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

回答这个问题你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内部控制,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版经营目标,保护资权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B. 现代企业管理为什么要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实行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因:
(1)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企业管理、合理分权内;保证会计资容料的真实合法、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2)广义地讲,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
(3)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管理而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之相适应。

C. 现代内部审计强调的是,以内控为基础,以什么为导向

以风险为导向。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自始至终都以企业经营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独立的鉴证和咨询活动。
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内部审计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审计人员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出现重大问题或风险的领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是审计方法的一次飞跃,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审计的独立性。通过较为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来确定审计的目标和任务,使通过风险评估确定的审计计划与管理当局的授权相结合,使审计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减少,审计的独立性得到进一步提高。而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生命线,是审计开展工作的前提,是保证审计质量结果的重要保证。二是降低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导向模式强调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起点的审计,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目标战略、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等方面。风险导向的运用将审计人员执行各项审计业务的切入点提高到一个宏观的、全局的层面,使其可以更有效地选择重点审计领域,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在降低被审计单位各种风险的同时,较好地控制了审计风险。三是提高了审计效率。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根据风险的大小进行审计计划的安排,制定审计方案,都主要是关注较高风险领域,在低风险的领域关注较少。一般来说,低风险的领域占各项管理活动的比例较高,因此,可以集中有限的审计资源,用于高风险的领域,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减少效率较低的细节测试工作,大大提高审计效率。

D. 与《关于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论文内容相关的外文+翻译4000字,以及外文出处(即外文文献)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资讯产业已经发达的当今社会,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再生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何为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最先以一种"内部牵制制度"的形式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的企业出现。它是将一项由一人实施容易出现差错的经济业务,同时交给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人员实施,客观上造成实施人之间的一种相互牵制关系,从而预防所实施的经济业务可以发生的差错。按照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理论,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和其它员工实施的,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来源于管理层经营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资讯交流、监督等五项要素构成。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在我国,内部控制是指在特定的组织内部为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及本组织经营决策,实施既定目标,维护资产完整,保证财务收支合法性、合规性和会计资讯真实性、正确性以及保障经济运作的效益性而进行的驾驭和支配。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具有组织结构的经济主体的资产完整,保证会计资料和其它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经营方针的贯彻实施,在经济主体的内部建立或采用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法、程序和行为准则。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制度也存在很多误解,甚至有些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概念非常模糊,再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先天不足以及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低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普遍薄弱。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基本上可用几句话来概括: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比国有小企业完善,但执行有效性相对较差;外商投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完善,执行也比较好;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大部分不是很完整,从完整性上说要比国有企业差,但已有制度执行情况却比国有企业要好。

由于我国管理国有企业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一定的内部管理经验,一般说都有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说基本业务内部管理都有章可循。但由于存在着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循与不循、究与不究,一切以法人代表的意志为转移,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有效性就相对较差,有点几乎形同虚设。

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处于发展阶段,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虽然一般没有国有企业搞得那么完整,但对已有的制度,企业主大多能自觉地去实施,因此,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相对较好。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最薄弱的环节在哪里?一是货币资金,二是采购业务。资金使用的随意性,采购业务中弄虚作假,吃"回扣"等现象较为严重。此外,由于国有小企业经济业务简单,运转环节少,因此,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普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一是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二是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重大"无标准,"决策"无民主的现象;三是财产清查没有形成制度,清查期限、清查程序不明确;四是内部审计没有形成制度化,该设内审机构的不设,该配备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的不配置,有的虽然也设了这样的部门,但往往形同虚设,独立性不强。由于存在以上四种情况,加剧了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循与不循、究与不究,全凭企业法人代表的意志为转移的情况。

产生上述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受益主体不明确

为什么国有企业没有非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得好呢?从根本上讲是产权不明晰所致。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加强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不明确。而非国有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产权明确、权责清楚,加强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也很明确。因此,这些企业才会想方设法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但在我国现阶级,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备而实不至",尢其体现在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不少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让利".致使原厂长负责制的领导班子在既是经理层又进入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迭。公司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而作为所有者代表的董事会,既不能充当所有者的"守护神",又不能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内部控制如"空中楼阁",形同虚设。

(二)法律执行环境不好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是很健全,非法谋取暴利是一种普遍现象,没有真正形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大环境,因此,在一个企业也就很难形成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的局面。

(三)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控制制度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工具,但任何控制制度最终都要靠人来执行。由于存在着一些私心重、想"捞一把"的法人代表,存在着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企业负责人,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自然只能是奢谈了。同时,一些企业负责人业务素质低,不懂内部控制制度为何物,自然也就谈不上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了。

三、如何完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1)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所谓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是指重大影响因素。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首先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首先要加强企业负责人的自觉控制意识。企业内部控制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企业负责人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本身也有局限性,其中主要是企业最高领导人控制的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人控制。因此,提高企业负责人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从我国一些企业的现状分析,这些企业不是没有内部控制,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其中,往往是企业负责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

目前成立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措施,但从长远看,还是要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真正做到所有权(责、权)和经营权分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控制度执行中所存在的问题,使企业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2)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面临企业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如何辨别、分析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般来说,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是按公司既定的经营战略,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找出业务风险点,并采取恰当的方法降低风险。企业的风险管理要以预防为主,即通过增加、补充或规范各内部控制环节来减轻可能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建立内部监督机构对企业高风险区域经常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已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最后,要善于转嫁风险,如购买保险等。总之,企业的风险管理必须贯穿并渗透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

(3)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出现在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涉及的控制对象包括人、财、物、产、供、销等各方面。控制活动是针对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因此,企业在制定控制活动时关键就是要寻找关键控制点。

严谨的内部控制,不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而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面的控制与点的控制要有机结合,内部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时如何找到控制点,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的点应该设在三个位置上:一是资金。对企业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回圈。二是成本费用。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权力使用。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防止权力乱用,造成经济损失。

(4)建立统一的管理资讯系统

管理资讯系统,就是向企业内各级主管部门(人员)、其它相关人员,以及企业外的有关部门(人员)提供资讯的系统。通过管理资讯系统,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资讯。

一个良好的资讯系统应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具体讲,应有助于控制标准的建立和修正、控制活动成效的评定、控制报告的拟定和以及改进建议的及时传达。企业应按控制系统的需要识别使用者的资讯需要,在此基础上收集、加工和处理资讯,并将这些资讯及时、准确和经济地传递(包括向下的、向上的和横向的沟通传递)给企业内的相关人员,使他们能够顺利履行其职责

(5)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

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被施以恰当的监督。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

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它环节的主要力量。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通过监督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并及时反馈有关执行结果的资讯,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同时,在监控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促进控制环境的建立、为改进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建议,为组织成功的达到所需要的内部控制水平服务

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呼唤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需要理直气壮地在微观经济中加强管理和控制。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整章建制,有效地建立起各项考核制度、激励制度,明确职责,严肃纪律,把内部控制的水平提起来,让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企业化解风险,创造效益的武器。

E. 现代内部控制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于是激起的涟漪里就满是一个圣洁的字--爱。圣诞快乐!

F.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分别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老板自己控制
老板雇人控制
制度控制
文化控制

还有就是 一开始 生产控制 包括后来的销售
后来 财务控制 只管钱和战略
现在呢 董事会制度 只看好自己的股份 管人就行了

G. 浅谈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原因有哪些

内部审计是企业来强化自我约自束机制的重要手段,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规范内部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1、内部审计应具有独立性和必备的权力。按照《会计法》、《公司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一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企业应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之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审计部的地位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在业务上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对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2、切实转变内审职能。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逐步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内审职能应从传统的查错防弊型转向现代的评价、服务和监控型。内部审计应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中心,在核实财务会计资料真实、正确的基础上展开经济效益审计。
3、努力改进内审方式。内审方式应由事后审计为主转向以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为主,以切实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H. 企业内部控制的作品目录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溯本求源——内部控制概念及理论演变
第一节 内部控制的起源
第二节 内部控制的发展
第三节 内部控制概念在世界范围的变化和呈现的新特点
第二章 理论借鉴——COSO报告和“巴塞尔体系”
第一节 COSO框架
第二节 巴塞尔体系
第三章 实务指导——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第一节 构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框架体生活费
第三节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实务指导
中篇 创新篇
第四章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创新
第一节 内部控制与企业环境
第二节 内部控制环境的内容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创新
第五章 多级性控制——企业多级代理关系和公司治理
第一节 现代企业存在的多级代理关系
第二节 现代企业的代理问题
第三节 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多级性控制系统
第六章 链条式控制——企业价值链管理系统
第一节 价值链的含义和企业价值链管理的特性
第二节 制造企业价值链管理和控制模式
第三节 制造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实施
第七章 集成化控制——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集成化
第一节 企业集成化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
第二节 企业资源计划
第三节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下篇 应用篇
第八章 管理控制
第九章 会计控制系统
第十章 信息系统控制
第十一章 风险控制系统
第十二章 内部控制检查和评价
参考文献

I.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那么什么是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呢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公司治理机制的功主要有四种治理机制:一是激励机制,即如何激励董事与经理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减少道德风险的一种机制。二是监督与制衡机制,即如何对经理及董事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建立有效的相互制衡的内部权力机构的一种机制。三是外部接管机制,即当管理者经营不善,造成公司股价下跌,而被其他公司(或利益相关方)收购,导致公司控制权易手的一种治理机制。四是代理权竞争机制,是指不同的公司股东组成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争夺股东的委托表决权以获得董事会的控制权,进而达到替换公司经营者的一种机制。
(1)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维持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一种动力。激励机制实质上是委托人如何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制度,以诱使代理人自觉地采取适当的行为,实现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激励机制包括:报酬激励机制、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激励机制、声誉激励机制。报酬激励机制是给予经营者的最基本的激励机制,它包括固定薪金、奖金、股票期权等。剩余索取权激励机制是给予经营者分享企业剩余收益的激励机制。对剩余控制权的分享也是激励经营者的有效机制。剩余控制权除了表现为剩余决策权外,还表现为经营者具有的职位特权,如享有豪华的办公室、高档轿车等。声誉激励是指为经营者提供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获得社会赞誉、同行好评的机会。目前,公司高层经营者个人的薪金都已相当丰厚,货币报酬激励的、边际效用已经降低,他们更在意声誉激励效用。
(2)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公司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经营决策行为、结果进行有效审核与控制的制度设计。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其中内部监督机制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监督机制;外部监督机制指媒体、中介机构等的监督机制。公司治理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基于公司内部权力机关的分立与制衡原理而设计的。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股东(股东大会)、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纵向监督,另一方面是监事会、独立董事对董事会、经理人员的横向监督。股东对经理人员的监督主要是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方式实现的。“用手投票”方式可以通过集中行使投票权,替换不称职的董事会成员,并更换经理人员。 “用脚投票”方式则是当公司经营不善。股价下跌时股东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及时抛售股票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督主要通过制定公司的长期发展计划,审议公司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行使对经理的聘用与解雇权力。从委托一代理关系来看,董事只是股东的受托人。但在董事会内部,有些董事本身是股东,有些则不是股东,后者可能存在监督动力不足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董事既是董事会成员,又是经理班子成员,可能存在与经理合谋损害股东利益问题。因此,为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维护股东的利益,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在董事会中设立独立董事。监事会是公司内部的专职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以董事会和总经理为监督对象,一旦发现违反公司章程或其他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可随时要求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纠正。
(3)外部接管机制。
如果公司经理人员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造成公司经营业绩不佳,股价下跌,就有可能被其他公司(或利益相关方)收购,导致控制权易手,这就是外部接管机制。外部接管机制对管理层有着巨大的潜在约束力。外部接管机制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激烈竞争,任何公司若经营不好都有被收购的危险,公司的经理人员有“下岗”的职业风险。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公司经理人员会较好地维护广大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外部接管机制的启动运作,可以通过替换不称职的经理人员,并对被收购的公司进行重组,从而使公司业绩得到改善。外部接管机制的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约束经理人员的行为目标,使之不与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发生明显偏离。这种治理机制被认为是保护广大股东利益、约束管理层行为的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但这种机制的实际运用需要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的支持。
(4)代理权竞争机制。
在现代的公司中实际上存在着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代理权争夺发生在第一重委托——代理关系之间,股东大会将决定是谁取得第一重代理资格,即代理权。获得了代理权就意味着控制了董事会,从而就掌握了对公司经营者的聘用权。由于小股东的实力有限,代理权争夺一般在持有一定数量的股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股东之间进行。在代理权争夺过程中,参与争夺的各方为了征集到足够的委托投票权,他们都必须提出有利于中小股东利益的政策,这样,广大中小股东的监督约束权力可以通过代理权竞争机制深入到上市公司内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管理者采取有利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营政策和投资计划。

J. 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什么

比如运用财务系统加强财务会计相关操作的规范性,运用合同审批系统加强合同审核、审批方面的规范性。
总之就是利用信息系统减少企业内部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的缺陷,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