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与效率
A. 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内部控制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壮大乃至生存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针对中国企业发展的特征和特点,从如何面对企业风险以及如何克服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弱点出发,从人员配置到资源的有效衔接和业务流程的规范等各个环节进行梳理,找出它们的共性和规律,从而制定出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与设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安全发展。
企业内控制度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等目标提供保证。将内部控制结构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个要素。
B. 如何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
内控自我评估
C. 如何评价内控有效性的分析与研究
(一)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范围,不是绝对的保证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提供合理保证,不是100%的保证。美国《证劵交易法》对合理保证的解释是:“这是一种详细的水平和保证程度,它能够使谨慎的高级职员在处理事务的时候感到满意”。所谓的一个范围指的是有效的内部控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在合理保证和绝对保证之间必然存在一个区间(陈汉文和张宜霞,2008)。这个区间之间只有上限,即100%,下限是人们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判断,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数值。所以,有效的内部控制仅仅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一个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也可以说有效的内部控制仅仅是存在的一个判定的区间,而不是一个点。内部控制的目标实现如果在这个范围内,就可以说这个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反之,则是无效的。
(二)内部控制目标不同,有效的内部控制含义也不同
每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是不同的,所以有效的内部控制的概念也会因此有差别,当然合理保证的内容也会不同。遵循法规和财务的可靠性两个目标通常在企业的可控范围之内,因此,内部控制一般都能合理保证其实现。而对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杜绝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因为战略目标不仅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外部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这个时候,企业就很难以控制。因此,企业管理层为了做出更好的决策,都会利用内部控制,然而此时,仍然不能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因此,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企业的战略目标而言是不同的。那么这个时候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如何做出评价呢?仍然是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否属于该范围,如果属于,内部控制就是有效的内部控制,否则,就是无效的内部控制。
(三)内部控制的认定环节应该是执行的有效性
为了实现设计有效、全面和详细,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的实现,然而最终使得相关机构设计出来的内部控制制度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最终大部分都没有被企业接受。实际上,对于认定环节到底是“设计有效”更重要还是“执行有效”更重要,这个问题一直面临一个很难抉择的处境,因为要使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更有效,内部控制的构建既要考虑到全面性,也要考虑设计的详细,又要考虑成本效率和效益的原则,还要考虑易于用到实践中去,“这就充分暴露出内部控制在‘设计有效’和执行有效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矛盾效应”,内部控制的这种替代效应会造成企业管理者顾此失彼,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到底是考虑“设计有效”更重要还是“执行有效”更重要呢?毫无疑问,当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更重要,这也是内控的最终目标,当两者出现冲突的时候,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是首先要考虑到的。
如何才能做到内部控制的执行有效性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要以执行有效为基础
成本效益原则是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要考虑的。要设计一个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一定要花费成本,比如在聘请注册会计师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或者引入外部咨询机构进行内部控制设计和评价工作,一定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是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只有建立一套科学且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控体系,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得到真正得到落实。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打造成“百年老店”,同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必须遵循内部控制框架理论,并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组织结构等个性特征。
2.建立风险管控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在管控企业风险的基础上建立的,首先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找到企业的主要风险控制点,根据企业的风险控制点有针对性的去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将内部控制制度应用于实践,任何一个内控制度是否有效且能否得到良好的执行,不能仅局限于理论上,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最后,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发现内部控制实际运行的时候存在问题,并不断改进。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对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是目前国内外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很显然,内部控制设计有效,但并不意味着内部控制就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因此内部控制有效性既要设计有效,还要执行有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规定:在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时候,应该考虑内控设计和执行两个方面的有效。目前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主要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基于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理论框架的构建,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运用数据和指标进一步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一)定性方法
国内外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定性评价研究主要有风险基础法和详细评价法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基于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中的三大目标和五要素。
1.详细评价法。这种方法首先以权威机构制定出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为参考标准,根据内部控制构成的要素去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然后,再对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进行测试之后,最后做出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的评价,最终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此种方法优点是不需要高度的专业判断,但也有很多缺点,一方面因为这种简单的对照方法去评价会造成高成本、低效率;另一方面这样得出的结论不可靠。尽管权威制定且得到普遍认可的内部控制框架理论是一个通用的标准,但是并没有考虑到企业本身所处的实际情况,比如企业的规模、企业的行业以及外部的环境。由于这些缺点,美国实务和理论界后来提出了风险基础法
2.风险基础法。风险基础法是风险到控制,首先评估内部控制的风险,在识别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对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评估,确定其是否有效。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一方面,可以结合每个企业的特定情况,比如企业所处的规模、所处的行业和所处的国家等情况,避免详细解释法的简单核对,能提高广泛的适用性和灵活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风险基础法是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范围以及收集证据,这样同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风险基础法的唯一缺点是需要更高程度的专业判断。
(二)定量法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定量方法是选取指标建立模型,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经验判断法等。模糊综合评价法有以下研究:以货币资金会计控制、实物资产会计控制等9个方面为要素(周春喜,2002),此种方法的有点事方法使用、简洁和可操作,缺点是综合评价设计因素多且复杂,研究如何建立与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仍然有必要;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和监督控制为要素(温涛,2004),优点是建立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定性指标定量化,更有利于实践工作,但缺点是权重因和因素集代表性有待进一步探讨;层次分析法有以下研究:以风险评估、控制点确定、关键控制点确定、对应设计指标为要素(戴彦,2006),优点是重点提出在企业庞大的体系运作下,要找准切入点进行评价,不足之处还需要更多实例验证;以内部环境、目标制定等7项为要素(姚靠华、蒋玲玲,2007),优点是有效解决了各因素重要性难以量化的问题,达到了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目的,但是如何推广需要进一步探讨。
从上述方法可知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有了一定的完善和发展,但目前仍然有不少缺陷,比如模糊数学方法运用使得一些定量指标模糊化,使得评价结果不准确,而且其运作起来也很复杂。因此,采用单一的指标和模型不能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将来研究发展更倾向于采用综合指标和综合的评价体系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D. 为什么内部控制并非越严格越好,而是越有效越好
因为有的时候严反而会适得其反
E. 内控和内审的区别大神们帮帮忙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区别,简单的说,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对风险管理策略的执行。企业在根据战略目标对实现战略目标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制定出风险管理策略,将这些风险管理策略落实的工作就是内部控制的工作。也就是说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它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对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潜在风险进行管理的各种方法、措施和程序。 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是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对于企业来说,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组成,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和评价,并针对相关的控制弱点提出改进意见。可以说,企业的所有活动都在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范围之内,既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检查,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相关的内部控制发表意见。根据内部审计师协会建立的内部审计职业守则的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 1. 对企业的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进行检查,并对相关的信息进行鉴别、计量、分类和报告; 2. 检查所建立的系统来确保遵从相关的政策、计划、程序、法律法规等,这些方面都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报告产生重要的影响; 3. 检查所建立的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的内部控制; 4. 检查相关的经营活动或项目,确保其结果与设立的目标相一致,并确保这些经营活动或项目按照计划得到执行。 至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一般认为,公司治理包括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所谓内部公司治理或称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监控机制,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等组成的用来约束和管理经营者的行为的控制制度。其主要治理机制有:董事会选举规则及程序、代理人之争、外部董事、报酬激励机制、董事会与经理层权利的分派与划分等。所谓外部公司治理或称外部监控机制,是通过竞争的外部市场(如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兼并市场等)和管理体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实施约束的控制制度。而内部控制,按照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1992年的定义,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建立并维持恰当的内部控制是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公司治理是由所有者、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一定的制衡关系,是用来约束和管理经营者的行为的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及经理阶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公司治理解决的是股东、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利划分的制度安排问题,更多的是法律层面的问题。而内部控制则是管理当局(董事会及经理阶层)建立的内部管理制度,是管理当局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报告产生过程的控制,属于内部管理层面的问题。内部控制解决的是管理当局与其下属之间的管理控制关系,其目标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防止发生舞弊行为。换言之,内部控制是在公司治理解决了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之间的权责利划分之后,作为经营者的董事会和经理为了保证受托责任的顺利履行,而做出的主要面向次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控制。内部控制并不能够约束最高管理当局本身。
采纳哦
F. 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正确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控制活动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的沟通机制等。
5、对控制的监督: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连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6)内控与效率扩展阅读:
五要素之间的关系:
内部环境是基础,是企业建设内部控制的土壤,是一切内控制度、流程、控制点得以实施的根本条件。一个企业内控好坏,首先应对其内控环境进行评价,如果环境不好,就需要更仔细和深入的进行建设,换句话说,如果环境建设得好,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文化,即使一些小方面存在控制不足,也并不重要。
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这是内控体系核心三个环节。监督检查是使内部控制成为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这个环节内控工作就不是一个PDCA循环。
G. 一直听同事说内控内控,内部控制到底与公司有什么关系
一、关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概述
1.什么是内部控制
我国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所称的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或者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决策、治理机构,以下简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以下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⑴企业战略;⑵经营的效率和效果;⑶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⑷资产的安全完整;⑸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企业内部控制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和各项业务环节。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组织形式、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建立健全内部控制。
2.公司治理
在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公司治理即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的也叫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界定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与所有者之间关系的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机构与制度安排。它是决定企业绩效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本质意义上讲,内部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和代理者之间的关系;从具体组织形式上讲,是指股东会与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法律的角度上讲,是指所有者和代理者之间基于特定法律法规而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
二、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互动关系分析
(一)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载体具有一致性
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内部治理都可以说是一系列制度安排,而好的制度安排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依附于组织载体。脱离企业这个组织载体,内部控制和公司内部治理就好比是“镜中花,水中月”,不论内部控制多么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多么完善,也都只是凭空而论,不能发挥实际作用,更谈不上实现企业的目标。另外,内部控制的加强和内部治理的完善都必须依靠企业的会计信息,二者具有共同的载体。信息是所有控制的前提,会计信息与内部治理相辅相成,内部控制有效,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可靠。而信息是公司内部治理的基础。同时,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也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保证。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可以使管理者及时掌握组织的营运状况,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也影响到内部治理成果的好坏。
(二)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一个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体现。内部控制框架在公司制度安排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已成为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第一,内部控制是实现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权利制衡的重要保证。公司治理结构分为外部治理结构与内部治理结构。内部治理结构受各利益相关方权利制衡的影响,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债权人等是代表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力机构,它们之间权力的制衡构成了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实现这些权力制衡的重要手段。
第二,内部控制能缓解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股权高度集中和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也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企业的所有者希望能够客观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随时监督企业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且希望企业经营者能够采取有利于所有者自身利益的经营政策和管理措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单位经营管理行为,保证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报告可靠性的达成,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可以获取可信赖的财务会计信息,评价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实施对公司的间接控制。
第三,内部控制有利于董事会有效行使控制权。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董事会接受股东会委托行使对公司的控制权和决策权。董事会的经管责任和诚信的履行状况,主要表现为向广大股东提供可靠、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
因此,董事会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经营目标,建立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和相应的信息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这是董事会行使控制权的重要保证。
(三)公司内部治理对内部控制的能动促进作用
健全的内部治理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内部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只有在完善的内部治理机构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并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首先,内部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和依据。内部治理是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石,支撑和决定着其他要素。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必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无论设计如何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既定效果。反之,内部治理完善,内部控制就可以行之有效。
其次,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组织保障。内部治理具有权利配置功能、激励约束功能和协调功能,可以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可以规范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克服代理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可以激励和约束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行为,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机制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实际上是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体现。反过来,内部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四)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统一于实现企业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虚假会计信息,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其基本目标乃是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防止董事、经理等代理人损害股东的利益。健全的公司治理是企业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只有实现企业目标,才能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H. 如何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与流程效率管理
一、应由董事会负责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完备的公司还应设置审计委员会。
二、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要求设置内部机构和编制内部管理手册,明确和落实权责。
三、企业还应加强内审,保证内审的独立性。
四、企业应当开展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并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五、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六、企业应当进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七、企业在授权审批控制方面 应当区分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尤其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和联签制度。
八、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得再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企业应当严禁未经授权的人接触和处置财产。
九、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十、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
十一、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并坚持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
I. 财务数据如何反映内部控制的效率问题/
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在经济发达国家,内部控制被广泛采用,并日趋完善,在企业管理、财务报告披露和审计业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经历了维护资源安全、保证信息可靠、提高经营效率等,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之一始终未改变。财务报告由会计人员编制,是会计信息加工后对外公布的结果。它的产生依赖于会计核算系统、日常控制机制的运行,并受到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应包括从经济业务的发生到形成账簿、报表,这些需要一系列的控制活动。经济业务的发生需要经过适当的授权批准,记录在原始凭证上,保证真实性;以后每一步价值运动都需要在原始凭证上留下痕迹,并需要对原始凭证进行有效的控制,如连续编号并定期清点等,保证对所有的经济业务都予以记录并且没有重复记录,为会计核算提供真实的原始依据;会计人员根据汇集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作为记录账簿的依据,最后根据账簿编制报表,其中需要对原始凭证进行检查,明细账与总账分别由不同职员编制,并由其他职员进行定期复核,必要的职务分离等控制程序。有效的内部控制能确保会计核算系统中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各步骤都具有真实合法的凭据,并减少核算中的差错,最终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
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还应包括制约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其他重要因素。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决定于组织结构的好坏和人员素质的高低。组织结构为企业的经营提供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的框架,是实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载体,组织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效果。良好的组织结构控制能够保证责任明确、授权适当、信息沟通顺畅,是构成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普遍存在缺陷,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人员通常由内部人员兼任,难以发挥监督和制约经理人员的作用,权力更多地掌握在经理人员手中。管理层在财务报告编报方面权力过大,在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倾向于采取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可以不执行或绕过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粉饰财务报告,操纵利润等。内部审计负责检查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中地位的高低、职责履行的好坏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以至于对会计核算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会计组织机构负责具体的账务处理,控制会计信息的产生。会计组织机构各方关系人权力和责任明确,逐层负责,及时发现和报告问题,才能有效履行监督控制机制。即使有设计良好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仍需要人来执行。员工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以及胜任能力长期被认为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执行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针对塑造企业文化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而健康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提供了有力保证。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因素对会计核算系统的影响尽管是间接的,但是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问题都会严重影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以至于会计核算系统的有效运行,最终产生不可靠的财务报告信息。
J. 内控和内审的区别
内控和内审的区别如下:
1、概念不同
内控是内部控制的简称,指一般公司企业内部的控制运作。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内审是内部审计的简称,内部审计之父索耶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地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
2、范围不同
内审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主。内审的范围,直接决定着审计的质量、成本和责任,决定着审计的可行性。但是以整个内控作为内审的范围,既不明确,也不好把握,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审计的可行性会有问题。
3、性质不同
内审是企业外部对企业的内控,是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的审计,是一种独立的鉴证业务。内控是企业内部管理层对企业的内控评价,通常情况,授权内审机构对企业内控进行评价,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服务业务。
4、责任主体不同
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企业内部控制责任是由企业承担的,而内部控制审计责任是由注册会计师承担的。两种责任的分离决定了企业和注册会计师在分别实施内裤和内审的时候必须按照不同的规则独立完成,两者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和免除。
(10)内控与效率扩展阅读:
内控的管理局限
1、人为过失。执行内控制度的人在决策过程中因在一定的时间内、基于所掌握的信息以及所受到的压力,作出在事后看来没有产生理想结果的判断。
2、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中的缺陷。制度是人执行的,在执行的过程中因制度设计的缺陷以及执行的人员培训问题会造成错误。
3、 管理层凌驾内部控制体系。出于个人利益或虚夸主体的财务状况或合规情况等不法企图,而拒绝执行既定的政策或程序。
4、 员工串通或舞弊。
5、 建立控制的相关成本与效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