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关扶贫 » 内控大数据

内控大数据

发布时间: 2021-03-16 16:24:10

① 大数据系统体系建设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1)内部控制组织
组织是体系运行的基本保障。其中,是否设置专职的内控部门是企业界关注的焦点,通常的设置方式包括三种:
方式一:单独设置内控部门。
方式二: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负责内控工作。
方式三:在内部控制建设集中期设立内部控制建设办公室,该办公室从各主要部门抽调人员专职从事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待体系正式运行时,办公室解散,人员归位到各经营管理部门,且牵头职能也归位至内审部门。
(2)内部环境的诊断与完善
(3)动态的风险评估
(4)控制活动的设计
内控手册分模块设计,每一模块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管理目标。
第二,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三,授权审批矩阵。
第四,控制活动要求。
第五,比照上述几部分,各经营管理部门应当重新梳理与完善业务流程,针对关键风险点强化控制措施,确保组织职责、授权审批、内控要求落实到经营流程中,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5)信息与沟通贯穿始终
(6)内部监督手段。

② 内控报告总体运行情况评价出不来怎么解决

内控报告总体评价是根据内控审计的结果来作出评价,可以依据内控审计要求结合审计结果,把所有条目列出清单,当成总体评价。

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环境比较薄弱、内控制度还不够完善,一些单位对此项工作缺乏理解和认识,多抱以敷衍应付态度完成,直接影响了内控报告编报质量。

在内控建设应该有谁负责这一问题上,多数单位在存在模糊认识,认为由分管财务的领导负责。《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就是“一把手”工程,如果领导不重视,内控建设无从谈起。在内控建设牵头部门的问题上,部分单位认为内审部门应该是牵头部门,把组织实施部门与内部评价与监督部门混为一谈,内控设计存在缺陷。

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内控知识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内控建设只是财务人员的事,把单位内控建设和内控报告完全交由财务人员去完成,而财务部门是基层单位主要职能部门,工作任务重,人手较少,有的为非专业人员,加之他们内控知识水平有限且经验不足,对内控工作,多数会计人员表现出力不从心,难以胜任该项工作。

只是应付检查等,多报以消极、被动甚至抵触的态度去完成,有的会计人员在编报过程中存在不按要求报送,随意编造,未经审核上报,代替单位负责人签字等现象,单位内控报告的编报质量不高。

(2)内控大数据扩展阅读:

对策及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首先基层单位要广泛宣传、认真学习内控相关的政策制度,定期召开由单位一把手主持工作会议,开展培训课堂,组织全体人员培训学习,提高全体人员对内控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建议财政部门加强宣传引导,一是对单位一把手进行内控知识专题培训,聘请有关专家授课,引起单位领导足够重视;二是评选出好的典型案例,推广经验做法,组织单位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观摩,经验交流。

例如通过建立QQ群,开设微课堂、进行内控知识竞答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员参与内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内控建设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其次,单位要成立内控领导小组一把手任组长,指定牵头部门(或岗位)和评价与监督部门,明确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职责分工,构建合理科学的组织架构、工作机制。

2、借助外力完善制度,推动内控建设落地

内控建设属于新生事物,制度规范只有文字描述,没有具体操作模板参照或借鉴,使基层单位内控制度的参与者感到困惑,理不出头绪,也无从着手。

建议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支撑,引入第三方机构指导和协助单位完成制度建设。首先由制度顶层设计者,按照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行业进行归类,设计出具有实操性、可复制、可推广的不同类型内控模板,建立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其次各单位选择符要求的模板作为参照,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一套便于操作的完整内控体系。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内控建设,把各项制度、流程、风险控制点嵌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信息技术无缝衔接,减少人为操控风险,让权力在制度的“笼子”中安全运行,提升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3、制定内控监督评价制定,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以评促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定期开展内控自我评价,针对内控设计和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措施及时改进。

其次,财政部门应加强内控报告编报质量检查、督导,以内部控制报告编报质量“回头看”为抓手,指导编报单位查漏补缺、纠偏整改,提高内部控制报告编报质量。二是注重实效,实行监督考核机制。

把单位内控报告总体评价结果纳入“一把手”政绩考核,对“差评”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实行“约谈”;扣发单位全体人员精神文明奖励工资;核减单位当年三公经费预算指标。由审计部门列为审计内容。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伴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引入会计、审计等工作,做到全面审计,可以提取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数据,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了工作效率的高效而快捷。对传统会计、审计等工作带来巨大冲击,会计人员将面临失业威胁。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实行“禁入”制度,规定“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

行业“黑名单”制度的推送加大了从业人员违规成本,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从软约束走向硬束。从而倒逼会计、审计以及内控人员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以及职业道德。由此,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培养一支素质过硬、业务过硬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提升现有的专业人员业务素质,走出去,到高等院校,参加高层次的培训学习,开阔视野,了解前沿理论知识。二是县级单位领导要支持、鼓励专业人员职称、学历晋升,促使其自我加压,不断充电,提升风险分析、应对能力。三是在岗位人员选配时,把好准入关,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关键岗位实行定期轮岗和培训制度。此外,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属于新生事物,涉及面广,难度大,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随着单位环境的变化,还需及时调整。因此,提高内控报告质量,以评促建,推动内控建设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全面落地意义重大。

③ 交通领域现在涉及大数据是哪些

不管什么行业都是数据的汇总、分析,就是财务、内控、管理(车辆、车队、运营实时数据),跟交通信息有关的所有数据整合到一起(比如车辆信息、地图信息、人员信息、违规违章记录信息等等),形成一个数据链,这样的就是交通大数据。

④ 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是企业基于自身实际状况,按照一定的标准文件(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制定的旨在实现企业资产安全,保证财务信息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推动企业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方法和措施。其主要包括有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一环,是指企业在一定的事实数据基础上,针对自身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危害进行及时的识别和判断,并基于此制定合理、客观、科学、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如何开展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
(一)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
1.明确风险管理目标
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其目的在于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机制的开展都是围绕风险管理目标进行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条件,确定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比如针对公司近几年的运营效益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掌控,又或者组织一定的人员在公司范围内开展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等工作。
2.加强风险评估管理
企业在确定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后,应当以此为基础作为自身风险管理的行动原则,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措施:督促和指导企业定期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评价现有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同时企业应当根据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如市场环境、国家政策法规、自身人员的增减)及时采取措施,保障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将风险管理与企业日常工作有效结合,对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必要的措施,确保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完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不预定性,即便企业已有相关的量化预警方案,也不一定及时预防监控,因此企业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身的风险识别手段,通过调查、分析、评审等一定的方法,探索建立更加规范、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如:定期开展数据调查和事件跟踪等;
(二)持续有效地开展内控评审
作为审计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内控评审是推动企业建立内控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企业管理层了解企业经营及内部控制管理情况,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减少问题的发生,保证审计质量。
1.实现内部控制的日常化
内部控制的日常化有助于企业自身经营决策、经营过程、资金资产管理等的难点和问题的及时发现、解决与防范,有助于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2.定期组织内控评审工作
审计部门基于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相关要求,按照内部控制评审的要求,建议每年组织两次全面内控评审。重点检查对象为内控制度维护及执行情况和效果,实现内控评审的规范化和日常化管理,推动企业落实内控管理责任和控制要求,自主维护制度并切实执行。

⑤ 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内部控制

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建立科学完善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基于会计工作逐步实现电算化、信息化的阶梯性发展过程,阐述了高校如何利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平台,改变传统的内部控制管理模式,通过实施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等措施,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
举例说明:目前每个企业都是一个微小的数据循环系统,掌控这个系统是需要企业不断的更新数据,采集数据,从而得到用户的真实数据。

⑥ 计算机审计,大数据审计,IT审计三者之间的区别

大数据审计 是近年才有 意思的差不多 都是按设定好的规则都事物进行分析处理 准确信和自动控制不同

⑦ 财政部内控指引18项都有什么

内部环境类:

1、组织架构。

2、发展战略。

3、人力资源。

4、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指引。

控制活动类:

5、资金活动。

6、采购业务

7、资产管理。

8、销售业务。

9、研究与开发。

10、工程项目.

11、担保业务.

12、业务外包.

13、财务报告。

控制手段类:

14、全面预算。

15、合同管理.

16、内部信息传递。

17、信息系统等指引。

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

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

其中,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控原则和内控“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在配套指引乃至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占主体地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7)内控大数据扩展阅读:

关于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想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制定并有效实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实施不到位,结果导致企业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也有些企业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导致过度扩张、经营失控甚至失败;

还有一些企业发展战略频繁变动,导致资源严重浪费,最后危及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制定了发展战略应用指引,就上述重要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

一是,要求企业健全组织机构,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委员会,或指定相关机构负责发展战略管理工作。同时,对战略委员会的成员素质、工作规范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二是,明确要求企业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拍脑袋,盲目制定发展战略。在制定目标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及竞争对手状况、可利用资源水平和自身优势与劣势等影响因素。

三是,强调战略规划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制定,明确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程度,确定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四是,要求董事会从全局性、长期性和可行性等维度,严格审议战略委员会提交的发展战略方案,之后再报经股东(大)会批准实施。

四是,从抓实施的角度,要求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将年度目标分解、落实,确保发展战略有效实施。

五是,设立了发展战略实施后评估制度,要求战略委员会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对发现明显偏离发展战略的情况,要求及时报告;对确需对发展战略作出调整的情形,明确要求企业要遵循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调整发展战略。

⑧ 大数据系统体系建设规划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企业内控建设实务 企业内控建设应当以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为主导目标,以财务报告可靠、资产安全与经营合规为三个保障目标,在此基础上,建设实务将围绕内控组织的设置与内控建设的五要素。 (1)内部控制组织 组织是体系运行的基本保障。通常的内控组织包括董事会与经营层两个层面,强调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是董事会的责任,并且下设审计(风险)管理专门委员会加强管理。此外,内控组织的设置特别强调经理层是企业内控建设的具体实施者与责任人,各经营管理部门按照职能归口进行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其中,是否设置专职的内控部门是企业界关注的焦点,通常的设置方式包括三种: 方式一:单独设置内控部门。优点是有利于提高内控建设的初期推动效率,缺点是内控部门与经营管理部门割裂,未能很好地体现内部控制责任与经营管理责任的融合。此方式在金融类企业普遍应用,对于实体经济体,通常不设置专职的内控部门。 方式二: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负责内控工作。优点是待体系初建完成且运行平稳后,内部审计作为内控的监督部门,可以立足于公司整体牵头协调各部门定期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并且持续完善内控体系的建设。缺点是国内企业内审部门往往人才匮乏,在内控建设的初期独立当此重任可能力不从心。 方式三:在内部控制建设集中期设立内部控制建设办公室,该办公室从各主要部门抽调人员专职从事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待体系正式运行时,办公室解散,人员归位到各经营管理部门,且牵头职能也归位至内审部门。此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集中各部门力量完成内部控制的体系化建设,待体系平稳运行后,相关人员回到经营管理部门的骨干岗位上,有利于促进各经营部门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理解,有利于内控与经营管理的融合。实践表明,对于管理基础弱的实体经济企业,采取方式三的内控推行效果较佳。 当然,组织的设置没有一定之规,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的特点设置内部控组织,明确相关的管理责任。 (2)内部环境的诊断与完善 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的载体,企业在建设内部控制机制时,首先要诊断与完善内部环境。一方面,内部环境的完善可以为控制活动的设计与运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内部环境的诊断可以加强控制活动与内部环境的匹配性,有利于控制活动的顺畅运行。 通常,内部环境的诊断与完善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其中,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与内部审计的定位三个方面必须先行完善,后续的控制活动设计与运行才会顺畅。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与企业文化三个方面,可以伴随控制活动的运行同步完善。 (3)动态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体系化建设的重要表现,是后续内控措施设计的重要依据。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应当针对评估的重要风险强化内部控制措施,有效降低风险。对于次要风险,企业应当简化控制活动与流程设计,承担相关的风险,体现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为主导目标的内控建设理念。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与风险评估两个阶段。在风险辨识阶段,企业应当围绕内部控制目标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辨别企业风险并进行分类,形成企业的风险管理库。通常,企业的风险可以划分为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与法律风险五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在风险评估阶段,企业应当运用二维风险评估坐标图,从破坏性与发生频率两个维度评估风险,并将风险点界定为重大风险、中风险与低风险。企业应当依据行业特点与目标设置等确定风险评估的标准,评估标准应当注意定量与定性标准相结合。 在实务中我们强调,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或是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或是同一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风险评估结果各不相同。为此,企业应当至少每年评估一次风险,及时发现新环境、新业务带来的新风险,动态地调整风险评估结果,进而动态地调整控制活动规范,让原本静止的内控制度动起来,始终踏上企业发展的节奏。 (4)控制活动的设计 控制活动是内控体系实施的核心要素,企业在规范控制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形成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手册(下简称内控手册)。 企业在设计控制活动时,应当树立与经营管理活动相融合的设计理念,首先界定企业的控制活动循环,然后将内部控制措施嵌入控制活动中,完善经营管理活动的制度流程设计,形成企业的内控手册。内控手册分模块设计,每一模块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管理目标。围绕内部控制的目标,企业在设计内控手册时,首先应当明确控制活动的管理目标。例如采购付款循环,其管理目标应当包括保障物资供应、提高采购效率、降低资金占用、控制采购成本、保证核算准确等。 第二,管理机构及职责。该部分将控制活动涉及的组织及职责清晰界定,以确保后续流程运行的顺畅性。 第三,授权审批矩阵。该部分应当明确控制活动涉及的所有权限在董事会、经理层与各职能部门间的划分,并且明确各级审批责任。 第四,控制活动要求。该部分一般以制度文本的形式书写,明确控制活动各控制环节的内控要求,作为相关经营管理流程设计的基础。 第五,比照上述几部分,各经营管理部门应当重新梳理与完善业务流程,针对关键风险点强化控制措施,确保组织职责、授权审批、内控要求落实到经营流程中,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在内控手册的设计过程中,特别强调与企业现有的经营管理活动相融合的设计理念,切忌脱离原有制度流程设计孤立的内控手册,以避免实务中业务部门仍参照原有流程、内控手册则束之高搁的现象。 (5)信息与沟通贯穿始终 信息与沟通是指在内控建设中,保证在恰当的时机让恰当的岗位获取适当的信息。信息与沟通的设计应当贯穿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活动的始终,例如风险评估报告的报告程序,控制活动中的控制文档设计,都体现了信息与沟通要素的建立与健全。 (6)内部监督手段。 内部监督置于五要素之末,是内控管理闭环的体现。为此,内部监督也可以视为五要素之首,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要素持续完善的基础。内部监督手段包括风险预警、内部评价与绩效考核,三者缺一不可。 风险预警是较新的管理工具,通过预警指标的报告与跟踪,可以突破企业传统的内部审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运用现代企业高效的信息集合手段,帮助管理层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提炼关键信息,捕捉企业易于忽略或是下级管理者企图隐瞒的临界数据,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包括选择指标项、设定临界值、跟踪分析报告与修正临界数据四项工作。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与管理重点设定风险预警指标,并且逐步积累临界值。 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是基本规范的要求,也是管理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评价手段完善的关键是建立评价标准与评价流程,明确内控缺陷的认定标准,规范评价报告。 此外,绩效考核强调将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的有效性纳入企业的绩效考核, 以促进内控体系的实施。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