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快讯
① 如何写一篇关于贫困家庭的报道
看你说的真是感人····不知道我能帮上什么忙吗?
首先介绍下他的家庭,家里的成员,生活状况,经济来源,其次,说明家庭变故的原因。最后,请求社会奉献爱心,给予帮助救济。
社会上还是有很多好人的,相信一定会得到帮助,你的朋友也一定会好起来,他的家庭也一样会在幸福,祝福你的朋友家···
② 给贫困家庭送慰问品的新闻怎么写
亲,你好
给贫困家庭送慰问品的新闻要写清楚去哪里送慰问品,什么人去送的,送的是什么。
被慰问一方的感想也要清楚
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③ 我想写一篇关于看望困难职工的新闻稿怎么写
雁上苍天,秋思重;落叶归根,流连间,染了秋叶。
你临上高峰,我推波助澜,那秋中不减的温存。秋之到来,秋之作留,秋之隐退,你我都不曾察觉。我换了岁月的厚重衣衫,你却倔强地寻夏意。岁月在你的肌肤上,偷偷烙下了痕迹,那细嫩的你,也确该成长了罢。
脚下已没有了时光的声音,落叶编织了一曲主旋律。记得你,跑步喜欢踩落叶。响声轻柔,那是叶的厚重;相声清脆,昭示叶的疲惫。我们也疲惫了罢,放眼望去,天再也不是蔚蓝。你问我:天,为什么这颜色?我说:这,才是我们专属的天……
你沉默了,我也沉默了。
秋确乎染了叶,染了你和我。落叶时节,我们与灰色有染。
你很坚强:毕竟只是个季节。于是我再次追随你,去到心里那片安详之地。无人的公园,孤独的秋千,我看你在空中扬起弧线。你静了,憧憬没有忧愁的华丽。我喜欢你静的样子,却又总读出一抹悲伤,和内心的无言沧桑。这确不该是我们的心情,我把头深深埋在怀里。
就这么踏着音符看黄昏,公园的街灯,陪衬你红润的眼睛。
朱颜素水几分清,越红叶,若忆秋风萧瑟,雁过留声。 琵琶复萦,泪尽半池烟沙。笑看红尘中,醉望三千里,白堤寻香,今生挥毫只为你。
④ 怎么写一个贫困村的变化新闻
里外台,里外台。出去大门就是崖,拌死麻雀儿摔死蛇,姑娘媳妇请不来。
——当地民谣
这里是青海东部的一个小山村,山是典型的大山,绵延数十里而不绝;村是纯粹的小村,里里外外,台上台下,零零散散住了几十户人家。
这个小山村,就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哈拉直沟乡里外台村。
因为地处山区,这里交通不便,信息十分闭塞;
因为地处山区,这里十年九旱,农民靠天吃饭;
因为地处山区,这里的人们生活困难,经济窘迫。
这里,被外界称为“山上”,光秃秃的山上拉羊皮都不粘草。这里的人,被称作“山上人”,意味着落后。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进崭新的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自2001年起,在相继沐浴退耕还林工程、澳援项目、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及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春风之后,这个昔日贫困的小山村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巨变。
退耕还林:靠天吃饭变为靠政府吃饭
里外台村,共5个生产合作社,99户人家,421口人,其中劳动力215名。位于互助县哈拉直沟乡西北部,与东山乡接壤,属浅山地区,耕地全是山地。
这里十年九旱,老百姓纯粹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
2001年,对于里外台这个干旱山村里那些靠天吃饭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忘怀的年份。这一年,出于对西部生态环境的考虑,国家决定在西
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让当地山区的老百姓把一些连年谦收的山地退下来,栽树种草,以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对退下来的土地,国家实行补贴,每亩耕地国家给农
民生活补助粮食200斤,折合人民币160元。
起初,这里的人们不理解,“好端端的土地,不种庄稼种什么?”“政府只管8年,往后的日子咋办?”人们议论着,不知所措。
其实,他们不知道,正是这些贫瘠的土地,在养活他们的同时,又深深地把他们拉向贫穷的边缘。有人曾算过这样一笔帐:如果遇上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
景,每亩耕地可收400斤小麦,按市场价0.70元算,每亩地收入现金280元,除去肥料钱、种子钱、人工劳力等各种投入,结果所剩无几。如遇旱灾、雹
灾,结果更是格外惨淡。据村干部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2001年,全村126户人家,在乡信用社的贷款总额达28.6万元,外帐累计14万元。这些贷款和
欠款基本都是用在化肥、籽种等农业投入上,由于土地收成不好,形成了逐年贷、逐年多的恶性循环。当年,村里有27户农民到海西等地另谋生路,撂荒地达
868亩。
因此,乡、村干部讲政策、比效益,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当年总共退耕520亩。到了年底,仔细一划账,老百姓这才恍然大悟:靠天吃饭靠不住,靠了政府才稳妥。
到2007年,全村退耕3760亩。对此,村支部书记陈得宝仔细算了一下账:退耕地3760亩,每亩国家给生活补助160元,全村421口人平均就有1428元。在哈拉直沟乡政府的统计报表上,我们见到,里外台村2006年的人均收入是2590元。
时值农历六月,站在里外台村高高的山岗上,漫山遍野一片翠绿,已退耕的耕地里很有规则地布满了竹节状、漏斗状的各种雨水集流坑,山杏、柠条、沙
棘、紫花苜蓿等作物在里面欣然成长。寂静的山谷中,不时传来山鸡一两声欢快的鸣叫。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这里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
重的状况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澳援项目,让脱贫之路走上快车道
2004年,沿着泥泞的山路,村里来了几个“老外”。他们一路走,一路看,山里的野草,地里的庄稼,学校里的娃娃,村里的巷道,甚至连水窖里的窖水也要仔细看一下。
他们,就是来自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专家。
他们将要在这里实施一个让当地老百姓受益无穷的项目——旨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国际援助项目。
为了使该项目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使项目区的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哈拉直沟乡党委政府从农科、畜牧、林
业、水利等部门抽调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成立了示范区领导小组。同时,组织群众以提议表决的方式,选出了热心于群众工作且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10名群众代
表组成项目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于是,在省、县项目办及中外专家的直接指导下,澳援项目的各项工作在里外台村顺利实施:
2004年,投资10余万元,修建17.36公里的田间道路;
2005年,投资29万元,从东山乡大泉村引来自来水;
2006年,项目队长罗兰先生从新西兰争取资金5.6万元,用于村小学危房改造。同年,修筑全长60多米的防洪坝两处;
2004年-2006年,对全村劳动力进行科技及法律培训860余人(次),对56名村民进行电焊、汽车及挖掘机驾驶、烹饪等职业培训。对管委会成员专门培训19次,组织管委会及乡项目办成员150余人(次)赴北京、内蒙等地考察、参观。
购置了脱粒机、粉碎机、条播机、翻转犁、机动喷雾器等农机具及磨面机、榨油机、压面机等,安装91个太阳灶;
购置桌椅20套,购置跳棋、
象棋、篮球等文体器材和文化科技书籍若干……
从2004年到2007年,项目办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用于治理生态和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于是,里外台村变了:
——山路全部实现“社社通”。田间道路路况得到彻底好转,农业机械化水平得以提高。
——自来水进村入户。全村82户375人、400多头牲畜的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祖祖辈辈驮水吃、吃窖水的事情变成了永远的历史。
——山民身怀技能闯天下。40多名青年农民经过培训掌握了一技之能,或在餐馆当厨师,或驾着汽车跑运输,或在工地搞水暖,昔日一身土气的“山里娃”成了能挣钱的大师傅。
——校园里书声朗朗显气象,荒山荒坡披绿装。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让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2007年,里外台村又被列入互助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示范村。
考虑到退耕还林还草后苜蓿等饲草非常丰富的实际状况,同时也为了有效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互助县扶贫办决定为全村96户人家每户投资3500
元,用来修建30平米的羊圈1个,投放小尾寒羊等品种羊4只。还将投入资金19.7万元,用来维修学校围墙、教室、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基础设施。
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都会看到一幅忙忙碌碌的景象,村民们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砌砖抹水泥,精心修建占地30平米的新式羊圈,在他们心中,这些新式羊圈,就是政府帮助他们走上脱贫之路的一个个“金窝子”。
如果说,退耕还林工程、澳援项目、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是政府提供给里外台村脱贫致富的三大有效载体的话,那么,两免一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等一项项惠民利民政策又为这里的群众加足了油,鼓足了劲。
作为一个贫困山村,里外台村在脱贫之路上艰难地摸索着。随着退耕还林工程、澳援项目、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里外台村的面貌已经发生
或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昔日拉羊皮都不粘草的荒山荒坡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装,生态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三大项目工程,让里外台村的老百姓过上了较为宽裕的生活。据统计,到2007年7月,全村共有夏利等用于出租的小轿车5辆,农用
车、手扶拖拉机87辆,
摩托车85辆,彩电、洗衣机等普通家电基本普及。值得一提是许多山里人用上了移动电话,全村100多部手机和30多部无线固定电话将“山上人”与外面的世界息息相连。
2006年,在哈拉直沟乡综合考核中,里外台村名列第一,同年,里外台村被互助县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评为“信用村”,86户农户被评为“信用农户”。
⑤ 关于感恩学校资助贫困生的新闻报道怎么写
我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而去年的这个时候,因为家庭贫困,进入回大学答所需的高额学费及生活费是我心口的一堵高墙,由于团市委开展的xx共同关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我受到您雪中送炭般的资助,使我的梦想得以实现。
进入大学后,我一方面努力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另一方面,我告诉自己:不能有依赖的思想,唯有自强才能自立。一年来,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也为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与工作经验,我先后尝试了发传单、家教及校园代理,勤工俭学,同时激励了自己努力拼搏、自强自立的意识。
我向您保证:今后我将勤奋学习,用好成绩来回报您对我的关爱,在此也向贵公司以及社会各界热衷公益慈善事业的好心人表达我的感谢及祝福,谢谢你们,祝福你们事业蒸蒸日上,美满幸福。
⑥ 贫困助学金义务日新闻稿
2014年8月20日,扶贫龙头企业安徽康美来大别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成立10周年之际,再次开展向金寨贫困学生扶贫助学活动。公司相关人员、全国各地客户等600多人参会,公司副总赵欣女士介绍了公司10年发展史,介绍了公司从金寨县园艺厂租用一个破厂房起家,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今天拥有110名职工、年产值达6500万元的扶贫龙头企业。董事长余春富先生代表公司向金寨县沙河乡沙河中心小学、青山镇姜河小学、燕子河镇树林小学等三所小学184名贫困生发放助学金每名学生600元,合计捐款11.04万元,三所小学校长分别带领贫困生到会接受捐赠。很多客户均表示有扶贫捐款的意向,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受到资助。金寨县扶贫办主任刘泽祥同志代表全县扶贫战线上的干部和贫困学生向余总和公司全体员工表示感谢。
康美来公司的扶贫助学活动至今已持续了6年,合计资助贫困生近千名,捐款60多万元。他们的扶贫义举为我县扶贫龙头企业的扶贫活动带了一个好头。康美来公司这种企业发展不忘扶贫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