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关扶贫 » 全椒县扶贫干部

全椒县扶贫干部

发布时间: 2021-03-11 22:13:03

Ⅰ 安徽省全椒县诈骗17万30个受害人要判几年刑

诈骗17万元,30个受害人,数额巨大,应当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侵犯对象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Ⅱ 什么叫精准扶贫对象

精准扶贫对象就是指享受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人员。

精准扶贫对象的相关要求(各地政策略有差异,实际以当地规定为准):

首先精准扶贫的对象优先为贫困户,贫困户以符合2015年末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

家庭成员长期居住破旧泥砖房(茅草房)优先、家庭成员有残疾人或长年患重病的农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等原则的前提下按照规定程序申报。

在筛查贫困户的过程中,主要坚持“四看”、“五优先”、“六进”、“七不进”原则。

“四看”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

“五优先”即:五保户和低保户优先、无房户和危房户优先、重大疾病和残疾户优先、因病返贫和因灾返贫户优先、因教和因老致贫户优先。

“六进”即:

一是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孩子未成年的农户要进;

二是不符合五保条件的孤寡农户和单亲家庭要进;

三是家庭主要劳动力长期生病、不能从事基本劳动的农户要进;

四是家庭人口有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口的农户要进;五是住房不避风雨的农户要进;六是因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特别困难的农户要进。

(2)全椒县扶贫干部扩展阅读

“七不进”即:

一是近三年内新建建筑面积为8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或在城镇购买商品房的农户不能进;

二是子女有赡养能力但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农户不能进;

三是家庭拥有小汽车或大型农机具的农户不能进;

四是直系亲属有属于财政供养人员的农户不能进;

五是长期雇佣他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不能进;

六是对举报或质疑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农户不能进;

七是有劳动能力但好吃懒做、打牌赌博导致贫困的农户不能进。

Ⅲ 安徽省全椒县有关农村拆迁补偿问题

我也是三合的,我家也被拆了,新房子还没盖,现在全家在外租房住呢?已经快半年了。关于房屋拆迁价格不统一,统一了像马友山他们那些干部吃什么??拆你家房子用的挖掘机就是他家的。

Ⅳ 未来农村生活将是这样的

我的论文部分 不一定能 准确讲清楚 10年 这个概念 但是绝对可以说清楚你得问题了

中部地区在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推进中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近年来,中部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已取得一定进展与成效。

当前,中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如(1)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效率低下;(2)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加剧;(3)农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繁;(4)农村教育落后,农民素质偏低;(5)农民收入低,贫困人口多;(6)社会事业落后,保障体系脆弱。

为推进中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的原则;二是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是市场导向的原则;四是政府主导的原则;五是农民主体的原则;六是平衡协调和综合配套的原则;七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原则;八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九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新世纪新阶段,推进中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1)提高认识;(2)提升素质;(3)搞好规划;(4)分步实施;(5)发展新型产业;(6)改善生态环境;(7)建设社会事业;(8)加大政策扶持;(9)增加物质投入;(10)完善法律法规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国中部地区。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国各地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和全国各地一样,我国中部地区各省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拟对此作些分析和探讨。

一、地位

中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6省,面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中部地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2]。首先,人口数量多。2000年,中部六省总人口为3569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16%;2005年,中部地区人口352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6.92%,其中,中部地区农村人口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0%。其次,经济份量重。2000年,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9791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9.95%;2005年,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37047.1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0.32%;2006年中部六省的经济总量达到了42961.6亿元,占全国比重上升到20.5%。第三,农产品比重大。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资料,近些年来,中部地区生产了占全国1/3的农产品,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近40%、稻谷产量占全国的近32%,棉花产量占全国的31%,油料产量占全国的41%,肉类产量占全国的28%,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主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详见表1)。

表1 中部地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2005年)

项 目
中部地区
全 国
中部地区占全国比重(%)

1.乡村户数(万户)
7314.40
25222.40
29.00

2.乡村人口数(万人)
28364.90
94907.60
29.89

3.乡村劳动力资源数(万人)
16639.60
54569.10
30.49

4.耕地面积(万hm2)
3056.65
13003.92
23.51

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10434.50
39450.89
26.45

其中:农业产值(亿元)
5280.93
19613.37
26.93

林业产值(亿元)
404.48
1425.54
28.37

牧业产值(亿元)
3698.82
13310.78
27.79

渔业产值(亿元)
740.99
4016.12
18.45

6.粮食总产值(万t)
14778.00
48402.00
30.53

其中:小麦(万t)
3813
9745
39.13

稻谷(万t)
13633
42777
31.87

7.棉花总产量(万t)
176.4208
571.4174
30.87

8.油料总产量(万t)
1252.5430
3077.1350
40.70

9.肉类总产量(万t)
2182.1
7743.1
28.18

注:根据《中国农业年鉴2006》(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整理而得。

显然,中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对全国农产品供给状况、粮食安全及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部地区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加速中部地区的农业与农村发展,积极推进中部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国整个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二、意义

近几年来,按照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我国先后实施了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及“中部崛起”战略,同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对我国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意义十分深远。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中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大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中部地区本身的农业与农村发展,而且对于促进和全面推进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3]。

具体来说,推进中国中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以下几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维护粮食安全
确保足够粮食供应,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农业生产区域和粮食生产基地,目前担负着全国1/3农产品、2/5粮食(主要是小麦和稻谷)的生产量和供应量。可以说,中部地区已经为我国食物安全、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东部地区的农业地位有可能进一步削弱,西部地区和东北三省由于其自然条件所限,农业要在短时间内有大的发展和“突破”比较困难。在这种形势下,中部地区理应继续担负起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任。加快中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为促进中部地区“生产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促进农民增收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偏低。2005年,中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5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0.9%,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造成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贫困人口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整个经济发展缓慢;二是产业结构、农业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新形势、国际化的要求;三是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无事可干”农民数量增多;四是农业本身的“比较效益”呈现下降趋势,等等。

推进中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对农业生产、农村基本建设等的物质和资金投入,不仅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农产品数量、提高农产品质量,还可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从整体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越性。

(三)保护生态环境

总体上来说,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三省要优越得多。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中部地区各省和全国各地一样,大力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建设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市区、新城区、大学城,修铁路、建高速公路、建高架桥,以及搞房地产开发等各种“圈地运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已造成了严重的和不可挽回的破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同时还要求加快生态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把广大农村建设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这对中部地区保护生态环境、整治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和优化生态环境十分有利,对实现中部地区“生态现代化”十分有利。

(四)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推进中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到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大局,而且必将影响到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加快中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加快中部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必将改善中部地区各省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和发展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增强中部地区农业与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建立稳定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这对增加经济收入,消除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农户(或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等将产生显著作用,对消除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将产生重要作用。这正是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成效

近几年来,中部地区全体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作物产量提高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作物产量的提高。以江西省为例[4],200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1803.40万吨,2005年增加到1853.86万吨,净增50.46万吨,年增长2.8%;油料产量2004年为25.7237万吨,2005年增加到26.2238万吨,年增长1.9%;棉花产量2004年为8.4812万吨,2005年8.7196万吨,年增长2.8%。中部地区其他省份作物产量均有较大提高。

(二)农民收入增加

从表2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这说明,推进中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促进广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表2 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1999~2005年) 单位:元/人
地区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山西 1772.6 1950.6 1956.0 2149.8 2299.2 2589.6 2890.7
河南 1948.4 1985.8 2097.9 2215.7 2235.7 2553.2 2870.6
湖北 2217.1 2268.6 2352.2 2444.1 2566.8 2890.0 3099.2
湖南 2127.5 2197.2 2299.5 2397.9 2532.9 2837.8 3117.7
安徽 1900.3 1934.6 2020.0 2117.6 2127.5 2499.3 2641.0
江西 2129.5 2135.3 2231.6 2334.2 2457.5 2952.6 3265.5
中部平均 2015.9 2078.7 2159.5 2276.6 2369.9 2720.4 2980.8
全国 2210.3 2253.4 2366.4 2475.6 2622.2 2936.4 3254.9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但也必须看到,中部地区农民增收幅度还不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中部塌陷”问题依然存在。

(三)农村环境改善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江西省在新农村建设中,从老百姓最关心、最需要的事情做起,以村庄规划为先导,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主攻方向,以“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为内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使各地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从全县实际出发,提出以生产发展为支撑点,以村容村貌为切入点,突出抓了“五清”和“五改”。“五清”,就是清垃圾、清杂草、清路障、清草堆、清淤泥,“五改”就是改路、改水、改厕、改圈、改橱。通过“五清”和“五改”,该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

(四)农民生活质量提升

河南省委、省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增加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投入,仅2004年,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各级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就分别高达664.5亿元和67.3亿元;全省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农业生产能力、农民富裕程度和村民自治能力都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一些地方在产业发展、村镇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效,积累了经验,并先后建设了一批文明村、小康村。全省农民生活质量提升整体得到提升。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经过全体干部、群众的努力,全县基本实现了提出的“喝干净水、上卫生厕、走千坦路、种高效田、做文明人”奋斗目标,达到了“让农村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新生活”的要求,从整体上提高了全体村民的生活质量。
2005年,江西省硬化和改造农村公路3.4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超过10万公里,1509个乡镇全部通公路,82.9%行政村已通公路。交通条件改善,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有效地提升了农民“居家过日子”的质量和水平。

四、问题

尽管中部地区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容否定,当前中部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效率低下

尽管我国各地正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但中部地区由于其历史和现实原因,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甚至原始,大多数地方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虽然近年来,中央惠农政策不断出台,让农民种田劲头大增,但由此也带来弊病: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技能素质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还比较少,导致种田只能是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外出打工,也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资金和物质投入严重不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加工、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等等。以上这些,是中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二)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建设和农业资源(荒山、荒坡等)开发,给中部地区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据安徽省水利厅监测,安徽省年平均土壤流失量为5547万t至1亿t,其中黄山、铜陵、池州等8市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当地总面积的10%。根据《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公报》,2005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88万km2,是20世纪50年代的2倍多,占全省总面积的13.5%,其中丘陵地区近几年来因生产建设和资源开发造成水土流失正日益增长。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近600 km2,土壤流失总量达到2726万t。
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以及农业自身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农业与农村环境污染正日益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2004年度,安徽全省废水排放总量达14.84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6.41亿t,生活污水排放8.43亿t。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江、河、湖泊,导致淮河、巢湖、长江流域水污染严重。同时,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养分失调、理化性质变差,农业“自身污染”有逐年加剧的趋势。2004年安徽全省化肥使用量达270.33万t,农药使用量达7.43万t,相当于每hm2耕地化肥使用量647.07 kg、农药使用量17.78 kg。化肥和农药对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已直接影响到该省农产品的出口率和市场占有率,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增收。

(三)农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繁

中部地区农业基础薄弱。 2004年,河南省人均财政收入仅441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50%;全省109个县,只有65个财政收入超亿元。经济基础的薄弱,必然导致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对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中部地区农业自然灾害频繁。中部地区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必然导致该地区每年遭受自然灾害的危害,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据统计,2004年,安徽全省受旱面积73.3万hm2,直接经济损失20.6亿元;洪涝灾害面积24.0万hm2,直接经济损失15.0亿元;大风、冰雹、雷击灾害面积40.0万hm2,直接经济损失21.7亿元[5]。2005年,山西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419万hm2,绝收面积627万hm2;因灾倒塌房屋1.62万间,损坏房屋3.08万间;受灾人口达到133.7万人[6]。2007年7月11日,中国新闻网报道,2007年7月4日至10日,淮河发生了自己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给沿淮地区的河南、安徽等省造成严重危害,农作物受灾面积180.8万hm2,成灾52.8万hm2,受灾人口1746万人,倒塌房屋3.1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4.4亿元。

(四)农村教育落后,农民素质偏低

农民素质问题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从新农村建设需要来看,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脚点在“村”,重点在“农民”,难点在农民“素质”;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在农村,成功转移出去并取得满意收入的都是素质较高的,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往往难以成功转移或者只能是暂时性转移,因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难以在转移地取得稳定的满意收入,务工收入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关。

然而,中部地区农村教育落后,农民素质偏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目前,江西全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5.51%,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占34.7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8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0.8%,大专以上的仅占0.4%[7]。大多数农民工没有经过劳动技能培训,缺乏一技之长。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低素质必然阻碍和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进程。

(五)农民收入低,贫困人口多

农村经济贫困,农民收入偏低,这是推进中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均收入低。2005年,中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80.8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3254.9元/人)的91.58%,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2004年全省粮食、棉花、油料和肉类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1%、10.5%、13.3%和8.9%,居全国各省(区、市)的第1、第3、第1和第2位,但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2004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9%,其中,工资性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5%、家庭经营收入只相当于全国的98.3%、财产性收入只相当于全国的36.8%、转移性收入只相当于全国的46.9%[8]。

2.剩余劳力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江西现有农村劳动力1600万人,实际只需要大约500万人,剩余劳动力达1100万人。安徽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有2900万左右,除去从事农业生产和转移出去的2400万左右外,全省常年还有5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2003年,中部6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达7000多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

3.城乡差距大。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全国各地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中部地区更是明显。1984年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81∶1,到1994年为2.86∶1,2005年达到3.22∶1[8]。江西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2.39∶1扩大到2005年的2.64∶1[4]。

4.贫困人口多。据调查,河南全省目前尚有1/10的农村贫困人口,1/3的县仍为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03年,安徽省有19个国定贫困县,贫困人口160多万人,低收入人口350多万人,其生活水平不仅没有达到总体小康水平,有的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目前,中部地区分布着国定贫困县151个,占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25.5%;有老区县137个,占全国241个老区县的56.8%。

(六)社会事业落后,保障体系脆弱

中部地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村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突出表现在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滞后,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医疗卫生投入不足,文化宣传阵地和文化队伍建设滞后,计划生育基础建设薄弱,社会保障体系和机制还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现象存在[9]。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需要庞大数量的资金投入。但中部地区各省(市),由于县乡财力有限,村级经济薄弱,农户筹集资金更加困难,依靠各地经济发展也要有个过程。因此,资金不足、财力薄弱,已成为中部地区各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瓶颈”。

Ⅳ 精准扶贫养鸡有补助吗,全椒县精准扶贫有补助吗

精准扶贫与养殖是两码事。
养鸡,如果规模较大(几百只以上),你可向办事处递交申请,说明养殖的范围。由办事处上报政府,通过调查核实,属大规模的养殖。政府会给予相应的补助。
与精准扶贫无关。

Ⅵ 全椒县组织部村干部退体人员名单

面对这个问题回答两点:
一是农村中的村干部并没有执行政策规定的统一退休制度。因此,很难确切划定村干部中的退休人员。
二是任何一个县委组织部都不会对全县已经退下来的农村中的村级干部登记造册、录入档案。即便是乡镇党委也很难会有此方面健全的档案。

Ⅶ 全椒县十字镇汊河村干部打水恶意把菜籽淹死了树也被砍了至今没人处理村镇说处里不了。请问有什么办法

打12315市民热线举报吧

Ⅷ 全椒县古河镇再安村村干部领生产队队长工资却不管生产队事向什么部门反映

这个问题比较难办,现在的村干部很多没有具体的村务来干,有些又没有证据来证明他不管事,如果有证据,可以向当地乡镇一级政府的纪检部门反映。也可以向县一级的纪检,信访部门反映。

Ⅸ 全椒县马厂镇杨庄为何拆迁

主要是为了加强城镇化建设,推行土地置换。村干部这么做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因为工作做得坏,他们也会受到批评。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