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扶贫展
1. 今年昌都地区农牧局有什么发展项目
农牧局的项目比较多 农牧局 商务局 经合局都可以了解到
2. 昌都市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有哪些
想了解昌都市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和惠民政策,可以关注“网信昌都”,有昌都市的最新政务资讯!
3. 西藏昌都市俄落镇改建实施
西藏昌都市俄落镇平均海拔3 300米。1959~1988年,为俄洛区公所。1988年5月改俄洛乡,2001年7月乡改镇。总面积776平方千米。辖16个村委会,有62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地俄洛村。人口952户,5 419人。属半农半牧乡镇,是昌都县主要产粮基地之一,耕地面积1.03万亩,2004年农牧民人均收入2 260元。全镇16个行政村均通公路,10个行政村通电,8个行政村通广播电视,4个行政村通电话。旅游景点包括卓依卡、朱古寺、德西林卡等。
阳光明媚的六月,走进西藏昌都县俄洛镇,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街道、崭新的临街房屋和到处悬挂的五星红旗。
"在党和政府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俄洛镇乡亲们的收入节节攀升,翻了好几番。你看,我们这里家家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有些还买了小汽车呢!"谈到俄洛镇的变化,村民扎西自豪地介绍说。
俄洛镇是半农半牧乡镇,平均海拔3300米。俄洛镇党委副书记杨健告诉记者,2000年刚到俄洛镇工作时,这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900多元,而10多年后的今天,俄洛镇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4300元。"农牧民致富,最主要的几个途径是开展蔬菜种植、建立运输队、规范牦牛养殖和虫草采挖等。"杨健说。
俄洛镇镇长王蓉介绍,根据实际情况,俄洛镇的扶贫致富工程因地制宜:在距离昌都县城较近的俄洛村和仲多村,镇上就带领村民开展蔬菜、瓜果种植;在风景优美、紧邻214国道的曲尼村,鼓励村民将自家房子改造成"藏家乐",发展旅游业;在俄洛镇,则组织了正规的汽车运输队,既保证了镇上货物流通,又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2002年以前,俄洛村的永青与她的母亲一直靠种植青稞维持生活,母女俩的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2003年,镇上鼓励俄洛村村民种植蔬菜瓜果增收致富。永青建起了蔬菜大棚,尝试种植黄瓜和西红柿。
此后,永青在天津市的科技援助项目中系统地学习了蔬菜种植技术。从作畦、铺地膜、浇水,到催芽、播种、整枝、发酵施肥等,掌握了先进栽培技术的永青信心满满。不到一年时间,永青的蔬菜大棚便收回了成本,而到2010年时,永青和母亲的年收入已达到2.4万元,母女俩的收入几年中翻了好几番。
在俄洛镇曲尼村村民巴嘎的家里,记者看到他新盖的砖混结构两层楼房宽敞大气,装饰精美。而在过去很多年中,巴嘎全家5口人都住在一个破旧的土木结构小房中。
曲尼村临近214国道,巴嘎干起了"藏家乐",新房子能同时为三四十位游客提供食宿服务。巴嘎兴奋地对记者说:"我的'巴嘎藏家乐'去年8月开始正式营业,到现在已经赚了25000元了。"
近些年,一个个富民政策和致富项目,让俄洛镇农牧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俄洛镇农牧民的增收致富路才刚刚起步,更富裕、更美好的俄洛就在不远的将来。"王蓉信心十足地说。
4. 昌都卡若文化有什么特点
昌都卡若文化中既可见到川西、滇西北地区原始文化的因素与特点,也可见到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等原始文化的某些影响,同时亦能发现其自身的特点,说明卡若文化具有浓厚的复合文化特点,它并不是一个孤立发展的原始文化,而是与周邻地区诸原始文化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和交流。
卡若文化的这一特点,正好说明当时的昌都一带不仅是西藏与川、滇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发生交流联系的一个通道,同时也是各种原始文化因素传播和汇萃的一个重要枢纽地区。
5. 去昌都有发展前景吗
不管是经商还是国家工作人员,在昌都如果没后台,可以肯定基本没什么发展前景。
6. 昌都传统村落如何发展特色旅游业
昌都传统纯论如何发展特色旅游业,看你的传统村落是什么样的,才能知道怎么去发展特色旅游业?
7. 有没有去过或者了解西藏昌都的朋友,那里的经济发展怎么样
就西藏而言,昌都还算可以,毕竟那里水路比较发达。但是相对全国来说,整个西藏没一个地方发展的好的。
8. 昌都地区现在发展怎样
我不会Ctrl+C、V,只说说自己本月上昌都的见闻,也许偏狭但确是亲身经历。我是坐飞机去的,所以昌都县城以外的地方除了机场一线都没见过,无从谈起。
早就听说昌都机场条件差,号称全国最烂的机场,真正走了一次才有切身体会。在飞机快要降落的时候,从舷窗望下去,是一片广阔的河谷地和两边的丘陵(当然,看起来是这样;但实际上昌都机场是全国投入运营的机场中海拔最高的,在4300米以上)。机场周边的设施仅限一幢三层高且规模很小的航站楼,以及周边还有几幢两三层高的小建筑,看起来很寒碜。虽然之前在Google地球里面看过这个机场的卫星实景图,但实际现场看起来,还是觉得比想象中差些。机场有民航管理局的大巴,但并不是和航班对应着开,更谈不上定时定线运营。基本上县城到机场靠的是出租车,他们会在民航售票厅门口拉客,一车4人。交通不便,这是西藏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昌都最让人难受的还不是这些,受地形及气象影响,航班延误、无法降落被迫返航等那是一点儿也不新鲜;这让本来就出行不便的昌都对人的吸引程度更受影响。而机场到县城沿线,基本都是荒无人烟的山川峡谷,有的地方路窄局部很烂,车跑起来巅得人疼。这是个让人不想再来的机场。
县城在澜沧江一处两江合流的河谷地带,地势也是依山而建,山间和河谷近2平方公里的地带形成了这个县城的规模。两江是扎曲和昂曲,其中一条的水呈现出明显的赭红色,据说这也和昌都盛产铜矿有关。两江交汇的地方修了一个广场,占地面积约有两个足球场大,雕塑是大鹏振翅欲飞的造型,正对两江汇流处。一如西藏别的地方一样,这也是外地援藏的成果,在广场走一圈很容易找到天津这两个字。
西藏7个地区市,首府大多是干燥寒冷的高原荒漠气候,算上昌都,我已经去了6个,除了最西边的阿里。总体来讲,被称为西藏江南的林芝是海拔最低而气候也最湿润的,四季长青的县城让人看起来很舒服;但如果在冬天去那里,那就有你受的,零度以下的气温、较高的空气湿度、肆无忌惮的高原风、周围山上的积雪融化,所有这些让这里的冬天显得无比寒冷。 昌都和林芝很相近,但没有林芝那么湿润,周边的山也不高,所以冬天的昌都比林芝暖和。
县城的规模不大,基本集中在两江之间, 闹市区是昌庆街(说是闹市,其实比较庞杂,简直就是个超大规模的集市,卖什么的都有。同样玩乐的也不少,让我比较意外的是很多藏族青年喜欢打台球,这看起来在县城很有规模;集市里和周边有不少台球摊和台球室)。五金机电类产品有几条街,围绕在这周边;建材类则在河的对面。餐饮以小型经营为主,大规模、品牌很少。这是西藏的最东边,是317/318两条国道进藏的第一站,大概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和四川的联系最密切,有很多四川人在此处营生。感觉除了普通话,四川话就是第二语言,甚至可以说是第一语言。
大概是受前期骚乱事件的影响,县城里面穿军装执勤的士兵很多,尤其三座桥,桥两头每头3个,盾牌、机枪、警棍,那是一个都不少。但民众并没有这么紧张,街市依然热闹,人头依然攒动,闹事依然喧嚣,阳光一样灿烂。
要在航线开辟以前,进藏的物资都是通过陆路运输的,而川藏线又是进藏最便捷的通道,所以很久以来都占据了进藏运输的龙头地位。随着空中走廊打通,以及后来的青藏铁路,公路运输在进藏物资中所占的比重,已经有了大量的下降。昌都原有的枢纽地位,就不复存在;而且在铁路规划中,滇藏、川藏铁路,都不会直接从县城经过,这对昌都县城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利好。
昌都的铜矿丰富,这是优势;水能资源,澜沧江也算一个吧;特产,知名的不多;旅游,依托藏区的背景,倒是有些东西但需要把路修通畅了才行。 还有什么?
所以一楼的看法是不是太简单了?有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光有一腔热情可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