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审计和内控审计
『壹』 计算机审计,大数据审计,IT审计三者之间的区别
大数据审计 是近年才有 意思的差不多 都是按设定好的规则都事物进行分析处理 准确信和自动控制不同
『贰』 请问企业内控与IT内控有什么关系
您好,以下解答摘自谷安天下咨询顾问发表的相关文章: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包含的五要素框架: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三)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五)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相应的,IT内部控制框架也应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框架:
(一)IT内部控制环境。内部环境在企业IT领域的体现是IT的内部控制环境,同样IT内部控制环境是实施IT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IT治理架构、IT组织与职责,IT决策机制,IT合规与IT审计等。
(二)IT风险评估。企业信息化带来的IT风险已经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方面。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IT目标设定可以理解为IT战略与IT规划,IT风险识别与分析应对包括对信息资产的风险、IT流程的风险以及应用系统的风险识别分析与应对。
(三)IT控制措施。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在IT方面需要实施具体的IT控制措施,包括IT技术类控制措施,如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身份管理、权限管理等,以及IT管理类控制措施,包括各类IT管控制度与流程,如开发管理、项目管理、变更管理、安全管理、运营管理、职责分离,授权审批等。
(四)信息与沟通。在IT领域也需要明确具体的IT管理制度和沟通机制,建立服务台与事件管理程序,及时传达企业内部层级之间和与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
(五)监督检查。需要建立IT内部控制体系的审核机制,评价IT控制的有效性。通过IT技术手段如日志、监控系统、综合分析平台等,和管理手段如内部IT审核、管理评审、专项检查等措施,不断改进企业的IT内部控制。
综合分析IT内部控制的组件,谷安天下将IT的控制分为三个层面:
(一)公司层控制。在公司层面建立IT治理架构,完善IT组织与职责,制定IT决策机制,实行IT人员绩效考核,加强IT合规与IT审计。
(二)流程与应用层控制。分析企业业务流程与活动,在企业业务流程、应用系统层面与通用IT流程层面建立控制,重点关注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各种业务与应用系统的技术控制与流程控制。
(三)资源层控制。针对企业业务运作所依赖的各类信息资产和IT资源,分析具体每个资源点的风险,建立风险控制措施。
『叁』 什么是It审计
IT审计就是信息系统审计,主要介绍审计的历史和发展,对象、范围和意义对象、范围和意义计划。
IT审计是独立于信息系统本身、信息系统相关开发、使用人员的第三方-IT审计师采用客观的标准对信息系统的策划、开发、使用维护等相关活动和产物进行完整地、有效地检查和评估。
由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IT审计涉及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IT审计不是单纯强调对软硬件的审计。它的审计对象涵盖整个信息系统所有活动和中间产物,并包括信息系统实施相关的外部环境。
IT审计按照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分为业务计划审计,业务开发审计、业务执行审计和业务维护审计以及涵盖整个信息系统周期的共通业务审计。
业务计划审计主要面向信息系统的企划,对信息系统的投资可行性,系统规划与公司战略的相关性,系统开发计划的可行性以及系统需求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核和验证。
业务开发审计对信息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的相关人员的活动、信息、中间产物进行审核,确认这些活动、信息和中间产物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对于信息系统目标的针对性。
业务执行审计确认与信息系统运行相关的数据、软硬件、安装环境等是否符合信息系统的运营要求,同时对信息系统的功能、性能、易用度、可操作性等进行评估。
业务维护审计对信息系统的维护活动和维护结果实施审核和评价。发现在维护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漏洞和信息系统维护中急待改善的问题。
共通业务审计涉及文档管理、进度管理、人员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等,检查这些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良建议。
IT审计的任务在于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收集审计信息,生成审计报告,通过审计报告促成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活动和成果物的改善。
实施IT审计能够强化IT投资效果,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够客观评价信息系统及信息系统开发,从社会经济和企业、国家信息化投资、安全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肆』 企业内控与IT内控有什么关系
以下解答摘自谷安天下咨询顾问发表的相关文章: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包含的五要素框架: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三)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五)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相应的,IT内部控制框架也应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框架:
(一)IT内部控制环境。内部环境在企业IT领域的体现是IT的内部控制环境,同样IT内部控制环境是实施IT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IT治理架构、IT组织与职责,IT决策机制,IT合规与IT审计等。
(二)IT风险评估。企业信息化带来的IT风险已经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方面。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IT目标设定可以理解为IT战略与IT规划,IT风险识别与分析应对包括对信息资产的风险、IT流程的风险以及应用系统的风险识别分析与应对。
(三)IT控制措施。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在IT方面需要实施具体的IT控制措施,包括IT技术类控制措施,如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身份管理、权限管理等,以及IT管理类控制措施,包括各类IT管控制度与流程,如开发管理、项目管理、变更管理、安全管理、运营管理、职责分离,授权审批等。
(四)信息与沟通。在IT领域也需要明确具体的IT管理制度和沟通机制,建立服务台与事件管理程序,及时传达企业内部层级之间和与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
(五)监督检查。需要建立IT内部控制体系的审核机制,评价IT控制的有效性。通过IT技术手段如日志、监控系统、综合分析平台等,和管理手段如内部IT审核、管理评审、专项检查等措施,不断改进企业的IT内部控制。
综合分析IT内部控制的组件,谷安天下将IT的控制分为三个层面:
(一)公司层控制。在公司层面建立IT治理架构,完善IT组织与职责,制定IT决策机制,实行IT人员绩效考核,加强IT合规与IT审计。
(二)流程与应用层控制。分析企业业务流程与活动,在企业业务流程、应用系统层面与通用IT流程层面建立控制,重点关注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各种业务与应用系统的技术控制与流程控制。
(三)资源层控制。针对企业业务运作所依赖的各类信息资产和IT资源,分析具体每个资源点的风险,建立风险控制措施。
参考资料:答案来自于谷安天下网站咨询顾问发表的相关文章
关键字是:企业内控、IT内控
『伍』 请问应该怎么去理解IT审计 IT审计对我们的能力的要求是什么 IT审计如何规划职业
1.概念描述
其实你说的这个叫审计并不准确,审计只是针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而言的,由于现在企业的财务流程都依赖电子系统,财务数据也是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因此对于财务体系和企业其它内控流程而言,其电子系统的安全稳定和准确可靠变的越来越重要,出于这个要求,就要有一群专业人士来帮助企业确保其电子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否则财务体系根本无从信赖,内控流程根本无法控制。这也就是你所说的这些部门建立的主要初衷和他们的工作内容。
2.工作强度
工作强度其实是根据项目而定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但从我了解来看,相比审计部门,IT相关的这些部门普遍轻松一些,相对加班较少,没有那么可怕的加班熬夜,呵呵(视情况而定,个别项目极其变态。。。:))
3.工作内容
工作要涉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一些知识(C、Oracle什么的),也要涉及财务知识(我认识一些都在考会计的相关证书,因为工作需要相关知识),这两部分是基础的,其它的都是当时学当时用。
4.职业发展
主要是相同方向的企业内部部门,外部机构有一些IT咨询公司等(埃森哲什么的,其它咨询的IT服务小组也可以)。个人认为啊,这个部门跳槽的方向稍微有些局限。原因两点:第一,这些部门有一些专业性(计算机、财务),但又不是特别专业,没法跟专门干这个的比,凭借这两点专业跳槽出去的跟人家专门干这个的,有一点劣势;第二,这些部门跳槽出去,直接对口的部门少,只有IT咨询跟这些部门的工作交集比较多,因此有一点局限性。
以上的完全是个人意见啊,肯定有不对不全面的地方,祝你顺利啊~
『陆』 IT审计的审计流程
计划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其主要工作包括:
(1)了解被审系统基本情况
了解被审系统基本情况是实施任何信息系统审计的必经程序,对基本情况的了解有助于审计组织对系统的组成、环境、运行年限、控制等有初步印象,以决定是否对该系统进行审计,明确审计的难度,所需时间以及人员配备情况等。
了解了基本情况,审计组织就可以大致判断系统的复杂性、管理层对审计的态度、内部控制的状况、以前审计的状况、审计难点与重点,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审计。
(2)初步评价被审单位系统的内部控制及外部控制
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防止舞弊和差错而形成的以内部稽核和相互牵制为核心的工作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信息系统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这些变革无疑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同时也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是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有力保证。依据控制对象的范围和环境,信息系统内控制度的审计内容包括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类。
一般控制是系统运行环境方而的控制,指对信息系统构成要素(人、机器、文件)的控制。它已为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外围保障,影响到计算机应用的成败及应用控制的强弱。主要包括:组织控制、操作控制、硬件及系统软件控制和系统安全控制。
应用控制是对信息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活动所进行的控制,是具体的应用系统中用来预测、检测和更正错误和处置不法行为的控制措施,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主要体现在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应用控制具有特殊性,不同的应用系统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处理环节,因而有着不同的控制问题和不同的控制要求,但是一般可把它划分为: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
通过对信息系统组织机构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控制,安全性控制,硬件、软件资源控制,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等方而的审计分析,建立内部控制强弱评价的指标系统及评价模型,审计人员通过交互式人机对话,输入各评价指标的评分,内控制审计评价系统则可以进行多级综合审计评价。通过内控制度的审计,实现对系统的预防性控制,检测性控制和纠正性控制。
(3)识别重要性
为了有效实现审计目标,合理使用审计资源,在制定审计计划时,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应对系统重要性进行适当评估。对重要性的评估一般需要运用专业判断。考虑重要性水平时要根据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或公用标准,系统的服务对象及业务性质,内控的初评结果。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环境,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具体的信息系统环境确定重要性。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越是重要的子系统,就越需要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或意见。
(4)编制审计计划
经过以上程序,为编制审计计划提供了良好准备,审计人员就可以据以编制总体及具体审计计划。
总体计划包括:被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策略;重要问题及重要审计领域;工作进度及时间;审计小组成员分工;重要性确定及风险评估等。
具体计划包括:具体审计目标;审计程序;执行人员及时间限制等。 做好上诉材料的充分的准备,便可进行审计实施,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对信息系统计划开发阶段的审计
对信息系统计划开发阶段的审计包括对计划的审计和对开发的审计,可以采用事中审计,也可以是事后审计。比较而言事中审计更有意义,审计结果的得出利于故障、问题的及早发现,利于调整计划,利于开发顺序的改进。
信息系统计划阶段的关键控制点有:计划是否有明确的目的,计划中是否明确描述了系统的效果,是否明确了系统开发的组织,对整体计划进程是否正确预计,计划能否随经营环境改变而及时修正,计划是否制定有可行性报告,关于计划的过程和结果是否有文档记录等等。
系统开发阶段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代码编写和系统测试三部分。其中涉及包括功能需求分析、业务数据分析、总体框架设计、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流程及模块功能的设计。编程时依据系统设计阶段的设计图及数据库结构和编码设计,用计算机程序语言来实现系统的过程。测试包括动态测试和静态测试,是系统开发完毕,进入试运行之前的必经程序。其关键控制点有:
分析控制点:是否己细致分析企业组织结构;是否确定用户功能和性能需求;是否确定用户的数据需求等。
设计控制点:设计界面是否方便用户使用;设计是否与业务内容相符;性能能否满足需要,是否考虑故障对策和安全保护等。
编程控制点:是否有程序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进行编写;编程与设计是否相符,有无违背编程原则;程序作者是否进行自测;是否有程序作者之外的第三人进行测试;编程的书写、变量的命名等是否规范。
测试控制点:测试数据的选取是否按计划及需要进行,是否具有代表性;测试是否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进行,是否有用户参与测试;测试结果是否正确记录等。
(2)对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阶段的审计
对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阶段的审计又细分为对运行阶段的审计和对维护阶段的审计。系统运行过程的审计是在信息系统正式运行阶段,针对信息系统是否被正确操作和是否有效地运行,从而真正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满足用户需求而进行的审计。对信息系统运行过程的审计分为系统输入审计、通信系统审计、处理过程审计、数据库审计、系统输出审计和运行管理审计六大部分。
输入审计的关键控制点有:是否制定并遵守输入管理规则,是否有数据生成顺序、处理等的防错、保护措施、防错、保护措施是否有效等。
通信系统实施的是实际数据的传输,通信系统中,审计轨迹应记录输入的数据、传送的数据和工作的通信系统。通信系统审计的关键控制点有:是否制定并遵守通信规则,对网络存取控制及监控是否有效等。
处理过程指处理器在接收到输入的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此时的审计主要针对数据输入系统后是否被正确处理。关键控制点有:被处理的数据,数据处理器,数据处理时间,数据处理后的结果,数据处理实现的目的,系统处理的差错率,平均无故障时间,可恢复性和平均恢复时间等。
数据库审计是保障数据库正确行使了其职能,如对数据操作的有效性和发生异常操作时对数据的保护功能(正确数据不丢失,数据回滚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其关键控制点有:对数据的存取控制及监视是否有效,是否记录数据利用状况,并定期分析,是否考虑数据的保护功能,是否有防错、保密功能,防错、保密功能是否有效等。
输出审计不同于测试阶段的输出审计,此时的输出是在实际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其进行审计可以对系统输出进行再控制,结合用户需求进行评价。关键控制点有:输出信息的获取及处理时是否有防止不正当行为和机密保护措施,输出信息是否准确、及时,输出信息的形式是否被客户所接受,是否记录输出出错情况并定期分析等。
运行管理审计是对人机系统中人的行为的审计。关键控制点有:操作顺序是否标准化,作业进度是否有优先级,操作是否按标准进行,人员交替是否规范,能否对预计于实际运行的差异进行分析,遇问题时能否相互沟通,是否有经常性培训与教育等。
维护过程的审计包括对维护计划、维护实施、改良系统的试运行和旧系统的废除等维护活动的审计。维护过程的关键控制点有:维护组织的规模是否适应需要,人员分工是否明确,是否有一套管理机制和协调机制,维护过程发现的可改进点,维护是否得到维护负责人同意,是否对发现问题作了修正,维护记录是否有文档记载,是否定期分析,旧系统的废除是否在授权下进行等。 完成阶段是实质性的整个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结束,主要工作有:
整理、评价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收集到的证据。在信息系统审计的现代化管理时期,收集到的数据己存储在管理系统中,审计人员只需对其进行分析和调用即可。
复核审计底稿,完成二级复核。传统审计的三级复核制度对信息系统审计同样适用,它是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一级复核是由信息系统审计项目组长在审计过程进行中对工作底稿的复核,这层复核主要是评价已完成的审计工作、所获得的工作底稿编制人员形成的结论;二级复核是在外勤工作结束时,由审计部门领导对工作底稿进行的重点复核。在审计工作办公自动化的今天,二级复核制度同样可以通过网上报送及调用得以实现。
评价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意见,完成三级复核,编制审计报告。评价审计结果主要是为了确定将要发表的审计意见的类型及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是否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信息系统审计人员需要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最终的评价。这是审计人员决定发表何种类型审计意见的必要过程,所确定的可接受审计风险一定要有足够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签发审计报告之前,应当随工作底稿进行最终(三级)复核,三级复核由审计部门的主任进行,主要复核所采用审计程序的恰当性、审计工作底稿的充分性、审计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大遗漏、审计工作是否符合事务所的质量要求等。三级复核制度的坚持是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审计报告首先应有审计人员对被审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有效性的意见,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柒』 有谁知道IT内部审计工作如何展开
楼主:
IT内部审计进行审计活动首先要列出计划,即你审计的单位是一个什么样单版位,要对那权个单位进行审计调查,这就要求做出审计计划。
计划的内容包括:
1、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要了解。这个单位是干什么的?有多少员工。产值、等等。
2、审计的时间范围。你们要审计的被审单位是从哪年到哪年。
3、确定你们要重点审计的内容。
同时,在计划里要列明参加审计组的人员,审计估计开展的时间段,被审计单位需要协助配合的人员和需要提供的资料。
另外,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审计规定和方法,大同小异,具体先知晓你公司的规章制度,知道哪些能够审计,哪些不好审计,然后多跟同事沟通,看看之前的IT内部审计做得如何?
『捌』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IT内部控制有什么关系
以下解答摘自谷安天下咨询顾问发表的相关文章: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包含的五要素框架: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三)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五)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相应的,IT内部控制框架也应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框架:
(一)IT内部控制环境。内部环境在企业IT领域的体现是IT的内部控制环境,同样IT内部控制环境是实施IT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IT治理架构、IT组织与职责,IT决策机制,IT合规与IT审计等。
(二)IT风险评估。企业信息化带来的IT风险已经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方面。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IT目标设定可以理解为IT战略与IT规划,IT风险识别与分析应对包括对信息资产的风险、IT流程的风险以及应用系统的风险识别分析与应对。
(三)IT控制措施。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在IT方面需要实施具体的IT控制措施,包括IT技术类控制措施,如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身份管理、权限管理等,以及IT管理类控制措施,包括各类IT管控制度与流程,如开发管理、项目管理、变更管理、安全管理、运营管理、职责分离,授权审批等。
(四)信息与沟通。在IT领域也需要明确具体的IT管理制度和沟通机制,建立服务台与事件管理程序,及时传达企业内部层级之间和与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
(五)监督检查。需要建立IT内部控制体系的审核机制,评价IT控制的有效性。通过IT技术手段如日志、监控系统、综合分析平台等,和管理手段如内部IT审核、管理评审、专项检查等措施,不断改进企业的IT内部控制。
综合分析IT内部控制的组件,谷安天下将IT的控制分为三个层面:
(一)公司层控制。在公司层面建立IT治理架构,完善IT组织与职责,制定IT决策机制,实行IT人员绩效考核,加强IT合规与IT审计。
(二)流程与应用层控制。分析企业业务流程与活动,在企业业务流程、应用系统层面与通用IT流程层面建立控制,重点关注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各种业务与应用系统的技术控制与流程控制。
(三)资源层控制。针对企业业务运作所依赖的各类信息资产和IT资源,分析具体每个资源点的风险,建立风险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