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雨季
『壹』 广西国定岩溶贫困县扶贫打井工程简介
1 前言
广西是西南岩溶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举世闻名的岩溶区,发育有世界之最的桂林峰林地貌及都安大化等地的峰丛地貌。但与之相伴的是,岩溶石山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大量村屯旱季往往严重缺水,可达三个月至半年,同时农田季节性受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1997年度开始实行扶贫治旱攻坚战,决定首先对全区国定贫困县500人以上缺水村屯开展供水水源论证及扶贫打井工作(见图1)。
本次村屯打井工程中,有10个村屯打井未获成果,村屯找水成功率达90%,钻孔成井率近60%。应该说,对条件变化十分复杂的岩溶山区而言,已实属不易。它的直接成果是为160余个自然村10万余人及近10万头牲畜解决了饮水问题。更重要的是,本项工作不仅开创了我国岩溶石山地区规模性地开发利用地下水以解决人畜饮用水问题的先河,同时也解决了人们长期以来的一个疑问与争论,即在岩溶缺水山区实施找水计划能否成功,回答是肯定的。关键在于要尊重科学,精心组织。从更深层次看,它为岩溶贫困山区治旱治穷实施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岩溶贫困山区,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只有科学地开发利用当地地表及地下水资源,才可能真正迈出治旱治穷的第一步。
4 解决贫困山区人畜饮用水(改水)的指导思想
广西1997~1998年度实施人畜饮用水扶贫攻坚工作之后,山区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屯的人畜饮用水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或缓解。综合本次工作及历次水利工程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我们认为,今后的农村人畜饮用水工作:①应同缺水村屯的农田综合治旱相结合,这样,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降低治旱的投入,由于机井的水源保证程度较高,往往是其他地表水源难以企及的;②人畜饮用水要提倡因地制宜的方针,岩溶贫困山区,所处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不同,选择供水的方法不宜一刀切,方法的选择应本着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方针;③在经济可行性的基础上,有条件打井的,宜加大打井的力度,这是因为西南岩溶区大气降水丰富,水资源补给保证程度高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尚很低,同时,其水质好,一般均可达到饮用水水源水的标准,这也是蓄水工程难以达到的;④加强科学论证,实施分层次指导,减少盲目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的深入,愈来愈要求我们对人畜饮用水(改水)工作采用科学的态度,对不同的条件,要采取分层次指导的方针,为此,就要先花少量的钱,多一点前期论证,使后期工作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5 结语
西南岩溶区,雨量丰沛,地表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大面积连片分布的岩溶,造就了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态,加上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使该区水土资源与人口聚居地分离,境内旱涝严重,而后者又成为区内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充分利用当地地下水资源,积极推广勘探打井工程,是未来当地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应积极提倡。这既是当地治旱脱贫的需要,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必然。
『贰』 近年来无私奉献的植树人的事件
1988年4月,60岁的杨善洲同志光荣退休。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民只有进一步开荒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和锯木树都不长。”然而,杨善洲创办林场的设想和决心没有被动摇。他请地、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调查研究。他们带着帐篷,风餐露宿,徒步24天,对姚关、旧城、酒房等地进行了调查。经过调研,更坚定了杨善洲改变大亮山面貌、“种树扶贫”的决心,并将场址选在施甸县的旧城、酒房、姚关3个乡结合部的大亮山。林场成立大亮山造林指挥部,杨善洲亲自担任指挥长。成立当晚,他们在用树枝围起的简易帐篷里,围着火塘召开了第一次造林会议,把林场职工分宣传动员、整墒、育苗三个小组,要求抢在5、6月份雨季来临前育下能种万亩以上的树苗。到达大亮山的第二天,杨善洲把大亮山社的社长找来,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把他们到大亮山的目的意义都讲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大亮山社的社长李宗清见到老书记身先士卒,早感动得不得了。他连声说:“老书记你这么大年纪的人,不住城里住山里,为的是给咱老百姓造福,咱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办什么事,就老书记一句话,说什么我们都支持!”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拄着拐杖执意爬上了大亮山。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很大,但是杨善洲艰苦奋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没有钱盖房子就花7000多元钱盖油毛毡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个职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没有钱购买农具,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晚上照明没有电,每人买一盏马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杨善洲同志意识到大亮山林场要发展壮大,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方式,进行多种经营。建场之初,杨善洲主要以种植华山松为主,在党的十四大后,他感到仅仅种植华山松不能最快的产生效益,林场要以林养林,要提高经济效益。于是,他们从广东、福建等地引种龙眼树苗,开辟了龙眼水果基地。施甸县的立体气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区常年云遮雾罩,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酒房乡供销社茶厂生产的袋装黑山银峰茶,1994年曾荣获省农业厅优质产品称号,供不应求。他们从中得到启示,也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还专门投资建了一个粗茶叶加工厂;另一方面,杨善洲号召林场职工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领域,他和林场职工的努力下,大亮山林场没有几年时间,就红火起来了,家业扩大、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为了搞好多种经营,他们办起了茶叶基地,又建起茶叶精制厂,茶树也长得有半人高了,但正在这时,发生了一场鼠患,一只只肥大的老鼠几夜之间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树啃死了,人们辛勤多年的茶园毁于一夜。面对这挫折,有的人畏缩了,但杨善洲却没有被困难压垮。他鼓励大家,茶园毁了可以重新种植,人的精神垮了,事业就真正完了。他要职工振奋精神,重新与大自然搏斗。初建林场的3年,他们好不容易种活了将近3万亩华山松,有近400亩松树被一种叫紫荆泽兰的毒草侵扰死了,杨善洲又鼓励职工不要泄气,振奋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鼓舞下,林场职工始终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但他并没有从林场拿钱。最初的几年里,林场只给他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调到了100元。不仅不要钱,杨善洲还经常要给林场贴钱。林场在山下办了一个水里基地,招了一些临时工,碰上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杨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用于发工资。大亮山的生态修复,使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存。林场珍稀动物有黑熊、豹子、猕猴、凤头鸟、野鸡等,植物有桫椤、银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现象消失,风调雨顺,周边居民修枝打杈就能解决烧柴问题,通过
『叁』 由于本人身体上的原因,村支书给我搞了个什么扶贫,怎么扶贫我也不太
【扶贫日志范例一】【扶贫日志范例一】万安县五丰镇白沂村,一个美丽而偏远的小山村。在来此之前,自己从未想过能为它的脱贫攻坚奉献一份力量。细数来此扶贫的日子,已有近一年时间。近一年来,经常深入到贫困户家中,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奔走,虽疲惫不堪,却也收获不 少,尤其是近一个多月以来。按照局三年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规划,局组织机关干部驻村蹲点推进扶贫工作小分队分批次陆续进驻白沂村开展扶贫工作。四五月的万安县,正值雨季,村里昼夜温差比较大,空气湿度也很大。每天,局领导带队,我们脚踏自行车走村串户,马不停蹄地奔走在乡间田野,详细了解贫困状况、致贫原因等情况,倾听众诉求心声,帮助解决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白天走访调研,晚上汇总研究。从村落民情摸底到产业扶贫规划,从项目前期论证到督导项目进展,从慰问困难村民到送医支教下乡,扶贫小分队真情的扶贫举动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感动了村民,更感动了我自己。我很庆幸自己能够被单位选派到这里开展扶贫工作。能够与这样一辛劳勤勉、作风扎实的扶贫小分队队员们一起共事,一起成长,是我的荣幸。在这里,我能学到在机关里学不到的知识,见到在办公室遇不到的事情,尤其是跟随扶贫小分队,让我对精准扶贫工作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对如何改进工作作风有了切身的体会,对地矿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远离城的乡村安静下来,自己惟有克服所有困难,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嘱托找准自己的定位,融入角色,安心做事,静心学习。并牢记扶贫的责任和使命,工作尽量主动些,思考问题尽量全面些,困难估计尽量充分些,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虚心向小分队成员学习,向乡村干部了解工作,尽可能做到多听、多看、多干。把青春和汗水,把和希望洒在白沂村。因为,来到这里,不是让大自然来洗涤我的尘垢,也不是让幽静来陶冶自己的情操,而是,如同一把火,一盏灯,让这黯然的乡村明亮起来,活跃起来,如同一双力量之手,希望之帆,用向往来抚摩这里沉重的呼吸,打开一扇扇通往外面,连接发展的大门。【扶贫日志范例二】按照单位的安排,今天到城固县北山区双溪镇扶贫。我们扶贫的这个村子,是地处秦岭主脉的南麓。沿着大山的峡沟,朔河而上,大约距离县城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了我们要扶贫的村子。看着两边的山脉,常青树夹杂着枯草,在大石山的身上,坚强地站在,我就想着这里的村民,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环境中和这些没有多少直接经济价值的杂灌共生?这里的生产条件太差了,大石山土壤贫瘠,不能生长可以换钱的经济作物,偏远和艰难的交通条件,贫困就是自然的事情。走了一个多小时崎岖的山间羊场小道,进了一个大山沟,总算看到了几台狭小的畦田,带路的村民组长告诉我们,这个组现在就十一户人家,有几户已经搬走了。沿着山路继续,看到了在山坡上住着的人家,零散在各个稍有点平台的坡中,没有一户砖瓦,全是土墙,很旧,而且年代久远。贫困,单从一眼望去,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连续走访了多户人家,看到的是土墙屋黑暗的光线,床铺上很旧的衣被,没有几样像样家具。各户人家都有着不同的情况,但是贫困却是相同的。好几户都是光棍户,没有哪家的姑娘愿意嫁到这里。各家都没有多少经济作物,没有几颗果树,只有生长不大的山林树木,也都不是换钱的东西。土地人均也就几分地,而且产量不高,能填饱肚子也很不易了。原来的小学也不存在了,这里没有学校、、商店等等,社会化服务在这里没有任何踪迹。就是一袋盐,到山下的河道路边商店去,来回几个小时。更别说有个什么急病,无从及时的救治了。看着这样的贫困状态,怎么扶?这真是一个问题。【扶贫日志范例三】9月29日清早,笔者与部里的几位同志一道,再次赶往扶贫点良田镇东边岭村。车行至廖家湾,从国道西转,便驶入了盘山公路,虽然山路蜿蜒癫簸,但路旁秋景宜人,远处层层梯田稻浪翻金,让人赏心悦目。差不多个把小时车程,我们来到了半山腰的东边岭村。站在马路旁环视四周,立马想起毛主席的诗句“山高林密坑深”。放眼望去,隔河相对的山腰处屋舍俨然,清晰可辨。“全村11个组人,平均海拔米以上,散落在各个山窝窝里。对面是渔网村,我们跟那边的人还真是隔山能对话,见面得半天呢。”见面后,村支书黄福瑞跟我介绍村里情况。与村支书黄福瑞一道,我们首先驱车前往较远的3组。通向3组的简易公路,沙石路基,水毁严重,路面狭窄,弯急坡陡,一路癫簸,似乎五脏六腑都要移位。越野车的底盘多次锉在路中石头上,发出“砰砰”巨响。看来,山里的村民要脱贫,通组公路实在是要修得紧了。来到3组户黄泽飞家。坐在他家门口,跟他扯起家常来,了解到他主要是因为患了甲状腺癌,术后还需经常到复查拿药,致使家庭贫困。我叮嘱部里、镇里随行人员,协调好医药费和大病救助的事情。得知小伙子虽然患病,但一直自强自立,坚持在郴州打工养家,我很感动。鼓励他把身体养好,也计划到时帮助他及妻子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走访完黄泽飞家,沿着陡峭的山路,我们来到6组黄小芹家,看了看她家十来的住,仔细询问她的家庭情况。她丈夫不久前病逝,两个孩子在郴州读书,婆婆80多岁,年迈体弱,她原来在郴州家政工作,但丈夫病逝脱不开身。我跟一起来的良田镇镇长廖立宏商量,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让老人住到福利院去,以便黄小芹外出务工赚钱养家。随后,我们步行来到8组户段伟发家。段伟发兄弟两家一起共住一栋老土砖。子虽旧,但干净整洁,农具也摆放很整齐,一看就知道是勤快人。狭小的饭厅墙上,贴满了孩子上学得回来的奖状。他家最大的困难是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其中一个在苏园中学,另两个在廖家湾学校读小学,每月仅孩子们的开销就要七八百块。“教育改变人生”。对于偏僻落后的山村,读书是斩断穷根的根本途径。我叮嘱同行的驻村工作队队长廖飞雄,要他组织人员对村里读书孩子摸个底,建立一个村级教育基金,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读得起书,考上大学的要予以重点扶持。同时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每一个适龄的孩子都能上学。贫瘠的土地,只有注入智力和科技的种子,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穷和落后。村里的居民点分布间隔较远,从段伟发家出来,已是上午11点多。在村部会议室,我组织东边岭村的村民代表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座谈会上,村民代表你一言我一语,谈了村里面临的困难,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不少发展经济、发家致富的好点子。“2组急需修好通组公路,不然莫说发展产业,连现有的一些农产品都不出去!”“6组的水渠要抓紧维修,不然几十亩稻田无水源保障,养禾花鱼那是空话。”“村里要加大饮水工程建设力度,在居民集中点实现集中供水”“我现在搞高山养牛,想带动附近村民一起搞,可惜资金不足”……座谈会上,我进一步做起了村民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立足实际,自力更生,依靠自己力量脱贫致富。同时帮助他们厘清当前扶贫要做的几项重点工作:一是围绕改善生活生产条件,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二是围绕生产发展,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和专业合作社,推动金朵高山菊、禾花鱼、高山养牛和生姜种植等产业发展;三是做好村庄规划,充分整合全村土地资源,让村庄布局更合理、村容更美丽;四是围绕民生民本,把生病、低保、读书底子摸清,特别要抓紧建立村级教育基金,搞好社会救助工作。在回城的路上,联想近日到五盖山等贫困村的走访情况,感觉山区众贫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家人生病,二是交通闭塞,三是观念落后。因病致贫,要靠政策帮扶,加强人文关怀;思想保守,必须扩大开放,加强学习;只要思想观念新了,穷山恶水也能变成“金山银水”,山区也是好山好水好地方。山区扶贫既要注意修马路,解决交通落后面貌,更要注重人们的思想,理顺发展的思路。村支部要发挥主心骨作用,带领村民,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做好山水文章,搞好产业,众的生活就一定会好起来、富起来。
『肆』 去过新马泰随团旅游的进
1.随团旅游是既省钱又省心的选择,工薪人士旅游最为合适。
2.东南亚旅游并不累,没有高山可爬,长途车一般也不超过四个小时的囤积,只要你适应了国内的旅游团行程,东南亚的行程很轻松的。
3.四五月份出去很是合适,但是要省钱,就要避开五一黄金周可以少花一千元左右。还要注意那边最近是否有流行病或者恐怖活动。
4.除了团费,自费项目主要集中在泰国看演出或洗泰国浴或者按摩、吃大餐之类,一般做800-1000元计划就够了,因为你不能导游推荐什么就接受什么吧。
5.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自费项目倒是不多,但是购物上有点密集,但的注意一点超过500元以上的东西尽量不买,一二百元的小东西随便买点,也上不了多大的当,权当是扶贫了,或者给导游司机一点小费了,他们也不容易么,但总购物费用要控制在2000元以内。
总之,如果是东南亚全线游,团费大约三四千元(看你选什么线路),随身再带上三四千元,花上一两千元,行程会很愉快的。但是决不能出去后一毛不花,你不花的话,你不会舒服,导游司机也不舒服,那还不如不出去。因为在家里最省钱。
6.其他没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啦,吃饭住宿方面跟游广深珠差不多。所以,不要把东南亚旅游看得太神秘了,就当是到南方一趟吧。
『伍』 我家的房子要倒了,又没钱盖,要要到雨季我可害怕了
有实力就贷款,没实力就借钱
『陆』 失败了几百年的非洲,西方越援助越穷,中国式扶贫到底能改变什么
失败了几百年的非洲,西方越援助越穷,因为西方的援助大多是是给物资给钱,但是却没有什么技术上的援助,所以不能改变他们根本上的生活方式,中国式的扶贫,其实也并没有改变什么非洲的生活方式。
非洲需要的更多的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传入,需要文明的启迪,单纯的投资钱投资工厂投放物资只能是改变非洲一时的生活状态,让人们在一段时间之内经济宽裕了能够改善困苦的生活了,但是从根本上还是没有得到改变。
『柒』 南昆山是那个省份的。
南昆山是广东省的。
南昆山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境内,与广州市辖区的增城、从化交界。南昆山距广州约90公里,交通路线比较发达,珠三角地区过来十分方便。1993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成立国家森林公园。走广河高速,永汉出口转走S119线、S244线就可到南粤大氧吧。
南昆山原称蓝晖山,在明、清时属长沙乡平康都子角司,民国初称十二区为南昆区,后改称南昆山,解放初称为四区南昆乡,1958年成立南昆山林场,1983年称为南昆山区,1987年成立南昆山镇,1984年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成立国家森林公园。
2001年撤镇设立生态旅游区,2002年列为省旅游扶贫对象之一。南昆山山脉方圆480平方公里,其中南昆山生态旅游区所辖的中心地区为129平方公里。
(7)扶贫雨季扩展阅读:
南昆山自然景观:
石河奇观、川龙瀑布、九重远眺、观音潭、仙霞瀑布、蛇松、神鹰石等十几处,主要以清幽山林、怪石、流泉飞瀑为特色 ,另外这里的野味、观音菜、山坑螺、山水豆腐更是山上饮食一绝。
地势高、有重山围绕,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只有二十三度,是消闲度假、疗养避暑的胜地。南昆山生态系统完整,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植物2000多种,集中了500多种以阔叶林为主的原始高等植物,除栎树、梧桐、栲树、柯树等经济林木外,
还有在地球濒于绝迹的“冰川元老”穗花杉、“活化石”沙椤以及红花荷、竹柏、银杏、观光木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20余种,有野生猕猴桃、杨梅等野生水果40多种,中国兰花10多种,名贵药材50多种。
这里最突出的还是一片竹的海洋,漫山遍野生长着华南地区少有的6万多亩连片的毛竹林。在那连绵起伏的山林中,还栖息着动物130多种其中珍稀。
『捌』 重庆资料
重庆市位于川鄂两省之间的长江三峡西段嘉陵江与长江汇流处,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简称喻。重庆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为江洲、巴郡、楚州、渝州、恭州。“重庆”取“双重喜庆”之意,得名于公元1189年。1929年,重庆正式设市。因境内嘉陵江古称渝水,所以今重庆简称“渝”。1986年,国务院确定重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已形成以重工业为主体,以机械、冶金、化工、纺织、食品五大工业部门为支柱,门类较齐全的西南最大工业城市。 重庆夏热冬暖,湿润多阴,气温高,雨季长,霜雪少,阴天多,湿度大。年平均气温为17.0 -18.8摄氏度,1月均温6—8摄氏度,7月均温27—29摄氏度,最高气温43摄氏度,最低气-3.8摄氏度,年降水量969.5至1293.8毫米。年均日照数1259.5小时,雾日数年均为69.3天。
重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基本形成大农业、大工业、大交通、大流通并存的格局,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重庆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有各类学校1.76万多所,其中高等院校25所,成人高校和中等专科学校上百所,专业学科齐全,为经济建设培育出大量人才。 已经启动农业技术进步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绿色技术工程、科技扶贫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和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推动“科教兴渝”战略全面实施。 重庆市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近4900个,其中医院2586个;卫生技术人员8.8万人,其中医生为4.3万人。重庆正朝着“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迈进。重庆的体育事业具备承办全国性大型运动会的能力。重庆的文化艺术已基本形成了电影、艺术、公共图书、群众文化、文物博物等门类较全的网络体系。
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的人文景观和风光名胜,以及独特的“山城”风貌,既丰富了重庆这座文化名城的内涵,也给重庆旅游发展添色生辉。在这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互为交融,相得益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客人前来旅游观光,探踪寻觅。重庆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已开发出20多处大景区、300多处旅游参观点。随着重庆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环境显著改善,服务水平日益提高。重庆的旅游开发前景广阔,旅游业已被列为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
『玖』 碧桂园处于房地产行业领先水平,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农业已经成为互联网大佬、房地产大佬的产业新布局。京东刘强东、阿里马云、碧桂园杨国强都已经陆续深耕大农业领域,也为农业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扶贫已经成为这几年国家的战略中心。
自1997年,碧桂园就开始切入三农扶贫,以产业扶贫的思维帮助当地农民增收。经过21年的沉淀,碧桂园已经赢得了口碑和经验。
另外,这几年国家付扶贫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加,碧桂园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深入农村,也帮助碧桂园进入县市扫除了障碍和阻力。
最后,综上所述,碧桂园涉足农业基础非常牢固、得到地方政府支持,同时,借助碧桂园自身产业优势,或许应该,碧桂园能在三农领域干出一番事业。
『拾』 简述我国旱作农业中常用的几种水分管理及机制
我国的旱作农业和分水技术
旱作农业又称雨养农业, 是指在没有灌溉条件下,
完全是依靠降水来提供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而从事
的农业生产。我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区, 主要是指年降水
量在250~ 600mm 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易旱
区, 约15 个省、区的2 600 多万hm2 旱坡地。在我国南
方, 虽然降雨充沛, 但由于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 而耕
地分布在丘陵山地上, 受地形条件、技术、经济等因素
的制约, 也无法发展灌溉。农作物生长时期常常遇到季
节性旱灾的威胁, 如伏旱、秋旱。这类旱坡地约有1 300
多万hm2。从现有的产量水平看, 北方半干旱地区粮食
平均1hm2 产量仅1 500kg , 半湿润易旱区仅2 250kg ,
南方旱地1hm2 产量仅2 250kg 。因此, 在旱作农业区
需要通过各种综合措施, 最大限度地集聚及充分利用
降雨, 来满足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从而提高作物的
产量水平。
“八五”期间旱作农业技术的突破及推广应用
我国具有悠久的旱作农业历史和传统经验。新中
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近几年来, 在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
人员的努力下, 各地在发展旱作农业技术上做了一些
探索, 开发了许多新技术。如山西省的秸秆覆盖技术,
可使同样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下, 小麦、玉米平均增产
15%以上, 1hm2 产量平均提高600~750kg 。宁夏的微
型集水灌溉工程, 使降雨仅200~300mm 的干旱地区,
玉米产量由1hm2 的450kg 提高到3 000kg 。四川川东
地区, 结合扶贫及农业开发, 创造了改造旱坡地的综合
技术。河北省的旱作玉米聚水集肥栽培技术, 南北方许
多地区推广的肥粮( 带状) 轮作等等, 都带来了可观的
经济效益, 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 目前这些新技
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不大, 影响了效益的发挥。
旱作农业技术的主要内容
1农业工程。农业工程包括大型工程和微型工程,
大型工程主要指坡改梯工程, 微型工程主要指丰产沟、
垄沟耕作技术及微型集水工程等。实施农业工程的目
的, 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壤对降水的拦蓄, 减少土壤水
分的蒸发, 以保证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要。农业工程对
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保持水土、拦蓄降雨、提高土
壤含水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1) 坡改梯。即把坡耕地沿等高线修建成水平梯
田, 也包括隔坡梯田。高标准的梯田, 可以将1 次降水
100mm 的径流全部拦蓄在梯田里, 1hm2 可增加土壤
蓄水180~ 225m3。这是改善和提高旱作农业生产水平
的一项重要措施。国家将修建水平梯田作为农田基本
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每年大约完成26. 7 万hm2 的
梯田面积。
( 2) 田间微型工程。大面积旱坡地的农业生产必须
采用一些投资少、效益高、农民易于操作的田间微型工
程。这些田间微型工程同样在改善旱坡地的土壤水分、
保持水土方面效果显著。在西北地区推行的田间微型
工程有丰产沟、等高耕作、垄沟耕作等。在南方推行的
田间微型工程有聚垄耕作等。
( 3) 微型集水灌溉工程。在我国北方地区, 降雨稀
少且相对集中在夏季的一二个月内; 在我国南方, 大
雨、暴雨多, 真正能够渗入到土壤中的径流水一般仅仅
占10%左右, 大部分的降水随地表径流流失。因此, 无
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地区, 农民都在旱坡地修建一些容
积约在50~80m3 的集水窖, 来蓄集雨水, 供干旱时使
用。修1 个这样的水窖, 如果蓄满了水, 春旱时可点种
0. 20~0. 27hm2 甘薯和玉米, 0. 13~0. 20hm2 棉花, 大
旱时可采用微灌技术, 达到抗旱效果。
2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指通过大力种植绿肥作物、
实施草田轮作或粮肥轮作等, 增加地表径流的入渗率,
改良培肥土壤, 控制水土流失,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调
节土壤微生态环境, 以利于作物的生长, 争取稳产、高
产。
( 1) 南方旱地绿肥聚垄耕作技术。该项技术是以复
合群体生产结构为主体、带状种植为基础、多熟和轮作
换茬为核心的一种新型耕作制度。它的特点是经、粮、
肥、菜、饲、豆等科学地组配, 把经作、种粮与养地有机
地结合起来。如小麦—玉米—甘薯, 与豆类、蔬菜、绿肥
等分带轮作换茬, 各种作物协调发展, 是南方山区及丘
陵地区旱坡地农业持续高产的技术措施之一。
( 2) 北方草田轮作及夏季绿肥。在我国北方一些地
区, 地多人少, 旱耕地大多分布在坡地上, 水土流失严
重。草田轮作就是在一块田中按一定比例分带种植农
作物和多年生牧草, 既可保持水土, 增加降水的入渗,
又可培肥地力, 增加作物产量。一些地区夏季作物收获
后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 不能种植第2 茬作物, 土地处
于休闲状态。甘肃等省经过多年的实践, 筛选出一些适
宜种植的绿肥品种, 夏季作物收获后进行种植, 既增加
雨季地表覆盖, 有利于降水的入渗, 增加土壤含水量,
又改良培肥土壤, 农民还可收获部分饲料饲养牲畜。
( 3) 秸秆覆盖。秸秆覆盖是将作物秸秆覆盖在作物
的垄上或行间, 降雨时起到减缓地表径流, 增加土壤渗
透的作用, 干旱时可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 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作物秸秆腐烂之后, 又可培肥土壤, 增
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因此对于旱作农业区是一项重
要的增产技术。据山西省的资料, 大旱的1991 年( 年降
水377mm) , 旱地玉米覆盖秸秆田1hm2 产量达1. 05
万kg, 较不覆盖田增产43%。
3农艺技术。是指通过选择抗旱品种, 合理调整作
物布局, 及蓄水保墒耕作措施等, 以充分提高水分的利
用率, 提高旱地农作物产量。
( 1) 选用耐旱的农作物品种及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农作物耐旱品种和普通品种的需水量和产量相差很
大, 选用耐旱高产品种, 可以减少用水量而获得较高的
产量。玉米、高粱、甘薯、谷子、烟叶等作物相对耐旱力
强于小麦, 因此在旱作农业区是主要的种植作物。同时
扩大雨热同步的春夏播作物, 针对当地条件采取合理
的轮作制度, 相应地可以提高降水的利用率, 增加作物
产量。
( 2) 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旱作
农业区更应强调有机肥料的投入。特别是结合秋季最
后一次耕地, 将有机肥深施入土壤中, 对土壤的理化性
状的变化, 改良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的孔隙度, 尤其是
毛管孔隙的增加, 提高土壤持水和供水能力以及抑制
水分的蒸发有明显的作用。是增强作物的抗旱能力, 提
高作物对降水的利用率, 实现稳产高产的基础。
( 3) 蓄水保水耕作措施。在实施了蓄水农业工程的
基础上, 仍须结合耕作措施把雨水蓄存起来。最基本的
方法是: 深耕蓄水, 耙耱保墒, 冬春碾压, 中耕除草。依
照旱区降水集中的特点, 雨季前深翻蓄水, 结合中耕开
沟或沟内打横埂, 顶凌耙耱及遇雨即耙等, 均可将降水
拦蓄于垄间沟中, 增加土壤的透水性, 使降水缓慢地渗
入土层中, 并减少蒸发。
4抗旱保水剂应用技术。采用保水剂、抗旱剂、抗蒸
腾剂等, 进行拌种, 可节水保墒; 中后期叶面喷洒, 能减
少叶面蒸腾, 提高多种酶的活性和叶绿素的含量, 从而
增强作物的抗旱、抗寒、抗病虫能力, 达到增产的目的。
此外, 旱作农业技术还包括配方施肥、微肥施用、
地膜覆盖、轮作倒茬、病虫防治等常规的农业技术措
施, 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重要的问题在于技术的
合理组合配套及分类指导。
旱作农业技术已列入农业部1996 年10 项重大农
业技术推广项目。1996 年,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
心将重点做好北方节水旱作农业开发示范区内的成熟
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工作, 同时在南方开展小规模的技
术示范项目。1997 年开始, 逐步加大旱作农业技术的
推广力度, 扩大到全国的15 个省( 区) , 分地区、分类
型、因地制宜地进行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