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984
A. 乡村振兴料迎税收优惠“新红包”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从国家税务总局获悉,2020年1-11月,税务部门落实支持脱贫攻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实现减税984.62亿元,同比增长38%。专家表示,防止返贫、支持乡村振兴未来仍需政策支持,更多巩固性扶贫政策值得期待。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今年税务部门可能针对支持乡村振兴出台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指引,更好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税收优惠支持脱贫攻坚
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城关镇丰台村,7万多贫困人口依靠羊产业实现脱贫。
“有了税收支持,公司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企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上。”坐落在丰台村的羊产业企业镇原中盛华美羊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税务部门2019年、2020年两年为企业减免各类税费1117万元。公司带动全县新建、改扩建养殖合作社81个,吸纳贫困户4542户。
近年来,财税部门从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涉农产业发展、激发贫困地区创业就业活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加大扶贫捐赠等六方面出台110项支持脱贫攻坚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分类列出政策内容、享受条件、政策依据等,三次更新发布《支持脱贫攻坚税收优惠政策指引》。
其中,在推动涉农产业发展方面,围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生产、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促进农产品流通、支持农业资源综合利用,财税部门实施“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减免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农林牧渔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等一系列税收支持政策,助力贫困地区增强“造血”功能。
税务部门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税务系统共帮扶8782个贫困村、72万多个建档立卡贫困农户。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李旭红表示,《支持脱贫攻坚税收优惠政策指引》覆盖范围广、政策时效长,不少税收优惠政策与落实税收法定相结合,把其融合进长期性的法定式减免,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稳定政策预期,促进社会继续加大对扶贫攻坚事业的投资及帮助。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获悉,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4500余户扶贫产品经销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2.9%,增速比2019年和2018年分别提高19.4个和17.7个百分点,显著高于2020年全国企业销售总体增速。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日前介绍,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仍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是要设立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继续实行“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二是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三是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近期,多地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可以预期,相关政策仍会保持一定延续性,并进行结构优化。比如,四川提出,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陕西表示,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对接,推动苏陕扶贫协作向区域经济合作升级。
李旭红认为,由于区域地理位置差异、要素禀赋不同,虽然一些区域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存在。相关部门仍需出台一定的政策优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B. 华西村的经验和教训对新农村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一、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华西于1961年建村。四十多年来,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人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富裕、文明、幸福、和谐的新农村。近年来,华西村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殊荣。并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发展道路坎坷曲折。七十年代初,华西村仅有667人,土地面积845亩,欠债1.5万元。面对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吴仁宝团结带领华西人,投入了27万个劳动日,搬掉了984条田埂,削平了57座土墩,完成了110多万土方,把原来12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了高产稳产农田,至1972年全村粮食亩产超过一吨粮,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创办小磨坊,到七十年代创办小五金,吴仁宝又率领华西村人悄然发展起村级工业,至改革开放前,华西村已拥有固定资产100多万元,银行存款100多万元,完成了第一次资本原始积累。1992年3月,与上钢二厂签下了合作协议,一年后上钢二厂与华西联营的申华线材厂建成投产。从1994年起,该厂以每月2.5万吨的产量投放市场,成为华西村发展史上第一个10亿元级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吴仁宝大胆上马热轧带钢,并使之一举成为华东地区的龙头老大。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筹资2.9亿元,逐步拥有了钢铁、纺织、旅游等多个优势产业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成为华西村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在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科学的发展理念下,华西村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大步:“七十年代造田”,成为农业样板村;“八十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九十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镇化;“二十一世纪腾飞”,实现农村现代化。从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了今日富裕、幸福的“天下第一村”;由本村村民的日益富裕,发展成为了现在带动周边16个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典范。
二是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华西村的华西集团继2003年实现销售超100亿、2004年销售超200亿后,2005年又一举突破销售300亿大关,华西集团成功跻身全国1000家大型企业之列,排第94位。全村有60家企业,有8家上市公司,安排全国4万多人就业。村级集体资产达30多亿元,人均资产130多万元。华西人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稳步推进“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建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实施三产兴村战略,旅游业比重占全村经济总量的20%以上,平均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华西村既无暴发户,也无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户平存款最少的100多万,最多的不超过1000万。全村有小车600多辆,每户家庭最少的有1辆,最多的有3辆。真正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华西村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实施“富脑袋”工程,使全村村民实现了思想纯净化、知识科技化;提出了“六爱”教育、“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等,成为全村群众简明易懂的行为标准。华西村坚持以“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作为做优环境的着力点,实现了农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土地利用集约化。管理民主:坚持了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的村级管理新思路 ,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一分五统”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又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先例。华西村已经形成了“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的现代化新农村格局。
二、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经验
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始终高扬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大旗。发展是华西的最强音,也是华西的主旋律。老书记吴仁宝给我们介绍说:“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咬定目标毫不动摇,做到困难面前,迎难而上;顺境面前,顺势而上;机遇面前,大干快上。尤其是近几年来,华西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使华西村不但经济强,而且生活富、环境美,“美丽的华西村、幸福的华西人”,已成为华西独特的品牌形象。我们学习华西村经验,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致力于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发展的成效来奏响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二是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锐气。华西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因地制宜发展华西高度统一,表现出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创新胆识。依靠创新,华西村积极发展合资、合作、股份和私营经济,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依靠创新,华西村率先与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品牌合作,创造了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的发展奇迹;依靠创新,华西村积极推行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管制、工代议事制,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依靠创新,华西村把精神文明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推动了“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我们学习华西村经验,就是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活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解放思想破解难题,以实事求是开辟道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创前人没有创过的业。
三是始终树立自强不息、勇攀新高的志向。自强不息、勇攀新高,是一种志向,是一股锐气,更是一种奋勇争先、敢于超越的境界。华西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发展成为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万、经济总量超过300亿元的闻名全国的富裕、文明、幸福村,靠的就是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远大志向。面对“十五”发展的辉煌成就和巨大荣誉,华西人没有陶醉,没有停步,而是自我加压,负重奋进,提出“各地学华西,华西怎么办”的思考,确保在未来5年内,实现“五个五”(即2010年实现销售500亿;幸福、富裕5万人;投资5个亿到外省、外市合作建5个旅游景点;建一座50万平方米的物流“商贸城”;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迎接建村50周年)的宏伟目标。我们学习华西村经验,就是要有这样一种自强不息、勇攀新高的志向,敢于同强的比、向高的攀、与勇的争、跟快的赛,以更强的争先意识、更大的发展步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四是始终牢记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宗旨。“有福民享,有难官当”是老书记吴仁宝的一句至理名言,也是华西村历届领导班子成员的行为准则。华西村历届领导班子成员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倾心尽力为群众办好事、谋利益。华西村始终把“人才工程”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创造了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和环境。正是有了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集群,才撑起了华西集团300亿级规模的巨型大厦,并推动华西向更新、更高的目标攀登。我们学习华西村经验,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善于凝聚人心,集聚民智,促进民富,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营造强大合力。
三、参观华西村后的几点启示
华西村的巨大变化不仅让人惊叹,更让人深思。其发展经验对我们建设新农村有诸多启示。
——建设新农村必须有一个好的领路人。如果说华西村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完全是老书记吴仁宝一个人的功劳,可能连吴仁宝自己都不认可,但是,老书记吴仁宝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却是无人能够取代的。没有老书记吴仁宝,华西村固然也能像其它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正是由于有老书记吴仁宝这样的好带头人,华西村才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群众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华西村富就富在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富就富在他们走出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当人们“抓革命,促生产”时,华西村却“抓生产,促革命”;当人家割资本主义尾巴时,华西村创办了五金加工厂;当全国农村轰轰烈烈地包田到户时,华西村却决定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全村粮田,绝大多数劳力转移到工业上去;当中央说“抓大放小”时,华西村却“抓大扶小”,甚至要“抓小放大”;当华西村和老书记吴仁宝成了明星,参观游客络绎不绝时,偏偏要收参观者10元钱的讲解费,几年后,这个小小的接待站成为跻身全国20强的旅行社。这种始终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华西村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光。建设新农村千头万绪,各村情况千差万别,同样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准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不动摇。老书记吴仁宝给我们介绍说:“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他还说:“是共产党的干部就要让人民过好日子!如果我们这些干部不能让人民过好日子,算什么共产党员!”四十多年来,在“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引下,华西村兴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并逐渐成为企业集团。目前江苏华西集团拥有60家企业,8大上市公司,雄居全国2000万个乡镇企业之首,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07.8个亿。因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华西的村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建设新农村必须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所有的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共产党人的一个理想和奋斗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理想呢?华西村的实践证明,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在全国不少地方,农民自觉自愿成立的新型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已经不断涌现。这些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改变了过去村民一家一户的散乱局面,在生产销售、信息发布、农村弱势群体扶助等方面,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样的组织只要引导得好,完全可以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龙头。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一个镇村建设问题,而且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在制定规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小康指标相衔接。建设新农村的过程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需要经过几年、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在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衔接,应把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创新、农村教育卫生等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二)与经济发展基础相适应。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民收入水平和城市对农村的支持程度。在实施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做到不急于求成、不一刀切、不齐步走。尤其是在建设农民集居区的问题上,不能搞强迫命令和形式主义,不能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特别要防止以各种名义增加农民负担。
(三)与产业发展布局相协调。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新农村建设规划应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依据当地实际,突出产业特色。可根据我市已形成的啤酒大麦、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和制种等特色产业,通过规划进一步优化农业布局,努力建设一批高标准、有特色、上规模的现代农业。
(四)与城镇化进程相结合。建设新农村,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充分考虑今后城镇化、工业化的长远趋势和镇村布局的长远发展,科学确定镇村居民点的布局和数量,合理设计村庄形态。
(五)与农民群众期盼相呼应。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应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做好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爱益最直接的事情。新农村建设规划,应突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
第二、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的。(一)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当前,农民增收最大的难点是农业的增收。应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用抓工业的理念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农业的生产、加工、运输、仓储、营销等现代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科技贡献率。
(二)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近几年,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因此,农民增收的最大潜力在非农收入上。应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企业配套产业和农村服务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热情,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投入,把散存资金转化为资本,增加收益。鼓励外出劳务人员回乡创业,用外出打工带回来的资金、技术和信息发展二、三产业,带动家乡农民增收致富。应倡导发展家庭手工业,帮助农民兼业创收,让农民在家门口富起来。
(三)提高劳动力转移程度。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力度。按照市场需求、企业需要和工种要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提高培训就业率,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劳动力转移。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努力达到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要求。
(四)扩大扶贫济困覆盖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收入水平,特别关注低收入家庭。应发动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农村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象,采取科技扶持、就业支持、信息引导、项目带动等多种措施,帮助低收入家庭提高自救能力,促进自我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覆盖面,将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纳入低保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积极推进农村敬老院建设,对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人实行“五保”供养,共同分享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第三、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添新农村建设后劲
(一)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作用。以开展“五好”村党支部活动为契机,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创新党组织建设的设置形式,积极探索建立跨村域、同行业的联合建制。尝试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在党员人数较多、地域较广的村还可以建立党总支,下设党支部、党小组,方便党员开展活动。
(二)培养“双带”型村干部。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组织者和实践者。一是要抓好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培养和选拔,帮助他们强化“自己不能富,不能当干部;只顾自己富,不是好干部”的意识,努力形成一支带头致富能力强、带民致富能力强的“双带”型村干部队伍。为调动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应提高村干部的报酬。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的长效机制,注重从外出务工人员、发展民营经济带头人、种植养殖能手、退伍军人以及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培养选拔村干部,进一步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
(三)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已成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投入的主要途径。凡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事项,应将目的、意义、用途通过村务公开栏或其他形式向村民解释清楚,让大多数村民参与讨论决策,充分体现自觉自愿原则。筹集的资金应规范运作,做到账目清楚,支出有据,及时公布,让群众心中有数。
第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发展农村教育卫生事业。一是要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重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进一步整合优化城乡职业技术培训资源,加强职业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培训工作制度,分类型、分层次制定培训内容和方法,着重加强科技文化培训、高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增强生产经营和就业创业能力。二是要增加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快乡镇、村两级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医疗、药品监管,提高广大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机制。
(二)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广播“村村通”工程,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作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鼓励农民自办各种形式的文化设施,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组建一批农民书社,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八荣八耻”教育为入手,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对普通农民群众,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各种文明公约和村规民约,创建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加强诚信教育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鼓励他们依靠诚实劳动提高生活质量,反哺家乡。对发展个体经济、创办民营企业而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鼓励他们通过合法经营发家致富,回报社会,在农村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社会风气。
第五、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新农村建设合力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市、县(区)主要领导应新自抓好调查研究和部署推进工作,分管领导应集中精力抓好综合协调和督查落实工作。建立市、县(区)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工作联系点制度。市、县(区)应动员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并切实把支持新农村建设纳入各级和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考核体系,坚持考核结果与业绩评定相结合,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严格执行财政支农政策。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势在必行。中央和省上出台了一系列支农的政策,关键在于抓好落实。财政部门应确保实现“三个高于”: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并做到专款专用。科技部门每年的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的比重应逐年提高。
(三)创新农村投资融资体制。金融部门应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转变经营观念,创新服务方式,着力在理顺农村金融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对比较效益低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率先投入启动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回流。商业性金融机构应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和农村经济组织的经营特点,建立健全信贷管理体制,增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农村信用社应完善组织体系,充发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积极发展多种开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C. 农村电商:电商扶贫要怎么做
平台:挖掘地区电商潜质
在运用电商对农村地区进行扶贫之前,先要考察该地区有哪些符合电商标准的产业或者产品。比如说,该地区有着完整的木器生产链,或者该地区的桔子甜度、个头都远超同类,那么平台就可以依托这些基础,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整合。电商平台可以将木器和桔子进行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放到网上进行跨地区销售,从而增加销量,获取收益。而一旦形成规模,自然可以解决贫困地区的就业和收入问题。
政府:提供配套服务
要实现精确扶贫,首先需要政府对贫困户的情况心中有数,如此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扶贫的大致方向和轻重缓急。其次,政府要提供农村电商发展所需的配套服务,政策、物流、金融、人才,这些要素缺一不可。最后,政府还要做好居中协调工作。
主体:调动主观能动性
事在人为,业靠人筑。许多贫困户看不到脱贫的希望,因此都消极待业,想要扶贫就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被动接受扶贫变为主动要求脱贫。在前期,政府和平台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刺激,鼓励其参与农村电商。而在尝到甜头之后,相信会有更多的贫困户愿意加入电商事业,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
D. 1987年的世界50亿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世界上第50亿个居民出生在原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市。他的名字叫马特伊·加斯帕。后来萨格勒布市被定为第50亿个居民城。当时世界各大报头版都刊登了“全球人口闯入50亿大关”、“50亿意味着什么”等非常醒目的发人深省的大标题。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宣布这一天为“50亿人口日”。
从人类诞生到19世纪初,经过几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世界总人口才达到10亿。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到1930年,世界人口达到20亿,比19世纪初翻了一番。到1960年,世界人口增长到30亿,又过了15年,到1975年进入40亿,而从40亿到50亿仅用了12年时间。据人口学家推算,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可望达到63亿。世界人口正以每秒钟3个人,每天25万人的速度在迅猛增长着。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呼吁各国都要认真思考和讨论人口问题,因为人口的这种持续高速的增长,对世界经济乃至世界政治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的表现:
一是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战后初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人均国民收入方面的差距是10∶1,尽管战后30年内,发展中国家工业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略高于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因人口增长过快,到70年代末,这一差距反而扩大到13∶1。
二是继续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消费基金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就很大,国内投资率不得不下降,致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同时,人口与粮食的矛盾也更加突出。
三是自然环境的恶化不断加剧,这主要表现在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沙漠化严重和安全饮用水短缺。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的增长,为了生存,不得不毁林造田,由于毁林造田又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干旱地区沙漠面积不断扩大。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1974年联合国在布加勒斯特召开世界人口会议,促使各国对世界人口的发展给予更大的关注。10年后,全世界控制人口增长的国家已有85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人口大国先后实行了以避孕节育为宗旨的人口控制政策。
“50亿人口日”又一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统计公报
《关于198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88年2月23日
1987年,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务院领导下,进一步贯彻执行改革和开放的方针,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国内市场活跃,对外经济交流扩大,科技、文教、卫生、体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初步计算,全年国民生产总值①10920亿元,比上年增长9.4%。国民收入9153亿元,比上年增长9.3%。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总需求仍然大于社会总供给,部分商品特别是主要副食品供应偏紧,物价上涨幅度较大。 农业增产。1987年农业总产值4447亿元,比上年增长4.7%。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总产量40241万吨,比上年增产1090万吨,接近历史最高的1984年。棉花、油料生产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茶叶、烤烟、蚕茧、水果增产,糖料和黄红麻减产。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1987年 比上年增长%粮 食 40241 万吨 2.8
棉 花 419 万吨 18.4
油 料 1525 万吨 -3.5
其中:油菜籽 673 万吨 14.5
甘 蔗 4685 万吨 -6.7
甜 菜 797 万吨 -3.9
黄 红 麻 96 万吨 -32.5
烤 烟 164 万吨 19.5
蚕 茧 39.7 万吨 7.6
茶 叶 49.7 万吨 8.0
水 果 1551 万吨 15.1
林业生产由于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营林、护林的积极性,营林质量有所提高。平原地区的造林和西北、华北、东北的防护林建设取得新的成就,用材林、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有所进展。但有些地方乱砍滥伐林木的现象仍有发生。森林防火工作薄弱,大兴安岭林区发生了特大火灾。
畜牧业生产中,草食牲畜稳步增长,大牲畜年末头数增加,羊年末存栏数继续回升。牛奶、绵羊毛、禽蛋增产。但生猪出栏数、肉产量、存栏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头数如下:
1987年 比上午增长%
猪 肉 1 780 万吨 -0.9
牛 羊 肉 141 万吨 16.9
牛 奶 319 万吨 10.0
绵 羊 毛 20.8 万吨 12.4
肉猪出栏数 25 513 万头 -0.8
大牲畜年末数 12 633 万头 6.2
猪年末数 32 640 万头 -3.2
羊年末数 17 835 万只 7.3渔业生产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水产品产量940万吨,比上年增长14.1%;其中淡水产品产量增长17.8%,海水产品产量增长11.5%。
农业投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开始加强,生产条件有所改善。1987年末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472亿瓦特,比上年增长7.7%;大中型拖拉机88万台,增长2%;载重汽车56万辆,增长11.8%;排灌动力机械679亿瓦特,增长12.4%;化肥施用量2010万吨,增长4.1%;农村用电量659亿千瓦小时,增长12.3%。但农业后劲不足的状况仍然存在,主要农产品生产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村改革继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1987年农村社会总产值②9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农村办的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总产值增长21.8%,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6.9%上升到50.8%,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工业生产均衡增长。1987年工业总产值137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为11820亿元,增长14.6%。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11%,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25%,个体工业增长48%,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工业增长98%。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1987年轻工业总产值656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重工业总产值7220亿元,增长16%。电力工业和支农工业发展明显加快,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等基础工业稳步发展。在消费品工业中,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特别是名优耐用消费品增长更快。但工业生产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矛盾仍然存在,能源和一些原材料供应紧张。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1987年 比上年增长%
纱 432 万吨 8.7
布 167 亿米 1. 4
呢绒 2.6 亿米 3.0
机制纸及纸板 1 008 万吨 1.0
糖 511 万吨 -2.6
卷烟 2 881 万箱 11.0
自行车 4 091 万辆 14.7电视机 1 938 万部 32.8
其中:彩色电视机672 万部 62.1
录音机1 863 万部 6.O
照相机239 万架 18.2
家用洗衣机 992 万台 11.0
家用电冰箱 398 万台 76.8
原煤 9.2 亿吨 2.9
原油 1.34 亿吨 2.6
发电量 4 960 亿千瓦小时 10.3
其中:水电 995 亿千瓦小时 5.3
钢 5 602 万吨 7.3
钢材4 391 万吨 8.2水泥1.8 亿吨 9.2
木材 6 843 万立方米 5.2
硫酸962 万吨 26.1
纯碱237 万吨 10.5
化肥(折合有效成份100%) 1 703 万吨 22.0
化学农药 26 万吨 27.9
发电设备 960 万千瓦 32.9
机床14.6 万台 -10.6
其中:数控和高精度机床 4 267 台 6.4
汽车47.2 万辆 27.7
拖拉机4 万台 39.2
铁路机车 909 台 11.1
民用钢质船舶 192 万吨 12.7
工业企业产销衔接比较好,经济效益逐步改善。1987年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和税金1307亿元,比上年增长9.9%;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上年的109.1天缩短到105.4天;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7.6%;多数产品质量稳定提高;能源消耗下降,工业部门节约能源2000多万吨,节能率达4%。但产品成本超支,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增长4.6%,少数滞销产品库存上升。
工业企业改革开始转向内部机制配套改革。据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国营工
业企业中,已实行厂长负责制的企业占68%;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中,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占82%;小型国营工业企业中,改成集体经营、租赁和个人承包的占46%。横向经济联合向纵深发展,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到1987年末,全国已有县以上工业企业为主的横向联合组织6780个,投入资金125.7亿元。联合组织的产值和实现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38%和38.1%,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趋缓。198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18亿元多比上年增加498亿元,增长16.5%,低于上年增长18.7%的速度;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2262亿元,增长14.4%;集体所有制单位480亿元,增长22.4%;个人投资776亿元,增长19.6%。但投资总规模仍然偏大,计划外在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过多。
各地贯彻基本建设“三保三压”方针,投资结构改善。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1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在基本建设投资中,能源工业部门30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运输邮电部门204亿元,增长7.9%;原材料工业部门194亿元,增长31%;轻纺工业部门67亿元,增长15.9%。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33.5%上升到38%。
重点建设继续加强。国家按合理工期组织建设的20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2亿元。重点油田、电站、煤矿、铁路、港口建设的主要实物工程量都完成较好。全国建成投产的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102个、大中型项目的单项工程193个。
全国基本建设新增加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发电装机容量810万千瓦,是建国以来最多的一年;原煤开采1711万吨,原油开采1631万吨(包括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增加的能力),新建铁路交付运营里程272公里,铁路复线433公里,铁路电气化里程204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984万吨,乙烯30万吨,水泥297万吨,平板玻璃390万重量箱。
企业技术改造稳步前进。1987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更新改造投资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用于增加产品生产能力的256亿元,增长21.3%;用于增加品种的106亿元,增长8.3%;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的42亿元,增长7.3%;用于节约能源的28亿元,增长24.4%。全年建成投产更新改造项目4.2万个,新增固定资产549亿元。
建筑业改革继续深化。全民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工程达11.7万个,施工面积1.6亿平方米,占全部施工面积的83.9%;其中投标承包的单位工程为1.8万个,施工面积3693万平方米,占全部施工面积的19%。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87年全民所有制建筑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7.7%,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6.2%。
矿产资源勘查喜获丰收。1987年新发现矿产地366处,涉及64个矿种,新探明煤炭储量310亿吨,探明相当多的黄金储量,还探明了一大批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矿产资源。深海远洋地质调查的开展,取得了丰富的海洋地质米。 运输部门深化改革,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运输能力。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运输量全面增长。
1987年 比上年增长%
货物周转量 21 909 亿吨公里 9.2
铁 路 9 471 亿吨公里 8.2
公 路 2 409 亿吨公里 13.7
水 运 9 397 亿吨公里 9.8
空 运 6.6 亿吨公里 37.5
输油输气管道 625 亿吨公里 2.1
旅客周转量 5 350 亿人公里 11.0
铁 路 2 843 亿人公里 10.1
公 路 2129 亿人公里 11.6
水 运 192 亿人公里 5.5
空 运 186 亿人公里 27.4
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 3.97 亿吨 3.3
邮电通信事业有较大增长。1987年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年末全国城市市内电话用户达到29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7%。全国有196个大中城市开展了国内邮政快件业务。
运输部门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铁路部门大包干进入第二年,运输效率继续提高,平均日装车量突破7万辆,比上年增长1.6%;铁路货运机车平均日产量82.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9%;铁路运输收入和实现利润,比上年分别增长8.7%和2.6%;铁路运输人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3%。交通部直属轮船货运吨船产量5.0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4%。集装箱运输业务有较快发展,全年铁路、海运集装箱运量达1438万吨,比上年增长27.7%。
运输能力扩大。铁路扩大旅客列车编组并增开旅客列车20对,同时改革乘务制度,部分直快列车减挂了宿营车、行李车,提高了旅客运输能力。公路运输部门积极开发长途客运,减轻铁路负担,全国跨省公路客运线已达2500条,汽车零担货运量比上年增长10.5%。但运输邮电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状况,仍然比较严重。运输事故较多。
国内商业和物资供销
国内市场持续活跃。198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7.6%;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6%。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705亿元,增长22.4%;消费品零售额5115亿元,增长16.9%。由于有些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铺张浪费、公费请客旅游之风屡禁不止,社会集团购买力增长过猛,全年售予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达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
各种经济类型的商品零售额普遍上升,其中全民所有制增长15.6%,集体所有制增长15.4%,合营经济增长26.3%,个体经济增长24.2%,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增长24%。
各类消费品全面增销。吃的商品除猪肉、蔬菜、食糖等少数副食品供应偏紧外,大多数食品供应比较充裕,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8.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2%),穿的商品增长13.9%,用的商品增长16.7%。
商业体制改革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到1987年末,大中型国营商业企业有60%以上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小型国营商业企业有80%改为集体经营、转为集体所有制和租赁给个人经营。供销合作社已有90%以上的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城乡集市贸易点由上年的6.8万个增加到6.9万个;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1100亿元,比上午增长21.3%。商业经济联合体继续发展,1987年末达6792个,比上年末增长20.3%;全年营业额155亿元,利润6.5亿元。
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经济效益有所改善。1987年每销售百元商品开支的费用比上年下降1.4%,实现利润增长6.4%,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上年的220天缩短到203天。
生产资料市场进一步扩大,国家统一分配的物资所占比重下降。钢材由上年的53.1%下降为46.8%;水泥由16.2%下降为15.6%;木材由30%下降为26.2%。物资部门销售额1567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物资贸易中心销售额268亿元,增长69.6%。
物价上涨幅度较大。1987年全年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平均上升7.3%(其中12月份比上年同月上升9.1%)。分城乡看,城镇上升9.1%,农村上升6.3%。分商品看,食品类价格上升10.1%,其中肉禽蛋上升16.5%,鲜莱上升17.7%,水产品上升17%;衣着类上升3.5%,其中纯毛线上升18.1%;日用品类上升6.1%;药及医疗用品类上升4.6%;燃料类上升3.6%;农业生产资料类上升7%。
1987年全年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8.8%,有些大中城市上升幅度已突破10%。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2%。
市场物价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垄断性行业、企业擅自抬价争购和提价销售紧俏商品,中间转手倒卖牟取暴利等现象相当严重。不少商店和个体摊贩变相涨价、以欠充好、短斤缺两现象,也屡见不鲜。
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出口大幅度增长,进口有所控制。据海关统计,1987年进出口总额达8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出口总额395亿美元,增长27.8%;进口总额432亿美元,上升0.7%。进出口逆差由上年的120亿美元缩小到37亿美元。
非贸易往来继续扩大。1987年全国非贸易外汇收入53.8亿美元,支出19.9亿美元,收大于支33.9亿美元。
1987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达7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对外借款53.3亿美元,增长6.4%;吸收客商直接投资22.4亿美元,基本与上年持平。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1987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3%;完成营业额11.1亿美元,增长13.5%。
经济特区的经济实力增强,外向型程度明显提高。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市统计,198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1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出口货物总额2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4%。引进外资的投向已逐步转向生产性项目,全年有100多家外资工业企业建成投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
国际旅游业兴旺发达。1987年来自169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参观、访问以及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入境人数达26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9%。全年旅游外汇收入1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3%。 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1987年经国家批准的发明奖225项、技术进步奖807项多获得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奖励的科技成果9902项。获得技术进步奖的微型中子源反应堆、国家激光波长标准系列、超精密轴系和超精密车床的研究等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了跟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1987年在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7个领域,落实课题近800个,总投资2亿元。“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到1987年底已落实近4000项专题合同。以支持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项目为主要对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年批准各类资助项目2777项,资助金额1.3亿元。以振兴农村经济为宗旨的“星火计划”,取得一批可喜的成果,近两年共完成项目2800多项。群众性科技活动广泛开展。技术市场方兴未艾,全年成交各类技术合同13.2万项,成交额33.5亿元。
专利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全年受理专利申请26077件,被批准的有6811件,比上年增长1倍多。
气象、海洋部门对天气和海况作了比较及时、准确的预报,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
测绘部门为了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全年测绘了各种比例地图2.6万幅,出版公开版地图223种,总印数达8222万幅(册)。
科技队伍继续扩大。1987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自然科学技术人员868万人,比上年增加43万人。年末县以上全民所有制独立的研究和开发机构5580个,职工人数105万人。
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得到进一步发展。1987年全国招收研究生4万人,在学研究生12万人,毕业研究生2.8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61.7万人,在校学生195.9万人,比上年增长4.2%,毕业生53.2万人。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49.8万人,在校学生185.8万人。
中等教育结构趋向合理。各类职业技术高中在校学生516.9万人(含技工学校学生104.6万人),比上年增加37.7万人,占高中在校学生总数1291万人的40%,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68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学生736万人。
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国初中在校学生4174万人,小学在校学生1283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由上年的96.4%提高到97.1%。已有1240个县通过了普及初等教育检查验收。对弱智、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也有较大发展。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1987年生产电影故事片146部,发行各种新片(长片)195部。全国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6.3万个,艺术表演团体3089个,文化馆2980个,公共图书馆2432个,博物馆826个,档案馆3238个。全国共有广播电台385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624座,电视台365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19座。全国性和省级报纸全年出版206亿份,各类杂志出版26.4亿册,图书出版62.5亿册(张)。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条件继续改善。1987年末全国医院病床达到236.5万张,比上年末增长3%。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60.9万人,比上年增长2.9%;其中医生148.2万人(含中、西医师77.7万人),增长2.6%;护师、护士71.8万人,增长5.4%。各种传染病、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取得新的成效,传染病的总发病数比上年下降20%。但城市“看病难”和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仍较普遍,有12.2%的村无医疗点。
体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1987年中国运动员共获得69个世界冠军;41次打破和超过22项世界纪录;392次打破171项全国纪录。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取得历届全运会的最好成绩。 城乡人民收入继续增加。1987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1866亿元,比上年增加206亿元,增长12.4%。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1987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为916元,比上年增长10.6%;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7%。农民平均每人纯收入为463元,比上年增长9.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3%。在农民纯收入中,平均每人生产性纯收入419元,增长11.7%。但城乡各阶层居民收入增长不平衡,有21%的城镇居民家庭由于物价上涨,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有8.2%的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在200元以下。
劳动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劳动就业增加。1987年全国城镇安置待业人员349万人。年末全国职工人数为131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81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实行劳动合同制的职工达726万人,增加202万人。城镇个体劳动者为5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4万人。
城乡人民储蓄大幅度增长。1987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07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38亿元,增长37.5%。
城乡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1987年城镇新建住宅1.8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8.6亿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1987年全国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有3.7万个,收养48.2万人。城乡由集体供养的社会散居孤老、残、幼233万人。城乡的贫困户得到了救济和扶持,残疾人就业学习的条件有了改善,老少边地区扶贫致富工作有较大进展。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略有提高。据全国1%人口的抽样调查资料和下半年核查推算,1987年人口出生率为21.04‰,死亡率为6.65‰,自然增长率由上年14.08‰上升为14.39‰,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0.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1500多万人。
注――
本公报各项数字是年度的初步统计,都没有包括台湾省的数字。公报所列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各项总产值数字,都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增长速度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
①国民生产总值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以及来自国外的净收入,不包括中间消耗的产品和劳务价值。
②农村社会总产值包括全部农业总产值,以及农村集体和个体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总产值。
E. 华西村的发展变化谈的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一、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华西于1961年建村。四十多年来,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人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富裕、文明、幸福、和谐的新农村。近年来,华西村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殊荣。并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发展道路坎坷曲折。七十年代初,华西村仅有667人,土地面积845亩,欠债1.5万元。面对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吴仁宝团结带领华西人,投入了27万个劳动日,搬掉了984条田埂,削平了57座土墩,完成了110多万土方,把原来12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了高产稳产农田,至1972年全村粮食亩产超过一吨粮,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创办小磨坊,到七十年代创办小五金,吴仁宝又率领华西村人悄然发展起村级工业,至改革开放前,华西村已拥有固定资产100多万元,银行存款100多万元,完成了第一次资本原始积累。1992年3月,与上钢二厂签下了合作协议,一年后上钢二厂与华西联营的申华线材厂建成投产。从1994年起,该厂以每月2.5万吨的产量投放市场,成为华西村发展史上第一个10亿元级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吴仁宝大胆上马热轧带钢,并使之一举成为华东地区的龙头老大。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筹资2.9亿元,逐步拥有了钢铁、纺织、旅游等多个优势产业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成为华西村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在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科学的发展理念下,华西村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大步:“七十年代造田”,成为农业样板村;“八十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九十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镇化;“二十一世纪腾飞”,实现农村现代化。从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了今日富裕、幸福的“天下第一村”;由本村村民的日益富裕,发展成为了现在带动周边16个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典范。
二是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华西村的华西集团继2003年实现销售超100亿、2004年销售超200亿后,2005年又一举突破销售300亿大关,华西集团成功跻身全国1000家大型企业之列,排第94位。全村有60家企业,有8家上市公司,安排全国4万多人就业。村级集体资产达30多亿元,人均资产130多万元。华西人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稳步推进“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建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实施三产兴村战略,旅游业比重占全村经济总量的20%以上,平均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华西村既无暴发户,也无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户平存款最少的100多万,最多的不超过1000万。全村有小车600多辆,每户家庭最少的有1辆,最多的有3辆。真正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华西村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实施“富脑袋”工程,使全村村民实现了思想纯净化、知识科技化;提出了“六爱”教育、“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等,成为全村群众简明易懂的行为标准。华西村坚持以“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作为做优环境的着力点,实现了农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土地利用集约化。管理民主:坚持了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的村级管理新思路 ,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一分五统”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又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先例。华西村已经形成了“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的现代化新农村格局。
二、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经验
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始终高扬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大旗。发展是华西的最强音,也是华西的主旋律。老书记吴仁宝给我们介绍说:“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咬定目标毫不动摇,做到困难面前,迎难而上;顺境面前,顺势而上;机遇面前,大干快上。尤其是近几年来,华西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使华西村不但经济强,而且生活富、环境美,“美丽的华西村、幸福的华西人”,已成为华西独特的品牌形象。我们学习华西村经验,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致力于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发展的成效来奏响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二是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锐气。华西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因地制宜发展华西高度统一,表现出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创新胆识。依靠创新,华西村积极发展合资、合作、股份和私营经济,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依靠创新,华西村率先与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品牌合作,创造了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的发展奇迹;依靠创新,华西村积极推行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管制、工代议事制,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依靠创新,华西村把精神文明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推动了“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我们学习华西村经验,就是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活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解放思想破解难题,以实事求是开辟道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创前人没有创过的业。
三是始终树立自强不息、勇攀新高的志向。自强不息、勇攀新高,是一种志向,是一股锐气,更是一种奋勇争先、敢于超越的境界。华西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发展成为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万、经济总量超过300亿元的闻名全国的富裕、文明、幸福村,靠的就是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远大志向。面对“十五”发展的辉煌成就和巨大荣誉,华西人没有陶醉,没有停步,而是自我加压,负重奋进,提出“各地学华西,华西怎么办”的思考,确保在未来5年内,实现“五个五”(即2010年实现销售500亿;幸福、富裕5万人;投资5个亿到外省、外市合作建5个旅游景点;建一座50万平方米的物流“商贸城”;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迎接建村50周年)的宏伟目标。我们学习华西村经验,就是要有这样一种自强不息、勇攀新高的志向,敢于同强的比、向高的攀、与勇的争、跟快的赛,以更强的争先意识、更大的发展步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四是始终牢记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宗旨。“有福民享,有难官当”是老书记吴仁宝的一句至理名言,也是华西村历届领导班子成员的行为准则。华西村历届领导班子成员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倾心尽力为群众办好事、谋利益。华西村始终把“人才工程”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创造了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和环境。正是有了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集群,才撑起了华西集团300亿级规模的巨型大厦,并推动华西向更新、更高的目标攀登。我们学习华西村经验,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善于凝聚人心,集聚民智,促进民富,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营造强大合力。
三、参观华西村后的几点启示
华西村的巨大变化不仅让人惊叹,更让人深思。其发展经验对我们建设新农村有诸多启示。
——建设新农村必须有一个好的领路人。如果说华西村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完全是老书记吴仁宝一个人的功劳,可能连吴仁宝自己都不认可,但是,老书记吴仁宝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却是无人能够取代的。没有老书记吴仁宝,华西村固然也能像其它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正是由于有老书记吴仁宝这样的好带头人,华西村才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群众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华西村富就富在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富就富在他们走出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当人们“抓革命,促生产”时,华西村却“抓生产,促革命”;当人家割资本主义尾巴时,华西村创办了五金加工厂;当全国农村轰轰烈烈地包田到户时,华西村却决定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全村粮田,绝大多数劳力转移到工业上去;当中央说“抓大放小”时,华西村却“抓大扶小”,甚至要“抓小放大”;当华西村和老书记吴仁宝成了明星,参观游客络绎不绝时,偏偏要收参观者10元钱的讲解费,几年后,这个小小的接待站成为跻身全国20强的旅行社。这种始终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华西村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光。建设新农村千头万绪,各村情况千差万别,同样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准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不动摇。老书记吴仁宝给我们介绍说:“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他还说:“是共产党的干部就要让人民过好日子!如果我们这些干部不能让人民过好日子,算什么共产党员!”四十多年来,在“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引下,华西村兴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并逐渐成为企业集团。目前江苏华西集团拥有60家企业,8大上市公司,雄居全国2000万个乡镇企业之首,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07.8个亿。因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华西的村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建设新农村必须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所有的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共产党人的一个理想和奋斗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理想呢?华西村的实践证明,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在全国不少地方,农民自觉自愿成立的新型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已经不断涌现。这些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改变了过去村民一家一户的散乱局面,在生产销售、信息发布、农村弱势群体扶助等方面,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样的组织只要引导得好,完全可以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F. 求VeryCD注册序列号!谢谢慷慨相助!
您好,我在一国营企业上班,1991年参加工作,身份是劳务外包人员,至今没有转正,2013年经内户藉所在地村委会容研究被评为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办理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0000万元,当时地方政府说是无息贷款,利息由国家财政补贴,但2017年7月15日地方政府通知说我是公干家属,精准扶贫户被剔除,让我把贷款还了,2013年评精准扶贫户时村主任问我转正了没有,我说没有,又问我月工资多少?我说就是1-2干元左右,身份是劳务外包人员,这笔贷款2018年11月23日到期,但2018年3月29日我把50000元本金全部还清以后当天又还了2158.61元的利息,原以为这笔贷款还清了,没想到现在政府通知说我在各级自查和审计过程中反馈是公干家属,国家财政贴息4837.30元限我2018年11月15日前还请,否则,导致的相关法律后果自行承担,请问这合理吗?被企业没有转正的劳务外包人员是公干家属吗?些笔贷款己提前还清,国家财政贴息的4837.30元的利息我现在该不该还?地方村委会,政府在精准扶贫评选审核过程中是否失职?他们有没有连带责任?我现在该怎么办,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