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与内控体系的关系
❶ 企业管理标准化与内部控制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标准化是公司的流程标准化。内部控制将的是公司内部运营控制机制。管理回标准化是内部控制答的外在表现,你可以理解为:管理标准化是形式,内部控制是内容。
不过,现在讲内控,主要是从财务审计的角度去讲的,管理标准化则是涉及到公司的方方面面。不理解的话,可以看看美国的coso,这是内部控制的鼻祖,全世界都在用。
讲明一点:在中国,企业没有内控,都是人说了算。会计事务所是公司制,非合伙制,且不服任何责任,这种体制使国内各个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评估报告都是废纸!仅仅走程序。
❷ 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
这个资料看一下
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使企业经济活动的操作处理方法制度化、规范化而制定的一系列要求员工遵照执行的相关规章制度。它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管理控制制度除组织机构的设置外。还应包括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和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
内部控制的方法包括组织控制、经营控制、人事控制、检查控制和设施设备控制。它涉及企业的购货循环、销售循环、薪资循环。理财循环(包含投融资决策),这五大循环涉及企业的各个领域、各类交易。
廿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政府在对水门事件的调查中,发现某些公司为了做成贸易和保持贸易关系,竟贿赂某些外国官员。而为了掩盖这些不合法支出,他们往往伪造会计记录,或另设帐外记录。有鉴于此,1977后,美国政府就将“每个公司必须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立法形式在《国外行贿法》中予以颁布。这是第一次强制性地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纳入法律管辖的范围。同时,审计人员在短时间内,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作出正确评价,也需要依赖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否则,审计风险将难以控制。因此,审计与内部控制联系日趋紧密。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审计理论与方法也在逐步更新,原有的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已逐步被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所取代,这在国外俗称为制度基础审计,也称风险基础审计。这是一种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评价,来确定审计重点、范围,进而达到对该单位进行总体评价的目的。为保证审计评价的客观公正,审计人员必须抓住控制点,所谓控制点,是指经营活动过程中容易发生错弊,因而需要加以控制的关键环节,任何经营活动都可能存在几个控制点。要求企业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近年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因其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各级管理人员的普遍关注,这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内部控制的目标并非总能实现,不管控制制度和组织设置多么完善,如果得不到管理层的有效执行,其结果只能等同于没有控制,易导致错弊行为。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来监督和限制违反内部控制的行为,良好的控制就能得到维持。
根据几年来审计工作的体会,不少企业控制制度表面看起来非常完善,但实际执行效果却不理想。如规定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供应商,但如果每次参加竞标的都是同样的几个供应商,招标也发挥不出真正的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内控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固然重要,但更要注意加强对制度执行人及执行效果的监督。建立领导集体决策机制,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部专家机构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以避免决策失误,投资效益低下。特别是对一些规模大、经营业务多元化的集团型公司,因其投资的范围广,资金投入多,投入产出周期较长,加强领导干部及重要岗位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考核,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审计人员,应在这方面多加关注,以确保各项制度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制度仅仅流于形式,变成一纸空文。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项内部控制措施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由于人为因素使得内部控制措施失效。包括对控制责任的误解、执行控制时的粗心大意、疲劳以及舞弊等。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营活动可能不断发生变化,原来完善的控制措施也可能会逐渐失效。因此,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
从内部控制体系分析,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冲突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大威胁。如一位采购员与本公司的一个潜在供应商有着财务上的利益关系,采购员个人的收入不仅来源于本公司,还来源于该供应商与公司交易中所获取的利润。这种潜在的利益冲突,使其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为谋取私利而违反正规的采购程序,从而选择了与其有利益关系的供应商。此外,裙带关系也会引发许多利益冲突问题。由于内部串通舞弊是审计人员无法控制的主要风险之一,因此,许多大型的企业都严格限制有亲戚关系的员工数量。审计人员应督促企业制定相应制约措施,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以保证各项制度都能得到正确执行。
审计人员承担着服务与监督两方面的职能,在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中,应加强各类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宽审计思路,改进审计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综合能力,增强宏观意识。审计过程中,不能仅仅拘泥于一般的财务收支,更要注意搜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平时,要多了解国际国内最新审计动态,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祥实的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应可操作性,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纸上谈兵,以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
❸ 内部控制与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公司要开始建立内控体系,原来有质量体系,冲突不冲突怎么融合
不冲突
但是内控体系也就是内部管理机制
只要在不违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就可以
❹ 内控体系与 ISO 质量体系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仅供参考:
1、目标方面
区别:
ISO体系关注质量领域,从维护客户的利益出发来思考问题,防范质量信息欺诈现象的发生;内控规范关注与资产、资金流以及物流直接相关的过程,是从维护股东的利益出发来实施管控,尤其是财务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防范财务信息欺诈的发生。
联系:都为了防范经营风险,都是经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管控要点方面
区别:ISO体系无涉及财务方面的规定,内控规范关注与资金流直接相关的资金管理、筹资投资管理、成本费用等;
联系:ISO体系与内控规范在销售、采购、存货、合同等过程有重叠。毕竟产品损坏既资产问题,也是质量问题。而表面看,内控规范不涉及产品质量过程,但所有生产活动展会跟钱拉上关系,都会在经营活动中预算管理、成本费用上得到体现,并进而传递到资金管理上,从而也是存在着相关性。
三、人力资源方面
区别:ISO体系原则性的提出了能力管理、培训要求、员工激励、员工满意度测量、离职调查分析等等;而内控规范所涉及的规定则更具体全面,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程的。要求,仅出于防范风险目的的定期轮岗、强制休假、不相容岗位分离、保密控制等均有详细规定,甚至对于企业文化建设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尤其是与能力管理无关的道德问题的重视,这也是与ISO体系的较大差别之处。ISO对人员培训有记录要求,内控规范则只做原则规定。
联系:两者都涉及人力资源管理
四、采购方面
区别:采购业务流程是既属于质量控制又属于财务内控,内控规范对其有更细致的其它要求,如事先计划、合同审批、事后付款条件审核、采购不相容岗位规定、定期轮岗等都是ISO所不包含的。
联系:对于供应商的评价选择、合同控制、验收控制则是两者都包含。
五、其它方面:
区别:内控规范对信息技术运用辅助内控提出了明确要求。
❺ 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制定内控体包括的内容:职责分离、授权批准、相互制约、监督检查,企业建立与实施内控体系应当遵循的五项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
(5)标准化与内控体系的关系扩展阅读:
企业的内控体系应当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各个阶段、各个层级,涵盖了营管企业每一项经理活动的过程始终,体现了内部控制的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特性。
内部控制体系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
参考资料:网络-内控体系
❻ 企业内控与IT内控有什么关系
以下解答摘自谷安天下咨询顾问发表的相关文章: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包含的五要素框架: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三)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五)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相应的,IT内部控制框架也应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框架:
(一)IT内部控制环境。内部环境在企业IT领域的体现是IT的内部控制环境,同样IT内部控制环境是实施IT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IT治理架构、IT组织与职责,IT决策机制,IT合规与IT审计等。
(二)IT风险评估。企业信息化带来的IT风险已经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方面。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IT目标设定可以理解为IT战略与IT规划,IT风险识别与分析应对包括对信息资产的风险、IT流程的风险以及应用系统的风险识别分析与应对。
(三)IT控制措施。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在IT方面需要实施具体的IT控制措施,包括IT技术类控制措施,如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身份管理、权限管理等,以及IT管理类控制措施,包括各类IT管控制度与流程,如开发管理、项目管理、变更管理、安全管理、运营管理、职责分离,授权审批等。
(四)信息与沟通。在IT领域也需要明确具体的IT管理制度和沟通机制,建立服务台与事件管理程序,及时传达企业内部层级之间和与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
(五)监督检查。需要建立IT内部控制体系的审核机制,评价IT控制的有效性。通过IT技术手段如日志、监控系统、综合分析平台等,和管理手段如内部IT审核、管理评审、专项检查等措施,不断改进企业的IT内部控制。
综合分析IT内部控制的组件,谷安天下将IT的控制分为三个层面:
(一)公司层控制。在公司层面建立IT治理架构,完善IT组织与职责,制定IT决策机制,实行IT人员绩效考核,加强IT合规与IT审计。
(二)流程与应用层控制。分析企业业务流程与活动,在企业业务流程、应用系统层面与通用IT流程层面建立控制,重点关注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各种业务与应用系统的技术控制与流程控制。
(三)资源层控制。针对企业业务运作所依赖的各类信息资产和IT资源,分析具体每个资源点的风险,建立风险控制措施。
参考资料:答案来自于谷安天下网站咨询顾问发表的相关文章
关键字是:企业内控、IT内控
❼ 标准化管理是什么意义
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标准化的建立,包括管理流程的优化,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运作效率,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
标准化管理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重大意义:
1、标准化管理是强化公司执行运作力,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2、标准化管理是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安全的保证;
3、标准化管理是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科研成果等的桥梁;
而且,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标准化为国际贸易自由化市场的统一开放和公平竞争提供了一个公开的、共同的标准,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固定标准的贸易条件,为消除贸易壁垒,特别是贸易技术壁垒提供了一个准则。
❽ 关于iso体系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1、目标方面
区别:
ISO体系关注质量领域,从维护客户的利益出发来思考问题,防范质量信息欺诈现象的发生;内控规范关注与资产、资金流以及物流直接相关的过程,是从维护股东的利益出发来实施管控,尤其是财务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防范财务信息欺诈的发生。
联系:都为了防范经营风险,都是经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管控要点方面
区别:ISO体系无涉及财务方面的规定,内控规范关注与资金流直接相关的资金管理、筹资投资管理、成本费用等;
联系:ISO体系与内控规范在销售、采购、存货、合同等过程有重叠。毕竟产品损坏既资产问题,也是质量问题。而表面看,内控规范不涉及产品质量过程,但所有生产活动展会跟钱拉上关系,都会在经营活动中预算管理、成本费用上得到体现,并进而传递到资金管理上,从而也是存在着相关性。
三、人力资源方面
区别:ISO体系原则性的提出了能力管理、培训要求、员工激励、员工满意度测量、离职调查分析等等;而内控规范所涉及的规定则更具体全面,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程的。要求,仅出于防范风险目的的定期轮岗、强制休假、不相容岗位分离、保密控制等均有详细规定,甚至对于企业文化建设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尤其是与能力管理无关的道德问题的重视,这也是与ISO体系的较大差别之处。ISO对人员培训有记录要求,内控规范则只做原则规定。
联系:两者都涉及人力资源管理
四、采购方面
区别:采购业务流程是既属于质量控制又属于财务内控,内控规范对其有更细致的其它要求,如事先计划、合同审批、事后付款条件审核、采购不相容岗位规定、定期轮岗等都是ISO所不包含的。
联系:对于供应商的评价选择、合同控制、验收控制则是两者都包含。
五、其它方面:
区别:内控规范对信息技术运用辅助内控提出了明确要求。
❾ 内部控制和企业管理的关系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最早的控制主要着眼于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侧重于从钱物分管、严格手续、加强复核方面进行控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才逐步发展成近代的内部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要素
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内控管理不容乐观。中小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优化控制环境,明确控制目标,改善控制技术,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目前,受到萨班斯法的影响,财政部加强了内控标准的修订,这需要立法学的指导。
审计准则方面的定义: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即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不仅包括单位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与指挥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和步骤,还包括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内部控制的目标尽管理论界有多种表述,但最根本的是保护单位财产,检查有关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贯彻既定的管理方针等四个方面。
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
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一般来说,企业资金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
事前防范
首先,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内控规章制度,包括《企业财务管理办法》、《企业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资金计划管理办法》、《企业资金授权审批管理办法》等一些与资金管理相关的制度。
在企业的资金管理过程中,要合理设置职能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司其职,建立财务控制和职能分离体系。充分考虑不兼容职务和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各部门、各岗位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格局。
另外企业还应当建立严格的审批手续,授权批准制度,以减少某些不必要的开支。明确审批人对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主要体现在保障货币资金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资金安全性控制。其范围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应付票据的控制。主要方法有:账实盘点控制、库存限额控制、实物隔离控制等。
事后监督
在资金管理过程中,除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环节之外,资金的事后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每个会计期间或每项重大经济活动完成之后,内部审计监督部门都应按照有效的监督程序,审计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各职能部门也要将本部门在该会计期间或该项经济活动之后的资金变动状况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资金管理部门,及时发现资金的筹集与需求量是否一致,资金结构、比例是否与计划或预算相符,产品的赊销是否严格遵守信用政策,存货的控制是否与指标的一致,人、财、物的使用是否与计划或预算相符,产品的生产是否根据计划或预算合理安排等。
这样既保证了资金管理目标的适当性和科学性,也可根据反馈的实际信息,随时采取调整措施,以保证资金的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同时,将各部门的资金管理状况与部门的业绩指标挂钩,做到资金管理的责、权、利相结合,调动资金管理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更好地进行资金管理。
内部控制的种类
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是严格会计管理,设计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实施岗位责任分明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按其作用范围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其范围直接涉及会计事项各方面的业务,主要是指财会部门为了防止侵吞财物和其他违法行为的发生,以及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所制定的各种会计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例如,由无权经管现金和签发支票的第三者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就是一种内部会计控制,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
2、内部管理控制
内部管理控制范围涉及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和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例如,企业单位的内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就属于内部管理控制。
❿ 质量体系和内控体系有什么联系是不是制度可以通用
质量体系指为保证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满足规定(或潜有)的要求,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能力和资源等构成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为了实现质量目标的需要而建立的综合体;为了履行合同,贯彻法规和进行评价,可能要求提供实施各体系要素的证明;企业为了实施质量管理,生产出满足规定和潜在要求的产品和提供满意的服务,实现企业的质量目标,必须通过建立和健全质量体系来实现。
质量体系按体系目的可分为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两类,企业在非合同环境下,只建有质量管理体系;在合同环境下,企业应建有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
http://ke..com/view/522669.htm
内部控制体系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http://ke..com/view/48995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