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关扶贫 » 关于事业单位内控的培训

关于事业单位内控的培训

发布时间: 2021-03-01 18:39:24

A. 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

高官落马事件频频发生,国外安然公司的破产、巴林银行的倒闭、国内巨人集团的倒塌、银行屡现惊天大案等,无不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失灵有关。笔者结合实际谈谈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想法。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能等同于会计控制 目前,不少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参与内控管理的也仅仅是财务人员。其实,内部控制从管理结构上来看,可由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方面构成。会计控制主要是对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财务活动合法性的控制;管理控制则是为保证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业务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业务目标的实现进行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层次,而内部管理控制是单位内部控制的框架层次。这两个方面相互依托,纵横交织,相互制约,形成了有效运行的单位内部管理的控制网络。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控制对单位的业务活动开展以及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以使单位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但如果得不到管理层的有效执行,只能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为此,内控制度的建立,必须注意管理各层面权力配置合理、责任明确;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与制衡机制,以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从而实现单位的总目标。 二、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任何单位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奋斗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现代管理观念,设立并遵守内控制度。同时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任与权利对等,以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灵活运用计划控制、目标控制、预算控制、定额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各种管理控制方法,重视控制点和控制措施。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构筑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业务的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上级主管部门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事后控制力度 目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方法似乎都侧重于事前和事中控制,而对问题出现后的处置很少涉及。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是全过程的。事前控制的目的在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事中的控制则是让单位活动按照一定的决策方向、目标运行;而事后控制则应侧重于分析结果形成的原因,考核并作出评价、落实奖惩,找出存在的弱点及隐患,进而达到对单位内控制度有效性的评估,并对欠妥部分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制定未来计划标准的依据。因此,必须加强事后控制,使单位及时、顺利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单位的最终目标。 总之,内部控制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有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李金华审计长要求加强管理,完善内部控制,的的确确是每个单位的当务之急。■

B.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有哪些

1、爱岗敬业行为规范要求;2、所履职岗位的工作职责;3、相关专业知识;4、单位规章制度等几个方面

C. 浅谈如何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事业单位为贯彻执行各项管理政策,为保证经营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增进会计数据的真实性,防止舞弊行为发生,提高服务经济效益,促进事业单位良好的运转,从实际情况看,一些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还存在很多问题。
1、负责人内控意识相对薄弱
很长时间时间以来,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对于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把内部控制当作一项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来抓,导致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业务不够规范等问题。有的单位虽然形式上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束之高阁实质上并没有认真执行,期间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走过场。
2、控制体系不完善,岗位设置不合理
事业单位普遍重视的是各项资金的管理控制,而忽略了固定资产和灵动资产的有效控制。与此同时,有的事业单位还存在内部控制体制不够完善,业务流程不尽合理,信息沟通不够,经费运行透明度差等问题。有的单位没有单独设立内部控制部门,而是将内部控制看成只是财务的工作,导致财务部门与业务、纪检部门横向联系不够,同级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协调性差,难以形成人人参与内部控制活动的氛围。
有些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流程长期以来存在着不规范不合理的状况,并且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有些经济事项没有明确的审批控制业务流程
,或流程控制过于简单,不够规范,如事业单位不经批准自行处置固定资产,处置收入不纳入财政专户等。有些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上由于编制有限、人手紧张等原因,存在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不相容职务未能合法合理分离,如单位出纳兼任记账、出纳兼任档案保管、记账兼任复核等。
3、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较薄弱,一些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是惯例,而没有相应的成文制度保证或者虽有制度但不完整,管理的随意性较大,如有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部按照准则要求进行会计核算,自行设置和随意使用、混用会计科目,造成会计核算不准、会计信息失真。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
4、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环节薄弱
我国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还比较薄弱,很多事业单位甚至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即使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其领导和成员均是单位领导任命,其上下级隶属关系,经济利益均受到单位领导制约,这样势必造成外部监督体制弱化,使内部控制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大多数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任务由财务部门承担,而财务部门本身就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执行部门,这就形成了自己监督自己的局面。

D.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滞后
在改革进程中,企业作为经济领域的细胞,较早开始进行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和控制规范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与国际接轨,逐步规范和完善起来。相比较而言,众多事业单位,尚缺乏具有可参考操作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的监督制约措施。客观上环境不够充分,从单位的领导到员工都欠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更谈不上要求去设计和建设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即使建设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也缺乏相应的认识和能力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存在薄弱环节
(1)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
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内控意识淡薄,重事业发展,轻内部控制。在建立内部控制中存在误区,认为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简单,运转环节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简单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尚未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有的单位只注重制度的制定,忽略了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导致内控制度的制定走过场。
(2)岗位设置不合理
由于事业单位经济业务较为简单,人员较少,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规模较小的单位,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职务均由一人担任,内部审计制度则根本没有。
(3)会计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建国以来,我国很多事业单位都因承担着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工作而设立,进而发展壮大。这些事业单位在人才的引进、培养方面,尤其重视这一技术领域,而忽视了对财会等“辅助”岗位的专业人员的培养。不少单位的财会人员,都是由其他技术人员转岗而来的,会计业务素质较低,缺乏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辨能力,在执行会计制度、法规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从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3.内部控制执行不力,制衡机制“失灵”
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法人管理结构,其内部控制制度实际上是“授权监督”机制,而这种授权机制很容易造成内控制度失效。很多事业单位实际上从事的工作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延伸,以提供某方面社会公共服务为其主要职责。在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极其微小的状况下,个别事业单位很容易造成“公众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倘若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一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内部控制自然也是形同虚设。众所周知,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人员受单位领导管理,其行为必然受控于管理层,反映管理层的意图和目的,体现管理层的意志,领导层往往凌驾于内控之上,致使内部控制监督“名存实亡”。

E. 如何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

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实践中逐步产生、专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属它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来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是部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它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及其沟通和内部控制监督等要素组成,并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等,是行政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F. 内控、内部控制 培训机构有什么

目前,随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相继出台,以及其中五部委指定的时间表的出炉,上市公司最迫切的需要就是企业内部控制专业人才。 国际内部控制协会 早在2002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0xley Act of 2002”,SOX,简称《萨奥法案》)出台后就成立的专门致力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教育组织和智囊机构,是国际内部控制领域职业团体的代表机构。 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CICS)资格认证项目是国际内部控制协会(ICI)在全球范围推广的职业人才教育项目。 目前,ICI 的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资格证书分为两个等级: A级: 高级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Certified Internal Control Professional, 英文缩写 CICP); B级: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Certified Internal Control Specialist, 英文缩写 CICS)。 迄今为止,获得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CICS/CICP)认证的专业人士不仅来自美国,而且来自其他国家,例如:巴林、中国、埃塞俄比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约旦、尼日利亚、菲律宾、波多黎各、卡塔尔、阿联酋、越南、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国家。 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中文网站:http://www.internalcontrol.cn/

G.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如何做深做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从静态上讲,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建立的保障系统,该系统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组成,并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从动态上讲,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理解这个概念,还应当注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将对象范围界定为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非经济活动的风险暂时还不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范围。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经济活动通常包括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等。
行政事业单位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合理保证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原则
内部控制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四项。
做好内部控制需要组建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职责包括:为内部控制
建设项目提供总体指导;定期召开项目协调会,就关键问题与相关部门进行沟
通;负责内部控制建设项目的管理与监督,并控制项目进度;推进解决内部控
制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内部控制建设阶段性成果进行复核与确
认。

H. 如何学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

三要素:
内部环境、目标设定
事项识别、风险评估
风险应对、控制活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一)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服务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服务目标所制定的政策和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1.合法性——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合法合规

2.安全性——资产安全

3.可靠性——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4.效率性——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5.风险防范——排除障碍实现单位发展战略

(二)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因为,在内部控制程序的所有环节中,有一个环节没有发挥作用,所有起作用的环节,也会变得无用。

2.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行业、规模、性质、所处地域、组织形式等不同,高风险领域不同。内部控制不能防范所有风险,但要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防范颠覆性风险。

3.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内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权力平衡,制约对象是权力,权力分配合理,约束适当是内部控制的难点。内部控制过于复杂会影响效率,风险大的业务,首先是防范风险,其次才是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内部控制不能拷贝,也不能克隆。别人的成功经验,拿过来不一定能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不同阶段、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目标的调整等,内部控制要随之变动。

5.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成本小于效益,是任何理性的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法则。

(三)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包括的要素

1.内部环境——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2.风险评估——是行政事业单位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是行政事业单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政策和方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4.信息与沟通——是行政事业单位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内部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I.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方法

1. 不相容职位分离。不相容岗位。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作为一种控制体系中最基本的控制手段,集中体现了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内部控制。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单位组织层级和业务活动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科学划分机构职能与分工,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不同部门或岗位的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从而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可以从源头上防止和遏制舞弊行为,有效预防,及时发现舞弊行为的发生。第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不仅可以进行事前预防,更能在事中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作用。第三,不相容岗位定期轮岗是杜绝舞弊、保证岗位新鲜血液的必要措施。
2. 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非常重要的控制活动,授权审批控制直接关系着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对控制目标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建立“三重一大”(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和大额资金使用)事项决策审批机制和会签制度。授权审批控制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第一,授权的依据→依事而不是依人;第二,授权的界限→不可越权授权;第三,授权的“度”→适度授权;第四,授权的保障→监督。审批控制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则:审批要有界限→不可越权审批;审批要有原则→不得随意审批。
3. 归口管理。归口控制包括归口管理与归口审核两种方式。归口控制是一种职能型的集中管理方式,体现了集中性、规范性和专业性。集中性体现在归口控制按照单位各个业务的属性,结合不同事项的性质,将同类的业务或事项由一个部门机构或岗位进行管理。也将授权审批和内部管理集中起来,便于单位业务集中开展。规范性体现在归口控制,将同类业务或支出事项,用同一种或相似管控方式进行控制,可以设计规范而细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实现控制流程化。专业性体现在归口控制是由一个部门机构或岗位负责同类业务或支出事项,必须熟悉和掌握同类业务的属性和特点,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基础,以提高管理效率。
4. 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根据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业务发展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单位应当建立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预算管理体系。预算是单位工作的起点和依据,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单位所有业务最终都要通过预算管理衔接起来,从而实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控制。预算控制要求单位加强预算的编审、内部批复、执行、决算和评价四个环节的管理,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实现对经济活动风险的控制。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预算批复是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将外部财政指标细化分解批复到预算指标的过程。预算执行要履行预算批复时所设定的相关规则,完成资金支付。决算与评价是根据资金支付记录结果进行绩效评价。
5. 资产保护控制。资产保护控制是单位资产购置、配置、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对资产进行保护,确保资产安全和使用高效。资产保护控制作为实现单位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求单位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资产购置、资产登记、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处置报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单位应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对资产类型进行区分,建立资产控制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强化检查和绩效考评,加强对资产安全和有效性的控制。
6. 会计控制。会计控制是指利用记帐、核对、岗位职责落实和职责分离、档案管理、工作交接程序等会计控制方法,确保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会计控制为单位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是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方法。会计控制要求单位严格执行各项会计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7. 单据控制。单据控制是明确经济行为的出自单位外部来源的报销凭证和单位内部表单的控制方式。单据控制从种类上来看可以分为单据控制和票据控制。单据控制要求单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并结合内部管理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明确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内容及其流转过程的表单与票据,做到合法合规,信息完整,填制规范。
8. 信息公开控制。信息公开控制是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将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进行公开。让相关部门和公众知情的控制方法。单位公开政务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务信息。
9. 信息技术控制。信息技术控制是it技术在内部控制的应用、方法的扩展和规范的延伸。单位通过规范信息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流程,建立用户管理制度、系统数据定期备份制度、信息系统公开保密和泄密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网络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J. 如何做好机关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第四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第五条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第六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第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一般都是根据这个制定。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