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关扶贫 » 机关膨胀

机关膨胀

发布时间: 2021-03-01 01:26:45

『壹』 柳建伟的小说《英雄时代》中提到了一个关于行政机关自我膨胀的名词,请问这个名词是什么

我找的好辛苦啊,终于找到了。
帕金森定律【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发回现的一条官僚机构答自我繁殖和自我持续膨胀的规律,系行政系统中存在的可怕顽症,目前尚无药可医。】目前还无药可以与之抗衡,但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放弃对它的抗争。

『贰』 现代行政机关功能扩张的内在根源和外在表现有哪些

行政权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在其生命的整个过程中

都离不开行政机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成为影响人们生命、自由、

财产和国家安全、稳定、发展的一种几乎无所不能之物。

行政国家的主要标志是:

(一)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大量增加。以美国和我国为例,美国

在建国之初,联邦政府仅设3个部,行政人员为4479人,与美国当时

总人口的比例为1:1100。到本世纪,联邦行政部门发展到70多个,

行政人员增加到3,111,912人,与美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80。我国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最初设35个部委级机构,1954年增加到64

个,行政人员与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297;8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

部委级机构曾增加到100个,90年代中期,纯行政人员已达1042万,

加上其他吃“皇粮”的人员则达3576万,与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29



(二)行政职能大为扩张。在19世纪以前,国家行政职能通常仅

限于国防、社会治安、税收和外交等寥寥数项。而进入20世纪以后,

行政职能大为扩张。国家行政新涉及的领域主要有:(1)干预经济,

对经济进行调控;(2)管理国内国际贸易,国内国际金融;(3)举

办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4)管理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5)保

护知识产权;(6)保护、开发和利用资源;(7)控制环境污染和改

善生活、生态环境;(8)监控产品质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9)城

市的管理规划和乡镇建设;(10)直接组织大型工程建设和经营、管

理国有企业等等。

(三)行政权力大为膨胀。行政权的膨胀首先表现在行政机关对

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控制方面,如行政许可和审批制度。19世纪以

前,行政许可和审批很少适用,即使适用,也只限于几个特别行业。

而到本世纪,各国适用行政许可和审批的行业通常达几十、甚至几百

种。此外,行政机关的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调查、行政强制、

行政处罚权同样大为扩张。不仅如此,在20世纪,行政权已不仅仅在

执法领域膨胀,而且大举侵入到立法和司法领域。

(四)行政自由裁量权大为增长。在19世纪以前,西方国家一般

均奉行“无法律即无行政”的原则,行政机关很少有“便宜行事”的

自由裁量权。但到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迅速增长,议会对行政的授权很少限制,许多授权是漫无边际的。

行政国家的成因

行政国家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其最重要的原因有下述五项:

(一)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发展导致了私人对“公共产品”

(如公共交通、市政建设、社会保险、环境保护、市场秩序、反垄断、

反不正当竞争、调整各种经济关系的规则等有形或无形产品)的大量

需求。

(二)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两个结果:其一是立法权和司法权逐渐旁落行政机关。因为有关立法

事项和民事、行政案件越来越多地涉及科学技术,而议会的议员、法

院的法官往往缺乏对相应事项、相应案件的专门知识、专门经验和专

门技能,故不得不越来越多地授权行政机关行使准立法和准司法职能

。其二是科技的发达和进步同时提出了对之加强管理的需要,如知识

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交易规则、知识产权争议的处理,等等。

(三)议会民主的衰落和普通司法单轨制对现代社会的不适应。19

世纪以后,由于政党制度的日益发展和多数党内阁对议会的控制,议

会民主日渐衰落。议会对政府的监督成为徒具形式。至于法院,本来

是对行政权的一大制约,但自从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建立行政法院,

实行司法双轨制以后,普通法院对行政的制约功能大为削弱;由于现

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英美国家的司法单轨制到20世纪也难以为

继,加之普通司法程序繁琐,效率低下,司法权越来越多地向行政转

移。

(四)帕金森定律的作用。根据帕金森定律,行政机构有一种自

我膨胀的内在动力,使得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规模和人数一直呈正

增长趋势。

行政国家的异化

行政国家在给人们神奇地生产和提供了各种各样所需要的“公共

产品”的同时,也魔术般地生产出各种各样人们所不愿看到的副产品

。而且这种副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发展,以致于其有完全演变

成一个社会毒瘤的趋势。此现象即为行政国家的异化,其主要表现在

下述五个方面:

(一)对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威胁。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经济生

活中,人们为了保障民主、自由、人权,必须确立和维护相对稳定的

秩序,必须有强有力的行政权,行政国家正是社会对这种强有力的行

政权的需要的产物。然而,行政权过于强大,如果没有同样强有力的

控制机制,它又必然形成对民主、自由、人权的威胁,使议会徒具形

式,使法院听命于政府,使人民对行政官员心存畏惧。

(二)腐败和滥用权力。行政权异化以后,即在为公众提供“公

共产品”的幌子下,大肆为掌握和行使其权力的人提供“私人产品”

。掌握和行使权力的人运用权力为他们自己谋取金钱、财物,甚至美

色。他们本来是人民的“公仆”,但却以权力把自己塑造成“主人”,

将行政相对人作为自己任意驱使的对象。行政权的滥用和腐败,有时

可以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三)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在行政国家的条件下,由于帕金森

定律的作用,行政人员增加,行政机构膨胀,机构之间、办事人员之

间互相推诿、互相扯皮。

(四)人、财、物资源的大量浪费。当行政国家异化现象出现以

后,行政权行使的成本会成倍地增加,以至导致人力、财力、物力资

源的大量浪费。很多优秀人才的精力、才华并非用于事业,而是用于

处理机关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国家财政税收的大部分不是用

于经济文化建设,而是用于几百上千万公职人员的“皇粮”开支。

(五)人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退化。行政国家往往与计划经

济制度和福利国家制度相联系。实践证明,计划经济和福利国家均不

利于培养和激励人的竞争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一切都有国家保障的条

件下,人们会逐渐养成依赖,甚至懒惰的品质,其生存能力会逐渐退

化,以至经不住人生道路上的任何风浪打击。

走出行政国家

人们制造行政国家,本来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在其运

作过程中,它却一步一步演变成阻碍人的发展,甚至摧残人的魔域。

然而,人类怎么走出行政国家,避免行政国家异化给人类带来的种种

祸害呢?实践证明,人类走出行政国家,必须一步一步地走出,而不

能一步废除行政权,废除国家,其基本途径是:限制行政权;控制行

政权;转化行政权;以至最终使行政权消失,使国家消亡。

(一)转变和缩减政府职能,限制行政权。即让政府少管“闲事”

。现在政府管的许多事情本来是政府完全没有必要介入,没有必要管

的“闲事”,这些事如果让“看不见的手”去调节,会比政府管理更

有效,而且可以避免腐败和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耗费。

(二)规范行政行为,控制行政权。控制行政权包括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所谓事前控制,是指法律在事前为行政权的行

使规定一套实体准则,如行为条件、范围、幅度等,以控制行政权运

作的前提和标准;所谓事中控制,是指法律为行政权的行使规定一套

公开、公正、公平的程序,如告知、听证、说明理由、职能分离、回

避、不单方接触等,以控制行政权运作的过程;所谓事后控制,是指

法律对行政权的行使规定一套事后监督机制,如行政监察、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等,以控制行政权运作的结果。

(三)加强社会自治,转化行政权。在现代社会,政府不是惟一

的公共体。“公共产品”除了可由政府提供外,还可由其他公共体———

社会自治组织(如行业协会、公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基层群众

性自治组织等)提供。而且,非政府的社会公共体行使公共权力,可

以避免或减少行政国家异化的许多弊端,如腐败、滥用权力等。因为

非政府的社会公共体更接近公民,公民可更直接参与其运作和更直接

对之进行监督。

可以肯定,行政国家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这个历

史阶段将随着现代民主的发展和行政权的不断限制、控制和转化而逐

步终结,人类将走出行政国家。

『叁』 什么叫通货膨胀和宏观调控

一、通货膨胀:
1.定义: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在若干场合中,通货膨胀一词意为提高货币供给,此举有时会造成物价上涨。若干(奥地利学派)学者依旧使用通货膨胀一词形容此种情况,而非物价上涨本身。因之,若干观察家将美国1920年代的情况称之为“通货膨胀”,即使当时的物价完全没有上涨。以下所述,除非特别指明,否则“通货膨胀”一词意指一般性的物价上涨。
2.分类:
(一)温和的或爬行的通货膨胀
这是一种使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并且始终比较稳定的一种通货膨胀。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每年的物价上涨率在2.5%以下,不能认为是发生了通货膨胀。当物价上涨率达到2.5%时,叫做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搞一点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因为提高物价可以使厂商多得一点利润,以刺激厂商投资的积极性。同时,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会引起社会太大的动乱。温和的通货膨胀即将物价上涨控制在1%-2%、至多5%以内,则能象润滑油一样刺激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润滑油政策”。
(二)疾驰的或飞奔的通货膨胀
疾驰的或飞奔的通货膨胀亦称为奔腾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它是一种不稳定的、迅速恶化的、加速的通货膨胀。在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达到两位数以上),所以在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经济社会产生动荡,所以这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
(三)恶性的或脱缰的通货膨胀
恶性的或脱缰的通货膨胀也称为极度的通货膨胀、超速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率非常高(一般达到三位数以上),而且完全失去控制,其结果是导致社会物价持续飞速上涨,货币大幅度贬值,人们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这时整个社会金融体系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正常的社会经济关系遭到破坏,最后容易导致社会崩溃,政府垮台。这种通货膨胀在经济发展史上是很少见的,通常发生于战争或社会大动乱之后。目前公认的恶性通货膨胀在世界范围内只出现过3次。第一次发生在1923年的德国,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德国的物价在一个月内上涨了2500%,一个马克的价值下降到仅及战前价值的一万亿分之一。第二次发生在1946年的匈牙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匈牙利的一个便哥价值只相当于战前的828×1027分之一。第三次发生在中国,从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伪法币的发行量增加了1445亿倍,同期物价指数上涨了36807亿倍。
(四)隐蔽的通货膨胀
隐蔽的通货膨胀又称为受抑制的(抑制型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社会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或潜在的价格上升危机,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政策,使通货膨胀并没有真正发生。但是,一旦政府解除或放松价格管制措施,经济社会就会发生通货膨胀,所以这种通货膨胀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种隐蔽的通货膨胀。
(五)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的增长而引起的商品平均价格的普遍上涨的现象。
(六)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因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者主动提高价格而引起的商品平均价格的普遍上涨的现象。
(七)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在通货膨胀期间,需求、成本以及结构这三种因素同时起作用。
二、宏观调控:

1.定义:
宏观调控 (Macro-economic Control)亦称国家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实现定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
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
2.特征:
(1)、调控的主体为国家。与微观经济管理行为不同,宏观经济调控与主体是国家而不是具体的经济活动主体。
(2)、调控的主要方式主要表现为经济政策,它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法律制度化表现,是一种“政策性法律”。
(3)、调控的效力多为引导和鼓励。由于宏观经济调控多以政策性出现,政策的效力是在于引导和鼓励,而不是在于强制执行或者加以处罚。
(4)、调控以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结点,体现出综合性
3.基本原则:
(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
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
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3)、协调原则
(4)、引导鼓励原则
(5)、预期原则

『肆』 膨胀纹对公务员体检有没有影响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公务员体检标准:
第一部分 人民警察职位

第一条
单侧裸眼视力低于4.8,不合格(国家安全机关专业技术职位除外)。法医、物证检验及鉴定、信息通信、网络安全管理、金融财会、外语及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交通安全技术、安全防范技术、排爆、警犬技术等职位,单侧矫正视力低于5.0,不合格。
第二条 色盲,不合格。色弱,法医、物证检验及鉴定职位,不合格。
第三条
影响面容且难以治愈的皮肤病(如白癜风、银屑病、血管瘤、斑痣等),或者外观存在明显疾病特征(如五官畸形、不能自行矫正的斜颈、步态异常等),不合格。
第四条 文身,不合格。
第五条 肢体功能障碍,不合格。
第六条 单侧耳语听力低于5米,不合格。
第七条 嗅觉迟钝,不合格。
第八条 乙肝病原携带者,特警职位,不合格。
第九条
中国民航空中警察职位,身高170-185厘米,且符合《中国民用航空人员医学标准和体检合格证管理规则》IVb级体检合格证(67.415(c)项除外)的医学标准,合格。
第十条
海关海上缉私船舶驾驶职位、海上缉私轮机管理职位、海上缉私查私职位、出入境边防检查船舶驾驶职位,还需执行船员健康检查国家标准和《关于调整有关船员健康检查要求的通知》(海船员[2010]306号)。

第二部分 其他职位

第十一条
色弱,口岸现场旅客检查职位、海关货物查验职位、测绘及地图印刷方面职位、医学检验职位、纺织品检验监管职位、仪器检验监管职位、化妆品检验监管职位及动植物检疫职位,不合格;色盲(单色识别能力正常者除外),外交部门职位、机电检验监管职位、化工产品检验监管职位、化矿产品检验监管职位、煤矿安全监察执法职位及登轮检疫鉴定职位,不合格。
第十二条 肢体功能障碍,煤矿安全监察执法职位、登轮检疫鉴定职位、现场查验职位及海关货物查验职位,不合格。
第十三条 双侧耳语听力均低于5米,机电检验监管职位、化工产品检验监管职位、化矿产品检验监管职位、动物检疫职位及煤矿安全监察执法职位,不合格。
第十四条
嗅觉迟钝,食品检验监管职位、化妆品检验监管职位、动植物检疫职位、医学检验职位、卫生检疫职位、化工产品检验监管职位及海关货物查验职位,不合格。
第十五条
传染性、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医学检验职位、卫生检疫职位、食品检验监管职位、化妆品检验监管职位、动植物检疫职位、化工产品检验监管职位及口岸现场旅客检查职位,不合格。
第十六条
中国民航飞行技术监管职位,执行《中国民用航空人员医学标准和体检合格证管理规则》的Ⅰ级(67.115(5)项除外)或Ⅱ级体检合格证的医学标准。
第十七条 水上作业人员职位,执行船员健康检查国家标准和《关于调整有关船员健康检查要求的通知》(海船员[2010]306号)。

《公务员录用体检特殊标准(试行)》操作说明

1、体检医院与医务人员在体检前应明确需要按照《公务员录用体检特殊标准(试行)》执行的职位及项目。
2、体检应在独立场所进行,要保持安静,减少外界干扰。人民警察体检要做到封闭式体检。
3、考生体检前,必须详细填写报考职位。
4、《公务员录用体检特殊标准(试行)》中的所有体检项目均不进行复检。
5、佩带隐形眼镜的考生在眼科检查前应先摘掉隐形眼镜,再进行视力检查。义眼者应向眼科医生讲明。
6、色觉检查:必须由专科护士或医师检查。用俞自萍等人编印的《色盲检查图》,或空军后勤部卫生部编印的《色觉检查图》,检查时考生双眼以距离图面60-80cm为标准,不得使用有色眼镜,考生须在3-5秒内读出颜色名称。
7、单色识别能力检查方法:⑴ 检查者从红、黄、绿、蓝、紫各种颜色中任选出一种让考生识别,在3-5秒内读出颜色名称。⑵
检查者任意讲出一种颜色名称,让考生在3-5秒内从红、黄、绿、蓝、紫各种颜色中找出该种颜色。以上两种方法也可交替进行。
8、色弱者不合格的职位,色盲者也不合格。
9、嗅觉检查:用醋、酒精、水三种,全能辨别者为正常,能辨别1-2种为迟钝,三种均不能辨别者为丧失。
10、嗅觉迟钝者不合格的职位,嗅觉丧失者也不合格。
11、只有特警职位才可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查。
12、文身:是指皮肤刺有“点、字、图案”,或虽经手术处理仍留有明显文身瘢痕。
13、肢体(包括脊柱)功能障碍:是指因各种原因造成肢体残缺、畸形、麻痹等,以致引起永久性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受限。
14、本体检标准中有关数值的表述方法:凡用“低于…”词表述的,不含该数值本身。
更多详情请进江西人事考试网:
http://jx.offcn.com/?wt.mc_id=tq10383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伍』 高中政治的通货膨胀,紧缩的含义和怎么解决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呢?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⑴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工资过度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由劳动的供求均衡所决定,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工资过度增加,如果工资增加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提高工资就会导致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总水平上涨,而且这种通胀一旦开始,还会引起"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工资的上升往往从个别部分开始,最后引起其他部分攀比。 ⑵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为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样,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也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价格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可以减少生产数量而提高价格,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为此,厂商都试图成为垄断者。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一般认为,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比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要弱。原因在于,厂商由于 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问题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制约,提高价格会受到自身要求最大利润的限制,而工会推进货币工资上涨则是越多越好。 ⑶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其形成的过程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一样的,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而以进口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国家的生产成本也大幅度上升,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四)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般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的相应预期。 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 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如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10%,在订立有关合同时,厂商会要求价格上涨10%,而工人与厂商签订合同中也会要求增加10%的工资,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会增加10%,从而通货膨胀率按10%持续下去,必须然形成通货膨胀惯性。 编辑本段表现形式 典型表现--物价上涨 一般地说, 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2] 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②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 ③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 ④政策性调整,理顺价格关系会引起上涨。 ⑤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才是通货膨胀。 影响生产的成本增加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通常认为: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当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畸形化需要矫正时,国家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因此,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②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当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宁。 ③对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通货膨胀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引起黄金外汇储备的外流,从而使汇率贬值。尽管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发生通货紧缩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从国内外经济学家对通货紧缩的理论分析中,仍可概括出引起通货紧缩的一般原因: 通货紧缩1、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 如果一国采取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削减公共开支,减少转移支付,就会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出现失衡,出现“过多的商品追求过少的货币”,从而引起政策紧缩性的通货紧缩。 2、经济周期的变化 当经济到达繁荣的高峰阶段,会由于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商品供过于求,出现物价的持续下降,引发周期性的通货紧缩。 3、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 当人们预期实际利率进一步下降,经济形势继续不佳时,投资和消费需求都会减少,而总需求的减少会使物价下跌,形成需求拉下性的通货紧缩。 4、新技术的采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由于技术进步以及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从而出现成本压低性的通货紧缩。 5、金融体系效率的降低 如果在经济过热时,银行信贷盲目扩张,造成大量坏账,形成大量不良资产,金融机构自然会“惜贷”和“慎贷”,加上企业和居民不良预期形成的不想贷、不愿贷行为,必然导致信贷萎缩,同样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通货紧缩。 6、体制和制度因素 体制变化(企业体制,保障体制等)一般会打乱人们的稳定预期,如果人们预期将来收入会减少,支出将增加,那么人们就会“少花钱,多储蓄”,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下降,从而出现体制变化性的通货紧缩。 7、汇率制度的缺陷 如果一国实行钉住强币的联系汇率制度,本国货币又被高估,那么,会导致出口下降,国内商品过剩,企业经营困难,社会需求减少,则物价就会持续下跌,从而形成外部冲击性的通货紧缩。 我国存在着严重的通货紧缩,其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深远的全球经济形势背景,又受到我国内部因素的多重影响,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对形成我国通货紧缩局面的主要原因,存在着不同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导致我国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不在国内,而是由国际通货紧缩的大背景决定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使世界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而且使生产能力大量过剩,需求减少,导致国际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同时,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为摆脱危机,大幅度贬值本国货币,向世界市场低价出口其商品,大大增加了我国商品出口的竞争压力,而商品出口已成为我国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受阻,必然影响我国的需求,因而出现了通货紧缩。 更多的学者认为,外部冲击只是一个诱因,导致我国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只能在国内寻找,而且要从总量、结构和体制等角度去寻找。我国正处于制度变迁和转型时期,由于原来的稳定预期被打破,居民的消费行为变的更为保守,都在推迟消费需求,而现实消费需求的不足则会使商品变的过剩;我国多年来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形成了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而低水平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必然造成众多产品供大于求,引起物价下降,出现通货紧缩;面对通货紧缩局面的慢慢形成,由于缺乏经验,货币政策调整的滞后,加剧了通货紧缩的形成。 影响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都属于货币领域的一种病态,但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比通货膨胀更严重。首先,通货紧缩会加速经济衰退。由于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必然使人们对经济产生悲观情绪,持币观望,使消费和投资进一步萎缩,加速经济的衰退。其次,物价的下降会使实际利率上升,企业不敢借款投资,债务人的负担加重,利润减少,严重时引起企业亏损和破产。由于企业经营的不景气,银行贷款难以及时回收,出现大量坏账,并难以找到赢利的好项目,经营也会出现困难,甚至面临“金融恐慌”和存款人的挤提风险,从而引起银行破产,使金融系统面临崩溃。再次,经济形势的恶化与人们的预期心理相互作用,会使经济陷入螺旋式的恶性循环之中。同时这种通货紧缩还会通过国际交往输出到国外,而世界性的通货紧缩又会反过来加剧本国的通货紧缩局面。治理 由于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并非由单一的某个方面的原因引起,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混合性通货紧缩,因此治理的难度甚至比通货膨胀还要大,必须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研究,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下面以我国存在的通货紧缩为例,提出治理通货紧缩的一般措施,包括两个方面: (一)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要治理通货紧缩,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公共支出,调整政府收支结构。对具有极大增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实行税收优惠,尽可能地减少对企业的亏损补贴以及各种形式的价格补贴,利用财政贴息的方式启动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其资金投向社会急需发展的基础设施领域,在继续增加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退休人员工资的基础上,更要把增加农民和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当作一间大事来抓。总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要在加大支出力度的基础上,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既要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又要增加有效供给。 通货紧缩既然是一种货币现象,那么治理通货紧缩,也就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以满足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增加货币供给的方式不外乎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方面着手。作为中央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和引导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的预期和行为。在通货紧缩时期,一般要降低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社会主体手中买进政府债券,同时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鼓励商业银行扩张信用,从而增加货币供给。具体操作要根据造成货币供给不足的原因,灵活掌握。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是治理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政策措施,但由于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性的特点,而且在通货紧缩时期,利率弹性较小,因此财政政策的效果一般比货币政策更直接有效。 (二)加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但实践证明它是最优的,政府对“市场缺陷”的矫正,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受到约束,否则,对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反思我国通货紧缩局面的形成,无不跟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有关,像国有企业大量亏损,失业现象严重,重复建设造成经济结构的扭曲,短缺与无效供给的并存以及政府部门的腐败,效率低下等都与政府对市场的不信任,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紧密相连。因此,要想尽快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转制工作,甩掉国有企业的沉重包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使其真正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完善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科技、教育、住房、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制度。

『陆』 关于抗战时期国统区通货膨胀的情况(越详细越好)

通货膨胀在平常时期虽有发生,但不像非常态的大规模战争时期,几为一必然现象,无论什么性质的政权,都不可避免地遭到通货膨胀的困扰。以抗日战争时期为例,不仅国民党统治区如此,日伪沦陷区如此,中共根据地也是如此。以往学术界更多的是揭露国统区的通货膨胀及其恶果,而对中共抗日根据地区域的货币金融只是颂扬其伟大作用,对通货膨胀却有意无意避之不谈,这无疑是政治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混为一谈的结果。这种态度表面上似乎高唱了共产党的赞歌,实际上恰恰掩盖了中共根据地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将一个革命难题变得不费摧毁之力。本文以晋冀鲁豫边区为例,对中共抗日根据地的货币发行、通货膨胀及其调控做一初步考察。
晋冀鲁豫边区的通货膨胀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38-1942年,通货膨胀初显。1938年晋东南各级政权以辅币为主的货币发行,起到了活跃金融的作用,但尚未占据市场主流,没有足够的力量统一根据地货币,因而还谈不上对根据地物价产生多少影响。1939年冀南银行成立,确立以冀钞为本位币,统一所属各区货币,发行量持续增加, 1942年的货币发行指数为1940年的1.08倍,物价指数上涨接近3倍,通货膨胀初露端倪。通货膨胀之所以发生,一是根据地军费开支过大,财政收支不平衡,财政透支比例很高,达到货币发行的50%-80%;二是1940-1942年为根据地军事斗争最为困难的时期。在日军扫荡下,根据地面积急剧压缩,减少了冀钞的流通范围和使用人口,冀钞流通密度加大,冀钞贬值势成必然。不过,这一阶段通货膨胀尚不严重,发行总量还不算大,没有出现大面值钞票,物价也比较平稳。这一情况,与中共政权对纸币发行的态度有关,它一开始便把紧缩货币发行,防止通货膨胀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看待。第二阶段为1943-1944年,通货急剧膨胀。1943年的货币发行指数和物价指数分别比1942年上涨2.3倍、6.5倍,1944年分别比1942年又增加了9.32倍、15.3倍。在此期间,尽管财政透支比例有所降低,1943年财政透支占当年发行总额的比例下降到25.1%,但透支绝对量仍大幅度上升。而冀钞发行开始放手,发行量猛增,与财政透支双管齐下,形成对市场强有力的冲击。另外,银行大量发行本票(一种信用凭证,承诺在一定时间地点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1000元本票最先流入市场,造成群众对冀钞的心理恐慌,公营商店、部队、机关争相抢购物资,致使冀钞信用跌落,物价急剧上升。第三阶段为1945年,通货膨胀转趋平缓。1945年冀钞发行量是1944年的3.26倍,但物价指数明显下降,仅为1944年的48.4%,冀钞币值提高了1倍以上。其原因主要是冀钞流通范围扩大。边区辖区渐次恢复扩大,人口相应增加,大大提高了冀钞容量,减轻了通货压力,形成物价下跌之势。
总之,1940-1945年,冀钞发行数额增长了约171倍,年平均增长率为2.08%;同期物价上涨约24倍,平均增长率为1.57%,通货膨胀现象是极为明显的。
尽管如此,晋冀鲁豫边区物价增长指数比同期其他根据地和国统区相对较慢。1938-1945年,晋冀鲁豫边区物价指数年增长率为1.98%,晋察冀边区为2.46%,陕甘宁边区为3.79%,国统区物为2.77%。也正因为此,冀钞币值高于其他根据地货币,1943年冀南银行与友邻根据地银行货币兑换率分别为:晋西北农民银行钞2折,山东北海银行钞6折,晋察冀边区银行钞8折。
晋冀鲁豫边区之所以能将通货膨胀控制到如此程度,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是财政上开源节流。如实行精兵简政比较突出,1942年全边区直属机关人员减少2/3,脱产人员减至1.5万人,节约了大量经费。各级党政机关部队还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达到粮食部分自给。这样以来,财政赤字有所控制,到1945年底,冀透支钞总额仅占发行总额的12.8%,如此低的透支比例在战争年代颇不容易。其次,开展边沿区工作,减少内地通货压力。有的属于取得军事政治优势,变伪联银券市场为冀钞市场;有的则是在敌方军事政治占优势的地区展开活动,削弱伪联银券,推广冀钞。再者,实物供给制。边区政府把原来划拨军费,由军队供应部门直接到市场购买,改为公营商店负责采购供应。公营商店在购销中掌握物资,按计划拨给军队部门,既保证了军需,又增强了公营商店对物资的掌控能力,将根据地内最大的一部分消费控制起来,使它和市场很少联系,从而避免了把数目巨大的纸币直接投放市场。
边区政府还采取过其他金融措施,一是季节性发行,在收获季节适当发行部分货币,在春夏季节回笼部分货币;二是发行公债,吸收社会游资,减少货币发行;三是吸收定期存款,回笼货币,扩大银行资金来源。但所有这些措施,都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因为边区尚无建立有序的金融市场,单纯的金融手段起不到多大作用。

『柒』 请问什么叫做机关事业单位

所谓国家机关,是指国家为行使其职能而设立的各种机构,是专司国家权力和国家管理职能的组织。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从国家学说上讲,国家机关,即国家政权机关,它包括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队中的各级机关。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宪法明文确定了共产党在国家事务中居于领导一切的地位。因此,从广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各级机关应纳入国家机关的范围。
编辑本段包含机构
包括: 1. 立法机关 2. 警察机关 3. 检察机关 4. 权力机关 5. 司法机关 6. 行政机关 或者 1.中国共产党机关 2.人大机关 3.行政机关 4.政协机关 5.审判机关 6.检察机关 7.民主党派机关 某市机关单位举例: 市政府办公厅 市国资委 人民银行 市法制办 市金融办 市物价局 市旅游局 市政研室 市电业局 市供销社 市信访局 市扶贫办 市工农办 市岳城水库局 市烟草专卖局 市保密局 市地震局 市气象局 市邮政局 市优化办 市药监局 市商务局 市传输局 市档案局 市河务局 市红十字会 市广电局 市政公用局 市畜牧局 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市残联 市质监局 市人防办 市国税局 市地税局 市房管局 市农业局 市工商局 市人事局 市府管理局 市无管分局 市发改 市教育局 市规划局 市财政局 市卫生局 市建设局 市城管局 市外事办 市环保局 市国土局 市水利局 市劳动局 市林业局 市民宗局 市安监局 市文化局 市民政局 市公安局 市统计局 市审计局 市计生委 市司法局 市监察局 市体育局 市粮食局 市科技局 市中小企业局 市交通局 经济开发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业单位(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252、411号令) 事业单位一般要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要有其组织或机构的表现形式要成为法人实体。从目前情况来看,事业单位绝大部分由国家出资建立,大多为行政单位的下属机构,也有一部分由民间建立,或由企业集团建立。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 中国的事业单位在功能上对应国外的是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国外的这些组织是社会自治组织,在中国的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关系比较密切。这种不同点有些是社会制度不同造成的,有的是由于中国的社会自治能力不足造成的。
编辑本段机构分类
类别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大体可以分为"全额拨款"、"参公(即参照公务员)"、"财政补贴"、"自收自支"四类。
全额拨款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称为全供事业单位,也就是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 这种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没有收入或收入不稳定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科研单位、卫生防疫、工商管理等事业单位,即人员费用、公用费用都要由国家财政提供。采用这种管理形式,有利于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收入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使事业单位的经费得到充分的保证。
参公
“参公(即参照公务员)”是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对政策和经济管理工作有明确辅助作用,以及明显以社会公益性为属性的事业单位。
财政补贴
又称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按差额比例,财政承担部分,由财政列入预算;单位承担部分,由单位在税前列支,如医院等。 差额拨款单位的人员费用由国家财政拨款,其他费用自筹。这些单位的人员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为60%,非固定部分为40%。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差额拨款单位要根据经费自主程度,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其他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办法,促使其逐步减少国家财政拨款,向经费自收自支过渡。 乡镇医院的差额拨款一般落不到实处,医院自身没有多少收入,不利于人民的身体检查和疾病治疗以及基层医院内部人员的稳定。希望政府部门能出台相关措施来解决此类问题。
自收自支
自主事业单位又称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的一种主要形式,由于不需要地方财政直接拨款,因而一些地方往往放松对它的管理,造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有不断膨胀的趋势。

『捌』 大夫您好,我市机关工作人员,近几年经常出现头疼,表现为大脑向外膨胀那种疼;睡眠不好,时间稍长一些就

问题分析:
你好,应该检查头部的CT,血常规的内容,可以用尼美舒利、布洛芬、扑热息痛等药物对症治疗,

意见建议:
如果严重且反复发作应到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后治疗原发病才可达到治愈目的。

『玖』 诺诺岛什么是机关柱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开始产生,国家也随之出现。在奴隶社会,国家形式是以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政体。王是最大的奴隶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同各级奴隶主依靠国家行政、、刑罚、监狱等对广大奴隶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周武王灭商以后,我国历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分土封侯制。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既是中央的首领,又是诸侯的共主。周王以下实行分封制,形成一种压在广大劳动人民头上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宝塔式的统治,并且世卿世禄。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出现了春秋五霸迭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领主制经济解体,封建地主制经济萌芽,战国时期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上取消了世卿世禄和分土封侯制,逐步建立起了以职官制度为特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国君起初称侯,战国中期以后,相继称王。国君之下,由相和将分掌政治和军事。相之下,有御史、执法、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职,分掌兵刑钱谷等。地方则逐步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长)均由国君任免。县下有乡、里等基层组织。这是一套正在形成中的以地主豪绅为基础的新的封建政治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即封建地主制社会的开始。秦始皇以原有的制度为基础,建立起了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有以下几个内容:

(1)制。确定最高统治者的名号为,嬴政自称始,总揽国家大权。

(2)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称为“三公”,分别帮助处理全国政事、监察百官和管理军事。“三公”之下还设有“九卿”,分别掌管各部门的政务。

(3)郡县制。郡设守、尉、监御史,郡下设县,县以下是乡、里,基层治安叫“亭”。郡县主要官员均由任免,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的命令。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强化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发展,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对保卫、巩固统一,对促进封建经济、文化发展,都起过一定作用,对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以后的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是沿袭了这套制度。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慨然写道: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何谓秦政?就是君主专制统治。这种政治,是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继承秦制,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又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

(1)改革中枢体制。A.建立中朝。为削减丞相权力,由身边的较低级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中朝”,形成一个宫内决策,也称为“内朝”。依靠内朝,削弱相权。B.设置刺史与司隶校尉。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把全国划为13个州,各州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各郡官吏和地方豪强的行为,保证中央政令的贯彻。在首都所在地设司隶校尉,纠察京师百官。C.《推恩令》与《附益法》。将诸侯国越分越小,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削减诸侯国的力量。D.加强法制。增补《汉律》,重用“酷吏”。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

(2)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西汉前期实行征兵制,中央没有长期驻守的。汉武帝着手组建职业兵为侍从军和禁卫军。侍从军主要有三支,就是期门、羽林和羽林孤儿。禁卫军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约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因称“八校尉”。

(3)改革财政。汉武帝对财政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以增加财政收入。改革有四个方面的措施:A.改革币制。禁止私人铸钱,由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B.盐铁专卖。收盐、铁、酒归官营。C.均输、平准。均输法就是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以谋取利益的政策。平准法就是由国家平抑物价的政策。D.算缗、告缗。算缗就是征收财产税。还下令“告缗”,鼓励告发隐瞒财产不报者。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人才,以选拔官吏。

这样,西汉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刘秀建立东汉后,以“中兴”汉室相标榜,恢复和发展了西汉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刘秀加强中央集权是西汉武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和发展。

(1)退功臣,进文吏。刘秀给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以尊崇的地位,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选用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国家的人为官吏。

(2)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削弱司徒、司空、太尉三公的权力,加强尚书台的权力。

(3)加强监察制度。恢复和加强御史台、司隶校尉、州刺史三套监察。

(4)集军权于中央。削弱地方军权,加强中央的军权。中央的有四支,在首都有两支,就是南军和北军;在地方上有两支,即黎阳营和雍营。

汉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

由于士族门阀势力的膨胀,出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央集权制的失败。但在各割据区内,统治者也都实行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

隋的统一,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统一。隋文帝即位后着手改革,维新朝政。

(1)三省六部制。在中央方面,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草拟政令、审核政令和执行政令;六部是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管理官吏考核任免、户籍财政、礼仪科举、军政、刑法、工程营造等事务。六部长官都叫尚书,归尚书省管辖。

(2)州县制。地方的行政,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还加强对地方官的考核,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由中央任免。

(3)改革府兵制。将军户编为民户,户籍改属州县管理,和一般民户一样按均田令分得土地,从事生产。从此,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由原来的兵民分离制度成为兵农全一,寓兵于农的制度。

(4)创立了科举制。隋文帝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地方州、县学每年推选优秀生到朝廷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录用。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科举即分科取士,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影响:防止豪强地主把持政治大权,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政权的政治基础。

(5)编制《开皇律》。

唐朝沿用隋制而有所改进,使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1)中央与地方官制。在中央,主要为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地方上仍实行州县两级制。唐太宗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唐玄宗时分为十五个道 。

(2)府兵制。唐朝的府兵制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制度。府兵的基本单位叫折冲府(又称军府),军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和六率。十二卫直接听命于,六率隶属于太子。军府所领的府兵叫卫士。卫士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操练,不纳租调,不服徭役,但要轮流到京城宿卫,或到边境戍守。遇到战争要自备衣粮器械,应召出征。领兵将领都是临时委派,战争结束,“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作用:有利于防止将帅专兵跋扈,40%的折冲府集中在关中一带,使朝廷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

(3)科举制。创始于隋的科举制,至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方法。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明书等。常举的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过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应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义,比较容易;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因之最受重视。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为礼部主持,常举考中以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必须再经吏部考试(释褐试)合格,方能授官。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不常举行。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百多种。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4)法律。唐代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种。《唐律疏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

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发展,出现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到后周时开始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周世宗柴荣进行了改革和南征北伐,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的统一与秦汉、隋唐的统一不同,因为当时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与之并存。为了阻止其它政权的侵扰,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再度出现,北宋在权、兵、钱、法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1)政治制度:在中央,由宰相掌管政事,正职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副职叫“参加政事”。另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三司掌管财政,这样相权缩小了,标志皇权进一步提高。 在地方,推行用文官代替武将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县官原由地方任命,改由朝廷委派;州官之下,另设通判,名为副职,实为互相牵制。

(2)军事制度: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把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地方只留些战斗力低弱的厢军。禁军由中央直接控制,屯驻京师,轮流戍守边地。又创禁军“更戍法”,使兵将互不熟悉,将不专兵,便于朝廷控制。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

(3)财政与法律:北宋把地方的财政权划规朝廷设置的转运使管辖。在各路设提点刑狱掌,凡死刑必须报中央复审核准,权收归中央。

影响:加强了皇权,消除了分裂割据的隐患。但对武将防范过严,官僚不断增多和缺乏训练,又酿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北宋中期,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宗旨进行了变法,主要内容有“理财”和“整军”两大类。但新法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变法运动最后归于失败。

元朝结束了五代以来的政权分立局面,实现了全国大统一。但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维护其大一统局面,也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中央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掌行政、枢密院掌兵权、御史台掌监察。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长官后来都由皇太子兼领。另外还设宣政院掌管佛教及吐蕃事务,设通政院掌管驿站,将作院掌管式匠等。

(2)行省制度。元朝地方,主要设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称为“腹里”,直属于中书省管。此外,则设有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各行省的组织均仿中书省,设丞相(但例不常设)、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处理一省的政务,举凡民政、军政无不统领。

元朝的行省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朝以后,行省的名称一直沿用了下来。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极端化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获得高度发展。

(1)行政方面,在中央,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撤销中书省和丞相,把相权分给六部,还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在地方,明太祖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废行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和军政。三司长官互不统属,直接对负责。影响:丞相的废除意味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从体制上保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威;明成祖时,形成内阁制度,中央和地方的政权完全由控制。

(2)军事方面,在中央,明太祖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兵权,相互牵制。明太祖又创立了卫所制度,各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统由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影响:使兵部、都督府和卫所总兵将官都不能专军权,军权集中在手里。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

(3)监察方面,明太祖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作为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与中央机关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三法司”不能决断的案件,由裁决。为了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反抗,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设立“东厂”,明朝中期又设立“西厂”,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特务,合称“厂卫”,明朝还有一种叫“廷杖”的刑罚,即在殿廷杖责官员。影响:使国家权集中在手里,厂卫的设立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

(4)学校和科举,明代学校用以培育人才,科举用以登进人才。学校在中央称为国子监,又名国学、太学。在地方上的为府、州、县学。在科举考试方面,考试分为两级,低一级的是乡试,高一级的是会试和殿试。考试的内容是儒学的四书、五经,应考者不许发挥独立见解,文体为“八股文”。影响: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

(5)《大明律》和《大诰》。修订法律,严刑峻法。

清朝沿袭明朝政治制度又有所改革,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中央制度。清初仍以内阁作为的中央,但权力愈来愈小。内阁之外又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军国大事。康熙时设南书房分内阁之权。雍正时推行奏折制度,内阁之权更为削弱。雍正七年成立军机处,此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军机处办理,成为执政的最高权力机关。但军机处无定员,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的地位,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的制度上的规定,只是奉旨办事,更有利于集权。中央有六部分管政事,刑部和都察院、大理寺全称“三法司”,审理重大案件。另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设内务府管理皇家事务,以大臣统领,排除了宦官对皇权的干扰。

清圣祖玄烨(1662-1722在位)

(2)地方制度。在地方上分省、道、府、县四级。省的最高官员为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大致两三省设一总督,每省设一巡抚。督抚以下各省设承宣布政使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管刑狱。省下为道,道下为府,府下为县。

(3)边疆制度。在东北地区,盛京为陪都,设户、礼、兵、刑、工五部,另设奉天府,掌盛京地方之事。在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一人掌军政。在外蒙古地区,实行扎萨克制,即盟旗制度。在青海、新疆、西藏,设办事大臣。

(4)兵制。清朝的主要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八旗兵是清入关前原有的部队,定都北京兵,把八旗兵分成京营和驻防两大部分,各有十余万人。京营保护和拱卫京师,驻防坐镇地方。绿营兵是清兵入关后改编和新招的汉人部队。配合八旗兵驻扎北京和各省,约有六十万人。二者交叉分布,在全国构成军事控制网,既便于防御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又便于八旗兵监督和控制绿营兵。

(5)思想统治。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加强思想统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建立之始,就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中不断地发展变化。一方面,地主阶级为了加强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要不断地强化国家机器,改变它的统治手法,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首先在于此。另一方面,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促使其强化国家机器。

从全国来说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代都是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体现在:(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即财源由中央垄断。为达到对全国财权的控制,历代封建王朝采取多种措施,一方面将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以保证农业税收的来源。如西汉编户制度:东汉及一些朝代核实全国田亩,隋唐在中央设户部,管理财政等事宜。另一方面加强对盐、铁、铜、钱币等重要资财的管理。如汉武帝时的盐铁专卖。(2)剥夺地方事权,官吏自帝出。(3)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总揽兵权(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从中央来说是与大臣的矛盾,加强的权力,削弱丞相的权力。秦汉的三公制度,是以丞相为首,百官隶属于,协助处理政务;西汉武帝时设置中朝,东汉刘秀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隋唐的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永乐朝创设内阁,至清朝又设军机处,这一变化反映皇权已达顶峰。从宰相制度的变化之中,我们看到: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本质上来说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但在客观上对维护祖国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明后期,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揭露道学的虚伪。他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激烈批判的要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最终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是辛亥革命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