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关扶贫 » 税务内控机制流程

税务内控机制流程

发布时间: 2021-02-26 13:47:02

⑴ 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如何建立

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建设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的制度规范,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建设方面的法律还是空白,有关部门应尽快将税务风险内控机制建设纳入国家法律范畴,使大企业在处理内部税务风险时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税务机关在开展对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时有明确的执法依据。
二、提升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组织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对于行业跨度大和涉税事务复杂的大企业设立相对独立的税务管理部门。对于经营行业比较单一、涉税事务较复杂的大企业成立税务风险管理组,隶属于财务部。对于经营行业比较单一、涉税事务较简单的大企业设置税务总监或者税务管理岗位。
三、积极发挥税务机关在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建设中的作用。在自愿、平等、公开、互信的基础上,税务机关与企业签订税收遵从协议,共同承诺税企双方合作防控税务风险。税企双方确定税收遵从协议签订意愿后,依序进行共同磋商、起草协议文本、签订协议等工作程序。税务机关通过掌握公司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人员分工、内部审计等不同岗位职责,帮助企业了解税收风险相关知识,并通过对人员培训,使其熟悉潜在税收风险及如何应对。

⑵ 企业怎样搭建全面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途径:
(一)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企业税务风险不仅有内部和外部的原因,也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因此要解决一系列企业风险问题,要求企业必须把握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如全面风险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主要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策略、信息沟通、问题监察等八个部分组成,税务风险管理应以此为理论基础,详细的了解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方法,及时准确的编制企业适用的税法规范制度并不断更新;建立及完善健全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及更新系统,保障企业税务管理系统与国家法律规范的标准保持一致,以此来构建科学的、全面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企业科学、有效且全面的税务风险管理。
(二)制定风险控制流程,设置风险控制点
我国税务局颁布的《大企业税务风险指引》的文献,其中明确指出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并且为一些具体的税务风险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措施,不仅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使得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企业应该在围绕《指引》展开一系列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设置税务风险控制点,采取人工控制机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建立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机制。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与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关键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联系企业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并且严格落实制度具体方案,最大限度的控制企业的税务风险,杜绝企业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三)遵循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特殊原则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求企业必须遵循及时准确申报、按时缴纳、绝不拖欠的特殊原则,坚决履行企业纳税任务,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税务风险对企业正常运作的影响。除此之外,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要求企业还用遵循成本效益、全面性、可操作性、目标导向性以及有效性等原则,帮助企业成功化解各种税务问题,并且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提供指引,从而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四)提高税务风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普遍风险意识薄弱,这也是制约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发展的一大问题,作为税务风险管理的主心骨,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发展,避免出现因为“谋私利”、“中饱私囊”等的现象。同时增强对风险的预知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税务风险带给企业的损失。提高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求相关税务风险管理人员对自身严格要求不断进步,同时企业uing为其提供一定的条件,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渠道和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构建出一支高素质的税务风险管理人员队伍,进而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规划税务风险应对策略
税务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可大可小,企业对风险的应对也有多种策略,可分为可接受、逃避、转移、小心管理等。因此,在处理税务风险上可按照税务风险的危害程度来选择应对策略,对于比较容易发生且风险影响大的风险尽可能的避免;对于比较容易发生但危害程度小的可选择转移;对于发生几率小危害程度也小的风险可选择小心管理的策略,尽量控制风险使其合理化;对于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都小的风险,就可以选择可接受,适当适量的风险反而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

⑶ 税收筹划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都有哪些

税收筹划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第1点、完善企业内控制度:

当前,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完善,税收制度也逐渐健全,但财务会计与税法规定之间的差异将长期存在。为避免税务风险,企业财务工作者须把握上述差异,尽量做到正确纳税,这一客观要求具体表现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即企业应致力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风险意识的增强,在严格把握传统财务内控手段的前提下,对现代化知识技术)JDP_/充分利用,建立一套操作性强、便于控制的内部财务报告组织信息系统。

2、第2点、健全税务代理制度:

税务代理即税务代理人在国家法律法规限定的代理范围内,依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委托,代为办理税务事宜的各项行为的总称。

目前,我国多数税务代理机构与税务机关有着较大联系,为促进税务代理事业更好发展,税务代理机构应依照行业性的统一管理,在代理范围、收费标准、服务质量等方面逐步规范,并逐渐成长为独立执业、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社会中介组织。

3、第3点、明确纳税人权利:

在实际的税务管理过程中,税收往往只注重纳税人需履行的依法纳税义务,对纳税人的权利则较为忽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不断提高对纳税权利的关注度,为实现任何经济个体能从缴税安排中获益,政府应对纳税人的权利加以明确。

4、第4点、正确评价税务风险:

评估预测税务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化解风险,是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关键。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应积极识别和评价企业未来的税务风险,

综合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手段,全面、系统地预测企业内外环境的各种资料及财务数据。比如分析税务风险的可能性、严重性及影 响程度,以了解税务风险产生的负面作用。

5、第5点、适时监控税务风险:

以正确评价税务风险为基础,企业还应加强对税务风险的适时监控,尤其在纳税义务发生前,对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行系统性审阅和合理性策划,尽可能实现企业税务的零风险。

在实施监控行为的具体过程中,要合理、合法地审阅纳税事项,合理规划纳税事项的实施策略等,并对纳税模式不断分析和调整,测定其税收负担,制定相应可行的纳税计划。

⑷ 税务部门的内控机制包括那些内容

税务局查账一般查哪些,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国税查帐,另一种是地税局查帐,这两者查帐内容有所不同,各有侧重点的。

一、如果是国税局来查帐的,主要检查增值税的计交情况:
查账具体内容包括:

(1)本年度的销售收入
(2)销项税额分月总计
(3)进项税额分月总计
(4)进项税额转出数的分月总计
(5)是否有留抵税额
(6)本年度应交增值税
(7)本年度已交增值税
(8)是否有欠交现象
(9)每个月的进项抵扣联、表
(10)每个月的使用明细表
(11)每个月的应交增值税申报表
(12)计算一下本年的税负率(本年应交增值税÷销售收入)
(13)看一下去年全年的税负率
(14)如果今年税负率低于去年的税务率,应该考虑一下原因,并准备一个书面的说明书

二、如果是地税局来查账,主要检查所得税和其他小的税种的计交情况:
查账具体内容包括:

(1)根椐《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对照一下自己的财务情况,主要有这么几种问题:
A、是否有计税工资已提未发现象?(如有会让税务局贴作利润而补交所得税)
B、临时工工资问题:按照人数与工资同口径计算;
C、向非金融借款时的利息率是多少?(税务上的标准是6.39%,低于这个标准可按实列支)
D、供销人员实行费用包干的,按工资50%、差旅费30%、业务费20%的比例进行分解并分别进行税前扣除
E、提而未缴的工会费,不得税前扣除(对没有设工会组织的,可凭工会专用凭证按标准按实列支
F、业务宣传问题:没有广告专用的广告支出,不能税前扣除
G、劳保用品:劳保服装按照不超过500/年、人的标准,现金发放劳保一律不予认可
H、业务费开支是否超过标准?
I、人均工资支出是否超过当地税务部门的统一标准?
J、其他应付款和预提费用科目中是否有多计成本费用的现象。
K、其他当地税务部门作为重点检查的内容
(2)其他小税种的计交情况:
包括城建税、教育附加、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
总之,无论是国税还是地税查账,都要准备好资料,做好准备之后,就不会到时手忙脚乱了。

⑸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浅谈如何加强增值税管理

深化内控管理制度改革,是新时期企业改革发展的着力点。特别是在税务制度改革的当前,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全面推行“营改增”已有一段时间了,这不仅是税种的调整,税率的变化,也是要求企业重塑内控的流程,防范税务风险。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的税务制度,提高增值税管理,十分重要,针对目前企业增值税管理的不足,提出几点建议
一、完善以内控管理为目标的制度建设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原则,要求规范制度管理和流程再造。国家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有严格的制度,在发票的开具上有一整套完善的税控开票系统,这是外部环境。因此,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应基于内控管理为目标,不断地完善制度建设,夯实良好的内外环境。一方面,新的税制制度,强调现代企业要适应新的制度要求,强化增值税管理;另一方面,要重视制度建设,依托制度强化内控管理。
从内部环境来说每个企业都需要有一整套,针对增值税发票开具的内部管理制度。首先,企业组织人员进行“营改增”的内部培训,修订完善业务管理流程,编制税收管理指引,增设增值税管理岗位和人员,及时接受税务机关的指导。其次,规范增值税发票的取得、保管、开具、存档、缴销管理;明确涉税事项的计算、申报、认证、抵扣、和申报等工作,确保增值税发票合规合法。
二、合理运用税收政策,加强票据的内部控制环节
国家将征收营业税的企业改为征收增值税,这是国家给企业的优惠政策,如何运用好这个政策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企业“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依据当期销项税减当期进项税后,有余额则需缴纳增值税,因而销项税发票的开具和进项税发票的取得就成为重要的控制环节了。也就是说,合理运用税收政策,是加强票据内控管理的重要途径,更是企业适应营改增改革的有力保障。
因此,企业能否够取得进项税发票对企业税负影响是很大的,这样就要求企业在材料采购、对外服务时,要选择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公司,同时还要注意进项税发票取得时的时间,避免出现集中抵扣或无抵扣的现象。
企业要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在增值税发票开具上制定了严格开票机制,设计出符合本单位内容流程申请表,明确开票手续。特别是要加强增值税发票的退换管理。增值税发票是由税务机关提供的防伪税控系统开具的,因此,退换增值税发票的手续十分繁琐,所以要建立起严格的内控管理制度,对已开出的增值税发票无正当理由、手续不齐全、超过180天的不得退换、特别强调未经税务部门批准不得重新开具增值税发票。这样才能从制度上规范增值税发票的管理,从而降低税务风险。
三、根据内控要求建立健全税务管理系统,优化业务流程
企业要建立增值税票据管理系统,以信息化为手段,按内部控制的要求,优化业务流程,将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合同收入的确认,销项税额的计算结合起来,把进项税发票的认证、抵扣、应纳税额的计算及涉税的支出结合起来,实现票据、采购、核算、纳税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提高财务核算的准确性,减少税务风险。建立增值税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控制增值税业务流程,实现财务、税务、业务的协同管理,进而实现更加科学有效的增值税管理。
四、以“营改增”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税收筹划
企业税负的减轻,从不同程度上增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了技术的创新,从长远的角度看,“营改增”关系到企业的战略决策,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营改增”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应当合理地利用相关政策,结合销项税、进项税、抵扣时间等实际情况,制订出最优税收筹方案,从而达到进一步减轻税负的目的。
如高校或科研院所可以按照科研项目进行值增税的管理,因为科研项目在立项时就已经确认是否需要开具增值税发票,是否可以抵扣,因此,在建立科研项目时就将能否抵税的标识嵌入到科研项目名称中,这样使得项目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科研项目信息来判断是否是抵税,从而为以后的财务核算和税收筹划奠定基础,做到科研项目纳税与抵扣相匹配,降低企业税负,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对企业来说增值税发票管理要形成真正的一套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全方位的控制,同时,风险管控的手段要与时俱进,要关注到发票控制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切实做到全过程控制,即内部控制的原则要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始终,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风险管控应确保全面性、有效性,为增值发票管理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并且科学规避风险,提高生产经营的稳定性。
总而言之,基于内部控制角度,谈增值税管理,强调管理内控机制的建立,强化对营改增税制改革的适应。从建立健全税务管理系统入手,从完善税收筹划出发,搭建更加良好的管理环境,建立更加完善的内控制度,确保科学有效的增值税管理。

⑹ 如何搞好税务所管理员内控机制建设

有现成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只要认真严格地执行就可以了。

⑺ 金税三期工程内控内生化情况调查报告

以推行风险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推动内控机制建设。在做好遵从风险管理的同时,积极开展税收执法风险、税收管理风险和软件操作风险的排查,建立税收管理风险库,通过完善机制消除风险,做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

一是编写三类风险需求,实现内控制度化。在不断完善《金税三期工程软件操作风险指南》的前提下,编写《金税三期工程税收管理风险需求》和《金税三期工程税收执法风险需求》。已经梳理的27个风险点是常规风险点,下一步要逐步深入,研究和发现操作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风险点,明确每个功能模块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根据工作流和岗责体系的要求,结合部门、岗位和工作流的监控指标体系,对每个税收业务进行分析,明确可能存在的管理和执法风险点,为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建章立制。

二是设定风险监控时点,实现内控立体化。根据操作风险、管理风险和执法风险产生的环节和时间,按照事前风险提示、事中风险控制、事后风险监督的要求合理设置软件风险的监控时间点,如对登记注册类型与预算科目等录入基础资料的操作类风险,可以将这些科目的校验关系预先内化在系统中,操作人员选择错误时,系统自动预警提示;对于超标小规模纳税人管理等的管理执法类风险,按一定的时间生成风险信息推送给相关部门,下达执法文书,杜绝税务部门管理和执法上的盲点。真正实现内控制度镶嵌在软件中、固化在流程上,不按规定动作操作就无法继续进行,突破流程系统就会自动预警。

以优化业务软件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建设。以金税三期工程为依托,以实现流程规范化、风险集成化、预警前置化、防控实时化、问责常态化为出发点,持续对所有税收业务软件优化升级、内控功能完善改进,确保内控机制建设发挥作用,为实现税收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⑻ 怎样加强税务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能等同于会计控制目前,不少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参与内控管理的也仅仅是财务人员。其实,内部控制从管理结构上来看,可由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方面构成。会计控制主要是对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财务活动合法性的控制;管理控制则是为保证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业务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业务目标的实现进行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层次,而内部管理控制是单位内部控制的框架层次。这两个方面相互依托,纵横交织,相互制约,形成了有效运行的单位内部管理的控制网络。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控制对单位的业务活动开展以及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以使单位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但如果得不到管理层的有效执行,只能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为此,内控制度的建立,必须注意管理各层面权力配置合理、责任明确;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与制衡机制,以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从而实现单位的总目标。二、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任何单位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奋斗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现代管理观念,设立并遵守内控制度。同时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任与权利对等,以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灵活运用计划控制、目标控制、预算控制、定额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各种管理控制方法,重视控制点和控制措施。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三、构筑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业务的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上级主管部门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四、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事后控制力度目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方法似乎都侧重于事前和事中控制,而对问题出现后的处置很少涉及。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是全过程的。事前控制的目的在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事中的控制则是让单位活动按照一定的决策方向、目标运行;而事后控制则应侧重于分析结果形成的原因,考核并作出评价、落实奖惩,找出存在的弱点及隐患,进而达到对单位内控制度有效性的评估,并对欠妥部分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制定未来计划标准的依据。因此,必须加强事后控制,使单位及时、顺利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单位的最终目标。总之,内部控制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有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李金华审计长要求加强管理,完善内部控制,的的确确是每个单位的当务之急。

⑼ 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的基本环节和程序主要有哪些

一、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全员参与
税收执法风险管理必须要人人参与才能保证效果。从风险的排查识别、到风险的量化排序、风险应对方案的选取实施,都需要从上到下的一致关注、一致推进。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亲自负责,积极推动,不断督促。这是税收执法风险管理贯彻落实的第一法宝。要注意调动基层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完善、落实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的各种要求、流程,才能促进税收执法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切实取得成效。同时,基层一线人员又是执法风险管理的重点人群。
2、全面管理
税收执法风险管理要通过完善内部流程、职责,使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分步骤渗透到各项执法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逐步实现对税收执法全过程、全部事项实行风险控制。要在关注操作层面风险的同时,实施全方位风险管理,拓展到外部环境、内部人员配备教育等层面。
3、简单易行
税收执法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应坚持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基本思路。复杂的理论指导、过于繁琐的程序、内容庞杂的表格不但给基层一线增加太多工作量,引来反感,更会严重损害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的生命力和活力。在基层操作实践环节必须贯彻精简高效的思路。
二、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税收执法风险管理主要有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监控评价五个环节。
(一)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是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的起点。通过制定风险规划,准确定位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明确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主要原则,确立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主要内容,开展环境分析,建立必要的运行机制以及明确各层级在税收执法风险管理中的主要职责。确立一定时期内的重点工作、重点风险应对事项。
确定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一是高效提升税收管理,推动税收改革和发展新战略的建立与完善,促进税收职责目标的达成;二是强化税务机关应对税收执法风险的决策、组织和控制能力,降低税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三是有效地促进税收执法外部环境的改善和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提高;四是提升税务执法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处置能力。
(二)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运用因素分析法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动因分析,根据确定的主要、根本风险动因,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全面扫描诊断,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整理,并对风险的性质进行鉴定,确定执法风险点的管理活动。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有:识别引起风险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主要因素,以及这些风险分布情况。
通过构造因果分析图,对税收执法行为各要素、各流程、各环节、表现出的风险形式和排查出的风险因素进行特征归纳,定性分析风险动因,逐层寻找风险发生的因果关系,确定风险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动因。
根据合理适度的原则,在构成风险动因的多项指标中选取了后续关联度、作业复杂度、监控制约度三个通用指标作为根本的、主要的风险动因,扫描考察所有税收执法行为流程,进行风险识别。根据工作量、人员分布等情况各地也可以适当增加风险动因进行识别评估。
后续关联度是指某项执法行为实质性触发、直接影响后续其他执法行为的广度和深度。如发票资格、优惠资格的确认、检查行为的实施等。
作业复杂度是指某项执法行为在实际作业中经过的程序、需要的材料和条件、证据的收集、数据和事实的确认对税务人员专业能力、态度以及时间等方面要求的高低程度。
监控制约度是指某项执法行为的启动、实施、结果等受到程序制约、标准控制、系统监控、人为管制的严密程度和适时性。对执法行为做与不做、怎么做、何时做、谁来做、作业标准、自由裁量权应用等有较为严格、规范、科学的监控和制约机制。
通过对税收执法行为的全面分析,重点是对工作流的分析,明晰税收执法事项经过的流程节点,把客观存在的和潜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列出,建立风险因素清单。在此基础上,制定税务系统执法风险点、岗位、人员匹配表,形成完整的税务执法风险分布图。
(三)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对风险点进行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进行风险度量化、计算、排序、确定风险等级的管理活动。
在运用后续关联度、作业复杂度、监控制约度进行风险识别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评分规则,对上述三项指标发生概率进行数值量化,判断税收执法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后续关联影响范围越广、涉及后续执法行为越多、影响程度越深的,执法风险越高。反之,则执法风险越低。在具体量化时充分考虑某项执法行为是否是后续其它执法行为的前置条件、是否对后续执法行为带来实质性影响或者直接影响环节多少。
作业越复杂,执法风险越高。量化时考虑经过的程序多少、时间跨度长短、材料、证据事实多少、数据确认事务多少、作业技术要求程度等因素。
监控制约越严厉,执法风险越低。反之,则执法风险越高。量化是考虑是否有严格的环节间制约、是否有系统自动控制、作业标准详细程度、可复核性高低、监控频度高低等因素。
上述三个指标均按照三档标准区分,分别赋值3、2、1分。
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执法事项的历史表现情况进行发生概率的最终等次确认。历史表现来源于上级执法检查、监控决策系统、管理员平台适时监控、目标管理考核、执法责任追究等多渠道、多形式发布的数据,统计分析各类执法行为在一定时期内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频度,以修正执法风险发生概率的高低。对一定时期内未反映出有执法风险行为的赋值为1,发生违规执法行为的事项根据次数、追究层次、后果严重程度分档。
危害后果是指某项税收执法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情节轻重,带来的后果危害程度。此处表现为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可能承担的责任大小。根据违法税收执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三种直接后果对执法行为的风险后果进行区分,即触犯刑法构成犯罪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一般违法应受承担行政责任的、违反系统内部重大事项管理规定应承担管理责任的进行等级划分,分别赋予3、2、1分。
依据风险度=概率×后果这一通用公式,进行可能性和后果之间的计算,得到一张各类税收执法事项风险量化表。
根据风险评分将所有税收执法事项分为五个风险等级。级别越高,执法风险越大。级别越低,执法风险越低。高等级风险是应对的重点对象。一级风险可以容忍,不须应对。
(四)风险应对
从风险成因入手,各部门综合防范,齐抓共管,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风险应对效果。
风险应对综合教育、制度、监督、考评等措施。主要包括管理流程设计、确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标准制定、人员选配、干部培训、岗位职责分工、分离不相容职务、增加记录控制节点、交叉控制、复核抽检、细化落实风险管理的责任等。
在风险应对中,结合风险动因选取方法,规范风险应对的主要目标、主要方法、主要岗位、主要流程和主要内容,规范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在风险动因上,属于人的因素,则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其素质,增强其规范执法、严格履行职责的意识和水平。属于制度方面的因素,则通过上述方法加以制度设计和完善,通过程序制约和实体规范,完善制度建设,堵住漏洞。属于监控制约方面的因素,则通过增加复核程序、备案制、系统中增加监控条件和监控点等方法,实现及时有力的监控制约。
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执法事项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低等级风险采取容忍态度,不予关注;二三级级风险由基层分局层面研究确定应对措施;四五级风险由县局层面审定风险应对方案。对于县局无权采取的措施如完善上级规章制度等,则通过提交建议的方法加以应对。
风险应对主要采取建立和修正制度的方法,通过变更流程制约方式实现。界定权力行使过程中的选择空间,减少环境中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把阻碍合作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
(五)监控评价
风险监控评价主要是指风险应对过程的跟踪监控和应对管理效果评价。
以风险管理办公室为主体,监控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是否按照规范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既定的风险应对方案贯彻执行,履行过程中存在哪些偏差,及时予以指出和调整。
风险应对结束后,要分析、比较已实施的风险管理方法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以此来评判管理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收益性。按年对执法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对全局的执法风险管理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综合考核评价报告。考核评价风险管理各环节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全面反思制度、流程、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研究改进,不断完善。
三、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的初步实践
(一)建立规范高效的机制流程,建立执法风险管理的运转保障
建立风险管理运行机制,规范风险管理运转流程,明确风险管理层级,细化风险管理职责,实现层级、流程、职责三结合,将税收执法风险管理切实落到实处。
一是组织领导机制。该局执法风险防范分为三层,分布是县局党组(执法风险管理委员会)、执法风险管理办公室、相关业务科室和基层分局。明确规定各层级、各部门和所有税收执法人员在税收执法风险管理中的职责、权力。
二是内控运转机制。县局执法风险管理办公室提出长期、短期执法风险管理目标,经执法风险管理委员会批准后下发。年初管理办公室组织进行全局层面的风险识别排序,梳理编制《执法风险清单》,确定一定比例的高等级风险作为当年应对重点,向各分局、科室下发。各部门根据各自工作实际,增加风险考量动因,适当扩大风险应对面。按季制定执法风险应对规划、按月采取措施,落实应对规划,按季进行自我考评。
三是风险信息采集与沟通机制。明确风险管理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有效使用,落实责任制,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由县局风险管理办公室牵头,建立起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反馈通道,规范各类表格、书证的格式和内容。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建立执法风险管理的计划保障
一是选择代表性的试验点。该局选择了两个管理纳税人种类齐全、执法业务形式丰富的基层管理分局进行了试点。这就保证绝大多数基层税收执法行为都被纳入到风险考量的范围之内,使得试点的全面性、代表性有了保证。
二是加大风险信息收集力度。县局风险管理办公室通过税收数据管理平台、重大案件审理、执法检查、执法监察、内部审计、执法预警等渠道,获得内部执法风险信息。通过行风热线、行风评议、12366热线、来信来访、复议诉讼、协查、司法协助、审计通报、网络媒体等渠道,获得外部信息。将征管类风险信息、救济类风险信息、司法类风险信息列为重点。这保证了风险信息的全面、完整,既为执法风险历史表现系数的确定收集了数据,又可以有力地支撑、验证风险管理的科学性。
三是不断修正完善风险管理框架体系。在试点过程中,通过对验证评分体系,进行信息交换反馈、风险方法库的建立和风险应对方案制定评审等工作,不断修正完善风险管理各环节的规定、制度、流程和方法,推动了该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健全。目前,全局已对208种税收执法行为进行风险评级。已经下发《风险应对清单》5类,制定应对方案5种,编制完成风险管理规划,发布风险应对指南4个。
(三)实施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的几点体会
一是执法风险显性化。通过一系列工具和方法的运用,通过对风险动因的分析,对税收执法风险的认识从表面现象发展到深层次、潜在因素。通过识别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使得税收执法风险显性化、特征化,提高干部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能够更直观、更科学的认识风险,衡量风险,进而科学应对风险。
二是内控机制体系化。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是国税机关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收内控管理的的重要内容。建立了严密完整的机制,实现宏观与微观结合、外控与内控结合、层级与流程结合、人员和事项结合,触发启动自我完善。同时,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纳税遵从风险管理和廉政风险管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税务机关内控体系,将权力行使的职、权、利统一监管,形成围绕权力运用的无缝监控体系,有利于提高税务机关的内部控制水平,推动国税目标的达成。
三是有利于纳税遵从度提升。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推动规范执法,严格程序制约,将更有利于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有助于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税收违法行为,促进税收管理的法治化和规范化,减少征纳矛盾,提高纳税人满意度,促使纳税遵从度的稳步提升。
四是能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税收执法风险管理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系统化应对税收执法风险,减少政策执行偏差和税收执法的随意性,减少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提升税收执法水平和质量,切实维护税务干部的切身利益,最终降低税务干部的执法风险,有利于税务机关打造一支规范、高效、文明、廉洁的执法队伍。
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系统上下联动、部门互动、共同推进。要增强职能部门工作的统筹性,形成合力,加强对税收执法风险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协调沟通,逐步发展为过程标准化、操作规程化、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管理活动,最终形成以事前、事中监控为重点的执法风险管理机制,促进整体税收执法水平的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