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基地贫困户简称
⑴ 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是什么意思
基本概念
整村推进就是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为对象,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为目标,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集中投入、规范运作、分批实施、逐村验收的扶贫开发工作方式。
重要意义
“整村推进”是新阶段为如期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目标所采取的一项关键措施。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瞄准贫困群体,有利于扶贫资金进村入户,有利于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有利于发挥贫困农户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贫困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整村推进”工作的总体目标
在2010年之前,全面完成全国14.8万个贫困村扶贫规划的实施,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夯实贫困村协调发展的基础,建立和完善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各省(区、市)要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摸清底数,先难后易,统筹安排,分期分批推进,确保所有贫困村在2010年底前完成“整村推进”工作,如期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一、明确目标,认真制定和完善扶贫规划(一)“整村推进”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在2010年之前,全面完成全国14.8万个贫困村扶贫规划的实施,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夯实贫困村协调发展的基础,建立和完善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各省(区、市)要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摸清底数,先难后易,统筹安排,分期分批推进,确保所有贫困村在2010年底前完成“整村推进”工作,如期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 (二)围绕“整村推进”的总体目标,结合各地实际,认真制定或调整完善村级扶贫规划,并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级规划要明确对基本农田、人畜饮水、道路、贫困农户收入、社会事业改善和村级领导班子等方面的建设要求。村级规划的实施要着力夯实两个基础:一是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夯实贫困村经济发展基础;一是进行结构调整,开发优势产业,夯实贫困农民增收基础。 二、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贫困农民的增收 (三)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保证贫困农民具有一定数量的旱涝保收农田,努力提高贫困农民口粮自给率。 (四)对生存条件特别恶劣的特困人口,要按照自愿的原则,坚持稳步推进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他们搬迁安置到适宜生存发展的地方,保证他们搬得出来、稳得下来、富得起来。 (五)多渠道增加贫困农民务农和非农收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的要求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开展农业专业技能培训,鼓励贫困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吸引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到贫困村建立原料基地。发展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贫困农民提供专业服务。加大剩余贫困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培训力度,促进和扩大劳务输出,引导贫困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三、整合资源,形成推动贫困村发展的合力 (六)扶贫资金必须由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安排,集中用于“整村推进”、贫困劳动力培训(农业实用科技及非农转移培训)和扶贫产业化带动等方面。“整村推进”的资金,必须用于贫困群体,主要投向与改善贫困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有直接关联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项目。 (七)贫困地区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共同支持贫困村发展。地方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以扶贫规划为载体,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整合扶贫资金、各类支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等资源,鼓励群众自主增加投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互相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各级扶贫办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尊重部门意见,考虑部门和资金的特点,推动相关部门参与“整村推进”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八)建立健全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整村推进”帮扶工作体系,引导社会资源进村入户。党政机关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以及社会各界开展的扶贫济困活动,应将工作重心下移,紧紧围绕“整村推进”开展工作。省(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搞好统筹协调,确保每个正在实施扶贫规划的贫困村有一名县处级(含)以上领导干部联系帮扶、有一名干部驻村帮扶、有一个单位定点帮扶,努力做到贫困户都有党员结对帮扶。党政机关要在帮扶工作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鼓励青年志愿者到贫困村去服务和锻炼。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帮困。帮扶单位和人员要提高帮扶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帮助落实扶贫政策特别是扶贫到户措施,帮助制订、完善和实施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帮助贫困村增强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帮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九)充分调动和发挥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自身力量加快发展。动员和组织贫困村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等不靠,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苦干实干,团结一心建设家园;要加强宣传和引导,由贫困村群众民主认定贫困农户,民主确定扶贫项目,民主监督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使群众成为“整村推进”的参与者、实施者、管理者和监督者。 四、创新机制,强化监督、监测和管理 (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贫困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通过机制创新,形成贫困村自我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如通过“周转畜”方式,盘活资源、滚动发展;通过少量财政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贫困村建设;通过农业实用科技培训和劳动力非农转移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素质,提高务农水平和促进劳务输出;通过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将企业发展与整村推进和贫困农户增收紧密结合,走产业化扶贫道路;通过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采取承包、租赁、拍卖、有偿转让等手段,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发展特色农业;通过群众民主协商,建立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维护和使用机制等等。 (十一)完善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贯彻落实好现有各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制度,严格扶贫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专户(账)运行。严格执行扶贫资金报账制和到村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进一步完善重点县联系人制度。结合新阶段贫困村实际,完善扶贫资金运行和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对到村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制定具体的检查验收办法,明确规定资金使用范围和重点,各类建设项目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和效果,检查验收的时间和方式,采取的奖惩措施等等。 (十二)建立监测制度和网络,强化扶贫统计监测。重点县和贫困乡村,要认真摸清底数,将贫困村、贫困户和扶贫项目等情况建档立卡,实行全程动态监测管理。要保证上下联系渠道的畅通,及时上报情况和传达上级决策。 (十三)依靠贫困群众自身力量,监督管理好到村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检查、验收工作,要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整村推进”村应设立告示牌,标明村名、挂钩领导和驻村干部姓名、帮扶单位及投资数额、建设内容、实施起止年限等内容,做到社会监督、舆论监督、部门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
⑵ 建档立卡和低保的那个贫困级别高
建档立卡和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级别高。
建档立卡户:就是已经完成了审批,把贫困户程度记录在案,建立了贫困档案,并获得贫困卡的家庭。
低保户:是指因残疾或疾病符合国家标准,住房或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家庭。
农村贫困户:分为绝对贫困户和相对贫困户;绝对贫困户指的是个人或家庭缺乏起码的资源,难以维持最低生活的需求,甚至难以生存;相对贫困户指的是,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能够勉强支撑家庭生活,但是不足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
(2)公司基地贫困户简称扩展阅读:
低保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评判标准
1、建档立卡贫困户是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识别标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在确保完成国家农村扶贫标准识别任务的基础上,可结合本地实际,按本省标准开展贫困户识别工作,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统一管理。
2、低保户
(1)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村)民。
(2)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
(3)在职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及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后,其家庭人均月收入仍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
(4)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不包括五保对象)。
⑶ 什么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是建立贫困户的相关档案,把贫困户的困难程度记录在案,并分发相应的贫困卡。
建档立卡主要目的是,识别出农村贫困对象,搞清农村贫困户的分布情况、贫困状况、贫困类型、致贫原因,建立健全农村贫困村和贫困户档案。
为建立完善新指标体系下对贫困户、贫困村的动态监管和分类帮扶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部门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搭建共享的扶贫工作信息平台。
(3)公司基地贫困户简称扩展阅读:
建档立卡贫困户细则:
1、标准
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识别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确保完成国家农村扶贫标准识别任务的基础上,可结合本地实际,按本省标准开展贫困户识别工作,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统一管理 。
2、规模
原则上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8249万人为基数。省级统计数大于国家发布数的,可在国家发布数基础上上浮10%左右。
个别省级统计数与国家发布数差距较大的,上浮比例可适当提高;具体识别规模经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后,由省扶贫办报国务院扶贫办核定 。
3、做法
采取规模控制,各省将贫困人口识别规模逐级分解到行政村。贫困户识别要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整户识别。
⑷ 精准脱贫包括几种险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情况千差万别,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应从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出发,因村因户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一村一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实行扶贫对象“双向全覆盖”,做到每位干部都参与帮扶贫困户,每户贫困户都有干部帮扶服务。
一是结对帮扶。坚持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下简称“三送”)为抓手,积极开展“三送”干部结对帮扶。驻点“三送”干部每名干部帮扶3-5户,积极开展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扶贫对象活动。即在职的市级领导干部、各县(市、区)在职正副县级领导、市直、驻市单位“一把手”分别结对帮扶贫困户3户;市直、驻市单位副县(处)级领导干部、县(市、区)直和驻县(市、区)单位及各乡(镇)在职的正副科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户;市、县(市、区)直及各乡(镇)在职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户。
二是产业帮扶。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积极性的扶贫对象,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动员扶贫对象以土地、山场、水面及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入股的形式参与到扶贫经济实体中来,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发展1-2项种、养殖业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特别注重同步发展专业合作社,以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是移民搬迁帮扶。按照自愿原则,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整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结合“进城进园”、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项目,重点把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安置在工业园区、中心镇或中心村等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改善生活环境和就业条件,提升发展能力。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贫困人口向中心镇、工业园区转移,把发展特色产业与招工就业有机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四是技能培训帮扶。以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以提高农民应用果业生产先进技术水平、提高农民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整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以及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为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和增收脱贫。
五是基础设施帮扶。对贫困村每村每年安排10万元以上整村推进扶贫资金,有效整合相关涉农资金,重点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的地方,帮助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设,打造一批整村推进扶贫示范村,解决产业发展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
六是合作社带动帮扶。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贫困户以土地、山林、草地、水域、劳动力等资源入股或流转的方式,引导贫困户参与发展产业。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或产业资金扶持。通过示范带动实现脱贫。
七是保障帮扶。对帮扶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救助。对符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帮扶对象,优先安排土坯房改造,做好“一对一、全覆盖”的帮建工作,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实施精准扶贫,应当落实帮扶到户责任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实施扶贫对象“一对一”脱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民生工程,更是重要的政治任务。为确保扶贫到户目标任务的实现,各地应成立实施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精准扶贫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实行分级负责制,把工作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做到分级负责,责任到人,不脱贫不脱钩。
2、强化资金管理,确保安全运行。一是严格扶贫到户资金管理。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运行和项目管理机制,规范扶贫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实行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二是实行扶贫到户资金“一卡通”制度。扶贫到户资金实行实名制“一卡通”管理,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安全到位;三是建立扶贫到户资金使用管理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做到公开透明,程序规范、手续完备、发挥效益。四是确保扶贫到户资金用于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
3、建立考评机制,确保工作落实。为抓实抓好扶贫到户的实施,应建立健全扶贫到户考核评比激励机制。一是督促检查机制。建立市对县(市)、县(市)对乡(镇)督促检查机制,做到“半年检查、年度考核”。二是考核评比激励机制。制定考核评比奖励办法,将扶贫到户纳入到当地县(市)、乡(镇)党政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各地应把实施精准扶贫的资金落实、目标任务、完成进度等进行细化分解,逐项落实,综合评比,奖惩激励。对组织实施完成任务好的给予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⑸ 建档立卡贫困户是什么意思
建档立卡是省扶贫办为了进行精准扶贫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摸清贫困人口的情况。
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就是要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检查帮扶责任人履职情况和贫困对象脱贫情况。对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进行监测和评估,分析掌握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为扶贫开发决策和考核提供依据。
拓展资料:
标准
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识别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在确保完成国家农村扶贫标准识别任务的基础上,可结合本地实际,按本省标准开展贫困户识别工作,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统一管理 。
规模
原则上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8249万人为基数(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见附件1)。省级统计数大于国家发布数的,可在国家发布数基础上上浮10%左右;个别省级统计数与国家发布数差距较大的,上浮比例可适当提高;具体识别规模经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后,由省扶贫办报国务院扶贫办核定[2]。
做法
采取规模控制,各省将贫困人口识别规模逐级分解到行政村。贫困户识别要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整户识别。
步骤
第一步:规模分解。按照《贫困人口规模分解参考方法》,各省将报国务院扶贫办核定后的贫困人口识别规模逐级分解到行政村。
第二步:初选对象。在县扶贫办和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按照分解到村的贫困人口规模,农户自愿申请,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形成初选名单,由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后进行第一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第三步:公示公告。乡镇人民政府对各村上报的初选名单进行审核,确定全乡(镇)贫困户名单,在各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办复审,复审结束后在各行政村公告。以上工作在2014年5月底前完成。
第四步:结对帮扶。在省级人民政府指导下,各县应统筹安排有关帮扶资源,研究提出对贫困户结对帮扶方案,明确结对帮扶关系和帮扶责任人。
第五步:制定计划。在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由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结合贫困户需求和实际,制定帮扶计划。以上工作在2014年7月底前完成。
第六步:填写手册。在县扶贫办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大学生志愿者对已确定的贫困户填写《扶贫手册》。
第七步:数据录入。在县扶贫办指导下,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大学生志愿者等将《扶贫手册》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并进行数据审核。《扶贫手册》由国务院扶贫办统一监制,各县负责制发,贫困户、村委会各执一册。以上工作在2014年8月底前完成。
第八步:联网运行。由各省扶贫办负责,将录入数据在本省内试运行,并在2014年10月底前完成。
第九步:数据更新。贫困户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贫困户动态调整。此工作在县扶贫办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在次年1月底前完成[2]。
⑹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识别纳入是以人还是户为单位
是以户为单位,不是以人为单位计算,但是统计总人囗是以人为单位的。
以家庭户为单位,如出现分户老人的,原则上老人和子女均符合贫困识别标准的,老人可以认定为贫困户;老人符合贫困识别标准,子女属于“六不评”中前五项情况的,一般不予认定为贫困户。老人患大病或法定赡养人有特殊困难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议,符合标准的可纳入识别对象。
以人均纯收入低于3300元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两不愁(即口粮不愁,主食细粮有保障;能够自主购买,四季有换季衣服,日常换洗衣服有保障)、三保障(即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住房)”情况。
坚持整户识别,以户为单位测算收入水平,综合评价贫困程度。凡识别为贫困户的,其家庭成员是指居住在同一住宅内,常住或者与户主共享开支或收入的成员。包括由本家庭供养的在外学生、未分家农村外出从业人员或随同家属、轮流居住的老人、因探亲访友等原因临时外出人员;不包括不再供养的在外学生、已分家子女、出嫁人员、挂靠人员或寄宿者、帮工、已应征入伍者、服刑人员。
(6)公司基地贫困户简称扩展阅读
贫困人口识别不设门槛,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和2016年农民人均收入2952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现行农村扶贫标准。
凡是农业户籍人口有一项标准达不到的,均可提出申请。在具体识别时,要把收入标准和“两不愁、三保障”统筹考虑。因为收入标准的准去核算有一定难度,因此次识别中作为参考指标,重点要看“两不愁、三保障”是否达标。
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识别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在确保完成国家农村扶贫标准识别任务的基础上,可结合本地实际,按本省标准开展贫困户识别工作,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统一管理。
⑺ 如何知道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是什么类型的贫困户
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完成登记内容和登记步骤的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户是包括关系。
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户,将是未来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
一、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户
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为国家农村扶贫标准,贫困户即为达到此标准的贫困家庭。
完成国家农村扶贫标准识别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按各省标准开展贫困户识别工作,达到农村扶贫标准的可以建档立卡贫困户。
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步骤
1、规模分解。各省按照《贫困人口规模分解参考方法》,将报国务院扶贫办核定后的贫困人口识别规模逐级分解到行政村。
2、初选对象。农户自愿申请,各行政村进行民主评议,形成初选名单并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3、公示公告。乡镇人民政府对各村上报的初选名单审核后二次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办复审,复审结束后在各行政村公告。
4、结对帮扶。各县统筹安排、研究对贫困户的结对帮扶方案,明确结对帮扶关系和帮扶责任人。
5、制定计划。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结合贫困户需求和实际,制定帮扶计划。
6、填写手册。已确定的贫困户填写《扶贫手册》,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帮扶计划和帮扶成效等六个方面。
7、数据录入。将《扶贫手册》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并进行数据审核。
8、联网运行。各省扶贫办录入数据在本省内试运行,并在2014年10月底前完成。
9、数据更新。贫困户信息需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贫困户动态调整。
(7)公司基地贫困户简称扩展阅读
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户,是未来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通过制度完善建立精准扶贫新模式,明确精准扶贫对象界定、精准扶贫对象识别程序等,做到“扶真贫”。
我国农村全面采用‘建档立卡’的方式来进行贫困精准识别,但在部分地区,不少农村贫困村民填写信息的真实情况无法得到保证,阻碍了精准帮扶的识别工作。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针对贫困数据的全国统一的网络和数据库,导致各地在贫困识别、贫困帮扶工作中存在空白点,真正贫困的人群、特别是流动性大的部分人群有可能得不到有效帮扶。
⑻ 什么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编号有几位数字
贫困户编号是扶贫系统为了便于管理和掌握贫困人口动态情况,按照一定规则给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身份识别编码,贫困户编号10位,人标号12位。贫困户编码,用途和规则跟户口本的户号、居民个人身份证号一样,都是作为识别贫困户信息的一个代码,且编码是唯一的。
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就是要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检查帮扶责任人履职情况和贫困对象脱贫情况。对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进行监测和评估,分析掌握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为扶贫开发决策和考核提供依据。
(8)公司基地贫困户简称扩展阅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
专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折叠标准
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识别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在确保完成国家农村扶贫标准识别任务的基础上,可结合本地实际,按本省标准开展贫困户识别工作,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统一管理。
折叠规模
原则上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8249万人为基数。省级统计数大于国家发布数的,可在国家发布数基础上上浮10%左右,个别省级统计数与国家发布数差距较大的,具体识别规模经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后,由省扶贫办报国务院扶贫办核定。
建档立卡贫困户-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