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关扶贫 » 中航油内控失败

中航油内控失败

发布时间: 2021-02-21 16:50:23

Ⅰ 最近世界范围内内部控制失效的案例有哪些请给出一些知名上市公司的案例,最好是近几年的。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进入21世纪以来,华源更以“大生命产业”示人,跃居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银行对华源一笔1.8亿元贷款到期;此笔贷款是当年华源为收购上药集团而贷,因年初财政部检查事件,加之银行信贷整体收紧,作为华源最大贷款行之一的上海银行担心华源无力还贷,遂加紧催收贷款;从而引发了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国资委指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源集团做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净资产25亿元,银行负债高达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为209.86亿元,母公司为41.28亿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高达73.36亿元,即这些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几乎已被掏空。据财政部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披露:中国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案例简评:华源集团13年来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支撑,在其日益陌生的产业领域,不断 “并购-重组-上市-整合”,实则是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华源集团长期以来以短贷长投支撑其快速扩张,最终引发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断裂。
华源集团事件的核心原因: (1)过度投资引发过度负债,投资项目收益率低、负债率高,说明华源集团战略决策的失误;(2)并购无重组、上市无整合,说明华源集团的投资管理控制失效;(3)华源集团下属公司因融资和业绩压力而财务造假,应当是受到管理层的驱使。
(3)澳柯玛大股东资金占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玛(600336.SH)发布重大事项公告:公司接到青岛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青岛澳柯玛集团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处置事项的决定》,青岛市人民政府将采取措施化解澳柯玛集团面临的困难。至此,澳柯玛危机事件公开化。
澳柯玛危机的最直接导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玛集团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亿元资金。澳柯玛集团利用大股东优势,占用上市子公司的资金,用于非关联性多元化投资(包括家用电器、锂电池、电动自行车、海洋生物、房地产、金融投资等),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资金链断裂、巨额债务、高层变动、投资失误、多元化困局等众多因素,使得澳柯玛形势异常危急。
澳柯玛症结并非仅仅是多元化投资下资金问题,关键问题还有自身的管理模式,是鲁群生近17年的家长式管理模式。鲁群生在特定环境中创业成功,然而在扩张中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澳柯玛近亲繁殖任用领导现象是企业对市场缺乏应有的敏感度。
案例简评:扩张几乎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而同在青岛的三家家电集团(都是上市公司)却有不同的选择:海尔的扩张基于品牌战略;海信的扩张基于技术突围;而澳柯玛的扩张却选择了不相关多元化道路。
“发散型的多元化扩张,不但没有让澳柯玛做大作强,发而使其一盘散沙”。澳柯玛集团大额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用于其非相关多元化投资;然后频频发生的投资失败和管理不善,致使资金链断裂,也把集团风险也转嫁给上市公司。应当说,造成澳柯玛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层投资决策失误、投资监管不到位、管理能力不足的综合因素造成的。
2.金融工具投机
(1)中航油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机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公司;是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企业。中航油于2004年由于石油衍生品交易导致5.54亿美元的亏损;被迫于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债务重组。而之前,中航油曾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中航油成立有风险委员会,还曾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编制了公司的《风险管理手册》和《财务管理手册》;风险管理手册明确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航油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但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陈久霖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两次被换,集团公司却没有约束办法。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但是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中航油从事石油期权交易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致使中航油在清算时造成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
2005年6月3日,普华永道发布了有关中航油巨额亏损的最终调查报告。报告认为以下因素单独或共同的造成了公司在期权投机交易上受到损失:(1)后来被证明从2003年3季度开始的对油价走势错误的判断;(2)不想在2004年披露损失;(3)没有按照行业标准对期权仓位进行估值;(4)没有正确的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上记录期权组合的价值;(5)缺乏针对期权交易的适当的及严格的风险管理规定;(6)公司管理层有意违反本应该遵守的风险管理规定;(7)整个董事会,尤其是审计委员会,就公司投机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未能完全履行各自的职责
案例简评: 中航油从事场外石油期权投机是我国政府明令禁止的。国务院1998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1999年6月,以国务院令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对从事金融衍生业务操作来看,中航油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还只是个新手;直接与国际大型基金进行对垒,无疑“以卵击石”。
中航油事件最突出表现在“管理层凌驾”,导致监控机制的失效;直接抵触了内部控制的经营合规性目标和报告可靠性目标。其违规之处有三点: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不许做的事;二是场外交易;三是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 其报告不可靠表现在:从事期权场外交易没有在财务报告上披露,也没有直接向母公司汇报。
(2)南方航空的委托理财
南方航空集团公司2004年7月间曝出的巨额委托理财投资损失;随后,国家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对南方航空实施了专项审计;广东证监局也在2005年10月对南方航空股份公司进行了检查。2004年绩效考核的179家中央企业中,南航集团由于重大财务违纪事件,从B级降至了C级。2006年4月底,在香港、纽约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2005财年巨亏17.94亿元人民币;公司将其归结为航空燃油价格持续暴涨,以及近年收购北方航空、新疆航空两家公司导致的费用攀升;但这显然难以说服市场。
南方航空集团属于国有大型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具备良好的信誉凭证,不用任何抵押即可以从每个商业银行获得10至20亿元的贷款。用银行的钱来进行投资理财,确实是赚钱的商机。南航集团从2001年就开始进行委托理财业务;与南航集团有过委托理财业务的有汉唐证券、中关村证券、世纪证券。南航集团调集巨额资金乃至账外资金进行委托理财,其中仅流向深圳世纪证券公司的委托理财资金即达12亿元。
南航给世纪证券的委托理财资金基本上被世纪证券用于重仓持有南航集团旗下的南方航空(600029.SH)。南方航空2003年7月25日上市,当时因“非典”的影响,南方航空上市首日收于3.88元,是四大上市航空公司中股价最低的。世纪证券在此低位入货,3个月不到,南方航空从4.2元上涨到6.8元,升幅超过60%,世纪证券也获得了丰厚的账面利润。但随后,在油价不断攀升的压力下,航空股开始萎靡不振,世纪证券因此损失惨重。从世纪证券账面上看,南航委托理财的12亿资产已经无法偿还。也正是由于对南航所形成的巨大债务压力,世纪证券被迫走上重组之路。世纪证券无力归还南航集团12亿元委托理财中的7.15亿元,南航集团无奈只得将其实行债转股。
2005年8月,南航集团副总裁兼上市公司董事彭安发、南航集团财务部部长的陈利明因涉嫌违法,先后被司法机关依法逮捕;2006年3月二人被广东省反贪局移交广州市检察院起诉。2006年10月16日,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原财务部部长陈利民因涉嫌挪用、贪污、受贿等罪,接受广州市中级法院公开庭审。据检察机关侦查证实,2001年8月至2005年5月,陈利民利用经办委托理财的职务便利,采用先办事,后请示或不请示;只笼统汇报理财收益,不汇报合作对象或隐瞒不报等方式,大肆超范围地开展委托理财业务,已侵吞集团部分理财收益,收受回扣;超权限地从银行贷款供个人、朋友注册公司、经营所用;收受汉唐证券、世纪证券、姚壮文贿赂近5400万元,挪用公款近12亿元,贪污公款1200多万元。
案例简评:南航集团的委托理财业务,实际上是南航集团用自己的钱,借助于证券公司进行操作自己的股票。从法律法规方面来说,不论是国有资金入股市炒股,还是利用自有资金操作自己股票,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说,南航集团几十亿的委托理财业务集中于公司2-3个人的运作,企业决策层、党委、内部审计监管没有跟上,虽然不能肯定存在管理层纵容,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是对重大投资监控不到位;个人收受贿赂、挪用和贪污公款,反映了关键人员的道德败坏和企业基本内部控制的缺失或管理层凌驾等问题。另外,中国的金融体制也为这种现象提供了便利。
(3)国储局的铜期货投机
2005年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市场上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这批头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但自9月中旬以来,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这些空单无疑已经造成巨额亏损,而该交易员刘其兵则神秘失踪。国储局的交易对手包括斯迈尔金属公司、瑞福期货、伦敦标准银行、巴克莱银行、曼氏集团、AMT、萨顿公司、以及一家总部在法国里昂的基金公司。
国储局选择了部分交割,即向伦敦交易所交付5万吨现货铜,其余15万吨的空单展期到远期。市场人士指出,国储目前以3.7亿元左右的亏损,换得了短期的风平浪静;但是与国际基金的对决还将继续,最后的结局还没有出现,不排除基金再度逼仓的局面出现。
在国储铜事件上,同样是普通的调节中心的交易员,一边为中心做交易,一边为自己建立了多达20万吨的头寸,严重被套且长时间没人发现;另外,交易行为由原来的两个岗位变成由刘其兵一个人操控。
案例简评:国家物资储备是国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战略后备力量,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当国储局从负责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调节向投机赚钱的方向转变时,它就已经开始背离其固有的职责。
同中航油期权投机案一样,同样是小角色、新手的国储局,与国际基金大谔对垒,显然不是其的对手。
吴其兵进行投机性铜期货操作,显然有悖于国家相关法规规定的限于套期保值业务。对于重大的期货业务交易由一个人操控,严重违反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不相容职务分离);另外,一起跟进的与公司业务相当的“老鼠仓”,说明关键交易员存在严重的道德败坏。

Ⅱ 中航油事件体现了哪些金融风险类型

中航油事件发生后,人们最先想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发生规模如此之大的损失?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中航油公司难道没有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如果有,中航油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什么没有发挥作用?导致如此巨大规模损失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这么大的损失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吗?如果不是,那么公司在损失逐步增加的过程中为何没有及时采取止损措施?这些疑惑本质上反映了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我国监管机构只批准少量企业从事以套期保值(即对冲风险)为目的的国际衍生产品交易,中航油即是一家为中国航空业进口油料并被监管机构许可从事石油套期保值衍生产品交易的公司。中航油从事的交易是如何由石油价格套期保值走向了石油价格投机的呢?为此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市场经济中投资和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对冲与投机的区别。
近一二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因从事衍生产品交易而发生巨额亏损的事件屡屡发生,从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到美国橙县和我国的中航油,有些人对衍生产品已经谈虎色变。面对这些惨痛教训,我们今后还能否继续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和管理风险?国内金融市场还能继续开设和发展衍生产品交易吗?由此我们将审视风险管理的另外一个基本问题,即衍生产品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中航油事件与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和美国橙县事件的一个共同之处是,事件的主角都曾经有过辉煌的业绩,巴林银行的尼克·里森、大和银行的井口俊英和美国橙县的罗伯特·西特罗恩在事发前都是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交易高手,被市场誉为“明星交易员”。尽管中航油的陈久霖在衍生产品交易上还算不上“明星交易员”,但近年来也是颇为风光的“明星企业家”。然而,这些“明星”最后都成为了国际金融市场上著名的“流氓交易员”。为什么闯大祸的往往都是“明星”?这种现象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有什么意义?对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另一个问题,即如何认识风险的双侧性和管理“明星”风险。
关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问题
作为在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上市的现代公司,作为少数几个被批准具有从事海外衍生产品交易资格的国有企业,作为在国际能源产品市场上代表中国的重要交易商,中航油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内部控制架构。既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也配置了专职的风险经理和风险管理主管。对每个交易员的亏损限额都有明确规定:凡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都要提交给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的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将自动平仓。据报道,中航油只有10位交易员,即便按照10位交易员同时亏损最大限额计算,整个公司的最大损失也不应超过500万美元。然而,中航油最终的实际损失达到内部控制机制设定限额的100多倍,可见其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显然早已沦为地地道道的“花瓶”。
现代风险管理有两条基本的原则:一是风险管理自上而下的原则;二是风险管理独立并建立在良好公司治理架构基础上的原则。前者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强调的是公司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首要责任,他们负责在整个公司范围内自上而下推动风险管理,职位越高,权力越大,风险管理的责任也越大,更重要的是,高级管理层本身也应该成为风险管理的对象和重点。后者认为,在股东所有和经理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中,风险管理应该独立于具体承担风险的经理和业务部门,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要直接向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汇报。这是因为,在市场中承担风险的经理可能由于多赚钱拿到更多奖金,赔钱则由公司(股东)承担。这种不对称的风险激励而使得经理们具有承担高风险的偏好,自我控制风险的动力减弱。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在新加坡以年薪高达300多万美元而被誉为“打工皇帝”,而他给公司造成的5.5亿美元的损失却只能由公司的股东承担。因此,如果中航油的风险管理系统能够真正独立于“打工皇帝”陈久霖并将公司的风险承担和遭受的损失及时反映到董事会,中航油的损失料定会受到有效的控制。当然,中航油董事会也必须达到服务于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的良好公司治理的要求。
中航油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和系统最终沦为“花瓶”,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内控制度的失效使得任何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失去了前提基础和根本保障,二是衍生产品交易由对冲风险的手段逆转为承担风险的投机甚至赌博的工具。中航油事件充分显示了内控制度有效性对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有效性的基础保障作用。正是认识到这个问题,基于国际风险管理最佳做法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倡导内部评级等高级风险量化方法和认可衍生产品等风险缓释技术的同时,提出了采用这些方法的制度条件,即必须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对冲与投机的区别
投机和对冲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两种风险交易行为,但二者在概念上具有本质差异。前者的本质在于投机获利,是交易者基于对某种产品价格走势的预测,采取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基本策略,以期获取投机利润。投机本质上是以盈利为动机的风险承担行为。对冲交易的本质在于降低甚至消除风险,是交易者针对某种风险已经在其他资产或业务(通常被称为基础资产或标的资产)中已经存在的情况,采取反向的操作方式将风险抵消,从而使被对冲的基础资产或业务的未来价值和成本支出控制在所希望的水平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套期保值。例如,以进口航油为主营业务的中航油公司在国际油价高涨时面临进口成本上升的风险,因而具有套期保值的需求,可以选择买进石油期货或看涨期权,一旦石油价格上涨,买入的石油期货或期权所实现的盈利便可以抵补进口现货石油的成本上升。
尽管对冲和投机在理论上有本质区别,但实践中二者的差别往往只有一步之遥,甚至模糊难辨。对冲是两笔交易的组合,是对冲交易与基础交易风险的冲抵,如果基础交易不存在,衍生产品交易就成了以承担风险获取收益为目的的投机交易。比如,如果不是为了对冲进口石油面临的油价上升的风险,或者没有对进口石油套期保值的需求,单纯的期货交易就是一种投机获利行为。在5%的保证金制度下,5.5亿美元亏损意味着中航油的衍生产品交易规模至少高达110亿美元。以每桶50美元强行平仓价格计算,这相当于中航油要购买3000万吨燃油现货。但实际上中航油所供应的91家机场全年仅有500万吨航燃油需求。由此可见,中航油的石油衍生产品交易已经远远超出了套期保值的范围,成为了纯粹的投机行为。
投机和赌博是市场经济中最容易让人们混淆的概念和行为。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对风险的承担和对盈利的追求。但前者在市场经济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以承担风险换取收益的投资行为。作为投资者的投机者,其所追求的盈利在理论上表现为风险溢价,即所投资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高于无风险收益率的那部分。然而赌博本质上偏离了投资的范畴,赌博者所追求的是缺乏科学投资分析的某种极端盈利,这种盈利目标的实现通常只能凭借运气,但其结果大多是血本无归。
我们可以假设,中航油在建立空头仓位的初期还可能本着投机的心态,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基本面和油价历史数据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得出了油价下跌的预期。但随着油价的上涨,损失的积累,中航油试图加注扳本的赌博心理替代了最初的投资性投机心理,甚至在损失数亿美元的情况下竟然冒着被指控内幕交易的风险将公司15%的股票出售换来1亿多美元继续维持陷入巨额亏损状态的仓位。至此,中航油早已忘记了投资性投机所应该遵守的多样化分散风险、交易止损限额等风险管理规则,其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事实上已经演变成为一场空前的“石油豪赌”,一场资金实力的对决。不幸的是,它遇到的对手恰恰是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和丰富对决经验的国际对冲基金。
衍生产品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经济,市场价格——包括商品、汇率、利率和股票价格——总是不断波动的,而衍生产品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市场参与者以对冲风险的方式提供套期保值的工具。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既可用于套期保值来降低风险,也可用于投机获利从而增大风险。近二三十年来,金融衍生产品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在风险加剧的环境中广大市场参与者普遍的风险管理需求,而并非少数市场参与者的投机获利需求。在国际上,衍生产品用于对冲风险和套期保值是受到普遍认同和鼓励的,而用于投机获利则常常受到严格限制和监管制约。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市场化,衍生产品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一方面,随着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增加,以及国际投融资规模日益扩大,我国面临的国际市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和国际利率风险等也在不断加大,我们应该学会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衍生产品来管理这些风险,否则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由于缺乏对冲机制而给投资者管理风险带来的局限日益明显,近些年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呼声不断,加快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已成为市场经济深化的必然需求。

Ⅲ 从五大要素分析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

风险可以分为三类,即可预防风险(内部风险)、策略风险和外部风险。为追求盈利而自愿接受的策略风险和外部风险是无法通过制定规则来规避的,但规则却可以协调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效地改变或避免内部风险。内部风险,大多与企业内部的舞弊和疏忽有关,建立并执行严格的内部控制系统是降低此类风险的主要手段。

企业应当如何制定规则来控制内部风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EMBA学术副主任、首席财务官课程(CFO)学术主任苏锡嘉在中欧管理论坛上,就“危机中的企业和企业中的危机”的主题,深入讲解企业领导者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管理风险,提升经营业绩等问题。

COSO是在美国做舞弊调查的机构,延伸到了内部控制,提出内部控制的框架。COSO最基本的内部控制框架,(是)所谓的“三目标、五要素”。三目标,一是有效率且有效果的使用公司资源,后面两个目标是COSO加上去的——财务报表和合规。在三个目标中形成了从下到上、从基本到高端的五个要素。

一、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就是要建立企业的文化,让正直的人能得到重用。企业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做管理就是要形成企业里面的小环境,这个小环境让每个人都有意愿把自己身上光明、阳光的一面展现出来,把自己身上负面、不体面的东西想办法压下去。前两年美国有个团队做了一个研究,对美国财富500强的大公司说请给我一张名单,去年你们公司管理团队流失的人有多少个?列出来后告诉我有哪几个人,公司如果有可能的话是一定想办法留住他们的。他找这些人一个一个地去问,很多人给的理由居然是什么?我看到办公室里很多同事上班用公司的电话讲私人的事情,或者用公司的信封寄私人的信件,我不愿意和这些人成为同事。这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公司文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聚集在一起,把不认同这个价值观的人驱离公司,久而久之,所有留在公司的人都是具有同样价值观的人。

公司是由人组成的,所以一个好的公司文化必须要从建立、从招到最合适的人开始。招聘员工其实风险非常大。因为环境诚信有问题,怎样保证这些人正直、可靠,这是非常关键的。运作到后面,要建立各种各样的机制、机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并形成一定的经营风格、管理风格;很多时候,一把手决定了这个企业做事情是什么风格,而且很多风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在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环境中,防范风险的难度比其他环境大一些。

二、风险评估。风险是将来要发生的可能,在它没发生之前就找出来,难度很大。风险有各种各样的分类,一是内部风险,自己做事情能解决掉的风险;二是外部风险,市场环境突变、自然灾害等等;还有固有风险、剩余风险。

风险识别的关键是看到每个风险发生的几率有多大?产生的损失有多大?如果发生的损失可能非常大而且发生的概率非常大,最好的办法是咱们不干这个事情。我造成的风险可能非常大,但发生概率并不是太高,什么办法?转移,一个办法是买保险,(把)部分(风险)转移给别人;还有找人合资,找人分享。如果发生概率挺大(但)损失不会太大,最典型的是产品出质量问题,对策是加强质量控制措施,减少不良频率的发生。如果我采取措施防范,可能成本抵不上得来的好处。

你真正树立(风险)观念以后,你的行动变得完全不一样。有两家公司在日本福岛地震(中)的表现,告诉你(要)有风险意识。今天晚上谁都不要回家,立刻查出来世界上有什么东西只在日本福岛地区生产的,不管跟我们公司有没有关系,全世界去找,不管价钱统统买下来,一个晚上整个公司扑在这个(事情)上面。第二天全部做完以后,现在回去睡觉,大家等着数钱吧!说起来道德上有点恶劣,但从商业敏感度来讲绝对厉害。第二个例子是上海汽车在福岛地震的第二天早上9点钟紧急召开集团办公会议,董事长只提一个问题,福岛地区生产如果不恢复,上海汽车生产可以维持多少时间?因为汽车很多配件都是日本生产的。全公司立刻报上来,6个月。第二个问题,继续查零配件世界上有没有可代用的东西?一项一项落实,报告上来每一样东西世界上都有替代品。又问,能不能用?不能。因为所有汽车零部件用上去必须要有一个认证过程,认证过程多长?最短9个月。董事长说从今天开始全公司全力以赴解决认证问题,一定要在6个月之内解决认证。公司对于风险防范的事情,一有点事情立刻想到(会)受什么影响,一天都不能耽搁。

风险还有一些思考,第一是应不应该回避风险?你要想清楚一点,做企业本质上讲就是冒险,成功的企业家都是愿意冒险的,不愿意冒险的人不可能会成功。但我们永远想清楚,企业需要冒险,但必须是只冒可以承受的风险,绝对不冒不能承受的风险。比如,我说我掏1块硬币拿出来跟你玩,翻到正面你给我5块钱,翻到反面你给我5块钱,挺好玩的,玩一下。我再说,翻到正面你给我5个亿,翻到反面我给你5个亿?玩不玩?你这时候不会想万一我今天赚了5个亿晚上怎么花这个钱呢?你首先想到(的是)万一我输了,我到哪里拿5个亿还给这家伙?我能不能承担起这个风险?我才做。如果成功了会有多大的好处?

企业冒险,影响生死存亡的风险是决定。中国人经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非常虚伪的,因为在现代的商业社会里,疑不疑人是对他负不负责,最好的(是)我不给你任何犯错误的机会。所以我到每一家公司做独董,给做风险控制、内部管理的人只给你八个字,相对独立、合理欢迎。

我们鼓励创新,创新是不是等同于冒险?是不是一旦创新、风险控制一定会差?越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更多使用控制。创新和控制其实是不矛盾的,真正要创新有效,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投钱,这不是创新。

如果你面临如下选择,一种是牺牲核心员工以消除重大风险,二是保护核心员工但可能留下重大风险,你选择哪一个?保护核心员工和消除重大风险,哪一个更重要?消除重大风险。首先把风险堵上再说,牵涉到不管什么人以后再说,再冤枉这一刀必须斩下去。从道理上讲,风险防范为上,保护核心员工为次;但真正叫你动手,那个人看上去那么的无辜,你现在为了一点风险要把他先宰下来,你下得了手吗?如果下不了手,临阵畏缩,你觉得这个人有没有罪?应不应该受到处罚?这些都是在实际风险控制中非常实际的问题。碰到这些让你困惑的(问题的)时候,很多人往往觉得下不了手,但下不了手,真的导致风险爆发的话很可能整只船就沉下去。我让大家想一想,被误伤的这个人心里会怎么样?会不会怨恨?电影里面的“007”真是高尚,回到警察总部来毫无怨言,而且要继续拼杀,实际工作中没人做得到。没人做得到会怎么样?带来下面一个问题,这些人如果证明真的是冤枉的,应不应该、能不能够让他回来官复原职?基本规律是打死也不能让他回来。

为什么?告诉你一个简单的例子。雷诺汽车前几年发生一件事情,一个副总举报、揭发另一个副总把公司机密的商业资料透露给竞争对手,拿出证据来,公司董事会震怒之下把那个副总和手下一帮人全部开除了。一年之后,事实证明举报是阴谋报复,诬告的副总再开除,(被冤枉的)那个副总要求回公司,雷诺(说)要多少钱可以商量,回来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为什么?不仅是心态变了,你要想清楚,当时公司上下经过一场非常剧烈的政治变动,把那条线的人调出去了,现在如果让它回来,公司不得安宁,他要回来(整)原来整过他的人,每个人重新站队,这个公司折腾不起,(所以)不能回来。你要想清楚,个人对于公司来讲永远是次要的。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有很多措施。有一家公司,所有的存货采购,任何东西采购进来,如果十天之内没一个人领用的话,总经理的电脑上会有一个红灯亮起来,(他)立刻查当初是谁提出请购的?请购理由是什么?批准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买进来以后十天没用?资金成本由谁承担?这个(制度)建立起来以后,类似错误不会犯第二次。公司不怕犯错误,最怕犯重复性的低级错误,这是公司不能忍受的。

建立控制制度,有些事情非常重要:

一是区分不相容职务,就是奉行一个基本原则——两个人干一件事情总比一个人自己干要安全,因为两个人有一个监督和约束。有些工作天生不能由一个人干,比如会计和出纳不能由一个人干。我举一个例子,这是企业担保的职能,把担保这个环节中牵涉到几个管理环节,我1、2、3、4、5、6、7列出来,至少有7个职能,哪几个必须由不同的人做。现在,不相容职务如果划分出来,做出来以后仍然出问题,这种风险在哪里?什么情况下不相容职务分离开来最后还是出事了?串通。所有的控制措施最怕的一件事情就是串通。怎样解决串通的可能?这是每个公司都绞尽脑汁的事情。有的比较小的企业、有些老板会有一些私人的独门秘诀。有些老板说,我的独门秘诀就是今天出纳不在、会计在的时候说,你小子注意,出纳反映好几次了,你经常上班的时候遛出去,会计听到(之后)对出纳恨得都牙痒痒的;(但)等到他们两个人哪一天说穿了、说透了,(老板)就惨了,所以这不是控制,这是权谋。也有一些人说,我的基本原则是这两个人绝对不能一男一女,特别不能年龄相近,一定不能是同乡,不能(是)一个学校毕业的等等,让你两个人共同语言越少越好。怎么解决串通问题始终是一个困惑。关键岗位必须强制连续休假10天以上,休假期间一定有人顶岗。比如新加坡把英国银行搞垮的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工作特别辛苦,好几年都没有休假了。他怎么可以休假?他一休假全部都要露馅的。

二是明确岗位责任,我一再强调必须要有书面的岗位责任承诺书,每年要签一次,(这)带来两大好处。第一个好处是每年对每个岗位重新做一个复核,对他承担的责任做一个提醒,尽管是例行公事但至少是一个提醒。第二个,一旦有什么事情上法庭,有法律作用的文件,也就是说你承诺过必须尽到这个责任,如果你没有做到,(在)法律上必须负责任。岗位责任承诺书,现在基本上大的公司一定要你签,但岗位责任承诺书本身公司要有认证和复核,最怕你没有准确描述。

三是作业流程图,把每一个步骤落实到纸面上,你先走什么、后走什么。比如供应商评选,这件事情在每个公司中都是一个非常非常烦人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很多作业流程都是非正式的,一旦非正式的东西放在纸面上来会发现无穷无尽的争吵。碰到类似的问题,四个部门的负责人放在一起,这个事情做下去了,一旦划到流程图不行了,必须先到他这里,我用流程做下去,四个人全部跳起来说,这怎么行呢?现在的话如果我同意了,你们3个人分分钟可以否决我,我说什么意思啊?现在他们3个人不同意的东西,我连看到的机会都没有了?一旦划到流程谁有权做什么,因为牵涉到不同部门的利益、牵涉到责任再划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麻烦。

四、信息与沟通。现在是信息时代,让信息在企业中间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这是极其关键的。对于信息控制,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合适的时间让人得到合适的信息。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到太难了。现在每个企业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但天量的信息每天在产生,究竟起什么作用?企业里几乎没有人说得清楚。企业接触信息的授权在绝大部分企业里都是不精细的,信息系统由于很多看不见的东西,只要有人在里面有机会打一个补丁,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有的补丁损失还有一些,有的补丁带来很大的(损失)。

上海有一家法资超市,欧尚超市,里面有个小伙子管计算机系统,每天营业结束关门以后,他把营业数据汇总统计送到法国总部,这注定了他每天下班都在其他人之后。有时候他肚子饿,他有一天晚上肚子饿就走到超市拿面包,我在上班工作,拿一个面包吃,数量万一和计算机的数字不对,要负责任的。(于是)他就吃一个面包,打一个补丁,弄完以后发现这一招很简单,肚子饿就到前面拿面包吃。千不该、万不该,一天有个装卸工是他朋友,肚子饿不饿,要不要吃面包?你随便拿。你怎么有这个本事?我保证你没有问题。到底怎么弄的?我老实告诉你们,我在计算机打一个补丁,谁也看不出来。那个人比他多一个心眼,面包可以拿,那钱也可以拿啊!他说不对,钱我拿不到,钱都在收银那里。他说你别管了,收银员我搞定,计算机你搞定,这个人就买通收银员。他招募了20多名收银员,计算机上做一个补丁。(后来)法国总部发现这家分店每天营业额不如以前,好几个人查也查不出来。后来有一次法国来的人,非常偶然,捡起小票一看就知道,打出去有一个抵扣项,几个月的时间(他们)拿了200多万。超市是利很薄的行业,一个店拿掉200多万是非常大的数字。

计算机系统如果被人做手脚是非常危险的,但计算机系统用得好,有时候可以帮助你控制,毕竟计算机是毫不留情的。我有一个学生经营星巴克咖啡,他说有一家店老是怀疑有问题,因为这家店的营业收入和消耗怎么都对不起来,总觉得有问题。后来仔细分析发现,两家店串通,我们账上只进3杯,我给你还是给5杯,最大的可能就是每次收银机(打开)出来的时候,如果要做手脚停留的时间一定比平时长。他就测算这家店每次超过多少秒的收银行为出现的概率和其他分店是不是不一样?一分析,明显多,就知道这家公司肯定有问题,计算机告诉你的不可能有假,专门在收银机上偷偷装了摄像头,一查就查出来了,所以电脑可以帮助你把握风险,这是信息的质量问题。

五、监控。监控是到了最后一关了,就像足球场上的守门员绕过你进球了,所以所有公司领导一定想办法让你知道,你承担的是最后的责任。很多人没意识到我这个责任有多大。企业领导最后做监控通常用什么手段来做?签名。但太多人签名签得太随意。

我曾经在一家大型企业做独董,我就看不下去了,我说签名签得太随意,我开董事会的时候要求董事会给我一个授权,我这个要求太冠冕堂皇了,没人有理由否定,董事会一致同意给我这个授权。我拿着授权把风险控制的人召集起来,我说现在(我)得到董事会正式授权,允许我对监控做一次检查,现在你们只听我的,不听任何其他人的,做什么?替我把公司上上下下,从董事长、总经理开始所有人去年的签名随机抽查100个,列成表,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这个人说,你去年几月几日在什么东西上签名,现在请你告诉我当时签名掌握了什么证据?有什么理由相信你这个签名是负责任的?十有八九被问的人一头雾水。我把所有调查下来的结果列成一张表摊到董事会桌面上,我说这就是我们公司的签名。我这样做会对很多人以后签名起到非常大的提醒作用。

我同时(还)要做一件事,减少公司签名的数量,特别是要杜绝几个人共同签名。几个人共同签名说起来是集体负责,其实是没有人负责的。一方面减少签名,另一方面做到每一个签名的人必须让他明白你承担什么责任。

签名意味着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你掌握了签名所需要的所有证据;第二,你明白签名以后可能产生的后果;第三,你愿意承担签名带来的所有责任。所以一个公司要建立文化,让签名的人知道签名意味着三件事情,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三件事情你千万不要签,在这个立场上监控所起的作用。

企业现在大量工作实际上用中介在做,怎样善于利用中介的力量帮助你?比如审计师,审计师承担法定的发表独立审计意见的责任,但(这)并不妨碍你请他们帮你一个忙。我到很多公司都会对审计师说,我知道你法律上没有这个责任,但就算你帮我一个忙。什么忙?第一,你到下面去看,会看到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请你帮我注意观察一下我下面的人在干什么?哪怕他们在聊八卦的事情请你帮我听一听下面的人关心什么?有没有问题?第二,请你告诉我,我下面的人称不称职?你们的工作做得好不好,这样一来好处是什么?好处是审计费用一分钱也不增加,但额外得到了一些你想要的信息。企业所有的中介服务,你应该想方设法想一想,能不能让他多提供一点有价值的服务?

内部控制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制度形成、装订成册,锁进抽屉,从此无人问津,这是最可怕的。所以每个企业要保证制度做下去有后续的行为,这时很多公司想有一套措施,保证制度的缺陷能够得到及时的报告。所谓缺陷,一种是设计缺陷,一种是执行缺陷。有一家大型的集团公司采用的办法是每一家分公司自己报,你今年内部控制有几个设计缺陷,然后叫总集团审计部去查,两个数字分别报到董事长这里。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羞辱,每一个分公司几年以后要报内部控制结果的时候都战战兢兢的。你必须要有一个办法让下面的人不敢掉以轻心。

网上调查很多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最难的是什么?绝对占第一位是一把手舞弊。这是中国特殊的问题。中航油在新加坡出事以后,当初我们想要一点面子,是不是让中国证监会调查?新加坡交易所断然拒绝,说让我们调查,不能让中国调查,他调查以后形成一个200多页的调查报告,调查出来的第一个结论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第一个结论是中航油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世界一流的,他专门花了几百万的钱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且他知道中国人比较讲情面、讲关系,两个关键岗位,一个是风险控制官,一个是操盘手,(这)两个岗位专门找了老外来做,两个澳大利亚老外,这样不讲情面。但是这么好的一套制度居然会出这么大的一个漏洞,接下来的结论非常简单,这套制度管住了所有人,除了陈久霖。换句话说,再好的制度只要有一个人可以置身制度之外,这个制度就是废纸。好的制度涵盖了所有人、所有的经营环节,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销售付款,销售、采购这两个在所有制造性企业里都是最大的风险。销售和采购正好是两个阶段,做采购的人在公司是孙子,在别人那里是大爷;做销售在公司里是大爷,到别人那里是孙子。潜在利益非常多,销售的人说我稍微晚一点付款行不行?最怕(的情况是)你给他的工资明显低,而那个人还是每天阳光灿烂上班,十有八九这里面肯定有补偿机制在里面。

内部控制,如果你的大老板不是非常积极的想做这件事,我劝你千万别去干,因为这件事情没有真正高层的决心和热情,你一定做不下去。因为这件事情牵涉到两件事情对他影响最大。第一件事,利益格局;第二件事,成本。所谓利益格局是企业中间任何现行制度的改变,通常都会动到某些人的奶酪,你都不知道奶酪在哪里,你无形之中会伤害一些人的利益。比如采购制度的改变、供应商的选择,特别是一些公司推集中采购的时候,集团采购经常会碰到莫名其妙的障碍,这个障碍就是你动了某些人的奶酪。

公司做内部控制最经常出现的现象(是),公司老板推一套新的控制制度,部门经理就会说,老总啊,我同意,我们公司真需要一套新的控制制度,这套控制制度我从心底里赞成,但恐怕今年业绩完不成了,我个人觉得业绩完不成没关系,新的制度应该推。老板一听就急了,董事会承诺过。老总你不讲理啊,你又要推制度,又要达到业绩,这实在太难了,要么这样好不好?我知道业绩承诺过、公告过,今年全力以赴先把业绩做好,这个制度明年大家来推。这个话说完老板会说什么?老板说看来也只有这样了。明年还会不会推?十有八九提都不会有人提了。一个新制度推下去,如果你对阻力预先没有足够的估计,十有八九后果一定惨重。

二是收益与成本。你能够防范的风险仅仅是一种可能,但你花下去的成本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字,很多人讲我花钱有没有必要?因为你说的风险怎么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果你没有思想准备就做不下去。

三是控制和效果。控制程序越多就越不爽、越不方便,节奏越慢。如果你要高效率的,能不能做到?这个东西有时候就是非常微妙的,有时候一个离奇古怪的念头很可能证明是正确的念头。恒大许家印当时投票(买足球队),结果只要一票就够了,许家印不管董事会其他人,做得风生水起。如果按照正常风险控制的程序,许家印这个足球(对)是无论如何不能买的,现在买下来对公司是正面还是负面的?看起来很可能是正面的。换句话说,风险控制如果严格按照程序未必让你做出最有利的决策,(它的)作用主要是避免危险决策,但不能帮你形成最高效的决策。企业从根本而言是靠出好产品、好服务来挣钱的,不是靠好的风险控制挣钱的。所有企业的一切行为必须为企业创造价值。风险控制如果不能带来经营改善,不能带来价值增加,所有控制(行为)都不应该存在。所以必须要有经营观念在风险控制里面。

做风险控制本质上讲,是一个非常让人难受的工作。为什么?风险控制(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什么呢?花的钱看得到,但真正产生的价值未必能看到。所以做这个行业的人非常苦恼的是风险控制要做到极致的是公司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一点事情都不出,但如果公司一点事情都不出,公司就会问要这些人干什么?

我举一个例子。现在外面有H7N9,禽流感得了这个病一定会死人,你相信我,花500元买这颗药,你吃下去,一年真的没有得这个病,我现在问你一句话,你会不会感激我?100%不会。因为你一年之后看,张三、李四、王五都没有得病。这里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永远没办法证明本来就不会得病还是吃了我这个药不得病。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雅量,很多时候,在成本压力大的时候,这方面会舍不得投入;(但)等到你真正看出拿掉(风险控制)的作用,通常就太迟了。

Ⅳ 中航油案例, 从内控角度分析

二、原因分析
(一)控制环境失效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因素作用的基础,直接影响企业内控的贯彻执行,是企业内控的核心。中航油事件正是由于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外部治理对公司干涉极弱导致的。“事实先于规则”,成为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期货交易上的客观写照。中国证监会的监管人士向媒体透露了这样一个经过:中国航油(新加坡)在2001年上市后并没有向证监会申请海外期货交易执照,后来证监会看到其招股书有期货交易一项,才主动为其补报材料。中航油用新加坡上市公司的身份为掩护同国内监管部门展开博弈,倚仗节节上升的市场业绩换取控股方航油集团的沉默,从而进入期货和期权业务;而监管方对此不仅没有追究到底,还放任其“先斩后奏”的行为,直至投机和亏损的真实发生。而中航油的董事会更是形同虚设,普华永道对公司董事会成员、管理层、经手交易员进行详细问询,出具了详细的调查报告。透过当事人之口,中航油(新加坡)这家一度被认为是“样板”的海外国企,内控混乱不堪、主事人不堪其任、治理结构阙如纸上谈兵。
(二)风险意识薄弱
中航油内部的《风险管理手册》设计完善,规定了相应的审批程序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通过联签的方式降低资金使用风险;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将现货、纸货和期货三者融合在一起,全盘监控。但是自2003年开始,中国航油的澳大利亚籍贸易员Gerard Rigby开始进行投机性的期权交易;陈久霖声称,自己并不知情。而在3月28日获悉580万美元的亏损后,陈久霖本人同意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Cindy Chong和交易员Gerard Rigby提出的展期方案。这样,陈久霖亲自否定了由他本人所提议拟定的“当任何一笔交易的亏损额达到50万美元,立即平仓止损”的风险管理条例,也无异于对手下“先斩后奏”的做法给予了事实上的认可。
(三)信息系统失真
中航油(新加坡)通过做假账欺骗上级。在新加坡公司上报的2004年6月份的财务统计报表上,新加坡公司当月的总资产为42.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11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为73%。长期应收账款为11.7亿元人民币,应付款也是这么多。从账面上看,不但没有问题,而且经营状况很好。但实际上,2004年6月,中航油就已经在石油期货交易上面临3580万美元的潜在亏损,仍追加了错误方向“做空”的资金,但在财务账面上没有任何显示。由于陈久霖在场外进行交易,集团通过正常的财务报表没有发现陈久霖的秘密。新加坡当地的监督机构也没有发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还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这么大的一个漏洞就被陈久霖以做假账的方式瞒天过海般的掩盖了这么久,以至于事情的发生毫无征兆。
(四)管理失控,监督虚无
中航油(新加坡)董事兼中航油集团资产与财务管理部负责人李永吉身,没有审阅过公司年报。其次,即使李永吉想审阅年报,也有困难。因为身为海外上市公司董事,他英语不好,所以不能从财务报表中发现公司已经开始从事期权交易。荚长斌兼任中航油(新加坡)董事长及中航油集团总裁。他强调,由于中航油集团并没有其他子公司在中国以外上市,所以董事的职责对他而言是不熟悉的。他指出,直到2004年11月30日,董事会一直都没有对陈久霖有“真正的”管辖权。与李永吉一样,荚长斌声称,语言障碍使得他对中航油(新加坡)缺乏了解和监管,而且,尽管身为中航油(新加坡)董事长,他的财务信息却来自位于北京的中航油集团财务部。同时,由于监事会成员绝大多数缺乏法律、财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内部审计平时形同虚设,这种监管等于没有。在经营过程中内部控制失效、董事会和监事会监督功能虚化、缺乏必要的内部审计,中航油的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三、思考
中航油事件给大型国有企业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企业的重视。中航油内部控制的失败,更是引发了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新思考:
(一)必须健全管理机构,理清管理职责。
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经营管理者实质上拥有了企业控制权,由此管理者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监督评价自己,势必产生滥用职权、牟取私利、独断专行等后果。对内部控制而言,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如何实现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督,是企业日常监督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潜能,股东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才能真正受到保护。
(二)应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及企业内外部的各种风险因素。制定风险管理目标是控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企业要在整个组织内部制定协调一致的目标,找出企业关键性的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设置关键控制点。由于有限的管理资源和可观的控制成本,使得企业的精力不能放在所有的细枝末节上,所以,就要求董事会和管理层特别重视可能发生重大风险的环节,且将风险管理作为内控的最主要内容,从而提高决策者判断、控制和驾驭风险的能力。
(三)应从关注内控建立转向内控运行和评价。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设计内控时,也是花了相当大精力的,但在如何保证实施制度方面,却缺乏应有的措施。因此,内控必须要有一个监督机制来促使它的执行。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本身在企业中不直接参与相关的经济活动,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但同时又处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比较熟悉,对发生的事件比较了解。公司的内部审计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任何重要的审计决策都经董事会批准。这既保证了公司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又保证了其权威性。在这样的前提下,内审部门通过对内控的审查和评价,可以从中找出控制薄弱点,发现内部控制不尽完善和执行无力之处,进而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以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执行。
(四)内控的对象应从基层转向高管。
中航油事件的致命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个人权力过大,缺乏对个人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管,使得个人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得不到执行。一个表面看起来制度规章明确、组织健全、人员齐备、技术先进的内控或风险管理体系,其在实际运行中能否有效管理风险和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关键在于高层领导在这个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不仅因为他们是内控的首要责任主体和最基础的推动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本身所拥有的绝对权力,所以高层领导必须纳入到以相互检查和权力制衡为基本原则的整个内控体系中,成为控制和约束的重要对象。否则,高层领导将具有超越内控约束的特殊权力,从而导致整个内控或风险管理机制形同虚设,从根本上丧失有效性。

Ⅳ 内控失败的国有企业有哪个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还是个新手,以投机为目的金融工具交易,势必会成为国际金融大鳄的“盘中餐”。当然,中国企业从事金融工具的案例比起1995年巴林银行破产案(股指期货投机亏损14亿美元)、1996年住友商社巨亏案(铜期货投机亏损26亿美元)和1998年美国长资公司破产案(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进行俄罗斯国债和日本股指投机亏损43亿美元),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但是,单单中航油的损失,已经是国资委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其实早在1997年株洲冶炼厂就因为进行锌期货投机,造成亏损1亿美元。然而,同样的事件在2004年、2005年重新上演。

虽然我国政府多次强调国有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仅限于套期保值,但是国有企业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投机的行为屡有发生;核心原因还是投机心理和缺乏监管。因此,为降低国有企业金融工具投机风险,一定要加强金融工具投资的监管和相关业务操作的内部控制。

3.结合案例看大型国有企业的高风险业务控制

2006年7月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非主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一般控制在10%以下;自有资金占总投资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上;总投资规模不能超出企业财务承受能力,企业资产负债率要处于合理水平。2006年10月国资委下发的《关于做好2007年度中央企业财务预算工作的通知》,特别强调:央企要加强对外投资、收购兼并、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股票、委托理财、期货(权)及衍生品等投资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预算控制,及时跟踪和评测高风险业务的风险水平。

从国资委的相关规定和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多元化投资和金融工具投机确定为大型国有企业的高风险业务是确切的。因为,一方面大型国有企业获取从事高风险业务的资金更容易,获得金融工具交易资格(尤其是境外期货、期权)也更有先天优势;另一方面此两类业务风险的发生对大型国有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

为了防止大型国有企业的高风险业务发生,企业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控制:

(1)建立正确的风险文化和意识

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建立正确的风险文化和意识,就是要不能因为强调利润和规模增长,把业绩提高依赖于高风险业务,而忽视从事高风险业务的高风险性。

(2)完善高风险业务控制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

现在大型国有企业涉及到高风险业务的管理制度比较少,因为这些业务涉及到决策,又多属于新兴业务。另外,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从而也导致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丧失。主要的原因有企业领导人不重视内部控制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等。

(3)完善法人治理,建立决策者的制衡机制

大型国有企业管理的行政色彩比较浓,法人治理没有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还比较严重,管理层独断专行是导致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大型国有企业最大的风险是战略决策风险;一方面表现在战略方向选择的错误,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战略风险认识和管理不到位。

(4)加强国资监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虽然十六大已经明确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要做到“管资产、管人、管事”,但是国资委对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还比较落后。主要原因是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监管的技术和手段还比较落后,比如还没有建立一套可行的风险预警机制。

Ⅵ 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1外部成因
(1)法律不完善
关于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性的法律,有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2001年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但是我国还没有对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出台强制性规定的法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只规定了“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而对于由内部控制所引起的高管越权、大股东占款等问题则规定的少之又少。比如中航油巨亏事件暴露后,新加坡立即进入由新加坡商业事务调查局、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新加坡交易所负责的刑事调查程序。在调查过程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陈久霖被拘捕,同时中航油另外四名高管的护照被新加坡警方收缴,并限制出境。而在国内,竟没有首先进入法律程序,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而是先进行重组,再追究责任,明显我国法律存在程序上的不合理,给相关责任人逃脱处罚的机会。
(2)证监会监管不利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是上市公司的法定监督管理部门。证监会负责制定发行证券的规则、审核并监管企业发行证券。但在实践运行中,证监会的监管作用并没有对上市公司十分有效,主要由于一处罚不及时,二处罚力度小。
2004年12月,证监会对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作出处罚。原因是该公司自1997年至2001年利用募集资金38300万元和自有资金30500万元进行证券投资,虚开销售******虚增利润15800万元,将证券投资转回收益11124万元冲销费用虚构利润。时隔三年,证监会的处分早已起不到惩前毖后的作用了。
又如湖南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虚构税前利润6354万元,多披露募集资金2926万元投入项目投资、帐外应付票据22533万元。该公司还以自然人名义帐外出自设立7家子公司,用于买卖股票、资金划转等。然而证监会与2005年8月处理结果是对天一科技处以50万元罚款,对董事长给预警告并罚款10万元。
可见证监会若执法不严,处罚不力,违法不究,将很难起到遏制上市公司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不能起到推动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的作用。
(3)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
我国的资本市场较国外的资本市场相比有诸多的不完善之处,运行机制和法律法规都还很不健全,交易不规范,暗箱操作,非法牟取暴利时有发生。同时,且普遍存在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现象,如果要求完全披露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状况信息,投资者将更加失去信心,导致市场更加混乱。
另一方面,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流通股仅占总股本的31.6%,这使得中小股东要权衡实行监控的成本与收益,理性的选择就是放弃监控权,采取“搭便车”,以二级市场的交易为主,因而关注点放在了企业的营运结果上,而放弃了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关注。
(4)外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忽视
外部审计包括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这两方面对内部控制的监督都未起到应有的作用。政府审计的主要目标仍是查处违规违纪,近年来已经向会计报表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方向靠拢,但对公司内部控制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形成对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及执行情况进行约束、检查和奖惩,对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力度不够。而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所关注,但其调查也多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无法起到完善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
(5)理论自身缺陷
内部控制理论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即使设计的再完美,仍难以保证绝对预防或察觉所有不正常现象的发生。内部控制主理论要有以下几方面缺陷:
○1环境是变化的,而内部控制制度是固定的。企业所面对的环境不断变化,内部控制制度若要达到让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保护资产等目的,就必须不断随着环境的变化更新,调整过时的条款。然而企业中的制度基本上是不会变的,这和时刻保持内部控制的先进性产生了矛盾。
○2内部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内部牵制。这是内部控制最早提出的内容,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但如果企业内部不相容职务的人员互相串通,那么内部控制的这一内容将失去意义,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出纳和会计合伙挪用公司资金,保管员和财产记录员联手作假,都将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公司发生舞弊现象。
○3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企业一贯支持的原则,在内部控制方面也不例外。控制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复杂,相应的控制成本也越高。如果增加的控制环节过于降低工作效率,就可能会放弃实施这项内部控制。由于企业资源有限,对于很少发生或不经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企业不会制定相应内部控制制度,但当这些经济业务发生时,就没有相应制度来对其进行约束了。
○4各种控制程序都是针对其相应的内容由执行人员对其进行监督控制的工具。但对于执行人员的行为,该程序却无法对其进行监督,这是程序无法避免的缺陷。当内部控制的监督执行人员滥用职权或不正当使用权利时,内部控制也将完全失去租用。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将按照管理人员的意图运行,尤其是企业负责人的决策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决策出了问题,贯彻决策人意图的内部控制也失去了相应的控制职能。
2内部原因
(1)产权不明晰
产权明晰有利于协调劳动者行为、分为劳动成果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产权不明晰,委托人和代理人就不能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委托人无法对代理人进行有标准的考核,代理人也因此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而容易引起随意决策和浪费行为。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产权不明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内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控股权实质上仍然是国家所有。国家是人民意志的代表,人民就是国有股的所有者,是企业的委托人。但是这仅是名义上的所有,实际上任何的个人都无权对其拥有产权的国有资产自行决定处置。这就导致了上市公司“出资人缺位”,产权不明晰。高级管理人员无需对自己的行为向委托人承担任何责任,造成了他们无视内部控制制度,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甚至通过损害企业利益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2)独立董事形同虚设
2001年8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正式确立的独立董事制度。根据规定,独立董事的候选人人选由董事会、监事会和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提名,独立董事津贴标准由董事会制定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这其中就存在着缺陷。任命与薪酬都由董事会,监事会决定,董事会又由大股东支配,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根本不能完全保障。
此外,独立董事多来自于上市公司外部,不在上市公司中任职,这就使得独立董事信息不对称,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上许多内幕或刻意隐藏的问题很难发现。独立董事又大多是兼职,每年召开董事会次数有限,仅靠几天的会议就决定企业的经营方针,显得有些草率。
(3)股权结构缺少监督
就前面提到,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十分严重,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监督和约束。在2004年广东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1066家样本公司进行的实证研究中,84%的上市公司董事长、68%的上市公司总经理来自第一大股东,第一大股东在董事会中投票权过半数的达64%。[9]这表明第一大股东在董事会中拥有绝对的投票权和控制权,其他董事根本没有权利来对大股东进行监督。对于机构投资者,流通股只占总股本的1/3,也无法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产生大的影响,无法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起到制衡的作用。没有有效的监督,内部控制也无法使管理人员自觉的遵守。
(4)缺乏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任何制度的完善都需要有反馈的支持。内部控制评价机制是完善内部控制的必要工具,是保证内部控制顺利实施,起到应有效果的机制。我国上市公司大多都有较为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对其执行效果和制定标准却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价机制。究竟内部控制执行的情况如何,内部控制的制定是否合理,如果这些都不得而知,那么内部控制的完善进程将相当的缓慢。
(5)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认同关系、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践经验的沉淀和升华,是企业员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核心支点,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准。[10]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依赖于健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对待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态度,是企业管理行为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形成的精神上的结果。如果企业文化是积极、敬业、诚信的,与内部控制制度相协调,那么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成本和执行成本就都会降低,执行效率也会提高。反之,消极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对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游离于制度之外,导致内部控制的实施效率低下,成本提高。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要存在两种不健康的企业文化:
○1无明确企业文化。有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十分明确,规定员工的责任和义务,但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没有对员工进行价值观的倡导,使内部控制的执行缺乏活力,员工没有积极性主动执行。
○2过激文化。有的企业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和文化理想,倡导超出企业范围的使命感。大而空的口号让员工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忽视了现实中的工作,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十分不利。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控制度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很多的问题,应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整改和完善。但鉴于篇幅有限,笔者认为要对公司有实际借鉴意义,应从公司的可操作性出发,站在公司管理层的角度,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
通过以上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回顾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以COSO框架为基础,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完善。虽然企业风险框架理论是内部控制的最新发展,其内涵相对COSO加入了更多的目标和要素,相对更加完善,但我国现在理

Ⅶ 求中国在境外进行金融投资的失败案例如:国储铜事件,中信泰富事件,等等.

中航油套保失败。
---------------

中航油事件始末

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op-tion),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公司因而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10月:油价再创新高,公司此时的交易盘口达5200万桶石油;账面亏损再度大增。

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已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

10月20日: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

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同的保证金而遭逼仓,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11月8日到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截至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

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

Ⅷ 求一个企业内控问题导致企业受损失的案例 谢谢了~

巴林银行、兴业银行、中航油(新加坡)、中海运(釜山)、三鹿奶粉等等

Ⅸ 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二者是一种什么关系中航油

风险管理是个大概念,而内部控制相对风险管理来说就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了。
怎么理解呢?我举一个例子
首先了解一下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的概念。前者是当你设定好一个目标后还未开展任何风控活动就面临的所有潜在风险。剩余风险就是当你设定好目标后,认识了潜在风险,那么通过一些列的控制活动来降低、规避、转嫁这些潜在风险后还有未能被控制的潜在风险。
其中这个一些列的控制活动中对自身(内部)进行控制的称为内部控制。因为外部风险是不可控的,只能预测。
在ISO31000的框架中,Internal Control 就是 Risk Management中的第四个关键点。

我想你这么理解可以方便一些。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