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草根听证会
⑴ 该不该重建圆明园(正方)
圆明园管理处带着一份"圆明园数字互动体验中心"招商项目表,出现在了2008年北京旅游产业项目推介会上,他们希望在圆明园内新建包括4D影院在内的体验中心,通过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给游客还原出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圆明园,此次圆明园"重建"话题,引起了各界关注。
"不能守着废墟过日子",这是圆明园管理方给出的一个理由。这个理由若是细加琢磨,我认为经不起推敲。
首先,圆明园最大的价值恰恰就在于这个见证了八国联军侵华的中国最著名遗址所产生的荒凉感、悲壮感与沧桑感。所以,无论圆明园管理方有怎样的商业冲动,都不能以这样或那样的名义去包装开发圆明园遗址,即使"对原有建筑进行改建",也极有可能对圆明园废墟造成景观上与视觉上的破坏,从而使圆明园真正有价值的废墟成为商业的附属品。
其次,"不能守着废墟过日子"本身就是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理念的曲解。文物之所以为文物,就在于其以历史原貌展示给后人最真实的一面,让后人在直观文物时感受到或喜或悲的巨大力量。保持文物原貌就是对文物最好的呵护。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笔者赴雅典采访,在雅典城中看到的古希腊遗址无数,无论是荒芜的宙斯神庙,还是苍凉的巴台农神庙,都保持着原有面貌。所有的商业开发商都在其遗址周围开发,而非在其内部。雅典城中更是难见5层以上的楼,究其原因,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希腊文化遗址,使其不被后来的建筑夺去光芒。雅典人的文物保护理念,无疑值得国人参考与学习。
再次,在古旧沧桑的圆明园建现代化的4D影院,与其整体风格极为不搭,只会破坏圆明园的历史感与肃穆感。而且,过多的游人涌入圆明园去看电影,也会让圆明园遗址的荒芜气息消失殆尽。如果连最古老的历史氛围都在现代化的设施中消隐,那圆明园废墟蕴藏的历史与文化又从何而来呢?
记得上一次围绕圆明园产生的争议是给圆明园湖底铺膜。2005年4月13日,圆明园整治工程环境影响听证会在国家环保总局举行,第一个发言的兰州大学教授张正春所说的一番话至今发人深省:"圆明园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高度结晶,难道社会进化了这么多年,中国人反而丧失了保护、建设圆明园的智慧?不是的。是因为有人从眼前利益出发,忘记了长远利益!有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忘记了全局利益!"
保护文物就应该承受得住寂寞与孤独,而不应为眼前暂时利益所迷惑所左右。保持圆明园原有面貌不变,就是对圆明园废墟价值的最大爱护。那些打着保护文物旗帜的管理者们,为什么就"不能守着废墟过日子"呢?
⑵ 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人教版,第七组有。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今天,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揭露了帝国主义的野蛮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读了文章后,我才知道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有保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圆明园内运走石雕 、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那侵略者不仅抢夺了那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烬。
我真为这个犹如人间仙境,巧夺天工,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园林而感到惋惜啊!为了不再让这段屈辱的历史重演,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学好各项本领,继“神州五号”之后,为研制并发射更多的火箭做后备力量,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我们的国家不容侵略,我们的人们民不再受侮辱!
⑶ 圆明园是否重建辩论会
前一段时间我们上了一节公开课,名字叫:《圆明园的毁灭》,在课文和老回师的课外资料答中我体会到了圆明园的美丽,也为失去这样一个世界瑰宝而惋惜,在快下课时我们对圆明园是否重建做了小小辩论,虽然圆明园是那样美丽那样璀璨,但是圆明园不能重建!
博客小小辩论会
我在此和表姐做正反方,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反方:我认为圆明园不能重建,因为在当时圆明园花了一个半世纪才建造好,而且动用的钱财更是数亿价值,没有人能推算出来,而且建造出来也不象原来那么华丽了,而且这样做是对中国人的耻辱。
正方:我不同意反方观点,圆明园是建筑园林的精华,就算是建成后不象原来那么美丽了,但还是可以让更多人一饱园明圆的风采呀!
反方:我不同意正方的观点,因为这样子的圆明园完全没有价值值得我们去看了,反而还浪费了大量物资,不如留着那片圆明园废墟,好让子孙后代见证法兰西和英格兰的行为,见证清朝政府的无能与腐败。
⑷ 李景奇到底什么人呀
今年这座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古老皇家园林像一个舞台一样,不同的角色轮番上台,像一出波折的大戏,而戏的主角圆明园却是几经磨难。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包括福海)、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圆明园渐渐走入荒废,不少农民搬入圆明园形成了村庄。几年前圆明园管理部门开始的西部工程主要是清理福海附近的住户,将圆明园整理出来,名为恢复圆明园山形水系。据了解西部工程投资极大,估计上亿元,而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就是这个工程的一部分。
2004年底,圆明园三大园已经将水排干,不少市民还涌入圆明园抢捞河蚌,这时没有人注意到圆明园要铺膜的事情,也就没有任何管理部门出来阻拦。此时了解圆明园湖底即将铺膜的只有圆明园管理部门、水利和圆明园的上级管理单位。如果圆明园管理处按照规定严格做环境影响评价,那么圆明园是不是能少一次折腾呢?可是圆明园管理部门没有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做环境评价。直到2005年一位环保人士在圆明园春游偶然发现,才最终引发了这场铺膜事件的激烈争论。
这次铺膜事件从事发、叫停、召开防渗工程听证会到国家环保总局根据清华大学出具的环评报告要求全面整改,大约100天的时间。但在这短短的100天时间里,来自民间的环保人士、学者、市民等一些原本并不相识的人却为了保护圆明园遗址和生态不再遭破坏,走过了一段艰辛却有意义的历程。北京两大民间环保组织“地球村”和“自然之友”少见的联手召集专家媒体讨论圆明园脯膜对圆明园环境以及文物的影响。在环保总局的圆明园防渗膜影响听证会上部分反对圆明园铺设防渗膜的专家也是这两家环保组织请来的。
防渗膜拆还是不拆呢?
在听证会后公众一直在猜测着,在清华大学环境评价报告之后环保总局要求圆明园防渗工程全面整改,其中要求:第一,对圆明园东部尚未实施湖底防渗工程的区域,不再铺设防渗膜,全面采取天然粘土防渗;第二,绮春园除入水口外,已铺的防渗膜应全部拆除,回填粘土和原湖底的底泥。湖岸边不能再铺设侧防渗膜;第三,长春园湖底高于40.7米的区域要立即拆除防渗膜,回填粘土,湖岸边也不能再铺设侧防渗膜;第四,对福海已经铺设的防渗膜进行全面改造。以砂石为主的回填区域,要去除掉表层的砂土,铺设上天然粘土,原湖底的淤泥土要全部回填。除码头周边10米区域外,其余区域的驳岸应拆除侧防渗膜以保证充分的侧渗补给。7月底圆明园整改工程开始了。
草草收场
在8月的一天,正是整改工程进行时,记者来到圆明园,到处是遮挡板,连假山、缓坡也被覆盖住了,园内只有猗春园的一部分和西洋楼遗址向游人开放。或许由于在防渗施工期间不小心的露了风声,才造成现在的整改,所以圆明园管理部门这一次显得非常的“谨慎”,拒绝一切性质的采访。圆明园的整改工程为何如此不愿公开呢?
“这是圆明园, 又一次遭受的劫难”。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专门负责西部工程的朱红副主任这样评价2005年的这次“圆明园事件”。她告诉记者,这件事给圆明园带来直接损失有四五百万之多,一年的游船收入没有了,再加上铺膜和拆膜的费用就可想而知了,圆明园既伤了筋,更动了骨。据圆明园内的一名职工讲,环保总局的听证会后不久,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李景奇就被调走。
9月中旬的一天清晨6点,记者接到一条短消息,告知圆明园在凌晨已经开始向园内注水。历时半年多,千万人关心的圆明园防渗整改工程就这么悄无声息的结束了。上午记者来到圆明园时看到防渗整改工程即将结束,绮春园和福海已经看不出整改的痕迹,而长春园还用围挡遮着。绮春园可看到南墙边的进水口涌动不大的水流。据工作人员介绍,市水务局此次批给圆明园200万方水,每天以7万方的速度注入圆明园湖区,最先注水的是猗春园,而猗春园和长春园是通过福海相连,两者相对独立。其中,福海是最大的水面,有28公顷,让它喝饱需要10天时间,然后水才流向长春园,到时长春园的整改工程已经结束。照这样的速度,大约20天的时间,圆明园又会恢复往昔的景色,再次碧波荡漾。现场除我们以外没有一家媒体。本来是好事的整改工程,为何要悄悄地进行?隐蔽的连基层工作人员也不知道。据工作人员讲环保部门已经验收完整改工程,可是验收的结果到底如何?这时连大张旗鼓开听证会的环保部门也再没有多说一句话,从清华大学对圆明园环境评价开始,圆明园管理部门,环保部门甚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对这件事都是守口如瓶,不公开又怎么知道圆明园的整改工程是按照要求完成呢?没有公开验收报告的整改工程就这样结束了。
纵观圆明园此次防渗膜事件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公众的知情权、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管理者的政务公开等问题统统暴露。出问题前市民不知道,出了问题市民不知道哪里错了,问题解决了市民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的。圆明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如此一件大兴土木的工程,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竟然在各个监督职能部门的眼皮底下从容施工。而公共监督的缺失、少数人的违法决策、信息传递的不通畅,都造成了与广大市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项市民无从知晓。就象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李盾所说:“公众有权查阅,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圆明园事件中的又一插曲
令人意外的是就在环保总局环境评价会刚刚结束,清华大学环境系还没有来得及做环境评价报告书调查时,又一件令圆明园管理者难堪的事情发生了。福海湖心岛多年前出租武警文工团的某双胞胎兄弟演员,出租期限一直到2006年以后,这两位兄弟经常在湖心岛排练节目、招待朋友等。事情暴露后,圆明园管理者再次成为批评的对象。公众质疑,究竟在圆明园遗址的背后还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决定。今年4月13日的环保总局举办的圆明园听证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叶廷芳教授一句话表明出现这样的问题对圆明园来说并不是偶然:“圆明园管理层在错误的发现、错误的管理、错误的指导下长期处于误区之内,不能自拔。”媒体披露后,圆明园管理部门连夜找到这一对兄弟,很快将湖心岛收回,全部行动在悄悄地进行,连搬家也选择在夜里,对媒体采取防备的态度。另外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不少附近中学的学生体育课也在圆明园里面进行,这同样很难让人理解。
文物管理部门的缺失
圆明园防渗工程其实不仅对环境有影响,对园林整体面貌也是有影响。可是在环保部门站出来后,文物部门却在躲闪。三月份北京市文物局前后发出两个不同的声音,先是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在接受《人民日报》和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文物古迹、遗址公园的保护和维修必须以保护历史环境和历史面貌的原真性为前提,圆明园的做法目前已引起北京市高层领导的关注,其造成的后果及下一步的措施也正在进一步评估当中。可是紧接着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孔繁峙在几天后却认为圆明园湖底铺膜是河道清淤的一部分属于园林日常维护,不是文物建设项目,因此可以不必审批,而且铺膜并未对文物遗址的本身造成造成破坏,两个截然不同的声音居然出自同一个部门。记者亲眼看到施工人员在圆明园湖区的驳岸外又加了一层,再抹上难看的水泥,圆明园作为遗址公园,这样做对整体的破坏一直是专家的争论之处,可是到后期文物部门几乎没有评价一句话,躲闪,还是躲闪。据圆明园管理部门介绍,圆明园整改工程投资在3000万以上,希望这么多钱能买来我们永远记住的教训。
————————————————————
圆明园铺膜事件时间表:
2003年8月圆明园开始大规模环境整治工程。
2005年2月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开工。
3月22日在北京开会的兰州大学客座教授张正春在圆明园游览时,发现了圆明园的湖底都铺上了防渗膜,他认为该工程会破坏圆明园的生态环境。
3月30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圆明园防渗工程”事件。
3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叫停该项目,责令其依法补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
4月初环保总局叫停“圆明园防渗工程”。
4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召开听证会,要求圆明园管理处补交环评报告。
5月9日国家环保总局发最后通牒,限圆明园管理处40天内上交环评报告。
5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点名批评北京师范大学下属环评机构拒绝委托。
5月17日清华大学接手圆明园环评工作。
6月30日圆明园管理处递交环评报告。
从事件的关注重点来看,国家环保总局叫停该项目之后,这次事件便从防渗膜是否会破坏圆明园的生态环境转向这项工程的违法施工和公众知情权的缺失,而因此,这次事件的解决成就了公众参与在环评中的关键地位。
我们老师称这次事件是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导演的一出好戏,他让这件看似普通的项目违规施工事件变成了环评制度改进的导火索,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制度的进步。
单就圆明园来说,它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呈现在大家面前,是一个供人嬉戏玩乐的公园,还是一个警示国人勿忘国耻的遗址。
我大一的时候去过一次圆明园,大四的时候又去了一次,两次给我的感受截然不同,第一次是满目的荒芜和承重,第二次只记得照相照的手疼,因为景点太多了,国家每年拨给圆明园2000多万,而圆明园的员工就有1700多人,这些钱全部给员工当工资都不够,其管理人员势必要从旅游上下功夫,砍伐植被铺上草皮,在园内的池塘内清淤养鱼建码头,不都是为了招揽顾客么。
北京的公园已经有很多了,不差这一个,但是铭记着国耻的圆明园,只有一个!
⑸ 有没有最近北京破坏环境的具体事例
中新社北京四月十三日电 题:旧废墟成为新工地是历史的悲哀
中新社记者 吴庆才
在北京,有许多旧的废墟正在成为新的工地。圆明园便是其中的一处。最近在这座世界著名的废墟上进行的防渗工程正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场风波今天演变成一场官方组织的正面交锋。但是,这场迟到的听证会并不能改变已经完成的事实:和长长的防渗膜一起埋进圆明园干涸的湖底的不仅是三千万元巨资,还可能是圆明园的第二次灾难的根源。
第一个质疑此工程的兰州大学教授张正春认为,这一工程将破坏圆明园三百年古园的天然水系,切断周边植被的生命水源,造成生态灾难。而更关键的是,这一工程将把圆明园的“活水”变成“死水”,“真水”变成“假水”,抹杀了圆明园这一著名古典园林真山真水的美学意境。
面对猛烈抨击,圆明园管理处坚持认为,在湖底铺设防渗膜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的节水工程。而一些纯朴的施工者无意中却透露,圆明园的山形水系必须得到恢复,留住圆明园的水是为了像颐和园那样让游人泛舟,就像拥有当年慈禧太后在昆明湖里泛舟在万寿山下听戏的那份惬意。媒体因此质疑这个未经审批、未经听证、铤而走险的工程只不过是一项“生财工程”。
一座废墟就是一部悲剧。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在废墟上开辟工地本身就是历史的悲哀。圆明园被焚无疑是人间上演的最惨痛的悲剧,在国人的心中,它无法重建,也不可能修复,那么就该让它永远保留,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都来面对废墟接受残酷的教育。
不幸的是,在废墟上开辟工地的悲哀在北京城的发展过程中曾不断上演。有把历史遗存拆成废墟,盖摩天大楼的“痛”;也有在废墟上重建文物古迹的“悲”;更有在废墟上进行“破坏性保护”的“愚”。
去年,建于四百五十年前拆除于四十六年前的永定门城楼,在原址废墟北移三四十米处被重建,这也使得这座著名的城楼得以重新屹立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南端。
历史仿佛和我们开了个玩笑,五十余年前,北京拆除了“表现落后反动的封建帝王思想”、“妨碍交通”、“占据建设用地”的大批古建筑。为此几近绝望的梁思成曾跪抱着一块城砖,仰望苍穹,大放悲声:“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
但是,竟然不用五十年,我们就开始后悔了,梁思成的预言就得以应验。今天,当圆明园的废墟上重新搭起工地时,梁先生的儿子梁从诫像当年他的父亲那样大声疾呼:不能再毁圆明园了!
今日北京城最怪的现象莫过于一边在不断地丢弃,一边在不断地拾取。正如作家洪烛所言:“北京:旧的废墟和新的工地,永远连在一起;记忆和遗忘,也连在一起……以至于我都分不清:哪些是惊哪些是喜?哪些是建设哪些是破坏?哪些是文物哪些是垃圾?哪些是梦哪些是醒?”
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梁从诫没有像他的父亲那样作出后悔的预言,而今天的北京也全然不是过去的北京,这不是一个错误的年代,更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可以随意横行的时代。今天在北京召开的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的意义在于,在悲剧发生之前,及时分清哪些是惊哪些是喜,哪些是建设哪些是破坏,哪些是文物哪些是垃圾,哪些是梦哪些是醒。
⑹ 要在北京待四五天,第一次来不熟,不知道怎么安排行程,希望推荐些好玩的地方,我想坐地铁过去,要详细的
先问一下,你住在北京什么位置(旁边是地铁哪一站)?还有你有什么特别想去的景点么?
⑺ 国力这么强,为什么不干脆重修好圆明园够高分的吧!
上个世纪这个问题在国内各界争议了十几年,国务院和大部分学者的意思是保留遗迹警戒后人勿忘国耻。后来因为遗迹保护出现了问题,争议又现,就如你的提问。
⑻ 圆明园应不应该重建
圆明园的意义在于它的毁灭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6-09-21 10:25:13) 来源光明观察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不幸的是,这一世界名园于1860年10月惨遭英法联军野蛮的劫掠焚毁,以后又经历了无数次毁灭和劫掠,一代名园最终沦为一片废墟。历史的狼烟已经远去。以史为鉴,我们固然不可忘记历史的创痛,谨记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奇耻大辱,让那段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横行的历史永远成为过去。
但是,有无必要重建圆明园,或者要建一个怎样的圆明园,依然是首先需要搞清楚的,否则我们就可能重蹈历史的覆辙。
按照横店异地重建圆明新园总指挥徐文荣的说法,“北京的圆明园遗址仍然记录1860年屈辱史,而横店圆明园的任务是重现1860年以前的艺术辉煌。”这话只说对了前半部分。到底该怎样评价圆明园,不仅关乎历史的正义,也有助于我们厘清历史的真相。圆明园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艺术瑰宝”?如果圆明园不被英法联军毁坏,它就能真正代表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吗?圆明园的存在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吗?
其实,抛开圆明园在艺术上的成就,其背后隐藏着的是历史的非正义。从康熙到雍正,从乾隆到道光,花费了整整的150年的时间不说,这其中还包含着多少人民无以数计的血汗啊:300多年前的运河上,无数的纤夫汗流浃背,肩头已经渗出了斑斑的血渍,船上运的,不过是一块来自苏州的奇石罢了!辙马熙攘的驿道上,地方官员劳师动众地护送着一件“朝廷圣物”上京,这“圣物”,不过是皇帝喜欢的一种珍稀花草罢了;更不说那些奇珍异宝、古玩字画,可谓件件粘满了百姓的血汗……
说白了,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圆明园,不过是一项封建帝王的“享乐工程”罢了。如果这些钱力、人力不是花在这个竭中国150年国力的“万园之园”上,而是花是国防建设上,花在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上,花在改进生产力上,那该是多么好啊!即便是万里长城这样的“人类奇迹”,作为一项“国防工程”,其立意不可谓不高远,但谁又能否认其修筑过程就是一部罄竹难书的血泪史呢?理解了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项羽要一把火烧了秦始皇的阿房宫,这把连绵三月不绝的大火,正是对统治者穷侈极奢、荒淫无度的“愤怒之火”。
从世界范围来看,不管是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还是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在成为永恒的艺术瑰宝的同时,同时也昭示着统治者的残暴和贪婪。在今天这样一个文明社会,恐怕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会同意为他们的总统建一个豪华陵墓,或者为他们的议员建一个观看人兽血腥搏斗的“竞技场”。
圆明园的修建过程恰恰是中国由盛到衰的过程,它建造的历史恰恰是西方文化复兴、科技发展、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大步前进的历史。所以它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是见证了近代中国衰退的历史,它的毁灭同时也是古代帝王制中国的毁灭。不知道,那些想“重建圆明园”的人,想要复兴的到底是什么
又多了个中国十景。。不要建。
拿这些钱把该做的做好
⑼ 圆明园在什么时间被彻底的毁灭的》
圆明园虽在1860年遭受了英法联军的毁灭性破坏,但整个园区还留有不少建筑遗迹。至少在1870年时,西洋楼有的建筑还算完整,同治时对园内中式建筑还有一次半途而废的大规模重修。那么,是谁将它彻底毁灭了呢?
火劫:联军、土匪与筛土贼
当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洗劫时,就有无数的土匪参与了打劫。英法联军选择最贵重的东西抢劫,土匪掠夺剩余的精华,小民则捡拾委弃于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园太监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钱物品很快被搜罗干净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他们操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飞沙扬尘,守园的太监官兵将他们称为“筛土贼”,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所幸的是这时还未伤及建筑。
木劫:圆明园变成木炭厂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
石劫:卖石头也能发财
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无奈的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后人称此为圆明园火劫之后的“石劫”。
土劫:在皇家园林开田种稻
至此,圆明园已经过了火劫、木劫和石劫,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它的悲惨命运是否终结了呢?还没有!它还要经过最后的、更为彻底的“土劫”。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遂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