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⑴ 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有哪些成功案例
在偏远山区,山多地少,信息闭塞,种植技术水平低、销售渠道缺乏等条件限制着农业的发展,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利用现代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深度应用给山区农业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思路。
在2017年河池东兰县和都安县扶贫项目中,慧云采用“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将分散的土地集中管理,利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种植新型葡萄,让农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通过出租家中闲置的土地拿到租金,在家门口就业种植葡萄,不仅不用远离家乡,还可以有富余!预计到2018年葡萄成熟的时候,还会有一笔不错的分红收入。
慧云信息利用自主开发的标准化生产服务平台,在广西河池东兰县和都安县将葡萄种植最佳实践通过数学模型构建为标准化生产体系,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当地种植基地复制分析一流农技专家的经验技术,进行智能化农技指导,在专家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最大程度扩大专家服务的面积和效率,让从未进行过葡萄种植的农户也能种出高品质葡萄;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产销高效对接,整合了线下与线上销售渠道网络,与百果园、鑫荣懋等知名生鲜连锁品牌合作,根据葡萄的果品等级对葡萄进行收购,解决农户葡萄销路狭窄问题,避免产品滞销,有效保障农民的收益。
⑵ 为什么要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
乡村振兴人是基础
农民都没钱吃不饱
没得穿
哪里还有时间做其他的事业
就像高楼大夏
没有基础
楼就会倒
⑶ 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我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做点什么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⑷ 正荣怎么样他们在践行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成果
正荣集团积极参与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首先在福建省试点,帮回助部分村有效脱贫答,发挥示范作用,并扩大至国内其他欠发达地区。2010年集团携手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发起了“爱故乡计划”,在福建、江西等地支持成立多所社区大学;捐赠500万元,建设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抚市镇“抚溪文化活动中心”,推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捐赠150万元,用于“蒲城县濠村乡公益项目”,改善当地村民生活和教育环境;2016年,与福建省光彩事业促进会设立1亿元精准扶贫专项基金;捐资500万元,用于教育扶贫,帮助宁德市民族中学发展基金会和学校建设发展;2017年,捐赠1000万元,与地方上共同发起成立永泰县乡村复兴基金会,在永泰开展从“输血”到“造血”的创新实践,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集团在永泰县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成功入选由国务院扶贫办、中国社科院组织评选的“2018年企业扶贫优秀案例”。
⑸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实现乡村振兴计划的必由之路吗
当然,为了带动乡村快速脱贫,需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但得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就得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发展方向。
⑹ 为助推电商+农特产品精准扶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燕谷坊集团做了什么
燕谷坊集团走进“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与安徽池州市贵池区政府举回行“互联郡农答特供应链&九华山散养禽蛋基地乡村供应链合伙人”签约仪式。通过两天一夜的实地考察和深度交流,精选出当地知名的散养家禽、禽蛋等一批优选好物。
⑺ 我国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乡村建设与保护协调发展
以段村为例,可以看到美丽乡村建设在某些地方实施过程中遭遇到的障碍。这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漏洞,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积极应对。
首先,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较难找到完美的衔接点。段村不仅是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还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建设”与“保护”两者之间的完美衔接,便成为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无法绕开的关键话题。换言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以破坏与牺牲村落传统的社会资源为代价。当地民众显然很清楚本村区别于其他村落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悠久的历史积淀以及丰富的传统资源。因此,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之时,段村在很大程度上将美丽乡村建设原本的诸多功能弱化,仅将其视为一个增加村落基础设施不容错过的机会。然而,复制城市乃至外来的设计理念显然无法与乡村既有的村容村貌以及实际的日常生活相匹配。村中主要通道铺设的仿古砖与该地的石头房被生硬地拼贴在一起,这不仅无法产生一种理想状态中的“美丽”效果,也无益于村民的日常生活。
其次,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也是一个资源分配的过程,处理不当易引发基层矛盾。对于当地民众而言,美丽乡村建设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最为贴切的不是广场的修建、旅客中心的成立,而恰恰是每个人日常生活必需的厕所。他们也许不明白“厕所革命”的真正意涵,但每个人都很清楚厕所改造将带来的好处。当厕所改造的指标无法覆盖至村中全部家户时,资源分配自然就成了可能引发当地村民不满的重要因素。这种不满会借由村民与村委成员之间的争吵体现出来,也可能会表现在村民阻碍美丽乡村建设的施工上。此外,整个项目建设由招标公司来完成,他们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来决定究竟让谁参与项目的具体施工。当所有的施工人员都来自招标公司所在的县城之时,当地民众对无法从中得利的状况会感到非常气愤,从而暗中破坏甚至直接阻挠。这不仅使得工程的施工进展缓慢,更有甚者,会使得工程不时处于“返工”状态。
最后,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较难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为村庄的基础设施、卫生保健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可能,这无疑是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前提。从村庄的发展意图中也可以看到,一种以发展乡村旅游来带动村落发展的模式正在被当地复制。当地很明确地将消费群体指向了在城市生活的人,并试图借助当地的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特色饮食等资源创造商业机会,以便在这一空间改造的过程中获利。然而,承载能力有限的段村仍处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起步阶段。即便政府大力倡导当地民众加入到“农家乐”旅游开发之中,但因受限于水资源短缺、村庄大量人口外出等多方面原因,当地民众仍然处于观望状态。此外,在政府的旅游规划中,段村实际上只是整个旅游路线中的一个点而已,即便有外来游客前来村庄游玩也往往只是短暂逗留。
尊重乡村自身主体性地位
如果将中国乡村比作海边沙滩的话,那么针对中国乡村所发起的“建设运动”就恰如一波接一波的海浪。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字新要求,也从更高层面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参照的标准。具体而言,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发展而忽略乃至直接破坏既有的传统社会资源,显然不利于村庄自身的长期发展,甚至可能造成“千村一面”的模式化呈现。因此,我们应该明晰发展与保护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发展并非意味着拆除原貌,保护也并非意味着保留现状;乡村建设与村落保护并不处于一个截然相反的对立面,两者应该结合起来。在尊重与保护村庄既有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继而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村庄的建设与发展,而非一味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否则只会如维克多·谢阁兰的预言一般,“现代化的结果会制造出令人厌倦的雷同和平庸”。
第二,妥善把握乡村治理问题,公平公正地分配村庄的公共资源。如果仅仅将美丽乡村建设视为一个单纯的项目建设,那将是大错特错。它不仅涉及村庄既有面貌的改善、村庄整体形象的提升,同时也可能触及乡村社会的治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在公共资源密集进入村庄的过程中,村庄的治理问题可能也恰恰暴露出来。因此,项目的“发包”应该注意这种公共产品的有效投入问题,而村庄自身在分配“接包”的公共产品时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考虑村民幸福感的获取,避免重复建设以及资源的浪费。
第三,坚持公众参与的原则,彰显村民的主体地位。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同时也是乡村社会持续呈现活力的根源所在。因此,无论是项目的设计、施工还是村庄的未来建设,都应在尊重乡村自身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发挥村民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让他们也参与其中并成为这些社会工程的建设主体;都应考虑村民自身的需求和认知,在一个长期良性互动的过程中探讨和推进乡村建设。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村民始终善于利用其惯有的思维逻辑及行为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消解外来介入力量的可能影响,并以此界定村庄自身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