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公司事件谈内控
❶ 2015到2018年有哪些公司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希望大家给出几个案例,谢谢!
2015到2018年有哪些公司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希望大家给出几个案例,2015到2018年有哪些公司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希望大家给出几个案例,谢谢!!
❷ 一直听同事说内控内控,内部控制到底与公司有什么关系
一、关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概述
1.什么是内部控制
我国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所称的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或者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决策、治理机构,以下简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以下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⑴企业战略;⑵经营的效率和效果;⑶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⑷资产的安全完整;⑸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企业内部控制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和各项业务环节。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组织形式、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建立健全内部控制。
2.公司治理
在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公司治理即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的也叫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界定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与所有者之间关系的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机构与制度安排。它是决定企业绩效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本质意义上讲,内部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和代理者之间的关系;从具体组织形式上讲,是指股东会与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法律的角度上讲,是指所有者和代理者之间基于特定法律法规而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
二、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互动关系分析
(一)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载体具有一致性
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内部治理都可以说是一系列制度安排,而好的制度安排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依附于组织载体。脱离企业这个组织载体,内部控制和公司内部治理就好比是“镜中花,水中月”,不论内部控制多么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多么完善,也都只是凭空而论,不能发挥实际作用,更谈不上实现企业的目标。另外,内部控制的加强和内部治理的完善都必须依靠企业的会计信息,二者具有共同的载体。信息是所有控制的前提,会计信息与内部治理相辅相成,内部控制有效,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可靠。而信息是公司内部治理的基础。同时,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也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保证。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可以使管理者及时掌握组织的营运状况,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也影响到内部治理成果的好坏。
(二)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一个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体现。内部控制框架在公司制度安排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已成为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第一,内部控制是实现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权利制衡的重要保证。公司治理结构分为外部治理结构与内部治理结构。内部治理结构受各利益相关方权利制衡的影响,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债权人等是代表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力机构,它们之间权力的制衡构成了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实现这些权力制衡的重要手段。
第二,内部控制能缓解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股权高度集中和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也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企业的所有者希望能够客观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随时监督企业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且希望企业经营者能够采取有利于所有者自身利益的经营政策和管理措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单位经营管理行为,保证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报告可靠性的达成,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可以获取可信赖的财务会计信息,评价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实施对公司的间接控制。
第三,内部控制有利于董事会有效行使控制权。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董事会接受股东会委托行使对公司的控制权和决策权。董事会的经管责任和诚信的履行状况,主要表现为向广大股东提供可靠、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
因此,董事会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经营目标,建立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和相应的信息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这是董事会行使控制权的重要保证。
(三)公司内部治理对内部控制的能动促进作用
健全的内部治理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内部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只有在完善的内部治理机构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并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首先,内部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和依据。内部治理是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石,支撑和决定着其他要素。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必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无论设计如何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既定效果。反之,内部治理完善,内部控制就可以行之有效。
其次,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组织保障。内部治理具有权利配置功能、激励约束功能和协调功能,可以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可以规范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克服代理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可以激励和约束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行为,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机制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实际上是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体现。反过来,内部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四)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统一于实现企业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虚假会计信息,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其基本目标乃是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防止董事、经理等代理人损害股东的利益。健全的公司治理是企业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只有实现企业目标,才能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❸ 中航油案例, 从内控角度分析
二、原因分析
(一)控制环境失效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因素作用的基础,直接影响企业内控的贯彻执行,是企业内控的核心。中航油事件正是由于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外部治理对公司干涉极弱导致的。“事实先于规则”,成为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期货交易上的客观写照。中国证监会的监管人士向媒体透露了这样一个经过:中国航油(新加坡)在2001年上市后并没有向证监会申请海外期货交易执照,后来证监会看到其招股书有期货交易一项,才主动为其补报材料。中航油用新加坡上市公司的身份为掩护同国内监管部门展开博弈,倚仗节节上升的市场业绩换取控股方航油集团的沉默,从而进入期货和期权业务;而监管方对此不仅没有追究到底,还放任其“先斩后奏”的行为,直至投机和亏损的真实发生。而中航油的董事会更是形同虚设,普华永道对公司董事会成员、管理层、经手交易员进行详细问询,出具了详细的调查报告。透过当事人之口,中航油(新加坡)这家一度被认为是“样板”的海外国企,内控混乱不堪、主事人不堪其任、治理结构阙如纸上谈兵。
(二)风险意识薄弱
中航油内部的《风险管理手册》设计完善,规定了相应的审批程序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通过联签的方式降低资金使用风险;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将现货、纸货和期货三者融合在一起,全盘监控。但是自2003年开始,中国航油的澳大利亚籍贸易员Gerard Rigby开始进行投机性的期权交易;陈久霖声称,自己并不知情。而在3月28日获悉580万美元的亏损后,陈久霖本人同意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Cindy Chong和交易员Gerard Rigby提出的展期方案。这样,陈久霖亲自否定了由他本人所提议拟定的“当任何一笔交易的亏损额达到50万美元,立即平仓止损”的风险管理条例,也无异于对手下“先斩后奏”的做法给予了事实上的认可。
(三)信息系统失真
中航油(新加坡)通过做假账欺骗上级。在新加坡公司上报的2004年6月份的财务统计报表上,新加坡公司当月的总资产为42.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11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为73%。长期应收账款为11.7亿元人民币,应付款也是这么多。从账面上看,不但没有问题,而且经营状况很好。但实际上,2004年6月,中航油就已经在石油期货交易上面临3580万美元的潜在亏损,仍追加了错误方向“做空”的资金,但在财务账面上没有任何显示。由于陈久霖在场外进行交易,集团通过正常的财务报表没有发现陈久霖的秘密。新加坡当地的监督机构也没有发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还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这么大的一个漏洞就被陈久霖以做假账的方式瞒天过海般的掩盖了这么久,以至于事情的发生毫无征兆。
(四)管理失控,监督虚无
中航油(新加坡)董事兼中航油集团资产与财务管理部负责人李永吉身,没有审阅过公司年报。其次,即使李永吉想审阅年报,也有困难。因为身为海外上市公司董事,他英语不好,所以不能从财务报表中发现公司已经开始从事期权交易。荚长斌兼任中航油(新加坡)董事长及中航油集团总裁。他强调,由于中航油集团并没有其他子公司在中国以外上市,所以董事的职责对他而言是不熟悉的。他指出,直到2004年11月30日,董事会一直都没有对陈久霖有“真正的”管辖权。与李永吉一样,荚长斌声称,语言障碍使得他对中航油(新加坡)缺乏了解和监管,而且,尽管身为中航油(新加坡)董事长,他的财务信息却来自位于北京的中航油集团财务部。同时,由于监事会成员绝大多数缺乏法律、财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内部审计平时形同虚设,这种监管等于没有。在经营过程中内部控制失效、董事会和监事会监督功能虚化、缺乏必要的内部审计,中航油的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三、思考
中航油事件给大型国有企业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企业的重视。中航油内部控制的失败,更是引发了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新思考:
(一)必须健全管理机构,理清管理职责。
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经营管理者实质上拥有了企业控制权,由此管理者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监督评价自己,势必产生滥用职权、牟取私利、独断专行等后果。对内部控制而言,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如何实现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督,是企业日常监督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潜能,股东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才能真正受到保护。
(二)应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及企业内外部的各种风险因素。制定风险管理目标是控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企业要在整个组织内部制定协调一致的目标,找出企业关键性的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设置关键控制点。由于有限的管理资源和可观的控制成本,使得企业的精力不能放在所有的细枝末节上,所以,就要求董事会和管理层特别重视可能发生重大风险的环节,且将风险管理作为内控的最主要内容,从而提高决策者判断、控制和驾驭风险的能力。
(三)应从关注内控建立转向内控运行和评价。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设计内控时,也是花了相当大精力的,但在如何保证实施制度方面,却缺乏应有的措施。因此,内控必须要有一个监督机制来促使它的执行。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本身在企业中不直接参与相关的经济活动,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但同时又处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比较熟悉,对发生的事件比较了解。公司的内部审计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任何重要的审计决策都经董事会批准。这既保证了公司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又保证了其权威性。在这样的前提下,内审部门通过对内控的审查和评价,可以从中找出控制薄弱点,发现内部控制不尽完善和执行无力之处,进而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以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执行。
(四)内控的对象应从基层转向高管。
中航油事件的致命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个人权力过大,缺乏对个人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管,使得个人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得不到执行。一个表面看起来制度规章明确、组织健全、人员齐备、技术先进的内控或风险管理体系,其在实际运行中能否有效管理风险和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关键在于高层领导在这个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不仅因为他们是内控的首要责任主体和最基础的推动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本身所拥有的绝对权力,所以高层领导必须纳入到以相互检查和权力制衡为基本原则的整个内控体系中,成为控制和约束的重要对象。否则,高层领导将具有超越内控约束的特殊权力,从而导致整个内控或风险管理机制形同虚设,从根本上丧失有效性。
❹ 企业有哪些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控制制度和管理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
内部控制制度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会计控制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合法性有关的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
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以用于管理控制。
拓展资料:
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的基本要素是:
(1) 明确合理的职责分工制度。
(2) 严格的审批检查制度。
(3) 健全的会计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
(4) 严密的保管保卫制度。
(5) 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
(6) 胜任的工作人员。
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程度直接决定着被审单位提供的会计数据和其他经济资料的可靠性,现代审计总是把被审单位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当作审查的起点和重点,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核实和评价确定审计工作的范围、深度和侧重点。
❺ 求一个企业内控的案例
该类企业的组织结构多采用直线制或直线职能制。对于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小企业,一般采用直线制结构进行垂直管理,不设专门的职能结构,是一种最简单的集权式管理。对于中型企业,一般采用直线职能制结构进行管理,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厂长(经理)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厂长(经理)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做到管理工作专门化。
❻ 关于审计学中的企业内控(详细)
廿世纪七十年代初,美政府在水门事件的调查中,发现某些公司为了做成贸易,竟贿赂某些外国官员……
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使企业经济活动的操作处理方法制度化、规范化而制定的一系列要求员工遵照执行的相关规章制度。它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管理控制制度除组织机构的设置外。还应包括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和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
内部控制的方法包括组织控制、经营控制、人事控制、检查控制和设施设备控制。它涉及企业的购货循环、销售循环、薪资循环。理财循环(包含投融资决策),这五大循环涉及企业的各个领域、各类交易。
廿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政府在对水门事件的调查中,发现某些公司为了做成贸易和保持贸易关系,竟贿赂某些外国官员。而为了掩盖这些不合法支出,他们往往伪造会计记录,或另设帐外记录。有鉴于此,1977后,美国政府就将“每个公司必须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立法形式在《国外行贿法》中予以颁布。这是第一次强制性地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纳入法律管辖的范围。同时,审计人员在短时间内,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作出正确评价,也需要依赖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否则,审计风险将难以控制。因此,审计与内部控制联系日趋紧密。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审计理论与方法也在逐步更新,原有的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已逐步被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所取代,这在国外俗称为制度基础审计,也称风险基础审计。这是一种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评价,来确定审计重点、范围,进而达到对该单位进行总体评价的目的。为保证审计评价的客观公正,审计人员必须抓住控制点,所谓控制点,是指经营活动过程中容易发生错弊,因而需要加以控制的关键环节,任何经营活动都可能存在几个控制点。要求企业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近年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因其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各级管理人员的普遍关注,这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内部控制的目标并非总能实现,不管控制制度和组织设置多么完善,如果得不到管理层的有效执行,其结果只能等同于没有控制,易导致错弊行为。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来监督和限制违反内部控制的行为,良好的控制就能得到维持。
根据几年来审计工作的体会,不少企业控制制度表面看起来非常完善,但实际执行效果却不理想。如规定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供应商,但如果每次参加竞标的都是同样的几个供应商,招标也发挥不出真正的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内控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固然重要,但更要注意加强对制度执行人及执行效果的监督。建立领导集体决策机制,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部专家机构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以避免决策失误,投资效益低下。特别是对一些规模大、经营业务多元化的集团型公司,因其投资的范围广,资金投入多,投入产出周期较长,加强领导干部及重要岗位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考核,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审计人员,应在这方面多加关注,以确保各项制度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制度仅仅流于形式,变成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