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强教育
1.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什么要着力加强教育扶贫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
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中西部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剩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这块突出短板,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
2. 为什么要强化实施发展教育脱贫战略
(一)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回效转变,对限答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同时,研究建立重点县退出机制,建立扶贫开发效果评估体系。
(二)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专项扶贫措施要
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3. 教育扶贫有什么好处
【摘 要】治贫先治愚,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是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扶贫脱贫工作中,应注重发挥教育的作用,让知识产生动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促进经济增长,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本文在已有教育扶贫的政策基础之上,对教育扶贫脱贫工作作一梳理和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
实施教育扶贫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贫困问题,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那些贫困人员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他们缺乏最起码的读写算能力,更别提现代化科技技术。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社会,不具备读写算能力,无法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势必制约人们的收入,甚至连生活都举步维艰。而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掌握读写算的能力,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能利用现代技术转换成生产力。
教育不仅能使贫困人员摆脱贫困,还能彻底斩断代际贫困链,变输血为造血。一般而言,父母没有上过学,对教育不重视,那么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程度也不会很高。那些没上过学的父母,因为缺乏知识而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自然收入就低了,供小孩上学的能力也就低了。因为贫困必然导致子女早早的辍学进入职场,而子女依然从事收入低,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从而使贫困家庭周而复始的贫困,进入了恶
4. 教育扶贫的意义和作用
我觉得教育扶贫是提高扶贫工作实效的前提,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实践证明,贫困地区人员根本上是素质性的贫困户,那么通过这个扶贫啊,可以改善稳定发展扶贫工作的基础。让更多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5. 如何着力加强教育脱贫
一、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基层倾斜,为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留得下、稳得住的一专多能教师,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教师招聘引进办法,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
二、国家将全面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快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努力办好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
三、加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鼓励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脱贫。为贫困地区县乡医疗卫生机构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类本专科学生,支持贫困地区实施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建立家庭、学校、基层组织、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改善边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办学条件,建立健全双语教学体系,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积极发展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职业教育,加强民族地区师资培训。强化贫困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6. 浅谈如何开展教育脱贫
——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抓好教育扶贫工作,是全县教育系统上下重要的职责任务,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充分认识当前脱贫攻坚的工作形势,充分认识教育脱贫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政治任务、关键战役,拿出最硬作风,严格履行职责,层层压实责任,全面落实好教育脱贫各项工作任务。
——行动上要及时迅速。明确了当前脱贫攻坚工作重要的四个时间节点,各职能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逐条对照省市反馈问题,按照“理政策、清底子、明任务、强举措、抓落实”的工作要求,从严抓好对照检查、查漏补缺和整改提高工作,高标准迎接各级检查考核。
——工作上要突出重点。各校园要按照“一户一卡、一生一策、一教一帮”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工作台帐,确保任何一名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要结合义务教育发展“双高双普”创建工作,加快实施农村薄弱学校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要加强现代教学设备应用、学校结对帮扶和教师送教下乡等工作,做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落实上要统筹兼顾。教育系统日常工作纷繁复杂,要求各单位、各校园把握重点,统筹兼顾,扎实做好教育扶贫各项具体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扶贫工作识别的精准率、资助的精准率、政策的知晓率、脱贫的精准率和群众的满意度。
7. 扶贫先扶教,受教育对我们来说重要吗
在穷也不能穷了教育,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受教育还是比较重要的。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一下。
教育可以改变命运
相对于比较落后的偏远山区来讲,虽然脱贫很重要,但让山区里的孩子接受教育同样重要。读书对于大山里的孩子们来说,是一条改变命运的道路,可以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见识见识,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能改变自身的命运。
再说了,接受教育能够有机会走出去,总比一辈子呆在小村庄里要强得多吧,毕竟受过教育的人,再外面找工作也比种地来得好,赚到的钱也会更多,以后的生活质量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接受教育的好处还是比较多的,不仅仅能脱贫,还能利用自己所学到知识来回报给乡村。所以,在脱贫之前,还是先受教育吧,教育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带领大家发家致富。
8. 为什么说"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
这样,我简单和你说吧。一个地方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不得以发展。为什么不得以版发展?缺少人才。比如一权个地方都是干农活的,一年到集市上卖也没多少钱,如果有技术的话同样干农活,效率也比挖地的高。智力跟不上的话,就算给你再好的条件,设施也没有。请问你有点理解了吗?
9.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精准扶贫的关键是精准。 有些地方扶贫投入不少,但实际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扶贫对象的精准性、因贫施策的科学性不够。而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贫穷是一种系统性弊病,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扶到点上、根上,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理解“精准扶贫”的要义,用我们老百姓的话,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其中,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2014年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扶贫扶贫,关键是一个“扶”字。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认为,没有国家与积极活跃的公民的有效互动,就很难形成战胜全球贫困所需要的增长。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观念,才能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引导民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说到底,扶起贫穷的人们,最终是要让他们自己站立。精准扶贫摆脱了以往社会保障制度中被动盲目投入的趋势,政府着力于建设一个环境,培育脱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