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人口识别以为单元
① 贫困户人口识别以什么为单位
第一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对各村上报的初选名单进行审核,确定全乡镇贫困户名单,在各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办复审,复审结束后在各行政村公告。
② 贫困人口识别中“两公示一公告”指的是什么
“两公示”指的是:(1)村委会公示(2)各行政村公示;
“一公告”指的是:各行政村内公告;
贫困户识别以农牧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通过农牧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村委会审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扶贫部门复审的流程进行整户识别。
各村召开村(牧)民代表大会,产生初选名单,由村(牧)委会核实后进行第一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对各村上报的初选名单进行审核,确定全乡镇贫困户名单,在各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县级扶贫部门复审,复审结束后在各行政村内公告。
(2)贫困户人口识别以为单元扩展阅读:
扶贫对象识别
(1)严格执行农民人均纯收入标准
扶贫对象识别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以上年度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基本依据,对符合条件的农户整户识别。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家庭各类收入总和扣除生产经营性支出后,除以家庭常住人口数计算得出。
(2)统筹考虑“两不愁三保障”因素
①不愁吃。口粮不愁,主食细粮有保障(包括饮水安全)。
②不愁穿。年有换季衣服,经常有换洗衣服。
③义务教育。农户家庭中有子女上学负担较重,虽然人均纯收入达到识别标准,但也要统筹考虑纳入扶贫对象。
④基本医疗。农户家庭成员因患大病或长期慢性病,影响家庭成员正常生产生活,需要经常住院治疗或长期用药治疗,刚性支出较大,虽然人均纯收入达到识别标准,但也要统筹考虑纳入扶贫对象。
⑤住房安全。农户居住用房是C、D级危险房屋的,虽然人均纯收入达到识别标准,也要统筹考虑纳入扶贫对象。
③ 纪委如何调查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以什么为单位进行识别
是以户为单位。不是以人为单位计算。但是统计总人囗是以人为单位的
④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识别纳入是以人还是户为单位
是以户为单位,不是以人为单位计算,但是统计总人囗是以人为单位的。
以家庭户为单位,如出现分户老人的,原则上老人和子女均符合贫困识别标准的,老人可以认定为贫困户;老人符合贫困识别标准,子女属于“六不评”中前五项情况的,一般不予认定为贫困户。老人患大病或法定赡养人有特殊困难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议,符合标准的可纳入识别对象。
以人均纯收入低于3300元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两不愁(即口粮不愁,主食细粮有保障;能够自主购买,四季有换季衣服,日常换洗衣服有保障)、三保障(即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住房)”情况。
坚持整户识别,以户为单位测算收入水平,综合评价贫困程度。凡识别为贫困户的,其家庭成员是指居住在同一住宅内,常住或者与户主共享开支或收入的成员。包括由本家庭供养的在外学生、未分家农村外出从业人员或随同家属、轮流居住的老人、因探亲访友等原因临时外出人员;不包括不再供养的在外学生、已分家子女、出嫁人员、挂靠人员或寄宿者、帮工、已应征入伍者、服刑人员。
(4)贫困户人口识别以为单元扩展阅读
贫困人口识别不设门槛,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和2016年农民人均收入2952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现行农村扶贫标准。
凡是农业户籍人口有一项标准达不到的,均可提出申请。在具体识别时,要把收入标准和“两不愁、三保障”统筹考虑。因为收入标准的准去核算有一定难度,因此次识别中作为参考指标,重点要看“两不愁、三保障”是否达标。
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识别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在确保完成国家农村扶贫标准识别任务的基础上,可结合本地实际,按本省标准开展贫困户识别工作,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统一管理。
⑤ 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必须严格执行什么程序
开展群众路线活动过程中,县扶贫(移民)办把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作为扶贫开发为民办实事,专解难题属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及时传达学习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会议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严格贫困户识别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通过户主申请、小组提名、评议票决、公示审批的方式,整户识别。
⑥ 贫困户识别标志是什么
没有钱
⑦ 贫困人口识别以什么为单元
贫困人口的有效识别一直是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和实践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过去的30多年里,虽然贫困识别的基本单元经历了从县到村再到户的不断精确转变,但是实际上,扶贫资源投入偏离贫困人口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大量研究表明,扶贫开发过程中对贫困人口识别的“高错误率”、扶贫资源“扶富不扶穷”等现象十分突出。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是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的前提,关系到扶贫攻坚战的成败。
一、我国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的探索历程
(一)以“县”为贫困识别单元的扶贫阶段(1986—2000年)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了以专项扶贫计划实施减贫的政府努力。1986年,国务院成立了贫困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并第一次划定了592个国家级贫困县。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贫困县识别的主要指标,但是无论是识别方法本身还是在识别实践中,非收入性因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贫困帽子”对国家资源的分配、县级官员个人考核和晋升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使得贫困县的确定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了合法性政治博弈,以“县”为贫困识别基本单元的精准度不断下降。到2000 年,生
活在贫困县的绝对贫困人口仅占全国总贫困人口的 54.3%,有大约一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非贫困县。继续坚持单一的贫困县瞄准机制,意味着近半数的贫困人口得不到政策扶持。
(二)以“村”为贫困识别单元的扶贫阶段(2001—2012年)
从2001年开始,中国将扶贫瞄准单元下移到村一级,实施整村推进。这一年,全国一共确定了14. 8万个贫困村,这些贫困村既分布在贫困县内也分布在非贫困县内,从而使扶贫投资能够覆盖到非贫困县中的贫困人口。因此,从理论上讲,村级瞄准应该是改善贫困识别准确度的好办法。然而,受资源和技术限制,很多地方采取了较为简化的指标式识别方法,而由于选取的指标以及用这些指标计算出来的贫困指数县际不可比,导致了贫困村识别的错误。有调查表明,贫困村识别的错误率甚至比贫困县更高。
⑧ 贫困户的识别标准和识别程序有哪些
1、贫困户精准识别标准是什么?
一是严格按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标准,2016年国家脱贫标准是3026元。
二是统筹考虑“两不愁三保障”因素,即不愁吃,口粮不愁,主食细粮有保障;不愁穿,年有换季衣服,季有换洗衣服。义务教育,农户家庭中有子女上学负担较重,虽然人均纯收入达到识别标准,但也要统筹考虑纳入扶贫对象;基本医疗,农户家庭成员因患45种大病或长期慢性病,影响家庭成员正常生产生活,需要经常住院治疗或长期用药治疗,刚性支出较大,虽然人均纯收入达到识别标准,但也要统筹考虑纳入扶贫对象;住房安全,农户居住用房是C 、D级危房的,虽然人均纯收入达到识别标准,也要统筹考虑纳入扶贫对象。
2、贫困户精准识别程序是什么?
“两公示一公告”,即在农户本人申请的基础上,按照“四议两公开”方式,形成初选名单,进行第一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对各村上报的初选名单进行审核,确定全乡(镇)贫困户名单,在各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办复审,复审结束后在各行政村内公告。县扶贫办对拟录入信息系统的扶贫对象信息与行业部门进行分级比对,公告无异议后纳入贫困户信息系统。
(8)贫困户人口识别以为单元扩展阅读:
贫困户精准识别方法:
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原则,推行“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一进”:即包村干部、村级组织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对全村农户逐家进户调查走访,摸清底数;“二看”:看房子、家具等基本生活设施状况。拥有家用轿车、大型农机具、高档家电的,不得识别或慎重识别。三算:即按照标准逐户测算收入和支出,算出人均纯收入数,算支出大帐,找致贫原因,对贫富情况有本明白帐。
四比:即和全村左邻右舍比较生活质量,家庭成员有财政供养人员、有担任村干部的,家庭成员作为法人或股东在工商部门注册有企业的,在城镇拥有门市房、商品房的,不得识别或慎重识别。五议:即对照标准,综合考量,逐户评议。拟正式推荐为扶贫对象的,必须获得绝大多数村民同意,必须向村民公示、公告。六定:即正式确定为扶贫对象的,由村“两委”推荐确定,乡(镇)党委政府核定。
贫困人口退出的标准:
贫困人口退出以户为单位,主要衡量标准是该户有相对稳定可靠的增收渠道和收入来源,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家庭无因贫辍学学生,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有救助,住房条件有明显改善,有自有住房、无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