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关扶贫 » 贫困户致富故事

贫困户致富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2-03 09:59:59

⑴ 最悲惨的穷人故事

你,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你的母亲平凡而伟大,你的父亲贫穷却坚强。你不是出生在医院的产房,而是出生在家里的小床上。高昂的生产费用让你母亲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来赌你的生命,结果你赢了,你母亲输了。
你父亲一边是丧妻之痛,一边是弄璋之喜,抱着你热泪横流。你,是一个很聪明的男孩子,从小你就在父亲的关怀下成长着。虽然你读的是乡村小学,可是你天资过人,勤奋刻苦,成绩优秀。你一直都是全校第一名,一直到初三毕业。父亲、老师都教育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深信不疑。
你选择了读高中,父亲为你去卖血,把你送进了城里的中学。在你读高三的那年,父亲却积劳成疾去世了。从此你无依无靠,只好放弃了学业。你相信自己能通过自学改变命运。
于是你每天吃着最简单的饭菜,做着最卑贱的工作,活下去是你唯一的想法,出人头地已成空中楼阁。你甘心吗?
无钱无权的你受尽世人冷眼。当你气喘吁吁地追赶一辆已经挤满人的破公交车时,只因为可以节省五毛钱,你坐不起一块钱的公交车。你慢慢成熟,慢慢长大,终于依靠自己的双手积累了一年的生活费,你毅然地走进了复习学校,选择了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道路。
高考成绩出来了,你超过重点大学分数控制线50分,可是你不知道世间一切都有窍门,招生也不例外,在一比一点二的抛档空间里你成为不幸的零点二,被重点大学拒之门外,去了一所普通本科院校。
在大学里,你拼命打工养活自己,拼命学习充实自己,是系里最优秀的人才。可是你没有当官的父亲,没有万贯的家财,同学们怪异的眼神里分明在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早知将来无望,何必现在如此。可是你却没有放弃追求。
多少次,你无助的眼神换回沉默,他们用沉默告诉你,忍受吧,忍受吧,人生苦短,一眨眼就是百年身了。你用沉默告诉他们,你一直在忍受着,可是你只想要一个翻身的机会。
大学毕业的你,去了一家私营企业,其实就是打工仔。那些实权部门,政府机关,已经坐满了某某领导的亲属,某某老板的二奶,毫无背景的你知趣地放弃了政途。
你每天累的死去活来,老板是个初中毕业生,因为有个当某某长的舅舅,他可以对你呼来喝去,你甘心吗?有钱就有一切,你一穷二白只能逆来顺受。
你爱上了公司里的一个普通职工。她也喜欢你,于是你们结婚了。你只想有个老婆,一个在来自农村在城市最底层挣扎的穷人是没有资格挑三拣四的,你很满意自己的幸运。可是七个月后她生下了你的孩子,你认为那是你的吗?
你又离婚了,三十出头的你家不成业不立胡子拉碴。
你堕落了,你开始喝酒抽烟,开始夜不归宿,游荡在灯红酒绿的街头。你被公司开除了,老板狠狠地说着,天生的穷命,滚。
你身上还有最后三百块钱,你失落地走过一家按摩店,并不漂亮的小姐叫住了你,你鬼使神差地走了进去。
宽衣解带,一切水到渠成,顺其自然。你神情木然,小姐笑语盈盈。突然警察破门而入,很熟练地递给你一张五千块的罚单。你开始喘气,开始哆嗦,你头皮发麻,全身发冷,突然你推倒警察夺路而逃。
风从你耳边呼呼掠过,后面是警察愤怒的叫声,不要跑,再跑我开枪了。
你绝望了,你想到了难产而死的母亲,想到了累死的父亲,想到了误你前程的招生办官员,想到了那些坐在机关里人模狗样的纨绔子弟,想到了那些发了黑心财的小流氓们,你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你更恨世界不给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你要求的实在太少,可是你得到的却更少。
那一刹那,你捡起路边一块砖头回过头向着警察扑过去,大吼一声,我操你们全家,开枪吧。
啪,枪响了,你终于离开了这个你又爱又恨的世界,你终于又和你的父母团聚了。这个世界,或许真没有穷人的活路,你何尝不是得到一种解脱,安息吧。
(本故事是和朋友聊天时谈起的关于男人最悲惨的命运,这是我所能想到的,稍后会奉上我所能想到的女人最悲惨的命运)

⑵ 脱贫攻坚扶贫故事原创10篇

第1篇:

提起脱贫攻坚,最让我难忘的便是那段到村扶贫的时光。从吉林伊通镇关家村包村干部到关家村的“小林书记”,到贫困户王中生的帮扶责任人,再到镇青年志愿者爱心服务队的志愿者。

真心求教,立志于“学”,收获扶贫“业务熟”。作为一名年轻的90后包村干部,我认真向单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关家村村屯干部请教,认真学习脱贫攻坚业务知识。

详细了解脱贫攻坚各项程序,学深悟透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以最快的速度熟悉脱贫攻坚工作的要领方法,打开工作局面。

组织召开脱贫攻坚政策宣讲会,下发扶贫政策手册,并根据关家村每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对照扶贫政策,充分利用各项扶贫政策,有重点及针对性地宣传医疗、金融、教育等政策,让贫困户能真正享受到扶贫政策,确保扶贫政策户户知情、人人知晓。

不惧困苦,立志于“勤”,收获百姓“暖心笑”。作为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刚担任关家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我对农村工作、全村贫困户基本情况除了材料上的文字,几乎一无所知。

经过一段时间的到村锻炼,我对全村26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大事小情,做到张嘴就来,情况全掌握、困难全清楚、贫困户全熟识,贫困户们对胖乎乎的“小林书记”也印象深刻,都知道有个经常来家里嘘寒问暖,积极解决问题的“小林书记”。

在农忙的时候,凌晨五点就到村上带领村屯干部走访贫困户,核查核准贫困户相关信息。知道贫困户徐国春的大米见底了,便自掏腰包给徐国春家买了自家吃的大米,一直因为脑出血后遗症行动不便经常喜怒无常的徐国春见到“小林书记”总是笑嘻嘻的。

知道徐国春的妻子照顾徐国春在收苞米时精力不够,便协调村干部帮助借用收苞米的机器;知道贫困户徐铭浩在读书,便积极帮助研究教育帮扶相关政策;知道贫困户吴亚山的妻子因为拉苞米途中摔下来住院,便去看望并自掏腰包送上慰问金……

虽然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能做的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我愿意怀揣着年轻人的“脱贫梦”,带着对困难群众真挚的关怀以及对脱贫攻坚志愿服务工作由衷的热爱,用真心收获真情,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贡献青春力量。

第2篇:

生活中处处需要爱,爱,无处不在。它也许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是枯树的一片新绿;是生病时的一声问候;是夜空中一颗颗闪耀点缀的星星……教育扶贫便是这爱的种子。

我是小法仪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根据教育局、汤峪镇教委、学校的统一安排,我跟学校的二十多名教师一样都被安排了入户帮扶。吴诗曼便是我帮扶的一名学生。

年初,我与同学校的众多同事一样,拿着扶贫宣传资料,开始了我的扶贫之路。在第一次去吴诗曼家之前,我心里多少有些忐忑。

因为在学校时我就从吴诗曼口中了解了一些她家的情况:其爷爷是位聋哑人,奶奶从小便患有小儿麻痹,父亲也患有小儿麻痹症,并且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鉴于这样的家庭情况,我这次上门扶贫会不会吃个闭门羹呢?

步行20多分钟后,我们终于通过打听来到她家,果不其然,她家大门紧锁,于是我通过打听在村子里玩耍的孩子群中找到了正在嬉戏的吴诗曼。

我通过询问得知,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爷爷奶奶这几天在果园干农活还没有回来,在无人监管的处境下,她自己也就没有自觉得去完成家庭作业,而是在和同学在玩耍嬉戏。

正在我了解情况的时候,她爷爷奶奶干完活回来了,急忙招呼我和一行的同事去家里坐坐。就这样,吴诗曼才回到了家里,在向家长了解了家庭实际情况宣传完教育扶贫政策后,看到她还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想法。

我就主动询问她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她才告诉我她在学校做了一点,还有很多没有完成,有些题她还不会做,我就开始给她讲解当天的作业,讲解中我发现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乘法口诀还没有记熟!我就主动帮她分析乘法口诀表的规律,帮她记忆,并告诉她要抽时间尽快背熟……

通过入户走访,我近距离得深入了解到了吴诗曼的家庭情况和学习困难,在接下来的时间了,我一有时间就找吴诗曼谈心,了解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利用课间及闲余时间帮她复习数学学习中的知识,同时在班里也指定了两名学优生对她进行学业、学习习惯上的帮扶。

第3篇:

大学好友现今是一名忙碌而又充满激情的扶贫驻村干部,平时和她的通话多在五分钟内结束,昨晚她却破天荒找我煲了一个小时的“电话粥”,聊天内容无不表达着她对脱贫攻坚的信心以及决心,也“泄露”了部分扶贫干部“走”“骂”“观”“花”的工作方式。扶贫干部的“走”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扶贫干部有三条路要“走”,一是走最偏远、艰难的路,跋山涉水、风雨兼程,走向最需要帮助的群众家中,了解群众最真实的情况;二是走最真诚的路,通过走访、谈心、拉家常的方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听民意、解民忧、聚民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真正做到走实走心;三是带领群众走致富路,俯下身子、挑起担子,了解当地实情,发掘当地资源特色,争当产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带头羊”。

扶贫干部的“走”,带着“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勇气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他们脚踏实地,一条路走到底,走向基层、走向一线、走向群众心里。

扶贫干部的“骂”是“忠言逆耳利于行”。2019年10月,一条题为“云南一扶贫工作者‘骂’贫困户”的视频,引起网友纷纷点赞。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何视频中扶贫干部指责贫困户并未被骂,反倒好评如潮?细品不难发现,“爱之深而责之切”,扶贫干部的“骂”更多的是其一颗以群众为出发点的赤诚之心。

在这攻城拔寨关键时期,扶贫干部要在“骂”中将“授之以渔”的奥秘“破译”,将懒汉和“装睡”的贫困户“骂醒”。要敢“骂”,并通过“骂”的“激将法”,引导贫困户讲道理、转变思维,真正振作起来,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用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扶贫干部的“观”是“一枝一叶总关情”。观世间百态,品人生百味。扶贫干部更是要在实践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认清形势,细查民情,做到不被浮云遮眼,亦不错过任何细枝末节,始终坚持群众事无小事。

要聚焦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痛点、难点、热点、堵点,找准精准施策着力点,抓实责任,坚持目标,以解决突出制约脱贫攻坚问题为突破口,列出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针对问题精准发力,强化责任体系支撑,聚焦政策效应,逐一突破,全力补齐短板。

扶贫干部的“花”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脱贫攻坚任务重,时间紧,这就要求扶贫干部们多花时间、多花心思、多花精力、多下功夫。

要树立起愚公移山之志,把脱贫攻坚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攻坚任务紧紧抓在手上,不畏困难,躬身实干,久久为功。始终保持真抓实干、务实担当,走上田埂、踏入泥地、心系群众、不务虚功。

除了“走”“骂”“观”“花”,扶贫干部们也在勤找路子、想法子,“解锁”更多方式,不断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磅礴力量!

第4篇:

4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调研。这里安置了全镇11个村的1346户高山危住户、地灾户和贫困户,共4173人。在同搬迁户拉家常时,他指出,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乐业。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就成了改善群众生活的重大机遇。但易地扶贫搬迁不能止步于“移得出”,还要答好“稳得住、住得下去”这道“加试题”。而稳得住、住得下去就要靠稳定就业,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多向发力,实实在在做好易地搬迁的后续就业工作。

发挥组织作用,夯实就业保障。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易地搬迁一定要按照“搬迁到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移民在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在哪里”的模式,建强基层党组织,着力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夯实就业保障。

基层党组织要加强摸底,建立台账,对搬迁点劳动力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对失业情况、岗位需求、技能培训需求等详细情况逐一登记造册,做到“底数清”。

要加强协调,精准对接,深入周边企业了解用工需求、岗位条件、工作环境等信息,通过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台账数据对接比对等方式,“一人一策”帮助劳动力精准就业;要主动开发岗位,通过设置综治劳动保障岗、公益专岗等岗位,解决一批就业问题。

强化技能培训,筑牢就业基础。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是稳定就业的基础,况且当前我国产业价值链正处于向上游转移阶段,对劳动者技能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强化技能培训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要站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的高度,整合培训资源,多部门、分时段、多轮次对搬迁点劳动力开展全覆盖就业技能轮训。

要突出因材施教,探索分层次就业培训,针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培训效果;要探索建立补贴制度,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发放一定生活、课时、技能鉴定补贴,免去其培训期间的生活之忧。

大力发展产业,拓宽就业渠道。产业兴,则百姓富。解决就业问题,根本上还是要靠大力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生命线,着力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推进扶贫项目开工建设,吸纳周边贫困劳动力就业,收获长期稳定的收益。

要加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设,缓解搬迁点劳动力就业问题,并出台相关金融政策,支持贫困劳动力入股,享受分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搬迁点优秀农民工返乡,带领群众创业增收。

要通过建设用工、收购农户原材料等多种有力措施,持续扩大产业扶贫项目的带贫效应;要大力发展电商产业,通过电商平台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就业稳,则收入稳;收入稳,则生活安。我们一定要紧盯“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的目标,在做好就业工作方面花力气、下功夫,切实答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加试题”。

第5篇:

“叮咚叮咚”,微信群里下达了饮水安全排查工作任务,我自己下载打印好摸排表后就去搞排查了。我从村北往村南走,“转角遇到爱”,老徐竟然从村南往村北摸排饮水安全任务,排查任务出乎意料地快速完成。

工作上的搭档,就像是“谈男女朋友”,要双方主动才有结果。脱贫攻坚两人都愿意主动担当作为,遇事积极敢为,不逃避、不退缩,把责任扛肩头,把任务抓手中,把困难群众放心头,那么一定能做一个合格的扶贫干部。

2019年底,我们负责帮扶的独居建卡户卖半边猪肉赚了2000元,听到消息的我和老徐开心得像个孩子。“我已经70岁了,老伴又有眼疾,感谢党和政府关心,给我们办了低保,要不然生活都成问题了。”

建卡户的感激让我感受到只要自己用心用情帮扶建卡户取得成效,他们就愿意和你敞开心扉主动交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且有了建卡户主动分享的“Buff加成效果”,会让扶贫干部心情变愉快、工作更努力,对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信心更足。

第6篇:

“你好,我是你家新的帮扶干部,现在我们在调查建卡户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使用情况,请问你家小额信贷资金是怎么使用的?”“你是骗子吧……”

由于8月份才参加工作,我与这户外出务工的建卡户并未在实际生活中见过面,是第一次通过电话联系,故而造成误会。此事严重打击了我的工作积极性,当时心中甚至想过“真是好心被当成驴肝肺,吃力不讨好啊”,甚至一度想放弃驻村扶贫工作。

老徐安慰我道:“她利用小额信贷资金在隔壁县跟朋友合伙养山羊,估计你这突然来的陌生电话让她以为你惦记她家山羊。我现在就给她拨个电话,让她知道你是谁,以便开展工作。”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有两户建卡户住在县城,老徐驾驶技术不好,就需要我这个“司机”专职接送,我与老徐常常在行车途中探讨哪一户建卡户最困难、最符合具体帮扶政策,该怎样着手才能帮到他。

有一家建卡户养有10桶蜜蜂,但是因为他腿有残疾,所以经常便是我和老徐二人提前与建卡户联系后约定时间驱车前往养蜂地了解情况。

扶贫工作不光是有任务才联系建卡户,才与村干部合作,更要与搭档的村干部思维“同频”想到一块,情感“共振”相互理解,唯有如此扶贫新手方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第7篇:

第一次参加村里会议,难免紧张。“会不会让我来一个自我介绍啊,没准备怎么办?”坐在圆形会议桌前的我握紧了手中的笔。村干部老徐仿佛看出了我的紧张,拍拍我的肩膀,递了一杯凉茶给我并说道,“夏天喝口茶容易凉快些。”

散会后,我与参会的村干部们挨个打了招呼,说得最多的还是“你好”。我和老徐分在了同一个组,就此成为驻村工作的搭档。大学刚毕业就参加工作、尚未褪去稚气的我工作本领很不足。

记得第一次与老徐走访建卡贫困户时,我带着笔记本与老徐在建卡户家中了解情况,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我,此时发现我竟然无法与建卡户自然地搭话,只能听老徐与建卡户交谈,自己做一个“旁听生”。

那时起,我便明白要向老徐学习请教如何与建卡户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老徐常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扶贫干部、驻村工作要有所成效的前提就是要先获取建卡户的信任,就是要放下大学生的架子,常往村里走,多与建卡户交流,增进感情。

在符合政策条件的情况下,用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不“空口放炮”“乱表态”,踏实做事才能建立信任关系。

第8篇:

从2018年11月到现在,与贫困户建立帮扶关系近一年半了,在这短短的18个月中,从懵懵懂懂、不谙世事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成长为现在面对农村工作和帮扶工作驾轻就熟的基层干部。

这份心态的成长,这份生活的历练,这份岁月的积淀,仔细想来,或许正是那扶贫路上的“一张奖状”“两颗鸡蛋”“三声谢谢”所赋予。

一张奖状,是与小涛携手努力的现实见证。小涛是一名孤儿,寄居在其伯父家里,生活上有困难,学习成绩也不甚理想。

与小涛建立帮扶关系的第一刻起,我就仔细了解其生活情况、学业情况和心理情况,到家和学校逐一进行走访,尽量掌握最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最初和小涛沟通时,他极其腼腆和内向,几乎不怎么说话,想要和他交心谈心也无从下手,还想要帮他重塑自信,这又是何其艰难!

面对小涛的排斥和抗拒,我只得慢慢靠近,利用放学时间和周末,我尽可能抽时间到他家和他聊聊天,谈谈学校的事,聊聊所憧憬的未来,终于在为期两个多月的沟通中,他慢慢接纳了我,也开始亲切地喊我一声“哥哥”。

帮扶的这一年多,经过我和小涛每个周末的互学互助,小涛的成绩渐渐有了起色,上学期期末也得到了上小学以来的第一张“优秀学生”奖状。看到这张奖状,小涛笑了,我却哭了,原来奋进的小涛是这样可爱,原来我真的能够帮助他人,帮助他人的感觉真好。

两颗鸡蛋,是胡奶奶对我工作的认可和生活的关怀。在所联系的四户贫困户中,胡奶奶是独居老人,还是视力一级残疾,基本属于盲人,生活上存在很多不便。

面对胡奶奶的生活情况,帮扶措施的制定,肯定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收入达标就可以,而要更多关心她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面对生活上的不便,我几乎隔两天就要入户一次,帮她提提水、扫扫地、清理下环境卫生,让她有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

在劳作之余,我会和她唠唠嗑,聊聊她生活上的一些事,听听她年轻时候的故事,让她的声音有人听,让她的故事有人记,因为老人的故事就是成长的岁月。

与此同时,胡奶奶经常煮好两颗白水鸡蛋,在我准备离去的时候,直直塞在我的口袋里,连忙说,“村里条件不好,你是年轻小伙子,吃点鸡蛋补哈”。

摸着这热乎的鸡蛋,心中感慨万分,这两颗热乎的鸡蛋是群众对我扶贫工作的认可,这两颗热乎的鸡蛋是群众对我生活的关心,这两颗热乎的鸡蛋温暖了我的扶贫生活。

第9篇:

三声谢谢,是基层工作落地落实的真实回应。在这一年半的扶贫生活中,“谢谢”这个词语,几乎每一天都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不过这几声“谢谢”却成了我基层工作落地落实的真实回应。

一声谢谢,贫困户对我说,“小何,谢谢你,没有你,我们的生活都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声谢谢,是我给联系贫困户申请低保、办理大病救助、申报老龄津贴的现实写照,是为贫困户解决生活困难的现实回应。

一声谢谢,群众对我说,“小何书记,你来了,我们村的风气都好多了,谢谢你的付出,不过你还要继续待下去哈。”这声谢谢,是我清理村里低保乱象、组建治安巡逻队伍的现实写照,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现实回应。

一声谢谢,是村干部对我说,“小何书记,不错,看来大学生也是能适应农村生活的嘛!谢谢你来帮助我们提升了思想认识。”

这声谢谢,是我协助村干部处理村上遗留问题、组建学习班的现实写照,是我融入农村、走入群众的现实回应。这三声谢谢,也成为了我这一年半基层工作和扶贫工作落地落实的真实回应。

“一张奖状”很小,“小”到我为群众的幸福感到幸福;“两颗鸡蛋”很少,“少”到让我不能忘却为民服务的初心;“三声谢谢”很轻,“轻”到我能够听到群众的心声。

扶贫工作只是基层工作极小的一个部分,不过它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接下来的生活里和工作中,我会继续落实扶贫措施,做实扶贫工作,夯实扶贫成效,竭力帮助贫困户们脱贫奔康,共享美好生活,力争在以后的扶贫路上收获更多的“一二三”,乃至那无数的“四五六”。

第10篇:

从横冲直撞的23岁走来,到如今笃志成长的25岁,3年的脱贫历练,3年的基层实践,从少不经事的毕业大学生到脱贫攻坚的小干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赛道上,我和所有一线扶贫干部都奔跑着、冲刺着、收获着,用拼搏的汗水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种下三朵花。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种下了一朵名叫实践的花。接触扶贫从全面摸排开始,当时还是扶贫小白的我跟着同事入户走访,卡着一厚沓农户摸底信息表和民政部门导出的收入数据敲响农户的大门,学着同事的样子一项一项询问,一条一条核实,一户一户记录。

14天的时间里,我和单位其他同事一同完成了领导布置的6个行政村的摸排任务,汇总到最后一个数字的时候觉得自己无比骄傲,这些数据都是我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算出来的啊!

后来慢慢接触扶贫调研,经常跑到村里和村里的百姓交流,问问他们对于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听听他们对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自己去地里看看经济作物的长势如何……

脱贫攻坚的工作经历教会了我,实践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唯一途径,生木造屋是不可行的,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基层的问题还要从基层群众身上入手,最真实的数据也要从基层群众上获得,第一朵实践的小花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种下一朵希望的花。苗志刚是张全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双腿残疾靠轮椅行动,还记得初次去他家的时候那间杂乱的屋子、有些迟缓的眼神和略带些自暴自弃的样子。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失去双腿不能自由行动的他对未来的生活并不抱有太多的希望,眼看年幼的两个儿子还等着他抚养长大,我和村里的第一书记商量着给他一笔启动资金,让他和家人选择传统豆腐加工项目合作经营,全家人“报团取暖”开起了小作坊。

苗志刚负责日常财务管理,父亲和兄弟负责生产和跑外销售,母亲和妻子协助制作豆腐,一家人的日子变得越来越“红火”,苗志刚的脸上也开始出现了笑容。2年下来,他用豆腐作坊盈利的资金购买了10只羊和6头肉牛,建起了标准的养殖基地。

他还想利用残联的残疾保障资金和小额金融贷款的政策,承包附近100亩土地种植苜蓿等草料作物,将豆腐坊生产剩余的豆渣、浆水以及紫花苜蓿作为牛羊的增肥饲料,形成互利发展的种养产业链。

让贫困户从自暴自弃到心存希望,这大概是扶贫干部最大的成就,第二朵希望的小花在每个人的心底破土抽芽。

⑶ 扶贫先进个人主要事迹

扶贫先进个人主要事迹:

沈为明,男,汉族,1964年9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1984年8月参加工作,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阿荣旗农牧局工作。该同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扶贫工作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辛勤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扶贫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勤学思考、精准识别,不断提升扶贫工作能力。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沈为明同志积极学习上级扶贫相关政策、参加扶贫培训,强化帮扶意识、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为了准确把握他所包扶堆粮山村曹守礼、卢国喜等4户贫困户基本情况,多次上门走访。

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施策工作。他经常轻车简出,深入村里调查研究、摸底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村“两委”和党员群众代表意见。同时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和该村的实际情况,帮助村里制定了年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帮扶措施。

使帮扶工作扎实有序开展,有效的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有力的改善了包扶村的集体经济。并且他同扶贫工作队和乡村干部一起同吃同住,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帮助积极争取项目,为贫困群众工作做实事做好事,得到群众的好评。

不计得失、默默奉献,甘当后勤“服务人”。沈为明同志利用堆粮山村自然优势,结合专业知识协助农牧局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购买40只鸡雏。

他亲自组织养殖户集中到村主任家为其讲解如何科学饲养鸡雏、怎样预防疾病、选配饲料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能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他自掏腰包拿出550元钱购买中草药种子让贫困户种植。

记得2016年6月22日早上8点正在下乡去堆粮山村途中沈为明突患心梗住进医院治疗,住院一周后他就要求出院,因为心里惦记自己帮扶的贫困户还有工作没完成;还积极参与全旗贫困户编写《科学养殖手册》;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着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热衷于扶贫工作事业的坚忍不拔精神。

找准路子,依托优势,发展扶贫产业。沈为明同志带领村干部,驻村引领队和乡干部,深入开展调研,召开贫困户座谈会,让贫困户自己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确立了发展种养殖业为主的脱贫致富的路子。

一是2018年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地“致富能人”来村里流转土地,发展中草药种植,使堆粮山村群众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同时,通过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加收入。

二是引导群众在发展养殖业做文章,积极参与旗里扶贫产业(发展肉牛养殖),沈为明同志在2018年8月前往澳大利亚为我旗挑选安格斯肉牛。

求真务实,急群众之急,为群众办实事。2016年初沈为明同志刚到堆粮山村时,看到村里从村部通往四组的路缺一座桥,他暗暗记在心头。与局领导汇报后,经多方协调为该村新建一座12米钢筋水泥桥,目前已建成达标验收投入使用,切实解决了群众出门难的问题。

针对该村五保户、低保户居住条件差的问题,他与村两委一同与旗民政局沟通协调后将李春英老人送到公费养老院。目前,沈为明同志正与村“两委”班子继续按照制定的脱贫规划,同旗扶贫引领队和乡干部一起,做细做实精准扶贫,确保一户一策落到实处,贫困户按时按质脱贫。

今明两年,将重点实施两个项目,发展中草药种植业和养殖业,帮助贫困户搬离“穷根”。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的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和服务群众的真感情,用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

情系农村,情系农民,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是沈为明同志奋斗目标和永远追求。他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献爱于农村,服务于农民。在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的进程中,时刻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真正本色。

⑷ 写一篇关于贫困家庭,《我的成长故事》1500字

我们都已进入14岁,开始退去儿童时的稚气,迎来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青春岁月。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习、成熟、承担。青春当自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眼界需开阔,目标要高远。14岁的我们如同一艘新下水的轮船,缓缓离开风平浪静的港湾,驶向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港湾的灯依然为我们亮着,就像父母老师充满关爱期待的眼睛。前方还有灯塔,为我们指引方向,提醒我们要避开危险的暗礁。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时刻准备着迎接狂风暴雨。只有经过大风大浪的考验,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勇往直前,充满信心地驶向下一个港湾。有一种力量推动我们前进,有一个声音呼唤我们努力,有一种信念激励我们坚持,这就是梦想,这就是目标。青春应逐梦。梦想就是远方的港湾。初二的我们站在人生的路口,面临着新的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之路不止一条。没有梦想,就会不知该如何取舍;没有目标,就可能偏离方向。我们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听好每一堂课,多读几本好书,我们的目标将会越来越清晰。追逐梦想就不可能坐享其成,需要自己全力拼搏,付出汗水。有的人漫无目的地四处转悠,有人的还没有起航已被海浪吓倒。我们要用青春的力量,一往无前地冲过海浪、避开礁石、穿越风暴,得到宝贵的人生体验,收获成功。青春要承担。我们将开始承担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我们已经有了自主行为的能力,必须承担起自我管理的义务。学习是我们的本份,我们有学习的权力,也有学习的义务。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主动学习,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学习。我们还要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一切靠父母照顾的小孩,而是要为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一名成员。在社会上,我们更要遵法律、守规则、懂礼貌、尽义务,开始培养公民意识。青春是体验。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成长,共同度过这难忘的青春岁月。我们要珍惜这一机缘,认真走好每一步,乐于分享,懂得感恩。我们要听从老师的教诲,接受家长的指导,让人生经验通过我们代代传扬。我们要团结同学,爱护集体,让友谊温暖我们的心田。只要我们自强不息、愿意承担、乐于奉献,我们就一定能够拥有绚丽的青春,无悔的青春!

⑸ 给我几个贫困家庭生活下来的例子

困难总是有的,乐观些吧!未来属于爱生活懂生活的人

⑹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开播,近两年脱贫取得了多少成果

脱贫攻坚是我国近两年的主要活动,在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之后,“镜头中的脱贫故事”也正式开播了。“镜头中的脱贫故事”中讲述的故事都是实际发生在贫困地区脱贫的故事,从这些故事当中我们也能看得出这些年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改变。近两年的脱贫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很多贫困地区的人民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很多贫困县区乡镇都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进一步得到了改善。接下来,我就一起聊一聊近两年脱贫取得的成果。

三、近两年脱贫让生活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变

脱贫攻坚不仅仅是改善人民的收入状况,脱贫工程也走进了人民的生活。很多破旧的房屋,很多无法通车的道路都被国家整修了起来,不仅让人们赚到钱,也让大家生活在了一个舒适的环境里。

你怎么看,给我留言吧。

⑺ 关于中国古代贫困家庭自强不息的故事

凿壁偷光。西汉 匡衡凿穿墙壁引 邻舍之 烛光读书,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匡衡,西汉经学家。家贫,他的邻居比较富裕,为了学习, 匡衡便将墙壁掏个洞,引 来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囊 ( náng )萤映雪:原是车胤(chēyìn) 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反光勤奋苦学的 故 事。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悬梁刺股
东汉孙敬读书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 想 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绳子牵住头发,。当 他读 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苏秦,政治家。在年轻时,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 想 了 一 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 样,猛 然 间感到疼 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⑻ 有关于特困户的故事谁知道

4月12日,一位白血病儿童患者的母亲在京城求医陷入绝境之际,慕名来到新华社,递给记者一封沾满泪水的求救信,这封信的题目是四个字:救救孩子!

“孩子刚会叫妈妈,竟查出得了白血病……”这位名叫曹妮娜的母亲紧紧抱住只有三岁半的儿子,眼里除了泪水和痛楚,就只剩下茫然。

曹妮娜是吉林省靖宇县第一参场的特困职工,其父母也双双下岗,生活十分困难。为了救活孩子,全家人卖了房子,借遍了亲戚的钱,住进了北京东四医院。因付不起治疗费,一度只能在京城街头行乞……

“父母怎能忍心不救自己的孩子?”

这个不幸的孩子名叫刘同和,前年底,才刚刚26个月的小同和,被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白血病,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把一个特困家庭吓呆了,她们不敢相信天真活泼的孩子将面临死神的威胁。抱着一丝侥幸,家人带着孩子到天津一家大医院重新做了骨穿检查,结果仍然是白血病。想到家徒四壁,无钱救治,全家人抱着孩子失声大哭。

“可天下哪有父母忍心不救自己的孩子?”,曹妮娜扶住疼痛的心口说,“家里人下决心,就是大人卖血,也要救活可怜的孩子!”因为天津治疗费用高,一家人只能回吉林老家治疗。

作为特困职工家庭,曹妮娜的父母十年前就下岗,全家的生活来源就是父亲和丈夫外出打工的收入,每月千元左右。这样的收入维持基本的生活还可以,给孩子治病就谈不上了,怎么办?

先是小同和的姥爷默默地把家里取暖的木柴卖了,换回600元;接着全家又借了亲戚朋友5800元;最终连居住的房子也卖了。2004年12月4日,小同和总算住进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化疗,从此开始了艰难的求医之路。

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小同和的病有了好转,但曹妮娜一家也花掉了20多万元医疗费,再也找不到可以借钱的地方。这其间,尽管曹妮娜及父母所在的吉林省靖宇县第一参场和县工会组织捐助了2万多元,但仍是杯水车薪,为治病,全家已背上沉重的债务。

2006年春节,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喜气洋洋,但曹妮娜一家却冷冷清清,凄楚不堪。“家里已揭不开锅,连过年的粮食、面粉和花生油都是县民政局救济的,眼看着治疗过程难以为继,全家人再一次抱着孩子大哭一场……”说到这里,曹妮娜的母亲几乎晕倒。

为筹钱治病,流落京城街头行乞

今年春节过后,因为缺钱,小同和在治疗过程中一度耽搁疗程,导致病情恶化。在走投无路之际,曹妮娜一家偶然从中国红十字会网站上看到一则消息,称红十字会定点医院北京东四医院(北京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医院),承诺为10名白血病患儿免费治疗,这让全家人喜出望外。

3月26日,一家人立刻来到北京东四医院,但事情并没有想像得那么简单。院方领导表示,选择10名困难患儿免费治疗的事尚未列入日程,目前做的只是中国红十字会给11名住院的白血病患儿每人补助1万元。

“我们来时只筹得了4500元,其中吃‘低保’的姥姥给了300元,大姨卖了戒指凑了800元,这些钱本打算当作来京看病的生活费,没办法,最后只好按医院要求拿出4000元交了住院费。”曹妮娜的父亲曹树银说。

但小同和住院几天后,4000元押金就用光了。为保证治疗不中断,曹妮娜的丈夫刘志敏和年迈的父母曹树银、房立云三人商量,默默写了一块牌子就出了病房。他们来到北京华普超市附近的天桥上跪地行乞,牌子上写着:“只要孩子能治病,我们可以捐献角膜、肝、肾,能捐什么捐什么”。

北京东城区朝外城管大队的执法人员发现后,本欲以非法行乞处理,但他们的遭遇和泪水打动了城管人员。在城管大队的协调下,小同和的遭遇得到了北京一些好心人的资助,先后收到社会捐款4万余元。“这些钱给我可怜的孩子带来了第二次生命”,曹妮娜说,“它使孩子得以在东四医院继续维持化疗”。

但据北京东四医院院长韩永科、住院部主任牛小培介绍,小同和的病情十分严重,因多次化疗,病情复杂,血小板过低,完全缓解的可能已很小。韩院长说,孩子在这里化疗已花了2万元,还有十来天的化疗期。“实话实说,我们找来大医院的专家会诊,结果显示这孩子基本没救了,我们治不了!”

小同和的亲人并不这样认为。曹树银拿出一张北京军区总医院的诊疗单说,4月8日他们将孩子带出东四医院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儿科检查,大夫明确表示可以进行脐血移植手术,成功率较高,但费用高达30万左右!这样高昂的费用对于一个特困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谁来救救我可怜的孩子!”

3月13日,记者来到北京东四医院301病房,曹妮娜正呆呆地抱着打点滴的孩子,孩子的姥姥眼圈红红地站在旁边,脸上明显有些浮肿。看见外面来人,老人泪水夺眶而出,竟哭出声来。每天晚上,曹妮娜和儿子、母亲挤在1号病床上睡,丈夫和父亲就在医院顶楼上“凑合”,他们每顿吃的就是从吉林老家带来的煎饼。“一年多来四处求医,我们全家没吃过一像样的饭”,曹妮娜低头说。

现在,全家人的希望就是筹钱转到北京军区总医院为孩子做脐血移植手术,可他们一家连2万元的转院入住费都付不起,更不知道昂贵的手术费向哪里筹!

“每当看到别人的孩子嬉笑玩闹,而我的孩子只能每天躺在病床上挂点滴,我的心就一阵阵刺痛。看着他那苍白的小脸一天天瘦下去,我真想替儿子生病”,曹妮娜在求救信中说,“同样是未来的花朵,难道孩子只能在痛苦中度过童年吗?想到孩子对我说的话——妈妈,妈妈,以后我给你洗碗——我的眼泪就往外窜。孩子呀,你的‘以后’在哪里呢?”

专家:儿童白血病患者呼唤社会救助机制

据北京儿童医院血液中心的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儿童白血病的患病率为十万分之五,全国每年新增的白血病患儿高达两万人。治疗白血病儿童一般情况下需要十几万,如果发生严重感染,需要做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费用一般需要二三十万。这个数字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因此,能得到社会救助也成了很多患儿继续治疗的最大支持。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于2005年7月设立了中国首个白血病基金——“爱心小天使基金”。基金会项目合作部部长欧阳里对记者说,截止到今年4月2日,小天使基金共收到捐款428万多元,救助了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的31个患有白血病的儿童。

欧阳里说,几乎每天,都会有患者家属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请求帮助,有的家属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当作政府机构,甚至哭着、闹着一定要得到资助。实际上目前基金会的捐款来源都是社会大面积的个体捐助,几十元的居多,而企业的捐助极其有限,到现在还只有一家医药企业捐助100万元。对那么多可爱孩子的救助,需要更多人行动起来。

北京市政协委员降丽娟认为,社会中的贫弱者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人群,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稳定、健全、有效的社会救助机制,光靠社会上人们的爱心捐助,要想解决每个患病孩子面临的问题,是不可能的。这需要政府做更多的工作。

⑼ 求一篇自己写的作文《我身边的脱贫故事》1500字,初一的谢谢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

在根据我县教育局扶贫工作安排下,我们幼儿园成立了专门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李园长还带我们再次认真学习了教育扶贫文件精神,为了切实抓好扶贫帮困工作,我们各班级也先后开展我园建档立卡幼儿家庭的摸底工作调查,摸清贫困幼儿家庭状况和孩子的一些基本信息,做好贫困幼儿建档工作,明确扶贫思路,力争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项工作。

开展工作前,首先我制定了一个《困难幼儿帮扶计划》,我们班我负责两户档立卡贫困孩子,这两户孩子一个叫xxx,另一个叫xxx,这两个孩子都是今年新转入我们班的,两个孩子都有点内向,我还记得刚开学的时候,xxx是爷爷奶奶带来报名的,因为爷爷奶奶年纪大了的原因吧!上了一层楼气喘吁吁,奶奶牵着孙子,爷爷提着被子,看到此情景,我赶快接过了爷爷手中的被子请二老先坐下休息,而孩子则在旁边低着头躲在奶奶身后。后来通过走访孩子家庭我才知道,这个孩子是一个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爷爷奶奶照看,父母常年不在家,知道这一情况我也会经常QQ联系孩子远方打工的父母,给孩子父母说一说孩子情况,或者抽空发一些孩子在幼儿园活动游戏视频图片。

记得第一次去xxx家是因为孩子生病了,请了一个周的假,我有点担心孩子的病情,不知孩子怎么样了,老人能看的过来吗?带着这些担心,于是就跟xx老师商量好,下午放学一起去孩子家看看情况。到了下午我们送完班里的孩子,把班里整理好了后,我们按照开学登记的家庭住址找到了孩子的住址,孩子家住在三星农贸市场5楼,站在孩子家门楼下,我看见的是一个黑漆漆的楼洞及又窄又陡的走廊楼梯,上了楼敲开了门,奶奶一看是我们连忙激动的招呼我们俩进门坐,

一进门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套四五十平方的廉租房,家里有点乱,放着破旧的家具,奶奶忙着给我们泡水,我说:“奶奶你别忙了,我坐一会儿就走,孩子病了好多天了,我来看看孩子病好点没,看看有没有什么我能帮到忙的”!奶奶说孙子好了自己又感冒了,家里孩子他爷爷出门去给别人做活儿去了,所以一直没人送孩子去上学,说到这里奶奶泪水没忍住留了下来,为了让奶奶不要再伤心,我把xxx叫了过来,坐在自己的腿上,望着孩子说:“奶奶生病不舒服,要听奶奶的话,多照顾奶奶,看我给你带什么东西了!”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