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孤儿故事
㈠ 穷人记述了贫苦的桑娜夫妇收养邻居的孤儿感人故事文章通过对什么和什么描写
穷人记述了,贫苦的桑娜夫妇收养邻居孤儿的感人故事文章通过对语言描写和环境的描写。
㈡ 脱贫攻坚扶贫故事原创10篇
第1篇:
提起脱贫攻坚,最让我难忘的便是那段到村扶贫的时光。从吉林伊通镇关家村包村干部到关家村的“小林书记”,到贫困户王中生的帮扶责任人,再到镇青年志愿者爱心服务队的志愿者。
真心求教,立志于“学”,收获扶贫“业务熟”。作为一名年轻的90后包村干部,我认真向单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关家村村屯干部请教,认真学习脱贫攻坚业务知识。
详细了解脱贫攻坚各项程序,学深悟透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以最快的速度熟悉脱贫攻坚工作的要领方法,打开工作局面。
组织召开脱贫攻坚政策宣讲会,下发扶贫政策手册,并根据关家村每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对照扶贫政策,充分利用各项扶贫政策,有重点及针对性地宣传医疗、金融、教育等政策,让贫困户能真正享受到扶贫政策,确保扶贫政策户户知情、人人知晓。
不惧困苦,立志于“勤”,收获百姓“暖心笑”。作为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刚担任关家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我对农村工作、全村贫困户基本情况除了材料上的文字,几乎一无所知。
经过一段时间的到村锻炼,我对全村26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大事小情,做到张嘴就来,情况全掌握、困难全清楚、贫困户全熟识,贫困户们对胖乎乎的“小林书记”也印象深刻,都知道有个经常来家里嘘寒问暖,积极解决问题的“小林书记”。
在农忙的时候,凌晨五点就到村上带领村屯干部走访贫困户,核查核准贫困户相关信息。知道贫困户徐国春的大米见底了,便自掏腰包给徐国春家买了自家吃的大米,一直因为脑出血后遗症行动不便经常喜怒无常的徐国春见到“小林书记”总是笑嘻嘻的。
知道徐国春的妻子照顾徐国春在收苞米时精力不够,便协调村干部帮助借用收苞米的机器;知道贫困户徐铭浩在读书,便积极帮助研究教育帮扶相关政策;知道贫困户吴亚山的妻子因为拉苞米途中摔下来住院,便去看望并自掏腰包送上慰问金……
虽然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能做的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我愿意怀揣着年轻人的“脱贫梦”,带着对困难群众真挚的关怀以及对脱贫攻坚志愿服务工作由衷的热爱,用真心收获真情,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贡献青春力量。
第2篇:
生活中处处需要爱,爱,无处不在。它也许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是枯树的一片新绿;是生病时的一声问候;是夜空中一颗颗闪耀点缀的星星……教育扶贫便是这爱的种子。
我是小法仪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根据教育局、汤峪镇教委、学校的统一安排,我跟学校的二十多名教师一样都被安排了入户帮扶。吴诗曼便是我帮扶的一名学生。
年初,我与同学校的众多同事一样,拿着扶贫宣传资料,开始了我的扶贫之路。在第一次去吴诗曼家之前,我心里多少有些忐忑。
因为在学校时我就从吴诗曼口中了解了一些她家的情况:其爷爷是位聋哑人,奶奶从小便患有小儿麻痹,父亲也患有小儿麻痹症,并且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鉴于这样的家庭情况,我这次上门扶贫会不会吃个闭门羹呢?
步行20多分钟后,我们终于通过打听来到她家,果不其然,她家大门紧锁,于是我通过打听在村子里玩耍的孩子群中找到了正在嬉戏的吴诗曼。
我通过询问得知,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爷爷奶奶这几天在果园干农活还没有回来,在无人监管的处境下,她自己也就没有自觉得去完成家庭作业,而是在和同学在玩耍嬉戏。
正在我了解情况的时候,她爷爷奶奶干完活回来了,急忙招呼我和一行的同事去家里坐坐。就这样,吴诗曼才回到了家里,在向家长了解了家庭实际情况宣传完教育扶贫政策后,看到她还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想法。
我就主动询问她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她才告诉我她在学校做了一点,还有很多没有完成,有些题她还不会做,我就开始给她讲解当天的作业,讲解中我发现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乘法口诀还没有记熟!我就主动帮她分析乘法口诀表的规律,帮她记忆,并告诉她要抽时间尽快背熟……
通过入户走访,我近距离得深入了解到了吴诗曼的家庭情况和学习困难,在接下来的时间了,我一有时间就找吴诗曼谈心,了解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利用课间及闲余时间帮她复习数学学习中的知识,同时在班里也指定了两名学优生对她进行学业、学习习惯上的帮扶。
第3篇:
大学好友现今是一名忙碌而又充满激情的扶贫驻村干部,平时和她的通话多在五分钟内结束,昨晚她却破天荒找我煲了一个小时的“电话粥”,聊天内容无不表达着她对脱贫攻坚的信心以及决心,也“泄露”了部分扶贫干部“走”“骂”“观”“花”的工作方式。扶贫干部的“走”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扶贫干部有三条路要“走”,一是走最偏远、艰难的路,跋山涉水、风雨兼程,走向最需要帮助的群众家中,了解群众最真实的情况;二是走最真诚的路,通过走访、谈心、拉家常的方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听民意、解民忧、聚民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真正做到走实走心;三是带领群众走致富路,俯下身子、挑起担子,了解当地实情,发掘当地资源特色,争当产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带头羊”。
扶贫干部的“走”,带着“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勇气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他们脚踏实地,一条路走到底,走向基层、走向一线、走向群众心里。
扶贫干部的“骂”是“忠言逆耳利于行”。2019年10月,一条题为“云南一扶贫工作者‘骂’贫困户”的视频,引起网友纷纷点赞。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何视频中扶贫干部指责贫困户并未被骂,反倒好评如潮?细品不难发现,“爱之深而责之切”,扶贫干部的“骂”更多的是其一颗以群众为出发点的赤诚之心。
在这攻城拔寨关键时期,扶贫干部要在“骂”中将“授之以渔”的奥秘“破译”,将懒汉和“装睡”的贫困户“骂醒”。要敢“骂”,并通过“骂”的“激将法”,引导贫困户讲道理、转变思维,真正振作起来,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用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扶贫干部的“观”是“一枝一叶总关情”。观世间百态,品人生百味。扶贫干部更是要在实践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认清形势,细查民情,做到不被浮云遮眼,亦不错过任何细枝末节,始终坚持群众事无小事。
要聚焦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痛点、难点、热点、堵点,找准精准施策着力点,抓实责任,坚持目标,以解决突出制约脱贫攻坚问题为突破口,列出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针对问题精准发力,强化责任体系支撑,聚焦政策效应,逐一突破,全力补齐短板。
扶贫干部的“花”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脱贫攻坚任务重,时间紧,这就要求扶贫干部们多花时间、多花心思、多花精力、多下功夫。
要树立起愚公移山之志,把脱贫攻坚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攻坚任务紧紧抓在手上,不畏困难,躬身实干,久久为功。始终保持真抓实干、务实担当,走上田埂、踏入泥地、心系群众、不务虚功。
除了“走”“骂”“观”“花”,扶贫干部们也在勤找路子、想法子,“解锁”更多方式,不断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磅礴力量!
第4篇:
4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调研。这里安置了全镇11个村的1346户高山危住户、地灾户和贫困户,共4173人。在同搬迁户拉家常时,他指出,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乐业。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就成了改善群众生活的重大机遇。但易地扶贫搬迁不能止步于“移得出”,还要答好“稳得住、住得下去”这道“加试题”。而稳得住、住得下去就要靠稳定就业,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多向发力,实实在在做好易地搬迁的后续就业工作。
发挥组织作用,夯实就业保障。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易地搬迁一定要按照“搬迁到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移民在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在哪里”的模式,建强基层党组织,着力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夯实就业保障。
基层党组织要加强摸底,建立台账,对搬迁点劳动力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对失业情况、岗位需求、技能培训需求等详细情况逐一登记造册,做到“底数清”。
要加强协调,精准对接,深入周边企业了解用工需求、岗位条件、工作环境等信息,通过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台账数据对接比对等方式,“一人一策”帮助劳动力精准就业;要主动开发岗位,通过设置综治劳动保障岗、公益专岗等岗位,解决一批就业问题。
强化技能培训,筑牢就业基础。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是稳定就业的基础,况且当前我国产业价值链正处于向上游转移阶段,对劳动者技能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强化技能培训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要站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的高度,整合培训资源,多部门、分时段、多轮次对搬迁点劳动力开展全覆盖就业技能轮训。
要突出因材施教,探索分层次就业培训,针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培训效果;要探索建立补贴制度,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发放一定生活、课时、技能鉴定补贴,免去其培训期间的生活之忧。
大力发展产业,拓宽就业渠道。产业兴,则百姓富。解决就业问题,根本上还是要靠大力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生命线,着力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推进扶贫项目开工建设,吸纳周边贫困劳动力就业,收获长期稳定的收益。
要加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设,缓解搬迁点劳动力就业问题,并出台相关金融政策,支持贫困劳动力入股,享受分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搬迁点优秀农民工返乡,带领群众创业增收。
要通过建设用工、收购农户原材料等多种有力措施,持续扩大产业扶贫项目的带贫效应;要大力发展电商产业,通过电商平台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就业稳,则收入稳;收入稳,则生活安。我们一定要紧盯“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的目标,在做好就业工作方面花力气、下功夫,切实答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加试题”。
第5篇:
“叮咚叮咚”,微信群里下达了饮水安全排查工作任务,我自己下载打印好摸排表后就去搞排查了。我从村北往村南走,“转角遇到爱”,老徐竟然从村南往村北摸排饮水安全任务,排查任务出乎意料地快速完成。
工作上的搭档,就像是“谈男女朋友”,要双方主动才有结果。脱贫攻坚两人都愿意主动担当作为,遇事积极敢为,不逃避、不退缩,把责任扛肩头,把任务抓手中,把困难群众放心头,那么一定能做一个合格的扶贫干部。
2019年底,我们负责帮扶的独居建卡户卖半边猪肉赚了2000元,听到消息的我和老徐开心得像个孩子。“我已经70岁了,老伴又有眼疾,感谢党和政府关心,给我们办了低保,要不然生活都成问题了。”
建卡户的感激让我感受到只要自己用心用情帮扶建卡户取得成效,他们就愿意和你敞开心扉主动交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且有了建卡户主动分享的“Buff加成效果”,会让扶贫干部心情变愉快、工作更努力,对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信心更足。
第6篇:
“你好,我是你家新的帮扶干部,现在我们在调查建卡户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使用情况,请问你家小额信贷资金是怎么使用的?”“你是骗子吧……”
由于8月份才参加工作,我与这户外出务工的建卡户并未在实际生活中见过面,是第一次通过电话联系,故而造成误会。此事严重打击了我的工作积极性,当时心中甚至想过“真是好心被当成驴肝肺,吃力不讨好啊”,甚至一度想放弃驻村扶贫工作。
老徐安慰我道:“她利用小额信贷资金在隔壁县跟朋友合伙养山羊,估计你这突然来的陌生电话让她以为你惦记她家山羊。我现在就给她拨个电话,让她知道你是谁,以便开展工作。”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有两户建卡户住在县城,老徐驾驶技术不好,就需要我这个“司机”专职接送,我与老徐常常在行车途中探讨哪一户建卡户最困难、最符合具体帮扶政策,该怎样着手才能帮到他。
有一家建卡户养有10桶蜜蜂,但是因为他腿有残疾,所以经常便是我和老徐二人提前与建卡户联系后约定时间驱车前往养蜂地了解情况。
扶贫工作不光是有任务才联系建卡户,才与村干部合作,更要与搭档的村干部思维“同频”想到一块,情感“共振”相互理解,唯有如此扶贫新手方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第7篇:
第一次参加村里会议,难免紧张。“会不会让我来一个自我介绍啊,没准备怎么办?”坐在圆形会议桌前的我握紧了手中的笔。村干部老徐仿佛看出了我的紧张,拍拍我的肩膀,递了一杯凉茶给我并说道,“夏天喝口茶容易凉快些。”
散会后,我与参会的村干部们挨个打了招呼,说得最多的还是“你好”。我和老徐分在了同一个组,就此成为驻村工作的搭档。大学刚毕业就参加工作、尚未褪去稚气的我工作本领很不足。
记得第一次与老徐走访建卡贫困户时,我带着笔记本与老徐在建卡户家中了解情况,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我,此时发现我竟然无法与建卡户自然地搭话,只能听老徐与建卡户交谈,自己做一个“旁听生”。
那时起,我便明白要向老徐学习请教如何与建卡户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老徐常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扶贫干部、驻村工作要有所成效的前提就是要先获取建卡户的信任,就是要放下大学生的架子,常往村里走,多与建卡户交流,增进感情。
在符合政策条件的情况下,用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不“空口放炮”“乱表态”,踏实做事才能建立信任关系。
第8篇:
从2018年11月到现在,与贫困户建立帮扶关系近一年半了,在这短短的18个月中,从懵懵懂懂、不谙世事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成长为现在面对农村工作和帮扶工作驾轻就熟的基层干部。
这份心态的成长,这份生活的历练,这份岁月的积淀,仔细想来,或许正是那扶贫路上的“一张奖状”“两颗鸡蛋”“三声谢谢”所赋予。
一张奖状,是与小涛携手努力的现实见证。小涛是一名孤儿,寄居在其伯父家里,生活上有困难,学习成绩也不甚理想。
与小涛建立帮扶关系的第一刻起,我就仔细了解其生活情况、学业情况和心理情况,到家和学校逐一进行走访,尽量掌握最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最初和小涛沟通时,他极其腼腆和内向,几乎不怎么说话,想要和他交心谈心也无从下手,还想要帮他重塑自信,这又是何其艰难!
面对小涛的排斥和抗拒,我只得慢慢靠近,利用放学时间和周末,我尽可能抽时间到他家和他聊聊天,谈谈学校的事,聊聊所憧憬的未来,终于在为期两个多月的沟通中,他慢慢接纳了我,也开始亲切地喊我一声“哥哥”。
帮扶的这一年多,经过我和小涛每个周末的互学互助,小涛的成绩渐渐有了起色,上学期期末也得到了上小学以来的第一张“优秀学生”奖状。看到这张奖状,小涛笑了,我却哭了,原来奋进的小涛是这样可爱,原来我真的能够帮助他人,帮助他人的感觉真好。
两颗鸡蛋,是胡奶奶对我工作的认可和生活的关怀。在所联系的四户贫困户中,胡奶奶是独居老人,还是视力一级残疾,基本属于盲人,生活上存在很多不便。
面对胡奶奶的生活情况,帮扶措施的制定,肯定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收入达标就可以,而要更多关心她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面对生活上的不便,我几乎隔两天就要入户一次,帮她提提水、扫扫地、清理下环境卫生,让她有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
在劳作之余,我会和她唠唠嗑,聊聊她生活上的一些事,听听她年轻时候的故事,让她的声音有人听,让她的故事有人记,因为老人的故事就是成长的岁月。
与此同时,胡奶奶经常煮好两颗白水鸡蛋,在我准备离去的时候,直直塞在我的口袋里,连忙说,“村里条件不好,你是年轻小伙子,吃点鸡蛋补哈”。
摸着这热乎的鸡蛋,心中感慨万分,这两颗热乎的鸡蛋是群众对我扶贫工作的认可,这两颗热乎的鸡蛋是群众对我生活的关心,这两颗热乎的鸡蛋温暖了我的扶贫生活。
第9篇:
三声谢谢,是基层工作落地落实的真实回应。在这一年半的扶贫生活中,“谢谢”这个词语,几乎每一天都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不过这几声“谢谢”却成了我基层工作落地落实的真实回应。
一声谢谢,贫困户对我说,“小何,谢谢你,没有你,我们的生活都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声谢谢,是我给联系贫困户申请低保、办理大病救助、申报老龄津贴的现实写照,是为贫困户解决生活困难的现实回应。
一声谢谢,群众对我说,“小何书记,你来了,我们村的风气都好多了,谢谢你的付出,不过你还要继续待下去哈。”这声谢谢,是我清理村里低保乱象、组建治安巡逻队伍的现实写照,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现实回应。
一声谢谢,是村干部对我说,“小何书记,不错,看来大学生也是能适应农村生活的嘛!谢谢你来帮助我们提升了思想认识。”
这声谢谢,是我协助村干部处理村上遗留问题、组建学习班的现实写照,是我融入农村、走入群众的现实回应。这三声谢谢,也成为了我这一年半基层工作和扶贫工作落地落实的真实回应。
“一张奖状”很小,“小”到我为群众的幸福感到幸福;“两颗鸡蛋”很少,“少”到让我不能忘却为民服务的初心;“三声谢谢”很轻,“轻”到我能够听到群众的心声。
扶贫工作只是基层工作极小的一个部分,不过它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接下来的生活里和工作中,我会继续落实扶贫措施,做实扶贫工作,夯实扶贫成效,竭力帮助贫困户们脱贫奔康,共享美好生活,力争在以后的扶贫路上收获更多的“一二三”,乃至那无数的“四五六”。
第10篇:
从横冲直撞的23岁走来,到如今笃志成长的25岁,3年的脱贫历练,3年的基层实践,从少不经事的毕业大学生到脱贫攻坚的小干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赛道上,我和所有一线扶贫干部都奔跑着、冲刺着、收获着,用拼搏的汗水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种下三朵花。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种下了一朵名叫实践的花。接触扶贫从全面摸排开始,当时还是扶贫小白的我跟着同事入户走访,卡着一厚沓农户摸底信息表和民政部门导出的收入数据敲响农户的大门,学着同事的样子一项一项询问,一条一条核实,一户一户记录。
14天的时间里,我和单位其他同事一同完成了领导布置的6个行政村的摸排任务,汇总到最后一个数字的时候觉得自己无比骄傲,这些数据都是我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算出来的啊!
后来慢慢接触扶贫调研,经常跑到村里和村里的百姓交流,问问他们对于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听听他们对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自己去地里看看经济作物的长势如何……
脱贫攻坚的工作经历教会了我,实践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唯一途径,生木造屋是不可行的,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基层的问题还要从基层群众身上入手,最真实的数据也要从基层群众上获得,第一朵实践的小花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种下一朵希望的花。苗志刚是张全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双腿残疾靠轮椅行动,还记得初次去他家的时候那间杂乱的屋子、有些迟缓的眼神和略带些自暴自弃的样子。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失去双腿不能自由行动的他对未来的生活并不抱有太多的希望,眼看年幼的两个儿子还等着他抚养长大,我和村里的第一书记商量着给他一笔启动资金,让他和家人选择传统豆腐加工项目合作经营,全家人“报团取暖”开起了小作坊。
苗志刚负责日常财务管理,父亲和兄弟负责生产和跑外销售,母亲和妻子协助制作豆腐,一家人的日子变得越来越“红火”,苗志刚的脸上也开始出现了笑容。2年下来,他用豆腐作坊盈利的资金购买了10只羊和6头肉牛,建起了标准的养殖基地。
他还想利用残联的残疾保障资金和小额金融贷款的政策,承包附近100亩土地种植苜蓿等草料作物,将豆腐坊生产剩余的豆渣、浆水以及紫花苜蓿作为牛羊的增肥饲料,形成互利发展的种养产业链。
让贫困户从自暴自弃到心存希望,这大概是扶贫干部最大的成就,第二朵希望的小花在每个人的心底破土抽芽。
㈢ 简短感人的孤儿院小故事
孤儿院的故事复
一天制,阳光明媚,天上飘着朵朵白云。
孤儿院里面有很多孤儿,有松鼠、小鸡......小猴子让受伤的小松鼠看它的杂技,小白兔正在帮小鸡学走路呢!小猫问小狗:“你帮我钓几条鱼好吗?”小狗说:“不行,我钓鱼又不在行。”小猫劝了三次,小狗终于答应了!小狗和小猫拿起鱼竿就钓了起来。小猫已经钓了三十条鱼了,它看看旁边的小狗鼓励道:“加油!加油!”小狗听见了,心想:小猫这么关心我,我一定要加油!小狗赶上小猫了,小猫说:“小狗,我们来数一数够不够小动物们吃的!”。一、二、三......一直数到六十条。
后来,孤儿院的小动物们都吃的很香。
㈣ 微博讨论:我的扶贫故事,你有过或者听说过哪些扶贫故事
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温饱,但是离全面小康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扶贫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精准扶贫的力度,很多贫穷落后地方都已经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那些扶贫故事也感动着许许多多的人,以下就是我听过的扶贫故事中的其中三个。
一、田丽芳的扶贫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大湾村的村子,位于乌江支流坝坨河深处。那里十分偏僻,因为经济落后没什么发展,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田丽芳刚开始街道这个工作时也十分苦恼,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下手,但她始终怀有一颗热诚的心,不服输的性格带动了当地村民。为当地村民解决了硬件设施。修路,引自来水,拉电线……百姓的生活也因此改变了不少。另外,田丽芳还组织村民们开展文艺活动,帮助村民精神脱贫。田丽芳说,在大湾区的经历是她一生珍贵的回忆。相信大家也听过不少类似的扶贫故事,有很多人坚守在基层,为很多贫穷地区带来了希望,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求回报,只是希望能让村民们过上幸福的日子,他们那无私的精神不得不令人敬佩,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无论在哪里,坚守自己的岗位,就是回馈社会最好的方式。
㈤ 一个发生在山区的故事,讲得是一个老头捡了一个孤儿(小女孩),之后发生在这个小女孩和老头的儿媳妇之间的故
暖春
影片讲述的是:在一个偏僻的穷山村里,一位失去双亲的小女孩小版花,孤立无援,被饥饿折权磨得晕倒在荒凉的草地上。一位老爷爷含着眼泪把她救回了家。可是,老爷爷家也太穷了。小花被她的“婶娘”送走了多次,是老爷爷多次找到她,以宽厚而温暖的胸襟顶住了各种压力,坚持把这个孤儿培育成人。
㈥ 关于孤儿地故事
1919年11月10日,他出生于苏联西伯利亚的乡村,家中有19个兄弟姐妹,家境贫寒。6岁时,他染上重病,差点丧命,但由于上天眷顾,他又活了下来。
他的动手欲望极强,总喜欢搞点别出心裁的小发明。他看到父母都非常辛苦,就想借助自己设计的农用机械减轻父母的负担。他经常遭遇失败,但是从不轻言放弃。在校期间,他发明了一种简单的割草机,还发明了一种烤肉用的架子,可以把放在烤扦上的烤肉一次性整体翻面。
1941年6月2日,苏德战争爆发,他在一次坦克大战中负了重伤,被送回后方医院治疗。在医院疗伤时,他发现伤员们常聚在一起谈论德国士兵使用的自动武器,于是有了设计自动武器的念头。“我决定尝试一下,看能不能为我们的士兵制造冲锋枪。”就这样,他像小学生一样拿着笔记本、铅笔和橡皮绘制想象中的冲锋枪,开始了他的设计师之路。由于他从未受过专业教育,也没学过制图,因此只能画些简单的草图。后来,他离开部队,但依然没有放弃理想,在一位好友的帮助下,他在简陋的小工棚里“手抠”加工了一支冲锋枪。
后来他又设计了第二支冲锋枪样枪,并送去进行试验和评审。但当时的苏军指挥官们不喜欢这种枪,也不看重这个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甚至很多人的眼神里充满了不屑。试验评审委员认为该冲锋枪的结构复杂,在性能上也没有超过当时装备的苏达耶夫冲锋枪。
他没有气馁,继续虚心向武器专家、军人和科学家们求教,反复研究和改进这种枪。仅有中学学历的他孜孜不倦地钻研,锲而不舍地学习。而他改进后的冲锋枪经过再次试验仍然赢不过苏达耶夫冲锋枪,他再次失败了!
二战结束不久,苏联国防部开展了研制新式武器的竞赛。1946年,他将花费了5年心血研制的自动步枪送去参加国家靶场选型试验。一同竞争的还有西蒙诺夫、什帕金、布尔金、杰格佳廖夫等多位著名设计师的作品,最终他的作品AK-47自动步枪荣膺冠军,斯大林亲自为他颁发了16万卢布的奖金。
冷战结束后,他继续改进AK系列枪,先后研制了150多种武器,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使用这些武器。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和布基纳法索等国家的国徽上甚至还有AK系列步枪的图案。20世纪重要发明排名中,AK系列自动步枪位列于阿司匹林和原子弹等发明之前,成为科技进步的象征。
由于没有为AK-47步枪申请专利,尽管武器制造商和销售商因为AK-47富得流油,他却没有因此拿到过一分钱,但他所得到的奖励和受到的尊重却足以使他感到幸福。虽然没有念过大学,但他却拥有技术科学博士学位,是16个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迄今他已获得11个奖项和8枚勋章,两次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还获得过列宁奖章和斯大林奖章。
“你能在其他国家找到在本人还活着时就给他建铜像的设计师吗?你能在其他国家见到总统和总理亲自向一名设计师祝贺生日吗?”说这些话时,他一脸的自豪。叶利钦和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都曾专门为他庆生,梅德韦杰夫还亲自授予他国家最高荣誉——“俄罗斯英雄”奖章。
梅德韦杰夫接见他的时候说:“你所取得的成就标志着俄罗斯民族的创造能力。”并称赞他创造了“令所有俄罗斯人自豪的品牌”。他就是著名的“世界枪王”卡拉什尼科夫。
有人向91岁高龄的卡拉什尼科夫请教成功的秘诀,他说:“失败是个孤儿,认养孤儿的人都要有爱心,认养失败的人都要有耐心和恒心,而我一生都在抚养孤儿。”
如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所说:“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㈦ 关于孤儿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英国。一名失去了母亲的初生婴儿被当地教会收留,取名奥利弗。九岁时,奥利弗被先后送去工厂及棺材店做学徒,最终不堪忍受折磨,星夜出走,来到伦敦。在饥寒交迫之时,奥利弗遇到了以偷盗为生的费金一伙,费金见其聪明伶俐,便想训练奥利弗成为一名扒手。一次奥利弗与其他孩子一起上街,孩子亚狄偷窃失手,奥利弗被误抓入警局。
伦敦富翁罗勃特因冤枉了奥利弗偷窃感到很内疚,见他又可爱又可怜,便将其领回家。在那里,小奥利弗既不愁吃穿,还能上学读书。有人竟还暗中发现小奥利弗竟是富翁罗勃特的亲生外孙。可是一次奥利弗在街上被费金一伙撞见,又被其抓了回去。他被绑回贼窝后遭到毒打,费金的同伙南茜得知小奥利弗的身世后十分同情他,决定救他出险。
南茜暗暗将消息告诉了罗勃特,答应下次带奥利弗回来。不料南茜的计划被费金一伙发现,她被活活打死。后来,罗勃特带领警察直到贼窝,救出了奥利弗,费金一伙也最终被吊死。
㈧ 我想扶贫个孤儿上哪找
具体可到当地民政局申请处理。
㈨ 求几篇感人孤儿故事
我是一个孤儿,也许是重男轻女的结果,也许是男欢女爱又不能负责的产物。
是哲野把我拣回家的。
那年他落实政策自农村回城,在车站的垃圾堆边看见了我,一个漂亮的,安静
的小女婴,许多人围着,他上前,那女婴对他璨然一笑。他给了我一个家,还给了我一个美丽的名字,陶夭。后来他说,我当初那一笑,称得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哲野的一生极其悲凄,他的父母都是归国的学者,却没有逃过那场文化浩劫,
愤懑中双双弃世,哲野自然也不能幸免,发配农村,和相恋多年的女友劳燕分飞。他从此孑然一身,直到35岁回城时拣到我。
我管哲野叫叔叔。
童年在我的记忆里并没有太多不愉快。只除掉一件事。
上学时,班上有几个调皮的男同学骂我“野种”,我哭着回家,告诉哲野。第二
天哲野特意接我放学,问那几个男生:谁说她是野种的?小男生一见高大魁梧的哲野,都不敢出声,哲野冷笑:下次谁再这么说,让我听见的话,我揍扁他!有人嘀咕,她又不是你生的,就是野种。哲野牵着我的手回头笑:可是我比亲生女儿还宝贝她。不信哪个站出来给我看看,谁的衣服有她的漂亮?谁的鞋子书包比她的好看?她每天早上喝牛奶吃面包,你们吃什么?小孩子们顿时气馁。
自此,再没有人骂我过是野种。大了以后,想起这事,我总是失笑。
我的生活较之一般孤儿,要幸运得多。
我最喜欢的地方是书房。满屋子的书,明亮的大窗子下是哲野的书桌,有太阳
的时候,他专注工作的轩昂侧影似一副逆光的画。我总是自己找书看,找到了就窝在沙发上。隔一会,哲野会回头看我一眼,他的微笑,比冬日窗外的阳光更和煦。看累了,我就趴在他肩上,静静的看他画图撰文。
他笑:长大了也做我这行?
我撇嘴:才不要,晒得那么黑,脏也脏死了。
啊,我忘了说,哲野是个建筑工程师。但风吹日晒一点也无损他的外表。他永
远温雅整洁,风度翩翩。断断续续的,不是没有女人想进入哲野的生活。
我八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哲野差点要和一个女人谈婚论嫁。那女人是老
师,精明而漂亮。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喜欢她,总觉得她那脸上的笑象贴上去的,哲野在,她对我笑得又甜又温柔,不在,那笑就变戏法似的不见。我怕她。有天我在阳台上看图画书,她问我:你的亲爹妈呢?一次也没来看过你?我呆了,望着她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啧啧两声,又说,这孩子,傻,难怪他们不要你。我怔住,忽然哲野铁青着脸走过来,牵起我的手什么也不说就回房间。
晚上我一个人闷在被子里哭。哲野走进来,抱着我说,不怕,夭夭不哭。
后来就不再见那女的上我们家来了。
再后来我听见哲野的好朋友邱非问他,怎么好好的又散了?哲野说,这女人心
不正,娶了她,夭夭以后不会有好日子过的。邱非说,你还是忘不了叶兰。八岁的我牢牢记住了这个名字。大了后我知道,叶兰就是哲野当年的女朋友。
我们一直相依为命。哲野把一切都处理得很好,包括让我顺利健康的度过青春
期。
我考上大学后,因学校离家很远,就住校,周末才回家。
哲野有时会问我:有男朋友了吗?我总是笑笑不作声。学校里倒是有几个还算
出色的男生总喜欢围着我转,但我一个也看不顺眼:甲倒是高大英俊,无奈成绩三流;乙功课不错,口才也甚佳,但外表实在普通;丙功课相貌都好,气质却似个莽夫……
我很少和男同学说话。在我眼里,他们都幼稚肤浅,一在人前就来不及的想把
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太着痕迹,失之稳重。
二十岁生日那天,哲野送我的礼物是一枚红宝石的戒指。这类零星首饰,哲野
早就开始帮我买了,他的说法是:女孩子大了,需要有几件象样的东西装饰。吃完饭他陪我逛商场,我喜欢什么,马上买下。
回校后,敏感的我发现同学们喜欢在背后议论我。我也不放在心上。因为自己
的身世,已经习惯人家议论了。直到有天一个要好的女同学私下把我拉住:他们说你有个年纪比你大好多的男朋友?我莫名其妙:谁说的?她说:据说有好几个人看见的,你跟他逛商场,亲热得很呢!说你难怪看不上这些穷小子了,原来是傍了孔方兄!我略一思索,脸慢慢红起来,过一会笑道:他们误会了。
天津日报社集体收养的一名孤儿如今15岁了
个人收养一名孤儿,似乎并不是件稀罕的事儿。而天津日报社9年前集体收养了一名残疾孤儿,且风风雨雨坚持至今,其中便有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秋云就是这故事的主角。15年前,因为右眼患先天性青光眼,刚刚出生不久的秋云就被父母狠心抛弃在天津市儿童医院走廊的长椅上。
人生中的幸运或者不幸很难说清楚。秋云是一个不幸的孩子,然而,她又是幸运的。6岁时,她被天津日报社从天津儿童福利院收养。从此,她的命运被改变了。
1 儿童福利院时期:
瘦弱、忧郁、哭鼻子
昨日,记者在天津见到秋云。刚上初一的她有着少女特有的腼腆,不太习惯与陌生人说话;熟悉之后,她便落落大方地与记者交谈,阳光、青春,丝毫没有一丝孤儿的阴影;她的右眼也很难找到幼时患病的影子了。
她是如何被天津日报社收养的呢?这话得从10年前说起。
1993年春节,《天津日报》向社会发出了“除夕,与孤儿共度”的呼吁。这个活动让秋云与天津市福利院的所有孩子一样,有幸得到一次在“家”过年的机会。
忧郁、爱哭的秋云那年被一位名叫“张建星”的叔叔带回家。“福利院的孩子那么多,你为什么会挑选了秋云?”记者问张建星。“不是我选的,是福利院给分配的。”
张建星当时是天津日报记者部主任。与其他记者相比,他的工作更为繁忙,“我当时没时间去领。”
秋云是张建星的妻子代他领回家的。“那时,5岁的秋云看上去瘦弱、忧郁,显得比同龄的孩子小许多,她右眼的瞳孔歪到了眼眶右侧,总是木然地望着周围的一切,还时不时地哭鼻子。”
2 第一次在“家”过年:
感受到被爱的滋味
秋云激起了张建星全家的怜爱。张母给她做了很多好吃的,妻子给她买了很多衣服,张建星带她到公园去玩。第一次在“家”过年的滋味给秋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我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那位叔叔是干什么的,只知道他们一家人都对我好,那个家让我第一次感到高兴,感受到被爱的滋味,所以我就特别想有一个温暖的家。当他按照要求过完年把我送回福利院时,我玩命地哭,就是希望他再把我带回去。”
“我送秋云回福利院的那天,她死死抱着我的腿大哭,福利院的老师在旁边怎么劝说,她也不撒手。我心疼得不得了。一个星期以后,我忍不住又回去看看她。到了福利院,她一见我,跑过来哭着叫我爸爸,原本木然的眼睛里有一种异样的神采,让人不忍离她而去。当时我就有了领养她的念头。”
当时根据收养法,有小孩的家庭不能再收养孩子。所以张建星只能不定期地去看看小秋云。1994年春节,《天津日报》又发起了“献爱心,抱养孤儿”的活动。为了以实际行动唤起社会的爱心,天津日报社委会正有意收养一名孤儿,后来在张建星的努力下,当年5月20日,天津日报正式领养了秋云。
3 “假日父母”时期:
从小可怜虫到小公主
随后,社会各界对秋云的帮助与厚爱接踵而来,“这是与天津日报的收养分不开的。”天津日报的职工坦言。
天津日报通过职工自愿捐款,成立了秋云抚养基金;为使秋云得到父爱母爱,享受到家庭的温暖,节假日期间,报社30岁以上、已婚职工轮流将秋云领回家。
市儿童福利院院长介绍,天津日报收养孤儿的爱心举动打动了市民,福利院收到了很多捐款;市和平十幼、同望寄宿小学、天津21中学先后接收秋云免费入学;秋云8岁时,天津眼科医院免费给她的右眼做了手术,并承诺“为秋云提供终身免费服务”,秋云可以定期到该医院免费检查,接受免费治疗。
秋云由最初的缺少爱到后来的被爱包围,会不会被爱得过了火呢?
天津日报工会职工李秀鸣一直负责安排秋云的工作,对此,她深有感触。“秋云刚被领来时,不会撒娇,只会点头,特别招人怜爱。那时,我们搞了一个‘假日父母’的组织,报社所有结婚并生子的职工都在其中,我们这些假日父母的任务就是在节假日期间将秋云从幼儿园接回家,带她玩,给她父爱母爱。”
“由于很长时间才能轮上一次,很多职工便特别宠她,恨不得好吃的、好玩的都给她买来,送她回学校时还大包小包地带着走。看电视选台也都由她,比独生子女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次,秋云发高烧,在医院打点滴,我们职工轮流陪她,给她做好吃的,一天三班倒,一班8个小时。就这样,秋云从小可怜虫成为了大家的小公主。时间一长,发现秋云变得娇气了。她开始挑剔,不听话。”
4 被宠爱时期:
缺少人打她、管她
“由于各职工的经济水平是有差异的,她在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里呆过后,到了经济条件差的家庭里便不免有点挑三拣四,我们都担心她被宠坏。”李妈妈说。
工会就秋云的教育问题多次开会,最后决定,挑选一个合适的家庭托管,进行专门的家庭教育。“因为多户家庭一起抚养,不但家庭教育不稳定,而且容易惯坏她。”工会主席崔振奇表示。
“到那时我们发现,秋云不再缺少爱,而是缺少人打她、管她。”张建星忧心忡忡。
李秀鸣等人开始着力找一个合适的家庭。天津日报的女儿!一般的人不敢接收,怕担责任。也有一些职工愿意,但他们的小孩不同意,“这一代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谁也不愿意多个人来抢他(她)的父爱母爱。”
李妈妈举例说,“秋云一次体检,当时医生怀疑她有肝炎,由于我是安排假日父母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能把秋云安排到其他人家里去,只能带回家。晚上睡觉时,我带着她睡,让儿子跟他爸爸睡,我儿子对这个突来的小妹妹不能接受,哭着对我说,你是我妈妈,为什么带她睡觉?”
5 托管家庭时期:
学会了自理、自觉
费尽周折,工会为秋云找到宋奶奶家,夫妻二人都已退休,小孩都上大学了。就这样,秋云平常周末回家都在宋奶奶家,逢年过节时就回到报社。
秋云从幼儿园到初一,经历了四个托管家庭。宋奶奶采取的是传统的教育方式,管教很严。第二户是一对没有小孩的教师家庭,他们采取的是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就这样,秋云慢慢地改掉了娇气、挑三拣四的毛病,学会了生活自理、学习自觉。“托管家庭都非常关心秋云,都当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来教育她。给秋云换托管家庭是因为遇到了一些客观原因,例如四年级时,宋奶奶家有人生重病了等等。”
李妈妈说:“为秋云找托管家庭,报社职工费了很多心思,给她找一个有良好教育方式、中等的经济条件、温暖的家庭氛围的家庭,最好是没有同龄小孩的,秋云也特别希望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而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把秋云培养成人,———并不要求成为什么了不起的人,至少应该是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人”。李秀鸣说,只有这样,秋云才不会辜负天津日报的女儿之名。
6 初中主题班会上:
自豪地介绍我的大家庭
尽管被托管,但秋云经常回报社来看看她的爸爸妈妈们。爸爸妈妈们也出现在她的家长会上和一些重要的时刻。
小学一年级时,一些调皮的小伙伴嘲笑秋云没有爸爸妈妈,秋云伤心地哭了,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张建星爸爸。秋云告诉记者说:“我没想到张爸爸第二天就到了我们班,大声地宣布,他就是我的爸爸,以后谁欺负我,他可不许。后来,就没有同学嘲笑我没有爸妈了。”
2002年6月21日,秋云要告别六年的小学生活了。“记得那天刚考完数学,我马上跑去学校的礼堂,一眼就看见报社的爸爸妈妈们都来参加我的毕业仪式了,我激动极了,眼泪也一下子夺眶而出。那是我最难忘的一天,同学和好朋友们都围着我,让我留言并和我一起合影留念。这种分别的场面让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特别是当报社的爸爸妈妈们要离开时,我几乎要大声地哭了。这时张爸爸走过来,他搂着我的肩膀,在我耳边说:‘别哭了,等你上中学我还会参加你的开学典礼,也要参加你以后的高中入学典礼、大学开学典礼,报社的爸爸妈妈们会永远和你在一起。’”
“不久,我升入了二十一中学,张爸爸他们的确来参加了我隆重的开学典礼。在‘我有一个温暖的家’主题班会上,我自豪地向同学们介绍了我的大家庭,当要我说爸爸和妈妈的姓名时,我毫不犹豫地说:爸爸叫张建星,一直照顾我的妈妈叫李秀鸣。因为在我众多的爸爸妈妈中,他们是最好的代表。”
7 秋云的理想:
成为一名娱乐记者
在天津日报的关爱和教育中,秋云现在长大了,不仅成了一名合格的初中生,还会弹电子琴、用电脑,并且能在电脑上设计自己的网页;各门功课中,她的英语尤其好,一次期末考试还得了98分。
“李妈妈希望你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你的理想是什么?”
秋云歪着头想了想,天真地说:“我想当一名娱乐记者。”
“在哪里工作呢?”
“天津日报。”秋云毫不犹豫地说。
对秋云的培养,现任社长的张建星爸爸有他的看法。“从个性来看,秋云比较适合做记者,她自信、活泼,善于与人沟通。但她能不能进天津日报做一名记者,要看她的学习情况和以后的发展。当然,爸爸妈妈们也衷心希望她能来这里工作。”
记者离开的时候,秋云悄悄地对记者说,如果没有天津日报就没有我的今天,如果没有那些付出辛苦的医生、老师、叔叔、阿姨,就没有我今天的成长,我不知道怎么感谢他们。记者说,我会转告他们的。
在秋云设计的个人网页上,有她梦想中的家,穿着蓝色西装慈祥的爸爸,穿着红袄可亲的妈妈,还有他们中间的秋云在幸福地笑着。
㈩ 求几篇感人孤儿故事(注重“感”字!)
雾都孤儿
法国电影:苦儿流浪记 Sans famille (2000) 电视电影
剧情:
雷米从小和养父母生活在一起,生活的艰难让养父做出了把他卖掉的决定。尽管养母芭芭拉妈妈非常疼爱雷米,但还是无法改变丈夫的决定,只能眼看着10岁的小雷米和卖艺人维达里先生渐渐远去。
维达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教雷米拉琴认字,两人在卖艺的旅途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与此同时,一个神秘的人却一直尾随在他们身后,这个叫吉奥的人竟是雷米的亲叔叔。事实上雷米的亲生父母是伯爵及夫人,生父去世后,只有一岁大的雷米被叔叔偷着遗弃在街头,为的就是要继承雷米父亲的伯爵头衔及巨额财产。雷米的母亲一直在寻找雷米的下落,为了不让她找到雷米,吉奥威胁曾经参与过遗弃雷米的帮凶夏尔并让他杀死雷米。
阴差阳错,雷米和母亲相识又分离,与维达里也失散,但雷米并没有为此一蹶不振,他支撑着幼小的身体一路卖艺寻找母亲。在经历了各种磨难后,雷米逐渐成长,但不变的是他的单纯和善良。正是他纯洁的心灵感染了夏尔,夏尔帮助雷米逃离了吉奥的追杀,自己身受重伤。雷米终于找到了母亲,维达里也跋涉千里赶来,但迎接他们的并不是重聚的喜悦。吉奥企图杀死雷米,维达里及时感到,将雷米救出,却因为在和吉奥的搏斗中伤势过重,永远地离开了雷米,只留下他的狗卡比和卖艺用的手风琴陪伴雷米度过以后的日子。
改编自法国作家耶克特·马洛(Hector Malot)于1878年出版的小说 Sans famille。同名动画片的片名为:星仔走天涯。
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jA0MDIzN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