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关扶贫 » 肯尼迪听证会

肯尼迪听证会

发布时间: 2021-01-08 13:53:23

㈠ 爱德华·肯尼迪的成就及荣誉

肯尼迪虽然没能当选美国总统,但对美国的对内对外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普遍认为是三四十年来业绩最为卓著的国会议员之一。他在1964年通过的《民权法案》(Civil Rights Act)和1990年通过的《美国残疾人法》(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立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肯尼迪毕生致力于医疗制度、教育、民权、移民制度改革和保护自然资源的事业。他在担任参议员期间主持起草的法案超过2500项,其中数百项已成为法律。肯尼迪在临终前一直积极工作并参与政治事务,大力推动医疗制度改革并争取让马萨诸塞州议会修订一项该州的法律,允许补选空缺的参议员席位,因为他不想让这个席位在他一旦去世后长期空缺。 尽管肯尼迪将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寻求国内改革,但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呼吁实现人权、社会正义和民主的主要人物,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1970年以后,他为北爱尔兰的民权事业发出有力的声音,与英国和爱尔兰领导人一道为实现北爱尔兰的持久和平而努力。1998年,肯尼迪参议员在由前参议员乔治·米切尔(George Mitchell)主持的和平谈判中会见了冲突双方的领导人。谈判促成受难日协议(Good Friday Accords)的签署,为双方分享政治权力奠定了基础。
肯尼迪在美苏关系领域也十分活跃,特别是坚持不懈地主张自由移民。他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对俄罗斯的多次访问中,帮助包括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姆斯基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在内的很多著名艺术家和异议人士获得出境签证,还促成自1977年起因从事犹太人维权活动而被监禁的安纳托利∙夏兰斯基(Anatoly Sharansky)于1986年获得释放,并帮助另外25名 “移民被拒者”获释。
1980年代,肯尼迪为结束南非的种族隔离作出努力,他会见了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当时身陷囹圄的纳尔逊·曼德拉之妻温妮·曼德拉和南非内阁成员。肯尼迪提出的对南非实施制裁的议案促使罗纳德·里根总统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实施制裁。参议员肯尼迪继而通过一系列法案、听证和辩论继续施加政治压力,确保公众继续关注南非人民的困境,直至种族隔离终止。
在拉丁美洲,自1970年代初以来,肯尼迪参议员孜孜不倦地提倡民主与人权。当年他坚决反对智利和阿根廷的军事独裁。针对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孤立智利民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的政策,肯尼迪要求接受智利人民1970年选举马克思主义社会党人阿连德为总统的决定。在智利军方推翻阿连德后,肯尼迪捍卫智利人民的利益,竭力主张以恢复民主和保护人权为提供美国援助的条件。在帕特里西奥∙艾尔文(Patricio Aylwin)1990年当选智利总统后,肯尼迪提出议案授权向智利提供5000万美元的援助,敦促恢复其贸易和投资优惠,呼吁提供技术援助以帮助智利应对其环境问题。
肯尼迪在其整个作为参议员的政治生涯中自始至终都积极从事国际事务方面的活动。2007年,他举行了国会对伊拉克难民问题的首次听证会,并导致美国努力解决他所称的严重人道危机的问题。他发起了向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笔译和口译工作者增发特别移民签证的法案,并授权加大安置伊拉克难民的努力。

㈡ 公务员正确对待群众意见有什么意义

首先,要努力创造一个容易让人接近、容易让人敢于畅所欲言的局面和宽松环境,形成一种下边的同志敢于同领导争论问题的氛围。而我们现在有些领导,很少征求群众意见,就连群众通过书信反映的情况、提出的意见也不看一眼。我想,暂且不谈这些意见对不对,起码我们这些领导对待群众意见的态度是不对的。它与我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格格不入的。

其次,要做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勇于向领导提意见的人心无余悸,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吐自己的肺腑之言。当然,群众意见也并非都是正确的,片面性、甚至错误也是难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当领导的高瞻远瞩,宽宏大度,并对那些片面性、错误的意见给以及时地纠正和正确引导,切不可一听逆耳之言,就火冒三丈,“闻过则怒”,堵塞了群众言路,影响了群众路线的实行。

再次,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们的一切都是为着人民的利益而存在的。只要对人民有利,不管是什么人提的意见,我们都应愉快地接受。我们的先辈们,为了人民的利益,把鲜血和生命都奉献出去了,难道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连自己这点面子都不肯丢弃吗?

然而,我们今天有些领导者对群众提的意见,认为是找岔子;还有的害怕人多嘴杂,说多了“不好收拾”,丧失领导威信,丢了自己的面子。这些领导听不进群众意见,要面子都不要真理,根本不懂得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因而,在如何对待群众意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问题上,必然是束手无策,无所作为。

八、做好群众听证会工作要注意哪几点?

(一)有为了人民的思想

从我国听证会制度诞生的历史来看。听证会就是为了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加强与公众的交流沟通,听取公众的意见,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听证会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个税修正案的立法听证会,就直接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个税起征点,听取了社会各界的意见。这是为人民在第二次收入分配中更好地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保护人民的利益。

同年重庆市召开的网上立法听证会,网民剑指的“野蛮暴力执法”等一百多条建议和意见最终被采纳,为进一步规范政府在今后工作中的执法行为,保障人民合法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听证单位漠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听证会成了一个无用的摆设,听证会上没有为人民群众说话的代表,没有体现老百姓利益诉求的声音。这些都是与听证会的宗旨格格不入的。政府的听证单位负责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认真态度对待听证工作。

(二)做好听证会工作要依靠人民

只有把人民的力量调动起来,把人民的声音、人民的智慧汇集起来,听证会才能召开的有声有色,听证会的生命力才会展现出来。要依靠人民首先要保障人民的事前知情权,不要让听证会成为一次“秘密会议”。

在听证会召开之前把听证会的议题、时间、地点、听证代表名单,听证材料等及时公布出来,让广大人民群众“看个明白”。如果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知情权都没有,老百姓对听证会的热情和积极性从哪里来呢?以人为本的听证会又从何说起?

我国很多城市的价格听证会子所以面临公众质疑,大有声誉扫地之虞与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是分不开的。要依靠人民做好听证工作,选好代表非常关键。

美国著名的肯尼迪听证会的成功就是得益于高素质代表的参加。一个政治觉悟高、专业知识强的听证代表一方面能忠诚地为人民服务,讲出代表人民利益的话,另一方面又能从全局的高度,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的听证代表正是人民所要推选的代表。我们要通过民主推荐、委任等多种方式选好人民的听证代表。

(三)加强听证会宣传力度

近年来一些听证会的听证代表“来路不明”,备受质疑。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职业听证人。据《新安晚报》2007年4月28日报道,安徽省合肥市物价局4月18日在合肥物价网上公布的污水处理费调价听证会消费者代表名单上,消费者代表共有八人。其中,曾以消费者代表身份参加过其他听证会的就有四人。

一些听证会的听证代表,在遴选程序、标准、数量和比例上都不明确,有的代表在开会之前仅做了小范围或比较肤浅的调查,有的甚至没有进行调查,代表性不强。

另外,部分听证会主办方在会前就和代表达成了默契,一些与政府部门持不同意见的群众或团体没有充分发言权,甚至无缘与会。应该说这类现象比较常见,为此就必须加强听证会宣传力度。

(四)最大程度公开相关信息

申请调价的企业,不应把选择涨价当作首选,即便非要调价,也须最大程度公开相关信息。一些垄断企业申请调高公共用品价格时,理直气壮,以成本压力增大为由,但涨价不能是唯一的选项,申请涨价起码做到三方面,一是完全而准确地公开成本、公开家底,以接受公众检验和质疑;二是降低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垄断行业的高薪酬、高福利向来为人腹诽,经营压力增大应先拿自己开刀;三是提供平衡的服务,如果提供的服务质量差,更没有理由涨价。

当下,不少公共产品为垄断企业所掌控,其动辄以亏损为名而行涨价之实,已久为公众所诟病。垄断企业依靠其垄断特性,往往是挟持性涨价。因此,为避免贻人口实,申请涨价的企业必须率先提供翔实的信息,如此方有可能减少公众的不满。

(五)价格主管部门要保持不偏不倚

媒体报道,郑州热力价格听证会出现令人匪夷所思的“内幕”:2008年9月21日,郑州物价局还没有接到供热企业调价申请、“初审意见”还没有作出是否听证决定之前,就通过新闻媒体发布了此次热力价格调整听证会的公告,并于9月26日作出了价格成本监审报告,程序严重颠倒。

实际上,在一些地方举行听证会时,价格主管部门坐偏了位置。其实,作为价格主管部门,物价局完全有权力对调价幅度过大、调价频率过快、调价依据不充分的调价方案,建议纠正或暂停价格调整。但一些物价部门偏偏默认或者推动一些企业提出的涨价要求。

当然,需要明晰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涨价方案都不合理,也并不是说听证会不能听涨,问题是,要涨也要涨得合理,涨得明白,不能使听证会徒有其表。

同时,如果企业确属经营困难,如果不涨价会造成两败俱伤,企业生存不下去,公众享受公共用品的质量难以保证,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积极介入,加大财政投入。

还需一提的是,政府要加大补贴,比如就在各地纷纷进行热力价格听证,要求涨价之际,北京却声明居民供热不涨价,原因就在于北京政府将拿出二十二亿元对该市居民供暖实施补贴。

此外,我们还有创新发展听证会制度,召开电视直播听证会,网上听证会,从专业学者中选主持人等,让人民在听证会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展示。

总之,只要我们在思想上对听证会工作重视起来,行动上坚定起来,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紧紧地依靠人民,听证会就一定能体现其宗旨,发挥其作用。

㈢ 约翰·肯尼迪的早期经历

约翰·肯尼迪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布鲁克莱恩,父亲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Joseph P. Kennedy,Sr.)和母亲罗斯·菲茨杰拉德·肯尼迪(Rose Fitzgerald Kennedy)于1914年10月结婚,共育有子女9人,4子5女,肯尼迪是次子。
约翰·肯尼迪的一生都在与各种疾病做着斗争。在三岁生日前三天,他患上了恶性猩红热。1930年秋天开始,他患上了一种无法确诊的疾病,后来确诊为爱迪生氏症(Addison's Disease)。这种疾病使得他的内分泌发生紊乱,免疫力降低。由于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影响到政治前途,所以一直以来,肯尼迪都在严格保密着自己的医疗史,他一直以类固醇类药物来抵御爱迪生氏症带来的身体虚弱的影响,并依赖大量的镇静剂、止痛药、睾丸素、抗生素和安眠药等来对付其他并发症。但另一方面,他的健康问题却一直是公众和媒体关注的话题之一。
约翰·肯尼迪在他五岁的时候进入爱德华奉献学校(Edward Devotion School)学习,1922~1924年期间,他在那里学习幼儿园到三年级的课程。1924年,7岁的肯尼迪和他九岁的哥哥小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Joseph Patrick Kennedy,Jr.)被送入德克斯特学校学习。
后来肯尼迪又被送到位于康涅狄格州瓦林福德(Wallingford)的坎特伯雷寄宿学校继续学习、生活。1935年秋季,他请求插班学习普林斯顿大学的课程,但是遭到了该学校的拒绝。后来,他的父亲经过努力,安排他于11月初入学。由于疾病缠身,他只坚持到12月就中断了学习。1936年7月,肯尼迪申请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并被顺利录取。
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他曾两度到欧洲访问。1937年夏季,他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法国和英国旅行。探询罗斯福政府新政下的美国的发展和欧洲的发展的情况、纳粹德国与法西斯意大利是否使人们担忧会再次爆发欧洲战争等问题。1939年春季,他再次访问了伦敦和罗马等地,并从天主教最高领袖教皇庇护十二世那里领受了圣体。在这两次访问的间隙,他还于1938年7月大学二年级毕业后到达伦敦,利用暑假时间在美国大使馆工作,并于假期结束后返回美国,参加哈佛大学三年级课程的学习。
约翰·肯尼迪的欧洲之行和课程学习的主要成果,是一篇论述英国绥靖政策根源的大学四年级优等生论文。他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写成了长达148页的论文:《慕尼黑的绥靖政策——英国民主从裁军政策缓慢转化为重整军备政策的必然后果》,《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阿瑟·克罗克帮助他进行了风格方面的修改,并根据温斯顿·丘吉尔的作品《英国沉睡的时候》推荐了一个标题:《英国为什么沉睡》(Why England Slept)。肯尼迪写成这篇论文之后,他的父亲鼓励他出版成书,这本书在美国和英国都得到了好评,销量巨大。1940年6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并获得了国际关系荣誉学位。
1940年9月-12月,肯尼迪到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学习。 1940年秋季,约翰·肯尼迪成为第一批被选定加入美国陆军的青年。由于他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学习1940~ 1941年的课程,因此他要到学年结束的时候才会被征召。但在1941年春季,他在体检时未能被陆军、然后是海军的军官预备役学校录取。
后来通过艾伦·柯克上校(Alan G. Kirk)——柯克曾经是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在美国驻英国大使馆里的海军武官,当时负责华盛顿特区的海军情报局(the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ONI)——的帮助,肯尼迪于1941年10月以海军少尉的身份到海军情报局外国情报处工作,成为一名情报资料传递人员。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英戈·阿瓦德(Inga Arvad)并开始了一段充满浪漫的关系。
1942年7月海军批准了肯尼迪的出海请求,安排他到芝加哥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一个分部的海军学校学习。肯尼迪的愿望是要指挥一艘鱼雷艇(即PT艇,patrol-torpedo)。这一愿望在1943年1月得以实现。他离开训练工作,受命带着4艘船前往佛罗里达州的杰克逊维尔,并在那里得到了新的任务,被安排到巴拿马运河执行巡逻任务,由于他不愿意“在战争结束前陷在巴拿马”,便请求调到南太平洋。
1943年3月,他踏上了前往美国和日本正值激烈交战的所罗门群岛的征程。成为PT-109艇(Motor Torpedo Boat PT-109)的艇长。6月,肯尼迪的船被派往新乔治亚东南的拉塞尔群岛,7月被派往位于战区中部的新乔治亚西部的隆巴里岛。8月1日,他的船前往布莱克特海峡参与拦截一个躲过美国驱逐舰拦截的日本船队。
1943年8月2日,约翰·肯尼迪的船参加了拦截一个日本船队的夜间攻击任务。在战斗中,他的PT-109艇被一艘日本驱逐舰撞成两截后沉没,船上两人丧生,11人落水,包括肯尼迪在内的6人抓住了漂在水面上的船壳,并将另外五名幸存者领回到漂浮的鱼雷艇残骸处。船上的工程师严重烧伤,因此肯尼迪不得不拽着他以抵御强劲的水流。当日14:00,在漂浮了9个小时之后,鱼雷艇残骸开始下沉,肯尼迪用牙咬着受伤艇员的救生衣带子,在经过5个小时之后终于游到了一块60多米宽的小岛上。由于该岛位于弗格森水道南部,是鱼雷艇的常用通道,因此,肯尼迪决定立即出发,以便打信号拦截船只等待救援。当时他已经36个小时没有休息。由于没有与任何船只相遇,他只能游回小岛。
1943年8月4日,肯尼迪与其他艇员一起游到附近的欧拉萨纳岛。1943年8月5日,他与另外一名军官游到克罗斯岛。1943年8月6日,艇员们被两名当地岛民发现,肯尼迪在椰壳上刻了一段话:“当地人知道位置,可以引路,11人活着,需要小船。肯尼迪。”托岛民带到鱼雷艇基地所在地伦多瓦岛。1943年8月7日,岛民带回一封新西兰步兵中尉的回信,信中说:“我强烈建议你们跟这些当地人到我们这里来,同时,我将用电台联系你们在伦多瓦岛的上级,然后落实如何去接你们剩下的艇员。” 1943年8月8日,肯尼迪到达新西兰人的驻地。在经历了7天艰苦逃生后,所有艇员在不到24小时里都被送到了伦多瓦岛接受治疗。
肯尼迪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的勇气和决心使他成为了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人物,并先后获颁二战紫心勋章、亚洲-太平洋战役奖章、二战胜利纪念章、海军勋章以及海军陆战队勋章等诸多奖章。后由于身体上面的原因,他于1944年初回到美国就医,其间在迈阿密鱼雷艇基地当教官。1945年3月1日,他的名字上了美国海军退役人员名单,仅仅几个月之后,日本就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002年5月一个由国家地理学会组织的探险队在所罗门群岛附近海域找到了据说是PT-109艇的残骸。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约翰·肯尼迪进入美国政坛(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哥哥小约瑟夫·肯尼迪在英国战场上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而他哥哥是全家寄予厚望,将来要培养成美国总统的人选。这样一来,家人都将维护家族名声的重任寄托在了肯尼迪的身上)。1946年,他参加了众议院选举。在那一年的选举当中,民主党的形势不容乐观,自1930年以来首次失去了国会参众两院的控制权。但肯尼迪的表现却依然不错,由于马萨诸塞州的国会众议员詹姆士·柯利(James Michael Curley)将出任波士顿市长,在国会中留出了一个空缺,经过努力,肯尼迪在竞选中获得了胜利。
1947~1952年,众议员
1947年1月,约翰·肯尼迪到华盛顿特区上任。当时恰逢民主党经济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全国上下开始担心共产主义威胁的时候,而且哈里·杜鲁门总统当时也受到了猛烈的抨击。
在众议院里,他反对塔夫托·哈特利劳工法(即哈特利提案),发起国家退伍军人住房会议。1948年11月他再次当选众议员。此间,他提出过低房租公共住房和援助公私立学校的议案,建议削减对非洲和近东地区的浪费性援助。
1952~1960年,参议员
1952年他以肯尼迪将为马萨诸塞做的更多(Kennedy Will Do More For Masschusetts)为口号参加了参议院席位的竞选,并战胜了势头强劲的对手亨利·洛奇(Henry Lodge)赢得了一个马萨诸塞州参议员席位,在总计2 353 231票中领先洛奇70737票,两人的得票率为51.5%和48.5%。
在成功当选参议员后,约翰·肯尼迪的首要考虑是要建立一个办公室,以满足他为之服务的马萨诸塞州的需要。而肯尼迪将进入参议院视为他获得更高权力的一个跳板是个不争的事实。1955年9月,在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心脏病发作,传言他不可能竞选连任的情况下,肯尼迪计划获得1956年副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并成为他担任8年副总统的前奏,然后是1954年竞选入主白宫,而到那时,他刚刚37岁。
但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田纳西州的参议员埃斯蒂斯·基福弗(Estes Kefauver)获得了副总统候选人的党内提名。竞争提名失败后,肯尼迪于1956年~1957年间制订了一项战略,以照顾到民主党在民权问题上的各个派别,在1956年,围绕陪审团庭审修正案(Jury Trial Amendment)的争论引起了相当的关注,而肯尼迪投票表示支持陪审团庭审。
1953年9月12日,约翰·肯尼迪与杰奎琳·李·布维尔(Jacqueline Lee Bouvier)在罗德岛州结婚,他们的结合被描写为“年度名人婚姻”。从1953年7月开始,他的背部疾病开始严重,在1954年4月进行的一次X光检查中显示,他的第五节腰椎已经断裂。10月21日,他做了一个长达3个多小时的手术,将一个金属盘插进了腰椎里以固定脊椎骨,但由于插入的金属盘被感染,1954年2月的又一次手术将它取出。
肯尼迪一直休养到当年5月才返回参议院。在这段时间及其后的近两年时间里,肯尼迪数次面临生命危险,曾先后四次接受了天主教的终傅圣事。1956年他发表了一篇有关自己脊背外科手术的文章《我的病中体会》(What My Illness Taught Me),最后定名为《当仁不让》(Profiles in Courage),书中讲述了美国历史上8位著名参议员的职业生涯,该书出版后成为全美畅销书,并在1957年获颁普利策传记文学奖。
肯尼迪家族对麦卡锡主义的支持
自从1950年之后,约瑟夫·雷芒德·麦卡锡与肯尼迪家族的交往日渐频繁,麦卡锡在成为参议院的焦点人物之前就与肯尼迪的父亲老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老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曾花费数千美元的资金支持麦卡锡,并在后来成为了他主要的支持者之一。
20世纪40年代之后,老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常常在自己位于海厄尼斯港(Hyannis Port)的别墅里与麦卡锡共渡周末。而且麦卡锡曾经追求过肯尼迪的四妹帕特·肯尼迪(Patricia Kennedy Lawford)。在1952年的参议院竞选当中,老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与麦卡锡达成了一笔交易:麦卡锡在马萨诸塞州的投票中支持民主党候选人,而约翰·肯尼迪则不会在国会关于谴责麦卡锡主义的表决时投票支持该决议。
1953年,肯尼迪的父亲又要求麦卡锡聘请约翰·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Robert Francis Kennedy)为自己的高级职员。1954年9月,在经过了9天的听证之后,国会的一个特别委员会建议“谴责”麦卡锡破坏参议院规则。当年12月2日,参议院以67:22的表决结果通过了这一谴责。而在民主党中,惟一一个没有投票反对麦卡锡的(更确切地说,没有就此问题投票的)是约翰·肯尼迪。
1960年,他在一次为自己的辩解中说:“我从来没有说过我是个十全十美的人。我见过大多数人犯过的错误。麦卡锡的事情?我当时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处境。我的弟弟在为麦卡锡工作。”但肯尼迪后来十分后悔自己的决定,因为他没有同民主党伙伴和参议院的大多数人一起谴责麦卡锡的这一不光彩行为成了此后一个长期的政治遗留问题。事实上,在1954年7月,在陆军听证会结束的时候,即参议院第一次考虑公开谴责麦卡锡的时候,肯尼迪准备投票反对他。 约翰·肯尼迪相信,由于他的年轻、天主教的信仰、来自民主党内领导人的有限支持以及自己身体方面的疑问,都表明他无法在1960年有把握地竞选总统。事实上,肯尼迪觉得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政治能力的表现。虽然在美国历史上曾有一小批候选人在不到50岁的时候会入主白宫,但还没有谁在43岁就登上总统宝座。在威廉·麦金莱总统遇刺后,西奥多·罗斯福继任了总统职务,但他在1904年竞选连任的时候已经46岁了。更重要的是,历史上只有一位天主教徒竞选过总统——1928年的阿尔·史密斯(Al Smith),并且他惨败在赫伯特·胡佛的手下。
尽管如此,肯尼迪仍宣布他有意在1960年大选中竞选美国总统。
肯尼迪在马萨诸塞州成功连任参议员以及自1956年民主党代表大会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大的知名度,使他成了许多人心目中1960年总统竞选的有吸引力的候选人。他的活力被看作是应对苏联挑战、经济萧条、种族隔离和“杂乱无章的美国生活”的优势。1957年,全美各地邀请他进行演讲的邀请函多达2500多份,而他同意在47个州做144场演说,平均两天一场。1958年初,他每星期收到的此类邀请函平均达100份。民主党在48个州的领导人大都表示肯尼迪是个很有可能参加竞选的人物。1956年民主党代表大会的1220名代表中有409人支持肯尼迪参加1960年总统竞选。在对肯尼迪有所认识的所有潜在选民里,有64%的人相信他具有当总统的背景和经验。
尽管肯尼迪取得了广泛的支持,但毕竟他太年轻,国会中的民主党人在总统候选人提名问题上将他排在第四位,列在林登·约翰逊、阿德莱·史蒂文森和密苏里州参议员斯图尔特·塞明顿之后。倾向于让他竞选副总统。肯尼迪并没有接受这一建议,他曾说过:“我没有兴趣竞争副总统,我的兴趣是竞选总统。如果我要当选总统,我就会在1960年成功。如果我这次不成功,那么我可能要等上8年时间,那时会出现一些新的面孔,而我就会靠边站。”
为了抵抗阻碍他的势力,肯尼迪在一开始便公开否认自己是个候选人。在民主党进行的初选中,他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明尼苏达州的参议员休伯特·汉弗莱和德克萨斯州参议员林登·约翰逊。到1959年秋季,尽管肯尼迪还没有宣布参加竞选,但他已经启动了紧张而疲惫的日程安排,奔波于全国各地,在形形色色的场合向规模不等的人群发表演讲。提高肯尼迪的支持率是赢得胜利的关键,为此,他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放弃了在参议院的工作,担任了竞选运动的经理。并立刻于1959年10月底在海厄尼斯港别墅里召开了17位主要人员参加的会议。
1960年1月2日,星期六,肯尼迪在参议院秘密会议厅里向300名支持者正式宣布竞选总统。4月5日,在威斯康星州的初选中,肯尼迪获得了56.5%、总计476 024张选票,为该州57年来候选人在初选中获得的最多票数。而且肯尼迪在10个地区中赢得了6个地区的多数票,从而赢得了该州60%的大会代表。
1960年5月10日,肯尼迪在西弗吉尼亚州取得了60.8%:39.2%的压倒性胜利,战胜了休伯特·汉弗莱,此后10天内,肯尼迪又在马里兰州以70%:17%击败了韦恩·莫尔斯,在俄勒冈州同样以51%:32%取胜。到此时,肯尼迪已经是第7次大获全胜,打通了总统候选人提名的道路。但形式并不就此一片乐观。林登·约翰逊于1960年6月5日宣布参加总统竞选,并就麦卡锡问题等话题公开抨击肯尼迪。1960年7月13日,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肯尼迪获得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尽管林登·约翰逊在这之前对他进行过中伤,但肯尼迪仍然邀请他加入竞选队伍,成为副总统候选人。
肯尼迪的天主教徒身份一直被认为是能否公正履行总统职务的一大疑问。就这一问题,肯尼迪于1960年9月12日,在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美国的太空城)对一群新教牧师进行的一次公开演说中作出了明确答复:“我不是天主教的总统候选人,我是民主党的候选人,只是恰好还是个天主教徒。在公共事务上我不是代表我的教派——教派也不代表我。”(I am notCatholiccandidate for President.I am the Democratic Party's candidate for President who happens also to be a Catholic.I do not speak for myChurchon public matters—and the Church does not speak for me.)
在这次演说中,他还强调,相比于宗教信仰,1960年的大选中还有很多更加关键的问题。因为战争、饥饿、愚昧和绝望是没有宗教界限的,并且恳求用宗教的宽容心服务于国家的安康。这次演说暂时抑制住了围绕宗教问题的喧嚣声。
取得最后胜利
在1960年11月8日举行的大选中,肯尼迪以极其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尼克松。当天夜里,虽然根据已经统计出的选票情况表明,肯尼迪可以充分肯定自己已经获得了胜利,但由于在宾夕法尼亚州、密苏里州、伊利诺伊州、明尼苏达州、密歇根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数字十分接近,无法做出决断,因此他拒绝宣布获胜。
第二天上午他起床后,他获知已经赢得了这六个州的胜利。事实上,加利福尼亚州还在混战之中。并且最终倒向了尼克松,但这已经无关大局。直到中午,最终结果传来之后,他才肯定取得了胜利。尼克松的新闻秘书发表了承认失败的声明后,肯尼迪才同意以当选总统的身份与媒体见面。
在总计6883.7万张选票中,肯尼迪的优势极其微弱,只有118 574票。尼克松的支持者几乎在选举结果揭晓的同时指责说,肯尼迪取胜的原因是伊利诺伊州和德克萨斯州的选票欺诈行为所致。但这种指责无法得到证实。而且尼克松公开采取高姿态,拒绝置疑选举结果。
肯尼迪之所以能够获胜,是有着诸多原因的,但主要的原因在于:
1.大选年出现的经济萎缩。
2.民众对美国失去应对苏联威胁的能力的担忧。
3.肯尼迪的个人魅力和尼克松在电视辩论中的欠佳表现。
4.林登·约翰逊在赢得南方7个州(亚拉巴马州、阿肯色州、佐治亚州、路易斯安那州、北卡罗莱纳州、南卡罗莱纳州、德克萨斯州)方面提供的帮助。
5.民主党内部的团结一致和强有力的支持。
6.黑人选民的大力支持。
7.少数民族选民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天主教徒,但远非仅限天主教徒的支持(尤其体现在纽约、布法罗、芝加哥、纽瓦克、费城、匹兹堡等大城市)。
8.尼克松在竞选过程中提出的不明智的允诺。

㈣ 肯尼迪总统为什么被刺

对于美国人来说,1963年11月22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肯尼迪总统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遇刺身亡。噩耗传来,整个美国都陷入了震惊和悲伤之中。几十年以后,人们在说起这一时刻时,很多人都能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在干什麽。究竟是谁,为什麽刺杀肯尼迪至今仍众说纷纭。美国官方的沃伦委员会的最终结论是一个名叫奥斯瓦德的凶手单独作案,但是此案的疑点实在太多,几十年来社会上流传着各种阴谋论。

最明显的疑点是凶手被警方抓获不到48小时,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另一名犹太杀手近距离枪杀,上百万人在电视机旁看到了谋杀全过程,而该凶手的动机竟然是“要向全世界的人展示犹太人的胆量”。

Jack Rubyshooting Lee Harvey Oswald.

另一个巨大的疑点是到底几个人参与了谋杀肯尼迪,沃伦委员会的结论是奥斯瓦德在5.6秒的时间里连发三枪,其中一发子弹打飞,一发击中肯尼迪的颈部,另外一发致命的子弹命中头部。几乎没有人相信奥斯瓦德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准确射击三次,更奇怪的是打中肯尼迪的颈部的子弹是先击中了坐在肯尼迪前方的德州州长后,再射中肯尼迪的,而这样的几率几乎为零,所以人们称之为一发“神奇的子弹”。更多的专家相信,不只一人从不同的方向朝肯尼迪开枪,而且不止三发子弹。

据后来护卫肯尼迪车驾的一名巡警回忆,“当肯尼迪在机场忙着和欢迎的人群握手时,约翰逊(副总统)的秘密特勤(Secrete Service)走过来给我们做安全工作指示。最让我吃惊的是他们说总统在德利广场(刺杀现场)的行车路线临时作了修改。如果保持原来的路线,杀手可能完全没有机会下手。他们还给我们下了一个闻所未闻的命令,通常情况下,我们四个摩托护警应该紧靠总统座车的四周,但是他们这次让我们全部退到车后,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总统座车的后轮。他们说这是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没有遮拦的视野’……我的另一位朋友(保护副总统约翰逊)看见他(约翰逊)在听到第一发子弹前30或40秒时,开始在车里弯下身来,甚至在车队拐上休斯敦大街之前。也许他在车里的地毯上找什么东西,但是他看起来就好像预感到会有子弹飞过来一样”。

当第一夫人杰奎琳随着丈夫的遗体乘空军一号到达华盛顿机场时,她仍然穿着溅满肯尼迪鲜血的大衣,她坚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他们看看犯下的罪恶”,此时的凶手奥斯瓦德仍被警方看押,杰奎琳所说的“他们”又是?杰奎琳在自己的遗嘱中说道,在她死后50周年(2044年5月19日),如果她的最小的孩子已经去世,她授权肯尼迪图书馆公开一份500页的关于肯尼迪的文件。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她最小的儿子在1999年的一次飞机失事中丧了命。

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著名的民权运动推动者,在1968年当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之后,几乎肯定可以最终当选总统,但是就在他欢庆胜利的时候,又是在大庭广众的场合被乱抢打死。

在肯尼迪被刺杀后的短短三年中,18名关键证人相继死亡,其中6人被枪杀,3人死于车祸,2人自杀,1人被割喉,1人被拧断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英国的一名数学家在1967年2月的伦敦星期日时报声称,这种巧合的概率为10万万亿分之一。从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关证人在各种离奇的事件中自杀或被谋杀。〔注 7.8〕

沃伦委员会让人生疑的还有封存所有文件、档案和证据长达75年直到2039年才解密,这些文件涉及CIA、FBI、总统特警保镖、NSA(国家安全局)、国务院、海军陆战队等机构。另外,FBI和其它政府机构还涉嫌销毁证据。

2003年肯尼迪遇刺40周年,美国ABC广播公司搞了一次调查,70%的美国人认为刺杀肯尼迪是一个更大规模的阴谋。

如此大规模地协调和组织,如此明显的证据和证人的封杀都说明肯尼迪刺杀事件其实已经不是一次秘密谋杀,而更像是公开处决,意在警告今后的美国总统们要搞清楚谁才是这个国家的真正主宰。

问题是,肯尼迪家族也是国际银行家集团中的“圈里人”,其父约瑟夫就是1929年股票崩盘时大发其财,后来被罗斯福总统任命的首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主席,早在40年代就跻身在亿万富豪的行列中了,如果不是这样显赫的家境,肯尼迪也不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总统。那麽肯尼迪何以开罪了整个统治精英阶层,以至于落得杀身之祸呢?

毫无疑问,肯尼迪是一位富有雄心和才干的人物,当年纪青青的他坐上了总统的宝座,就碰上了古巴导弹危机这样重大挑战,他的表现坚定陈稳,可圈可点,面对和苏联可能爆发核战争的巨大危险而毫不妥协,最终逼退了赫鲁晓夫。肯尼迪还意气风发地推动了美国航天计划,最终使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了月球,尽管他没能亲眼看到这一伟大的时刻,但他的神奇的感召力却伴随着整个计划。在推动民权运动方面,肯尼迪兄弟更是功勋卓著。1962年当第一名黑人大学生试图到密西西比大学注册时,引发了当地白人的激烈反对,全美国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民权运动的这个焦点上。肯尼迪毅然下令出动400名联邦执法人员和3000名国民警卫队护送这名黑人学生上学,此举震惊美国社会,肯尼迪顿时深得人民爱戴。在他的号召下,美国青年踊跃参加和平队(Peace Corps),志愿奔赴世界第三世界国家去帮助当地的教育、卫生和农业的发展。

在肯尼迪主政的短短3年中,能有如此耀眼的政绩,的确堪称一代豪杰。这样雄才大略的抱负,如此果断坚毅的心志,再加上美国人民的热爱和世界各国的敬仰,肯尼迪岂是愿做“傀儡”的人物?

当肯尼迪越来越强烈地想按照自己良好的意愿来运作这个国家时,他就必然与他背后的强大而无形的统治精英集团产生尖锐的冲突。当冲突的焦点涉及到国际银行家所主导的统治精英的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 - 货币发行权的时候,肯尼迪也许并不知道自己的大限已经到了。

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签署了一份鲜为人知的11110号总统令(Executive Order),着令美国财政部“以财政部所拥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银,包括:银锭、银币和标准白银美元作为支撑,发行‘白银券’(Silver Certificate)”,并立刻进入货币流通。肯尼迪的意图十分明显,从私有的中央银行美联储手中夺回货币发行权!如果该计划最终得以实施,美国政府将逐步摆脱必须从美联储“借钱”并支付高昂利息的荒谬境地,并且以白银为支撑的货币不是“透支未来”的债务货币,而是基于人们已有劳动成果的“诚实货币”。“白银券”的流通将逐渐降低美联储发行的“美元”(Federal Reserve Note)的流通度,很可能最终迫使美联储银行破产。

如果失去控制货币发行的权力,国际银行家对美国这个最大的财富创造国将失去大部分影响力,这是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

要搞清楚11110号总统令的由来和意义,我们必须从白银在美国的几起几落说起。

白银在美国成为合法货币始于1792年的《1792年铸币法案》(Coinage Act of 1792),该法案奠定了美元的法律地位。一美元包含纯银24.1克,金银比价1比15。美元作为美国货币最基准的度量衡是基于白银之上的。此后美国长期保持金银货币双轨制。

到了1873年2月,《1873年铸币法案》在欧洲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压力下,废除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实行了单一的金本位,由于罗斯切尔德家族掌握着世界上大部分的黄金矿产和黄金供应,他们实际上控制了整个欧洲的货币供应。白银的产地比黄金更为分散,产量和供应量也大得多,控制起来难度更大,所以在1873年前后,罗斯切尔德家族先后胁迫欧洲大部分国家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实行完全的金本位。美国也是这个总体步骤中的一步。这个法案在美国西部产银州激起了强烈反对,人们称这个法案为“1873年恶法”(Crime of 1873),随后产生了轰轰烈烈的支持白银的民间草根运动。

美国国会为了平衡纽约地区欧洲势力背景的银行家的影响力,又通过了《1878年布兰德-埃勒森法案》(Bland-Allison Act of 1878),要求美国财政部必须每月购买价值200到400万美元的白银,金银比价重新设定为1比16。银币与金币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用于支付所有公共和私人债务。和“黄金券”一样,财政部同样发行“白银券”,一美元的“白银券”直接对应一美元的银币,以便于流通。

(一美元的“白银券”,可直接兑换一美元等价银币)

后来《1878年布兰德-埃勒森法案》被《1890年谢尔曼白银采购法》(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所取代,新法案增加了财政部必须购买白银的数量,在以前的基础上,财政部必须每月增加450万盎司的购买量。

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美联储券”(Federal Reserve Note)开始发行,到1929年大衰退时,“美联储券”已经逐渐占有货币流通的主要份额。到1933年时,“美联储券”仍能兑换等价黄金。

(1914年一美元“美联储券”,可以间接兑换等价金币)

在1933年时,在货币流通领域中还有“黄金券”(Gold Certificate)和“美国政府券”。

(1913年50美元黄金券,可直接兑换50美元等价金币,1933年后持有该货币违法

“美国政府券”(United States Note)就是林肯在内战时期发行的美国第一种法币,即“林肯绿币”(Greenbacks)。它的总发行量被限定在6,681,016。1960年,它仅占美国货币流通总量的1%。

(“美国政府券”,即“林肯绿币”)

除了上述4种主要货币,还有少量的其它货币形式共存。

在1933年罗斯福废除金本位并宣布拥有黄金非法之后,黄金券即退出流通。美国货币流通领域仅剩下“美联储券”、“白银券”和“美国政府券”,由于“美国政府券”先天不足,有发行上限,所以不被国际银行家视作重大威胁。“白银券”就麻烦多了。

由于美国财政部被法律规定常年购买白银,到30年代,美国财政部已经拥有高达60多亿盎司(Troy Once)的白银,大致接近20万吨的庞大储备,再加上白银矿产遍布世界,生产量也颇为可观,要是全部实现货币化发行“白银券”,势必成为国际银行家最大的梦靥。

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案》中规定,如果美联储解散,所有还在流通领域的美联储券必须以等价白银回收,1933年罗斯福帮助国际银行家废除了金本位之后,美国货币流通实际上是处在“银本位”之下。

不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廉价货币”和“赤字财政”的“大业”就会受到严重掣肘,国际银行家梦寐以求的通过通货膨胀这种更高效率的金融工具来神不知鬼不觉地掠夺公民财富的计划就会受到牵制。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规模赤字财政的推行,再加上战后重建欧洲经济的庞大开支以及朝鲜战争的卷入和越南战争升级,美联储大规模发行国债货币逐渐被市场发觉,美国人民从40年代开始不断用“白银券”兑换成银币和银锭,导致财政部天文数字的白银储备急剧缩水。5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的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对白银的需求量急剧增长,更是雪上加霜,到60年代初肯尼迪入主白宫时,财政部的白银储备已锐减到19亿盎司。同时白银的市场价格猛涨,已逐渐逼近银币的货币价值1.29美元。当“白银券”被兑换成白银实物后,“白银券”也就自然退出流通,“劣币驱除好币”的“格雷欣法则”的效应显现了出来。

这一切就是肯尼迪签署11110号总统令的大背景。

保卫白银和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成为肯尼迪和国际银行家斗争的焦点。

对于国际银行家而言,彻底废除黄金的货币地位已在全盘计划之中,但解决白银问题拥有着更高的优先级别。由于白银的潜在矿藏资源非常巨大,一旦世界各国在市场价格引导下开始更大规模的勘探和开发,不仅废除金本位的目标将难以实现,而且还将陷入黄金和白银的两线作战。一旦白银供应量大涨,“白银券” 很可能死灰复燃,重新与“美联储券”一争高下,由于美国政府掌握着发行“白银券”的大权,到时候鹿死谁手尚无定论。“白银券”如果占了上风,美联储的生存就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所以国际银行家最紧迫的任务是尽最大可能压低银价,一方面让世界银矿行业处在亏损或是微利状态,从而延缓银矿的勘探和开发,减少供应量;另一方面促使工业用银量猛增,使得替代白银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变得毫无必要,从而以最快速度消耗美国财政部仅存的白银储备。当财政部拿不出白银的时候,“白银券” 自然就不战而降,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也就顺理成章了。关键是争取时间。

肯尼迪自然是对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面对国际银行家表态适当时机可以考虑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另一方面却另作安排。不幸的是,他的财政部长道格拉斯.第伦(Douglas Dillon)并非他的心腹,第伦出身于华尔街银行大家族,身为共和党人被国际银行家强塞到肯尼迪的民主党内阁中,主要财政大权由第伦向国际银行家们负责。在第伦上任后,他的首要工作就是以最快速度消耗财政部的白银储备。果然第伦不负众望,他以91美分一盎司的超低市场价向工业用户大量倾销白银。1947年成立的美国白银用户协会(TheSilverUsersAssociation)与第伦遥相呼应,强烈要求“卖掉(财政部)剩余的存银来满足白银用户的需求”〔注 7.9〕

1961年3月19日的纽约时报这样报道:

参议员抱怨美国(财政部)低价抛售(白银)

参议员艾伦.百博(Alan Bible)今天向财政部提出重新审查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大量抛售白银的政策。这位内华达的民主党议员在给财政部长道格拉斯.第伦的信中说,美国国内的银矿开发已经落后于消费需求,而财政部的倾销行为是控制一个不现实的价格上限。世界性的白银短缺只有通过在北美和南美地区大量开发新产能来解决。他说‘只有当财政部缓解对国内市场和邻国的严酷的价格压力后,这一切才谈得上。”

1961年8月19日的纽约时报还登载了这样一篇消息:

主要来自产银州的13个西部民主党参议员今天向肯尼迪总统提交了一封联名信,信中要求财政部立刻停止抛售白银的行为。财政部的倾销压低了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白银价格。

1961年10月16日,纽约时报:

财政部抛售白银储备已经对白银市场的价格加上了一个紧紧的盖子。工业用户知道他们可以从财政部得到每盎司91到92美分的白银,所以他们拒绝支付更多的钱给新的白银生产商。

1961年11月29日,纽约时报:

白银生产商们昨天欣喜地听到一则消息,肯尼迪总统已经下令财政部体停止向工业界抛售货币白银。白银的工业用户被震惊了。

1961年11月30日,纽约时报:

白银的价格冲上了41年来纽约市场的最高价位,随着星期二肯尼迪总统宣布全面改变美国政府的白银政策,决定由市场来决定白银的价格。第一步就是立刻停止财政部出售不必支撑纸币(“白银券“)的白银的行为。

肯尼迪总统终于出手了,虽然时间已经稍显晚了一些,因为财政部的白银此时已剩下不足17亿盎司了。但是他的果断措施已经使市场银价向世界各地的白银生产厂家发出了明确的信号,白银产量的上升和财政部的存量企稳都是可以预期的事。白银公司的股票一飞冲天。

肯尼迪的这一行为颠覆性地破坏了国际银行家的图谋。

1963年4月,美联储主席威廉.马丁在国会听证会上说:“美联储委员会确信,没有必要在美国货币系统中使用白银。尽管有人觉得把白银从支撑我们一部分货币系统中抽出可能会造成货币贬值,我不能认同这种观点。”

按照一般规律,当白银市场得到明确的价格上涨的信号,到重新开始新的资源勘探,新增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最后提高总供应量,需要5年左右的周期,所以能否最终保住白银的货币地位,从而保留下美国政府直接发行货币的希望,关键时刻将是1966年。

肯尼迪与国际银行家争夺的制高点就是白银的货币地位,整个战役关系着美国民选政府是否能够最后保留住货币发行权。一旦白银重新开始大量供应,肯尼迪就可以与西部白银生产州联手进一步推动美元货币的白银含量重估的立法,加大“白银券”的发行量,“白银券”势必再度崛起。

到那时,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签署的11110号总统令就会立刻成为对付“美联储券”的利害杀招。

可惜的是,国际银行家也同样看出了肯尼迪的部署。这个深受选民热爱的总统几乎可以肯定会在1964年底的大选中获得连任,如果肯尼迪再作4年总统,局面将变得无法收拾。除掉肯尼迪成了唯一的选择。

当国际银行家中意的副总统在肯尼迪被刺当天在飞机上继任美利坚第36届总统时,他深知国际银行家们对他的期许是什么,他不能也不敢辜负这种“期许”。

㈤ 肯尼迪总统1963年华盛顿大学演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和平》全文

“让我们重新检讨一下我们对待冷战的态度吧。……

“我们应当与今日实际存在的世界打交道,而不是与假设过去18年历史不是这样走过来的一个虚幻的世界打交道。……即使我们现在还不能结束我们的分歧,至少也要促使一个多样化的世界相安无事。因为,归根到底,我们之间存在着最根本的联系,这就是我们都生活在这个行星上,都呼吸着同样的空气,都关心着孩子们的美好前程。况且,我们之中谁都不能永生。”

但是,6月26日,约翰·肯尼迪从美国乘飞机来到西柏林。他看到了在一夜之间耸立起来的后来在历史书中非常著名的柏林墙。这堵墙使约翰·肯尼迪非常恼火。他在那儿发表了演说,宣称支持保卫西柏林,抵抗苏联和统一德国的一切努力。他向欢呼的人群高声说,他是他们最可靠的朋友。他还用德语说了一句“我是柏林人”,使人们的情绪更加高涨。接着,他去祖籍爱尔兰进行了四天访问,到意大利会见了新任教皇保罗六世,参加了北大西洋公约国家在那不勒斯的会议,在会上发表了演说,强调西方联合。

在肯尼迪关于禁核试验的演说公开之后,赫鲁晓夫对肯尼迪的演说表示赞许。他欣然保证,只要其他国家不采取类似行动,苏联将遵从肯尼迪关于禁止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的声明。肯尼迪因此就宣布在此时已奄奄一息的裁军谈判将于7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三国会议上恢复。

到8月初,肯尼迪的妻子杰奎琳要分娩了。杰奎琳当时在海恩尼斯港学骑马,腹痛开始时被送到一家空军基地医院。电话打到白宫,肯尼迪正在开会,20分钟后,他乘一架只有八个座位的洛克希德喷气式小飞机赶往医院。杰奎琳还未等到丈夫到来,就进行了剖腹产手术,孩子由于早产,只有四磅重,是个男孩,由于太瘦小虚弱,基地的随军教士急忙给他施行了洗礼。孩子取名帕特里克·布维尔·肯尼迪。这是肯尼迪夫妇的第三个孩子。前面两个孩子,一个女孩,叫卡罗兰·布维尔·肯尼迪,一个儿子,叫小约翰·布维尔·肯尼迪。

肯尼迪抵达时,孩子已放在保育箱里,黄昏时,护士把用暖箱保育着的孩子用轮车推入杰基的病房。由于孩子感染了透明膜病,决定第二天一早就把他送到医疗条件较好的波士顿儿童医疗中心。但是这天下午,孩子夭折了。

肯尼迪在罗伯特的陪同下,在波士顿儿童医疗中心度过了一夜,随后又飞回奥梯斯,来到杰奎琳身边。杰奎琳对丈夫说,尽管孩子夭折对她是个大的打击,“我最不能忍受的是失去你!”在她丈夫被暗杀以后,这句话还会萦绕在她心间。

杰奎琳的一位朋友听说了她孩子夭折后,给她写了一封慰问信,信中引用了阿士基腊斯的一句诗:“悲伤一滴一滴地滴在我心头”。杰奎琳非常感动,这正是她当时的心情。

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希腊船王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奥纳西斯向杰奎琳和小李两姐妹发出邀请,建议她们到希腊游览各岛,他将把他的游艇“克丽丝蒂娜”交给她们支配,连同船上的人员一起。

杰奎琳一刻也没犹豫就接受了邀请,她渴望欧洲之行能使她的心情得以改变。但是约翰·肯尼迪有些矛盾,一方面他希望杰奎琳能够在游玩中心情变好,另一方面,由于朝野关于奥纳西斯想变成总统的姻兄弟将娶小李为妻的流言,肯尼迪又比较犹豫,因为这样对他次年的竞选不利。

最后,总统同意杰奎琳和小李在拉茨维尔以及小罗斯福夫人的陪同下前往欧洲。“克丽丝蒂娜”号游艇,是世界上最豪华的游艇,有325英尺长,以奥纳西斯的女儿的名字来命名。它是杰奎琳见到过的精力最充沛、最生气勃勃的男人——奥纳西斯漂亮的家。奥纳西斯是个杰出的人,没有受到过正规教育,但很有教养。他博学多阅,对流行世界各式事情知道的非常详细。奥纳西斯光彩照人,富有魅力。登艇后的第一天晚上,奥纳西斯设宴招待杰奎琳,利用甲板上镶铺着马赛克的游泳池举行了舞会。杰奎琳第二天开始游览,几天后又作为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的客人观光了摩洛哥,然后飞回华盛顿。

此时肯厄迪在国内正忙着禁止核试验的说服工作。在达成莫斯科协议后,肯尼迪又向全国发表了一篇颇具说服力的演说。他说:“人类在核武器出现以后所进行的避免在地球上发生大规模毁灭的阴暗前景”的斗争中,莫斯科条约可以比作“一道划破黑暗的阳光”。他冷静地分析说:“签订了这个条约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不过,它是一个重要的起点——向和平迈进了一步,向理智迈进了一步,离战争走远了一步。”不到两个月,条约愈来愈受到公众支持。军方及其在参议院中有势力的朋友们证明是很难说服的。空军将领是最顽固的反对者。由空军界人士及国防工业承包商组成的空军协会,竭尽其疏通议员反对批准这个条约之能事。参议院于1963年9月24日以80票对19票批准禁止核试验条约。

禁止核试验的条约被认为是美苏之间消除龃龉的一剂良药,并有助于将冷战转变为一种不太疯狂的对抗。这个条约事实上是让美国得了便宜。条约稳定了美国居于核优势而苏联居于核劣势这一现状。从赫鲁晓夫的政治前途看,承认这一点,使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刚刚从古巴危机中脱身不久,又对美国继续进行地下核试验的立场表示让步,再加上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发表的关于美国在导弹方面居优势,以及美国还打算进一步扩大军备差距的巨额军费计划,凡此种种都无疑地是他在13个月以后被赶下台的重大因素。约翰·肯尼迪在向美国军方兜售禁试条约上也花了高昂的代价。一半出于自己的意愿,一半是为了使三军参谋长接受这个条约,肯尼迪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向三军参谋长保证“……仍存在全面的、积极的和继续进行的地下核试验计划”,如果确属对国家安全有必要,即使是毁约也要恢复大气层试验。军界要人被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所举出的事实有力地说服了,即无限制试验核武器更有可能使苏联缩短其与美国的差距;而地下核试验,由于需要更多的经费与技术经验,可以确保美国长期的优势。

规定可以进行地下核试验的有关条款为集中力量将武器竞赛转入地下开了方便之门,甚至后来造成了武器竞赛的升级。美国科学家一度认为只有在大气层才能发展和试验的所有武器,都成功地转入地下。在签订部分禁试条约后的五年内,由于有了允许在地下试验的条款,所以在实际上,核试验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

禁止核试验条约尽管得到一百个国家的签字,但是中国拒绝签字,因为在核时代的这样一个协定,只会成为美苏联合阻止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阴谋。法国总统戴高乐也拒绝签字,他指出两个超级大国处于核特权地位,条约并不能真正削减世界军备。肯尼迪想通过许诺帮助法国进行地下核试验来使法国就范,但戴高乐不为所动。

为了保证能防止两个超级大国因情报不确或相反误会而走上战争的道路,美苏两国于1963年8月达成协议,在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建立热线。这种为了迅即取得通讯联系的途径,实际上是取道伦敦和赫尔辛基的电传打字机,美苏两国在各自首都借助电子设备当场译成和译出双方通话的密码。肯尼迪展望未来,满怀希望,预计美国将会走上他精心策划的繁荣和强大的道路。谁也不会想到肯尼迪的达拉斯之行竟发生一场可怕的悲剧。

随着1964年大选年的临近,肯尼迪及其顾问们越来越重视那些可能阻碍他蝉联下一任总统的雄心抱负的战略性问题。这方面的一个次要性的麻烦是民主党在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家乡得克萨斯州发生了分裂,以参议员拉尔夫·亚巴勒为代表的自由派和以州长约翰·康纳利为首的极端保守派不和睦,危及民主党在该州的选票人的选票,肯尼迪决定在1963年11月下旬飞往得克萨斯州和佛罗里达州,他指靠副总统与两派的联系

以及总统亲自出马的场面来促成喜争好斗的得克萨斯州民主党人的团结。

在肯尼迪预定要发表谈话的几个得克萨斯城市中,达拉斯声名狼藉。1960年支持约翰·肯尼迪竞选时,林登·约翰逊夫妇在该市区一家旅馆休息室里曾受到一群大声嗥叫的极端保守派暴徒的唾骂和威胁。这种对东部自由主义国际派的病态仇恨仅在总统访问前几个星期又以更加恶毒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这一次的起因是艾德莱·史蒂文森大使在联合国成立纪念日的一次谈话。埃德温·沃尔克将军属下的一队大声喧哗的超级爱国佬们不仅捣乱并中断了史蒂文森的谈话,而且在民警护送史蒂文森登车时,还向他吐唾沫,用尖桩牌子敲这位驻联合国大使先生的头。带有肯尼迪画像并写上“捉拿叛国犯”字样的传单在全市到处可见。剧院入口处贴着一幅表示肯尼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勇作战的事迹——109号侦察鱼雷艇的画,上面写着,“看日本鬼子怎样差点搞掉肯尼迪。”有一道谜语说:“倘若杰克、鲍勃和特迪(肯尼迪三弟兄的昵称)同在一条即将沉没的船上,谁会得救?”答案是:“国家”。一份广为流传的油印传单,说计划要给肯尼迪在华盛顿修建一座纪念碑:“把它建在乔治·华盛顿纪念塔旁边是不妥的,因为华盛顿一生没有说过一句假话;把它建在罗斯福纪念碑旁边也不妥,因为他一生没有说过一句真话,而约翰·肯尼迪却根本分辨不出假话和真话。”接下来传单还写道:

“5000年前,摩西对以色列的儿女们说:‘拿起你们的铁锹,骑上你们的驴子①和骆驼,我领你们到幸福之国去。’大约5000年后,罗斯福说:‘放下你们的铁锹,一屁股坐下来,点上一支骆驼牌香烟,这里就是幸福之国。’如今,肯尼迪正在偷窃你们的铁锹,踢着你们的屁股,提高骆驼牌香烟的价格,把幸福之国据为己有。”

㈥ 肯尼迪是怎么死的

1、被刺杀身亡。

2、人物简介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通常被称作约翰·F·肯尼迪(John F.Kennedy)、JFK或杰克·肯尼迪(Jack Kennedy),美国第35任总统。
3、遇刺事件
1963年11月已经就任三年的肯尼迪在内政和外交上表现杰出。他不仅成功处理了上任之初一直困扰美国政府的" 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缓和了紧张对峙的美苏关系,而且他对国民采取的温和扶助的政策深得民心,也因此赢得了越来越多美国人的爱戴和支持。面临 1964年的新一届总统大选,肯尼迪为了帮助所在的民主党开展竞选活动募集资金和为谋求连任做准备工作,计划了这次达拉斯之行。
为了让热情的达拉斯市民一睹总统夫妇的风采,肯尼迪所乘的林肯轿车没有安装防弹罩,市民如愿以偿地看到了他们心中的总统,却也将他无情地暴露在了刺杀者的枪口前。中午12:00,总统车队以每小时15公里的缓慢速度驶入达拉斯市,市民对总统的到来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总统车队先是由迪利广场入口进入了休斯敦大街,接着左转行至埃尔姆大街,12:30:30正当肯尼迪和妻子杰奎琳向市民频频挥手致意的瞬间,一颗急速飞至的子弹深深嵌入了肯尼迪的喉咙,紧接着是致命的第二颗,这一次它击中了肯尼迪的后脑,顿时脑浆四溅,鲜血流满全身。
几分钟之后,肯尼迪便躺在了手术台上,但由于伤势过重,最终于美国中部时间13点抢救无效而亡。另据为肯尼迪做最后仪式的牧师透露很有可能在去往医院的路上,总统就已经死了。

㈦ 肯尼迪总统遇刺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在背后操作吗

应该说是有关系的,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肯尼迪和林肯总统都不是共济会会员,而共济会是操纵欧美的神秘组织,罗斯柴尔德家族和共济会基本上连为一体的,以下是具体环节:

肯尼迪遇刺前两分钟

对于美国人来说,1963年11月22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肯尼迪总统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遇刺身亡。噩耗传来,整个美国都陷入了震惊和悲伤之中。几十年以后,人们在说起这一时刻时,很多人都能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在干什麽。究竟是谁,为什麽刺杀肯尼迪至今仍众说纷纭。美国官方的沃伦委员会的最终结论是一个名叫奥斯瓦德的凶手单独作案,但是此案的疑点实在太多,几十年来社会上流传着各种阴谋论。

最明显的疑点是凶手被警方抓获不到48小时,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另一名犹太杀手近距离枪杀,上百万人在电视机旁看到了谋杀全过程,而该凶手的动机竟然是“要向全世界的人展示犹太人的胆量”。

Jack Rubyshooting Lee Harvey Oswald.

另一个巨大的疑点是到底几个人参与了谋杀肯尼迪,沃伦委员会的结论是奥斯瓦德在5.6秒的时间里连发三枪,其中一发子弹打飞,一发击中肯尼迪的颈部,另外一发致命的子弹命中头部。几乎没有人相信奥斯瓦德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准确射击三次,更奇怪的是打中肯尼迪的颈部的子弹是先击中了坐在肯尼迪前方的德州州长后,再射中肯尼迪的,而这样的几率几乎为零,所以人们称之为一发“神奇的子弹”。更多的专家相信,不只一人从不同的方向朝肯尼迪开枪,而且不止三发子弹。

据后来护卫肯尼迪车驾的一名巡警回忆,“当肯尼迪在机场忙着和欢迎的人群握手时,约翰逊(副总统)的秘密特勤(Secrete Service)走过来给我们做安全工作指示。最让我吃惊的是他们说总统在德利广场(刺杀现场)的行车路线临时作了修改。如果保持原来的路线,杀手可能完全没有机会下手。他们还给我们下了一个闻所未闻的命令,通常情况下,我们四个摩托护警应该紧靠总统座车的四周,但是他们这次让我们全部退到车后,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总统座车的后轮。他们说这是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没有遮拦的视野’……我的另一位朋友(保护副总统约翰逊)看见他(约翰逊)在听到第一发子弹前30或40秒时,开始在车里弯下身来,甚至在车队拐上休斯敦大街之前。也许他在车里的地毯上找什么东西,但是他看起来就好像预感到会有子弹飞过来一样”。

当第一夫人杰奎琳随着丈夫的遗体乘空军一号到达华盛顿机场时,她仍然穿着溅满肯尼迪鲜血的大衣,她坚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他们看看犯下的罪恶”,此时的凶手奥斯瓦德仍被警方看押,杰奎琳所说的“他们”又是?杰奎琳在自己的遗嘱中说道,在她死后50周年(2044年5月19日),如果她的最小的孩子已经去世,她授权肯尼迪图书馆公开一份500页的关于肯尼迪的文件。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她最小的儿子在1999年的一次飞机失事中丧了命。

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著名的民权运动推动者,在1968年当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之后,几乎肯定可以最终当选总统,但是就在他欢庆胜利的时候,又是在大庭广众的场合被乱抢打死。

在肯尼迪被刺杀后的短短三年中,18名关键证人相继死亡,其中6人被枪杀,3人死于车祸,2人自杀,1人被割喉,1人被拧断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英国的一名数学家在1967年2月的伦敦星期日时报声称,这种巧合的概率为10万万亿分之一。从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关证人在各种离奇的事件中自杀或被谋杀。〔注 7.8〕

沃伦委员会让人生疑的还有封存所有文件、档案和证据长达75年直到2039年才解密,这些文件涉及CIA、FBI、总统特警保镖、NSA(国家安全局)、国务院、海军陆战队等机构。另外,FBI和其它政府机构还涉嫌销毁证据。

2003年肯尼迪遇刺40周年,美国ABC广播公司搞了一次调查,70%的美国人认为刺杀肯尼迪是一个更大规模的阴谋。

如此大规模地协调和组织,如此明显的证据和证人的封杀都说明肯尼迪刺杀事件其实已经不是一次秘密谋杀,而更像是公开处决,意在警告今后的美国总统们要搞清楚谁才是这个国家的真正主宰。

问题是,肯尼迪家族也是国际银行家集团中的“圈里人”,其父约瑟夫就是1929年股票崩盘时大发其财,后来被罗斯福总统任命的首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主席,早在40年代就跻身在亿万富豪的行列中了,如果不是这样显赫的家境,肯尼迪也不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总统。那麽肯尼迪何以开罪了整个统治精英阶层,以至于落得杀身之祸呢?

毫无疑问,肯尼迪是一位富有雄心和才干的人物,当年纪青青的他坐上了总统的宝座,就碰上了古巴导弹危机这样重大挑战,他的表现坚定陈稳,可圈可点,面对和苏联可能爆发核战争的巨大危险而毫不妥协,最终逼退了赫鲁晓夫。肯尼迪还意气风发地推动了美国航天计划,最终使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了月球,尽管他没能亲眼看到这一伟大的时刻,但他的神奇的感召力却伴随着整个计划。在推动民权运动方面,肯尼迪兄弟更是功勋卓著。1962年当第一名黑人大学生试图到密西西比大学注册时,引发了当地白人的激烈反对,全美国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民权运动的这个焦点上。肯尼迪毅然下令出动400名联邦执法人员和3000名国民警卫队护送这名黑人学生上学,此举震惊美国社会,肯尼迪顿时深得人民爱戴。在他的号召下,美国青年踊跃参加和平队(Peace Corps),志愿奔赴世界第三世界国家去帮助当地的教育、卫生和农业的发展。

在肯尼迪主政的短短3年中,能有如此耀眼的政绩,的确堪称一代豪杰。这样雄才大略的抱负,如此果断坚毅的心志,再加上美国人民的热爱和世界各国的敬仰,肯尼迪岂是愿做“傀儡”的人物?

当肯尼迪越来越强烈地想按照自己良好的意愿来运作这个国家时,他就必然与他背后的强大而无形的统治精英集团产生尖锐的冲突。当冲突的焦点涉及到国际银行家所主导的统治精英的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 - 货币发行权的时候,肯尼迪也许并不知道自己的大限已经到了。

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签署了一份鲜为人知的11110号总统令(Executive Order),着令美国财政部“以财政部所拥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银,包括:银锭、银币和标准白银美元作为支撑,发行‘白银券’(Silver Certificate)”,并立刻进入货币流通。肯尼迪的意图十分明显,从私有的中央银行美联储手中夺回货币发行权!如果该计划最终得以实施,美国政府将逐步摆脱必须从美联储“借钱”并支付高昂利息的荒谬境地,并且以白银为支撑的货币不是“透支未来”的债务货币,而是基于人们已有劳动成果的“诚实货币”。“白银券”的流通将逐渐降低美联储发行的“美元”(Federal Reserve Note)的流通度,很可能最终迫使美联储银行破产。

如果失去控制货币发行的权力,国际银行家对美国这个最大的财富创造国将失去大部分影响力,这是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

要搞清楚11110号总统令的由来和意义,我们必须从白银在美国的几起几落说起。

白银在美国成为合法货币始于1792年的《1792年铸币法案》(Coinage Act of 1792),该法案奠定了美元的法律地位。一美元包含纯银24.1克,金银比价1比15。美元作为美国货币最基准的度量衡是基于白银之上的。此后美国长期保持金银货币双轨制。

到了1873年2月,《1873年铸币法案》在欧洲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压力下,废除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实行了单一的金本位,由于罗斯切尔德家族掌握着世界上大部分的黄金矿产和黄金供应,他们实际上控制了整个欧洲的货币供应。白银的产地比黄金更为分散,产量和供应量也大得多,控制起来难度更大,所以在1873年前后,罗斯切尔德家族先后胁迫欧洲大部分国家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实行完全的金本位。美国也是这个总体步骤中的一步。这个法案在美国西部产银州激起了强烈反对,人们称这个法案为“1873年恶法”(Crime of 1873),随后产生了轰轰烈烈的支持白银的民间草根运动。

美国国会为了平衡纽约地区欧洲势力背景的银行家的影响力,又通过了《1878年布兰德-埃勒森法案》(Bland-Allison Act of 1878),要求美国财政部必须每月购买价值200到400万美元的白银,金银比价重新设定为1比16。银币与金币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用于支付所有公共和私人债务。和“黄金券”一样,财政部同样发行“白银券”,一美元的“白银券”直接对应一美元的银币,以便于流通。

(一美元的“白银券”,可直接兑换一美元等价银币)

后来《1878年布兰德-埃勒森法案》被《1890年谢尔曼白银采购法》(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所取代,新法案增加了财政部必须购买白银的数量,在以前的基础上,财政部必须每月增加450万盎司的购买量。

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美联储券”(Federal Reserve Note)开始发行,到1929年大衰退时,“美联储券”已经逐渐占有货币流通的主要份额。到1933年时,“美联储券”仍能兑换等价黄金。

(1914年一美元“美联储券”,可以间接兑换等价金币)

在1933年时,在货币流通领域中还有“黄金券”(Gold Certificate)和“美国政府券”。

(1913年50美元黄金券,可直接兑换50美元等价金币,1933年后持有该货币违法)

“美国政府券”(United States Note)就是林肯在内战时期发行的美国第一种法币,即“林肯绿币”(Greenbacks)。它的总发行量被限定在6,681,016。1960年,它仅占美国货币流通总量的1%。

(“美国政府券”,即“林肯绿币”)

除了上述4种主要货币,还有少量的其它货币形式共存。

在1933年罗斯福废除金本位并宣布拥有黄金非法之后,黄金券即退出流通。美国货币流通领域仅剩下“美联储券”、“白银券”和“美国政府券”,由于“美国政府券”先天不足,有发行上限,所以不被国际银行家视作重大威胁。“白银券”就麻烦多了。

由于美国财政部被法律规定常年购买白银,到30年代,美国财政部已经拥有高达60多亿盎司(Troy Once)的白银,大致接近20万吨的庞大储备,再加上白银矿产遍布世界,生产量也颇为可观,要是全部实现货币化发行“白银券”,势必成为国际银行家最大的梦靥。

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案》中规定,如果美联储解散,所有还在流通领域的美联储券必须以等价白银回收,1933年罗斯福帮助国际银行家废除了金本位之后,美国货币流通实际上是处在“银本位”之下。

不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廉价货币”和“赤字财政”的“大业”就会受到严重掣肘,国际银行家梦寐以求的通过通货膨胀这种更高效率的金融工具来神不知鬼不觉地掠夺公民财富的计划就会受到牵制。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规模赤字财政的推行,再加上战后重建欧洲经济的庞大开支以及朝鲜战争的卷入和越南战争升级,美联储大规模发行国债货币逐渐被市场发觉,美国人民从40年代开始不断用“白银券”兑换成银币和银锭,导致财政部天文数字的白银储备急剧缩水。5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的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对白银的需求量急剧增长,更是雪上加霜,到60年代初肯尼迪入主白宫时,财政部的白银储备已锐减到19亿盎司。同时白银的市场价格猛涨,已逐渐逼近银币的货币价值1.29美元。当“白银券”被兑换成白银实物后,“白银券”也就自然退出流通,“劣币驱除好币”的“格雷欣法则”的效应显现了出来。

这一切就是肯尼迪签署11110号总统令的大背景。

保卫白银和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成为肯尼迪和国际银行家斗争的焦点。

对于国际银行家而言,彻底废除黄金的货币地位已在全盘计划之中,但解决白银问题拥有着更高的优先级别。由于白银的潜在矿藏资源非常巨大,一旦世界各国在市场价格引导下开始更大规模的勘探和开发,不仅废除金本位的目标将难以实现,而且还将陷入黄金和白银的两线作战。一旦白银供应量大涨,“白银券” 很可能死灰复燃,重新与“美联储券”一争高下,由于美国政府掌握着发行“白银券”的大权,到时候鹿死谁手尚无定论。“白银券”如果占了上风,美联储的生存就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所以国际银行家最紧迫的任务是尽最大可能压低银价,一方面让世界银矿行业处在亏损或是微利状态,从而延缓银矿的勘探和开发,减少供应量;另一方面促使工业用银量猛增,使得替代白银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变得毫无必要,从而以最快速度消耗美国财政部仅存的白银储备。当财政部拿不出白银的时候,“白银券” 自然就不战而降,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也就顺理成章了。关键是争取时间。

肯尼迪自然是对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面对国际银行家表态适当时机可以考虑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另一方面却另作安排。不幸的是,他的财政部长道格拉斯.第伦(Douglas Dillon)并非他的心腹,第伦出身于华尔街银行大家族,身为共和党人被国际银行家强塞到肯尼迪的民主党内阁中,主要财政大权由第伦向国际银行家们负责。在第伦上任后,他的首要工作就是以最快速度消耗财政部的白银储备。果然第伦不负众望,他以91美分一盎司的超低市场价向工业用户大量倾销白银。1947年成立的美国白银用户协会(TheSilverUsersAssociation)与第伦遥相呼应,强烈要求“卖掉(财政部)剩余的存银来满足白银用户的需求”〔注 7.9〕

1961年3月19日的纽约时报这样报道:

参议员抱怨美国(财政部)低价抛售(白银)

参议员艾伦.百博(Alan Bible)今天向财政部提出重新审查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大量抛售白银的政策。这位内华达的民主党议员在给财政部长道格拉斯.第伦的信中说,美国国内的银矿开发已经落后于消费需求,而财政部的倾销行为是控制一个不现实的价格上限。世界性的白银短缺只有通过在北美和南美地区大量开发新产能来解决。他说‘只有当财政部缓解对国内市场和邻国的严酷的价格压力后,这一切才谈得上。”

1961年8月19日的纽约时报还登载了这样一篇消息:

主要来自产银州的13个西部民主党参议员今天向肯尼迪总统提交了一封联名信,信中要求财政部立刻停止抛售白银的行为。财政部的倾销压低了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白银价格。

1961年10月16日,纽约时报:

财政部抛售白银储备已经对白银市场的价格加上了一个紧紧的盖子。工业用户知道他们可以从财政部得到每盎司91到92美分的白银,所以他们拒绝支付更多的钱给新的白银生产商。

1961年11月29日,纽约时报:

白银生产商们昨天欣喜地听到一则消息,肯尼迪总统已经下令财政部体停止向工业界抛售货币白银。白银的工业用户被震惊了。

1961年11月30日,纽约时报:

白银的价格冲上了41年来纽约市场的最高价位,随着星期二肯尼迪总统宣布全面改变美国政府的白银政策,决定由市场来决定白银的价格。第一步就是立刻停止财政部出售不必支撑纸币(“白银券“)的白银的行为。

肯尼迪总统终于出手了,虽然时间已经稍显晚了一些,因为财政部的白银此时已剩下不足17亿盎司了。但是他的果断措施已经使市场银价向世界各地的白银生产厂家发出了明确的信号,白银产量的上升和财政部的存量企稳都是可以预期的事。白银公司的股票一飞冲天。

肯尼迪的这一行为颠覆性地破坏了国际银行家的图谋。

1963年4月,美联储主席威廉.马丁在国会听证会上说:“美联储委员会确信,没有必要在美国货币系统中使用白银。尽管有人觉得把白银从支撑我们一部分货币系统中抽出可能会造成货币贬值,我不能认同这种观点。”

按照一般规律,当白银市场得到明确的价格上涨的信号,到重新开始新的资源勘探,新增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最后提高总供应量,需要5年左右的周期,所以能否最终保住白银的货币地位,从而保留下美国政府直接发行货币的希望,关键时刻将是1966年。

肯尼迪与国际银行家争夺的制高点就是白银的货币地位,整个战役关系着美国民选政府是否能够最后保留住货币发行权。一旦白银重新开始大量供应,肯尼迪就可以与西部白银生产州联手进一步推动美元货币的白银含量重估的立法,加大“白银券”的发行量,“白银券”势必再度崛起。

到那时,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签署的11110号总统令就会立刻成为对付“美联储券”的利害杀招。

可惜的是,国际银行家也同样看出了肯尼迪的部署。这个深受选民热爱的总统几乎可以肯定会在1964年底的大选中获得连任,如果肯尼迪再作4年总统,局面将变得无法收拾。除掉肯尼迪成了唯一的选择。

当国际银行家中意的副总统在肯尼迪被刺当天在飞机上继任美利坚第36届总统时,他深知国际银行家们对他的期许是什么,他不能也不敢辜负这种“期许”。

㈧ 求翻译!!!追加高分!追加高分!2009年普利策新闻奖作品 太阳报

在拉斯维加斯地带的来320亿美元建源设热潮中,每六周就有一名建筑工人死亡。去年《拉斯维加斯太阳报》在网站上揭露了当地严重的安全漏洞,详细地道出了监督人员是如何地放松安全管理而未能防止事故的发生。在报道发表之后,死亡事件再没有出现.
该报道迫使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对此类事件进行调查,并在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举行了听证会。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希拉里·克林顿、特德·肯尼迪、哈里·里德和其他议员们致函布什总统,要求劳工部改革安全条例。
太阳报追踪报道了安全监管机构和建筑商之间的暧昧关系。工人们对揭露出事实以及持续增加的死亡人数而感到愤怒,他们纷纷离开米高梅公司的移民城中心(MGM Mirage's CityCenter),停止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私营商业发展项目,直到承包商同意增强安全。
在过去18个月中,有12名工人死亡。但经过改进,没有出现死亡事故。自2008年6月后,没有工人死亡的情况出现。
本页转载了《太阳报》的一系列报道,包括整个事件,视频,互动,来自职业健康安全局的关于工人死亡的文件以及后续的事件进展。

㈨ 听证会的其他信息

常见听证会场纪律和注意事项分为如下几点:1、全体参会人员须佩戴会务组制发的有效证件,凭证入场参加会议。
2、请提前10分钟进入会场,会议期间请关闭通讯工具。
3、会场内请勿吸烟,请不要随意走动,请不要喧哗或进行其他妨碍听证秩序的活动。
4、考虑到听证代表发言时间有限,本次听证会不安排旁听代表发言和新闻记者提问。旁听代表如有意见或建议可填写《旁听代表意见表》,会后交给会务组。
5、听证会代表发言时请先举手示意,经主持人同意后发言;听证代表发言时,其他听证代表经主持人同意后可插话,但要尽量简短。发言时请讲普通话。
6、听证代表初次发言请作自我介绍,发言时间请控制在10分钟之内。如时间许可,经主持人同意,可再次简短发言。
7、发言时请观点鲜明、简明扼要、不要重复。发言内容请集中在向申请人提出质询和对方案提出意见上。最后要表明自己对调价方案的意见。
8、会后请听证代表留下,对听证笔录进行审阅并签名。全体与会人员须将会务组制发的证件交回给会务组。 中国的三大类听证是:
一、1996年建立的行政处罚听证
二、1997年建立的价格决策听证
三、2000年建立的立法听证。 由于听证会组织者的独立性不足,并且缺少一个成本监审程序,导致中国听证会制度很容易沦为某些既得利益集团操纵价格、压制民众利益诉求的工具。这些弊端亟待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尤以价格决策听证因时时涉及民众的切身利益,举行得最多,也最受关注。
首先,听证会组织者的独立性问题亟待解决。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由独立、超脱、具有权威性的机构主持听证,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听证会不会流于形式,不会被相关利益集团操纵。比如,美国1975年举行的“肯尼迪听证会”,原本是就航空票价问题进行听证的,而结果却催生出了《1978年民航放松管制法》,通过降低准入门槛促进了航空票价的全面下调,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谓一劳永逸。
其次,在中国价格听证会制度上,缺少一个成本监审程序。从根源上来看,价格听证是公众与垄断集团利益博弈、维护自身权利的“公器”。但是,价格管理部门常常既是价格的制订者和维护者,又往往是听证会的组织者,这本身就决定了听证会制度加大了公众维护自身利益的难度。
添加一个成本监审程序是有明确依据的。成本监审是保护民众利益不被相关强势利益集团侵害的有效利器,中国应该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要求所有的听证会必须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对相关产品的成本进行全面审计,并确保这种审计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做到了这一点,听证会的弊端至少可以去掉一大半。

㈩ 美国总统肯尼迪是怎么被刺杀的

肯尼迪遇刺前两分钟

对于美国人来说,年11月22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肯尼迪总统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遇刺身亡。噩耗传来,整个美国都陷入了震惊和悲伤之中。几十年以后,人们在说起这一时刻时,很多人都能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在干什麽。究竟是谁,为什麽刺杀肯尼迪至今仍众说纷纭。美国官方的沃伦委员会的最终结论是一个名叫奥斯瓦德的凶手单独作案,但是此案的疑点实在太多,几十年来社会上流传着各种阴谋论。

最明显的疑点是凶手被警方抓获不到48小时,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另一名犹太杀手近距离枪杀,上百万人在电视机旁看到了谋杀全过程,而该凶手的动机竟然是“要向全世界的人展示犹太人的胆量”。

Jack Rubyshooting Lee Harvey Oswald.

另一个巨大的疑点是到底几个人参与了谋杀肯尼迪,沃伦委员会的结论是奥斯瓦德在5.6秒的时间里连发三枪,其中一发子弹打飞,一发击中肯尼迪的颈部,另外一发致命的子弹命中头部。几乎没有人相信奥斯瓦德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准确射击三次,更奇怪的是打中肯尼迪的颈部的子弹是先击中了坐在肯尼迪前方的德州州长后,再射中肯尼迪的,而这样的几率几乎为零,所以人们称之为一发“神奇的子弹”。更多的专家相信,不只一人从不同的方向朝肯尼迪开枪,而且不止三发子弹。

据后来护卫肯尼迪车驾的一名巡警回忆,“当肯尼迪在机场忙着和欢迎的人群握手时,约翰逊(副总统)的秘密特勤(Secrete Service)走过来给我们做安全工作指示。最让我吃惊的是他们说总统在德利广场(刺杀现场)的行车路线临时作了修改。如果保持原来的路线,杀手可能完全没有机会下手。他们还给我们下了一个闻所未闻的命令,通常情况下,我们四个摩托护警应该紧靠总统座车的四周,但是他们这次让我们全部退到车后,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总统座车的后轮。他们说这是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没有遮拦的视野’……我的另一位朋友(保护副总统约翰逊)看见他(约翰逊)在听到第一发子弹前30或40秒时,开始在车里弯下身来,甚至在车队拐上休斯敦大街之前。也许他在车里的地毯上找什么东西,但是他看起来就好像预感到会有子弹飞过来一样”。

当第一夫人杰奎琳随着丈夫的遗体乘空军一号到达华盛顿机场时,她仍然穿着溅满肯尼迪鲜血的大衣,她坚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他们看看犯下的罪恶”,此时的凶手奥斯瓦德仍被警方看押,杰奎琳所说的“他们”又是?杰奎琳在自己的遗嘱中说道,在她死后50周年(2044年5月19日),如果她的最小的孩子已经去世,她授权肯尼迪图书馆公开一份500页的关于肯尼迪的文件。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她最小的儿子在1999年的一次飞机失事中丧了命。

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著名的民权运动推动者,在1968年当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之后,几乎肯定可以最终当选总统,但是就在他欢庆胜利的时候,又是在大庭广众的场合被乱抢打死。

在肯尼迪被刺杀后的短短三年中,18名关键证人相继死亡,其中6人被枪杀,3人死于车祸,2人自杀,1人被割喉,1人被拧断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英国的一名数学家在1967年2月的伦敦星期日时报声称,这种巧合的概率为10万万亿分之一。从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关证人在各种离奇的事件中自杀或被谋杀。〔注 7.8〕

沃伦委员会让人生疑的还有封存所有文件、档案和证据长达75年直到2039年才解密,这些文件涉及CIA、FBI、总统特警保镖、NSA(国家安全局)、国务院、海军陆战队等机构。另外,FBI和其它政府机构还涉嫌销毁证据。

2003年肯尼迪遇刺40周年,美国ABC广播公司搞了一次调查,70%的美国人认为刺杀肯尼迪是一个更大规模的阴谋。

如此大规模地协调和组织,如此明显的证据和证人的封杀都说明肯尼迪刺杀事件其实已经不是一次秘密谋杀,而更像是公开处决,意在警告今后的美国总统们要搞清楚谁才是这个国家的真正主宰。

问题是,肯尼迪家族也是国际银行家集团中的“圈里人”,其父约瑟夫就是1929年股票崩盘时大发其财,后来被罗斯福总统任命的首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主席,早在40年代就跻身在亿万富豪的行列中了,如果不是这样显赫的家境,肯尼迪也不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总统。那麽肯尼迪何以开罪了整个统治精英阶层,以至于落得杀身之祸呢?

毫无疑问,肯尼迪是一位富有雄心和才干的人物,当年纪青青的他坐上了总统的宝座,就碰上了古巴导弹危机这样重大挑战,他的表现坚定陈稳,可圈可点,面对和苏联可能爆发核战争的巨大危险而毫不妥协,最终逼退了赫鲁晓夫。肯尼迪还意气风发地推动了美国航天计划,最终使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了月球,尽管他没能亲眼看到这一伟大的时刻,但他的神奇的感召力却伴随着整个计划。在推动民权运动方面,肯尼迪兄弟更是功勋卓著。1962年当第一名黑人大学生试图到密西西比大学注册时,引发了当地白人的激烈反对,全美国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民权运动的这个焦点上。肯尼迪毅然下令出动400名联邦执法人员和3000名国民警卫队护送这名黑人学生上学,此举震惊美国社会,肯尼迪顿时深得人民爱戴。在他的号召下,美国青年踊跃参加和平队(Peace Corps),志愿奔赴世界第三世界国家去帮助当地的教育、卫生和农业的发展。

在肯尼迪主政的短短3年中,能有如此耀眼的政绩,的确堪称一代豪杰。这样雄才大略的抱负,如此果断坚毅的心志,再加上美国人民的热爱和世界各国的敬仰,肯尼迪岂是愿做“傀儡”的人物?

当肯尼迪越来越强烈地想按照自己良好的意愿来运作这个国家时,他就必然与他背后的强大而无形的统治精英集团产生尖锐的冲突。当冲突的焦点涉及到国际银行家所主导的统治精英的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 - 货币发行权的时候,肯尼迪也许并不知道自己的大限已经到了。

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签署了一份鲜为人知的11110号总统令(Executive Order),着令美国财政部“以财政部所拥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银,包括:银锭、银币和标准白银美元作为支撑,发行‘白银券’(Silver Certificate)”,并立刻进入货币流通。肯尼迪的意图十分明显,从私有的中央银行美联储手中夺回货币发行权!如果该计划最终得以实施,美国政府将逐步摆脱必须从美联储“借钱”并支付高昂利息的荒谬境地,并且以白银为支撑的货币不是“透支未来”的债务货币,而是基于人们已有劳动成果的“诚实货币”。“白银券”的流通将逐渐降低美联储发行的“美元”(Federal Reserve Note)的流通度,很可能最终迫使美联储银行破产。

如果失去控制货币发行的权力,国际银行家对美国这个最大的财富创造国将失去大部分影响力,这是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

要搞清楚11110号总统令的由来和意义,我们必须从白银在美国的几起几落说起。

白银在美国成为合法货币始于1792年的《1792年铸币法案》(Coinage Act of 1792),该法案奠定了美元的法律地位。一美元包含纯银24.1克,金银比价1比15。美元作为美国货币最基准的度量衡是基于白银之上的。此后美国长期保持金银货币双轨制。

到了1873年2月,《1873年铸币法案》在欧洲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压力下,废除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实行了单一的金本位,由于罗斯切尔德家族掌握着世界上大部分的黄金矿产和黄金供应,他们实际上控制了整个欧洲的货币供应。白银的产地比黄金更为分散,产量和供应量也大得多,控制起来难度更大,所以在1873年前后,罗斯切尔德家族先后胁迫欧洲大部分国家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实行完全的金本位。美国也是这个总体步骤中的一步。这个法案在美国西部产银州激起了强烈反对,人们称这个法案为“1873年恶法”(Crime of 1873),随后产生了轰轰烈烈的支持白银的民间草根运动。

美国国会为了平衡纽约地区欧洲势力背景的银行家的影响力,又通过了《1878年布兰德-埃勒森法案》(Bland-Allison Act of 1878),要求美国财政部必须每月购买价值200到400万美元的白银,金银比价重新设定为1比16。银币与金币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用于支付所有公共和私人债务。和“黄金券”一样,财政部同样发行“白银券”,一美元的“白银券”直接对应一美元的银币,以便于流通。

(一美元的“白银券”,可直接兑换一美元等价银币)

后来《1878年布兰德-埃勒森法案》被《1890年谢尔曼白银采购法》(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所取代,新法案增加了财政部必须购买白银的数量,在以前的基础上,财政部必须每月增加450万盎司的购买量。

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美联储券”(Federal Reserve Note)开始发行,到1929年大衰退时,“美联储券”已经逐渐占有货币流通的主要份额。到1933年时,“美联储券”仍能兑换等价黄金。

(1914年一美元“美联储券”,可以间接兑换等价金币)

在1933年时,在货币流通领域中还有“黄金券”(Gold Certificate)和“美国政府券”。

(1913年50美元黄金券,可直接兑换50美元等价金币,1933年后持有该货币违法)

“美国政府券”(United States Note)就是林肯在内战时期发行的美国第一种法币,即“林肯绿币”(Greenbacks)。它的总发行量被限定在6,681,016。1960年,它仅占美国货币流通总量的1%。

(“美国政府券”,即“林肯绿币”)

除了上述4种主要货币,还有少量的其它货币形式共存。

在1933年罗斯福废除金本位并宣布拥有黄金非法之后,黄金券即退出流通。美国货币流通领域仅剩下“美联储券”、“白银券”和“美国政府券”,由于“美国政府券”先天不足,有发行上限,所以不被国际银行家视作重大威胁。“白银券”就麻烦多了。

由于美国财政部被法律规定常年购买白银,到30年代,美国财政部已经拥有高达60多亿盎司(Troy Once)的白银,大致接近20万吨的庞大储备,再加上白银矿产遍布世界,生产量也颇为可观,要是全部实现货币化发行“白银券”,势必成为国际银行家最大的梦靥。

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案》中规定,如果美联储解散,所有还在流通领域的美联储券必须以等价白银回收,1933年罗斯福帮助国际银行家废除了金本位之后,美国货币流通实际上是处在“银本位”之下。

不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廉价货币”和“赤字财政”的“大业”就会受到严重掣肘,国际银行家梦寐以求的通过通货膨胀这种更高效率的金融工具来神不知鬼不觉地掠夺公民财富的计划就会受到牵制。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规模赤字财政的推行,再加上战后重建欧洲经济的庞大开支以及朝鲜战争的卷入和越南战争升级,美联储大规模发行国债货币逐渐被市场发觉,美国人民从40年代开始不断用“白银券”兑换成银币和银锭,导致财政部天文数字的白银储备急剧缩水。5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的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对白银的需求量急剧增长,更是雪上加霜,到60年代初肯尼迪入主白宫时,财政部的白银储备已锐减到19亿盎司。同时白银的市场价格猛涨,已逐渐逼近银币的货币价值1.29美元。当“白银券”被兑换成白银实物后,“白银券”也就自然退出流通,“劣币驱除好币”的“格雷欣法则”的效应显现了出来。

这一切就是肯尼迪签署11110号总统令的大背景。

保卫白银和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成为肯尼迪和国际银行家斗争的焦点。

对于国际银行家而言,彻底废除黄金的货币地位已在全盘计划之中,但解决白银问题拥有着更高的优先级别。由于白银的潜在矿藏资源非常巨大,一旦世界各国在市场价格引导下开始更大规模的勘探和开发,不仅废除金本位的目标将难以实现,而且还将陷入黄金和白银的两线作战。一旦白银供应量大涨,“白银券” 很可能死灰复燃,重新与“美联储券”一争高下,由于美国政府掌握着发行“白银券”的大权,到时候鹿死谁手尚无定论。“白银券”如果占了上风,美联储的生存就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所以国际银行家最紧迫的任务是尽最大可能压低银价,一方面让世界银矿行业处在亏损或是微利状态,从而延缓银矿的勘探和开发,减少供应量;另一方面促使工业用银量猛增,使得替代白银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变得毫无必要,从而以最快速度消耗美国财政部仅存的白银储备。当财政部拿不出白银的时候,“白银券” 自然就不战而降,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也就顺理成章了。关键是争取时间。

肯尼迪自然是对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面对国际银行家表态适当时机可以考虑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另一方面却另作安排。不幸的是,他的财政部长道格拉斯.第伦(Douglas Dillon)并非他的心腹,第伦出身于华尔街银行大家族,身为共和党人被国际银行家强塞到肯尼迪的民主党内阁中,主要财政大权由第伦向国际银行家们负责。在第伦上任后,他的首要工作就是以最快速度消耗财政部的白银储备。果然第伦不负众望,他以91美分一盎司的超低市场价向工业用户大量倾销白银。1947年成立的美国白银用户协会(TheSilverUsersAssociation)与第伦遥相呼应,强烈要求“卖掉(财政部)剩余的存银来满足白银用户的需求”〔注 7.9〕

1961年3月19日的纽约时报这样报道:

参议员抱怨美国(财政部)低价抛售(白银)

参议员艾伦.百博(Alan Bible)今天向财政部提出重新审查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大量抛售白银的政策。这位内华达的民主党议员在给财政部长道格拉斯.第伦的信中说,美国国内的银矿开发已经落后于消费需求,而财政部的倾销行为是控制一个不现实的价格上限。世界性的白银短缺只有通过在北美和南美地区大量开发新产能来解决。他说‘只有当财政部缓解对国内市场和邻国的严酷的价格压力后,这一切才谈得上。”

1961年8月19日的纽约时报还登载了这样一篇消息:

主要来自产银州的13个西部民主党参议员今天向肯尼迪总统提交了一封联名信,信中要求财政部立刻停止抛售白银的行为。财政部的倾销压低了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白银价格。

1961年10月16日,纽约时报:

财政部抛售白银储备已经对白银市场的价格加上了一个紧紧的盖子。工业用户知道他们可以从财政部得到每盎司91到92美分的白银,所以他们拒绝支付更多的钱给新的白银生产商。

1961年11月29日,纽约时报:

白银生产商们昨天欣喜地听到一则消息,肯尼迪总统已经下令财政部体停止向工业界抛售货币白银。白银的工业用户被震惊了。

1961年11月30日,纽约时报:

白银的价格冲上了41年来纽约市场的最高价位,随着星期二肯尼迪总统宣布全面改变美国政府的白银政策,决定由市场来决定白银的价格。第一步就是立刻停止财政部出售不必支撑纸币(“白银券“)的白银的行为。

肯尼迪总统终于出手了,虽然时间已经稍显晚了一些,因为财政部的白银此时已剩下不足17亿盎司了。但是他的果断措施已经使市场银价向世界各地的白银生产厂家发出了明确的信号,白银产量的上升和财政部的存量企稳都是可以预期的事。白银公司的股票一飞冲天。

肯尼迪的这一行为颠覆性地破坏了国际银行家的图谋。

1963年4月,美联储主席威廉.马丁在国会听证会上说:“美联储委员会确信,没有必要在美国货币系统中使用白银。尽管有人觉得把白银从支撑我们一部分货币系统中抽出可能会造成货币贬值,我不能认同这种观点。”

按照一般规律,当白银市场得到明确的价格上涨的信号,到重新开始新的资源勘探,新增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最后提高总供应量,需要5年左右的周期,所以能否最终保住白银的货币地位,从而保留下美国政府直接发行货币的希望,关键时刻将是1966年。

肯尼迪与国际银行家争夺的制高点就是白银的货币地位,整个战役关系着美国民选政府是否能够最后保留住货币发行权。一旦白银重新开始大量供应,肯尼迪就可以与西部白银生产州联手进一步推动美元货币的白银含量重估的立法,加大“白银券”的发行量,“白银券”势必再度崛起。

到那时,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签署的11110号总统令就会立刻成为对付“美联储券”的利害杀招。

可惜的是,国际银行家也同样看出了肯尼迪的部署。这个深受选民热爱的总统几乎可以肯定会在1964年底的大选中获得连任,如果肯尼迪再作4年总统,局面将变得无法收拾。除掉肯尼迪成了唯一的选择。

当国际银行家中意的副总统在肯尼迪被刺当天在飞机上继任美利坚第36届总统时,他深知国际银行家们对他的期许是什么,他不能也不敢辜负这种“期许”。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