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贫困户
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今年灾情及我部防范工作情况
今年,我国气候极端异常,部分地区前旱后雨,瞬时暴雨,持续强降雨,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群发。1至6月,全国发生19522起,造成464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6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32.3%、177.8%和190%。
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今年上半年作出60多次重要批示,为我们工作指明了方向。我部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年初开始早研判、早部署、早检查、早落实,采取多种手段严防严控。一是精心部署,先后8次召开全国和重要地区的汛期防范工作会议,多次发文和联合相关部门发文,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二是检查督促,近百次派出由部领导和司局领导带队、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组检查指导。三是强化应急,派出88名专家长期驻守18个重点省(区、市),指导排查、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等。多次启动应急响应,在玉树地震和关岭滑坡等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协助和指导防范次生灾害。四是重点防范,把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作为重中之重,派出150名专家协助四川、青海、重庆、湖北四省(市)开展排查和巡查,并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人口密集地区、交通干道和重要工程周边灾害点再排查。五是联控联防,加强与气象、水利、铁路、交通运输、教育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发挥部门优势,落实防灾责任,提升防控能力。
通过以上工作,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防范取得了显著成效。转移受威胁群众20多万,成功避让477起,避免人员伤亡14839人。仅6月一个月,全国共成功预报320起,避免人员伤亡11014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38亿元,为历年来单月最多。与2009年1至6月相比,今年同期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增长了近10倍,而造成的人员死亡失踪人数同比大幅减少。
重点地区防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功预报和避免多起重大地质灾害。三峡库区已连续7年未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汶川地震灾区2年多来,虽然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但灾民安置点未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实现了主汛期地质灾害无重大群死群伤的目标。玉树地震灾区隐患排查迅速完成,重要隐患均被严密监控或应急排危除险。
二、以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地质环境队伍(工程地质队、水文地质队)作为地勘队伍的组成部分连同地勘费一并下放地方。地质灾害作为地质环境工作的一部分,是在机构改革之后的10年来逐步成为一项重要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三定规定我部的职能是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历了调查、普查、工程治理从无到有的过程,初步形成了以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以三峡库区、地震灾区为重点的,少数隐患点实施专业队伍监测,绝大多数采取群测群防监测,逐步开始重大隐患点工程治理的格局。
1、在山区县地质灾害调查基础上形成了群测群防体系
从2003年至2008年,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部署完成了1640个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于此项成果初步建立了以群测群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现在全国24万处隐患点均已纳入群测群防体系,有10万群测群防员。实践证明群测群防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大创举,是在现行条件下最为有效的监测体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挽救了大量生命,取得了巨大成功。
1640个县的调查评价程度很低,每个县只安排20万元经费,只能做一些地表肉眼观察工作,基本查清了房前屋后小开小裂小缝,但对较远距离的、具有隐蔽性的、比较复杂的地质灾害隐患还没有查清楚。群测群防体系不健全,主要依靠兼职,缺少必要的经济待遇和设施配备。原因是地质灾害多数分布在山区,大多数都是贫困县,县乡政府在财政上都比较困难。
2、组建了部级和省级及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机构
目前全国已形成了由1个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院、32个省级监测总站、233个市级监测分站和166个县级监测站组成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立了三峡库区滑坡崩塌专业监测网。在典型地区开展了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示范工作。
问题是全国地质灾害行政管理人员太少,越到基层越少,绝大多数县一个专职人员也没有。香港的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土力工程处有700多人从事地质灾害管理,我们全国都算上专职管理人员也不到他们的一半。市、县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建立的还很不普遍,绝大多数市、县没有地质灾害监测机构,现有的机构也还存在着人员少,技术人员更少的问题。经费普遍没有保障,少数机构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多数是自收自支,与其公益性服务机构性质很不相宜。
3、法规规章逐步完善,管理工作逐步加强
国务院于2003年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颁布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国务院先后发布《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各省(区、市)和大部分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市、县均发布实施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年我部印发了《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了部省两级应急专家队伍。2009年,在全国开展以县(区、市)为对象的群测群防 “十有县” (有组织、有规划、有经费、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建设,已建成321个。在全国推进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事业支撑、应急处置、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五条线”建设,努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2007年以来,在全国先后开展“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和“县、乡、村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培训基层干部、监测人员和群众、学生300多万人。2010年,正在在全国开展针对基层国土所和群测群防员的地质灾害防治评估、巡查、宣传、预案和人员“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培训10万人。
4、各相关部门的工作配合逐步加强
从2003年起,我部与气象局合作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截至2009年,国家、30个省(区、市)、223个市、1035个县开展了这项工作。今年我部与气象局又共同研究进一步提高预警预报的精度,联合发文要求所有市、县都要开展这项工作。我部与建设、交通、铁道等部门联控联防,相关部门对建设工程区、交通干道等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逐步加强。今年我部与交通部、铁道部联合发文,就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共同部署, 2次邀请10多个部委联合召开视频会议,共同开展汛期检查,取得较好效果。
三、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加强的工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已经是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人民群众充满期盼的大事。我们一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指示精神,加强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一方面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完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
1、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普查、排查等基础工作
为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必须加大基础工作力度。全国应开展全面的地质灾害调查,重点地区(300万平方公里)详查工作应加快进度,地震灾区、三峡库区等应做到普查,排查工作应纳入基础工作由专业队伍承担,并每隔一年排查一次,人员集中区附近2000米范围要提高工作程度,部署一批必要的工程勘查。
2、建立市、县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机构
建立市、县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是必要的,地下水、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等都需要监测,各地的监测机构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有所侧重。监测机构承接地质灾害调查、普查、排查等基础工作成果,可以根据成果、根据群测群防员分布,划定每个群测群防员的监测区域、监测隐患点、巡查路线等,使地调成果发挥作用。
3、以村支部书记、村长、村民小组长为主加强群测群防员队伍
实践证明村支部书记、村长和村民小组长担当群测群防员是最合适人选,他们了解当地情况、熟悉村民、富有责任心。他们当群测群防员遇有灾情险情最方便报告乡镇政府,立即就能使基层政府直接组织抢险救灾。应该给这支群测群防员队伍统一的经济待遇,应由中央财政承担他们的补助经费,这样就能把群测群防的水平提高到现阶段最高水平。
4、国家级和市、县级地灾防治指挥协调能力建设是当前应该加强的两个重要环节
地质灾害现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自然灾害,今年暴雨导致人员伤亡90%属于地质灾害。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我部作为办公室单位,组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中心。
地质灾害防治关键在基层,而我们基层最为薄弱。要加强市、县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形成中央出资由专业的地勘单位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由市、县两级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承接,群测群防员使用,发现灾情险情报告市县、乡政府应急处置的防灾体系。
5、进一步加大重大地质灾害治理资金投入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由中央和省级政府负责特大和重大地质灾害治理,现在用于面上的治理资金中央每年出资仅9个亿,与各地需求相比杯水车薪。如能增加到每年40个亿治理进度会大大加快。三峡库区、地震灾区之所以防灾工作做得好,与国家投入力度大是直接相关的。现在有些省级政府也出一些资金,但不普遍,也没有形成制度。各省都应该每年有专项纳入财政预算。市、县两级的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经费也应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❷ 请根据下列材料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消息
人类目前的生活方式所需,使得我们的地球象是在供应两个地球生命的需要,这使得世界正在进入一个“生态信贷紧缩危机”。
一是气候反常。
二是共同促进生物多样性。
三是污染与健康。
四是水资源。
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1、森林的减少
2、植被的破坏
3、土地的沙化
4、河流的污染
5、温室效应
6、物种的灭绝
二、产生严重生态危机的原因
1、人口的增长
2、工业化进程加快
3、贫富差距严重
4、消费文化的盛行
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十个方面的问题:
①臭氧层空洞,
②温室效应,
③酸雨、酸雾,
④飘尘、有害气体和光化学烟雾,
⑤河流污染,
⑥海洋污染,
⑦土壤污染,
⑧食物污染,
⑨放射性污染,
⑩噪声污染。
资源锐减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问题:
①森林滥耗,
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土地占用,
③能源短缺,
④水资源紧张,
⑤粮食匮乏,
⑥物种消亡。
目前,世界上个人“生态足迹”最大的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科威特、丹麦等。全球平均“生态足迹”为2.7公顷,而地球可以承受的人均“生态足迹”是2.1公顷。人类现在使用的资源,相当于1.3个地球所能提供的。
科学家表示地球正处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所有动植物物种有一半正在消失。这些言论并非全然是危言耸听。两年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朱格拉夫就曾发出警告:人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而导演这一悲剧的正是人类自身。人类过度活动正在导致动植物物种灭绝的危机。
非常独特的物种如果灭绝将会比一些近亲的物种灭绝造成更坏的后果。植物群落表现出更长的进化史,其产量就更多。卡多特解释说,比如,毛茛科植物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物种,进化史很长,它们如果灭绝,将会比雏菊或向日葵灭绝造成较大的生态影响,其影响远超过的影响。而雏菊和向日葵是近亲的物种,具有更为相似的基因组成。即使在某个小生态环境中,如果一种植物灭绝,另一种就能够替代它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卡多特认为此项研究非常全面,包括欧美和亚洲所发现的草原植物都进行了研究。而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多样性能预测物种是否重要。
报告称,人类向地球索取的自然资源超过地球能向我们提供的。人类对水、空气和土地的需求,已经消耗了地球近三分之一的可再生资源能力,但地球却不能及时补给,这会导致森林资源消失、土地沙化、空气和水源污染以及鱼类和其它物种减少。
人类每年由于过度使用自然资源造成的损失达4-4.5万亿英镑,是全球金融危机造成损失的2倍。随着人口增多和消费速度加快,这种情况会继续恶化。专家预计到2030年,如果人类生活方式没有任何变化,人类要想维持生存得需要两个地球供应资源。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人们,能够认识、理解、需要、并接受生态化了。因为,20世纪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环境灾难,人类再也无法承受起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以及由此给人类带来的人地之间、人际之间、和代际之间的种种极度紧张关系。
在我国,可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正确理解生态化的深刻含义,说不定有些人还在利用生态化的号召力达到赢利的目的。但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却在忧心忡忡。2002年,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生态环境问题时,语气沉重:“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相当严重”。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认为:“局部环境的破坏可能引发全局的环境问题,甚至会使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自然保护司杨朝飞司长答记者问时说:“我国面临的生态压力仍然很大,在生态方面,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 2000年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树立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大多数有识之士确信:生态化转换是关系到生存、发展、健康、幸福的根本,是各行各业以及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它将成为地球上每一个人的唯一选择,并在行动上付诸实施。“生态化”不仅是一个具有前瞻性、时代性、创新性、战略性、方向性的词汇、还是一股不容回避的洪流、是人类社会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只/公顷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氮、磷、钾3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1988年到2000年期间,黑龙江省嫩江县天然林斑块数由240上升为343,平均斑块面积由80公顷下降为68公顷。长江上已难寻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功能性灭绝。
呼吁全球投入巨资预防生态危机
科研人员在报告中呼吁全世界的政治家们,采取类似于拯救全球经济的巨额救援计划来预防生态危机。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主席伊米卡·安耀库称:“他们现在需要转移注意力,关注更值得关心的事情,也就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存状况。”前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大卫·金爵士说:“我们都要承认,目前人类存在理解方面的误差,地球上多种资源正在迅速消亡,其状况比白垩纪时发生的第5次生物大灭绝更可怕、更严重。”
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全球生物多样性已经从1970年时的下降了近三分之一。其中,热带物种种类减少了一半。尽管温带生物差异性依然稳定,但已经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另外,陆地、淡水、海洋、雨林以及草原等地区的物种差异性都有明显下降。只有北极地区以及北美洲地区,没有显著变化。
报告还包括了世界自然系统的健康标准——“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我们可以将“生态足迹”形象地理解成一只“巨足”,它承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这只脚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越大,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
目前,世界上个人“生态足迹”最大的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科威特、丹麦等,占地约为8公顷到20公顷;刚果(金)、海地、阿富汗和马拉维等国家约为半公顷。全球平均“生态足迹”为2.7公顷,而地球可以承受的人均“生态足迹”是2.1公顷;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占用超过了地球生物圈可更新能力的至少30%以上。换句话说,人类现在使用的资源,相当于1.3个地球所能提供的。
黄河流域的生态危机
1 水资源短缺,断流加剧
黄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干旱地区,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据统计,黄河拥有水资源只有580亿立方米.而且,黄河水因泥沙太多,每年16亿吨泥沙至少需200亿立方米的水来冲刷,其可利用之水还必须减去200亿立方米.这样黄河实际拥有的可利用水量是每年300亿立方米.3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供沿河9个省区及河北.天津两省市使用,本来已经供不应求,再加上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水资源,使得水资源浪费的状况越来越严重.缺水,成为黄河面临的一大难题.1979年,黄河领域有154个城市缺水,1988年,缺水城市增加到300个,总缺水量高达54亿立方米.进入90年代以后,缺水城市每年都在增加.城市膨胀,流动人口剧增之后,城市用水不得不挤占农业用水,或在城市完全不顾后果地大量超采地下水,出现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地下水质恶化等.因为缺水,华北粮仓河北省一方面年年旱灾,另一方面农田保积年年降低.全省1986年的水田浇灌面积较1980年减少了900万亩,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宁夏,甘肃,因为严重缺水,大量人口生活在温饱线以下,无法摆脱贫苦困.
黄河流域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特别是近20年以来下游断流频繁发生,不仅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而且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据《黄河志》记载,1761年黄河花园口最大流量为3.2万立方米,1958年7月17日为每秒200立方米。据水文资料记载,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60亿立方米,黄河入海水量占径流总量的比率,50年代为79%,60年代为60%,70年代为55.5%,80年代为51.2%。1972年黄河首次出现断流现象,当年断流17天,1991—1995年间平均每天断流620公里;1997年断流13次共226天,断流河段长683公里。黄河可能成为季节性的内陆河。在断流的地方,昔日黄河帆影已成无水之舟。断流使下游沿黄城市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东营,滨州,濮阳等城市对居民实行定时供水,家家户户蓄水备荒,摆满了坛坛罐罐。沿黄两岸禾苗枯焦,断流时间一长,便颗粒无收。断流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例如:年产30万吨尿素合成氨的”中原化肥厂”,因黄河断流影响,不得不停产。总之,因断流给沿黄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都非常严重。仅以山东省滨州为例:滨州地处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濒渤海,是黄河入海的必经之地。这一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地下均为咸水,很难食用,因而这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主要依靠黄河水,黄河水是其经济命脉。
长江流域的生态危机
1998年夏季,中国南方罕见的多雨。持续不断的大雨以逼人的气势铺天盖地地压向长江,使长江无须臾喘息之机地经历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洪水一泻千里,几乎全流域泛滥。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滥,中国全国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都遭受了这场无妄之灾,受灾人数上亿,近500万所房屋倒塌,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
长江洪水泛滥是长江流域森林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中下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带来的直接后果。
长江两岸有4亿人口居住,5O年代中期,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为22%,由于不断进行的农地开垦、建厂和城市化,使两岸80%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四川省193个县中,森林覆盖面积超过3O%以上的仅有12个县,一些县的森林覆盖面积还不到3%。为此,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有2O%发生水土流失,每年丧失表土24亿吨,每年从上游携带下来5亿吨以上的土砂顺着长江流入了东海。由于年复一年的土砂淤积,长江的河床从多年前开始就已高出了地面,成为继黄河之后的又一条“悬河”。长江的“碧水”早已荡然无存,其“浑黄”程度可以和黄河“媲美”。另一方面,长江中下游有蓄洪功能的湖泊则在迅速地萎缩着,洞庭湖水域面积从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缩减到2145平方公里,鄱阳湖在40年间缩小了1/5,还有数百个中小湖泊已经永远地从地图上消失了。这一切都是长江洪水泛滥的原因。
除此之外,这次的洪魔肆虐和1997年爆发的百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也有密切的关联。厄尔尼诺的强大暖湿空气带来了强降水,造成长江流域洪峰不断。紧随着厄尔尼诺来的拉尼娜现象又使应当按期北移的副热带高压突然杀了个“回马枪”,使一度相对缓解的长江干流汛情再度紧张起来,以致长江全线告急。长江洪水泛滥和地球温暖化之间的密切关联使专家们不无担心——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增加一倍的话,地球上的降水量将增加3%—15%,大雨和洪水的增加与地球温暖化状况是并行进展的。
1998年的长江洪水无疑在向人们示警: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危机四伏,它随时可以给人们带来新的巨大灾难。
古印度有一句格言:“空气、水和土地不是父辈给我们的礼物,而是我们向子孙的借款。”
每年污染造成的损失,是GDP的7%左右。
1、贫水大国。我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09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城市河段70%受到污染;2/3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超标的环境里;很多城市正在使用只能供8~10年使用的深层岩水,众多农村人群不得不饮用已被污染的地表和浅层水源。
2、黄河不再咆哮。1972年黄河第一次出现断流以来,每年断流次数还在增加。如此下去,黄河很可能成为一条既不注入大海、也不注入湖泊的内陆河。黄河源头区玛多境内原拥有4077个湖泊,现在只剩1000多个,而以面积计,90%以上的湖泊已经干涸。
3、长江在挣扎。严重水土流失,使长江流域塘堰总库容量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每到汛期,洪水水位高出两岸达数米到几十米。水体污染:如2001年,废水污水排放总量为220亿吨,只有53%断面达到三类以上水质,目前,我国七大水系污染最为严重的还不是长江(由重到轻: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
4、五大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重病缠身。一是湖面萎缩。(例):鄱阳湖由建国初期的5100平方公里缩小到现在的3900平方公里,仅洞庭湖面积和湖容都减少了50%以上。二是污染。巢湖接废水污水量为五大湖之首,2003年,巢湖水质已超过三类标准。
5、海洋的呼救。近年来,我国海域发生赤潮频率提高,东海为我国赤潮高发区,浙江近岸海域基本无一类海水,四类以上水质占海域面积81%,污染程度居沿海省份第二位。以东海为例,2003年人们向东海倾倒了4245万立方米的疏浚物(含大量铜、铅、锌、砷、镉、铬和油类),其中,上海海区的倾倒量占55%以上,使长江口一带海域元机氮和无机磷全部超标。
渤海在“死海”边缘上。经国家海洋局检测,渤海的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临界点,水体中的无机盐、活性磷酸盐、铜、氮、锌、石油等全部超标,海底泥中重金属竟超标2000倍,渤海产卵场污染面积达100%。专家警告:再不果断采取措施,10年内渤海将成为“死海”。有“鱼仓”美誉的渤海,近年来已几近无鱼可捕,20年间,对虾产量锐减九成,原因是:狂捕滥捞。
6、耕地告急。我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人口却占21%。2003年我国耕地面积比七年前少了1亿亩,年均减少1429亩。有预测表明,到2030年,我国耕地人均占有量将减少1/4。现在比较好的一等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41.33%,而60%以上的耕地无水源保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同时,每年还新增1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我国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已经到了极限,占世界7%的耕地,却使用了占世界近30%的氮肥,化肥、农药被农作物吸收的仅30%,有70%被大气、土壤、江河湖海与地下水吸收,使耕地质量逐年下降。
7、土地荒漠化、沙化令人忧。我国现在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2600多平方公里。20世纪5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面积开发,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截水导致罗布泊干涸。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正面临着罗布泊的命运。我国沙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4.3万平方公里。
沙尘暴肆虐。这已经成为我国北方的自然灾害。建国至2001年的52年间,共发生88次沙尘暴(平均每年1.7次),进入2000年以后,沙尘暴急剧增加,当年,强和特强沙尘暴就达9次。
8、城市中弥漫着污染的空气。“神舟”五号飞船拍回来的照片看,我们北方的俄罗斯是绿色的,南边的东南亚是绿色的,只有我国是枯黄一片。我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空气质量属于三级与劣于三级的城市占58.3%。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我国占8个。我国1/3国土被酸雨侵害。
9、能源危机。改革开放20多年,却在走着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路。从1990年到2001年,中国石油消耗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铅增长380%,锌增长11%,10种有色金属增长276%,这迅速耗尽了国内资源。而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超指出,按目前经济高增长,能源高消耗情景设计,在未来中国20年里,还需要增加26座兖州煤矿,6个大庆油田,8个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4.3年左右的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20个大亚湾核电站和400个大型火电站,还要用20年时间建起美国用50年时间增容起来的电网容量。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将达到31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点当年全球的13.2%。目前,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仍较高,约为世界经合组织国家均值的4.6倍。
我国各类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同程度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但却是世界上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耗水量的第一大国(占世界用水总量的15.4%),能源消耗居世界第二位,污水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相当于美国的3倍),,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不久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1990年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价值为367亿元左右,约占当年GNP的2.1%,1992年环境污染损失为1096.5元,占当年GNP的4.5%,1993年的污染损失为1085.1亿元,占当年GNP的3.16%。据1997年世界银行统计,中国每年仅空气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6%,如果将所有的污染对经济所造成的损失是GDP的7%左右。这一数字正好接近这些年的经济增长所创造的价值(《暸望》2004年40期)。也就是说,我们千万百计所创造的经济增长奇迹,实际上被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无情的抵消了。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水资源的消耗,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美国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
10、高耗能建筑,难以填平的黑洞。由于只考虑当前一次性基本建设的投资,无视长期能源消耗,结果是给后人留下了数百亿平方米的高耗能建筑。目前,我国已建房屋有近400亿平方米属于高耗能建筑,新建房屋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
11、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大气、水体、土壤以及食品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威胁日见严重。一是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二是2003年SARP(非典)袭击我国,变异的环境会产生变异的物质,变异的物质孕育出了人类的天敌,三是由于环境的毒化,人体血液中正常的白血球数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7000~8000降到了20世纪末的4000左右。男子精子数1940年平均每毫升1.13亿个,到1990年7700年,年递减2%。照此速度,70年后,人类将丧失生育能力。
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第一,生态系统全面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 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 1.5万公顷。
第二,水土流失急剧,大量国土“沦丧”。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 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第三,濒危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下降。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1988~2000期间,黑龙江省嫩江县天然林斑块数由240上升为343,平均斑块面积由80公顷下降为68公顷。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
第四,天然湿地大量消失。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涝池”(池塘)。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过度开发黑河水,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数百处湖泊消失。湿地被誉“地球之肾”,“肾”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
第五,人工林树种单一,危害国土生态。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以杨树为例,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整个大西北、华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区,也以杨树为主。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端下降的“绿色荒漠”。
第六,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现代农业过分强调技术,用地而忽视养地。“化学化”尽管带来了产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现退化,食品安全受到冲击。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激素、添加剂、农膜,甚至反季节种植、转基因技术滥用,使得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加剧、产量下降。以前要一年才能长大的猪,现在四个多月就能催肥。两只翅膀的鸡,在激素的作用下可长出3~6只翅膀。这样的食品进入食物链的生态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我国生态危机现状还包括生物入侵、全球变暖、海洋生产力下降等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介绍。建议中央政府要像重视环境污染控制那样高度警惕生态危机带来的隐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这个难题,还中国一个真正的蓝天。只有生态退化遏制了,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1、水资源的枯竭和污染。
我国属于贫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资源仅2000多m3,约占全世界人均水资源的22.5%。每年人均用水量(含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约560m3,并且正以人均约10m3∕a的速度增长,如此巨大的用水量使我国的水生态严重失衡,导致河水断流、湖泊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新疆的塔里木河曾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其下游年平均流量从20世纪60年代的12.33亿m3到90年代锐减为1.2亿m3,实际干流缩短了300km,塔里木河下游农田因此而减少了1万hm2。黄河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到90年代,年平均断流量达94d,断流河段长度达700km。还有许多小河流,已经干枯,或变成了接纳污水的臭水沟。我国曾经是世界公认的多湖泊国家,20世纪70年代全国共有面积大于1km3的湖泊2800多个,到90年代减少了500多个。超强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北京的地下水位下降了50m,华北的一些地区地下水开采已到尽头。如此贫乏的水资源还要承受水污染的重压,全国每年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达420多亿t,造成我国的地表水普遍污染,在已监测的河流断面中,70%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30%受到严重污染。
2、天然湿地正在减少。沼泽、滩涂这些由水和动植物组成的天然湿地系统,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功能,被形象地成为地球的肾。我国的湿地面积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减少了400多万hm2,每年以10hm2万的速度减少,若再不能有效地控制,20年后我国的湿地将不复存在。
3、森林和草地遭到严重破坏。森林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占有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森林覆盖率远低于世界平均值(27%),截至到2002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6.55%。我国草地资源丰富,约占国土面积的40%,无计划的开垦使草地面积正以每年65万hm2的速度减少,开垦农田的草地由于没有采取科学的种植,使得土壤肥力下降产量低,逐步撂荒沙化。
❸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尼日尔河各河段的自然环境差异较大,表现出不同的水文特征,还在库
﹙1﹚6-9月的汛期来自下游流域的降水(2分),因为6-9月是流域下游湿季,降水量大(2分)。12-次年2月的汛期来自上游(2分),上游的汛期也在6-9月,由于上、中游地势平坦(河床落差小),水流缓慢,(加上中游湖泊、沼泽的滞留作用),上游汛期在12-2月才到达下游(2分),形成第二个汛期。 6-9月汛期的洪峰流量大于12月-次年2月(2分)。因为上游来水流经中游沙漠地带,支流稀少,蒸发、下渗严重,所以水量较小(2分);6-9月汛期的洪峰流量还有下游热带雨林气候区的降水补给,所以流量大(2分)。 ﹙2﹚尼日尔河中游流经地势平坦的高原,流速降低(2分),加上水量减少(2分),上游携带的泥沙堆积(2分),形成(河汊众多、湖沼广布的)内陆三角洲。 ﹙3﹚农田水利:尼日利亚农业分布区是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节分明(2分),水旱灾害严重(2分),需要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排涝抗旱(2分)。 水稻种植:尼日利亚农业分布区是热带草原气候,雨热同期(2分),雨季水热充沛,适合水稻的生长(2分);尼日利亚水稻种植技术落后(2分)。 滴灌种植技术:尼日利亚农业分布区是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节分明(2分),干季降水稀少,蒸发旺盛(2分),作物需水量大,发展滴灌种植技术可在旱季节约用水(2分)。 ❹ 晏公之时
齐景公时,(有一年)阴雨连绵,连下了17天。景公不以为然,成天在宫中纵酒欢宴。晏婴请求开仓赈济灾民,多次恳谏,得不到景公的应允。景公命令近臣柏遽巡视国都,收罗能歌善舞的人。晏婴听说后,很不高兴,把自己家里的存粮,分配给灾民,把装粟米的容器,放在田间小路上(任凭灾民们用取)。(做完这些事情后)晏婴徒步去拜见景公,对他说:“连绵阴雨下了17天了,房倒屋塌的,一乡之中,就有几十家人家;断炊断粮的百姓,一里之中,就有好多户。许多百姓年老体弱,挨冻受寒不能得到粗布短衣遮体,肚子饥饿不能得到糟糠之食果腹,生活艰难无处可逃荒要饭,四下环顾无人可诉说艰苦。可是您不体恤(百姓的艰苦),日夜饮酒,命令在国都内不停搜寻歌女乐工。您养的马,吃的是国库里的粮食;狗吃牛羊肉,吃得饱饱的;达官贵人的仆妾,有吃不完的粮食和肉。狗马室妾享有的,不是太丰厚了吗?庶民百姓得到的,不是太微薄了吗?所以乡里他们处境困厄、忍饥挨饿无处诉说自己的苦难,就不喜欢自己的国君了。我随百官,使百姓饥贫到极点而无处可告,又让您沉溺于醉酒欢宴,忘记自己的职责,我的过错太大了!”说完,便恭敬地向景公施礼,请求自己离开朝廷。于是,便快步离开了宫殿。 ❺ 驻村扶贫工作抗洪日记
连日来,普降暴雨。老洲镇驻村扶贫队长奔赴抗洪一线,与群众并肩作战,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❻ 藏区如何扶贫脱困方案
国务院的方案: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牢长远发展基础 ❼ 晏子春秋译文 ❽ 为什么中国年年洪水
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的特点。 ❾ 不明白的问题
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观,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❿ 汛期来临,千千万万的火车司机,最应该记住的是什么 加强瞭望严谨臆测行车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