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关扶贫 » 清泥沟村贫困户

清泥沟村贫困户

发布时间: 2020-12-17 08:32:12

❶ 青平镇的经济

【廉江红橙】原名“红江橙”,1984年被定为国宴佳果。在国内被称为“人间仙桃”,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橙王”,与美国新奇士橙相比美,它的原产地在青平镇境内。红橙果实大(单果重150克左右),果型好、肉色橙红、嫩滑、汁化渣、甜中带酸,味清甜带香,深受欢迎,因而被列为国宴佳果,廉江因此而被命为“中国红橙之乡”。1984年春,日本首相中曾根来访问我国,首相品尝后连声称好,并要求带一些回去,国家派专机来湛江取了10箱廉江红橙送给中曾根。美国总统里根来访,国家领导人仍以廉江红橙招待,同样得到好评。1976年开始试销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欢迎,其中1985年出口14450吨。
【龙眼】青平盛产的储良龙眼,更是一株独秀,畅销港、澳、珠三角。被消费者称之为“乒乓球”龙眼,参加广东省“芭田杯”状元争霸战中获得第一名,扬名全国。龙眼在廉江市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各地仍有老龙眼树存在。但以往均是栽于房前屋后,以遮阴乘凉为主,有无果收无所谓。80年代中期,青平镇白马岭村在廉江市移民办的支持下引种成片种植,获得成功,之后吸引了一部份人试种,获得成功。
【荔枝】荔枝是岭南佳果中的精品,在古今中外都享有较高的赞誉,唐诗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佳句。青平的荔枝品种齐全,有妃子笑、鸡嘴荔、桂味、糯米糍、白塘罂、三月红等品质优良,每逢收获季节,全国各 地客商云集,设点抢购。2006年,妃子笑走出国门,远销俄罗斯。
【劳福茂茶】2000年春,引进台湾优质乌龙茶新品种--台茶12号(金萱),茶园生产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NY/t288-2002),2005年6月荣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经过几年技术探索,总结出一套以福建安溪和台湾相结合的、融现代恒温恒湿技术于一体的独特乌龙茶制作工艺,生产的劳福茂茶香气高雅、滋味甘醇,以独特的“三绿”(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品质深受广大客户的好评,产品畅销国内外,2006年10月荣获国家QS认证。
【马铃薯】
在廉江市青平镇那毛角村委会,移民们将刚从地里刨出来的一筐筐马铃薯倒在办公楼前,不一会,就堆成了一座小山丘,收购商聘请的10多位工人在忙碌地打装。据悉,这批马铃薯将直接销往马来西亚。
由于马铃薯种植时间在冬季,时间虽仅有3个月,前段时间持续寒冷的天气使移民们忧心忡忡,担心马铃薯被冷死。面对灾害,村党支部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考虑到天气影响产量,希望企业能适当提高收购价。企业老板接受村委会意见,将收购价从原来的0.90元/公斤提至0.94元/公斤。据介绍,该村委首期钟植马铃薯150多亩,预计产量达30万公斤,纯收入超过15万元。
(部分图片来源于 ) 2010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青平镇委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镇人民攻坚克难,开拓进取,顺利完成了镇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82亿元,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2亿元,增3.4%,第二产业增加值4.43亿元,增19.3%,第三产业增加值5.76亿元,增15.8%,三次产业比重由2009年27:29.5:43.5调整为26:32:4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址显著改善,全镇上下政通人和、社会和谐。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8.4亿元,增长28 %。新引进项目10个,合同金额1.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3亿元,增长35%。新增一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工业生产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额完成廉江市年初下达的任务。
“三农”工作有新成效。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6.59亿元,增长3.6%。大力恢复发展种植廉江红橙,现全镇恢复种植红橙超过5000亩。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60万元,完成水利建设工程项目16宗。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完成30多条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建成湛江市生态文明村2条,廉江市生态文明村6条。桥头村被确定为广东省法治示范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654人,转移就业4691人。
经营城镇取得新突破。以“三旧”改造为契机,盘活土地,政府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回收垃圾处理场周边土地近70亩,积极引进项目经营,继育才小区推出第一期育才苑商品房抢购一空后,推出育才小区第二期“兴业园” 14.19亩,现已动工建设,建设二幢17层双子星座式商品房,一、二层近万平方米商铺将引进大型超市经营,竣工后将成为青平镇标志性建筑;80亩新城房地产可望在6月份进入市场,将带来2000多万元的土地收益;占地面积95亩的果蔬批发市场已完成立项;休闲文化广场、垃圾处理场搬迁等项目紧锣密鼓实施,将有力提升城市化水平和城镇品位。
财税工作上新台阶。强化税收征管,拓宽财税收入渠道。全年实现综合增长率51.45%,上划中央两税422万元,增长27.46%,上划省四税258万元,增91.1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70万元,增长23.18%,获得市财政激励转移支付奖励。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全年建设农村公路35公路,实现了东西南北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水泥硬底化交通网络;完成了乡道养护的投标工作,416公里农村公路纳入养护;投入250多万元新铺设街道硬底化4公里和2公里排污沟;投入20多万元建设街道绿化和新安装路灯60盏;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帮助300户农村贫困户改造危房;建成村级敬老院3所,解决30户五保户住房问题;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实现稳定脱贫率达50%,驻六旺、青山、金屋地、窝铺工作组顺利通过省考核验收,全部评为优秀;投资1700多万元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完成招标设计;镇干部职工解困房60套已全部封顶装修,有力解决干部职工住房难;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卫生初级保健工作扎实推进,卫生院门诊大楼即将建设落成,解决群众看病难;农民人均纯收入3161元,增长8.6%。
社会稳定和谐。全力排查矛盾纠纷工作,把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作为稳定压倒一切的任务来抓,加大经费投入。对各种纠纷,落实镇领导包案处理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相继开展了系列治安专项整治行动。同时抓好普法教育,提高群众法律意识,使全镇社会秩序良好,社会稳定和谐。一年来镇中心共受理各种矛盾纠纷案件共78宗,成功化解75宗,达成书面协议65宗,口头协议10宗,调解成功率达96.1%。村(居)委会综治工作站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400件,处理完毕380件,受理各种矛盾纠纷案件300宗,成功调解286宗,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实现了群众集体到廉江上访为零,到湛江、省和进京个访、集体访均为零。获得市信访先进单位、综治先进单位等荣誉。

❷ 过风楼镇的经济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扣富民强镇目标,紧盯目标任务不动摇,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树品牌”的战略部署,做强白玉沟“秦岭美丽乡村”创建、柳树湾村、双垣村现代农业产业园、水沟矿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中心集镇建设步伐,持续推进龙山移民小区、精准扶贫“双包双促”、“莲花湖”景区耀岭河村旅游项目三大工程建设,突出农村环境整治、龙山创业基地建设和小栗园新农村建设三项重点工作,统筹抓好项目谋划、新型城镇化和基层党建三件大事,确保在年度考核中实现“保二争一”的目标。
(一)做强“三大产业”,拉响镇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按照“产业主导发展,项目带动发展”的思路,将产业发展作为全镇经济建设的突破口,将产业带动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新引擎,切实促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强力推进“秦岭美丽乡村”创建。围绕“环境美、经济强、民风好”目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增加投入力度,加快“秦岭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步伐,持续巩固白玉沟村美丽乡村建设成果,重点做好乡村绿道建设、农家乐提质、水泥路和广场拓建、菜园子和果园子做大、道路绿化和整体化旱改厕建设,重点抓好“蜂花廊道”、采摘园、室外婚纱摄影基地、“中国红军村”创建,持续提高白玉沟乡村游的影响力;同时,加快推进小栗园新农村建设步伐,保证顺利通过验收。
二是强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坚持将农业产业园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与“秦岭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快速推进柳树湾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双包双促”精准扶贫为依托,围绕养殖、种植、三产服务等特色产业,因户施法、因人定方,帮助精准发展产业项目,做强万只鸡、千头猪、千只羊养殖基地,做大千亩核桃、千亩莲池、千亩油菜、百亩垂钓园基地建设,切实促进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
三是强力推进水沟矿业园区建设。将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建设重点,充分发挥水沟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持续推进金鑫矿业二期技改项目深入推进,促进矿业生产工艺改进,提高市场竞争力,持续推进华源矿业达产达效。重点抓好豪迪铁矿石采选项目建设,争取尽快完成征地补偿工作,积极同有关部门沟通联系,推进环评、安评和项目征地报批等手续快速办理,争取完成年投资项目建设5000万元,切实将水沟工矿园区打造成全县的龙头工业园区。
(二)强推“三大工程”,扩宽小城镇建设框架
以龙山移民小区为中心,聚人;以“双包双促”精准扶贫为抓手,脱贫;以“莲花湖”景区耀岭河村旅游项目为依托,致富,切实扩大小城镇建设框架。
一是强力推进龙山移民小区三期工程建设。按照移民搬迁工作清单式管理,采取“5+2”工作法,制定“作战图”,列出作战科目推进日常表,倒排工期,倒排进度,加开块建设,力争在9月底前2014年度集中安置点配套工程全面完工,入住率达到70%以上,力争2015年度全面完成三期工程建设,让“两灾两困”户早日入住。
二是强力推进“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程快速推进。建立“双包双促”精准扶贫信息化管理系统,组建联合党支部,由各部门优秀党员干部担任包扶村“第一书记”,采取“三带三联”方式,大力实施产业、技能、政策、信息、信心“五个精准包扶”措施,实行“结对帮扶、一包到底、夯实责任、严格考核”工作机制,以柳树湾村、小栗园村、耀岭河村、千家坪村为“双包双促”精准扶贫主范点,一点带面,示范带动其他村。以建设养殖基地、农业基地为依托,全力以赴推进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是强力推进“莲花湖”景区旅游项目快速建设。依托莲花阶梯电站建设形成25公里库面,加快湿地项目的策划包装,在耀岭河村、炭沟村、徐家店社区、太平庄村、县河口村修建码头30余个,以湿地开发、水上漂流为主线,配合农家乐、休闲度假、水产捕捞体验,大力发展乡村游、水上游,全力打造“莲花湖”画廊景区旅游项目。
(三)突出三项重点工作,构建宜居环境
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以抓好生态环境整治为基础,以抓好龙山创业基地为根本,以抓好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全力构建宜居生活环境。
一是重点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镇各村(社区)支书、主任,要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作为人的“面子”主抓,作为基本的执政思路,各村要深入开展“面上不见垃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树立“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理念;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选择绿化树种,扩大绿化面积;按照丹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对矿产企业废水排放的监督检查力度,完善丹江沿岸污染源治理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
二是重点抓好龙山创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龙山小区、依托白玉沟乡村游和柳树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辐射带动,借助过风楼镇龙山创业基地建设平台,借鉴袁家村、马嵬驿景区发展模式,着力在小区内打造具有过风楼特色的“六大件”农特产品一条街、美食小吃一条街、商贸一条街、小微企业一条街,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小微企业,带动就业创业,从而使更多移民户能够在楼下开店、楼上居住,全面提升移民户生活幸福指数。
三是重点抓好小栗园新农村建设。与县河口村统筹建立千亩中药材基地、百亩草莓、百亩采摘园,谋划商洛地委行署军分区遗址重建旅游项目。加快硬化通组入户水泥路建设,加快推进文化广场建设,牵线神州实业进行数据线加工培训,解决贫困户就业,包扶干部与贫困户签定协议,为贫困户补助资金,加快太阳能路灯安装及房屋涂白建设,加快修建东堡组至青山河屈家场组通村道路建设。
(四)抓好三件大事
一是全力抓好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要进一步转变招商观念,充分利用矿产、旅游、产业等资源优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包装推介引进项目,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努力增加项目储备数量,积极争取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要加大现代农业产业的招商引资,加大乡村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加强水沟工矿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切实促进重大项目在过风楼落地建设,同时,完善招商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种人脉资源,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确保年度争取资金任务全面完成。
二是全力抓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徐家店社区为中心,将县河口村、白玉沟村、柳树湾村连为一体,扩宽城镇化框架,重点抓好集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配套服务功能,依托白玉沟乡村游和柳树湾现代农业产业园、龙山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实全力抓好基层党建。在全镇推行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制度,细化党建工作任务,逐项落实责任、措施、标准和完成时限,形成书记带头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全力抓好“五项制度”、“五个规范”的落实,建立定期督查通报机制,将不落实“五项制度”、“五个规范”的干部职工进行通报,予以曝光揭丑;全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加强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和廉洁自律教育深度,强化警示教育,严肃查处发生在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要充分发挥党员qq群、党员微信平台及网络信息教育平台,与外出流动党员及爱玩手机党员沟通交流、征求意见、开展教育;严格加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支部书记要以上率下,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列清单、寻对策,拿措施、逐一整改,切实带领党员干部思想上革垢除尘、作风上廉洁清正。

❸ 形容“精准扶贫工作”的诗句有哪些

1,扶抄贫工作最艰难,千山万水只等闲,
心与百姓同忧喜,不拔穷根不回还。

2,春雨绵绵寒风吹,下乡扶贫战鼓追,
弹指秋来冬将至,收拾行李把家归。

3,全镇下辖八居村,黄都柿坪相与邻,
山势峻拔水见鱼,但叹百姓尚多贫,
结构调整是关键,多种经营要先行,
多方帮扶不可少,干群一心早脱贫。

4,贫如王屋太行山, 不移此山誓不还。
苦干实干加巧干, 富泽百姓具欢颜。

5,运粮,运物资,运枪弹,
二0二0年全面建成小康不怠慢,
铿锵有力的誓言震地动天,
一路高歌,把贫穷的帽儿掀翻。

❹ 麻烦好心人给提供点山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及类型特点的资料吧 谢啦~

一、山西省旅游资源概况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1、 山西省旅游资源综述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山西文化遗存灿若繁星,文物古迹遍布各地,风土人情独具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摇篮。独特的地理条件,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使秀丽的山水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色,构成山西旅游资源古、珍、险的特点,并且以“地上文物宝库”、“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著称于世,蜚声海内外。
① 人文荟萃的文化遗存
山西是全国地上文物最多的省份,主要的古迹名胜遍及全省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县,如今全省现存的地面不可移动的登记在册的文物多达35000处,已经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600多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现存元代以前的木结构的建筑450多处,其中辽、金以前的106处,占了全国现存同时期的古建筑的70%以上。全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佛光寺,庙宇高大层叠,布局疏朗精巧;全国最大的寺院群——五台山佛教圣地,寺院林立,文物荟萃,珍品云集,别誉为我国古建、雕塑、绘画艺术的宝库。2003年初它入选了中国十大名山。全国三大古代石雕艺术宝库之一—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延绵1公里,共有洞窟53个,石雕造像5.1万多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评定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国内现存最古老、最高大木结构的建筑——应县木塔,历经千年风雨,多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还有内容丰富的永乐宫壁画,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艺术园林晋祠等等。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山西这块富饶的土地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说,这里宫苑寺院,庙塔石窟,彩塑壁画,长城关隘,文物之珍贵居全国之首。
② 雄伟奇壮的自然景观
山西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造就了许多风光秀丽、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座落在中华屋脊的五台山,不仅以佛教圣地闻名遐迩,更以清凉避暑地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素以“人天北柱”的北岳恒山,不仅以莽莽苍苍、奔腾起伏、气势博大雄浑给人以雄旷崇高之感,更是以其险峻、自然山势和众多的古代关隘、城堡、烽火台等古战场遗迹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山越的独特景观。此外绵山、石膏山、灵孔山、北武当山、芦芽山等独具北方特色的名山像一颗颗绿色的珍珠镶嵌在三晋大地,娘子关瀑布、难老泉、神头泉、东湖平泉等泉水星罗棋布,形成一幅幅诱人的壮美景观。
2、山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山西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又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当然也是个旅游大省,如上介绍的那样,山西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所,位于全国第一。世界文化遗产2处,位于全国第3位。还有国家级森林18处,位于全国第4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各有5处,都位于全国第7位。山西旅游资源丰富度是排在全国首位的,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也排在全国前三位。
近年来,山西省旅游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的增长,旅游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山西旅游业的开发现状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仍是不相称的。虽然山西旅游资源丰富,也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但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落后位次,与周边省份相比,处于落后的状态。比如,2006年来山西的海外游客是32.2万人次,排在全国第24位,外汇收入8623.8万美元,排在全国25位。还有国内游客人次,国内旅游收人和旅游总收人分别排在了第14、23和24位。由于山西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基础差,旅游业上处于小规模、低层次的初级发展阶段,旅游业的实际地位与应有的地位严重的不符,整体的产业链还没有形成,旅游业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特色化发展程度比较低;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是一个旅游产业弱省。主要存在着以下的几点问题。
① 观念不新
长期以来,由于山西是能源重化工基地,在人、财、物的投向上重点倾向这些领域,而忽视了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到位。在旅游开发上往往只把重点放在了景点的建设上,单纯的追逐门票的收入,而忽视了食、住、行、游、购、娱这六要素的整体性。并且在旅游资源认识上是[偏颇的,造成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单一性和初级化。
② 资金不足
大家都知道,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见效快的行业。从地区上看,山西的名胜古迹多分布在了经济欠发达、交通部便利的地区。当地群众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很多当地政府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发展旅游业。从全省来看,每年安排旅游发展的资金非常有限,例如2002年时仅为4000多万元,不及北京市政府投入旅游宣传的4500万元的90%.。虽然近年来有了更多的投入,在全国来说山西的旅游业的投入还是非常低的,甚至是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
③ 宣传不够
旅游业是开放度很高的外向型产业,对宣传促销的依赖性很强。但山西省在旅游宣传上缺乏整体策划、整体推出,更缺乏的是资金的投入,同时还存在着重开发,轻发展的观念。每年用在宣传上的费用也只有500万元左右,仅为山东省的1∕6。形不成旅游宣传的规模效益,未能形成有竞争力、完善的产品形象,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 养在深闺人未知“。因此,旅游宣传不够、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是影响山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④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作为起降大型客运飞机场,山西仅有太原、运城两家,而且航线少、航班少,旅游难以形成火爆的场面。不少通向景区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全省旅游饭店档次较低,但价格偏高。四星酒店有20家,约占全国的3%。而五星级酒店仅仅只有2家。这是远远不能满足海外游客的要求。
⑤ 旅游经济区域合作步伐缓慢
山西地处于北京、西安两大旅游热点城市之间,毗邻京、冀、蒙、陕、豫,在旅游资源上有很强的互补性。目前,与周边省份合作的构想并没有进入实质阶段,尚未形成旅游交通、旅游产业、旅游市场、旅游信息、旅游管理制度和生态环境区域合作的一体化。虽然,山西的旅游业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了,但我们必须要看到山西省旅游资源的巨大的竞争优势,如果能够好好利用开发,它将有质的飞跃。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即时对产业布局的调整,是目前山西省要做的首要任务。
山西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性和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人民服从全国经济一盘棋的需要,牺牲自身的利益,保持煤炭价格的低价位,默默承担着改革的成本,有力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保证了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此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等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经济增长后劲乏力。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偏重性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山西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制约了山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是必然之路。从山西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以旅游经济为主的服务产业,就成为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选择。
① 旅游经济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有助于带动山西相关产业的发展
旅游经济和国民经济中的许多部门都有密切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与之相关的交通、邮电、城建、服务、商业、园林等行业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旅游业与公共事业的投入比例是1:5,即旅游业投入一元,相应的配套投资就是5元。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算,旅游业每直接投入一元,就能给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带来4.3元的增值效益。这就表明了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② 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发展旅游经济对于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山西经济结构的调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来山西坚持能源立省,使得山西的经济结构畸形,第一产业基础脆弱,第二产业比重失调,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严重重型化,形成了粗放型产业、产品结构。产业机构的的这一状况,不仅制约了山西经济增长的后劲,而且污染环境,影响全省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投资环境改善。因此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山西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促进山西经济持续发展。旅游活动的发展,将会逐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引发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最终使社会资源得以重组,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③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产业,发展旅游经济有助于扩大就业机会,解决山西富余劳动安置问题。旅游业有着极强的劳动力吸纳作用,根据加拿大学者史密斯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每增加3万美元收入,就能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了成本较低,旅游收入同样增加3万美元,就业人数就将会使发达国家的几倍。
④ 发展旅游经济不仅有利提高山西的形象,还对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作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旅游业是过同国际间、地区间各种交流的桥梁,发展旅游经济对于增进山西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山西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对于环境保护来说,旅游业绝对不会去迫害环境,恰恰相反旅游业盈利的关键就是来改善所处的环境,这样才能提高效益,所以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个根本的策略就是去改善环境,它对山西整体生态环境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山西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国际口岸少,在发展旅游经济时必须来借到、借景、借力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山西接壤省区较多,与北京、天津、西安等国家重要旅游者发生地和集散地距离较近,有着与临省联合协作的区位优势。如,可以以大同和五台山宗教古建筑文化、晋中晋商文化为重点,与北京、河北、天津等地的景点连成一片,开辟跨省市的旅游线路;以晋南黄河根祖文化为重点,与西安、河南的景点连成一片,形成区域性旅游热点。如果山西能够与周边省市区联合开发旅游资源,联合促销旅游产品,实现优势互补,山西旅游业就能扬长避短,在与其它地区的协作中得到跨越发展。在加上山西拥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旅游文化,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虽然山西旅游发展还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能够给与充分能重视和加大投入以及科学的发展,山西旅游将会有长足的发展,更会有质的飞跃,给山西的经济腾飞做出巨大的贡献。下面将以实例来加以说明。

三、山西晋城皇城相府景点分析
1. 皇城相府景点概述
山西皇城相府又名午亭山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清朝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陈廷敬的故居,使一座具有官宦府邸气息的堡寨类建筑群,号称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地处山西晋城阳城地区的皇城村,因为陈廷敬当时相当于城相故又称“皇城相府”。程廷敬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和推崇,为康熙大字典总编纂和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皇帝还给皇城相府赐名“午亭山村”皇城相府占地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有36580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间,内外城墙总长680米,平均高度是10米,宽2米,整个城堡共有大小门洞9个,门楼,碉楼11个,另外在东城上建筑有马面墙2个,各种城窑百余眼。 皇城相府整个城堡建造于明崇祯而终于清康熙,使于兵火战乱而终于歌舞升平。皇城相府整个城堡依山面水城墙高筑角楼耸立。加上对面山上的红色庙宇建筑“西山院”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千年古刹的钟声。且有皇城八景之绝,即石壁飞鱼、黄阁青山、南宅官书、梅庄杏花、兔晚流泉、群坪红叶、午亭山村、樊新春晓。
2.皇城相府文化特色及旅游价值
① 文化特色
a. 自然、建筑文化特色
皇城相府选择位于山西太行山腹地樊山南麓,坐落于樊川幽谷之中的群平山下,樊溪的河畔。这样借大地自然择地而建,突现了这里主张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顺应天道、地道,以优势自然为载体建造融于自然的居所环境也正是现代人所向往的地方,人们来到这里旅游也正是为了寻求定位于自然之中的感觉。皇城相府还有着山环水抱的格局,这里背靠苍龙岭,往远处有一脉相承的来龙山樊山,可谓是龙脉绵延,前有安山朝山,面临樊溪。左辅以青龙,樊溪环绕,曲折而去。右有白虎,通衢大道,坦荡向上。四山环抱,因氧气和,长风纳气,皇城相府正好位于穴位。山村前的樊溪之水冠带而流,村内外有几处泉眼,旧时泉水绵绵不绝,水象征财富,和好符合风水中“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的观水要素。这样的布局正是中国人讲究的风水阴阳关系。
b. 天人合一突显人文文化
可以说,皇城相府“人”因素是建造的重要因素。天人合一的意象更是其灵魂所在。皇城相府环境空间创造之中,注重以自然景观形象,独特的堡垒特色,传统的礼乐文化,民风民俗建立村落环境的精神意象。追求自然山水情怀不必详细说明,前已详谈。皇城相府还处处体现了中国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传统的伦理思想和崇拜神灵的深刻影响。皇城相府中心设立宗族祠堂,以宗族崇拜的传统精神维系着陈氏家族的稳定、发展。它环境布局和院落建筑强调以中轴线,建立长幼、辈分、尊卑、上下有别等级分明的居住空间秩序。皇城相府内供奉关帝、文昌,以祈求上天的保佑平安畅达。宗族,伦理教化使皇城相府成了充满人与人亲和友善,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小社会。皇城相府环境空间创造,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自然山水和优美动人的景色预情喻道,以传统伦理精神文化及堡寨家族共同抵御敌人入侵的合作精神塑造之意向,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② 旅游价值
皇城相府是阳城地区先锋级旅游景区,关于它的旅游价值,首先来看看作为旅游景点来说对游客的价值。皇城相府旅游价值典型突出表现其实就是个“美”字。也就是十对旅游者来说,来皇城相府就是来体会、追求这种美。皇城相府的美又体现为三种具体的美。第一是自然美,皇城相府选择自然,借用自然,春的鹅黄,夏的墨绿,秋的金红,冬的素白。伴之四季万紫千红的花,草,各种自然现象——雷、雨、云、雾、飘雪、飞燕…使得村落绚丽多姿。第二是形式之美,生于自然环境,在塑造人工环境。山村借秀美山川,选择了群山环抱,背山面水,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建造了依山而建的堡寨奇观。第三是意境之美,融于之美,超越自然。人们到皇城相府旅游之所以会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主要是被这优美自然,神秘奇特胜景,起伏变化的建筑群落,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所感染。这里虽然生于自然,但已经超越了自然,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人们强烈的感受到了陈氏家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三美”不仅是皇城相府自身的一种追求,更是来此旅游的众人的一种追求。可以说旅游已成为了这一地区的龙头产业。这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如果再评估皇城相府的品牌价值的,目前是不好用数字来估量的。
3.皇城相府的景点开发
① 旅游规划目标及市场定位
皇城相府应该规划为: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山村堡垒建筑的历史文化为主,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建立皇城相府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为主,文化性、科学性强的乡土文化旅游景点。并且加强与其他景点的关联性,利用好山西太行山风情的特色旅游线路。
市场定位:以立足于中国,面向世界,发展国际友人参与的村落乡土文化游为目标。实现发展以建筑、美术、社会学、环境学及影视拍摄等各学科专业人士,及青年学生文化旅游活动的专业目标市场和发展以大众参与的多种旅游活动的大众目标市场结合旅游目标。
② 旅游开发的原则
a. 进行保护性的开发,有效地建立保护与开发相互依存的有机关系。有效保护为旅游开发提供高价值的资源,促进旅游开发与发展旅游为文物保护提供经济基础,为古村和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以求得古山村保护和开发综合效益。
b. 着重开发、设计皇城相府特色的旅游产品,树立山西沁河流域乡土文化旅游特色的精品形象。“引导文化旅游,提倡旅游文化”,突出景点文化性。
c. 拓展皇城相风景区范围,发挥阳城地区大旅游体系的优势,建立以午亭山村为中心景区拓展相邻,共同组成区域山村文化及农业光旅游区,扩大其山村环境容量,使古山村文化旅游与阳城地区其它景点及服务设施相联系。发挥效益。
d. 丰富皇城相府旅游开发热点:建立山村整体环境及建筑艺术观赏展:建立山村美术、摄影艺术展。组织一年一度的皇城相府艺术作品比赛和阳城文化节。组织艺术创作旅游、学生实习旅游;开展村内爬山观景活动。参与农家乐活动。
e. 组织好农民生产生活,调整村内生产结构,发展围绕文化旅游所需要的观光农业旅游及乡村特色旅游商品,带动皇城相府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
四、山西晋城产业结构转变的发展思路及影响意义
1. 皇城相府景点开发对当地的影响
皇城相府是山西的著名旅游景点,也是山西产业结构转变的成功地典型实例,曾经的皇城村,仅仅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旅游景点运营正常化以后,短短的8年时间,皇城相府已经跨入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行列。以下是景点对该地区的影响:
① 对当地财政的贡献
8年间,皇城相府已经成为了晋城乃至整个山西的龙头企业,如今总资产已达6.3亿元,拥有职工3.5万人,农民收入达到了15000元位居晋城首位,率先进入了富裕型小康社会。每年向国家上缴利税平均6500万元左右,成为利税大户,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② 提升了地区知名度
近些年来,随着晋城皇城相府旅游的开发和盈利,很多的旅游者、学者专家也给与了这个景点肯定的评价,在跨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后,它的知名度也是大大的提升。2004年皇城村被评为全国十大小康村。2005年皇城村村长张家胜入选了全国十大杰出村官。2006年阳城县被评为了,全省进步最快五大县城。皇城相府火了,同时晋城市、阳城县也火了,这一地区的知名度大大的提升,最实际的作用就是增加了外商的投资。
③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晋城把以发展煤炭工业为重点逐渐的调整为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这种思路是一种创新,虽然曾经有许多地区已经提出,但最为成功的还是晋城市。
乡村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迅速。乡村旅游通常是利用乡村特色风貌、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环境等资源开发的旅游项目,是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旅游形式。城市居民到小桥流水的乡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农家生活、享受农家快乐、观赏田园风光已成为一种旅游新趋势。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发展旅游业的新主题并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地发展起来。本文以晋中市近郊的后沟村为例,对乡村旅游进行调查性研究。
一、晋中市后沟村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
后沟村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城东北与寿阳县交界处,地理位置东径1:12.8度,北纬 37.6度。村落西距榆次城区22公里,北距榆次区什贴镇7.5公里,南距榆次区东赵乡6公里,东连寿阳县,占地1167亩。该村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整个村落一共有90多户人家,270多居住人口。后沟村是值得城市居民一游的,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悠久的乡村文化的古村落。2003年被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2005年9月9日,后沟村正式对外开放。后沟村依山而建,背山面水,错落有致。历史上后沟村的庙宇相当多,小小的村落中就建有18座庙宇,南有魁星阁,东有文昌庙,北有真武庙,西有关帝庙,……集儒释道于一村。虽然30多年前拆了许多庙宇,但从现存的关帝庙,古戏台和菩萨殿等也可想见当年 16规模和气派。特别是村口的观音堂保存的最为完整。院内左右方向的钟楼与鼓楼飞檐高挑,东西对峙,很有气势;正殿梁架上的彩烩虽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但透过尘埃浮土,依稀可见其当年的光彩。告别观音堂,通过一座水泥桥,上一截短坡就到了后沟村的中心区,矗立在正面的木结构戏台,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村民文化活动的中心。戏台颇大,前面两根柱子上有斑驳的对联,虽然年久失修,已经不复往日的光鲜,但是从精荚的雕刻和早已褪色的彩绘中,可以想象当年台上台下欢庆丰收的热闹场面。戏台的整体木结构还依然坚固,台上还保留有上世纪50年代戏班演出的剧目。这座古戏台现在每年正月里还可派上用场,或请来专业戏班唱几出山西晋剧,或由村里的庄户人正月里在戏台上消遣娱乐一番。村中也有乐班,喜庆节目为村民助兴红火。更令人惊奇的是村民中不分男女老少都能将大鼓打得花样繁出,直显北方人的豪情。戏台前左侧的高台上是店铺商家,一般都是前店后院,竟和当下城市房地产业流行的“商住两用”概念不谋而合。在戏台的正对面,是一座菩萨殿,殿顶屋脊色彩艳丽的琉璃瓦,很是惹眼。在自然生态方面,囚后沟地处僻远,远离污染、大气清新。发源于11公里外的龙门河流经本村,南下入潇河,水质优良。后沟村的地貌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低山丘陵、气候适宜,使得本地区的梨、枣、苹果、桃、杏等水果远近闻名。村中建筑多为四合院式的独立窑洞,砖瓦的四合院和黄土的窑洞巧妙地合为一体。多数院内的抱鼓石、门枕石、门楣及照壁都保存完好,砖、木、石上都有精美细致的雕刻。村中还保留着耧、犁、砘、耙、石碾、石磨等自然经济时代的农业耕作工具,以及原生态的酒坊、醋坊,豆腐坊,呈现出古村落自给自足的生存、生产、生活景象。后沟村古朴的乡村风貌,厚重的民俗文化、幽静清新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它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
二、后沟村乡村旅游现状及开发建议
自从2005年开发乡村旅游以来,后沟村的经济有了明显的转机。后沟经济有所好转,村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目前,后沟村的乡村旅游开局尚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和引起重视的问题。
1.交通不便,路况较差亟待解决。
2.硬件设施不足,卫生状况较差亟待解决。
3,村民的素质和服务接待水平急待解决。
引起重视的问题主要是:
1.要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不可淡了乡村旅游的“乡、土、野”的特色。
2.要注重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
3.要注重开发精品游项目,开发精品古建筑浏览区。以观音堂、古戏台、关帝庙、五皇殿、古店铺及部分民居为主要代表的精品古建筑为基础开发;古建筑修复要遵循修旧如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进行小规模整修的原则。
4.要注重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乡村旅游品牌。

❺ 泥沟村的人口蕃衍

泥沟历史,源远流长,七百春秋,繁殖蕃衍,人口众多。为求生存谋发展回,元代至元年答间,张氏翠峰公长子凤梧公,迁居于陆丰县大林村定居。
民国期间,陈氏子孙,迁至邻村上坛,现有人口300多人。
建国前,乡民多数务农,有不少人前往汕头、广州、汉口、上海等地做工经商。建国后,接受招工、调干,部队转业,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居住外地的人数众多,尤其是祖国推行改革开放以来,商机活跃,村民更是大量外出从工从商,分布全国各地。
自清朝中叶,不少村民为谋生计,飘洋过海,于泰国、印尼、马来亚和港澳台等地,艰苦创业,落地生根,繁衍子孙。故此,泥沟乡旅居外地人数,倍多于本乡现有人口数,是普宁市著名重点侨乡。

❻ 为了共同富裕,我们党和政府做了哪些事

十年前,大山深处的柞水县石瓮镇东甘沟村沟窄坡陡,交通不便,村里200多户群众散住在一沟两岸方圆20公里的山坡上,住的是茅庵草舍,走的是羊肠小道,日子过得清苦单调,几乎与外界隔绝,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几百元。“山大沟深土地薄,石板草庵破被窝。出门抬脚就爬坡,一年四季受饥饿”是这个山村当时的真实写照。2000年以来,政府部门对东甘沟村实施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将扶贫移民与工赈移民、危房改造等项目进行有效整合,融合了重点村建设起步、移民搬迁跟进、信贷扶贫支持、扶贫培训提升、互助资金带动、社会扶贫促进等多种推动力,东甘沟村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如今,一个“宽阔公路峡中间,银杏垂柳立两边。空中网络连成片,楼房林立展新颜。山清水秀赛桃源,物裕民富美名传”的旅游新村在东甘沟神话般崛起。2009年底,东甘沟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5057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02元高出2055元。

东甘沟村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缩影。十年来,我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5.46亿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6.87亿元,有效组织开展了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外资扶贫、社会扶贫等工作,全市农村贫困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按照1196元的扶贫标准,十年来,全市累计有69万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90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21万人,占农业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41.8%下降到2009年的12.1%。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02元,比2000年净增1874元,增长2.66倍。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

十年来,我市围绕“连起来,富起来,靓起来”目标,坚持“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原则,以“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四改”(改厕、改圈、改厨、改房)、“三建”(建农田、建公益设施、建村庄)为重点,突出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累计启动建设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1175个,建设高寒边远贫困村259个;实施扶贫、工赈移民搬迁2.7万户、11.64万人,建设特色移民集中安置点491个;修建村组公路5477公里、通村水泥路2601公里;架设农电线路6790公里;建移动通信基站达到868个,铺设光缆线路近8000多公里,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2.3万部;完成“四改”5.05万户,实施圈、厕、沼“三位一体”2.79万户;装备完善乡镇卫生院163所;新建改造重点村小学806所;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690个。共解决了50.5万人的饮水困难,所有行政村通了四级砂石路,通了水泥路的村达到80%以上,农电入户率达到100%,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9%,农村基本实现了水、电、路、视、讯“五通”目标,农村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年来,我市坚持“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本”的工作思路,全方位、分层次、多形式开展了扶贫政策、扶贫业务、实用技术、劳务技能等一系列培训,切实把稳定解决群众温饱、实现脱贫致富建立在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提高扶贫工作组织领导水平的基础上。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每年由扶贫部门牵头,组织农业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深入扶贫重点村开展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科技推广活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贫困农民科技素质和发展产业能力;围绕“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目标,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培训、订单就业”的方式,依托商洛新潮学院、市技工学校等培训机构,大力开展“雨露计划”培训,增强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定期对县乡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同志、扶贫系统干部和重点村村组干部开展扶贫政策、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外出学习考察,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组织实施项目、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十年累计培训贫困人口100多万人次,培训转移安置贫困劳动力4万人,培训各级干部2000多人次。全市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7.9万人,创收33.9亿元,其中劳务输出每年超过50万人次,创收近30亿元。劳务收入成为我市现阶段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

十年来,我市按照“市场引导、项目支撑、资金扶持、龙头带动”的思路和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断深化信贷扶贫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银农、银企合作,探索建立了农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三驾马车”并驱的扶贫信贷投放到户工作模式,创新开展了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培育了一批优势特色明显、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了一批“公司+基地+农户”的绿色食品和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了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累计投放安排项目扶贫贷款5.9亿元,投放扶贫到户小额贷款12.63亿元,设立发展互助基金2886万元,立项扶持龙头企业79个,建立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151个。全市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到630万亩,其中核桃155万亩、板栗254万亩、茶叶19.8万亩、中药材160万亩、蔬菜41.3万亩,生猪饲养量212.5万头,10大类80多个品种打入西安、咸阳300多家超市和门店。

十年来,我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和致贫原因,把扶贫区域划分为高寒边远山区、中山沟槽区和浅山川道区三种不同类型,把扶贫对象划定为无法解决温饱、可以解决温饱和能够稳定解决温饱三个层次,以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因地因人制宜,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型地采取扶贫措施。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把“五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努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对低收入贫困人口,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稳定脱贫;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实施移民搬迁,从根本上改善生存与发展环境;对缺乏增收技能的贫困户子女,大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实行输出就业培训与就地创业培训有机结合,拓展贫困劳动力增收空间;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实行扶贫、低保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通过有针对性地采取扶贫措施,显著提高了扶贫开发成效。

十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将扶贫开发纳入整个“三农”工作通盘考虑。全市上下建立了“党委总揽、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扶贫开发领导体制,推行了“分级协调、上下联动、梯次整合、县区为主”的资源整合机制。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建设上,重点落实了交通部门负责水泥路修建到村,水务部门负责饮水修地到村,电力部门负责农网改造到村,广电部门负责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到村,邮政、电信、移动部门负责通邮、通讯信号覆盖到村,卫生部门负责村级卫生保障到村,教育部门负责小学校舍改造到村,农业畜牧部门负责良种、技术推广和能源建设到村,林业部门负责林园建设、村庄绿化到村的部门项目“十到村”责任制,形成了扶贫开发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负主要责任,职能部门牵头抓、负全责,相关部门配合抓、负连带责任的齐抓共管工作局面。经过各级党政部门的不懈努力,一大批昔日以贫困著称的扶贫开发重点村成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文化体育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的示范村、样板村,全市18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中,有159个村为扶贫开发重点村,占85.9%;一村一品示范村中有59%的村为扶贫开发重点村,这些村已经成为展示商洛新农村、新形象、新风貌的靓丽风景。

十年来,我市按照“领导带头、部门包抓、定点帮扶、社会参与”的要求,坚持实行市县区各套班子领导、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包扶重点村的工作制度,确保每个项目建设村有一名县级以上领导牵头联系,有一个部门企业包扶,有一名科级领导包抓,有一批干部蹲帮。实行包村扶贫承诺制,公开向社会承诺,接受社会监督;实行部门党组织与贫困村党支部结对子、机关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子,使帮扶工作更加务实有效;实行包村扶贫目标责任考核制,将包村扶贫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作为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和评定先进的重要依据,一包三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全市共安排26名市级领导、216名县级领导、100个市级单位、508个县级单位、1300多名市县乡干部包扶扶贫开发重点村685个。通过统筹各方力量,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配置、社会参与、优势互补、合力开发”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有效缓解了扶贫开发投入不足的矛盾,初步建立起了以政府专项扶贫为主导,以惠农政策扶贫为辅助,以行业扶贫和社会力量扶贫为补充,多种形式、多元主体、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

按照中省颁布的新的扶贫标准和扶持政策,我市目前还有56万低收入人口。市委、市政府提出,扶贫开发工作要从集中解决温饱逐步转入努力促进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新时期,进入到开发扶贫和救助扶贫“两轮驱动”的新阶段,把消除绝对贫困和缓解发展差距作为奋斗目标,把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作为根本保证,把尽快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政策支持和部门协作作为重要保障,立足增强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努力把扶贫开发与统筹城乡发展、消除生存贫困与消除发展贫困、开发自然资源与开发人力资源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制约贫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全方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地建设、脱贫能力建设、清洁工程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下大气力解决好农村低保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积极开展旅游扶贫行动、企业扶贫行动、产业扶贫行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改善生产环境和发展条件,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谐。

❼ 扶贫的诗句

1.
(第一首),炕上田间问暖寒,深思远虑诺宣言。扎根蹲点摘穷帽,携手村民焕笑颜。
2.
(第二首),带路迢迢孝感牵,扶贫福至喜蝉联。三农岁岁新春首,一号时时卓案前。帽摘穷乡亲国梦,头昂故里吻天仙。澴河秀丽荧屏美,人在画中乐种田。
3.
(第三首),一村烟树啼新鸟,谷雨春深变化娇。谁种樱桃馋小嘴,初闻麦浪卷心潮。
4.
(第四首),凝心聚力铲穷根,精准扶贫正进军,全面小康跨大步,复兴大业奏高音。匡扶贫困民如意,建设和谐众顺心。共奔康庄圆大梦,阳光普照九州春。
5.
(第五首),金融扶志脱穷貌,绝后空前出实招。金融先行重布阵,安居乐业起新潮。

❽ 洛阳市孟津县横水镇谢沟村有索书营这个人吗

有 红光村11组

❾ 泥沟村的文化积淀


以侨乡和文化之乡著称的普宁市泥沟村,是个以张、许、陈等姓村民为主的多姓氏人口杂处的明代古村,总人口1.8万多人,各姓村民和睦相处,用勤劳的双手,在练江上游的虎山下创建了一方文明,成为璀璨的潮汕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如今,泥沟乡除了教育、养老等设施之外,还建有书画室、归根阁、烈士纪念陵园等精神文化活动阵地,这是一般乡村所鲜见的。泥构村文化积淀深厚,泥沟灯谜、泥沟英歌舞享誉海内外;有灯谜、民俗等乡土著作近20种存世。
学校多过“米铺”
“同声学校”旧址是一所老祠堂。是张伯封办学40载的地方。张伯封生于光绪末年,18岁毕业于本村维新高小学校,学业成绩优异,深受族中长辈器重,留校任教。1928年,张伯封举家迁居泰国,两年后又回国,在村中创办“同声文学专修学校”,亲自讲授文学课,开设谜语课。张伯封还让大儿子张仲延协助校务。父子办学40年,造就了一批批杰出人才,如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赖少其、潮剧作家张华云、谜家庄笑生、张伯人等,都是同声学校早期毕业生。张伯封遗著有《腐伧诗集》、《一斑谜学》等。
泥沟村社会风尚文明,素有文化之乡的雅誉,兴学育才早已成为村民的共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村中办起了群众、锲金、德育、弥高4所完全小学。民间还有平民、新民、新生、寄庐、友德、翠英等初级小学和砺青文学专修班、田间学园等。真可谓“学校多过米铺”!更可贵的是,学子读书明理,纷纷走上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他们中有22人为革命牺牲了。群众学校是地下党和革命知识分子创办、由泰国华侨捐助经费而办的,是当年普宁抗日救亡运动的据点之一。
在泥沟,我们看到的中、小学校舍,都是非常漂亮的,且多与“华侨”两字有关。
花园读书会旧址
在泥沟村书画室隔邻有一座别具一格的小楼房,那是清末秀才张鸣知读书处“东芳别墅”。抗战时期,村里一班热血青年在这里组成“花园读书会”,阅读进步书籍,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等革命活动。
该楼大门朝南,门楣上塑着“东芳别墅”4字,院子里一排3间朝东小楼房,为二层建筑,居中一间较大,前有约1.5米高的平台。正面墙壁塑着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一句话:“斯是陋室”,呈现着书香气。楼前是一个小花园,东边是一个4米见方的干涸水池,栏杆已毁,但仍隐约可见昔日之风韵。创建者张鸣知,曾到泰国谋生,发迹后归梓定居,修造这座小楼房,作为休闲、读书之处。据张氏族谱载,张鸣知在光绪年间,曾受命前往河南救灾,因功受朝廷诰封“光察使”,官居四品,并受赐“恩荣”牌匾。
历代人才辈出
泥沟村历代都有读书人,人才辈出。清代,有同治癸酉科拔元张珂彦,乾隆戊午科举人许兴让,光绪二十四年童试第三名(增生)许蕙生,还有近20名贡生、秀才等。这里,有几位读书人的治学精神值得一提:
许蕙生。光绪年间参加童试取得显著成绩后,公派留学日本,在东京宏文文学院博物馆师范科攻读。学成回国后,任普宁三都公立高等小学堂校长,后创办乌石镇高等小学。上世纪20年代末,他因掩护普宁二中学生的革命行动,遭国民党当局猜忌,在避居汕头时病故。故居“淡庐”藏书1300余册,遗作有杂文、诗歌、对联等手稿。(《普宁县志》有传)
张声典。“拔元”张珂彦之次子。邑庠生,例授太学生,学问渊博,教学严谨。是微书书法家,有手抄本《张氏手记》11本共150万字的遗作,已由普宁文史部门收藏。泥沟书画室保存张声典另一部手抄本《毗邻趣闻》,全书约20万字,全用特细狼毫竖写,极其工整秀丽,每字只有芝麻粒1/3大小,乍看书页上好像排列着一条条直线。
张华云。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执教于普宁师范学校等多所学校,解放后,曾任汕头市副市长、岭海诗社首任社长。上世纪30年代,他受到陶行知先生教育学论的影响,回到家乡办起晓庄师范式的田间学园。他学识广博,能用比较的眼光审视潮汕历史文化,文学造诣很高,先后创作了32部潮剧,其中8部喜剧堪称精品。遗作有《张华云喜剧集》,诗词集《筑秋场集》,散文集《潮汕功夫茶道》等。
张仲益。归侨教师,幼年时随父张伯封在泥沟同声文学专修所就读,1947年起在普宁多所学校任教,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毕生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又担任泥沟书画室主任。工诗词、书法,有著作《益寿苑诗文集》、《联文选辑》、《灯谜集》等问世。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