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管服务 » 学习监察法教案

学习监察法教案

发布时间: 2020-12-09 22:40:39

『壹』 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及下层公民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诞生;
6世纪,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法律汇编《民法大全》它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公民法的发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万民法的创立(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6、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作用是维系帝国,影响后世: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 负责。首相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主要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国王的作用:对外代表英国,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维系英联邦)
3、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间:1787年;地点:费城
主要内容:规定联邦的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
5、美国联邦制的实行,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的过于集中,既团结了各州,又给各州一定的自治权
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法。
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行政权力归总统,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7、《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②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国家元首,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③帝国设立两院制的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主要史实
①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
2、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侵略要求(开设工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6月初,八国组成侵略联军。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禁烟运动的高潮是林则徐在广东的虎门销烟,以此为借口,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香港岛;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共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
4、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鸦片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
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壮烈牺牲;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性质:反帝爱国运动。(注意:不反封建)
5、1851年的广西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政权的初步建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朝对峙,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1856年,天京变乱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6、《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制度是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方式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1859年洪仁王干提出了《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7、日本东京和上海成为资产阶级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两个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家有:章炳嶙、邹容、陈天华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8、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率先发动起义,湖北新军中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史称 “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年2月,在袁世凯威逼下,清帝颁布退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9、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的标志是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0、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1、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从6月起,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主力军由学生转移到工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今后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还决定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中共二大中心任务是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13、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大会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14、1926年7月,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15、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抗。
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此后不久,宁汉合流。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全面破裂,标志着国民大革命失败。
1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领导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称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1年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
17、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其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博古、李德“左”倾冒险主义。
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8、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作用)。
193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19、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均失败。胜利的战役有: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总体失败
20、日军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南京大屠杀,被杀的总计三十万人以上。②1941年,日军在河北制造潘家峪惨案,③日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21、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主动出击日军,取得百团大战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
2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3、1945年8月,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24、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开始。内战初期,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刘邓率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25、1949年,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覆灭。
2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③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1871巴黎公社的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俄国二月革命 1917.3直接结果是推翻了罗夫王朝封建王朝。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样,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当选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一届人大选举国家毛泽东为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
3、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4、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更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5、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为刘少奇案平反。
6、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现行宪法。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7、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19.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8、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香港、澳门回归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9、台湾成立海基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就是“九二共识”。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使中国改变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特权);“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
2、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
4、1955年,亚非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
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得益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帮助。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公报阐述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中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 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台湾问题是中美间的最大难题。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 访华,双方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日本早于美国正式同中国建交。
6、中日建交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这样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7、 新时期中国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8、 2001年在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国的冷战政策,目的:遏制共产主义;表现主要有:
美国方面: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标志美国“冷战”的开始;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军事上:成立北约 1949年 ,加剧冷战程度;
苏联方面: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6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德国分裂 ( 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古巴导弹危机(冷战);朝鲜半岛的分裂;越南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为热战)
4、欧洲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5、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6、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从20世纪七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7、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两德统一。
1991年底,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阿拉木图宣言),这标志着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结束)。
9、目前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http://..com/question/75579847.html
蛮好的

『贰』 马说的教案

马说》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 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
3.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过程】
一.回忆“唐宋八大家”,由此引入介绍韩愈。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又一引题:贾岛的推敲故事联系到韩愈,文名显著。
2.为什么韩愈会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教师介绍:韩愈历来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第一个冲在最前线的战士会受到最高的赞美。在历经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内容脱离了实用的立场,而只是趋于声律和辞藻的华美。文学的真正改革不得不有待于唐代了,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攻击六朝的文风在建设着实用的散文运动。而韩愈和柳宗元正是以文学创作作为自己改革的有利武器。
※“韩愈在当日对于根深蒂固的骈文阵线的宣战,新散文的建立,确有一种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学发展史》)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摘自《辞海》“韩愈”条)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文人。他不仅大力称赞比他年长的孟郊,还奖拔比他年轻的贾岛,又鼓励李贺这位天才诗人,并为他因避父讳而不得参加科举而大声疾呼;此外,他还与皇甫湜、卢仝、樊宗师、刘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这样,他与他周围的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并以他本人为主将,掀起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新诗潮。”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

3.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韩愈的文章是如何体现他的“文道结合”的理论主张的。
4.出示课题。
二.解释全文的字词含义,掌握生字生词的拼音。
三.从字词过渡到内容含义:

四.介绍韩愈写作的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枣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五.点出全文的寓意,明白文章的“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1.如何“托物寓意”?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司马者比喻“不认识人才或埋没人才的人”。
2.作者在文中反映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为了要提出一个怎样的现实问题?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
3.这是一篇“说”,你读完后,认为它属于哪一种文体?(议论文)
4.为了达到议论论点的目的,作者用了一种什么论证方法?(比喻)
用了比喻论证的好处有:
【关于韩愈的资料】
□《新唐书·列传一百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改都官员外郎,即拜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曰:……
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 初,宪宗将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诸军按视。及还,且言贼可灭,与宰相议不合。愈亦奏言:…… 执政不喜。会有人诋愈在江陵时为裴均所厚,均子锷素无状,愈为文章,字命锷谤语嚣暴,由是改太子右庶子。及度以宰相节度彰义军,宣慰淮西,奏愈行军司马。愈请乘遽先入汴,说韩弘使叶力。元济平,迁刑部侍郎。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呗,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曰:……
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感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曰:……
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且内移。”乃改袁州刺史。初,愈至潮州,问民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日,愈自往视之,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曰:…… 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禁其为隶。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佑皆大镇。此尔军所其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讠雚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转吏部侍郎。
时宰相李逢吉恶李绅,欲逐之,遂以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诏不台参,而除绅中丞。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兵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卒,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郑丧,为服期以报。
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原性》、《师说》等数十篇,皆奥衍闳深,与孟轲、扬雄相表里而佐佑《六经》云?至它文,造端置辞,要为不袭蹈前人者。然惟愈为之,沛然若有余,至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湜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
所谓“古文”的复兴,有赖于韩愈的出现。而说到韩愈,则必须看到他的多面性。一方面,韩愈具有积极维护封建专制和儒家“道统”的热情,而另一方面,韩愈又是一个个性很强、自我表现欲很强的人。在他的怪怪奇奇、汪洋纵肆的诗歌中,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他的不甘凡庸、喜好张扬外露的气质,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芍药歌》)这一类自我描述,更不是拘谨敛束的形象。甚至,他以上追孟子、继承道统自命,也可以说是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共同表现。所以,当韩愈投入古文复兴运动时,他的态度与前人实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复兴儒学为核心宗旨的基本立场上,他确是继承了前人;但他的整个散文理论,特别在变革文风、推进创作方面,却增添了许多新的和更为合理的内容。而古文运动获成功,不仅由于他的理论,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写出了许多富于个性、才力和创造性的佳作,从实践上重新奠定了散体文的文学地位。同时,他大力提倡与呼吁文体改革,团结了一批撰写散体文的作家,使散体文创作形成了一股较大的文学潮流。
《旧唐书·韩愈传》说:“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其中,独孤及对韩愈的影响应该是间接的,因为大历十二年独孤及去世时,韩愈才十岁。但梁肃对韩愈却有直接影响。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中曾说到过梁肃对自己及朋友的提携,《唐摭言》还记载韩愈、李观、李绛、崔群在梁肃处游学,三年未得见面,而一见之下,梁肃大为称赏,于是十分推奖他们的文章。这可能是后人杜撰的故事,但韩愈接受了梁肃的散文理论,则无可怀疑。不过,韩愈的古文理论绝不是简单地抄袭或因循前人的见解,它的实际内容要丰富得多。
第一,韩愈主张写散文“宜师古圣贤人”(《答刘正夫》),但学习古文,并不因为“其句读不类于今”,而是“学古道则欲兼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也就是说,学古文根本上是为了学习“道”。表面看来,这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等人的思想并没有区别,但是,萧颖士等人所说的“道”只是指伦常教化、道德规范,即儒家学说中的外在伦理规范,而韩愈所说的“道”则兼指(有时偏重)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他在《三器论》中曾说过,“不务修其诚于内,而务其盛饰于外,匹夫之不可”,在《答尉迟生书》中又说过,“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故君子慎其实”,并反复强调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的论点(《答侯生问论语书》),显然他是吸取了孟子学说的精神,把内在精神看得很重的。所以,他很重视“气”的作用,认为文章的好与坏,就决定于这种精神性的“气”充实与否。
他曾借孟子的话说明,如果人格高尚、志趣充实,文章也会充实,而“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同上)。《答李翊书》中又说: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与言犹是也。
这当然不是韩愈的发明,但是,韩愈再次提出这些见解却有两重意义:一是他把“文本于道”从外在礼法规范、道德信条对文学的制约转化为人的内在人格修养对文学内容的决定。尽管韩愈所要求的人格修养与内在精神总体上并不与儒家礼法相冲突,但它毕竟使文学趋向自觉的表现而不是被动的诠释。二是韩愈肯定了内在精神与人格修养中情感的地位。
所谓“气”,也包括了“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送高闲上人序》)、“愁思之声”、“穷苦之言”(《荆潭唱和诗序》)等等“不平有动于心”的个人情感活动及其在各种艺术中的表现。这说明韩愈讲“文以明道”仍是有较大包容性的,它并不排斥、甚至赞许强烈的喜怒哀乐之情的存在。
第二,学习古人的散文体格,主要应该学习古人“词必己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而不是简单地模拟古文。骈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好用典故,而缺乏创造力的作者便把一些烂熟的套话翻来复去地镶嵌在文中,既无真情实感,又无新鲜的语言。针对这种缺陷而提倡散文的韩愈,便把“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看得很重。虽然他也很重视从古人的作品中学习语言,如《进学解》中曾历数“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但他并不是停留在这些古文的技巧和语言上。在《答李翊书》中,他说自己学文,开始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但这时并不能“唯陈言之务去”。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渐渐有了心得,于是“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最后,对古人之言“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养气守醇,才到了化境,可以自如地写自己的话、自己的心了。可见,韩愈要求的,乃是“师其意不师其辞”的学习古文方法和“自树立,不因循”(《答刘正夫书》)的文章语言风格。而实际上他对前代文章的借鉴吸收,范围是很广泛的,其中也包括骈文的成分。
在主张“文以明道”的同时也承认作者个人的内在情感在散文中表现的合理性,在主张“师古人”的同时又强调语言的创新和风格的个性化,这是韩愈散文理论的精华所在。但是,个人内在情感与个性的表现与“道”的要求,并不是很容易统一的,而常常会出现矛盾。面对这种矛盾,韩愈在理论上还是把“道”放在首位。他一方面承认人的内在情感是文学创作成败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又试图把这些感情尽可能纳入合乎封建伦常的规范中。他说他自己的“道”,乃是“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重答张籍书》),自己的“文”是“歌颂尧舜之道”的文,内容“皆约六经之旨”,虽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以求知于天下”,但也决“不悖于教化,妖淫谀佞诪张之说无所出于其中”(《上宰相书》)。总之,“道”对个性对情感的宽容,还是有限度的。
至于韩愈本人的创作,又比他的理论更能反映出他作为文学家的气质。其中虽然有大量论“道”言“性”的作品,如《原道》、《读荀子》等,但也有许多既出于真情,又刻意追求艺术性的文学作品。所以,当时人裴度说他“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以为戏”(《寄李翱书》),后来人说他“徒语人以其辞”(王安石《上人书》)、“第文人耳”(宋释契嵩《非韩》)、“以为文人则有余,以为知道则不足”(张耒《韩愈论》),尤其是南宋大儒朱熹,更指责他“裂道与文以为两物”(《读唐志》),都看到了他在追求“道”与追求“文”之间的脱节现象,看到了他对文学性的兴趣往往超过了对政治伦理的兴趣这一事实。但是,这恰恰是韩愈在文学创作中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在创作实践中,他既投入了丰富的情感,又运用了很高的语言技巧,因而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
韩愈的《原道》、《原毁》、《师说》、《争臣论》等说理文结构严谨,重视行文的气势和逻辑,过去很受一般古文家的称赏,但文学价值并不高。倒是一些议论性的短文,带着充沛的感情,写得真挚动人。如《送孟东野序》为孟郊鸣不平,激动地发泄着对时代与社会埋没人才现象的一腔怨气;《送董邵南序》则借安慰因“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而只好去燕赵谋事的董邵南,抒发对才士沉沦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
而《送李愿归盘谷序》则借赞美退隐者的清高,斥责那些“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的小人的卑劣行径,蕴含了下层文人在社会压抑下一种急于宣泄的“不平之气”。此外,还有一些近乎寓言的杂感,则锐利尖刻、生动形象,往往一针见血,而又不动声色。
如《杂说一·说龙》、《杂说四·说马》、《获麟解》等,都是借龙、马、麟等动物的遭遇来写人的,在这些杂感中往往包含了韩愈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或穷愁寂寞的叹息。如著名的《说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在韩愈的散文中,悼念其侄韩老成的《祭十二郎文》尤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哀吊之文前人多用骈体或四言韵文写作,在整齐的格式中求得一种庄肃之感。而此文全无格式、套语,而且不像韩愈其他文章那样讲究结构。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身之未老而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之辛酸悲恸;中间一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切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体文相对于骈体文的优长。
韩愈的记叙文中,如《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等,叙事中或加渲染,或杂谐谑,也写得很生动传神。像《张中丞传后序》写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援,而贺兰进明出于妒忌,按兵不动,反而设宴以笼络南霁云,这时,韩愈以浓笔重彩写道: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之泣下。
下面,接着又加上一节:
(南霁云)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这两段,在刻画南霁云忠勇坚贞品格的同时,把南霁云刚烈的个性也凸现出来了。在《石鼎联句诗序》中,韩愈充分运用欲擒故纵、借外现内的方法,描写才智过人的道士轩辕弥明与刘师服、侯喜二人联诗的戏剧性过程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他先写道士的貌不惊人,“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喉中又作楚语”,因而反衬出侯喜等人“视之若无人”的高傲似乎合情合理。但当应弥明之请而联诗后,这种心理上的高傲就开始发生变化:一开始听到写诗,刘师服便“大喜,即援笔题其首两句”,侯喜也当仁不让,“踊跃,即缀其下”,道士却一面“袖手竦肩,倚北墙坐”,一面高吟两句“龙头缩菌蠢,豕腹涨彭亨”,机带双敲,诡谲中暗含讥刺,两人便惊住了;但他们心中仍然不服,还想倚多取胜,“声鸣益悲,操笔欲书,将下复止,竟亦不能奇”,道士则“应之如响,皆颖脱含讥讽”。
直到三更,两人心理上已彻底被击溃,而道士“又唱出四十字”,这时两人“大惧,皆起立床下拜”,道士却已“倚墙睡,鼻息如雷鸣”。这篇文字如同小说,把两个文人酸文假醋的模样、前倨后恭的心理和道士不拘小节、放荡机智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
纵观韩愈的散文创作,其艺术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韩愈很注意语汇的创新。骈文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语言陈旧、套路滥熟、好用典故,而他从前人的语汇中推陈出新,从当时的口语中提炼新词,创造出不少新颖的语汇,使文章常常闪现出妙语警句,增添了不少生气。像《送穷文》中的“面目可憎”、“垂头丧气”,《进学解》中的“动辄得咎”、“佶屈聱牙”、“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原道》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送孟东野序》中的“不平则鸣”,《应科目时与人书》中的“俯首帖耳”、“摇尾乞怜”等,都是沿用至今、鲜明生动的词语。此外,韩愈还一反骈文好用华丽词藻的习惯,采摭一些不为人所用或刺激性很强的词汇,如《送穷文》写鬼“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石鼎联句诗序》写人“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进学解》写治学“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送廖道士序》写山气“蜿蟮扶舆,磅礴而郁积”,看起来未必美,但极其生动传神。当然有时韩愈也不免矫枉过正,用一些冷僻生涩的文字,使文章佶屈聱牙,拗口难通。
其次,韩愈很注重句式的设计。骈文的句式,固然整齐合拍、音节响亮,但缺少变化,气势较弱,韩愈的散文,则极善于交错运用各种重复句、排比句、对仗句,来增加文章的变化与气势,发挥散文句子可长可短的优势,弥补散文缺乏音乐美和节奏感的缺陷。如《进学解》第二段论先生的学业、儒道、文章、为人,四层叙述结尾分别是“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先生之于文,可谓宏其中而肆其外矣”、“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使四层意思的节奏显得很整齐分明,语气在流畅中重重叠叠,层层加码,为后面突然的大转折作了有力的铺垫。又如《画记》中述画中之人,不避重复地列举了“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立者十人,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载行且下牵者十人,骑而负者二人……”等三十二种姿态的一百二十三人;
记画中的马,则一一写了二十七种马的姿态,看起来很罗嗦,但读来却娓娓动听,画上各种人、马姿态毕现,各种长短错落、节奏不一的句式以极其繁复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正好令人感受到这是一幅庞大细密、错落参差的宏大图画的布局形式。此外,《送孟东野序》连用三十八个“鸣”,由于句式变化,并不令人感到单调,反而有一种喷涌而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前面提到《祭十二郎文》中写初闻噩耗时心理的一段,句句用语助词收尾,但“也”、“乎”、“耶”的不同语气错落相杂,或感叹或疑问,句子忽长忽短,很真实地表现出感情的激烈的起伏变化。
再次,韩愈极为注意文章的结构布局。他有时以重笔陡然而起、突兀而现,抓住读者目光,然后再转入本题,如《送董邵南序》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起首和《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以“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起首;
有时则从远处迂回而来,如《送区册序》先说阳山的究僻荒寒、文化落后,然后借庄子关于逃世之人闻空谷足音而喜的话转接,写出其时其境中与区册交识的愉快。至于《送孟东野序》则是上述两种类型的结合,文章从“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警句振起后,却不引入孟郊之事,而是从物声说到人声,从人声说到文辞,文辞又是从上古说到有唐,一路惝恍迷离,不着边际。最后寥寥数语归结到孟郊,反观前文,既是作者自身人生感想的抒发,又成为本文正题的铺垫。另外,像《原道》那种抽丝剥笋般的层层推进,《原毁》的正反互映、通篇对比,虽是单纯说理文字,文章的道理也是相通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定情况下,韩愈还有意避免摇曳生姿的文章结构。如《柳宗元墓志铭》写得十分平实,表现出他对这位朋友爱其人格、才华而惜其行事(韩不赞同柳参与永贞革新)、怜其遭遇的心情;《祭十二郎文》也是直抒衷情,不有意为文。但这其实也是对于文章结构的一种精心考虑,即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平实就是最好的结构。
韩文具有各种体式,风格也有所不同,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气势雄大、感情充沛而文字奇崛新颖、句式参差交错、结构开阖变化,前人说它“猖狂恣肆”(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苏洵《上欧阳内翰书》)。当然,韩愈在文章上很用力,“做”的痕迹也是难免的。
当时,韩愈是文坛上的领袖,他不仅自己提出理论,参与实践,而且极力推奖提携文学上的同道,如作《荐士诗》推荐孟郊,写状推荐张籍、樊宗师(《荐张籍状》《荐樊宗师状》),写文为李贺打抱不平(《讳辩》)等。他自己也说交游很广,“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或以事同,或以艺取”(《与崔群书》),李翱则说他“颇亦好贤”,像“秦汉间尚侠行义之一豪隽”(《答韩侍郎书》),因此,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作家集团,他们在诗文两方面都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努力。在诗歌方面取得成就的人不少,散文方面则除了韩愈外,其他人的成就都不大。如李翱以议论文为主,虽结构整饬,却缺乏文采和气势;皇甫湜的散文则比较重视外在语言形式上的奇崛,但情感力度较弱,气势也不够雄大;樊宗师的散文更把韩愈的语言奇崛险怪推向了极端,虽然“词必己出”,但他忽略了语言交流的通则,走向了晦涩艰深。 给分吧

『叁』 马说复习教案

23 马说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二、问题研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练习说明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说的练习,要求学生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学生的说,还有相互启发、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关键语句。译文见“有关资料”中的“参考译文”。加点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处的含义即可,至于语法意义,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

三、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道完全开放性的练习。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题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常谈常新”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个别同学的观点有些偏激也不要紧,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教学建议

本文篇幅短而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艰深。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关键是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内容也要讲讲,但不宜过深,要认真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标准。教师讲述应当简而明,不旁征博引,以免剥夺学生诵读的时间。从长远观点看,能够熟练地背诵这篇短文,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1.领读,即由教师(或选择1~2名学生)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地读,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文章的语气。领读者事前应有充分准备,能流畅地背诵全文。

2.结合文中的虚词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见“有关资料”中《〈马说〉中的五个“也”字》一文),一边讨论,一边诵读。还可以用比较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体会,例如下列划线的字句如用括号里的字句来替换,效果就不一样了: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马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乎)

其真不知马也(矣)

3.逐层分析语调的变化,轻重分明。

有关资料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战国策·楚策四》

四、《马说》中的五个“也”字(江枫)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马说》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这三个“也”尤其值得品评,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又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以上三个“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全篇脉络的标志,是应当反复推敲的。剩下的两个“也”字都在行文中间:一个在句末,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另一个在句中,即“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我们要体会“也”字(包括其他虚词)的这些微妙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朗读课文。要努力读出语气,读到烂熟于胸,好像其中的句句话都出于自己的口,再来体会就不难了。

(选自《中学生阅读》1984年第11期)

五、《马说》赏析(吴小如)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

『肆』 急需高中政治的说课稿和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跪求了!!!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高一 经济常识 第四课 第二节 第一框)
〔教材分析〕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第四课第二节的第一框。劳动者是生产领域的一大主体,教材从第三课开始在介绍完整个经济活动的第一环节:生产领域的产业、企业、经营者后,接着介绍劳动者,因为不管是产业、企业还是经营者,离开了劳动者,其存在都失去了意义。“劳动最光荣”,所以教材势必介绍劳动者这一主体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应履行哪些义务,只有知道这些才能真正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与以前制度下的劳动者的区别。知晓了劳动者权利和义务才能懂得订立劳动合同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所以教材把这一框放在了这一节的第一框。
〔学生分析〕
劳动者是现实中最普遍的生产主体,对农村学生来讲,本身他们的父母大多就是劳动者,所以学生心理上与这一大主体也比较接近,理解这一框的内容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差距,甚至往往会产生共鸣;学生在学习完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后,也会很自然的想去知道在三大产业中的广大劳动者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他们有没有保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劳动者的含义、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知识;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劳动者权利;懂得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等是劳动者应尽的基本义务;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培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独立思考、分析、探究、判断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和态度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乐于探究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讨论、合作学习,培养自爱、自强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品质;通过辨明事实真相,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难点〕
1.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2. 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应尽的义务
〔教学设想〕
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观,遵循问题式教学模式,即创设初始情境→隐含问题→解决问题;推进情境→再设问题→解决问题;再推情境→拓展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方式,来获得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能力,进而升华内心情感。通过设计一个现实焦点问题,随着情节的一步步展开,诱导性的一层层提出问题,跟着问题的解决,再提出新的开放式的问题,留下学生进一步思考空间,从而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教学工具〕
多媒休、广播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励质疑。
案件:(多媒体广播)
石嘴山市发生4死1伤重大杀人案 2005年5月13日 《宁夏日报》
5月11日晚22时53分,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河滨街派出所接到群众电话报警,称在河滨街104钢电路宁夏电建公寓东侧“宝林商店”附近有几人被捅伤。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到案发现场,发现受害人苏某某(男,50余岁、河南沈丘市人)以及他的儿子,女儿和女婿吴某4人已经死亡,另一个汤某严重受伤。
当晚23时27分,犯罪嫌疑人王斌余到惠农区北街派出所投案自首,公安部门迅速将王斌余的弟弟王斌银抓获,并立即对王斌余进行审讯。王斌余,男,汉族,28岁,甘肃省甘谷县盘安镇尉家沟村二组村民,目前在宁夏石嘴山河滨工业园区某工地打工。
据王斌余交代,因老板欠其他和他弟弟工钱,他于5月11日上午到惠农区劳动局要求解决,劳动监察大队找到带班工头吴某某后,吴某某称老板不在,他解决不了。劳动监察大队只好通知王斌余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当晚22时40分左右,王斌余哥俩又到104钢电路附近吴某某住处讨要工钱,未果。接着与闻声而来的劝说的苏某、苏某儿子、女儿、女婿发生口角。王斌余从身上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单刃匕捅死四人。后,王斌余发现包工头吴某的老婆汤某也在现场,便挥刀将其捅成重伤。
自感罪孽深重的王斌余随即打车到附近的黄河大桥边,将匕首扔进黄河后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目前,伤者汤某正在医院抢救,案件还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提出问题:(1) 初步分析王斌余作案的起因是什么?
(2)王斌余作为劳动者在行使了什么权利?
生:讨论、分析,……
……
生1:因为他的老板没有付给他们工资。
生2:王斌余没有拿到工资。
生3:王斌余去拿工资是行使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生4:王斌余到劳动问询要求解决是行使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师:阐述《劳动法》中的规定:
(1)劳动者是指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劳动者享有的其他基本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权;休息、休假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权;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那为什么老板不给王斌余工资呢?请接着往下看。
(二) 展开情节、拨开迷雾。
案情发展(多媒体、广播):
9月4日 新华网报道:
6月29日,因王斌余连害四条人命,宁夏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王斌余死刑。
8月19日和26日,记者先后两次到石嘴山市第一看守所,采访了王斌余。
从2003年8月起,我一直跟着河南包工头陈继伟(即现在的王的老板)干活。平常我们都是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7点,有时候到晚上八九点才下班,只要天亮着就干活。一点也不敢偷懒。 现在我们老板承包的是宁夏石嘴山惠农区的一家工厂的保温工程,我和工友们做的主要是给钢管包上岩棉和铁皮。岩棉是一种刺激性的化学材料,工人们只有手套和帽子,没有专门防护服,经常被岩棉扎得浑身起红疙瘩,又疼又痒。保温用的玻璃纤维扎得人浑身起红疙瘩,我介绍来的老乡都是受不了工作的辛苦跑掉的了,但我还坚持着。
记者:那为什么老板不给你工资?
王:老板说我偷了工地的铝皮,不给我工资。
记者:那你有没有偷?
王:我没有!
再提问题:(1) 老板不给王斌余工资,是不是因为他没有完成工作任务?
(2) 假如是的话,老板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生:再讨论、分析,……
……
生1:不是。
生2:因为老板认为王斌余偷了工地上的东西。
生3:假如是的话,老板的做法是对的。
生4:如果王斌余确实偷了铝皮,是应该克扣式工钱,因为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生5:偷窃是违反了劳动者义务:遵守职业道德。
生6:没有履行义务就没有权利。
师:对!劳动者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相应的基本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不履行义务也就没有权利。
案情发展(多媒体、广播):
记者:这么累的活,你的老乡都不干了,为什么你还坚持着,有没有想过离开去换一份工作?
王:当然想过,我也去找过别的工作,但别的单位要不是说我没文化,就说我没有技术不要我。所以我只能继续干下去。
我是出生在甘肃省一个小山村,常年干旱家里收成不好。我6岁时妈妈就去世了,家里生活困难,一家3口人挤在一个大炕上。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我边上学还边干农活,在家里要做饭、照顾弟弟,小学四年级时我就辍学在家。我一直想让弟弟上学,可我爸说他自己不识字不也活得好好的,更何况家里没有钱。弟弟二年级也辍学了,跟我一起在这里打工。 经村里熟人介绍,我是17岁就开始到甘肃天水市打工。随后几年到过甘肃兰州、宁夏中卫、银川、石嘴山、中宁等地,也曾蹬过三轮车,但大多是在建筑行业打工。
再提问题:(3)为什么王斌余找不到别的工作?
生:讨论、分析……
……
生1:他只有小学四年级,没有文凭。
生2:别的工作他可能不会做!
生3:他也没有特长,没有一样专门的技术。
师:总结:看来职业技能对劳动者是多么的重要!
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必须履行的义务。
提高劳动技能的意义: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适应21世纪的需要;劳动技能的高低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技术素质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和生产力水平。
案情至此,王斌余并没有偷铝皮。难道是有人在老板面前诬陷他?
(三) 推向高潮、思考领悟。
案情高潮:(多媒体、广播)
“吴华(即苏文才的女婿,苏志刚的妹夫)是我们的工友,但他是负责工程质量和监督的。平时他经常会平白无故地拿我们出气。还让我去偷工地上的东西,我说不干,他就骂我,骂我是“狗”。苏志刚(即苏文才的儿子)也经常对我无中生有,说我到老板面前去等告他的状,可我并没有。他骂我们是“猪、没有脑袋”。他们不止骂,还打我们,用脚踹,用砖头来砸我。”对这些,二年来的王斌余都没有还手,一直是“取怒不取言”。
2005年4月,跟着“大老板”陈继伟打工近两年的王斌余感觉心力交瘁。“今年5月份,父亲因为去年修房子腿被砸断一直没治好,家里急需用钱,再加上我身体一直不好,实在不想继续干下去,就提出不干了,想要回今年挣的5000多元钱。但吴新国(即工地的包工头)说我们在看工地时偷了铝皮,一直拖着不给结算工钱。”
实在没办法,王斌余兄弟俩去了惠农区劳动局投诉,由于陈继伟不在,惠农区人事劳动保障局叫来了包工头吴新国,后面跟着吴华。但吴新国说老板不在他是解决不了的。后经过劳动部门调解,吴新国向劳动部门承诺,5天内给王斌余算清工资。
晚上22:40,王斌余兄弟两人来到吴新国住处后,再次向吴新国索要工资,但吴新国没有开门,于是双方发生争执。之后,兄弟俩看到戴着黄色安全帽的工友苏志刚。他加班回来,听到声音后即来劝解。苏过来说:“今天这么晚了,明天还要上班,别敲了。”王兄弟俩并没有听他的劝解。其后,苏志刚的父亲苏文才、妹夫吴华、妹妹苏香兰相继闻声而来。苏志刚说:“你们今天是不是欠揍?”王斌余问:“你们这一帮人想干啥?”刚说完,苏文才就朝王斌余左脸扇了一个耳光,苏志刚过去也准备打王斌余,于是就出现了前面的一幕。
真相大白:显然在老板面前诬陷王斌余的是吴华,苏志刚他们。现时王斌余因为是多次讨薪无果,平时压抑在心中的对吴华他们的怒气爆发而斗起杀意酿成了这场悲剧的。如果吴华他们不诬陷王,也不打、骂王的话,也不至于此的。
1.再提问题:(1)可是为什么吴华他们要这么做呢?
(2)他们违背了哪些职业道德?
生:再次讨论、分析……
……
生1:他们想讨好老板!
生2:他们是想与老板套近乎!
生3:他们想让老板看到他们,从老板那里获得更多的好处,比如加工资啊。
生4:他们也太不择手段了。
生5:对,他们太不道德,自己干的坏事却说是别人做的。没有起码的职业道德。
生6:他们工作作风太坏了。
生7:根本没有诚信可言。
师:总结: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劳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我国的职业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其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人们对本职工作起码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职业道德也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健全法制的同时,更要加强每个劳动者的职业道德。
2. 现状调查:请学习小组上台展示(课前布置):永康市古山工业区部分企业的外来民工的真情流露。
如永康市星月公司、永康市刀剪厂的外来民工说,他们老板对他们的关心,和整个集体的团结合作精神。(从正面说明提高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四) 冷静反思、总结内化。
案情尾声:(多媒体、广播)
王斌余的自白:我城里漂泊了10年,但我从不愿意和城里人打交道,因为他们瞧不起我们这些农民工。
一次我去银行汇款,那里的人看到我穿得特别脏,就不理我。还有一次在兰州,我问车站的人有没有回天水的车,那人恶狠狠地对我说,“没有。”
他们打我,我忍了两年多了,现在不干了,他们还要打我……我很气愤,我的命真的这样苦吗,死了总没有人欺负我了吧?
拓展延伸: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周边的外来民工?
生:讨论并纷纷表态……

『伍』 谁能给我一个较好的《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 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
3.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过程】
一.回忆“唐宋八大家”,由此引入介绍韩愈。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又一引题:贾岛的推敲故事联系到韩愈,文名显著。
2.为什么韩愈会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教师介绍:韩愈历来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第一个冲在最前线的战士会受到最高的赞美。在历经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内容脱离了实用的立场,而只是趋于声律和辞藻的华美。文学的真正改革不得不有待于唐代了,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攻击六朝的文风在建设着实用的散文运动。而韩愈和柳宗元正是以文学创作作为自己改革的有利武器。
※“韩愈在当日对于根深蒂固的骈文阵线的宣战,新散文的建立,确有一种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学发展史》)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摘自《辞海》“韩愈”条)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文人。他不仅大力称赞比他年长的孟郊,还奖拔比他年轻的贾岛,又鼓励李贺这位天才诗人,并为他因避父讳而不得参加科举而大声疾呼;此外,他还与皇甫湜、卢仝、樊宗师、刘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这样,他与他周围的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并以他本人为主将,掀起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新诗潮。”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

3.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韩愈的文章是如何体现他的“文道结合”的理论主张的。
4.出示课题。
二.解释全文的字词含义,掌握生字生词的拼音。
三.从字词过渡到内容含义:

四.介绍韩愈写作的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枣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五.点出全文的寓意,明白文章的“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1.如何“托物寓意”?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司马者比喻“不认识人才或埋没人才的人”。
2.作者在文中反映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为了要提出一个怎样的现实问题?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
3.这是一篇“说”,你读完后,认为它属于哪一种文体?(议论文)
4.为了达到议论论点的目的,作者用了一种什么论证方法?(比喻)
用了比喻论证的好处有:
【关于韩愈的资料】
□《新唐书·列传一百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改都官员外郎,即拜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曰:……
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 初,宪宗将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诸军按视。及还,且言贼可灭,与宰相议不合。愈亦奏言:…… 执政不喜。会有人诋愈在江陵时为裴均所厚,均子锷素无状,愈为文章,字命锷谤语嚣暴,由是改太子右庶子。及度以宰相节度彰义军,宣慰淮西,奏愈行军司马。愈请乘遽先入汴,说韩弘使叶力。元济平,迁刑部侍郎。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呗,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曰:……
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感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曰:……
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且内移。”乃改袁州刺史。初,愈至潮州,问民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日,愈自往视之,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曰:…… 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禁其为隶。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佑皆大镇。此尔军所其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讠雚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转吏部侍郎。
时宰相李逢吉恶李绅,欲逐之,遂以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诏不台参,而除绅中丞。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兵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卒,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郑丧,为服期以报。
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原性》、《师说》等数十篇,皆奥衍闳深,与孟轲、扬雄相表里而佐佑《六经》云?至它文,造端置辞,要为不袭蹈前人者。然惟愈为之,沛然若有余,至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湜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
所谓“古文”的复兴,有赖于韩愈的出现。而说到韩愈,则必须看到他的多面性。一方面,韩愈具有积极维护封建专制和儒家“道统”的热情,而另一方面,韩愈又是一个个性很强、自我表现欲很强的人。在他的怪怪奇奇、汪洋纵肆的诗歌中,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他的不甘凡庸、喜好张扬外露的气质,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芍药歌》)这一类自我描述,更不是拘谨敛束的形象。甚至,他以上追孟子、继承道统自命,也可以说是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共同表现。所以,当韩愈投入古文复兴运动时,他的态度与前人实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复兴儒学为核心宗旨的基本立场上,他确是继承了前人;但他的整个散文理论,特别在变革文风、推进创作方面,却增添了许多新的和更为合理的内容。而古文运动获成功,不仅由于他的理论,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写出了许多富于个性、才力和创造性的佳作,从实践上重新奠定了散体文的文学地位。同时,他大力提倡与呼吁文体改革,团结了一批撰写散体文的作家,使散体文创作形成了一股较大的文学潮流。
《旧唐书·韩愈传》说:“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其中,独孤及对韩愈的影响应该是间接的,因为大历十二年独孤及去世时,韩愈才十岁。但梁肃对韩愈却有直接影响。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中曾说到过梁肃对自己及朋友的提携,《唐摭言》还记载韩愈、李观、李绛、崔群在梁肃处游学,三年未得见面,而一见之下,梁肃大为称赏,于是十分推奖他们的文章。这可能是后人杜撰的故事,但韩愈接受了梁肃的散文理论,则无可怀疑。不过,韩愈的古文理论绝不是简单地抄袭或因循前人的见解,它的实际内容要丰富得多。
第一,韩愈主张写散文“宜师古圣贤人”(《答刘正夫》),但学习古文,并不因为“其句读不类于今”,而是“学古道则欲兼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也就是说,学古文根本上是为了学习“道”。表面看来,这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等人的思想并没有区别,但是,萧颖士等人所说的“道”只是指伦常教化、道德规范,即儒家学说中的外在伦理规范,而韩愈所说的“道”则兼指(有时偏重)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他在《三器论》中曾说过,“不务修其诚于内,而务其盛饰于外,匹夫之不可”,在《答尉迟生书》中又说过,“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故君子慎其实”,并反复强调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的论点(《答侯生问论语书》),显然他是吸取了孟子学说的精神,把内在精神看得很重的。所以,他很重视“气”的作用,认为文章的好与坏,就决定于这种精神性的“气”充实与否。
他曾借孟子的话说明,如果人格高尚、志趣充实,文章也会充实,而“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同上)。《答李翊书》中又说: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与言犹是也。
这当然不是韩愈的发明,但是,韩愈再次提出这些见解却有两重意义:一是他把“文本于道”从外在礼法规范、道德信条对文学的制约转化为人的内在人格修养对文学内容的决定。尽管韩愈所要求的人格修养与内在精神总体上并不与儒家礼法相冲突,但它毕竟使文学趋向自觉的表现而不是被动的诠释。二是韩愈肯定了内在精神与人格修养中情感的地位。
所谓“气”,也包括了“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送高闲上人序》)、“愁思之声”、“穷苦之言”(《荆潭唱和诗序》)等等“不平有动于心”的个人情感活动及其在各种艺术中的表现。这说明韩愈讲“文以明道”仍是有较大包容性的,它并不排斥、甚至赞许强烈的喜怒哀乐之情的存在。
第二,学习古人的散文体格,主要应该学习古人“词必己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而不是简单地模拟古文。骈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好用典故,而缺乏创造力的作者便把一些烂熟的套话翻来复去地镶嵌在文中,既无真情实感,又无新鲜的语言。针对这种缺陷而提倡散文的韩愈,便把“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看得很重。虽然他也很重视从古人的作品中学习语言,如《进学解》中曾历数“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但他并不是停留在这些古文的技巧和语言上。在《答李翊书》中,他说自己学文,开始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但这时并不能“唯陈言之务去”。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渐渐有了心得,于是“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最后,对古人之言“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养气守醇,才到了化境,可以自如地写自己的话、自己的心了。可见,韩愈要求的,乃是“师其意不师其辞”的学习古文方法和“自树立,不因循”(《答刘正夫书》)的文章语言风格。而实际上他对前代文章的借鉴吸收,范围是很广泛的,其中也包括骈文的成分。
在主张“文以明道”的同时也承认作者个人的内在情感在散文中表现的合理性,在主张“师古人”的同时又强调语言的创新和风格的个性化,这是韩愈散文理论的精华所在。但是,个人内在情感与个性的表现与“道”的要求,并不是很容易统一的,而常常会出现矛盾。面对这种矛盾,韩愈在理论上还是把“道”放在首位。他一方面承认人的内在情感是文学创作成败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又试图把这些感情尽可能纳入合乎封建伦常的规范中。他说他自己的“道”,乃是“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重答张籍书》),自己的“文”是“歌颂尧舜之道”的文,内容“皆约六经之旨”,虽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以求知于天下”,但也决“不悖于教化,妖淫谀佞诪张之说无所出于其中”(《上宰相书》)。总之,“道”对个性对情感的宽容,还是有限度的。
至于韩愈本人的创作,又比他的理论更能反映出他作为文学家的气质。其中虽然有大量论“道”言“性”的作品,如《原道》、《读荀子》等,但也有许多既出于真情,又刻意追求艺术性的文学作品。所以,当时人裴度说他“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以为戏”(《寄李翱书》),后来人说他“徒语人以其辞”(王安石《上人书》)、“第文人耳”(宋释契嵩《非韩》)、“以为文人则有余,以为知道则不足”(张耒《韩愈论》),尤其是南宋大儒朱熹,更指责他“裂道与文以为两物”(《读唐志》),都看到了他在追求“道”与追求“文”之间的脱节现象,看到了他对文学性的兴趣往往超过了对政治伦理的兴趣这一事实。但是,这恰恰是韩愈在文学创作中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在创作实践中,他既投入了丰富的情感,又运用了很高的语言技巧,因而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
韩愈的《原道》、《原毁》、《师说》、《争臣论》等说理文结构严谨,重视行文的气势和逻辑,过去很受一般古文家的称赏,但文学价值并不高。倒是一些议论性的短文,带着充沛的感情,写得真挚动人。如《送孟东野序》为孟郊鸣不平,激动地发泄着对时代与社会埋没人才现象的一腔怨气;《送董邵南序》则借安慰因“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而只好去燕赵谋事的董邵南,抒发对才士沉沦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
而《送李愿归盘谷序》则借赞美退隐者的清高,斥责那些“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的小人的卑劣行径,蕴含了下层文人在社会压抑下一种急于宣泄的“不平之气”。此外,还有一些近乎寓言的杂感,则锐利尖刻、生动形象,往往一针见血,而又不动声色。
如《杂说一·说龙》、《杂说四·说马》、《获麟解》等,都是借龙、马、麟等动物的遭遇来写人的,在这些杂感中往往包含了韩愈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或穷愁寂寞的叹息。如著名的《说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在韩愈的散文中,悼念其侄韩老成的《祭十二郎文》尤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哀吊之文前人多用骈体或四言韵文写作,在整齐的格式中求得一种庄肃之感。而此文全无格式、套语,而且不像韩愈其他文章那样讲究结构。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身之未老而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之辛酸悲恸;中间一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切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体文相对于骈体文的优长。
韩愈的记叙文中,如《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等,叙事中或加渲染,或杂谐谑,也写得很生动传神。像《张中丞传后序》写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援,而贺兰进明出于妒忌,按兵不动,反而设宴以笼络南霁云,这时,韩愈以浓笔重彩写道: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之泣下。
下面,接着又加上一节:
(南霁云)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这两段,在刻画南霁云忠勇坚贞品格的同时,把南霁云刚烈的个性也凸现出来了。在《石鼎联句诗序》中,韩愈充分运用欲擒故纵、借外现内的方法,描写才智过人的道士轩辕弥明与刘师服、侯喜二人联诗的戏剧性过程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他先写道士的貌不惊人,“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喉中又作楚语”,因而反衬出侯喜等人“视之若无人”的高傲似乎合情合理。但当应弥明之请而联诗后,这种心理上的高傲就开始发生变化:一开始听到写诗,刘师服便“大喜,即援笔题其首两句”,侯喜也当仁不让,“踊跃,即缀其下”,道士却一面“袖手竦肩,倚北墙坐”,一面高吟两句“龙头缩菌蠢,豕腹涨彭亨”,机带双敲,诡谲中暗含讥刺,两人便惊住了;但他们心中仍然不服,还想倚多取胜,“声鸣益悲,操笔欲书,将下复止,竟亦不能奇”,道士则“应之如响,皆颖脱含讥讽”。
直到三更,两人心理上已彻底被击溃,而道士“又唱出四十字”,这时两人“大惧,皆起立床下拜”,道士却已“倚墙睡,鼻息如雷鸣”。这篇文字如同小说,把两个文人酸文假醋的模样、前倨后恭的心理和道士不拘小节、放荡机智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
纵观韩愈的散文创作,其艺术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韩愈很注意语汇的创新。骈文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语言陈旧、套路滥熟、好用典故,而他从前人的语汇中推陈出新,从当时的口语中提炼新词,创造出不少新颖的语汇,使文章常常闪现出妙语警句,增添了不少生气。像《送穷文》中的“面目可憎”、“垂头丧气”,《进学解》中的“动辄得咎”、“佶屈聱牙”、“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原道》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送孟东野序》中的“不平则鸣”,《应科目时与人书》中的“俯首帖耳”、“摇尾乞怜”等,都是沿用至今、鲜明生动的词语。此外,韩愈还一反骈文好用华丽词藻的习惯,采摭一些不为人所用或刺激性很强的词汇,如《送穷文》写鬼“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石鼎联句诗序》写人“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进学解》写治学“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送廖道士序》写山气“蜿蟮扶舆,磅礴而郁积”,看起来未必美,但极其生动传神。当然有时韩愈也不免矫枉过正,用一些冷僻生涩的文字,使文章佶屈聱牙,拗口难通。
其次,韩愈很注重句式的设计。骈文的句式,固然整齐合拍、音节响亮,但缺少变化,气势较弱,韩愈的散文,则极善于交错运用各种重复句、排比句、对仗句,来增加文章的变化与气势,发挥散文句子可长可短的优势,弥补散文缺乏音乐美和节奏感的缺陷。如《进学解》第二段论先生的学业、儒道、文章、为人,四层叙述结尾分别是“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先生之于文,可谓宏其中而肆其外矣”、“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使四层意思的节奏显得很整齐分明,语气在流畅中重重叠叠,层层加码,为后面突然的大转折作了有力的铺垫。又如《画记》中述画中之人,不避重复地列举了“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立者十人,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载行且下牵者十人,骑而负者二人……”等三十二种姿态的一百二十三人;
记画中的马,则一一写了二十七种马的姿态,看起来很罗嗦,但读来却娓娓动听,画上各种人、马姿态毕现,各种长短错落、节奏不一的句式以极其繁复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正好令人感受到这是一幅庞大细密、错落参差的宏大图画的布局形式。此外,《送孟东野序》连用三十八个“鸣”,由于句式变化,并不令人感到单调,反而有一种喷涌而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前面提到《祭十二郎文》中写初闻噩耗时心理的一段,句句用语助词收尾,但“也”、“乎”、“耶”的不同语气错落相杂,或感叹或疑问,句子忽长忽短,很真实地表现出感情的激烈的起伏变化。
再次,韩愈极为注意文章的结构布局。他有时以重笔陡然而起、突兀而现,抓住读者目光,然后再转入本题,如《送董邵南序》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起首和《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以“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起首;
有时则从远处迂回而来,如《送区册序》先说阳山的究僻荒寒、文化落后,然后借庄子关于逃世之人闻空谷足音而喜的话转接,写出其时其境中与区册交识的愉快。至于《送孟东野序》则是上述两种类型的结合,文章从“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警句振起后,却不引入孟郊之事,而是从物声说到人声,从人声说到文辞,文辞又是从上古说到有唐,一路惝恍迷离,不着边际。最后寥寥数语归结到孟郊,反观前文,既是作者自身人生感想的抒发,又成为本文正题的铺垫。另外,像《原道》那种抽丝剥笋般的层层推进,《原毁》的正反互映、通篇对比,虽是单纯说理文字,文章的道理也是相通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定情况下,韩愈还有意避免摇曳生姿的文章结构。如《柳宗元墓志铭》写得十分平实,表现出他对这位朋友爱其人格、才华而惜其行事(韩不赞同柳参与永贞革新)、怜其遭遇的心情;《祭十二郎文》也是直抒衷情,不有意为文。但这其实也是对于文章结构的一种精心考虑,即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平实就是最好的结构。
韩文具有各种体式,风格也有所不同,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气势雄大、感情充沛而文字奇崛新颖、句式参差交错、结构开阖变化,前人说它“猖狂恣肆”(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苏洵《上欧阳内翰书》)。当然,韩愈在文章上很用力,“做”的痕迹也是难免的。
当时,韩愈是文坛上的领袖,他不仅自己提出理论,参与实践,而且极力推奖提携文学上的同道,如作《荐士诗》推荐孟郊,写状推荐张籍、樊宗师(《荐张籍状》《荐樊宗师状》),写文为李贺打抱不平(《讳辩》)等。他自己也说交游很广,“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或以事同,或以艺取”(《与崔群书》),李翱则说他“颇亦好贤”,像“秦汉间尚侠行义之一豪隽”(《答韩侍郎书》),因此,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作家集团,他们在诗文两方面都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努力。在诗歌方面取得成就的人不少,散文方面则除了韩愈外,其他人的成就都不大。如李翱以议论文为主,虽结构整饬,却缺乏文采和气势;皇甫湜的散文则比较重视外在语言形式上的奇崛,但情感力度较弱,气势也不够雄大;樊宗师的散文更把韩愈的语言奇崛险怪推向了极端,虽然“词必己出”,但他忽略了语言交流的通则,走向了晦涩艰深。

『陆』 普通党员讲党课的教案哪里有

廉政党课教案

教学主题:拒腐防变,警钟长鸣
教学目的:
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堤坝,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御各种诱惑,经受住得与失,公与私,权与法等方面的考验;增强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加固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自己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动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再上新台阶。
教学内容:
通过对赣南第一贪腐大案---赣州市公路局原局长李国蔚因“三贪”落马案,深刻剖析腐败案件发生的客观原因,深入挖掘腐败分子走上腐化堕落的主观因素。教育党员干部和职工如何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廉洁从政,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这就是要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高尚的理想信念,在生活作风、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中都要严于律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做到廉洁自律。
授课对象:公司全体党员干部、员工
授课地点:会议室
贪腐典型案例剖析
原赣州市公路局长李国蔚贪腐案。李国蔚在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任赣州市公路局局长的2年时间里,贪污赃款共计人民币400多万元、美元11万元、港币5万余元、欧元300元及部分赃物。被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翻开李国蔚的履历,李国蔚是土生土长的赣州人,1956年出生于赣县。从学校毕业后,就进入当时的赣州公路分局工作。从1992年任赣州公路分局副局长之后,李国蔚就青云直上,1995年任抚州公路分局局长,1999年任赣州公路分局局长,2002年6月,李国蔚爬上了赣州市公路局局长的“宝座”。据调查,李国蔚在赣州市公路局担任主要领导期间,凌驾于组织之上,大搞“一言堂”。从项目安排、资金调度到人事任免等重要决策,都由他一人说了算,并从中大量收受贿赂。他对反腐教育异常反感。03年3月赣州市公路局纪委布置了反腐倡廉宣传栏,李国蔚觉得刺眼,仅仅挂了两天,就让人强行撤掉。“三贪”局长李国蔚在被查处后说,“我犯这些事,是因为社会风气不好。查到了我,算我运气不好。”完全放弃了用“廉政”二字自我约束。
二、吸取教训警钟长鸣
李国蔚案特点是,政治上蜕化变质,与党离心离德;经济上贪得无厌,受贿索贿惊人;生活上腐化堕落,糜烂透顶。赣州市纪委书记王萍说,李国蔚的心态道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官场“潜规则”大行其道,党纪国法等显性规则面临严峻挑战。廉政干部被认为没本事,能捞会贪者却被认为有“能耐”,受到查处是运气不好。王萍说,李国蔚之所以走上这条路,从他个人来说,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长期放松思想改造,政治上蜕变。二是凌驾于组织之上,作风专横跋扈。三是无视党纪国法,利令智昏。另外,监管也存在问题,为了团结放弃原则,没有民主气氛、没有原则立场,表面一团和气。腐败就是权力的腐败,腐败的本质特征就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这一点在一些腐败分子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在他们的头脑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已荡然无存,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已被抛到九霄云外,为了满足膨胀的私欲,攫取更多的钱财,甘心被金钱牵着鼻子走,乖乖地为他们服务。最终走向了范罪的深渊,得到了法律的治裁。他从党的干部堕落为彻头彻尾的腐败分子,人民的罪人,并被处以无期徒刑,充分显示了我们党惩治腐败分子的决心,进一步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反腐败的信心。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从李国蔚这典型的反面教员身上汲取深刻教训,自觉地改造世界观、经受住权力、金钱的考验,用实际行动践行“廉洁从政,拒腐防变”。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一手抓推进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党风廉政建设收到了明显效果。但是,目前党内仍有少数党员干部经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丧失党性原则,私欲极度膨胀,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做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严重地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坏了党的形象。为此,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我们组织学习剖析这一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意义十分重大。古人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哀;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三、提高认识加强自律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原则的问题、根本的问题,历来是辨别无产阶级政党和非无产阶级政党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落实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群众利益,而全面弄清根本目的,并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对于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其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实践党的宗旨的自觉性十分重要。
公司在加强党员干部、职工廉政教育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电话、发放意见卡、设置投票箱等各种形式和途径,面向业主和社会广泛征求对公司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有效监督和科学管理,把党风廉政建设置于更大层面、更高标准之中,使我公司廉政建设更加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达到网上有廉政信息、墙上有廉政警示、纸上有廉政宣传、嘴里有廉政提醒、心里有廉政信念的廉政宣传效果,营造了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也是公司更好地发挥服务技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优美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吉房物业党支部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以及市、局的反腐败会议精神,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立足本公司工作实际,把握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政策法规,明确自身工作责任感,积极维护党和群众利益,一切行动听指挥,以高昂的政治热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工作之中,为完成全年工作目标推动公司各项工作的新发展而努力。
廉洁自律是党和人民对党员干部最起码的要求,是党员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道德准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前提。我国自古就有“公生明,廉生威。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的至理明言。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具有更高的认识境界、更多的真诚和更强的自觉性,做到“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切实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强防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当好典范。
一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所有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绝不能被私有化、商品化,用来作为谋取个人、家庭或小团体私利的资本。一切贪官的权力观都是被扭曲的。他们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在他们的眼里,权就是钱,有了权就可以捞钱。他们与一些“大款”打得火热,相互利用,同流合污,“日进万金”。然而最终走向罪恶的深渊。因此,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必须一要干净,二要干事,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心诚意地为群众服务,兢兢业业地为党和国家作贡献,绝不能把自己手中的权力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
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共产党人也有个人的正当利益,但是共产党人奉行“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党和人民利益。在个人利益同党和人民利益出现矛盾不一致时,作为党员,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应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直至个人的一切,党员领导干部如果把个人利益摆到不正确的位置上,甚至颠倒个人利益同党和人民利益的相互关系,搞个人利益至上,那就必然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离立党为公的原则,走向党和人民的反面,必将断送了他们前程和性命。
三是要结合实际,公司班子、各部门和小区服务处要紧紧围绕强化风险岗位权力监督、提升岗位廉能水平,通过“岗位人员自己找、其他岗位人员帮助提、分管领导分别点”的方式,分领导岗位、中层岗位和操作岗位三个层次,从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工作效率和外部环境等方面,积极排查、深入查找,并进行认真分析,扎实开展岗位廉能风险排查,查找岗位廉能风险点,做到及早发现违纪苗头、及早解决违纪问题,把廉能风险化解在初始阶段,切实增强干部职工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参与监督和化解廉能风险的意识,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工作。
四、加强学习坚定信念
党员干部首先要树立学习意识,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认识和对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学习和自学,做到经常性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领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为履行职责奠定坚实的基础。古人云:修身、治国、平天下。始终把“修身”放在第一位,这正是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党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一贯非常重视修身养性、提高人格的重要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予以发展。今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求党员干部做廉洁自律的表率,这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赋予“修身”的新的内容。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做到“四慎”,即“慎独、慎微、慎行、慎交”。通过 典型案例总结经验,剖析原因,吸取教训,始终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崇高的信仰和目的。共产党人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能前仆后继,舍生取义,就能抵制诱惑,拒腐防变。如果背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面临生死考验,则可能贪生怕死,当叛徒;面临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则可能滥用权力,腐败变质。李国蔚案留给人们的惨痛教训是多方面的,但最核心的一条是他们背弃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政治上蜕化变质导致经济和生活上腐败堕落。
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首先要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由之路,真正解决思想入党的问题。只有学好科学理论才能使我们正确而深刻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被各种纷繁复杂的形势所迷惑。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领导干部,在剖析原因时,也都把不注重理论学习放在了第一条,这绝非巧合,二者是地地道道的因果关系。理论上的糊涂就会导致政治上的动摇,政治上的动摇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必然步入岐途。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学习型管理干部,一定要把理论学习作为事业和人生的大事,深入、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真正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使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头脑里,凝刻在自己的心目中,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大堤。其次,要把注重世界观的改造作为强化理想信念的总开关。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对物欲喧嚣、诱惑肆虐的世俗人生,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汲取教训,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像焦裕禄、孔繁森那样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无限忠诚,为了党的事业,为共产主义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次,党员领导干部还必须讲正气,保持革命气节。李国蔚作为典型的腐败分子,也极为恶劣地表现在他的人格品行上。他灵魂肮脏,不顾廉耻,贪权、贪财、借工程招标、人员调动大肆收受贿赂,表现出贪婪的本性。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此为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面对权力、金钱的诱惑,不断培养和弘扬高尚的人格品质,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实现政治坚定性与道德纯洁性、理论学习与人格完善的统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拒腐防变,严以律己,嫉恶如仇,永葆革命气节。
五、严格党纪筑好防腐体系
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纪律,对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实现党的各项任务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党建党几十年来,一直强调和坚决维护党的纪律,同各种违犯纪律现象作斗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其中包括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乱纪活动。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并要求把这一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坚决改变党内存在的纪律松驰和软弱涣散的现象。这些年来,我们党在领导开展的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腐败斗争中,查办了各种类型的违法乱纪案件,处理了一些党员干部,清除了一批腐败分子。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至今仍然有些党员干部对遵纪守法引不起高度重视,有失警觉,以致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我行我素,不以为然。在各种诱惑面前难以自控,明知道有纪律有规定不能做的事情,也去干;结果一害党和国家,二害人民群众,三害自己和家庭,因此必须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纪律和法制教育,从严治党,严肃执纪,确保党员干部严格自律拒腐防变。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是全党的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对整个党组织和党员都起着规范的作用,中纪委颁发《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就是我们每位党员必须遵守的又一纪律行为准则,一切违犯纪律的行为,都要受到严格追究,违犯国法的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几十年党的历史实践证明,把党建设好,没有纪律不行;有了纪律,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和执行也不行。只有建立在自觉性基础上且十分严格的纪律,才能使党具有钢铁般意志,形成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战斗力量,完成其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当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既要坚决查办违法违纪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继续保持惩治腐败工作力度,又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首先,着力抓好教育制度建设,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约束力。公司一贯坚持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讲廉政党课等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民主测评制度》、《职工年度考核制度》、《部门、小区量化考核制度》、《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党支部目标考核制度》,把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公司目标考核、支部目标考核、中层干部考核、职工年度考核和部门、小区任量化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创先争优活动,“每月之星”优秀员工评选活动,通过职工、业主的评议,评选出业绩优良、道德高尚的优秀员工。并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挂钩,对违规违纪一票否决。建立健全党性定期分析、反腐倡廉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制度,建立干部党员培训、流动党员教育制度,研究制定贯穿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全过程的反腐倡廉教育实施办法。其次,着力抓好监督制度建设,增强反腐倡廉监督的约束力。按照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要求,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认真落实加强对党政正职监督的办法,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岗位、重要职能、重要事项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第三,着力抓好预防制度建设,增强预防腐败工作的约束力。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抓好预防腐败制度建设。坚持把预防腐败的要求落实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各个环节,形成一套有效的预防腐败制度。
通过廉政党课学习,我们全体党员要清楚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也决定着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公司全体党员干部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做到清政、勤政、廉政,让党纪国法的警钟在耳边、在心中时刻敲响、长鸣。

吉房物业党支部 涂
2012.7.6

『柒』 马说初中二年级教案和译文

《马说》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 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
3.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过程】
一.回忆“唐宋八大家”,由此引入介绍韩愈。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又一引题:贾岛的推敲故事联系到韩愈,文名显著。
2.为什么韩愈会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教师介绍:韩愈历来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第一个冲在最前线的战士会受到最高的赞美。在历经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内容脱离了实用的立场,而只是趋于声律和辞藻的华美。文学的真正改革不得不有待于唐代了,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攻击六朝的文风在建设着实用的散文运动。而韩愈和柳宗元正是以文学创作作为自己改革的有利武器。
※“韩愈在当日对于根深蒂固的骈文阵线的宣战,新散文的建立,确有一种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学发展史》)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摘自《辞海》“韩愈”条)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文人。他不仅大力称赞比他年长的孟郊,还奖拔比他年轻的贾岛,又鼓励李贺这位天才诗人,并为他因避父讳而不得参加科举而大声疾呼;此外,他还与皇甫湜、卢仝、樊宗师、刘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这样,他与他周围的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并以他本人为主将,掀起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新诗潮。”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

3.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韩愈的文章是如何体现他的“文道结合”的理论主张的。
4.出示课题。
二.解释全文的字词含义,掌握生字生词的拼音。
三.从字词过渡到内容含义:

四.介绍韩愈写作的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枣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五.点出全文的寓意,明白文章的“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1.如何“托物寓意”?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司马者比喻“不认识人才或埋没人才的人”。
2.作者在文中反映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为了要提出一个怎样的现实问题?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
3.这是一篇“说”,你读完后,认为它属于哪一种文体?(议论文)
4.为了达到议论论点的目的,作者用了一种什么论证方法?(比喻)
用了比喻论证的好处有:
【关于韩愈的资料】
□《新唐书·列传一百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改都官员外郎,即拜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曰:……
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 初,宪宗将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诸军按视。及还,且言贼可灭,与宰相议不合。愈亦奏言:…… 执政不喜。会有人诋愈在江陵时为裴均所厚,均子锷素无状,愈为文章,字命锷谤语嚣暴,由是改太子右庶子。及度以宰相节度彰义军,宣慰淮西,奏愈行军司马。愈请乘遽先入汴,说韩弘使叶力。元济平,迁刑部侍郎。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呗,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曰:……
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感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曰:……
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且内移。”乃改袁州刺史。初,愈至潮州,问民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日,愈自往视之,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曰:…… 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禁其为隶。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佑皆大镇。此尔军所其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讠雚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转吏部侍郎。
时宰相李逢吉恶李绅,欲逐之,遂以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诏不台参,而除绅中丞。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兵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卒,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郑丧,为服期以报。
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原性》、《师说》等数十篇,皆奥衍闳深,与孟轲、扬雄相表里而佐佑《六经》云?至它文,造端置辞,要为不袭蹈前人者。然惟愈为之,沛然若有余,至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湜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
所谓“古文”的复兴,有赖于韩愈的出现。而说到韩愈,则必须看到他的多面性。一方面,韩愈具有积极维护封建专制和儒家“道统”的热情,而另一方面,韩愈又是一个个性很强、自我表现欲很强的人。在他的怪怪奇奇、汪洋纵肆的诗歌中,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他的不甘凡庸、喜好张扬外露的气质,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芍药歌》)这一类自我描述,更不是拘谨敛束的形象。甚至,他以上追孟子、继承道统自命,也可以说是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共同表现。所以,当韩愈投入古文复兴运动时,他的态度与前人实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复兴儒学为核心宗旨的基本立场上,他确是继承了前人;但他的整个散文理论,特别在变革文风、推进创作方面,却增添了许多新的和更为合理的内容。而古文运动获成功,不仅由于他的理论,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写出了许多富于个性、才力和创造性的佳作,从实践上重新奠定了散体文的文学地位。同时,他大力提倡与呼吁文体改革,团结了一批撰写散体文的作家,使散体文创作形成了一股较大的文学潮流。
《旧唐书·韩愈传》说:“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其中,独孤及对韩愈的影响应该是间接的,因为大历十二年独孤及去世时,韩愈才十岁。但梁肃对韩愈却有直接影响。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中曾说到过梁肃对自己及朋友的提携,《唐摭言》还记载韩愈、李观、李绛、崔群在梁肃处游学,三年未得见面,而一见之下,梁肃大为称赏,于是十分推奖他们的文章。这可能是后人杜撰的故事,但韩愈接受了梁肃的散文理论,则无可怀疑。不过,韩愈的古文理论绝不是简单地抄袭或因循前人的见解,它的实际内容要丰富得多。
第一,韩愈主张写散文“宜师古圣贤人”(《答刘正夫》),但学习古文,并不因为“其句读不类于今”,而是“学古道则欲兼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也就是说,学古文根本上是为了学习“道”。表面看来,这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等人的思想并没有区别,但是,萧颖士等人所说的“道”只是指伦常教化、道德规范,即儒家学说中的外在伦理规范,而韩愈所说的“道”则兼指(有时偏重)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他在《三器论》中曾说过,“不务修其诚于内,而务其盛饰于外,匹夫之不可”,在《答尉迟生书》中又说过,“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故君子慎其实”,并反复强调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的论点(《答侯生问论语书》),显然他是吸取了孟子学说的精神,把内在精神看得很重的。所以,他很重视“气”的作用,认为文章的好与坏,就决定于这种精神性的“气”充实与否。
他曾借孟子的话说明,如果人格高尚、志趣充实,文章也会充实,而“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同上)。《答李翊书》中又说: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与言犹是也。
这当然不是韩愈的发明,但是,韩愈再次提出这些见解却有两重意义:一是他把“文本于道”从外在礼法规范、道德信条对文学的制约转化为人的内在人格修养对文学内容的决定。尽管韩愈所要求的人格修养与内在精神总体上并不与儒家礼法相冲突,但它毕竟使文学趋向自觉的表现而不是被动的诠释。二是韩愈肯定了内在精神与人格修养中情感的地位。
所谓“气”,也包括了“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送高闲上人序》)、“愁思之声”、“穷苦之言”(《荆潭唱和诗序》)等等“不平有动于心”的个人情感活动及其在各种艺术中的表现。这说明韩愈讲“文以明道”仍是有较大包容性的,它并不排斥、甚至赞许强烈的喜怒哀乐之情的存在。
第二,学习古人的散文体格,主要应该学习古人“词必己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而不是简单地模拟古文。骈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好用典故,而缺乏创造力的作者便把一些烂熟的套话翻来复去地镶嵌在文中,既无真情实感,又无新鲜的语言。针对这种缺陷而提倡散文的韩愈,便把“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看得很重。虽然他也很重视从古人的作品中学习语言,如《进学解》中曾历数“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但他并不是停留在这些古文的技巧和语言上。在《答李翊书》中,他说自己学文,开始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但这时并不能“唯陈言之务去”。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渐渐有了心得,于是“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最后,对古人之言“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养气守醇,才到了化境,可以自如地写自己的话、自己的心了。可见,韩愈要求的,乃是“师其意不师其辞”的学习古文方法和“自树立,不因循”(《答刘正夫书》)的文章语言风格。而实际上他对前代文章的借鉴吸收,范围是很广泛的,其中也包括骈文的成分。
在主张“文以明道”的同时也承认作者个人的内在情感在散文中表现的合理性,在主张“师古人”的同时又强调语言的创新和风格的个性化,这是韩愈散文理论的精华所在。但是,个人内在情感与个性的表现与“道”的要求,并不是很容易统一的,而常常会出现矛盾。面对这种矛盾,韩愈在理论上还是把“道”放在首位。他一方面承认人的内在情感是文学创作成败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又试图把这些感情尽可能纳入合乎封建伦常的规范中。他说他自己的“道”,乃是“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重答张籍书》),自己的“文”是“歌颂尧舜之道”的文,内容“皆约六经之旨”,虽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以求知于天下”,但也决“不悖于教化,妖淫谀佞诪张之说无所出于其中”(《上宰相书》)。总之,“道”对个性对情感的宽容,还是有限度的。
至于韩愈本人的创作,又比他的理论更能反映出他作为文学家的气质。其中虽然有大量论“道”言“性”的作品,如《原道》、《读荀子》等,但也有许多既出于真情,又刻意追求艺术性的文学作品。所以,当时人裴度说他“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以为戏”(《寄李翱书》),后来人说他“徒语人以其辞”(王安石《上人书》)、“第文人耳”(宋释契嵩《非韩》)、“以为文人则有余,以为知道则不足”(张耒《韩愈论》),尤其是南宋大儒朱熹,更指责他“裂道与文以为两物”(《读唐志》),都看到了他在追求“道”与追求“文”之间的脱节现象,看到了他对文学性的兴趣往往超过了对政治伦理的兴趣这一事实。但是,这恰恰是韩愈在文学创作中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在创作实践中,他既投入了丰富的情感,又运用了很高的语言技巧,因而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
韩愈的《原道》、《原毁》、《师说》、《争臣论》等说理文结构严谨,重视行文的气势和逻辑,过去很受一般古文家的称赏,但文学价值并不高。倒是一些议论性的短文,带着充沛的感情,写得真挚动人。如《送孟东野序》为孟郊鸣不平,激动地发泄着对时代与社会埋没人才现象的一腔怨气;《送董邵南序》则借安慰因“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而只好去燕赵谋事的董邵南,抒发对才士沉沦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
而《送李愿归盘谷序》则借赞美退隐者的清高,斥责那些“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的小人的卑劣行径,蕴含了下层文人在社会压抑下一种急于宣泄的“不平之气”。此外,还有一些近乎寓言的杂感,则锐利尖刻、生动形象,往往一针见血,而又不动声色。
如《杂说一·说龙》、《杂说四·说马》、《获麟解》等,都是借龙、马、麟等动物的遭遇来写人的,在这些杂感中往往包含了韩愈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或穷愁寂寞的叹息。如著名的《说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在韩愈的散文中,悼念其侄韩老成的《祭十二郎文》尤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哀吊之文前人多用骈体或四言韵文写作,在整齐的格式中求得一种庄肃之感。而此文全无格式、套语,而且不像韩愈其他文章那样讲究结构。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身之未老而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之辛酸悲恸;中间一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切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体文相对于骈体文的优长。
韩愈的记叙文中,如《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等,叙事中或加渲染,或杂谐谑,也写得很生动传神。像《张中丞传后序》写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援,而贺兰进明出于妒忌,按兵不动,反而设宴以笼络南霁云,这时,韩愈以浓笔重彩写道: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之泣下。
下面,接着又加上一节:
(南霁云)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这两段,在刻画南霁云忠勇坚贞品格的同时,把南霁云刚烈的个性也凸现出来了。在《石鼎联句诗序》中,韩愈充分运用欲擒故纵、借外现内的方法,描写才智过人的道士轩辕弥明与刘师服、侯喜二人联诗的戏剧性过程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他先写道士的貌不惊人,“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喉中又作楚语”,因而反衬出侯喜等人“视之若无人”的高傲似乎合情合理。但当应弥明之请而联诗后,这种心理上的高傲就开始发生变化:一开始听到写诗,刘师服便“大喜,即援笔题其首两句”,侯喜也当仁不让,“踊跃,即缀其下”,道士却一面“袖手竦肩,倚北墙坐”,一面高吟两句“龙头缩菌蠢,豕腹涨彭亨”,机带双敲,诡谲中暗含讥刺,两人便惊住了;但他们心中仍然不服,还想倚多取胜,“声鸣益悲,操笔欲书,将下复止,竟亦不能奇”,道士则“应之如响,皆颖脱含讥讽”。
直到三更,两人心理上已彻底被击溃,而道士“又唱出四十字”,这时两人“大惧,皆起立床下拜”,道士却已“倚墙睡,鼻息如雷鸣”。这篇文字如同小说,把两个文人酸文假醋的模样、前倨后恭的心理和道士不拘小节、放荡机智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
纵观韩愈的散文创作,其艺术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韩愈很注意语汇的创新。骈文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语言陈旧、套路滥熟、好用典故,而他从前人的语汇中推陈出新,从当时的口语中提炼新词,创造出不少新颖的语汇,使文章常常闪现出妙语警句,增添了不少生气。像《送穷文》中的“面目可憎”、“垂头丧气”,《进学解》中的“动辄得咎”、“佶屈聱牙”、“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原道》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送孟东野序》中的“不平则鸣”,《应科目时与人书》中的“俯首帖耳”、“摇尾乞怜”等,都是沿用至今、鲜明生动的词语。此外,韩愈还一反骈文好用华丽词藻的习惯,采摭一些不为人所用或刺激性很强的词汇,如《送穷文》写鬼“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石鼎联句诗序》写人“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进学解》写治学“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送廖道士序》写山气“蜿蟮扶舆,磅礴而郁积”,看起来未必美,但极其生动传神。当然有时韩愈也不免矫枉过正,用一些冷僻生涩的文字,使文章佶屈聱牙,拗口难通。
其次,韩愈很注重句式的设计。骈文的句式,固然整齐合拍、音节响亮,但缺少变化,气势较弱,韩愈的散文,则极善于交错运用各种重复句、排比句、对仗句,来增加文章的变化与气势,发挥散文句子可长可短的优势,弥补散文缺乏音乐美和节奏感的缺陷。如《进学解》第二段论先生的学业、儒道、文章、为人,四层叙述结尾分别是“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先生之于文,可谓宏其中而肆其外矣”、“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使四层意思的节奏显得很整齐分明,语气在流畅中重重叠叠,层层加码,为后面突然的大转折作了有力的铺垫。又如《画记》中述画中之人,不避重复地列举了“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立者十人,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载行且下牵者十人,骑而负者二人……”等三十二种姿态的一百二十三人;
记画中的马,则一一写了二十七种马的姿态,看起来很罗嗦,但读来却娓娓动听,画上各种人、马姿态毕现,各种长短错落、节奏不一的句式以极其繁复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正好令人感受到这是一幅庞大细密、错落参差的宏大图画的布局形式。此外,《送孟东野序》连用三十八个“鸣”,由于句式变化,并不令人感到单调,反而有一种喷涌而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前面提到《祭十二郎文》中写初闻噩耗时心理的一段,句句用语助词收尾,但“也”、“乎”、“耶”的不同语气错落相杂,或感叹或疑问,句子忽长忽短,很真实地表现出感情的激烈的起伏变化。
再次,韩愈极为注意文章的结构布局。他有时以重笔陡然而起、突兀而现,抓住读者目光,然后再转入本题,如《送董邵南序》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起首和《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以“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起首;
有时则从远处迂回而来,如《送区册序》先说阳山的究僻荒寒、文化落后,然后借庄子关于逃世之人闻空谷足音而喜的话转接,写出其时其境中与区册交识的愉快。至于《送孟东野序》则是上述两种类型的结合,文章从“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警句振起后,却不引入孟郊之事,而是从物声说到人声,从人声说到文辞,文辞又是从上古说到有唐,一路惝恍迷离,不着边际。最后寥寥数语归结到孟郊,反观前文,既是作者自身人生感想的抒发,又成为本文正题的铺垫。另外,像《原道》那种抽丝剥笋般的层层推进,《原毁》的正反互映、通篇对比,虽是单纯说理文字,文章的道理也是相通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定情况下,韩愈还有意避免摇曳生姿的文章结构。如《柳宗元墓志铭》写得十分平实,表现出他对这位朋友爱其人格、才华而惜其行事(韩不赞同柳参与永贞革新)、怜其遭遇的心情;《祭十二郎文》也是直抒衷情,不有意为文。但这其实也是对于文章结构的一种精心考虑,即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平实就是最好的结构。
韩文具有各种体式,风格也有所不同,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气势雄大、感情充沛而文字奇崛新颖、句式参差交错、结构开阖变化,前人说它“猖狂恣肆”(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苏洵《上欧阳内翰书》)。当然,韩愈在文章上很用力,“做”的痕迹也是难免的。
当时,韩愈是文坛上的领袖,他不仅自己提出理论,参与实践,而且极力推奖提携文学上的同道,如作《荐士诗》推荐孟郊,写状推荐张籍、樊宗师(《荐张籍状》《荐樊宗师状》),写文为李贺打抱不平(《讳辩》)等。他自己也说交游很广,“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或以事同,或以艺取”(《与崔群书》),李翱则说他“颇亦好贤”,像“秦汉间尚侠行义之一豪隽”(《答韩侍郎书》),因此,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作家集团,他们在诗文两方面都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努力。在诗歌方面取得成就的人不少,散文方面则除了韩愈外,其他人的成就都不大。如李翱以议论文为主,虽结构整饬,却缺乏文采和气势;皇甫湜的散文则比较重视外在语言形式上的奇崛,但情感力度较弱,气势也不够雄大;樊宗师的散文更把韩愈的语言奇崛险怪推向了极端,虽然“词必己出”,但他忽略了语言交流的通则,走向了晦涩艰深。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捌』 我想要语文出版社版的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全教案资料 ,谢谢!

、《论语》六则
一、字音
不亦说乎 (yuè)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 (dài)敏而好学(hào) 默而识之(zhì) 诲人不倦(huì)
谥号(shì)谓(wèi) 哉(zāi) 焉(yān) 亦(yì)
二、词 语
文章中的“而”字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下列“而”字的意思为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意思为然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意思为但,却
(3)敏而好学(表并列)意思为而且
(4)温故而知新(表顺接)意思为然后、并且
(5)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意思为但、却
(6)择其善者而从之(表承接)意思为然后
三、孔子及《论语》介绍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我国最早的语录体的散文集。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体例主要有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3)四书五经是指哪些著作

(3)四书五经是指哪些著作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通假字
不亦说乎 “ 说”通“悦” 愉快,高兴
学而不思则罔 “ 罔”通“惘” 迷惑不解
五、归纳
(1)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3)相关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亦乐乎 学而不厌
22、《世说新语》二则
刘义庆
一、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笔记体小说集。
二、字音词义见课文注脚
23、伤仲永
王安石
一、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卒谥号为“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重点词句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于是)就向邻居借笔墨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的意思是要奉养父母、团结族人。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马上就能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鉴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仲永五岁能作诗感到惊奇,渐渐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来对待,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的名声相称了。
特殊句式一、省略句:(括号内粗体字为句子省略的部分)
①不使(之)学 ②令(之)作诗 ③受之(于)天也 ④(余)还自扬州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已经和普通人一样了或者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然:……的样子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方仲永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普通人,就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9.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10.还自扬州(倒装句)
现代语序:自扬州还(状语后置)
三、仲永的三个阶段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幼年)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
③泯然众人矣。(青年,今)
四、题目理解
“伤”,是“为......感到哀伤”的意思[意动用法]。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五、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得人令人感到痛惜的人,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虚词用法
虚词“之”

1、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2、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3、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
4、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5、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仲永的诗。
6、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
7、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
8、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9、受之天——代词,通悟。
10、受之人——兼词,之于。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1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1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1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被。
七、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2、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渐渐用宾客之礼对待...,名词作动词。
3、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名词作动词。
4、伤仲永——哀伤,惋惜,形容词作动词。为…感到惋惜。

24、木兰诗
一、作品简介: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二、字词句
1、字音: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霍霍〔huò〕可汗〔kè hán〕 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
2、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②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火:通“伙”,伙伴。
3、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例: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例: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例: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4、一词多义:
市:a.集市,例:东市买骏马; b.买,例: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 a.买(东西),例:东市买骏马; b.雇,租,例: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例:愿为市鞍马; b希望,例:愿驰千里足。
5、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成语:
【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磨刀霍霍】: 现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6、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三、《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
木兰是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她是人民理想的化身,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25 、诗五首
一、作者简介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李商隐:李商隐,男,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郑谷: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二、 有关诗人的别称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5、温八叉--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16、郑鹧鸪--郑谷 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17、崔鸳鸯--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18、诗神--苏轼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26、卖油翁
欧阳修
一、字音
陈康肃sù 尧咨yáo zī 自矜jīn 家圃pǔ 睨nì之 矢shǐ 颔hàn之 忿fèn然 杓sháo 酌zhuó 沥lì
二、词义
自矜:自夸。 睨:斜着眼睛看。
但微颔之:只是微微地点点头。但,只是;颔,点头。
笑而遣之:笑着打发他(卖油翁)走。

三、通假字 “杓”通“勺”

四、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意即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为文以韩愈为宗,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为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全集》。
五、本文揭示的道理
这是一篇写事明理的记叙文,记叙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六、补充文学常识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
(韩柳三苏欧阳修,安石曾巩八大家。)
2、诗人居士、字、号归纳

李 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白居易,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苏 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欧阳修, 号醉翁, 号六一居士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范成大,字致能, 号石湖居士

杜甫号少陵野老
李商隐号玉溪生
文天祥号文山
辛弃疾号稼轩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关汉卿号已斋叟
吴承恩号射阳山人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于谦,号节庵
宋濂 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
陶渊明(五柳先生)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
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
27、三 峡
郦道元
一、 字音
阙 quē处 重岩叠嶂 zhàng 曦 xī月 襄xiāng陵 líng 沿溯 sù 素湍 tuān
绝献yǎn 飞漱shù 属引zhǔ
二、 词义(见课文脚注)
三、 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zhuō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确详细的地图。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
四、 三峡简介
(1) 、三峡位置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画廊,全长 192 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
(2) 、最早提出三峡工程是谁?
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兴建三峡工程的设想。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改善三峡航道、开发三峡水能资源的设想:“以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3)三峡大坝工程简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因位于长江干流三峡河段而得名。三峡河段全长约两百公里,上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下迄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选定的坝址位于西陵峡中的三斗坪镇。坝址地质条件优越,基岩为完整坚硬的花岗岩,地形条件也有利于布置枢纽建筑物和施工场地,是一个理想的高坝坝址。
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正式开工。
三峡大坝工程的建设时间表: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到 2009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
五、有关三峡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李白《早发白帝城》
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苏辙《巫山赋》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苏轼《新滩》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 民谚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 -------郭沫若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9、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峡容一苇。 白居易 --《出入峡有感》
10、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毛泽东
28、古文二则
一、字音
蔡勉旃zhān 清稗bài类钞 徐珂kē 蔡璘lín 券quàn 亡wú何 愕è然 卒zú 辇niǎn 膺yīng 懋mào 傅fù 婺wù源
二、词义
重点字词
(1)通假字
亡何(通“无”,没有)
(2)词类活用
①重责诺(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②且父未尝语我(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③卒辇而致之(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装运。)
④乃能言(名词作动词,说话。)
关于诚信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有诚故信,无私故威。 ——(宋)张载
至诚则金石开。 ——恽代英
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陶行知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
仁慈和诚实,不仅提高了人的品格,也升高了国家的国格。 ——(美)华盛顿
谚语: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③大丈夫,一言九鼎。 ④人无信不立。

29、陌上桑
一、作品简介
《陌上桑》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南朝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也收载了该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
二、字音
隅(yú) 敷(fū) 笼系(jì) 倭(wo) 堕(ò) 髻(jì) 缃(xiāng) 绮(qǐ) 襦(rú) 捋(lǚ) 髭(zī)须 著帩头(zhuó qiào) 踟蹰(chí chú)姝(shū)
宁可(nìng)不(fǒu)千余骑(jì) 骊(lí) 鬑鬑(lián)趋(qū)
三、词语
【古今异义】
1.但坐观罗敷(坐),古义;因为。今义;坐下。
2.使君谢罗敷(谢),古义;请问。今义;感谢,道谢。
【词类活用】
1.罗敷喜蚕桑(蚕桑),{名次作动词;“采桑养蚕”}
2.青丝为笼系(系),{动词作名词;“络绳”}
四、古代美女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30、诗五首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因为字数限制,所以只能发下六七单元,如果需要前面现代文的,请留下邮箱,我尽快发给你哈。

『玖』 在社区开展的学习培训活动有哪些

社区党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1、征集建议。
2、根据群众参与度保留节目。
3、保留节目除了表彰、奉献等活动外,可以试今年开展活动的群众参与程度和群众好评度进行确定。

-------------------------
社区党委可以组织党员开展哪些活动策划书

征 集 建 议
根据群众参与度保留节目
保留节目除了表彰、奉献等活动外,可以试今年开展活动的群众参与程度和群众好评度进行确定。[详细]

开展“身边党员集中履诺周”活动
建议党员节日党员承诺工作相结合,开展“身边党员集中履诺周”活动。[详细]

有南湖特色的党员关爱形式
党员节作为有南湖特色的党员关爱形式,应该长期坚持,内容与形式与时俱进。[详细]

举办一次党史图片展
举办一次党史图片展。分诞生、成长、夺取政权、改革开放成果等章节,展示我党一路走来的光辉旅程![详细]

开展“再走红色之旅,重温峥嵘岁月”活动
组织党员以南湖红船为启航点,探访井岗山延安等革命胜地,缅怀先烈,鼓舞干劲。[详细]

放假半天
放假半天!集中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文娱演出,将建党日活动推向高潮。[详细]

捐赠书籍
由各支部向每一位党员赠送我党在战争年代艰苦奋战题材的书籍,为联系村、社区捐赠一批反映我党光辉历程的书籍。[详细]

赠送生日贺卡
赠送生日贺卡,火红的封面,闪闪发光的党徽,打开这样一个特殊的贺卡,里面洋溢着热情的政治生日贺词。[详细]

开展党员基层共建活动
党的生日结合“五型机关”创建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开展党员到结对村、社区或党建联系点过党的生日活动。[详细]

建设文化主题公园
节日需要热烈喜庆氛围,需要群众的热情参与。以党的80多年来的成长经历,党的领导人各个时期相关的名人趣事为主题。[详细]

创建“中国共产党党建高峰论坛”
在党员的节日构建中设置“党建高峰论坛”,聘请国内外党校理论学者或者资深学者参与交流讨论。[详细]

进行专题谈话
进行专题谈话。在党员过“政治生日”时,由支部书记与党员谈话,了解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详细]

建立党员“政治生日”册
建立党员“政治生日”册,将党员名单按入党日期排出“政政治生日”序列。[详细]

党员文艺汇演
节日不仅要有形式,也要有内涵。我们可以通过举行党员文艺汇演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大家感受到党员的风貌。[详细]

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作为我区旅游开发的重点,应当突出红色和绿色的有机结合,即要把南湖红船作为一个红色亮点。[详细]

开展多种形式的“党的生日”联欢
如青年党员联谊活动,中老年党员联谊活动等,为全区党员之间的交流互通搭建平台。[详细]

开展活力庆7.1,运动度节日活动
组织开展如羽毛球、网球等对抗性的体育运动,1927年共产党员挥洒满腔热血建党,当代共产党员挥洒热汗度过党的生日。[详细]

开展7.1爱心一日捐活动
开展7.1爱心一日捐活动。以 7或7的倍数为额度进行爱心捐款活动。[详细]

举办“红色派对”
举办“红色派对”,发放“红包”——节日贺卡、纪念徽章、健身用品、休闲礼品等。[详细]

创意规划党的诞生地系列活动项目
成立专家团队,创意规划党的诞生地系列活动项目,与电视媒体合作,外景设置“红色革命之旅”大型冲关“七•一”主题节目。[详细]

到人民英雄园悼念革命先烈
“饮水不忘挖井人”,在党的生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组织党员到人民英雄园悼念革命先烈。[详细]

党员志愿者活动
制订相应工作方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党员志愿者活动,争取把我区党员志愿者队伍打造成一张响亮的名片。[详细]

网上留言或者短信征集作为党员的骄傲
使党员能够深切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的自豪感,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详细]

党员奉献总结日
要“党员奉献、群众参与”为目标,要把党的生日打造成党员思想汇报日、党员奉献总结日、群众工作评价日。[详细]

开展“我入党的日子”征文活动
通过征文活动,使党员重温自己入党时的点点滴滴,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畅谈自己入党时的感受。[详细]

为生活困难党员送节日礼
建议党员干部到各村、社区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和老党员,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和粮、油等慰问品。[详细]

大力组织宣传
激励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深入挖掘典型,采取多种举措,及时对各类活动进行宣传,提升知名度。[详细]

认真搞好策划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严密组织,精心策划,将内在的活动实质转化为有生命力的宣传载体,让人在实地参观。[详细]

深刻挖掘内涵
深度挖掘活动的精神实质,要像提炼“红船精神”那样,统一制作较为权威的宣传画册或电视专题片,形成宣传合力。[详细]

科学发展我先行
可参照各类纪念日活动的做法,每年设计一个主题词,今年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详细]

“红色七月”主题实践活动
主题目标设计,可放在凝聚精气神,打造团队精神;传递党的温暖;追昔抚今谈信仰,重塑新时期党员形象等方面。[详细]

开展一次培训
党组织不能只限于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也要组织已入党的同志的培训,力争在一届内使全体党员培训一次。[详细]

开展一次活动
即每个党的生日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活动,即要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开展相关的活动。[详细]

强化一个意识
即通过每年党的生日的庆祝活动,不断强化每个党员的意识,不忘自己是名中共党员,不忘党的宗旨。[详细]

建党积极分子座谈会
召开一次建党积极分子座谈会,通过座谈,增强建党积极分子坚信党的信念。座谈会围绕对党的信念、入党动机。[详细]

读一本好书
为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全区党员结合自己本职工作,选读一本书,进行精读。[详细]

开展一次走访慰问全区老党员老干部活动
主要党政领导逐户走访看望全区的老党员、老干部和生活困难党员同志,送去节日问候。[详细]

开展一次主题实践活动
结合“创业、创新、创优”三创活动,开展“送温暖、送法律、送文化、送健康”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开展送科技下乡。[详细]

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
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紧密联系全区“招商引资攻艰年、转型升级推进年和城乡统筹突破年”的主题活动。[详细]

组织一次党员座谈会、忆党恩活动
全区各镇、街道及区级部门党(总)支部组织一次党员座谈会,党员结合各自成长历史,忆党恩,借以增进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详细]

开展一次学习参观活动
利用我市革命遗址资源多,历史内容丰富的优势,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开展迎“七一” 学习参观活动。[详细]

开设“南湖党员活动角”
依托南湖革命胜地在七一广场等地开设“南湖党员活动角”,可开展革命游历史知识竟猜、趣味性游园、志愿服务等活动。[详细]

开展“了解历史、解剖自己”党史论坛活动
通过各种形式(培训、讲座、演讲、征文、竞赛、参观、拓展、文艺等活动)在党员中开展我党成长历程知识的学习。[详细]

党员感恩日
7月1日全体党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插上一面党旗,以此来感谢中国共产党成为我们个为党员学习工作生活的坚强后盾。[详细]

开展“七个一”活动
在“七一”期间开展“七个一”活动:开展一次党性教育,结合全区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详细]

党建工作“回头看”活动
开展党建工作“回头看”活动。每个党员对照年初党建工作的要求,对半年来党建工作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经验。[详细]

南湖区庆“七•一”系列活动
举办南湖区庆“七·一”系列活动:一是组织广大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精心编排节目,讴歌党的光辉历程。[详细]

组织上门服务队伍和设立集中服务点
各级党组织结合自身行业、岗位特点,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为基准,组织上门服务队伍和设立集中服务点。[详细]

实地考察嘉兴水质
我认为在党的生日到来之际,广大共产党员要实地考察嘉兴水质,深刻认识到水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的紧迫性。[详细]

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
以基层党委为单位,组织全体党员。举重一次有一定规模声势的 “国旗在革命圣地升起,党旗在我心中飘扬”升旗仪式。[详细]

开展一次组织生活
以基层支部为单位,向全体党员赠送入党日纪念卡,寄语祝福送上党组织关爱。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一次支部组织生活。[详细]

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可以为身边同事、为社区邻居、为亲朋好友甚至至亲家人,不管熟悉和不熟悉,力所能及向周边传达友爱和微笑。[详细]

瞻仰“红船”, 上“水上党课”
每年“七一”前后,区级机关各部门党组织分批组织全体党员和入学积极分子参观党的一大会址纪念馆,瞻仰“红船”。[详细]

齐聚区府广场举行升国旗仪式、合唱革命歌曲
“七一”和“十一”当天,建议区委组织部组织各部门全体党员和入学积极分子齐聚区政府南门广场,举行升旗仪式。[详细]

公布招待费开支列排名榜
“七一”当天,建议在区府A楼大厅醒目位置,由区审计局和区纪委监察局联合公布半年来各部门招待费开支情况,列出排名榜。[详细]

老党员座谈会
在党的“7.1”生日前夕召开一次老党员座谈会。内容:回顾党史,自己当年入党和积极工作要求进步的历史。[详细]

表彰先进事迹
表彰党员中的先进事迹,学先进,促提高。[详细]

革命圣地生活
在建党88周年之际,组织党员到革命圣地去过一次特别的组织生活。[详细]

听老党员讲那过去的故事
嘉兴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勇争先,取得了光辉成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儿女前来南湖创新创业。[详细]

红色景观开放日
除了南湖红船,嘉兴还有很多与红色历史相关的人文景观和纪念遗址,例如沈钧儒故居、朱生豪故居、金九避难处等等。[详细]

“迎七一、真情颂党恩”歌咏比赛
开展“迎七一、真情颂党恩”歌咏比赛,在党员的节日里,让我们的老党员、新党员重温中共共产党88年来的风雨历程。[详细]

观看革命老片
组织全体党员观看革命老片,特别是党88周年来的风雨历程纪录片。[详细]

红色短信编写评选大赛
通过红色短信编写大赛,可以使得党员们为编写短信而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党史等等一系列理论知识及历史知识。[详细]

乘座南湖新区免费观光巴士
南湖区新开通二条南湖新区免费观光巴士,为了向全市(区)广大党员、群众宣传、推荐南湖区近年来的建设和发展的成就。[详细]

参加文体活动
作为党的节日,必须组织全体党员参与,以支部为单位,开展适合每位党员参加、既丰富多彩又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详细]

走访、慰问、召开座谈会
作为党组织,要在党的节日期间,通过走访、慰问、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共产党员的心声,关爱困难党员。[详细]

组织和发现新嘉兴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通过组织和发现新嘉兴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嘉兴人在我市的数量逐年增加,在不同岗位上为推动嘉兴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详细]

党性教育
树立、表彰一批典型或利用发展一批党员,开展一次党性教育。[详细]

集中公益活动
开展一次集中公益活动。首先由一名党员在中学或小学开展一次党课教育, 然后开展一次集中捡拾白色垃圾活动。[详细]

老干部党员与年轻干部党员结对
开展一次老干部党员与年轻干部党员结对,在工作上给予帮助,老干部多教年轻干部学习处事经验,以便提高工作效率。[详细]

创业党员与贫困党员结对
创业党员与贫困党员结对,双方多联系、多走动。学习与传授各类技术,帮助脱贫致富,再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详细]

老党员慰问活动
开展一次党龄50周年老党员慰问活动。[详细]

组织党员座谈会
由社区党总支组织组织党员座谈会,党员结合自己的成长历史,谈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详细]

出宣传板报
出一期宣传板报。 主题:庆祝建党86周年,展示党86周年带领全国人民走过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详细]

党员电教展播活动
深入挖掘和宣传报道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加强正面引导,教育党员,扎扎实实开展好庆“七一”党员电教展播活动。[详细]

党员义工
党员义工到社区义务劳动。内容:打扫街道、清理花圃、草坪杂物等。[详细]

党支委民主生活会
在领导干部中开展学习与自查,。以找一找自身的不足与差距;表一表在今后工作中要如何发挥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主题活动。[详细]

“红船时代先锋”系列报道
开展以“红船时代先锋”为主题的宣传报道,对党员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整改提高、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宣传报道。[详细]

党员睦邻节活动
举办一系列的党员睦邻节活动。党员的面积分布比较广,大家在一起的活动时间比较少,可以进行一定的比赛等活动。[详细]

“再回红船”集体活动
举办一次集体的会活动,活动名称为:"再回红船",主要是以回到1921已党刚刚成立的地方,让党员同志知道党的艰辛路程。[详细]

重温入党誓词 永葆党员本色
为纪念七一党的生日的到来,开展一次纪念党的生日、重温入党誓词、永葆党员本色的活动。前往嘉兴市南湖革民纪念馆参观。[详细]

南湖区党员奉献日
将每年的七月一日订为“南湖区党员奉献日”,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组织党员上街开展为民服务活动。[详细]

大型文艺演出
可在每年七月一日,以乡镇、街道、社区为单位,组织由党员自编、自演的大型文艺演出。[详细]

“优秀党员在身边”电视评选
开展一次“优秀党员在身边”电视评选活动,邀请在南湖区各条战线上的“优秀党员”,在电视上进行事迹宣传。[详细]

建领导小组
建领导小组,打造党的生日为党员节日的氛围和环境,提升建党建高地的意识。建立以区、街道、社区(村)三级领导小组网络。[详细]

重筹划运作
重筹划运作,制订党的生日为党员节日的方案和计划,整合建党建高地的资源。筹划中要注意3点:一是财政倾斜,资金配套。[详细]

强关爱激励
强关爱激励,突出党的生日为党员节日的品牌和特色,落实有效举措。全区统一在“七一”节全区党员放假半天。[详细]

南湖区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
组织举办一次“南湖区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或“南湖区党员先进事迹汇报图片、文选展览会”,向市民介绍成果汇报。[详细]

慰问老党员、上门送温暖
开展一次“慰问老党员、上门送温暖”活动,对“因公牺牲、因公受功、离退休老同志、老党员、孤寡、贫困”的老党员慰问。[详细]

“我为党旗增光彩”征文比赛
开展一次“七一”——我们的节日,征文内容以“我为党旗增光彩”为主题,突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革命性和先进性的征文活动。[详细]

“建党88周年”知识竞赛
开展一次“建党88周年”知识竞赛活动,在“南湖日报,南湖晚报”,选登知识竞赛题,也可南湖新闻网上选登。[详细]

“黑板报”比赛
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黑板报”比赛,由区政府,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组成“迎七一、祝党生日”为主题的黑板报。[详细]

党员书画比赛
开展一次“党员书画比赛”活动,活动作品可在文艺演出气场所展览,或在市图书馆或其它场所展出。[详细]

党员义务劳动日
开展一次“党员义务劳动日”活动,“七一”当天,由区政府、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党员组成,为市民开展一次义务劳动日。[详细]

党员文艺宣传
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党员文艺宣传”活动,在本区几个主要宣传点,由各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社区文艺宣传队、参加演出活动。[详细]

党员游行活动
组织一次规模较大的“党员游行活动”,由区政府组织,并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公安、武警、街道、社区党员组成。

『拾』 谁来给我找党课教案

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教案
同志们:
大家好。利用今天这个机会,我占用大家一段时间,主要和大家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看待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临的形势,二是探讨一下一些党员干部腐败堕落的原因;三是有几点想法,与同志们共勉。
一、如何看待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临的形势。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是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我们对反腐败形势总的估价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任务还很艰巨。可以说,由于体制制度的不完善,由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种种影响,由于我党执政的时间越来越长,当前的腐败问题和腐败现象仍处在易发、多发期。具体一点说,可用以下四句话来概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所面临的形势。
1、全党达成共识,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满意度在不断提高。十三年反腐败最大的成果是:全党、全社会达成了以下共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一个“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我国反腐败的实践以及前苏联的解体使每一个中国人都充分认识到:若不反腐败,党要亡,国要亡,社会主义也要亡。在八十年代当人们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人们思想上还存有疑虑,“果真会这样吗?”有一小部分人甚至认为这是“小题大做”。思想上的不统一造成了行动上的迟缓。因而出现了邓小平同志生前一再严厉批评的“打击不力”现象。现在不一样了。如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都已充分认识到反腐败的极端重要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反腐败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才得以不断加大。看一看共和国(甚至国外)的反腐史,在很短的时间内,接二连三地将陈希同、成克杰、胡长清、李纪周这样的“高官显贵”送上审判台、断头台,应该说是“史无前例”的。1997年10月至2002年9月,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861917件,结案842760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846150人,其中开除党籍137711人。被开除党籍又受到刑事追究的37790人。在受处分的党员干部中,县(处)级干部28996人,厅(局)级干部2422人,省(部)级干部98人。近一点的话就看我们商洛市,以2003年为例, 2003年我们商洛市查办重大案件张改萍案件,涉及县处级、科级干部几十人。对于这样大力度的查案如何看?这说明了,如今反腐败上并不是只“反小”不“反大”,并不是只“反下”不“反上”,并不是“假反”而是“真反”。八十年代的反腐败是“杀鸡给猴看”转到九十年代以后的反腐败是“杀猴给猴看”。反腐败的“威慑力”不是空洞的,而是在“杀猴”、“杀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大家知道,民意是检测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办法举措好不好的晴雨表。近年来,中央纪委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在不同的10个省(区、市)进行万人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有74%的群众对反腐败工作表示认可,比1996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69%的群众认为腐败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遏制,比1996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68%的群众对反腐败斗争有信心,比1996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今年五六月,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在除西藏、台湾、香港、澳门之外的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结果显示,69.1%的群众认为腐败现象已在一定范围内得到遏制,78.7%的群众对反腐败斗争抱有信心。这些结果说明什么?说明广大老百姓对反腐败的满意度在不断地提高。在这个问题上,即便是一向对中国反腐败抱有成见的、总部设在德国柏林的透明国际组织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腐败状况评估排位中也能反映出来:1995年在41个国家中我国是第40位,倒数第二位;1996年在54个国家中我国是第50位,倒数第五位;1997年在52个国家中我国是第41位,倒数第12位;1998年在85个国家中我国是第52位,倒数第34位。所排的名次是逐年上升的。事实表明,广大干部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成效是认可的,满意程度在不断提高,对反腐败斗争的前途也越来越有信心。
2、保持高压态势,严查彻办大案要案,腐败蔓延泛滥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反腐败为什么艰难?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一场“权力者”对“权力者”之间的斗争。大家知道,对于刑事犯罪分子,可以一个“严打”接着一个“严打”,“有权的”对付“没权的”,事情总是好办一些。对付有腐败问题的权力者远非这样简单,他手中也有权,有“一帮”人,有雄厚的腐败势力,有丰富的官场经验,有牢固的关系网,一句话可以用权力对抗权力。如广东湛江、厦门远华腐败案和辽宁沈阳腐败案,腐败分子不是一个人二个人,而是一窝人、一串人;不是普通的小官,都是掌握当地要害部门的高官、大官……尽管这些都是“地方上的腐败分子”,从理论上说应由“省级”去管,然最终的“领导”却是中央级的,结果当然是毁灭性的,“一网打尽”,很是彻底。近年来的反腐败斗争,不仅呈现出过去从未有过的力度和气势,而且在其内容和质量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将反腐败与打击黑恶势力紧紧地连在一起。大凡熟悉世界腐败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黑道”(犯罪恶势力)向“红道”(权力)和“黄道”(经济)的渗透,建立彼此的利益共同体,是个普遍规律;而在一个权力腐败泛滥的社会中,权力腐败者也会主动地与黑社会势力“联手”’以获取更大的“利润”,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也并不例外。如震动中外的三个腐败大“黑道”和“黄道”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典型。这几年来这“三股恶势力结合”的规模和组织程度尽管还没有像意大利黑手党那样成熟,却显示了以下一些特征:一是势力的发展越来越快,有的甚至控制了一个地区;二是侵蚀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它已经渗透到多种领域;三是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厉害,国家财产几亿、几十亿、几百亿遭受侵占。因此,怎样在中国不让“三股道结合”像意大利黑手党那样发展成气候?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怎样最大限度减少犯罪恶势力、腐败恶势力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应该说,在这一个问题上这几年来不仅走出了有力坚实的一步,而且还是有成效的。一是极大地打击了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二是使腐败现象蔓延泛滥的势头得到控制,三是消除了腐败恶性化发展的可能。
3、反腐败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保障了社会和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种错误观点:腐败能促进经济发展,反腐败则会影响经济发展。然而,二十余年的反腐败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这种“腐败有益论”是多么荒唐,多么谬误。据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先生的研究,当今社会存在的四种腐败类型——“寻租性腐败、地下经济腐败、税收流失性腐败和公共投资与公共支出性腐败”成的各类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占GDP的13.2%——16.8%之间(指90年代后半期)。腐败被揭示出来的大案、要案表明,腐败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损害是严重的。为此,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将打击走私与反腐败结合起来,将一时嚣张的走私气焰打了下去;此外,根据近几年社会腐败的特点,有条不紊开展了腐败的高发区、频发区——金融、证券、房地产、土地批租出租、建筑工程和物资采购等领域——的反腐败斗争,将一大批“走私大王”、“金融大王”、“房地产大王”等“经济蛀虫”送上了审判台,这就最大限度地缩小了社会的经济损失,保障了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社会得益,老百姓得益。譬如,以开展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反走私斗争来说,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通过对广东湛江、福建厦门大案要案的处理,初步将猖狂的走私气焰打了下去,作为国家财源之一的石油企业很快地从亏损转为赢利,而1999年国家职工的工资增加又是从哪儿来的?一定程度上是托了打击走私的“福”。再以沈阳慕马腐败案为例,据《人民日报》报道:在反腐败斗争的政治洗礼面前,沈阳赢得了经济的恢复性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1%,财政收入增长34.3%。2002年国民经济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00亿元,比上年提高13.1%。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工业总产值2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
4、反腐败也要与时俱进,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反腐败的特点和规律。过去的反腐败,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反腐败,依靠的是像“三反”、“五反”这样的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应该说当时是奏效的,所以才有“杀了张子善,管了二十年”的说法。改革开放后,社会进入了市场经济体制,腐败发生在“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市场经济体制极不完善”的大背景下,这就是说,依靠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反腐败管不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腐败行为,“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怎么办?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腐败也只能靠“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这二十余年的反腐败,是积累经验的二十余年,是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的二十余年,是从过去侧重治标到如今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二十余年。总之,是在不断摸索“符合初级社会主义、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反腐败”的二十余年。这是指导思想上的突破,是方法论上反腐败的飞跃,这就为新世纪的反腐败奠定了牢固基础。为什么相当数量的高级领导干部会堕入腐败的陷阱?为什么在查处的腐败分子中“一把手”居然达到三分之一这样高的比例?为什么新的历史时期腐败会呈现窝案、串案的特点?原因很复杂,但有一点为人们所公认:即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是什么原因产生“绝对权力”呢?原因有三: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权力过分集中遗留下来的影响,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长制”的复活,三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总之,二十余年的反腐败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体制上的缺陷对腐败问题的影响,因而在近几年的反腐败斗争中强化了党的建设,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了“党政领导干部主动接受同级纪委监督、党政领导干部公布廉洁从政情况、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党风廉政建设专项巡视”等制度;重点加强了对“一把手”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各级机关部门具有专管权力的中层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管理力度,认真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工作述职评议制度、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干部提拔任用“党风廉政一票否决制”;积极推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干部人事工作民主、公开、竞争的程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行为……所有这一系列的“从严治党”、“从严治权”的措施,它既是深化反腐败的必然,也是防止腐败泛滥的根本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促进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又为社会的政治改革打下了基础。而这,是我们在正确评价二十余年反腐败所不能忽视的。也许在座有人会说,你这样看形势是不是太盲目乐观了,是不是有点涂脂抹粉了。不是的,我的这种认识一点都不妨碍我对当今反腐败仍然严峻性、严重性的评价,一点都不妨碍我对现实生活中前反腐败艰巨性、困难性的估计,一点都不妨碍我对未来反腐败长期性、曲折性的预测,我是从自己多年来对反腐败的研究认为,改革开放至今的反腐败形势的确是在向平稳的、健康的、好的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确是完全有能力解决腐败问题的。但是,现阶段的有些情况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仍然存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串案、窝案、案中案明显增多,腐败分子结成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团伙性;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于一体;吏治和司法腐败严重;经济发展的热点领域往往成为腐败案件的高发区;领导干部“傍”不法“大款”现象严重;作案方式和手段诡秘,更具隐蔽性;一些腐败分子向国外转移赃款赃物,涉案人员向外潜逃;查处与反查处、腐蚀与反腐蚀斗争相当尖锐激烈。为什么当今腐败行为呈现出以上这些特点,接下来我就和同志们讲第二个问题——
二、探讨一下一些党员干部腐败堕落的原因
1、一些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面前,放松了学习和世界观改造,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消极腐朽思想恶性膨胀。从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可以发现,很多人放松学习和世界观改造,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是他们走向腐化堕落的总根源。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屡屡做出违反政策的事情;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对党章、党规、党纪视而不见,滥用职权、专横跋扈;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不能正确对待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异化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淡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热衷于穿名牌、坐好车、住豪宅;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不懂得“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心存侥幸,肆无忌惮地去搞腐败;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生动摇,沉湎于封建迷信和低级趣味之中;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缺乏道德修养,才会不顾人格,干出追求感官刺激的种种丑恶行为。他们堕入深渊的沉痛教训再次深刻说明,不讲学习,不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就不可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更不可能做一名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
2、目无党纪国法、肆意践踏民主集中制,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不受监督制约,是一些党员干部走向腐败堕落的重要因素。一些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个人权力欲恶性膨胀,严重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骄横跋扈,失去监督和制约,必然要导致腐败。这些案件再一次警示我们,在我们党内没有特殊党员,任何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都必须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和党组织的监督,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党规党法。绝不允许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那些严重践踏民主集中制,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的恶劣行径要进行坚决的批评和斗争,决不能姑息迁就。
3、对党政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认识不足、治理不够,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流于形式,是产生腐败案的温床。这些腐败案件的发生,与长期以来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严重不正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正之风催生了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而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又使得各种不正之风愈演愈烈,使更多的干部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近年来,广大干部群众对一些党政干部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反映十分强烈:一是送礼金问题,二是一些领导干部家属子女经商问题,三是一些领导干部生活奢华、吃喝玩乐问题。党政干部中的不正之风长期得不到纠正,其影响和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正之风必然会带坏社会风气,一些干部在不良风气的长久污染下,丧失了是非鉴别力,不但不抵制,还认为这是“时尚”。一些干部就是从“小节”问题开始,逐步走向腐化堕落,最终变成严重的腐败分子。不正之风之所以盛行,与中央许多早已明确的规定、制度得不到落实有关。因此,要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着力提高同各种违反规定、制度的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制度约之以典章,规之以法纪,真正做到违纪必查,违法必究。
4、对各级“一把手”的监督不到位,是“一把手”轻而易举就能腐败。对“一把手”监督不到位,对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我们看到,很多重特大职务犯罪案件的涉案人员都是单位的“一把手”,这说明在对“一把手”的监督工作上,处于严重失控状态,同级监督机关难以监督,上级监督机关又无法监督。一个地区和部门,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选好一个清正廉洁的班长,至关重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5、干部人事制度缺乏公开、民主、竞争机制,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提供了机会,同时又成为派生出其他腐败现象。很多严重违法案件,在许多方面都涉及到干部人事制度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些案件之所以成为典型的群体性腐败案件,与一些人以人划线,搞“小圈子”有关,而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跑关系、进圈子,对上送钱送礼,都是为了一个“官”字,是一种买官卖官的行为。从案件查处的情况看,一些职务犯罪案件的腐败分子的买官卖官行为,已经超出了政治范畴,成为一种经济性的交易行为。尤其严重的是,干部人事方面的腐败问题,还会派生出其他一些腐败问题。一些人为了跑官要官,或者大肆收受下级送的钱财,或者从不法“大款”那里拿钱,或者私设“小金库”等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问题的出现,根本的原因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存在“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人治的因素多,而公开、民主、竞争的因素少。在一些重大职务犯罪案件中,涉案人员中许多人的交流或提拔,基本上是由主要领导提名或授意,严重违反组织程序进行的。
6、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为一些领导干部通过插手微观经济活动谋取私利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当前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由于部分地区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等方面的许多改革措施还没有到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完全实现,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这就为少数人通过插手微观经济活动谋取私利提供了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缺乏
必要的监督制约;二是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不规范,存在随意减免税费的弊端;三是在企业产权交易过程中,行政权力不当介入,产生严重腐败问题;四是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监管不力。种种事实表明,“小金库”已经成为腐败现象滋生的重要经济源头。这些地方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加剧了当地不正之风的滋生蔓延,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败坏了干部队伍的作风和社会风气,给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此外,一些领导干部严重的腐败行为,也严重恶化了投资环境。这些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再次证明,腐败破坏生产力,瓦解凝聚力,削弱战斗力。可以说,腐败不除,经济难上,改革难行,稳定难求。
三、有几点想法,与同志们共勉
在座各位都是中坚力量。对此,我们更要以清醒的头脑,加强学习和世界观改造,不断增强党性锻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性原则,不为亲情友情所动。真正做到强化自律意识,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德,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把握自己,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具体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l、要不断加强学习。许多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等到被立案审查,被绳之以法,被关进牢狱,一个个才如梦初醒,痛哭流涕,懊悔自己平时不注意学习,怪罪自己放松了思想改造,其实这里有许多讲的是假话。究其原因,根本还是一个学风问题。被金钱腐蚀了灵魂的他们,只相信金钱和权力,根本不相信组织、不相信什么教育。海关总署原副署长王乐毅用万分悔恨的心情,向党说出了心里话:近几年没能很好地保持晚节,在一片赞扬和奉承中变得飘飘然,满足于整天忙忙碌碌,自我感觉良好。不知不觉地放松了学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再过几年就退休”的错误想法,“不思进取,贪图享乐,骄奢淫逸”的思想在自己身上滋长起来,谦虚谨慎、克己自律少了,想房子、孩子和个人的事多了,导致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和罪行,滑到腐败的泥坑中。海门市水利局原局长施荣希在接受审查的第十天,曾写下长达13页的悔过书《十天走过生死路》。他这样写道:我没有被老山前线的地雷、炮弹炸倒,没有被援助老挝筑路时千百次的塌方所压倒,却被铜臭熏倒。意志被摧毁了,原则被瓦解了,自己从功臣、模范变成了罪人。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自己不重视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海门市工商联合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会长张小海在检查书中写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思想上自我约束的弦放松了,就会违法乱纪;政治上自我约束的弦放松了,就会不思进取;经济上自我约束的弦放松了,就会滋生贪欲;生活上自我约束的弦放松了,就会放任自流,自毁形象。由此可见,长期放松学习,必然导致思想政治素质低下,因而就不能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就容易善恶不分、美丑不辨,就很难避免被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侵蚀,中箭落马。因此,我们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参与到今年在我市开展的坚持“两个务必”主题教育活动中来。通过深入、系统的学习,让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切实筑牢自己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克服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同时,要系统学习党内的有关纪律和国家的有关法律,学习市委、市政府制订的有关规定,知道什么事情能够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做了会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性,从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