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监督格局
A. 构建公安审计大监督格局的意见和建议
(一)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明确目标。国家审计署在2008年的时候,站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高度上,提出了未来四年审计工作发展的规划,对财政审计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充分的考虑,提出了明确的财政审计目标。财政审计的目标除增加了效益型和安全性,还包括原有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二)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坚持原则。一方面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财政审计原则。财政审计构建大格局的必然要求就是:要以政府全部性的资金为主线,真正地做到“哪里使用财政资金,哪里就有审计”;对重点领域、单位、资金以及项目的审计,财政审计大格局要以政府和县委为中心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要坚持促进财政审计大格局的主要目标,规范财政管理,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
(三)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实现两大目标。
1.以财政审计的内容为基础,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财政决算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等专项审计中都要贯穿于确定的重要事项。审计的重点应该对资金筹集和分配过程加强审计监督,对决策过程也要加强审计,重点是要纠正并且制止所存在的问题,关注调整与执行情况、预算编制。在财政资金使用和筹集过程中,通过对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制止权力异化现象,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增加,使部门规范管理得到很好的促进。
2.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之一就是财政效益性,审计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加大绩效审计。因此根据实现财政效益性目标,从指定审计方案、确定审计重点以及反映审计成果等方面上,要对财政审计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估,对挤占、挪用、浪费、限制等情况要认真检查,真正地使财政审计做到“合法、真实、绩效”三位一体。
(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认真落实四个整合
1.审计资源要整合。实现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关键就是整合现有的审计资源,努力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工作。为了是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其最大的能力和效果,各个县级审计机关要统一程序和要求、协调运作、组织领导。同时,对外部的力量根据审计的要求要适当的引进,为了满足审计监督工作的需要,要科学配置审计资源。
2.审计计划要整合。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安排年初审计计划的时候,要对财政审计的具体目标和总体目标进行统筹考虑,做到联系贯通,又有所侧重;在制定审计计划的时候,省市审计机关要充分的征求县级审计机关的建议,在考虑县级审计力量调配上,要考虑时间安排的实际情况,以便上下审计联动得以实现。
3.审计信息要整合。从财政体制和政策目标等实际情况上,通过实行财政审计大格局工作分析问题,并且提出有关的建议和意见,达到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
4.审计项目要整合。由于审计力量等因素影响着相机审计机关,不可能充分考虑到全面的审计因素。但是必须将各个财政资金审计项目都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财政审计大格局。
(五)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打好四大战役。
1.审计机关围绕着部门和财政预算执行打好“歼灭战”,要以政府性全部资金为载体,财政资金为主线,整合现有的审计力量,集中优势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分阶段、类别实施。
2.审计机关通为了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要通过审计业务股室要加强主动沟通,打好乡镇财政决算、经济责任、专项资金以及固定资产四大审计攻坚战。
3.审计机关为了实现财政审计监督的日常化,要充分利用AO和OA两大系统,加强采集、审查、转换、综合和归纳有关的数据,增加计算机审计的力度,提高审计效率。
4.在审计实施的时候要打破常规,省、市、县三级要相互联动,县级审计机关对省、市年度计划安培部署要充分考虑。省、市审计机关要改变县级机关部分专项资金的审计,及时提供信息资源,消灭部分专项资金涉及监督的盲区。
B. “大监督”的内涵、外延界定,如何建立行政机关的“大监督”格局
要把基层司法行政机关行风评议工作更深入、持久、扎实、有序地开展下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行风评议工作成果,防止出现反复、出现新的不正之风,就要根据工作实际,逐步建立完善行风评议工作长效机制。其中,责任机制是基础,教育培训机制是手段,制度保障机制是根本,监督机制是关键。
一、目标落实、责任到人,建立明确的责任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齐抓共管责任网络。“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个科室协同抓。专门成立行风评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并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确保领导到位和机构正常运行。推进“一岗双责”,既抓好基层司法行政业务工作,又抓好行风评议工作。
(二)层层分解,落实行风评议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横向纵向一齐抓”的压力传递机制,使行风评议工作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结合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职能,把行风评议活动的内容和标准硬化、细化、量化。同时,严格实行首问责任制,对群众的咨询、办事、来访,第一位承办事务的干警能够当场解决和答复的,要给予当场解决和答复,一律不准以任何理由推诿、扯皮或不做处理;不属于自己份内事务或不属于本部门处理的,要热情引导办事群众到相关职能科室或具体讲清不予受理的理由,告知其应该去哪个部门解决。如不履行职责或因工作作风等问题引起群众投诉的要通报批评。
(三)自上而下,签定行风评议责任书。分管区长与“一把手”局长,“一把手”局长与分管局长,分管局长与科长,科长与科员(办事员),逐级签定行风评议责任书。将行风建设状况与年底考核、职务晋升、争先评优挂钩。要把抓行风建设的实绩作为考核评价局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的重要依据,实行季度初评,半年一评,年终总评。凡行风评议不合格的科室或个人,坚决严肃查处。
二、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完善教育培训机制。
行风建设常抓不懈,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要立足基层,通过开展各种行风评议学习教育培训活动,使广大干警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廉洁从政、拒腐防变的能力,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遵纪守法和抵制不正之风的自觉性,为源头治本提供政治保障。以学习为主线,形成人人爱学、时时在学、处处皆学的浓厚学习氛围。做到“三结合”,即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行风评议与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习教育与多种形式活动相结合。
(一)扎实开展行风评议理念教育。不断深化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内涵,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使行风评议教育深入人心。多管齐下,深入基层第一线,采取举办行风评议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图片展览、开通网页以及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同时,辅以开展政治形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反腐倡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每年定期对每名干警进行考试。让广大干警职工认清自己的地位、身份、价值和作用,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执业纪律,强化公德观念和敬业精神,提高道德素质和服务意识,从而对行风评议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深入开展行风评议正反典型教育。正面典型教育,通过发挥行风评议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感召和影响作用,如龙潭司法所所长包明昌,引导干警的行为,营造人人争创行评佳绩的良好氛围。反面典型教育,要选好案例,深入剖析,努力挖掘深层次思想内容,使干警受到启发和教训,认识到不正之风带来的严重危害和后果。通过观看录像、图片展览、先进事迹报告会以及让罪犯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组织干警学习交流。
(三)切实加强行风评议培训力度。整合学习培训资源,以高校、党校等为学习阵地,针对在基层司法行政行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对症下药,开办各种行风评议培训班,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干警学习政治、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通过培训让他们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加强修养,内强业务本领,外树良好形象,切实增强干警搞好行风评议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参加行风评议活动的自觉性。
(四)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笔者认为,行风评议工作,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它与基层司法行政日常工作、党建工作等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因此,要继续做好“18”法律广场咨询活动等服务品牌,结合开展“最佳党日”活动、“廉政文化进机关”警示教育活动、“弘扬新风正气,建设廉洁下关”主题教育活动、“关爱民生、服务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对标找差、全市争先”活动等,寓教于评,寓教于乐,从抽象到具体,从枯燥到生动,在活动中,极大地激发全体干警的工作学习热情,奠定行风评议工作坚实的思想基础,力求在工作作风和整体形象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三、用制度管人办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
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