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管服务 »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

发布时间: 2020-11-26 01:32:29

『壹』 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目录清单接收汇总分析]

姜爱玲 李建波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从2012年1月起,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按照国土资源部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始接收实物地质资料,至2012年底,共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2634份,从中筛选应汇交实物地质资料11份。本文总结了该工作过程,统计了目录清单报送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作建议。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接收;统计

2011年6月16日,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78号),按照文件要求,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以下简称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开始应用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以下简称监管平台)接收实物地质资料,通过一年多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通过本文对该项工作进行初步总结,重点分析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建议。

一、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工作概况

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开展了下列工作:

1)在国土资源部储量司领导下,与全国地质资料馆一道完成完善监管平台,开展了监管平台的技术服务工作。

2)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内部,落实了工作责任,在筛选采集室内成立了工作组,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全面掌握了监管平台要求及工作方法,负责接收处理“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解答和处理各种问题。

3)从2012年1月开始,正式开始接收汇交人报送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经筛选后,按要求向汇交人出具回执或发送汇交通知书。

4)对选中的实物地质资料,按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接收,并办理验收、移交手续。

5)运用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汇总分析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情况,并将结果汇报给国土资源部。

截至2012年12月底,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共接收汇交人报送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2634份,经筛选后下发实物地质资料汇交通知书11份(表1),约占全部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的0.5%,其余2623份均及时回复了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回执。从总体上看,各项工作规范,均达到了国土资源部的文件要求。

表1 下发实物地质资料汇交通知项目一览表

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接收情况的统计分析

2012年1月至12月底,共收到来自贵州、山西、山东、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内蒙古、安徽、青海、浙江、天津、上海、重庆、四川、福建、云南、河北、河南、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西藏、新疆、广西、广东、甘肃、海南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2634份。

从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的数量看,有的省份报送的目录清单数量较多;从报送时间和信息内容看,多数省份报送目录清单比较及时,而且项目信息录入齐全准确,因此目录清单处理也比较及时。但也有个别省份至今仍未上报一份目录清单,还有一些省份或单位报送不及时或信息不全、不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情况见表2。

表2 接收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统计

续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数量统计图、分月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统计图、不同资金来源项目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报送统计图分别见图1至图3。

图1 2012年1~12月接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统计

图2 2012年1~12月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统计

图3 2012年1~12月不同资金来源项目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统计

由图1可以看出报送目录清单最多的是贵州省,共上交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332份;第二为内蒙古(247份),第三为山西省(231份)。

由图2可以看出,由于国土资源部对汇交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目录清单上报数量呈逐月上升趋势。

由图3可以看出,中央财政安排项目231个,地方财政安排项目530个,其他资金安排项目1850个,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安排项目8个,地方财政和其他资金共同安排项目15个。

四、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监管平台里项目数据不够齐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录清单报送方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清单报送情况不平衡,仍有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要求汇交人向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报送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另外,一些汇交人对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内容的填写不够熟悉,导致信息不全、不规范,形成单位与提交单位不一致。有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只有纸质文件而无电子文件。

2)数据录入方面:报送的相当一部分目录清单在监管平台中无数据或数据有出入,这说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信息录入或补录工作方面尚未完全展开。

3)新增数据方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存在新项目数据录入不及时的情况,导致实物地质资料的筛选以及后续处理工作严重滞后。

4)时效性方面:清单上报的时效性不强,往往是需要发放凭证时才上报清单,因此处理清单时间非常紧急。

5)软件方面:监管平台软件方面尚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

五、建议

1)应加大力度宣传并督促汇交人按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和监管平台的规定报送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

2)建议对汇交人及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人员进行监管平台的培训。

3.随着地矿市场化进程,社会资金支持的地质工作项目不断增加,因此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数量越来越多,这部分实物地质资料也是汇交监管的重要方面,为此建议国土资源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一步完善项目信息来源,将所有地质工作项目和矿权类项目导入平台。

4)建议在《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格式)中增加“项目编号、探(采)矿权证号”一栏,以方便查询及定位的准确性。

『贰』 山东省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及平台应用探讨

马卓敏 王 蕊

(山东省国土资源资料档案馆)

摘 要 本文总结了山东省地质资料汇交监管现状及平台应用基本情况,分析了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工作经验和体会,并从管理体制、监管平台建设、业务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 山东省地质资料 汇交监管 平台应用 经验 问题及建议

1 山东省地质资料汇交监管现状及平台应用概况

1.1 山东省地质资料汇交监管现状

截至 2012 年 3 月底,我省馆藏各类成果地质资料 8166 档,其中 2001—2011 年间形成的资料 4005 档。近年来我省把地质资料汇交纳入矿证管理里,把监管职能向市地延伸,矿权人只有依法履行汇交义务并取得汇交凭证才能办理矿权的终止、变更、转让及申报科技奖项。

从 2009 年开始加大对往年地质资料清理清欠力度,采用分年度分地区的方法进行资料清理清查。自2009 年至 2011 年,连续 3 年对全省 1998 以来形成的地质资料汇交情况进行集中清查,清查范围包括地勘项目、矿产勘查、两权项目、环境治理及压覆矿等,共清查欠交资料上千档。截至目前,此项工作进展顺利。

1.2 平台应用概况

作为第一批试点省,我省积极开展平台测试工作,总结了测试期间监管平台使用情况,写出了《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测试报告》,提出了修改意见和改进建议。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有关工作的函》(国土资厅函 [2011]1079 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山东省地质资料监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为在全省开展好监管平台建设工作,资料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和监管平台操作流程使用手册及各项功能,并用实际数据进行了试用。从 2012 年 1 月开始,资料馆安排 2 人进行汇集凭证补录工作,截至目前已补录到 2003 年,共补录数据 444 条,其中地勘项目 7 条,探矿权 383 条,采矿权 54 条。

2 山东省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及平台应用工作详析

2.1 严格执法,建立通报制度,全面提升监管水平

地质资料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第 349 号令)及实施办法进行管理,严把质量关,前移管理关口,把监管职能向市县延伸,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地质资料管理中的作用,积极开展专项清理,逐步加大监管力度,转变汇交人汇交意识,较好地解决地质资料欠交和滞后问题。

把全省地质资料汇交情况汇交数量、质量,利用省厅和资料馆网站、《山东省国土资源导报》、《山东省地质资料管理动态参考》进行发布,对依法按时汇交且质量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欠交严重、汇交质量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逾期汇交或者拒不汇交的单位进行处罚。

2.2 任务明确,分工合理,职责明晰

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我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山东省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实施方案》。该方案任务明确,分工合理,职责清晰。其中:厅储量处负责统筹管理、模板数据的整理、资料的催交、凭证的发放等;厅财务处负责落实我省专项工作经费;厅地勘处与矿管处负责提供矿业权及非矿权类地质工作项目信息;厅信息中心负责我省数据和技术维护;省国土资源档案馆负责协助省厅落实监管平台使用和实施,主要负责接收、验收、转送和保管地质资料等。各部门根据分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避免了重复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我省地质资料汇交监管体系的建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3 扩大地质资料汇交监管范围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只监管国家(中央、地方)出资的地质工作项目,以及部、省级颁发矿业权的地质工作形成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城市地质、地质灾害、环境评价与质量、压矿资料等不在监管范围内。就目前山东省情况看,汇交人只有取得了资料汇交证明,才能办理后期的矿权变更、延期、转让,项目评奖也要有汇交证明,所以我省国家(中央、地方)出资的地质工作项目和两权项目形成地质资料基本上能按时汇交。而那些工程地质、城市地质、地质灾害、环境评价等项目形成的地质资料不在监管平台的监管范围内,这些项目大多是由企业及个人出资,欠交情况比较严重。为了加大地质资料监管力度,我省逐步要把这部分资料加入到监管的范围内。

2.4 建立地质资料汇交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为规范管理,提升地质资料汇交质量,我省拟建立地质资料汇交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凡参与地质资料汇交的工作人员都要经过培训,持证上岗,从源头上提高地质资料制作水平,保证地质资料质量。

2.5 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资料管理人员技术力量和工作能力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在工作任务、环境、服务对象、管理模式方面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资料管理人员必须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具备较强的地质和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具备操控计算机等现代设备的能力,具备能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求资料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业务学习,定期上党课、保密课和微机课,提升履职能力和工作技巧。

2.6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地质资料汇交人技术与能力

从 2001 年开始,我省坚持每年至少举办一期由各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地勘单位、矿山企业以及有关人员参加的业务培训班,详细讲解与地质资料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原始、成果和实物地质资料的具体制作方法。近来我们相继出版了《国土资源资料管理工作手册》、《山东省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编制指南》、《地质图件编制国家标准与规范汇编》等书籍,建立了全省电子文档经验交流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沟通。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问题

3.1.1 地质资料管理体系不顺畅,资料欠交现象严重

山东省国土资源资料档案馆为独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在省国土资源厅资源处的监督和指导下开展工作。地质资料制作单位大都为各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和社会团体,这些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分属地矿、冶金、建材、化工等各个部门。实际工作中,责任和权责界定不够清晰,容易造成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现象,大大影响了地质资料的管理。

目前市场项目较多,这些项目周期短,人员变换频繁,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地勘单位只注重实际经济效益,对最后的资料汇交关口不够重视,导致地质资料漏交、欠交现象严重。

3.1.2 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不规范

经过近 10 年的不断工作,山东省成果地质资料质量已经排在全国前列,但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还比较滞后。实物中心刚刚成立,库房等基础设施薄弱,不具备接收能力。

原始地质资料汇交也不太规范,好多单位单纯为汇交报告而制作资料,有很多单位来到省馆汇交资料被告知缺少原始资料目录,大多数仅作稍微修改,个别单位甚至当场制作。由于缺少对原始地质资料的验收检查,资料管理人员对资料的齐全性很难判定。

3.1.3 地质资料凭证补录工作问题较多

我省地质资料汇交凭证是从 2003 年开始发放的。2003 年以前的都是三联单形式的。经过近 3 个月的时间,对2001—2010年度3423份汇交证明进行核对,只有433条数据符合要求。此项工作数据核对量较大,平台中的信息和馆藏资料信息存在较大的出入,需要把报告一个个的拿出来进行核对,大大影响了工作进度。经分析主要原因是:

(1)馆藏资料与平台信息项目名称不一致。特别是采矿权项目名称只有简单的矿区名称,无法核对。

(2)馆藏资料中矿权证号与平台不一致。同一个报告矿权经过几次变更,其中的矿权证有的平台里有,馆藏报告里没有;有的平台里没有,馆藏报告里也没有,工作人员核对时无从下手,给补录工作造成很大的不便。

(3)同一个项目经过矿权多次变更,每一次变更信息平台上都有显示,补录工作过程中,我们对其中任意一条进行补录合格后,平台上其余几条依然保留。这样核对起来容易出现重复工作,大大延缓了工作进度。

3.2 建议

3.2.1 简化汇交流程,优化监管平台各项功能

沈阳和武汉会议后山东省立即开展准备工作,向汇交人传达了部对于地质资料汇交监管的工作部属,演示平台各项功能。他们普遍认为利用监管平台汇交资料,需要先往部实物中心和省级馆报实物目录清单,然后再进行原始和成果地质资料的验收,行政主管部门看到三种资料全部合格后才能发放汇交凭证,汇交周期大大延长。目前工作模式他们已经对资料汇交产出了畏惧和抵触情绪,如果再使用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很多汇交人表示将不敢汇交资料了。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的立足点是充分调动资料汇交人的积极性,提升地质资料汇交率,提高地质资料管理水平。平台建设应充分考虑各地实际工作,优化和合并平台中各功能项,简化资料汇交流程,充分调动汇交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感觉到汇交资料是一件很容易和愉快的事情,这样才能从源头上真正解决问题。

3.2.2 制定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制作和验收标准

《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DA/T 41-2008)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国土资发 [2008]8 号)规定了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的分类、归档立卷要求,但相对笼统,没有详细的制作方法,建议像成果地质资料一样制定详细的汇交格式要求及使用说明。

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前大多提交目录,资料管理人员不能到基层进行验收,不能认定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建议增加对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验收,管理人员对照验收意见进行验收,杜绝资料造假和不全的现象发生。

3.2.3 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建议平台增加些功能项

(1)平台中只有数据导入功能,缺少信息导出功能,建议增加此项功能。

(2)模板中增加地质资料报告名称。

目前清单模板中只有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是立项时的名称,实际工作中可能发生变化,最终的成果报告和项目名称很多时候存在出入,建议增加地质成果报告名称,以便更好地进行监管。

(3)增加资料汇交统计分析功能。

监管平台只能查询资料汇交情况,不能对汇交情况自动统计和分析。建议监管平台加上此功能,地质资料管理者就可以根据矿权人、勘查单位、许可证号、项目名称、矿权(项目)有效期等项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汇交进度。

(4)增加修改、删除功能。

监管平台的信息一经录入,就不能进行修改和删除,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一旦出现错误就得重新导入,所以应增加修改和删除功能,以方便工作。

(5)原始资料验收中应增加补充、修改通知和退回通知功能。

在我省实际验收过程中,经常发现原始资料目录清单中有资料缺失和漏报现象,需要让汇交人进行补充和修改,应和成果地质资料一样增加补充、修改通知和退回通知功能。

(6)增加《地质资料修改、补充通知书》签发次数统计功能。

(7)增加《地质资料修改、补充通知书》和汇交证明签发文号自动编号功能。

(8)《地质资料修改、补充通知书》和汇交证明的编辑器,建议与 WORD 等工具软件相关联,以方便对通知书文本的编辑。

『叁』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进展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吴小平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 本文结合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工作实际,从汇交监管业务数据、汇交监管情况方面介绍了地质资料汇交监管业务现状,重点阐述了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的定位、部署、功能等主要工作进展,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为进一步做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汇交 监管平台

0 引言

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提高地质资料汇交水平,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2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78号)等有关文件要求,通过掌握地质工作项目信息,建立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

1 开展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是贯彻落实《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推进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业务体系建设的需要。通过开展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资料工作的安排等法规制度的要求,以监管信息化手段促进地质资料汇交。

二是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是进一步加大地质资料汇交力度,提高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水平的需要。地质资料汇交是保障地质资料服务有效开展的基础,应加大地质资料汇交力度,提高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水平,保障地质资料应交尽交。

三是通过加强汇交监管进一步促进地质资料资源汇聚,夯实地质资料服务基础,为找矿突破提供基础资料信息保障的需要。通过开展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以汇交保障服务,以开放促进服务,以数字化和互联互通提升服务,进一步夯实地质资料服务基础,为找矿突破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信息保障。

四是开展汇交监管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汇交信息共享,提高网络监管与社会监督水平的需要。通过汇交监管信息公开查询使地质资料汇交人及社会公众能在线查询各类地质项目汇交情况,推进汇交信息共享,促进社会监督。

2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工作现状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启动于2009年,主要目标是在国土资源部和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立统一的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对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的汇交实行全程监管,促进汇交人依法汇交地质资料。监管范围主要是: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形成的地质资料,中央和地方财政出资开展地质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规定应汇交的其他地质资料。

2.1 监管数据情况

截至2014年6月30日,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共有各类地质项目数据198944条。其中地质项目记录14129条,占8%;探矿权记录120066条,占60%;采矿权记录62657条,占32%。为做好汇交监管工作,将2010年以来的各类项目纳入正常流程监管,其余项目纳入补录流程。目前在正常流程中监管的各类项目共计68672个,占项目总数的34%,其中探矿权、采矿权、地质项目分别占正常流程总数的59%、29%、12%;补录流程中各类项目总计130182 条,其中完成62173个,占总项目数的47.9%,天津、河北、上海、安徽、河南、四川、甘肃、青海、宁夏等9省已基本完成补录。

2.2 汇交监管情况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自2012年4月运行以来,各级地质资料主管部门、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单位、六大区中心通过监管平台开展汇交管理的有关业务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是规范地质资料汇交凭证管理。各有关单位严格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有关制度,成果、原始、实物三类地质资料均验收合格后才可发放汇交凭证,自监管平台上线运行以来,累计发放地质资料汇交凭证11736个,累计接收资料11927种,基本实现了地质资料汇交凭证的在线规范发放。二是加大地质资料催交力度。各级地质资料主管部门及馆藏机构加大了汇交监管力度,严格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开展地质资料催交有关工作,截至2014年6月,监管平台共发放催交通知6018份,其中四川、内蒙古、山西、福建、江西、青海、湖北等省(区)共发放地质资料催交通知4960份。三是推进地质资料转送工作规范化。各省级馆藏机构、全国地质资料馆以及六大区中心地质资料转送业务逐步规范有序,2013年至2014年6月,20个省(区、市)及天津、沈阳、西安、武汉中心共配置转送2070档资料。

3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进展

3.1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业务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紧密结合地质资料汇交监管业务运行,按照不同的业务应用已形成省级、油气、大区3套业务流程一体化运行。一是固体矿产类项目汇交监管业务流程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汇交人须完成成果、原始、实物3类地质资料汇交后方可领取地质资料汇交凭证;成果、原始地质资料由相关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转送全国地质资料馆;实物地质资料由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验收后交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验收。二是建立了油气委托类矿业权项目汇交监管业务流程,即成果地质资料直接交全国地质资料馆,原始、实物资料由委托保管单位验收,三大油气公司审核后完成汇交。三是逐步理顺了中央财政出资类项目汇交监管业务流程,即成果、原始地质资料直接汇交全国地质资料馆,实物资料汇交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有明确地域的地质工作项目资料由全国地质资料馆委托六大区中心验收发证并转送相关省份。

3.2 系统设计思想

系统建设根据地质资料汇交监管业务类型的特点采用面向对象技术、模块化设计思路、低耦合的方式进行交互,系统结构清晰,易于移植,容易扩充,维护方便,并且能为将来添加新功能提供可重用的功能模块,加快开发效率;用户数据与应用程序相分离,用户数据的任何变更都不会引起运行程序的变更,同时系统本身应提供容错或恢复机制来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采用集中式管理的体系结构,数据集中管理,各省(区、市)馆藏机构等通过互联网连接应用程序进行操作,数据更新和维护按照《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78号)要求,各单位都承担部分更新维护任务,集中管理、远程访问,有助于保证各类数据的一致性。

3.3 系统部署情况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自正式运行以来,在全国31个省(区、市)地质资料主管部门、31个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35家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单位、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资料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部署运行,系统稳定,保障了地质资料汇交监管业务的正常运行。

3.4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2.0 版基本功能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模式),功能涵盖了资料汇交监管“导入、验收、发证、转送、查询”等5个环节,充分结合了业务工作实际进行数据的传输、交换,实时进行动态更新,有利于各类数据查询统计及实施动态监管。按照业务流程,系统设置了办公信息、任务管理、资料验收、资料转送、汇交监控、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管理8个一级菜单,涉及40 多个功能点,见图1和图2。主要功能如下:

图1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系统功能结构

1)任务管理。主要指管理与建立各类项目,包括探矿权、采矿权、项目的建立以及任务分配功能。任务建立的方式分为卡片著录及数据导入两种方式。

2)资料验收。馆藏机构按照条例规定的权限负责探矿权、采矿权、非矿权类地质工作项目的资料验收任务,验收汇交人汇交的原始、实物、成果资料,验收合格后,向汇交人发放相应类型的资料汇交回执。当资料未通过馆藏机构的验收时,向汇交单位发放补充修改通知书。

3)资料转送。根据地质资料管理相关规定,在各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全国地质资料馆、六大区之间转送资料,通过转送实现对资料流转过程的记录。主要功能包括资料转送、资料接收等。

4)汇交监管。主要实现对各类项目成果、原始、实物地质资料汇交过程的查看以及资料催交、延期、保护、发证等管理业务环节的记录。主要功能包括汇交监控、汇交延期、资料催交、汇交凭证发放等。

5)查询统计。对各类项目汇交情况、资料汇交状态、汇交人、催交等进行查询及分析。查询统计实现了各级地质资料主管部门和馆藏机构之间的互查。

图2 系统界面

4 下一步工作建议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地质资料汇交监管业务体系逐步建立,各级馆藏机构利用汇交监管平台开展资料汇交监管、办理催交、延期申请、凭证发放等工作,但同时存在汇交监管机制不完善、汇交处罚力度不够、汇交人汇交意识不强、相关业务系统协同应用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主要包括:

一是进一步完善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机制。目前,地质资料汇交不及时、应当汇交的没有汇交、汇交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涉及矿业权及地质项目等,这些项目信息分别在不同的部门管理,存在项目来源不全、更新不及时等问题,需建立数据交换和共享,进一步加强汇交监管机制研究,充分掌握除矿业权、国家出资地质项目外的其他重大地质专项、科研地质专项及重要工程类地质项目信息,拓展地质资料汇交监管范围,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在线动态监管,提高汇交监管的实时性、准确性、便捷性。

二是推进地质资料汇交信息公开。提高地质资料汇交监管的透明度,促进地质资料汇交工作的互动性,提高网络监管与社会监督水平,使社会公众、地质资料汇交人及相关地质资料管理者能够方便地在线查询查看地质资料内容及状态,了解与地质资料管理相关的最新信息。

三是加大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力度,加强对地质资料汇交人的监管。地质资料汇交人是做好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基础,目前基层单位资料汇交与项目管理脱节,资料汇交人员不能有效地掌握项目开展情况,需要将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延伸至汇交人,试点从汇交人开始实物清单报送,将汇交监管工作落实到汇交人,以更好地促进汇交工作。

四是制定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管理办法。规范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运行制度,地质资料汇交延期、保护、发证、转送等业务环节通过监管平台做好记录,制定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管理办法,从数据更新、资料验收、凭证发放、资料催交及保护延期等方面规范监管平台的业务运行。

『肆』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

在地质资料汇交及处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监管成果地内质容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的整体汇交情况,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的目录清单,各项目、探矿权、采矿权的汇交阶段及状态显示,全国及各省汇交情况的显示等,实现地质资料汇交过程的监管。监管内容可以细化到地质资料汇交处理的各个阶段,如清单填报、馆藏机构处理、汇交通知、合格确认、催交通知、汇交凭证发放等,将馆藏机构的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到上级管理部门,让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全国地质资料的汇交动态信息,从而实现对全国地质资料汇交情况的实时监管,为决策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伍』 地质资料汇交

根据全国地质资料馆成果地质资料、原始资料的现行管理方式,建立统一的成果、原始资料目录清单的上报、清单在线处理(确认验收合格、修改补充通知、退回通知、资料转送等)系统及数据库。全国地质资料馆及省级馆藏机构分别对汇交到各单位的资料进行处理。建立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在线汇交系统,统一协调全国地质资料馆与省级馆藏机构的汇交处理工作,确保汇交及处理的信息能及时反馈到国家管理部门。

汇交人将需要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提交给馆藏机构的管理人员,由馆藏机构管理人员将目录清单录入数据库。馆藏机构依据目录清单,根据实际资料的接收处理结果,在线完成资料验收和转送工作,并将所有处理信息及状态信息存入数据库。地质资料主管部门通过监管平台,能及时查看地质资料的汇交结果,根据实时汇交情况进行决策,加强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

通过建立统一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与服务信息数据库,可以保存在整个地质资料汇交业务中形成的管理性数据和后期编录的服务性数据,并按照谁接收、保管地质资料,谁进行数据采集、录入的原则,由国家级、省级馆藏机构分别承担各自的数据库维护工作,包括汇交信息、服务信息和业务管理3个部分的数据。

通过建立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平台,由国家馆藏机构在网上统一发布、接收信息,解决地质资料汇交、馆藏和服务管理方面的3个问题,并解决国土资源部与省级相关部门间的通讯衔接和上报清单、地质资料的流转问题,实现地质资料的汇交、接收在线管理。

『陆』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中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共享机制的初步探索—以黄石市为例

曾 俊 刘忠明 韩培光

(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

摘 要 黄石市地质资料类型复杂、分散、信息化程度低,严重制约了地质资料的利用和信息共享服务。为了推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化集群化和地质资料管理向市县延伸的工作,本文对地级市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共享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建立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以汇交为主的地质资料集群机制、汇交网络系统,加强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力度,是实现地市级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立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体系、共享平台体系、共享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与服务,是实现地级市地质资料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和完善地级市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共享机制,提高地质资料的社会利用率,服务于城市经济建设。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汇交管理 共享机制 黄石市

0 引言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涉及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和社会共享机制、信息化标准和工作流程、海量异构空间地质信息管理多个技术标准规范,还需要从机制建设方面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全覆盖的地质资料汇交制度。为了探索地质资料全覆盖汇交机制,我们与黄石市市政府、城建委员会、国土资源局联合成立了黄石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小组,并由黄石市市长担任组长,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1 黄石市地质资料基本现状

黄石市是一个矿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铁、铜、水泥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几十年的地质勘查、矿山生产和城市建设,形成了丰富的地质、矿产、水文、工程、环境、市政建设、科研等地质资料,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黄石市地质资料类型复杂,类型较齐全,是矿业城市的典型代表。地质资料主要涉及矿产勘查、矿政管理、城市建设、环境治理四个方面。根据不同地质专业和地质资料管理要求,结合黄石市的地质特点,我们详细研究了收集到的地质资料目录,对地质资料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区调、勘查、地质综合研究、国土资源管理、其他 5 大类别。在此基础上,又分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区域物化遥调查等 11 大类。在11 大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分为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调查等 22 类。根据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的要求,结合黄石市城区地质特点,将地质数据分为 11 类,计 100 多个数据类型,作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的基础[1]

地质资料分散。经详细调查,地质资料主要分布在地质、矿山、建材、非金属、冶金、土地、煤炭、水文、水利、环保、文物、地震、化工、城建、旅游等行业部门。初步统计,涉及地质资料保管单位共有 600 多家,其中矿山资料室 500 多家。

地质资料信息程度低。绝大部分地质资料以纸介质为主,少量为电子介质。尤其是工程地质资料全部为纸介质。仅部分矿政管理资料实现了电子台账管理,铁山矿山建立了钻孔数据库。

地质资料汇交与管理严重滞后。地级市没有地质资料汇交机制,也没有具体的地质资料馆来管理地质资料。多个单位形成的地质资料没有汇交或不及时汇交。一部分汇交的地质资料中存在纸质与电子文档不一致的情况。仅部分矿产勘查资料和矿政管理资料能汇交到黄石市国土资源局。部分地质资料存在文图不符、内容残缺、自相矛盾、电子文档命名不妥等问题。

2 地质资料汇交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汇交机制不健全

经过三年的试点研究,我们初步总结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的技术路线,即:地质资料收集、汇交→地质资料分类→地质资料整理、编码→数据标准化和录入→地质三维建模和可视化→地质资料、数据、图形、模型的管理、统计、分析、评价[2]。其中地质资料汇交和收集是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的基础。

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省(市、区)地质资料馆有一套完善的地质资料汇交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由于地级市没有专门的地质资料馆,这套管理机制无法运行下去。黄石市地质资料与传统地质资料类型相比,还有新增部分,如矿政管理资料。如何实现地质资料管理向地级市 ( 县)延伸,应进行市县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共享机制的研究与探索。

2.2 缺乏地质资料共享机制

地级市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众多,由于长期的封锁,造成地质资料信息交流不畅,项目投资重复,增加了投资风险。也没有建立起共享服务机制,更没有建立起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共享平台,造成地质资料难以利用和利用程度不高。部分地质资料保管单位由于担心地质资料汇交后自身利益受到损失,而不汇交地质资料。实际上国家投资形成的公益型地质资料,必须汇交;商业性投资形成的地质资料,也应按照相应的规定汇交。

2.3 汇交渠道不畅

地级市地质资料汇交管理职能放在国土资源局,大部分没有专门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人员,也没有相应的地质资料汇交制度,也没有建立起地质资料汇交联系人制度。地级市内许多地质资料形成单位没有地质资料管理员。部分地质资料形成单位的管理员对地质资料归档还不熟悉,给汇交造成了很大的麻烦。部分单位仅将地质资料上交给主管部门,还不清楚要上交到地质资料管理职能部门。部分单位将地质资料视为私有财产,担心一旦上交自身利益受到损失。

2.4 汇交意识淡薄

近几年地质工作处于大发展时期,地质项目较多。部分地质单位淡化了地质项目管理、地质资料归档管理和地质资料汇交登记管理,出现了地质资料拖交、欠交和不交的现象,给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许多地质项目结题后,没有专门的地质人员对地质资料进行归档,这是地质资料汇交的瓶颈。

3 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机制初步探索

目前全国和省级的汇交有相关机制,但是地市级却没有。地质资料收集的费用很大,收集海量资料全靠经费来支付是行不通的。如何将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省(市、区)地质资料馆的地质资料汇交与收集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延伸到市县级地质资料馆,需要进行探索和实践,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汇交机制,进而建立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第一,成立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立并完善机构设置,起草并实施《地级市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根据地级市地质资料特征和地质资料需求,细化国家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务院第 349 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资料管理条例,2002;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03)。

第二,建立以汇交为主的地质资料集群机制。建立以汇交为主、信息共享与收集为辅的地质资料集群机制。所有地质单位和用户在地质项目结束后,需将地质资料(电子版和纸质)及时汇交到数据中心。一年不交者,由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不延发其地质资料涉密借阅证;在项目立项上进行一票否决。待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技术较成熟后,所有地质单位和用户应提供数据库。由国家投资形成的地质资料,应依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按时保质汇交。由市场投资形成的地质资料,由国家制定优惠管理政策,由投资主体自觉进行地质资料汇交。

第三,建立地级市地质资料汇交网络系统。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地质资料汇交联系人制度,充分利用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严格按规定要求进行地质资料汇交。对于地质资料汇交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于地质资料不汇交的单位和个人,提出警告,对于屡教不改者,进行行政处罚。

第四,加强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力度。对每份汇交资料做到专人负责,跟踪到底。对汇交内容、汇交时间、验收意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登记,并及时反馈给制作人员,以便于进行及时修改。对于未通过汇交验收的汇交人,不予出具资料汇交凭证。汇交验收人员也需加强业务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并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地质资料汇交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地质资料共享机制的初步探索

4.1 建立地质资料共享体系

把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纳入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省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管理体系之中,成为数据中心建设的一个结点。在地级市内,建立地质资料形成单位、保管单位和汇交管理单位网络体系。

4.2 建立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平台体系

建立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平台系统,加强地质资料信息的网络建设,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和地质数据的资源共享和分布管理,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择几家地质资料形成单位、保管单位和汇交管理部门进行信息共享试点。待方法成熟后,扩大信息共享范围,完善信息共享平台系统。

4.3 建立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制度

建立和完善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和机制。统筹安排,上下联动。在全国、大区中心、省级地质资料服务结点体系下,延伸市县级地质资料服务节点。制定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分级管理办法,实现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服务许可制度,签订保密协议或合同。用户超范围使用,或不经中心同意而向第三方提供服务,后果自负。也可以实行地质资料担保使用,担保方提供担保资质,承诺担保协议。地质资料共享方应加强各单位中地质资料管理员的约束,确保地质资料管理有序,共享适度。

建立用户信誉分级制管理。一年一评,严重损害数据中心利益者,中心将按制度、合同、协议进行处理,违法者将被移交司法部门进行处理。建立资料利用监督机制,请公众、媒体、执法员对资料使用人员进行实时监督。

4.4 地质资料信息的共享服务

地质资料信息的共享服务可分为地质资料服务、矿政服务、城市建设服务等。地质资料的共享平台服务主要是地质资料电子浏览、电子资料复印、需求表打印、地质科普等。矿政平台服务主要是在矿政管理电子台账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为矿政管理部门提供快捷直观的审批和管理服务,为公益性地质活动和商业性地质活动提供矿政信息和地质资料服务。城市建设平台服务主要是通过建立数据库和地质三维模型为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信息服务。

通过信息发布提供服务信息,根据地质需求,通过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研发,提供服务产品。

5 结语

黄石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地级市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机制有待建立,工作框架和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地质资料汇交与管理办法的建立和共享机制标准化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大力推进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和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主动融入城市建设主流程。构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保障机制,为城市建设、矿政管理、环境恢复治理、地下水监测等提供地质资料服务。

通过建立和完善地级市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共享机制,充分挖掘地质资料的潜力,提高地质资料的社会利用率,对于创新服务机制、减少重复投资、降低投资风险、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柒』 中海油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李玉艳

(中海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摘要 地质资料汇集着在各种地质工作中形成的纸电介质及岩心、岩屑等海量信息资源及其载体。进行地质资料汇交,开发利用好其信息财富,既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本文将通过中海油近年来地质资料汇交的情况,介绍汇交管理工作建设取得的成果,并针对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地质资料 资料汇交 纸介质 电子介质

0 前言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的重要成果,是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资料利用者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所属国家的宝贵财富。其具有形成成本昂贵、数量庞大、类型复杂、应用范围广泛、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巨大、可重复利用等诸多特点。对一个国家而言,保管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进行地质资料汇交,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并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不仅可避免日后重复的工作和投资,亦可显著提高当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既有利于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也更有利于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并且能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服务。而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按国家相关要求及时进行地质资料的汇交。

本文将通过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近年来完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新技术应用、硬件设施投入与资料开发利用等方面,浅谈中海油在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建设取得的进展及其成果,并通过分析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中海油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资料管理和资料汇交手段也随之发展并更加现代化。这就需要不断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更新管理理念,以适应新时期的地质资料汇交要求,这也要求地质资料管理人员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要不断更新应用软件和硬件设备,以便用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利用好现有地质资料成果。

1.1 汇交管理制度建设

目前,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现行依据是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2003年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6号)以及《油气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制作汇交细则》(国土资发〔2007〕237号)和《油气等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工作规则(试行)》(国土资厅发〔2012〕24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依据上述管理条例和工作规则,并根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勘探开发技术档案管理规定》以及《关于海洋石油科技档案资料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结合中海油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制定了《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勘探地质资料管理规定(试行)》,对中海油地质资料所有权、资料汇交范围、地质资料的披露、出售与交换、资料汇交管理职责与分工、资料汇交程序与汇交时限和资料汇交要求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划分。规定指明中海油勘探地质资料所有权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授权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负责中国近海所辖矿区以及海外油气勘探区块勘探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实行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各分公司分级负责的原则。地质资料汇交实行“分区实施、集中管理、统一汇交”的汇交原则。适用对象范围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内部的地质资料上交管理和向国家汇交的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地质资料汇交职责、汇交范围和具体汇交要求,做好中海油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于2012年特制定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细则》,此细则明确规定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及各分公司和研究总院的地质资料汇交的职责分工、地质资料汇交的范围、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原始地质资料汇交、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和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工作年报等各项工作要求(表1)。特别明确了资料受托保管单位制作汇交项目须经研究总院检查验收合格后统一汇交的管理制度。依据这些具体要求、工作细则和格式要求等,在成果地质资料制作、装订和质量检查以及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等具体工作流程中就有了可操作性的技术规范。

表1 中海油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职责分工表

1.2人才队伍建设

地质资料管理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也要求其具有扎实的科技理论知识,特别是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进行地质资料管理的基本技能。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要求,就要摒弃过去落后的资料档案管理观念,与时俱进,重视资料管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总公司要求,中海油各级受托单位均成立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项目组。为更加切实有效提高资料管理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好中海油的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所有地质资料管理人员除每年积极参加国土资源部和全国地质资料馆举办的理论技术培训外,中海石油有限公司每年也在海油系统内部,不定期举办地质资料管理培训班和技术交流会议,宣讲地质资料管理相关条例,培养职业道德和标准化意识,总结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情况和要求,汇总各分公司在资料汇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逐一分析,统一认识,严格要求。通过理论知识学习、系统内外的技术交流和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制作软件以及委托保管软件的培训等举措,使整个中海油系统的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资料汇交的成果质量、人员素质也不断得到提升。目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已占到整个中海油地质资料管理队伍的90%以上。所有地质资料汇交人员均能熟练掌握并能使用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系统软件进行资料汇集统计及资料汇交工作。

1.3 新技术应用

地质资料类型复杂,门类众多。既包括探井地质成果报告、油气成果报告和储量报告等成果地质资料,也包括各类勘探的原始数据、录井、测井和分析化验报告等原始地质资料,还包括与成果地质资料相符的探井钻井取心、岩屑等实物地质资料。汇集着在各种地质工作中形成的纸介质、电子介质、岩心、岩屑等以文字、图像、声音和矿物质等形式记录的海量信息资源及其载体。其整理汇总工作烦琐,劳动强度大,重复劳动多。必须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具有友好操作界面的信息管理平台来管理、开发和利用这些海量地质资料。这样才能发挥计算机的现代化管理优势,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缩短资料汇交周期,提升资料汇交质量,及时方便地解决地质资料汇交中出现的问题。为满足地质资料汇交要求,中海油各级资料汇交单位均统一安装并使用《成果地质资料制作浏览系统V2.2》制作成果地质资料的汇交项目,生成统一的汇交清单便于汇交;使用《石油天然气地质资料委托管理系统V1.1》实施对汇交矿权的下发以及原始、实物资料的入库汇交统计等;还安装了《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V2.0》将汇交矿权的成果、原始和实物资料数量信息及时上传至国土资源部以便进行汇交凭证的发放;并使用《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信息报送系统》对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工作年报进行报送汇交等。同时,也及时对汇交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更新。这些现代化管理技术的使用,使得地质资料成果的形成、利用和开发、公共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与现代化办公体系有效衔接起来。提高了地质资料的整理汇总的效率、资料汇交的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满足了国家标准化的相关要求。

1.4 硬件设施建设

中海油在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先进管理理念和新技术引进与发展等软实力加强的同时,也重视地质资料保存保管和维护保障等硬件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地质资料保存设施建设及保管和维护条件近年来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实现了资料档案库房、资料借阅利用和管理办公三分开。各级受托保管单位库房建设均符合各类地质资料保管要求。所有库房全部配备了齐全的安防、环境控制等设施,满足档案库房的“八防”要求。为满足未来几年对地质资料的保管和维护要求,仅 2013年度新增岩屑库房面积就达1500m2。并对已有库房进行了改造,面积达2300m2。中海油地质资料库房总面积现已达17000千多平方米。其中,成果资料库房面积3000 多平方米,原始资料库房面积近6000 平方米,实物资料库房面积近8000平方米。同时,自主研发岩心扫描仪1台,便携式岩屑扫描仪1台。随着便携式岩屑扫描仪的研发成功,实现了岩屑在井场的现场图像采集。提升了岩屑图像的采集质量和采集的及时性。目前,使用的实物采集仪器包括岩心扫描仪、岩屑扫描仪、便携式岩屑扫描仪、岩心地面伽马测量仪、岩心切割机、岩心地面伽马测量仪等。使用的计算机包括服务器和台式电脑总计近百台。其他外设设备包括磁带机、普通复印机、普通扫描仪和打印机若干台。资料库房专用设备包括升降平台、叉车、专用空调、灭火器、除湿机等。这些设备的投入使用,为中海油地质资料成果的形成、保存和维护、资料的管理和汇交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 成果应用及社会服务

中海油自2004年开展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以来,经全体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的辛勤努力,已完成78个矿区共415口井的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取得国土资源部发放的资料汇交凭证89个。自2010年起开始进行油气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4家分公司全部通过国土资源部的检查验收取得地质资料委托保管资格。已完成78个矿区的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的入库汇交工作。同时,中海油也不断加大信息共享服务网站数据的更新力度。目前,在线资料目录已做到了与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入库同步。表2所示为截至2013年底已向国家完成的资料汇交情况统计,表3则为截至2013年底地质资料利用情况统计。近几年,地质资料成果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中的贡献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譬如,为国家重大专项“南海北部深水区碳酸盐岩储层识别与评价”项目提供62口井的曲线、28口井的分层数据、301件电子文档资料;为“ENI公司申请利用2012公开招标区块50/34资料”项目提供LT35-1-1、YC8-1-1、YC8-2-1、YC14-1-1、YC7-4-1、YING6井地质成果资料共186份;为“壳牌公司申请利用62/02合同区外LD22-1-7井资料”项目提供LD22-1-7井井地、井化、钻完井总结报告、井场调查(定位)报告共115份等。成果利用事例不胜枚举。

这些成果不仅在油气勘探开发和科学技术研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为提高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今后开展地质资料的其他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保障。

表2 地质资料汇交情况统计表(截至2013年底)

表3 地质资料利用情况统计表(截至2013年底)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地质资料门类多、范围广,在资料汇交时既需要较强的责任心,也需要细致的工作态度。根据中海油近几年的地质资料汇交验收情况,发现了一些经常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成果地质资料制作不符合要求。成果地质资料有报告缺页或装订倒置现象。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要求是折叠成270mm×190mm,但有些资料附图折叠不规范,宽度超出A4纸且宽窄不一。大部分资料没有双面打印;多数资料及附图册封面没有盖单位公章;有些成果报告无摘要、储量报告缺评审意见书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的资料汇交人员工作责任心还不强,对相关规定和要求理解还不到位。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国家汇交管理制度和管理软件系统培训力度,使有关人员熟知汇交制度法规,熟练使用汇交管理软件。希望资料汇交人员不仅要加强工作责任心,也要不断地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也要对资料管理人员经常进行适当的专业科技普及培训,提高知识水平,并建议加强资料管理人员年度培训,集中汇总问题,明确整改要求,讨论汇交中的难点,抓典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制作电子文档的办公软件版本不统一。经常导致电子文档中的图件出现打不开的现象,影响资料成果二次再利用。建议主管部门限定各单位均采用一致的办公软件版本。

3)地质资料委托管理系统运行不稳定。出现总公司下发矿权后分公司接收不到,或者是分公司已经入库的资料目录而总公司看不到的现象,影响工作效率。建议有关单位要及时加强与国土资源部及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沟通,及时解决资料汇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捌』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彭秋月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中心承担国家重要实物地质资料采集、管理、开发研究和利用,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与业务技术支撑,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其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地质资料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从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平台、门户平台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 管理与服务平台 门户平台

0 引言

实物地质资料是进行地质工作的基础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和经济的信息支撑。地质资料可循环使用,能够长期提供信息服务。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它们中的大部分分布在全国和各省级地质资料馆、各类地质工作单位。随着我国地质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挖掘,对地质资料的管理和服务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当下更着重于能源资源增长需求、管理决策以及应用方式等诸多方面。实物地质资料从采集到对外输出社会化服务,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实物资料通过现代化技术包装、科技服务平台、数据库形式、网络平台,向社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全国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形式单一,信息管理分散问题,达到了通过信息化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输出服务的效果。为此,本文分别从地质中心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组成管理与服务平台、网络平台、门户网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中心信息化服务体系

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根据单位层面的业务需求将信息化服务系统分为管理与服务平台、网络平台、门户平台三部分进行规划与建设。其中管理与服务平台由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系统组成;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主要有单位业务层面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构成;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系统由实物地质资料在线服务与专题地质资料服务组成。门户平台(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实物资料中心对外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之一,为外界提供给一个便捷,快速获取资料服务的窗口。图1是实物中心信息化服务体系结构图。

中心信息化服务系统由管理与服务平台、网络平台、门户平台构成。具体通过一个服务平台、两个数据库、三个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成为支撑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的主体,初步形成了网络信息化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系统。

其中,“服务平台”指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它是通过全国实物资料信息网面向社会提供互联网关键字查询、馆藏实物资料信息查询、图形图像查询、空间查询、三维数字展厅、青藏高原实物资料专题服务等产品化公共服务。

“两个数据库”指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和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截至2013年,实物中心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涵盖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汇交、验收、整理、编录、库藏管理和服务等相关业务信息,以及到目前为止更新的全国重点成矿区带254 份实物资料的数据查询检索。全国试点钻孔数据库涵盖了地质矿产、媒体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孔等相关数据信息,已经汇总整理包括山东、四川、江苏等多个试点钻孔单位的资料信息,并推出了钻孔数据库实用软件,在全国开展了试运行工作。

图1 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系统结构图

“三个管理系统”指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系统。①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作为实现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工作的网络化和动态化系统,成为国家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地质资料汇交与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措施。实物资料管系统重点抓住了中心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各个环节,对工作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提高工作效率。②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是为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管理国家资料中心库,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即根据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汇交、提交、验收、整编(偏重实物描述、背景资料整理)建档、入库、服务、维护等,建立以管理数据为主、实物说明数据为辅的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用于保存国家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库内的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并通过开发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库的正常运行,提供计算机管理平台。③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系统。主要包括网站系统、内网、外网建设三方面,通过实物资料服务系统建设来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内、外网采用物理隔离,每个办公室设置外网信息点1个、内网信息点1个、网络IP电话视频点1个。内网由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办公主楼、资料库、行政楼组网连接构成,用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日常办公。外网通过互联网、中国地质调查局骨干网,向社会提供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主要提供下列信息:①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库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数据信息;②与实物地质调查资料产生、保管动态有关的信息;③与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收集、入库有关的信息;④国家、行业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盒管理办法等。

Web在前台运行,针对用户的请求,Web服务器运行一个应答程序对数据库操作,把结果传送给客户机,客户机的浏览器将结果显示给用户。

后台数据管理的主要模块包括权限验证模块、实物数据检索模块、用户管理模块、信息统计模块、数据备份恢复模块等。数据库系统(SQL Sever)在后台运行,完成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快速的检索(图2)。

数据库概念模型采用关系型数据库-行、列表格形式,利用软件Acess97、SQL Sever2000 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取、管理。数据库中主要存储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法律法规、技术标准、部门公告、政策文件、利用办法、管理动态、用户留言、友情链接等信息。

图2 后台数据管理

2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

自2002年《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2003年《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6号)、2008年《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8号)发布实施以来,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服务取得明显成效。为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的实时、在线的一体化汇交监管,全面、及时掌握地质工作项目进展和矿业权设置情况,国土资源部决定在全国部、省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部署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2011年6月16日,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78号文),对部、省任务分工、进度安排及整个监管流程涉及的文书进行统一规定。按照该通知要求,监管平台于2012年3月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布置实施。

实物监管平台的监管范围:①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形成的地质资料。②中央和地方财政出资开展地质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规定应汇交的其他地质资料。通过监管平台实现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的一体化管理,只有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都依法汇交后,才能颁发汇交凭证。与以往只汇交成果地质资料即可获得地质资料汇交凭证不同,监管平台实施后,真正实现了实物地质资料与成果、原始地质资料的一体化汇交监管,相当于将实物原始资料的汇交监管间接纳入矿业权项目管理之中,不依法汇交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人,将无法办理矿业权手续,无法申请项目评奖。因此,监管平台的成果有效地提高了监管力度与水平,实现了对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科学化运行。

3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

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实物地质资料全程业务流程信息化。根据中心层面业务流程实现单位的管理服务业务流程结构图见图3。

图3 管理业务流程结构图

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建设中,其核心内容主要涉及数据库的建设以及运行环境的建设。随着中心展开地质工作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大量矿产资源项目以及其他地质项目更多地涉及地质数据库的建设中,逐渐满足了单位馆藏实物地质资料中专业性强、种类多的特点,建立专门的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来提高数据的质量,进行数据集成,开展分类应用和专题应用并提供馆藏实物资料目录索引、青藏高原1:25万专题服务目录、典型矿山实物资料目录等。

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管理的对象为种类繁多的地质资料数据,其中利用率最高、使用价值对大的数据库是存储数万米钻孔信息的数据库以及实物资料目录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中包含①全国范围的区调以及固体矿产矿区的岩心(包括煤矿的岩心)、标本等数据;②区调化探扫面所留下的副样;③标准地层剖面的地层标本与薄片数据信息。

这些数据信息的二次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实物地质资料社会需求和中心管理部分分类,将实物资料管理系统功能划分为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与验收、整理与建档、入库与管理、利用与服务这四个部分,此管理系统是基于单位业务管理层面开发的系统。系统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语言开发,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并分为三个界面、数据录入界面、数据查看编辑界面、信息搜索界面。系统涵盖了实物以及相关资料从进库保管到输出服务利用全过程。

实物资料管理系统主要功能为:

1)综合查询。通过网站综合查询,可以查找到用户所需的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馆藏资料目录,以及相关的实物资料产地、资料类别;以及相关资料详细信息。

2)岩心图像。以全国地质调查的典型矿床为主,通过信息资源整合——以19个重点成矿区带和47个整装勘查区为单元,整合各类信息,包括地质背景、成矿模式、找矿模型、钻孔信息、岩心信息、岩心图像、标本信息、标本照片等。以图文形式通过网络载体呈现给用户端。截至2013年底,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通过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向全国发布31个省(区、市)1165个单位馆藏的钻孔信息、钻孔总数618972个,其中信息完整的钻孔数496734个,在全国地质钻孔清查的基础上,开始启动全国重要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提供信息详尽的部分钻孔目录80649个。

3)地图空间。地图空间是把全国地调项目信息、矿区、剖面、钻孔与卫星地图关联,通过在地图上点击相关项目地点,在检索界面中呈现出以省份划分为依据的馆藏全国各个项目地理分布图和相关实物资料信息。

4)数字展厅。数字展厅是通过三维立体成像技术,把部分馆藏的实物标本通过数码照相技术和显微成像技术等动态技术展现在展厅里。通过建立虚拟数字展厅,把实物在网络上立体化。不再是图片二维的形式,而是可以点击多个角度立体旋转展示实物。用户可以在网上远程直观立体的查看到馆藏的具有地学价值的大标本化石系列,如同身临展馆。

5)图幅系统。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①发布资料目录(案卷目录)从整合区调实物资料出发。进入数据库,从建立的图幅信息表中,查询实测剖面信息(薄片信息等)。实测剖面目录(文件级目录)。②标本与薄片目录。发布标本描述和薄片鉴定报告。展示了青藏高原1:25万部分图幅资料数据集成”的数据成果,收集青藏高原冈底斯成矿区带1:25万图幅的成果、原始、实物地质资料,并在线提供数据服务。

4 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系统

实物资料地质中心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完善、更新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系统——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及时发布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向社会提供权威的查询服务,为用户提供在线浏览服务,保证网络的畅通、安全。到2013年实物中心通过信息化建设,以网络形式、目录形式等为社会公众提高馆藏资料在线服务,专题实物地质资料数据集成与服务,以及涉及地质项目的分类服务等。服务系统通过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cgsi.cn实现网上查阅功能。基于天地图的钻孔、剖面、矿区、项目信息的综合检索功能。完成了新增项目、钻孔等空间数据制作,以及新增钻孔岩心图像的连接、发布。

4.1 网络环境

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网站由网络设备(包括局域网)和Web信息服务系统组成。系统架构采用分布式多层系统架构,并具高度的扩展性,以降低系统扩充的成本。外部端口采用DDN专线接入方式与地调局骨干网连接,并实现互联网的接入。内外网之间的通信采用异步高位加密机制,防止信息涉密,保证通信安全。

为防止服务器不可预测的故障,或者服务器的定期维护对整个业务造成的影响,使用两台服务器,两台服务器构成双机热备份,中间使用Watchdog电路,以保证整个系统能长时间不间断工作。

服务器应支持热插拔电源,并配备UPS(不间断电源)。为保证数据存储的绝对可靠,采用光存储器。服务器上禁止安装与支持网络运行无关程序,以减少程序的混乱或者程序的意外冲突。

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Server 2000服务器操作系统。后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网站安全采用软件、硬件相结合安全保障体系,防止病毒入侵和恶意攻击。

主要硬件设备包括刀片式服务器6台、核心业务路由器1台、硬件防火墙1台、入侵检测设备1台、核心交换机1台、汇聚交换机1台、楼层交换机40台、UPS电源和光盘阵列及其他配套设备。

4.2 系统页面

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建立健全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98号)中要求提供的服务信息(资料目录、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标准、办事程序、借阅利用办法、管理动态等)内容,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主要栏目如图4所示。

图4 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系统框图

4.3 门户网站建设

其实现如下功能:

1)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网站整合信息资源,并进行地质信息科学分类,形成资料中心信息资源库。

2)政务专题栏目公开模块系统,网站(栏目)应同时向社会提供地质资料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标准、办事程序、借阅利用办法、信息交换、资料管理动态等管理信息并体现实物资料中心队伍建设形象。

3)整合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项目,(8)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扩展阅读中心门户网站功能,对社会大众提供资料在线服务。当前实物中心根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开辟了网站专题服务模块,其中包括原来已有的全国重点成矿区实物查询检索系统外,2013年新增“青藏高原区调图幅数据采集成果”及“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题产品”,主要提供:①全国整装勘查区地质资料目录;②区调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查询。

4)网络体系结构。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网络将采用Web和数据库相结合的工作模式。通过数据库把网站的各种数据组织起来,自动生成动态的Web页面,并根据用户的请求显示不同的页面内容。总体结构包括用户层、网络通信层、数据管理与处理层、数据存储层(图5)。

图5 网络体系结构

5)网络维护。实物地质资料在满足中心管理服务系统网络环境正常健康运行的前提下,在日常运维方面,完成了网络基础交换设备更新换代工作,针对项目需求对新购服务器上架部署、配置操作系统、杀毒软件,数据库软件和KVM设备连接。通过部署流控设备、IDS、防病毒网关和抗分布式攻击等设备,动态调整安全控制策略等方式,实现了被动防护到主动防御的转变,为后期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打下基础。在机房物理环境方面,新增艾默生(Adapt PM150 30KVA含主机柜、电池、通信模块等)替换故障UPS,应对市电不稳定环境对设备冲击,提高了机房配电安全。安装机房动力监控系统安之源AZY-2008,实现空调、UPS、漏水、温湿度、烟感、视频监控和门禁的全方位集中监控。升级机房空调为380V动力电、来电自启动基站空调,可与安之源监控系统实现实时监控。以上基础环境设施建设保障了中心网络系统正常运行,提升了安全保障能力。

6)客户端维护。及时解决中心各处室个人计算机、外围设备出现的软硬件问题,如网上办公软件、杀毒软件和硬件故障问题,以及财务系统软件故障维护和数据备份、恢复。对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进行了改版升级工作,网站布局更加合理、界面风格更加美观。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实物资料信息的新闻时效性。在服务方式上为用户提供了更便利的资料网上查阅功能。

7)网站升级。到2013年底,对地图空间查询服务模块进行了升级,利用测绘局发布的天地图替换了原来的空间地图,重新设计开发了基于天地图的钻孔、剖面、矿区、项目信息的综合检索功能,完成了新增项目、钻孔等空间数据制作,以及新增钻孔岩心图像的连接、发布(图6)。

图6 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首页与服务界面

5 结束语

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对于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实物地质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已经开启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维护的新阶段。在配合国土资源部颁布相关政策法规推进地质资料实现“两化”建设的步伐中,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不断加快网络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并逐步提高了实物地质资料的现代化服务水平。

『玖』 一体化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及数据中心初步设计

刘国华

(辽宁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

摘要 本文设计了成果、原始、实物和重要钻孔数据库汇交和借阅的一体化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涵盖了汇交报盘、接收检查、电子阅览室、共享服务平台和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等内容,对目前地质资料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办法。

关键词 一体化 地质资料 信息化 数据中心

0 引言

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2003年国土资源部发布《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6号),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全国地质资料馆,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地质资料馆和地质资料保管单位负责建立和维护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系统。

从2002年起,围绕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基础工作,国土资源部陆续下发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93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8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2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13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厅办发〔2012〕57号)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3〕88号)。

在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领导下,经过多年努力,全国地质资料信息化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已初步构建完成了以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共享服务平台、电子阅览室、油气委托管理平台、钻孔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为内容的“五平台一支撑”格局。但在深入开展以“五平台一支撑”格局的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在执行部制定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规范方面,省级层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基础信息内容和标准需要统一。根据一个项目地质工作的不同阶段,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反映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但是该项目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的基础信息应该是统一和共用的。如项目名称、汇交人及联系方式、工作性质、工作程度、起始截止时间、工作区起始截止经纬度、项目编号或矿权许可证号、项目来源、原始资料保存单位和实物资料保存单位等。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应该以统一和共用的目录信息为基础,分别叠加不同的专用目录信息,进而形成前后一致、先后关联的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

二是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成后的更新与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汇交衔接问题。《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3〕88号)中要求,对于新汇交的电子类地质钻孔资料,汇交人应将地质钻孔“三图一表”转换生成规定格式电子文件,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利用系统软件将新汇交的数字化后的地质钻孔“三图一表”和重要地质钻孔数据信息著录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和维护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及其服务平台。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馆藏机构大多不具备专业技术人员,著录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工作难以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且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后期更新维护工作与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汇交工作相脱节更会带来许多的麻烦。可以探讨的解决办法是,开发集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与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后期更新于一体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报盘系统,由汇交人组织填报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三图一表”电子文件和重要地质钻孔属性数据,经馆藏机构检查验收后,直接导入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和重要钻孔数据库。

三是一体化电子阅览室建设问题。要扩展电子阅览室可以调阅的内容和调阅方法,在成果地质资料电子阅览的基础上,增加原始资料、实物资料和重要钻孔数据库的电子阅览。要在以项目为单元调阅的基础上,增加以区域范围为单元的调阅方法。

本文通过一体化的设计思路,面向建立完整的汇交、借阅工作流程和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探索解决目前地质资料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一体化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

1.1 一体化地质资料汇交验收

地质资料包括成果资料、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从汇交的角度来说,实物资料的汇交主要以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为主,按照2013年88号文件,重要钻孔数据库的更新也应纳入实物资料的汇交范畴,与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一并汇交。因此,一体化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包括一体化汇交报盘、一体化汇交验收和一体化汇交凭证。

1.1.1 一体化汇交报盘

一体化汇交报盘是整个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和起始原点,是解决汇交工作存在问题的核心,对于后续的电子阅览室建设、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和数据中心建设至关重要。图1 为一体化汇交报盘数据内容。

图1 一体化汇交报盘数据内容

一体化汇交报盘系统以项目为单元,按照内容和标准统一的原则生产地质资料汇交的电子数据,充分体现资料的完整性和关联性。

(1)目录数据库

其中地质资料目录基础信息为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中共用的信息,如:项目名称、汇交人及联系方式、工作性质、工作程度、起始截止时间、工作区起始截止经纬度、项目编号或矿权许可证号、项目来源、原始资料保存单位和实物资料保存单位等。

成果地质资料目录信息为成果目录数据库的专用信息,原始地质资料目录信息为原始目录数据库的专用信息,实物地质资料目录信息为实物目录数据库的专用信息。通过专用目录信息叠加目录基础信息,即可产生相应成果、原始和实物目录数据库。

(2)资料信息

成果地质资料信息包括文字、图、表等7类信息和涉密情况登记表。

原始地质资料信息包括底、测、观、探、样、试、录、像、综、文等10类报告和涉密情况登记表。

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包括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和重要钻孔数据,重要钻孔数据包含三图一表、项目信息表、钻孔基础信息表、钻孔属性信息表、钻孔岩心属性信息表和涉密情况登记表。其中钻孔岩心属性信息表需标注实物资料保管的详细信息。

(3)汇交报盘标准

汇交报盘数据分为可编辑数据和不可编辑数据,可编辑数据包括目录数据信息、项目信息表、钻孔基础信息表、钻孔属性信息表、钻孔岩心属性信息表、涉密情况登记表,可编辑数据标准依据国家规范格式。不可编辑数据包括成果地质资料的文字、图、表等信息,原始地质资料的底、测、观、探、样、试、录、像、综、文等10类报告信息,重要钻孔数据的“三图一表”,不可编辑数据采用PDF格式。

(4)报盘数据合规性检查

报盘系统自动关联报盘数据,设置必填项,统一汇交资料的项目区域坐标系,对偏离项目区域的钻孔坐标进行自动告警。

1.1.2 一体化汇交验收

一体化汇交验收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一体化汇交验收流程

(1)汇交接收和分发

馆藏机构前台受理接收汇交人提交的一体化报盘数据,按类别标注接收的数据,打印受理通知单,分发相关角色检查,启动办理时限控制。将接收的数据按类别标注是一个重要环节,标注分为“首次接收”、“再次接收”、“补正”、“合格”4种状态,“首次接收”、“再次接收”由前台人员标注,“补正”、“合格”由检查人员标注。通过状态标注,确保二次汇交时,前台人员只需导入补正修改的文件,同样,检查人员只需要检查补正修改的文件。

(2)资料检查和汇总意见

检查人员接收前台分发的报盘文件,对于检查通过的文件标注“合格”状态,未通过的文件标注“补正”状态,填写补正意见。检查意见经汇总后,由前台人员向汇交人发出补正通知,其中补正时间不计入办理时限控制。

(3)打印汇交凭证和数据入库

对于验收合格的汇交资料,一方面由前台打印汇交验收合格通知书,另一方面将网上报盘数据自动导入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并直接供电子阅览室调阅。

1.2 一体化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

1.2.1 扩展电子阅览室的内容

现阶段电子阅览室以成果资料调阅为主,伴随原始、实物和重要钻孔数据库的一体化汇交,电子阅览室应完整反映和调阅成果、原始、实物和重要钻孔数据库资料。

1.2.2 统一报盘信息和电子阅览室的数据标准

统一报盘信息和电子阅览室的数据分类,报盘信息和电子阅览室采用相同的数据组织结构和数据标准,确保汇交检查合格的数据能直接为电子阅览室调用。

1.2.3 改进电子阅览室的调阅模式

1)提供成果目录数据库查阅方式。提供以档案号、项目名称、工作性质、工作程度、矿权许可证号、矿种等信息为索引的查阅方式。

2)提供按照勘查区块查阅方式。参照勘查区块管理方式,将行政辖区划分经纬度查阅区块,选择相应区块,即可调阅出该区块下的所有资料。

3)提供自定义范围查阅方式。通过在行政区底图上任意编辑区块,查阅该区块下的所有资料。

1.3 一体化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平台

一体化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建设,内网可公开共享信息定期导入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平台。一体化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平台提供如下服务:

1)主动公开的地质资料发布服务。

2)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查询服务。

3)按照经纬度区块方式或自定义范围方式,提供地图检索查询服务。

4)馆藏机构和地勘机构实物岩心(标本、样品、光片、薄片等)保存管理系统。

5)实物筛选管理系统。

6)汇交服务,如汇交预订、补正通知、汇交查询、汇交公告、催交提示等。

7)微信查询服务。

2 一体化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按照全国国土资源“一张图”及其核心数据库建设要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按照目录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三大类进行建设,空间数据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斯-克吕格投影。

2.1 数据内容

2.1.1 目录数据库

目录数据库包含成果资料目录数据库、原始资料目录数据库、实物资料目录数据库和重要钻孔目录数据库,各个目录数据库中的基础信息必须是统一和共用的,如项目名称、汇交人及联系方式、工作性质、工作程度、起始截止时间、工作区起始截止经纬度、项目编号或矿权许可证号、项目来源等。通过工作区起始截止经纬度和工作程度等信息,建立反映地质勘查区域特征的空间目录数据库,目录数据库中需要建立与成果图文数据库、原始图文数据库、实物数据库和钻孔数据库的索引,实现空间、目录、图文信息的关联。

2.1.2 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

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和实物数据库等。

2.1.3 专题数据库

专题数据库包括重要钻孔数据库、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矿产地数据库、1:20万地质空间数据库、区域重力数据库、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1:20万自然重砂数据库、1:20万数字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探矿权/采矿权核查、矿业权设置方案数据库和矿业权登记数据库等。

2.2 应用方式

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主要提供通过空间属性查阅地质资料的功能,具体如下:

2.2.1 快速浏览

通过切片技术,提供对空间目录数据库和各种专题数据库的快速浏览,提供单一数据浏览、数据对比浏览(多窗口对比)、数据叠加浏览(在一个窗口中展现多层图形叠加效果并通过设置图层透明度实现对比)等3种浏览模式,且具备距离丈量、面积计算、属性信息查询等功能。

2.2.2 空间查询

通过区块或自定义范围,查询和展示该空间下的目录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输出资料清单和属性信息报告。

3 系统技术框架

一体化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及数据中心采取工作流和服务方式构建,工作流用于汇交管理和借阅管理,服务方式须符合国土资源“一张图”及其核心数据库建设要求(图3)。

图3 一体化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及数据中心架构示意图

数据层:包括目录数据库、图文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其中目录数据库和图文数据库为非空间数据库,专题数据库为空间数据库,需要将目录数据库配置空间属性。同时建立空间和非空间的数据服务管理平台,实现服务的注册、发布、授权和监控等功能。

平台层:提供工作流管理、表单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组件管理和图形分析等功能。

应用层:包括一体化地质资料汇交验收管理系统、汇交监管系统、借阅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数据中心浏览查询展示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其中数据交换系统一方面与外网共享服务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另一方面实现与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数据交换。

4 结束语

当前,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任务繁重,既要进行历史资料的数字化和重要钻孔数据库建设,又要开展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的汇交工作。因此,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质资料进行一体化管理是当前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解决思路就是“立新补旧并举”,关键在“立新”,通过一体化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及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应用,避免产生新的“欠账”,为“补旧”赢得时间。但围绕一体化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及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应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本文仅仅是在总体框架下进行了初步设计,希望从事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同行共同深入研究。

『拾』 监管平台功能

为了对地质资料汇交全过程进行监管,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设置了11个功能菜单,可以完成43项工作,见图3.4和表3.3。

地质资料汇交的监管时间统一以《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规定的时间为准。汇交期:探矿权有效期满30个工作日前;采矿权有效期满90个工作日前,关闭矿井或勘探结束之日起180个工作日内;地质工作项目结束之日起180个工作日内。催交期:探矿权有效期满之日起31~90个工作日;采矿权有效期满之日起91~150个工作日内,关闭矿井或勘探结束之日起181~240个工作日内;地质工作项目结束之日起181~240个工作日内。处罚期:探矿权有效期满超过90个工作日;采矿权有效期满超过150个工作日、关闭矿井或勘探结束之日起超过240个工作日内;地质工作项目结束之日起超过240个工作日内。)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