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管服务 »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3-12 13:09:58

⑴ 如何构筑新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要发展壮大,更高水平的开放是必由之路。只有更好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才能更多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
完善对外市场布局,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壮大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支持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要在进一步提高引资引技引智水平的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倒逼国内企业提升设计、制造、技术、质量、标准和运营服务水平,更好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增强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⑵ 关于组织工作如何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组织工作必须始终围绕经济建设大局,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创新观念,明晰组织工作服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落脚点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组织工作发展的动力源泉。长期以来,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在实践中养成了重规矩、守纪律、讲程序的严谨作风,这是组织部门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应当继续坚持和发扬。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同志的思想观念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只求保险、怕担风险,只防出错、不求出新”的问题。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研究组织工作的落脚点,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创新组织工作理念,使组织工作在服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充分发挥组织保证作用。
1.树立“大组工”理念。组织工作要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就必须拓宽视野,跳出自我封闭的圈子。要把组织工作纳入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去审视,从更高的角度、更广阔的背景来审视组织工作,把组织工作放到国家兴旺的大事业中来对待,把组织工作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中来考虑,自觉地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选官、为谁用人的问题,为发展聚力量,为发展建队伍,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2.树立“大服务”理念。组织部门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和时代的前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了解大局、研究大局、服务大局。要创新观念,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组织工作与中心工作相互促进的方式方法,努力延伸组织工作的新触角,积极探寻组织工作与中心工作相结合的最佳点,强化组织工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服务的意识。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拓展服务渠道,延伸服务触角,提高服务水平,把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的实际成效作为衡量组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3.树立“大开放”理念。新时期组织工作任务重、头绪多、战线长、涉及面广,要跳出“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传统思维模式,主动适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开放的视角、开放的思维、开放的精神来审视、谋划组织工作,把组织工作与经济建设融为一体,通过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带好队伍、聚好人才,努力为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围绕中心,找准组织工作服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 组织工作服务大局,就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强化大局意识、主动意识、服务意识、融入意识、成本效率意识,找准切入点,使组织工作更好地紧贴中心、融入中心、保障中心,切实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来,努力把组织工作的职能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1.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查找在防范国际金融风险、抵御外部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提出具体应对举措。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充分发挥好骨干作用,进一步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共渡难关。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引导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创先进、争优秀、当示范、树标杆,在产业结构升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科技创新、推进通化特色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等重大任务中争创一流业绩。
2.着眼于提高领导干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不断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活动为载体,以提高抓招商、上项目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干部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改革干部培训的方式方法,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实现干部教育由应急式向主动式的转变。一是创新干部培训的方式。采取挂职锻炼、服务企业等方式,把干部逐步推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二是要加大对领导干部网上学习监管力度。切实发挥好网上学习平台作用,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要改进培训模式。开展专题研究、短期培训、小班教学,综合运用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培训实效。四是要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好经费投入机制、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的干部参训机制、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激励约束、质量评估机制,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3.着眼于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选好人、用好人,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满意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人,重点在各级领导干部。一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重用贯彻上级决策坚定不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绩突出的干部;把选拔干部的重点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和基层工作一线倾斜,切实把转型发展有思路、有办法、有成效,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发挥好选人用人“风向标”作用。二要健全科学考评机制。业绩考核既要看发展速度和规模,更要看经济结构是否优化、自主创新水平是否提高、人民生活是否改善、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增强等;科学运用民意调查、岗位目标考核、重大项目跟踪考核、实绩分析等方法,把干部业绩考真、考实、考准;强化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把干部考核结果与干部升降奖惩挂钩,使干部考核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指挥棒”。三要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改进和完善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办法,探索建立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干部实绩公示、民主推荐结果反馈等制度;建立健全投票结果综合分析、干部任用比选机制;着力搭建干部公开、平等、有序竞争的平台,扩大竞争性选拔范围和比例;完善对拉票等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办法,严厉查处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四要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选人用人行为规范(试行)》等相关制度;研究制定《县(市、区)委书记履行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领导干部任前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等一批配套制度;加大对“一把手”的监督力度,突出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方面的监督;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认真落实“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开展对县(市、区)组织工作满意度测评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举报受理工作,狠抓违规违纪行为查处。
4.着眼于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支撑,努力培养造就以循环经济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造就一大批能够进行创新性劳动,在转型发展的实践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队伍。组织部门作为党管人才的职能部门,要把“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具体化。一要围绕“促转变”培养、引进人才。注重人才培养,盘活现有人才。通过培训进修、挂职锻炼等途径,全面提高党政人才在“促转变”中驾驭大局的能力;通过有重点地选派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修深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涉农培训、技能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人才带动效应,促进农村发展。同时,要注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二要围绕“促转变”搭建人才创业平台。采取政策引导、机制激励、政府奖励、市场竞争等方式,让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发挥作用;本着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理念,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加大对各类人才的管理与服务力度,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扎下根,发挥好作用。
5.着眼于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一要围绕“促转变”深入推进“三项工程”。要切实把实施“三项工程”作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总抓手;把强化村干部保障激励措施作为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驱动器;把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作为夯实农村党建基础的硬任务;把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建制村升级晋位的突破口;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全面提升农村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源动力。二要围绕“促转变”全面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完善和规范“大党工委”体制,提高“三有一化”水平,扎实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以开展“党工共建”活动为重点,加大有一定规模企业和小型零散企业、商贸流通领域和饮食服务行业党组织的组建力度。以基层商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为重点,推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三要围绕“促转变”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做好在工人、农民、少数民族等群体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深化“双培四带”活动,推行党员承诺制、党员设岗定责等做法,探索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鼓励党员艰苦创业、建功立业,关爱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建立城乡一体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四要围绕“促转变”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加大党务公开力度,探索完善党内基层民主议事决策机制,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党内事务听证会、民主恳谈会、党员议事会等做法。积极稳妥地进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试点,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范围。
1.抓学习实践,增强本领。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争作学习型干部”活动,按照“四个一”(围绕一个中心、树立一个目标、打造一流队伍、争创一流业绩)的目标要求,通过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努力使组工干部成为组织工作的“政策通”、文件法规的“活字典”。建立健全述学、考学、评学制度,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力,切实提高组工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不断加强对组工干部的实践锻炼,提倡组工干部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基层去,到艰苦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切实提高他们驾驭全局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市直机关单位、街道社区、乡镇、企业挂职,让组工干部在基层、在经济建设一线、在艰苦环境中、在复杂形势下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
2.抓作风转变,树好形象。以开展向杜洪英同志学习活动为契机,巩固提高“讲、重、作”活动成果,教育引导组工干部以杜洪英同志为榜样,老实做事,正派做人,树立正确的“进步观”。提倡在联系基层、服务基层、学习基层过程中,加强党性修养、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水平。
3.抓制度建设,从严治部。健全完善人事管理、行为监督和工作运行等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组工干部力度,坚持选用标准和条件,严把组工干部“入口关”。积极开展以“十严禁”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作风整顿活动,及时发现和纠正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推进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经常化、自觉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4.抓组工文化,促进和谐。坚持以公道正派为核心,努力塑造“严谨严格、公正公开、开放开拓、务实落实、创优创新”的组工文化。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始终保持思维的活跃性、思想的敏锐性、思路的开阔性,以思想解放带动创造力的释放,以观念更新促进工作的创新,将思想解放的活力转化为推进通化发展新跨越的强大动力,进而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创建学习型机关的“模范部门”,把组工干部塑造成为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过硬队伍”。

⑶ 公安民警该怎么服务经济社会建设

公安机关作为国家维护稳定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构筑和谐的重要职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记经济建设这个大局,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这既是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要求,又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公安机关应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主动把公安工作融入到经济建设发展大潮中,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模式、增进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努力形成执法公正、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公安行政管理工作机制,全力以赴推助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管理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管理的地位逐渐提高,管理主体逐渐多元,管理方式逐渐科学,管理体制逐渐完善。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自主性不足、户籍制度凝固、管理部门分割和社会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管理理念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人民警察是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者之一,是社会管理的主力军。因此,公安机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适应新形势、回应新期待、应对新变化、满足新要求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民警的创造力,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更好地实现警务工作的整体跨越提高。
(一)转变观念,改变公安民警传统的思维定势。公安机关应把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作为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大局思考问题,研究工作,教育引导广大民警,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增强大局意识、中心意识和服务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与稳定、执法与服务的关系。走出单纯抓业务的误区,树立“公安工作与项目建设一体化”的理念,变被动工作为主动服务,自觉革除公安工作不适应形势发展的条条框框,自觉当好振兴经济服务的模范。公安机关要全程跟进辖区的大项目服务工作,确保大型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服务无延误、无投诉,切实为项目建设,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开拓创新,打破公安机关固有的工作模式。在现今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公安机关要从传统管理型机构向现代服务型机构转变,强化“经济发展我发展”、“经济发展我先行”的观念,拓宽服务项目建设的职能,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同时,教育民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执法原则,平等对待对各类企业,依法保护业主合法权益。按照合法、合理、效能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使各项公安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快捷和高效。推行阳光警务,增强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窗口警种和社区民警要实行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实行延时服务、预约服务 、上门服务,方便群众办事。
(三)规范执法,打造廉洁高效的执法环境。执法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也是人民警察履行"三大历史使命"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式。执法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能否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能否有 效维护社会稳定。要正确处理严格执法和文明执法的关系,严格执法是要求公安机关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对严重危害社会安定的违法犯罪行为应该坚持露头就打,绝不手软。而文明执法则是执法的方式方法问题,这其中包涵了严格执法的内容,严格按程序办案,切实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严禁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强制措施等,把打击违法犯罪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执法范围上,只要不是法律明文禁止的,则"法无明文不为罪";在执法方式上,要坚决摒弃特权意识和以执法者、管人者自居思想,多服务、多指导、多沟通。以期达到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的目的,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大力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公安执法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廉洁高效的执法环境。
(四)营造氛围,保障服务经济工作取得实效。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网上公安机关等宣传媒介,大张旗鼓地宣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用树立典型、开现场会、挂标语口号等方式,全力宣传造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深入、持续、良好的开展下去。要通过深入开展“公安民警大走访”和“警民一家亲”等爱民实践活动,掌握社情民意,为民排忧解难,增进警民、警企的感情,筑牢群众基础,切实做到“基础牢、管控严、防得住”。
二、以创新管理体制为突破,进一步改进社会管理方式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既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又是一个棘手的课题任务。因此,公安机关应结合自身实际开动脑筋想办法,不断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管理单元最小化、管理服务最优化”为原则,把社区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平台,积极推行“网格化”长效管理模式,实现基层党政组织、政法综治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全覆盖。
(一)建立网格模式,实现管理服务全覆盖。要依据社区所辖范围、居住人口、治安状况、工作难易、任务轻重、基础好坏等情况,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形成覆盖全区、条块结合的区县、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工作网络,确保把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覆盖到社区、延伸至千家万户。把各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纳入属地管理和网格化管理范畴,不断扩大社会管理服务的覆盖面。
(二)有效整合资源,构建管理服务新体系。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综治组织的统筹协调作用,有效整合公安、司法、劳动、民政、行政执法、民宗、统战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健全街道、社区等各级综治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基层和谐稳定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完善治保、调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归正人员帮教、社区矫正、禁毒等协作制度,并落实相应工作力量。积极探索综治工作向末端延伸,完善“网格化管理”载体,健全综治协管员、安全管理员、楼道长等队伍,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

⑷ 如何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服务决策,服务发展,服务落实的能力

一、把握时机、提高认识,全力推进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县级统战工作是整个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基础,围绕县委中心工作,积极创新工作载体,立足本地实际,突出抓好落实,统一战线在基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统一战线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局工作的结合更加紧密,基层统战工作对基层各项工作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稳定大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县域发展尤其是资源性县域经济,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随着资源逐渐枯竭,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主体资源衰减、经济结构失衡、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促进经济转型,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把经济的发展从过去的依赖资源的过度开发消耗转移到更多地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上来,已成为事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战略问题。
基于对宏观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县域经济发展走向的准确把握,推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根本途径。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是统一战线团结奋斗的第一要务。在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寻求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情况下,为科学发展服务、为经济转型服务更是统一战线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凝聚共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助推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鼓舞和增强县级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克服暂时困难、实现长远发展的坚强信心,真正把助推经济转型作为统一战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二、攻克难关、积极进取,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努力形成助推经济转型跨越的强大合力
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人才优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政治优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优势。我们只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调动一切资源、动员一切力量,在克难攻坚中凝聚人心、在转危为机中汇聚力量。只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致力于形成社会各方面的创造力竞相迸发、各方面的智慧充分涌流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只要以“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为重点,在政策支持、提高效能、优化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就一定能不断提高统一战线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助推经济转型的强大合力。
1、充分运用人才资源,为助推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在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聚集着许多专业人士和学者,他们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为此,我们充分调动他们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为助推经济转型提建议、出点子、谋发展。一是构建建言平台。通过情况通报会、座谈会、民主协商会等形式,使各界人士了解和认识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鼓励他们为经济发展多建适用之言,多献对路之策,多做务实之事,为经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出力;二是构建活动平台。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经济决策,紧扣全力以赴保增长这一目标,并就自主创新、产业转型、优化结构、节能环保、协调发展等方面工作组织专题考察调研,先后形成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调研材料,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三是构建科研平台。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成立经济转型课题研究小组,做好经济转型课题研究,开展项目攻关,形成了一批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助推经济转型发展成果。
2、充分运用政治工作的优势,为助推经济转型增强内力。统一战线具有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是统战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具体表现。作为以促进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重要职责的统战部门,我们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工作方针,加强政治引导,充分发挥统战部门的政治思想工作优势,加强服务管理和帮扶工作,使民营企业在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帮得上忙,使得上劲。
3、充分运用化解矛盾的优势,为助推经济转型添加助力。实现经济转型,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需要凝聚方方面面的意志、智慧和力量。我们要切实履行好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职能,加大社会稳定的力度,促进统一战线内部和谐,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宗教稳定,多做统一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为经济转型发展减少阻力,增强助力,形成合力,努力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政治环境。一是切实维护各界和谐。通过做好统一战线各界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理顺各方面的情绪,化解各种矛盾,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切实维护各界的和谐稳定;二是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大少数民族对口支援力度,大力推进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一种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助推经济转型跨越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助推经济转型,既是县级统一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统一战线的职责所决定的。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顺应时代发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助推我省经济转型。一是要转变观念,坚持第一要务,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的意识,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既要防止游离于经济建设中心之外的错误倾向,又要防止混同于具体经济部门、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简单做法。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资源优势,紧紧围绕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参与经济建设,为助推资源性县域经济转型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在实现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利益关系的磨擦,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多做聚人心、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顺人心的工作。充分反映、合理引导、积极协调同盟者的经济、政治、民主和其他利益诉求,充分调动他们为助推经济转型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切实尊重和保护同盟者的合法权益;努力为统一战线成员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既做锦上添花之事,更要做雪中送炭之事。要树立统战理念,培养统战思维,提高统战素质,把握统战风格,讲求统战艺术,以真诚的态度、博大的胸怀、宏大的气魄,最大限度地吸纳和包容各界人士,为助推经济转型增添力量。三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统战工作涉及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港澳台和海外等多个领域,大陆、港澳台、海外等多个范围。要树立“大统战”思维,确立县统战系统一盘棋的意识,加强联系沟通,改统战部一家“单兵”作战为党派、工商、侨联、台联、宗教等多个方面“多兵种”共同参战,形成工作合力,为助推资源性县域经济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四、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切实做好新时期统战创新工作
1、抓摆位,落实责任。统战工作必须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的考核内容,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指导和考核,要着眼调动统战干部的主动性,抓紧解决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氛围,特别是高度重视基层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应加大选拔任用力度,加强与其他部门交流,帮助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工作,成长成才,同时,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宣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带头参加统一战线的重要活动,带头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在推动统战工作创新发展中发挥表率作用。
2、抓理念,拓展思路。县级统战工作是整个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基础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做好县级统战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新理念,创造新招法,推动统战内部关系和统战各领域工作的协调发展。要树立工作理念,建立和完善谈心沟通,联络联通等制度,采用多科手段,拉近与统战对象的距离、改善与统战对象的关系、理顺统战对象的情绪。要树立社会理念。跳出统战看统战,由部门统战意识转向大统战观念,注重资源共享,整合社会力量,把社会力量资源转变为统一战线的工作资本。要树立管理理念,要以现代行政管理理念抓好统战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工作的设计和谋划,通过科学管理,使日常工作由无序的忙碌到有序的饱满,尽可能使每个岗位,每项工作都更有计划,更加规范,更加成效。
3、抓机制,创新方法。机制和制度即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以确保各项工作有抓手,有依据,不断体现科学性和规范性。重点是建立三项机制。一是联席会机制。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定期联络制度,通报情况,布置工作。完善调查研究,走访慰问、统战工作信息沟通、意见反馈、激动表彰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事事有人抓,工作有人管,不断档,不落空。二是组织机制。要完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制订组织和统战部门关于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有关联合工作程序,为推进党外干部工作规范化提供组织保证。三是考核机制。结合统战工作任务,制订更加细致的考核量化标准,细化分解到部门和每个责任人,明确标准、定制考核,切实营造出人人有压力,有动力的工作状态,真正把统战工作落到实处。
4、抓宣传,营造氛围。以统战宣传开路,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统战意识,营造良好的统战工作氛围。要创新宣传载体,除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外,还要利用网络等现代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全面介绍统战知识,及时反映统战状态,积极交流统战经验,展示统战风采,要培养宣传队伍,抓好撰稿、报送、播发等工作,推动宣传工作上质量。要开展宣传活动。可以通过集中编发统战知识宣传资料,开展统战知识专题辅导,举办统战成果征文比赛,开展各个层面的统战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宣传,不断增强宣传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5、抓队伍、树立形象。统战队伍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关系到地方部门统战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须坚持把统战队伍建设抓在手上,苦练内功,外树形象,切实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社会形象好的统战干部队伍。要通过培训教育,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引导统战干部真正认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感情上重视本职工作,从而激发爱岗敬业,在岗尽责的动力。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发动广大统战干部到基层,到生产一线去,与社会各界广交朋友,重点加强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的沟通与联系,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⑸ 组织工作如何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组织工作要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发展大势,创新改革举措,提高工作效能,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服务地方发展,拓宽部门发展空间。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组织工作的价值和生命力所在。组织部门要始终按照“强素质、树形象、创一流”的要求,突出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组织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让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使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有新成效,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有新机制,人才工作有新拓展,使基层党建工作有新探索,不断提高组织部门服务地方发展的水平。

二、强化基层基础,提升部门工作层次。针对组工干部交流、流动较快的实际,要强化组工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实行新老组工干部帮带制,着力提高素质能力;要突出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加大对组工干部经济、管理、法律等知识的培训力度,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要建立组织工作资源信息库,不断提高组织部门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加强作风建设,夯实部门发展基础。建立部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让干部走出去、融入社会,扩展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深入基层,加大帮扶指导力度,帮助基层抓好党的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提高组织工作与基层的融合力,为地方地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网页链接

⑹ 为什么要“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解答时代新题的重要法宝 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 迈好第一步 见到新气象 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大力弘扬探月精神 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⑺ 什么是服务经济

服务经济是指服务经济产值在GDP中的相对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或者说,服务经济是指服务经济中的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数中的相对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态势。现代服务经济产生于工业化高度发展的阶段,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经济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区域现代化、国防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区域经济新的极具潜力的增长点。
服务经济是近五十年来崛起的新的经济形式,它在国民经济构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涵盖了服务业乃至对外服务贸易的广阔的市场经济门类与形式。在国外,服务经济已基本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并有其自身的运作方式。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经济开始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加大其比重。它是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途径,关系到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经历着一场结构性的变革,对于这一变革,美国经济学家维克托·福克斯(Victor R. Fuchs)在1968年称之为“服务经济”。富克斯认为美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进入了服务经济社会。富克斯的宣言预示着始于美国的服务经济在全球范围的来临。伴随信息革命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经济也随之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⑻ 服务经济时代,服务经济社会有哪些显著特征

一是服务创新成为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刚才我已经说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成为提升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二是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融合与分工细化不断催生新型业态,在服务经济时代,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业相互交融,不断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占绝对优势,服务消费、服务业就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四是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正在重新构建世界经济体系,推动全球经济新的增长,而服务业是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的重要内容;五是服务经济成为经济合作与竞争越来越核心的内容。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