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王衡
⑴ 王锡爵的家族历史
明清两代,王姓为太仓第一大姓,盖始于王锡爵与王世贞。两人同姓不同宗,王锡爵始于“太原王氏”,而王世贞始于“琅琊王氏”。 王锡爵这支始祖为唐代滑州黎阳县令王言。王言生子王彻。王彻之子王祜在后汉后周任官,宋代时在太祖朝任监察御史,太宗朝官至兵部待郎。王祜次子王旦为宋宰相,封魏国公。王旦第三子王素官至工部尚书。王素第三子王巩任宗正丞。
王巩第四子王皋随宋廷迁入江南,定居无锡。王皋长子王易迁入娄东。王易长子王绘。王绘子王巘。王巘次子王述祖。王述祖子王竺。王竺子王寿三。
王寿三长子王荣官河南元帅府保义副尉,遇红巾起义弃官逃入澄江(今太仓东北沿江一带)。王荣长子王求一迁入嘉定县乐智乡(今太仓浏河镇)。王求一子王伯皋。王伯皋子王道昭。王道昭子王瑁。王瑁子王瑾,字有谦,任福建莆田县丞。王瑾子王侃。王侃子王铣。 曾祖:王铣,号自然
祖:王涌(王铣次子),号友荆。善于经营,是太仓一带巨富。
祖母:徐氏
父:王梦祥,字奇征,号爱荆,生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卒于万历十年十月九日(1582年11月3日),因母亲徐氏孕时,父亲王涌梦到一只角鹿驮图籍进来,故取名为王梦祥。
母:吴氏,生于正德十年五月初十(1515年6月21日),于嘉靖十年(1531年)嫁入王家,卒于万历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1595年1月24日)。
弟:王鼎爵,隆庆二年(1568年)会试第五名,殿试进士第九名,官至河南提学副使。为人乐善好施,在太仓一带有王菩萨之称。 王锡爵比其妻朱氏小一岁,两人共育有一子三女。
妻:朱氏,生于嘉靖十二年八月七日(1533年8月26日),殁于万历二十六年七月四日(1598年8月5日),嘉定人,黄县知县朱邦臣之女。
子:王衡,字辰玉,号缑山,别署蘅芜室主人,生于嘉靖四十一年九月九日(1562年10月6日),卒于万历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九日(1609年3月4日)。著有《缑山集》等,同时他又是明代南剧的名家,编写有《郁轮袍》、《真傀儡》、《没奈何》等杂剧名篇。万历十六年(1588年)顺天乡试第一,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会试第二名,廷试第二名。王锡爵、王衡父子又被誉为“父子榜眼”。
长女:名不详,嫁中书舍人周秉中。
次女:王桂,字焘贞,道号昙阳子,生于嘉靖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558年12月30日),卒于万历八年九月九日(1580年10月17日)。许配昆山士人徐景韶,未嫁,徐景韶死,居家守贞,自称得道飞仙,士人纷纷拜为师,造成了震动当时的“昙阳子事件”。
三女:名不详,嫁太学生吴嘉征。
⑵ 王衡的人物成就
一、在戏剧中对科举的批判。
而王衡的《郁轮袍》全剧专注描绘官场百般丑态和各种奇怪现象,官场中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成为王衡笔下批判的对象。既是在写王维的心迹,也是王衡的真实感受,表明了自己势要与科举官场决裂的态度,从而彻底批判否定科举考试。
二、对人性的两面性的描写,避免元代剧的人物刻画的单一。
在王衡戏曲中的官场描写与元代杂剧中的也有不同之处,元代戏曲中稗与恶、忠与奸的界限十分明晰,好官就是好官,贪官就是贪官,剧作家对二者的态度是爱僧分明。而王衡出身于内阁首辅之家,深谙官场形形色色的人物,因此在他的笔下更多的是对官场以及与官场结合在一起的众生相,杂剧的批判反思力度更加深刻。如《真傀儡》中的杜衍辞官后,穿着道袍骑着毛驴,粗茶淡饭,每日棍迹市井,过着通世逃名悠然自在的生活,王衡并没有给他顶上过多贤良的光环,而极力把他描绘得和普通百姓一般。而对愚盆可笑、附庸风雅的赵大爷、商员外他们,作者也没有把他们刻画成十恶不赦的形象,使其更加真实可信,符合生活。
三、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采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戏剧是王衡介入戏曲活动的第一步,是他在历经世间沧桑之后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冷峻思考,他的杂剧虽然数里不多,但却深深烙上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印记,真切感受到了王衡的内心世界和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为明中后期杂剧做出贡献。
四、王衡的戏剧受自身文人的影响,有时用典过多,冲淡了戏剧的故事性。
典故过多,曲文艰涩是王衡杂剧的瑕疵之处,这使得他的作品有时不能淋演尽致地发挥。在《郁轮袍》的第七折中,王维在看进官场的黑暗腐朽之后毅然辞官而去,与好友裴迪在辋川过着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故事讲到这里结束,整个剧本已经完整,但是作者又搬出来个文殊菩萨出来点化王维,借佛家的口吻劝世作为结局不免让人觉得多余。 一、笔调朴素,清淡之风。
王衡笔下的田园诗中,诗人把田园生活的自然平淡、村人的真挚淳朴,作为腐朽官场和黑暗现实的反面来加以歌颂,这些田园诗表现了农村牧歌式的美好和田园的勃勃生机,给人一种清淡自然之感。如《田园》有“枯桑又生耳,宿莽在抽心……雨过烧痕青,日日挑生菜。日向病边余,闲从愁里学,弄水怕惊鱼,刈草时逢乐。”;又如《初秋月夜外散步》有“我田占城稻,七月先登场。桥西历历黄,半倾收夕阳。”
二、情景交融,幽静与雄浑之气。
王衡在他的山水诗歌中,创造了多种意象,除了“淡”,就要数在诗人笔下“雄”和“幽”的意象了,这两种虽然在数量上远不及“清淡”这样的主流愈象,但其艺术造诣却有独到之处,“雄”与“幽”是对王衡诗歌主流意象之外的一个孟要补充,是使其诗歌艺术风格呈现多样性、丰富性的原因。如《太湖》中有“萧然吾意在沧浪,乱水如天不可量。千片晓滩千片月,芦花白似夜来霜。”又如《登泰山日观观日》“扪星夜半历虚台,海畔青阳左个开。阳谷先含诸界动,涛光忽拥众山来。封中云气成宫阙,栏外扶桑落酒杯。晴色渐分轻谒后,岛烟点点辨蓬莱。”
三、逞性任气,慷慨悲凉
王衡的诗歌还有沉雄悲壮的一面,虽然此类诗歌数量不多,但别具特色,感概万千。王衡才兼文武,胸怀大略,为人也重义倜傥,然而历经几十年的科考风雨使他心力憔悴,故发而为诗,其诗内容雄厚深沉,格调悲壮。这种风格的作品一般体现在王衡科举官场诗中,一般为他人生后半期所作,是诗人历经沧桑之后对人生的一种体验,透露着一种悲凉慷慨之气。如《渡黄河》“客思如流急,河声带雨浑。滔滔今古恨,淡淡夕阳痕。壮甚吕梁水,高于云梦村。孤舟去飘忽,倚棹寂无言。”又如《登大观楼》“愁看夕鸟投遥岸,曾此伐船拥上游。无限壮心销欲尽,一年头白两瓜州。” 始祖为唐代滑州黎阳县令王言,属太原王氏后裔。王言生子王彻。王彻之子王祜在后汉后周任官,宋代时在太祖朝任监察御史,太宗朝官至兵部待郎。王祜次子王旦为宋宰相,封魏国公。王旦第三子王素官至工部尚书。王素第三子王巩任宗正丞。
王巩第四子王皋随宋廷迁入江南,定居无锡。王皋长子王易迁入娄东。王易长子王绘。王绘子王巘。王巘次子王述祖。王述祖子王竺。王竺子王寿三。
王寿三长子王荣官河南元帅府保义副尉,遇红巾起义弃官逃入澄江(今太仓东北沿江一带)。王荣长子王求一迁入嘉定县乐智乡(今太仓浏河镇)。王求一子王伯皋。王伯皋子王道昭。王道昭子王瑁。王瑁子王瑾,字有谦,任福建莆田县丞。王瑾子王侃。王侃子王铣。王铣次子王涌。
曾祖:王涌,善于经营,富甲一方。时为太仓一带之巨富。
祖父:王梦祥,正德年间诸生,太学生。因出生时其父王涌做梦,梦中子读书高中,故取名梦详。后因王梦祥在南京国子监读书期间,家中出现了官司纠纷,被迫弃儒经商,操持家业。
祖母:吴氏,富家出生。
父亲:王锡爵,生于明嘉靖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1534年8月30日),卒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611年2月11日)。字元驭,号荆石,进士及第榜眼,万历年间首辅。
母亲:朱氏,生于嘉靖十二年八月七日(1533年8月26日),殁于万历二十六年七月四日(1598年8月5日),嘉定县人,出嫁前是黄县知县朱邦臣之女。
叔父:王鼎爵,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第九名,官至河南提学副使。为人乐善好施,在太仓一带有王菩萨之称。王衡少年跟随叔父读书,爱好戏剧也是深受叔父影响。 妻妾
元配:金氏,嘉定举人金濂石之女。
继娶:徐氏,长洲太学生徐存石之女。
再继娶:冯氏,华亭人,庆元县知县冯岱宗之女。
妾:周氏。
儿子
长子:王鸣虞(与申时行长孙女订亲、未娶夭亡),冯氏出。
次子:王庚虞(早夭)
幼子:王赞虞(即王时敏,明末清初的大画家),妾周氏出,娶昆山县人,翰林院编修李允之女。
女儿
长女:嫁昆山县,举人李公之子李毂,县学生员。
次女:嫁华亭县,徐文贞公(徐阶)曾孙徐本高,锦衣卫千户。官至升左军都督府左都督。
三女:嫁太仓州,吴鸣珙,太学生。
四女:嫁嘉定县,参议李公之子李宗之。
五女:嫁太仓州,知府黄公之子黄翼圣,生员。明代官至四川新都知县、安吉州知州,著有《黄摄六诗选》2卷,《莲蕊居士诗选》,《跃影斋诗集》。
六女:嫁嘉定巨富秦家(秦家乃秦观后裔),在清代购下了明末代皇帝崇祯的周国丈府。该府第面积庞大,被秦家改为花园后,以十二景点为主,秦家花园园主曾多次请王时敏去为“小山园”为首的十二景点题匾书铭。
孙子
长孙:王挺,字周臣,号减庵,官至中书舍人。有《减庵公诗存》、《不盲集》、《离忧集》等。
次孙:王揆,字端士,号芝廛,明崇祯十二年举人,清顺治十二年进士。有《芝廛集》。妻为申时行的曾孙女,画家王原祁生母。
三孙:王撰,字异公,一字大年,号随庵,生员。有《三余集》、《随庵诗稿》、《五异公诗稿》。
四孙:王持,字平宰,贡生。
五孙:王抃,初名抡,又名扬,字清尹,清后改字怿民,后改鹤尹,号巢松,生员。有《健庵集》、《巢松集》、《舜华庄》、《筹边楼》、《浩气吟》等。
六孙:王扶,字匡令,号砥庵,贡生。
七孙:王摅,字虹友,号汲园。著有《步檐集》、《芦中集》。
八孙:王掞,字藻儒,号颛庵,康熙九年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有《西田集》、《西田诗集》、《一览集》。
九孙:王抑,字诵侯,康熙十六年举人,官太原府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