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的理解
A. 什么是微服务架构啊
微服务架构其实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大概描述的是一个大型复专杂软件应用系统由若属干个微服务组成。系统中的各个微服务能被独立部署和扩展,每个微服务还能提供一个稳固的模块边界。各个微服务之间是松耦合的,微服务很小,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微服务框架带了良好的技术异构性、弹性、扩展性,它的简化部署为持续交付提供了巨大推动力。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比如分布式事务一致性,网络性能消耗等问题。所以选用的时候要结合实际业务考虑,若想深入学习的话建议使用些现成的一些大厂商开源的微服务框架开发试试手,用一用spring cloud、servicecomb,网上资料都很多,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B. 网站微服务是什么意思呢
微服务得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什么是"微"、什么是"服务", 微 狭义来讲就是体积小、著名的"2 pizza 团队"很好内的诠释了这一解释容(2 pizza 团队最早是亚马逊 CEO Bezos提出来的,意思是说单个服务的设计,所有参与人从设计、开发、测试、运维所有人加起来 只需要2个披萨就够了 )。 而所谓服务,一定要区别于系统,服务一个或者一组相对较小且独立的功能单元,是用户可以感知最小功能集。
C. 什么是微服务架构
指开发一个单个 小型的但有业务功能的服务。
微服务架构系统灵活性,健壮性,扩专展性好,特别适合属需求变化迅速的场景。但系统复杂度高,部署,管理难度大。微服务除了开发期框架之外,还有需要一系列的运行期中间件支撑,如API网关,服务注册中心,统一配置中心等。 目前国内东软做的比较成熟,可以查查官网。
D. 怎么用一句话或者简单得话理解微服务架构Spring cloud
微服务架构。随着系统业务量的不断增多,单一的一套系统可能无法对应高并发,版且系统变得权越来越臃肿,后期难以维护。这种情况下会采用微服务架构设计,为了让单一模块变得更加清晰容易维护,且使某个模块儿的负载能力变得更加强大,添加集群也更为方便。
微服务架构的实现方式有很多种。
spring cloud是其中一种的实现方式,spring cloud对微服务所需要的几点特性封装的比较好,如:零耦合,服务之间方便调用。
另外还有bbo可以作为微服务的载体,同样也具有零耦合,高可用,支持业务分解的功能,但没有spring cloud涵盖的那么全面。
还有当下比较新颖,但市场前景非常好的kubernetes+docker+serviceMesh技术,非常好,目前我们公司就在做这方面的探索。
上述全部手打,不允许转载,有帮助请采纳,有问题请回复。
E. 什么是微服务
微服务架构是一项在云中部署应用和服务的新技术。大部分围绕微服务的争论都集中在容器或其他技术是否能很好的实施微服务,而红帽说API应该是重点。
微服务可以在“自己的程序”中运行,并通过“轻量级设备与HTTP型API进行沟通”。关键在于该服务可以在自己的程序中运行。通过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将服务公开与微服务架构(在现有系统中分布一个API)区分开来。在服务公开中,许多服务都可以被内部独立进程所限制。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服务需要增加某种功能,那么就必须缩小进程范围。在微服务架构中,只需要在特定的某种服务中增加所需功能,而不影响整体进程的架构。
F. 什么是微服务
什么是微服务
微服务架构的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的系统,按业务进行划分为独立的服务单元,解决单体系统的不足,同时也满足越来越复杂的业务需求。
一.单体架构
1.1什么是单体架构
在软件设计的时候经常提到和使用经典的3层模型,即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虽然在软件设计中划分了3层模型,但是对业务场景没有划分,一个典型的单体架构就是将所有的业务场景的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放在一个工程中最终经过编译,打包,部署在一台服务器上。此时服务架构如图:
1.2单体架构存在的不足
在小型应用的初期,访问量小的时候这种架构的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开发速度快,成本低,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逻辑越来越复杂,代码量越来越大,代码得可读性和可维护性越来越低。用户的增加,访问量越来越多单体架构的应用并发能力十分有限。可能会有人想到将单体应用进行集群部署,并增加负载均衡服务器,再来个缓存服务器和文件服务器,数据库再搞个读写分离。这种架构如图:
这种架构虽然有一定的并发能力,及应对一定复杂业务,但是依然没有改变系统为单体架构的事实。大量的业务必然会有大量的代码,代码得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依然很差。如果面对海量的用户,它的并发能力依然不够。基于以上单体架构系统的不足,提出了微服务架构。
二.微服务
2.1什么是微服务
说了这么多现在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微服务。微服务最初是由Martin Fowler提出来的他的理解如下:
微服务架构就是将单一程序开发成一个微服务,每个微服务运行在自己的进程中,并使用轻量级的机制通信,通常是HTTP RESTFUL API。这些服务围绕业务能力来划分,并通过自动化部署机制来独立部署。这些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不同数据库,以保证最低限度的集中式管理。
1
总结起来微服务就是将一个单体架构的应用按业务划分为一个个的独立运行的程序即服务,它们之间通过HTTP协议进行通信(也可以采用消息队列来通信,如RoocketMQ,Kafaka等),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程语言,使用不同的存储技术,自动化部署(如Jenkins)减少人为控制,降低出错概率。服务数量越多,管理起来越复杂,因此采用集中化管理。例如Eureka,Zookeeper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服务集中化管理框架。
2.2微服务的优势
1)将复杂的业务拆分成多个小的业务,每个业务拆分成一个服务,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于分工,降低新人的学习成本。
2)微服务系统是分布式系统,业务与业务之间完全解耦,随着业务的增加可以根据业务再拆分,具有极强的横向扩展能力。面对搞并发的场景可以将服务集群化部署,加强系统负载能力。
3)服务间采用HTTP协议通信,服务与服务之间完全独立。每个服务可以根据业务场景选取合适的编程语言和数据库。
4)微服务每个服务都是独立部署的,每个服务的修改和部署对其他服务没有影响。
2.3微服务和SOA的关系
SOA即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是根据企业服务总线(ESB)模式来整合集成大量单一庞大的系统,微服务可以说是SOA的一种实现,将复杂的业务组件化。但它比ESB实现的SOA更加的轻便敏捷和简单。
G. 微服务是如何演变的,又为什么重要
微服务的概念产生是顺应这样的需求:为了开发出速度更快、更有弹性且用户体验更佳的应用。这个概念等同于具有可扩展性的自动化系统,在简单的商业化架构上运行软件。由于容器所提供的经济效率,在2016年微服务将是一大主题。
应用快速开发的需求影响到了全部公司,以及如何看待历来业务安排的方式。来自微服务的新实践代表着需要小型团队以对于公司来说陌生的方式——自上而下进行迭代。这意味着企业运作的方式将获得彻底的改变。
现在在针对应用架构与微服务的新思考方面,容器生态系统逐渐成为核心主题。根据Battery Ventures技术人员Adrian Cockcroft的说法:关于微服务有一些基本的原则需要思考。首先,如今构建软件的价格更为低廉,容器的出现降低了成本。Docker被所有人纳入蓝图——从软件供应商到终端用户,所有人都在尝试找出容器的用法,因为用它就能加快软件的交付节奏。不过这也代表着要安装的系统是应用级别的,也就是说在应用的开发、部署与管理方面出现了不同的需求。
Adrian Cockcroft在面向对象软件架构大会上关于微服务的演讲,以卡通形式呈现,作者是Remarker
举个例子,对于要处理服务与堆栈范围增长的公司来说,监控比以往更加重要。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对数据日志进行分析,而这些日志很可能横跨临时节点与多项服务。由于需要细化监控与加强工具,从业人员能更好地掌握这些构建模块对于应用所依赖的许多潜在微服务的影响。
那么起作用的是什么呢?从公司与API开始:基于微服务的产品团队与另一个基于终端的平台团队之间靠API连接,通过API调用以及企业基础架构持续作出相应的回应来生效。
微服务被定义为特定背景下松耦合、面向服务的架构,允许在无需理解其他部件运作原理的情况下进行更新。整个服务是跨公司构建的,但所有权却在同一个地方。微服务架构提供了更多系统间的点对点调用。消息形式必须灵活,所有部件在无论哪个版本中都能运作。这意味着在构建微服务架构时,我们需要一些工具来配置、探索、输送流量、观察与构建系统。
IBM杰出的工程师兼IBM云计算中心的CTO Andrew Hately作出了类比:15年前人们可能需要每周查看一下自己的银行余额,而互联网允许人们实时查看余额甚至做出进一步操作,也许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很多事情都发生的改变。如今,人们可以即时访问自己的账户收支信息。这种速度与即时性代表着:在过去的5-10年内,企业提供服务的发展速度必须跟得上社交网络与搜索公司发展的速度。
公司必须处理员工、消费者、系统与所有可能组合之间的持续互动——就像Hately所说的完全互联与持续可用。这意味着企业流程需要重建,需要将所有东西连接起来。如果公司不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也无法提供相应功能的话,很快就会面临收入减少甚至出局的局面。
Hately表示:“工具非常关键。” 有数百家网站不支持代码,收到反馈后,在下一组测试用例中消费者就能使用它了。这种严格的开发过程提供了一种企业工作方式,也为微服务发展提供了思考方式。DevOps中的ops也会执行这样的工作。如果你有一小段代码并为其定义指标的话,就能细分出哪些会成功,哪些会失败。
IBM通过为消费者及内部团队构建反馈通道与成功标准,在敏捷、DevOps、精益生产与其他迭代进程中结合最佳实践,创建了名为IBM Bluemix Garage Method方法的企业方法论。IBM Bluemix Garage Method方法将企业解决方案的可靠性及可测试性与最新开放社区在规模质量上的最佳实践结合起来,持续创新、创建持续交付渠道并在云平台上进行部署。这种方法很有价值,向所有人开放资源能够提高个人、团队与全公司的DevOps技能,以及管理与监控能力。
软件相关的契约
第一代的容器管理平台支持这些速度更快的开发进程。Docker的产品高级VP Scott Johnston表示,在Docker Compose中,微服务促进了工具发展,YAML文件扮演了描述不同组件的清单(manifest)。Compose让开发人员得以用抽象的方式描述多容器应用,它可以描述web容器、数据库容器、负载均衡及其间的逻辑关系,无需连网或部署存储。
Engine Yard的Matt Butcher表示:微服务是软件相关的契约。有些人会辩称微服务是正确执行的面向服务架构(SOA)。开发者想要的是有用、功能丰富且结构优雅的架构。微服务使得软件开发回归Unix的根源——将一件事完成得很好。用Unix可以任意输出命令。微服务不止在如何优秀地完成工作方面,同时在如何与环境互动方面也表现出契约性。如果运行良好,它所做的工作就像是优秀的Unix shell脚本。
举个例子,Kubernetes清单文件格式扮演着契约的角色,这个清单提供了所需的来源细节、存储卷定义、存储需求等,扮演了强大的DevOps类契约。它让开发者和运营者了解想要的内容。开发者与运营者之间的关系不再如同之前那样——开发者被迫只管自己的一摊工作。
一张清单可能会包括应用元数据,加上具体版本的描述性参数,其中可能还有多个清单。也许是一个实例、一个pod清单、一个复制控制器(replication controller)或者一个服务定义,还有组成文件的已知来源位置。任意标签可能由图表中所包括的组件来定义。
Butcher表示:“应用开发者在这方面的体验够深刻了。一旦出现典型问题,就会说丢过墙去,各管各的,反正有DevOps来负责生产环境中的运行事宜,开发者只负责开发,总有一个切换过程,往往会成为各扫门前雪的后果。”
如果开发者构建容器,会存在一定的水平保证(由抽象层决定):这些容器的运行方式在生产阶段与开发阶段是一样的。这已经缓解了让懂得容器这个基本工具的DevOps专业人员感到头疼的大多问题。容器化已经提供了这种保障,不过像Helm(Engine Yard所提供的新服务)之类的产品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化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团队间的契约形式——团队成员不能再推卸责任,各扫门前雪了,而要全程参与。
从虚拟机与Monolith,到容器,再到微服务
根据Joyent的CTO Bryan Cantrill的说法:容器为原生云架构提供了基础,与传统的虚拟化形式相比,象征着一种新的应用架构形式。在使用较大的机器来进行计算时,基于硬件的虚拟化或者传统虚拟机流行过一段时间。虚拟机为运营团队提供了管理大型整体应用的方式,就像Cantrill说的“过于臃肿”,而硬件定义了企业架构。虚拟机建议在底层之上,承担了运营系统的负载。但是容器创建了一个全新而更敏捷的抽象。就是Cantrill的那句话:“应用继续减肥速成修炼。”
如今,唯一的麻烦在于如何将虚拟机和monolith换成容器和微服务。各家公司还在想方设法执行这种转变,因为两种方式对应用架构、基础设施还有公司自身整体的思路都是迥异的。
Cantrill表示:Joyent的开源Triton服务,其目的就是为了简化与加速公司向容器与微服务的转变。它允许开发者简化架构,只提供容器,不提供虚拟机。由于无需配置网络等操作,用户可以通过阅读微服务手册,在短时间内完成部署。
Cantrill表示,Joyent公司是Docker Compose的粉丝,因为Compose可以用来与单独的Docker Engine通讯。Docker的远程端点由Triton部署,从而虚拟化了整个数据中心。使用这些工具,很容易快速让一个完整有弹性的运营服务运转起来。正如Cantrill所言:“这是大势所趋。”
VMware的CTO Kit Colbert从如何沿着容器之旅前进的角度来观察市场。VMware着重运营领域。现在它开发了一种方式,来满足新的开发人员及其需求,不过是作为基础架构提供商存在。
对于VMware来说,这家公司将自己视为基础设施提供商,而不是以应用为中心、面向架构的公司。Colbert只看到了对Cloud Foundry感兴趣的消费者,不过也有人想要DIY的方法。VMware正在设法通过vSphere集成容器(VIC)与Photon平台对应用技术提供支持。
为了让消费者适应使用容器,vSphere集成容器(VIC)让容器化工作负载称为vSphere的重中之重。VIC适合在开发进程中运行,将容器化最有价值的一个方面应用在容器中:灵活并具有动态的资源界限。通过虚拟化,VMware将普通硬件转化为简单、可取代的财产。同样,通过在虚拟机中应用Docker端点,vSphere集成容器创建了完全动态边界的虚拟容器主机。结果就是对传统与基于微服务应用同样支持的基础架构,允许IT与开发者的访问。
相比之下,VMware的Photon平台是专为原生云应用设计的。Photon平台由最小的管理程序与控制面板组成,专为微服务提供速度与规模的服务。Photon平台在设计时还考虑到了开发者通过API使用时的易用性,让这个平台成为一个提供应用程序与快速部署的自助服务平台。
从VMware的角度来说,运营团队也在推进部署速度。现在更着重于数字化体验或者软件如何提供更多功能方面。很类似我们如何看待在智能手机上使用的应用。供应商可能以声音很大的扬声器而闻名,不过服务的应用是否能提供功能?
Colbert询问:“我能依赖它吗?” 公司必须找出构建应用,为寻找高质量应用的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方式。想要继续进步,就必须找到这一点。很多拥有外置式、虚拟化基础架构的消费者希望:随着应用开发进程的加快,解决公司面临的挑战。
在微服务时代的开发
软件开发是迭代式的,需要持续的反馈循环才能奏效。这也是类似IBM Bluemix Garage Method所提供的工具所提供的功能。不过大多公司是根据模型来执行的,这与开发者工作的方式不同。开发者不会按照销售、市场推广、财务等部门人员的方式来工作,开发者不是按照计划或方案来执行工作的。软件开发的过程有更多的迭代,并非瀑布式自上而下的。
Pivotal的首席技术Michael Coté表示:“我不知道怎么说,不过真实世界与软件世界是完全不同的。”Coté辩称:找出软件开发的方式似乎非常矛盾,不过事实上确实阻止了人们想要根据一份文档来了解一个巨大机器的所有部件的工作方式。通过遵守软件开发的原则,各家公司找到了自己的办法,而不是严格遵守固定的计划。
Coté认为,没有执行微服务的固定道路。用微服务可以在运行中和架构上获得灵活性。微服务根据简单的原则构建出真正复杂的东西。原则越简单,所能创造的东西就越复杂。
不过,如果把复杂性转移到其他地方会发生什么?Pivotal这个平台管理着复杂程度。去掉选择,让消费者无需考虑网络、运营系统等问题。它允许消费者将复杂性放在应用堆栈的顶层,在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时能够更好的区分服务。Hately表示:“在科技行业,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文艺复兴时期。”
同样地,IBM Bluemix Garage Method也希望简化复杂性,以便让开发者的工作更有效率,能够更好地享受自己的工作。所有这些努力都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无论在技术还是文化层面。
H. Java里面的微服务是做什么的呢
笼统一点,你可以理解成多系统的结合体,系统之间互不影响,一个系统挂了,不会影响到其它系统。
I. 如何理解spring boot中的微服务架构的体现
1. Spring Boot是什么,解决哪些问题
1) Spring Boot使编码变简单
2) Spring Boot使配置变简单
3) Spring Boot使部署变简单
4) Spring Boot使监控变简单
5) Spring Boot的不足
2. Spring Boot在平台中的定位,相关技术如何融合
1) SpringBoot与SEDA +MicroService + RESTful
2) SpringBoot与Mock
3. 采用了SpringBoot之后,技术管理应该如何进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spring boot是什么,它帮助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SpringBoot是伴随着Spring4.0诞生的;
从字面理解,Boot是引导的意思,因此SpringBoot帮助开发者快速搭建Spring框架;
SpringBoot帮助开发者快速启动一个Web容器;
SpringBoot继承了原有Spring框架的优秀基因;
SpringBoot简化了使用Spring的过程。
Spring由于其繁琐的配置,一度被人认为“配置地狱”,各种XML、Annotation配置,让人眼花缭乱,而且如果出错了也很难找出原因。
Spring Boot更多的是采用Java Config的方式,对Spring进行配置。
可以看到,采用了spring-boot-start-actuator之后,直接以REST的方式,获取进程的运行期性能参数。
当然这些metrics有些是有敏感数据的,spring-boot-start-actuator为此提供了一些Basic Authentication认证的方案,这些方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是不足的。
Spring Boot作为一个微框架,离微服务的实现还是有距离的。
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发现和注册的配套功能,自身的acturator所提供的监控功能,也需要与现有的监控对接。没有配套的安全管控方案,对于REST的落地,还需要自行结合实际进行URI的规范化工作。
下面,我们研究一下Spring Boot在平台中的定位,相关技术如何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