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统计
1. 服务型企业的特征及如何打造服务型企业
合易认为:服务型企业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人力资本在企业资本中的占比高,人力资本是服务型企业的“第一资源”。服务型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一切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其工作重心是以产品为载体,为顾客提供完整的服务。
服务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高度关注顾客的消费体验,打造优秀的服务品牌。要打造优秀的服务品牌,服务型企业必须重点构建四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将服务清晰定位
打造服务品牌首先要将服务进行清晰的定位,因为一切服务的标准、流程、考核指标等都是根据服务定位而来的。总体来说,消费服务定位为面向大众化的服务、偏向高端或特色服务的细分市场。
大众化服务是根据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提供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服务,它重视服务的投入成本,力求优化投入产出,如经济型连锁酒店、连锁便利店等,其顾客目标是大众市场。
高端或特色服务是将服务视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着力打造服务品质,定位于高端消费人群或某一特定消费群体,如高端餐饮、星级酒店、咖啡店、奢侈品商店等,其目标是利基市场。
第二,构建品质保障体系
品牌的背后是质量,应该说大部分服务型企业在品质营运体系的各个步骤中都有自己的规范,但由于缺乏执行和监督的力度,这些规范并不能被有效地落到实处。服务型企业要想打造优秀的服务品牌,必须构建科学的品质营运闭环管理体系,使服务标准的制定、培训、辅导和优化形成系统,并严格执行,从而确保服务品质。
第三,聚焦员工满意度提升、员工技能提升
提供服务的主体是一线的员工,因此,很多在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企业没有标准,而是员工对这些标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执行态度和方法各有差异,造成企业的服务水平不稳定,影响客户对服务的体验。企业的服务分为针对员工的内部服务和面向消费者的外部服务。强调内部服务的质量是管理思路的转变,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创造满意的消费者,内部服务质量最终决定顾客满意度。
第四,持续追求完美顾客消费体验
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创造完美的顾客消费体验,完整的顾客消费体验包括四个环节:
1.认知和识别环节。商家要对消费者服务需求充分理解和把握,服务产品设计和营销宣传应与消费者需求相匹配。同时,品牌形象、企业形象应符合消费者的心理期待。
2.比较和决策环节。商家的服务应具有差异化、价格等竞争优势,为顾客提供真实、及时、准确和一致的信息,以及老顾客的好评与推荐。
3.消费服务环节。这是最重要也是消费者直接体验服务的环节,要注意两方面的体验:一是环境体验(硬件),使消费者在对环境的体验中可以感受和加深对品牌诉求的理解;二是服务体验(软件),让顾客在各个门店接受到标准、一致、稳定的基本服务。
4.消费后服务环节。商家可以通过回访、定期沟通等方式与消费者加强联系,提高消费者忠诚度。
2. 第十八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主题是什么主要有哪些议题
是由中国统计学会主办的吗?主要有以下议题:1.推进现代化服务型统回计建设研究;2.自然资源答资产负债表编制问题研究;3.新常态下反映提质增效升级统计指标体系研究;4.适应新常态新要求的小康监测理论与方法研究;5.统计云及其应用研究;6.大数据与统计理论方法研究;7.就业统计完善与改革研究;8.统计原始数据质量控制及评价方法研究;具体你可以去活动家了解一下。
3. 老年人服务型企业成本收入是什么
由于科技服务型企业业务的特殊性,这类企业的财务核算特别是收入、成本的核算与传统的生产型企业有所不同,一般都有确认规定。
一、《企业会计准则》关于收入确认的规定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CAS 14)中的相关规定,企业的收入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提供产品的收入,一类是提供劳务的收入。科技服务型企业属于提供劳务的收入确认模式。CAS 14规定,企业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具体来说,可以分为项目过程中什么时点可以确认收入即收入确认的标准,以及如何来确认收入即收入的计量两个方面。
第一,CAS 14中提供劳务的收入确认标准为“提供劳务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这是科技服务项目可以结转收入成本的前提。CAS 14规定了五项内容,笔者认为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务的风险已经基本转移,劳务已经或者很可能被客户接受,重做或者追加成本的可能性不大;二是与劳务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如果服务提供期间都难以确认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标准,提供劳务的结果难以可靠估计,则企业必须等到服务完成后,客户或第三方等对服务予以确认,并保证与服务相关的经济利益能流入企业才确认相关的收入和成本。如果服务提供期间,劳务的部分结果可以可靠地估计,企业也可以确认该部分劳务的收入和成本。该项标准解决的是何时确认收入的问题。
第二,如果服务提供期间劳务的部分结果可以可靠估计,则企业应当采用按照完工百分比确认收入、结转成本的方法。根据CAS 14的规定,完工百分比法在具体运用时可以有三种方法:已完合同工作的测量;已提供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已发生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其解决了如何分段确认服务的收入问题,这三种方法每种都有其适用的具体情况。从企业的角度看,在提供的服务跨期较长的情况下,分段确认收入成本能够更准确及时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不至于使得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出现很大的起伏。
二、实务中对劳务结果的可靠估计
在实务当中如何判断“提供劳务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笔者认为要遵循谨慎性原则,判断的依据一般有合同和经验。有些合同中会很明确地约定服务提供过程中的阶段性交付,或者召开评审会,或者由独立的第三方介入等形式对服务的进度予以确认,经过这些程序,表明项目的阶段风险已经转移,劳务的部分结果能够可靠估计,因而可以根据项目的进度来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
但是有些合同的约定非常笼统,这里面就存在一个会计的判断问题。通常实务中,财务人员可以根据公司的相关业务部门或项目管理部门对劳务的全部或部分结果的执行情况,并在服务进行到某些可观测到的关键的时间节点上进行会计估计。具体的时间节点包括:①收到客户的付款。除了预收款外,客户的付款一般与项目的进度直接相联系,收到客户的款项,项目经济利益已经确定流入到企业,项目的风险也基本转移,因而相对比较谨慎。②开具发票。开票如果暗含着收款和项目的交付或部分交付,则可以作为确认收入的节点。③年终决算。年终结算时一般会对所有项目进行梳理,对项目的进度和结果进行判断和估计,并决定能否结转项目已发生的收入和成本。
对于科技服务项目的结果的估计特别需要关注谨慎性原则的贯彻,实务中应关注“应收账款”科目与“生产成本”(项目成本归集的科目)科目。一方面,如果发现应收账款与收入的比例出现异常,则需要关注确认的收入是否能够真正产生经济利益的流入,收入是否虚增;另一方面,还需要经常性地检查“生产成本”科目,如果科目中核算的项目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则要适时地转入成本,避免企业出现不良资产。对于账龄较长的项目应当分析原因,计提减值准备,这样可以挤出科目中暗藏的水分,夯实资产。
三、完工百分比法的具体应用
前面提到,完工百分比法的运用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已完合同工作的测量”,一般需要专业的测量技术,实务中采用得较少;第二种方法“已提供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要求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就对项目的总的工作量做出预计,并且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对已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工作量做出严格的统计和预测,根据两者的比例确定项目完成比例;第三种方法“已发生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则要求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对项目的总成本做出预算,并且在项目进行中对项目已发生的项目成本进行核算并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对总成本进行调整,再用已发生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来确定收入结转的金额。
对于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的差别,笔者认为:如果项目的成本构成主要是劳务,即工、费,则适合用第二种方法;如果项目的成本由材料和劳务混合构成,即含有料、工、费,则适合采用第三种核算方法。因为材料成本的发生往往滞后于项目的进度,如果按照劳务的进度结转,则会造成在项目的早期成本的发生晚于收入发生的进度,项目毛利率前高后低,甚至项目后期材料成本猛增,出现阶段性亏损。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来确认进度,则应当适当预估项目的成本,但是预估项目成本会给会计核算和税务申报带来麻烦,因而应尽量少采用。
如果采用第三种预计项目总成本的方法来核算项目进度,则对企业的项目管理要求较高,同时要求财务能够参与到项目管理的环节中去。因为项目总成本预算不仅包含项目的直接成本,还有一些公共成本的归集和分摊,这都需要财务参与其中才能准确地进行核算。此外,由于项目本身和主客观环境处于实时的变化中,项目的预计总成本也在变化,这也要求在项目管理中能够经常性地检查项目总成本是否可靠,比如每半年甚至每个季度都检查一次。
根据以上分析,这三种估计完工百分比的方法适用和优缺点可以总结如下:
对于大多数中小型的科技服务型企业来说,因为规模较小,项目管理尚未到位,项目总成本难以可靠估计,这种情况下可以借用生产企业的定额成本的方法进行简化处理。可以根据项目的历史平均毛利率设定相对固定的成本比例,再按合同金额来确定项目的预计总成本。使用这种方法应经常性地检查设定的成本比例,以确保这个比例的相对合理性。
4. 我国发展服务型制造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一、是制造业企业自主开展服务化的动力不足
受传统粗放式工业发展思维模式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还普遍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批量生产轻个性化定制、重制造轻服务的现象,发展服务业务的动力还不足。
此外,由于开展服务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支持,短期投入较大,而长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市场风险、技术开发风险、经营风险等,导致生产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业务时比较审慎。
二、是一些关键领域自主研发能力欠缺
目前,我国不少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严重依赖进口,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集成能力不强,95%的高档机床数控系统仍依赖于进口。
加之没有核心关键技术就缺乏提供差异化、个性化集成服务的技术支撑,难以提供行业独占性的产品和服务,直接影响到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程度和效果。
三、是促进服务型制造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制造业企业发展服务业方面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比如:制造业企业普遍缺少服务类资质,在拓展服务业务时存在障碍;从事设计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不能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无法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的服务外包存在重复计税现象;服务业供地量少价高,不利于制造业企业开拓服务化业务;缺少统一的服务型制造统计口径和标准,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
四、是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
长期以来,制造业在以产品为核心的模式下,人才的培养方式比较简单,人才储备大多围绕产品本身开展,适应服务型制造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复合型高端人才成长环境,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有待加强。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的稳增长,有利于经济效益提高,有利于向产业链的高端推进,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更有利于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实现智能制造,占领世界制造业制高点。
5. 新常态下如何做好统计工作
统计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找准统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全面贯彻落回实答。
一是认真组织学习传达会议精神,把思想认识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和市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和部署上来,主动更新观念、转变思维,增强适应新常态的自觉性,提高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扎扎实实做好各项统计工作,为全市改革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保障。
二是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争取更大支持。要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全国统计工作会议和我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加快建成适应新常态的现代化服务型统计与全面推进法治统计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2015年全市统计工作思路,使统计工作目标、要求、措施和重点工作符合中央、我市和国家统计局要求,及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
三是再接再厉结束好今年工作谋划好明年工作。要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继续下大力量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打破常规,快速分析,提高质量,准确及时反映新常态经济运行的速度变化、结构变化和动力转换情况,为党和政府加强新常态下宏观调控提供有力抓手。
6. 2016年统计怎样围绕经济社会会发展搞好服务
一是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着力突破传统统计服务模式,在创新服务决策、服务发展等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开创了服务领导有新提升、服务公众有新突破、服务企业有新成效的良好局面。统计监测预警范围扩大。针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加强对工业、投资、能源、房地产、贸易等重点领域敏感指标的监测预警,实现对经济动向的跟踪监测和快速反映。深入研究《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成5大类30项53个定量指标和一个评判指标的搜集测算、结果分析及图示制表工作,科学地描述、评价和引导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扎实做好省“八项工程”、“民生六大体系”、“节能双控动态跟踪零距离”系列活动、文化发展绩效考核、科技人才、幸福都市、二十强街镇和百强村等监测统计。全力做好288个重大投资项目和青奥配套项目的统计监测和住宿、餐饮、旅游等热点消费统计监测。统计分析质量不断提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成立统计分析小组,进一步完善以横向比较、专项调研、区县分析为内容的菜单式统计服务机制,加大对企业的调研密度,定期召开部门座谈会、数据联席会和经济形势分析会,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统计分析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增强。全局共撰写统计分析等各类统计产品300余篇,有20多篇统计分析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主动拓展部门合作。主动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先后开展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农业现代化、季度旅游收入评估、重大项目专项督察、会展业和文化产业统计等工作,联合发布南京人口发展报告、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等。
二是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统计基层基础是统计工作的“基石”,是现代化服务型统计的根本。全面开展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按照“起步好、标准高”的要求,精心组织开展了县区、镇街(开发区)和联网直报企业三个规范化达标创建工作和农村统计工作整体推进工作。我市11个区已全部通过达标验收,68个镇街(开发区)、2733个联网直报企业、3个市级重点部门通过达标验收。全面实施“1+9”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坚持制度规范、全程管理、统计检查三位一体,建立完善了工业、能源、投资、贸易等专业统计数据质量考核办法,建立完善了专业联动、上下协调、部门协作的一体化核算组织模式,切实推动方法制度透明化、计算过程规范化、核算结果公开化。认真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工作。切实加强“四条红线”执行情况的执法检查工作,扎实开展以单位名录、数据质量和相关工作落实状况检查为主要内容的“三查”工作。采取市、区、镇街三级联动的方式,开展全市统计系统行政执法大检查工作。有序开展统计督查和统计监审工作,对11个督查地区、397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其中立案查处32起。
三是深化拓展四大工程建设。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先后建立了“四大工程”建设技术联络员制度、企业一套表工作分级职责制度、市局内部各职能部门企业一套表业务分工制度,明晰和规范了市、区、镇街统计机构及各专业在一套表制度联网直报下统计调查工作方法和工作标准,保障了一套表工作的顺利实施。规范“四上”企业申报流程。结合省局要求和全市实际,从任务内容、业务目标、职责分工、工作流程、措施保障等方面,制定了“113” 工作体系(即编制1个审批操作指南,出台1个审批暂行办法,落实督促检查、跟踪准“四上单位”变动情况、加强教育培训等3项措施),进一步规范了 “四上”企业审批流程,我市标准以上的一套表调查单位已达11077家。全力推进统计“四大工程”南京配套项目建设。突出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产业、目标考核、跟踪监测等业务需要,建成统计“四大工程”南京配套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实现了统计设计、采集处理、整合加工、分析服务的全流程覆盖。
四是不断提升统计业务能力。全面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创新建立了党委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牵头、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共同参与、具有南京特色的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机制,创新制订了《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统计制度》;初步建立了包含文化产业基本单位、文化产业发展考核、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决策等方面内容的文化产业统计信息平台;开展了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名录库单位核查工作,核查单位23432家,国家最终认定14738家,比国家下发核实单位12878家净增加1860家,增长14.4%。全面破解园区统计综合改革难题。制定和下发了《南京市强区县(园区)统计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和《南京市强区县(园区)统计综合改革统计数据调整办法》,通过“出思路、出培训、出技能”等系列活动,分专业实施了名录单位界定、历史数据调整等工作,并顺利实现了全市及各专业的开发区在地统计工作。全面推进服务业统计调查新机制。研究制订适合我市服务业发展要求的1+4+3服务业统计调查新机制(即一个通知:《关于认真组织做好服务业企业20xx年统计年报和20xx年定期统计报表工作的通知》,四个制度:规模以下服务业、部门服务业、年收入200万元以上行政事业单位(社团)和运输邮电业四个报表制度,三个办法:部门服务业、区县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控制办法和服务业统计工作考核评比实施办法),有力促进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推进落实和数据质量的提高。全面完成2053家重点服务业企业清查核查工作和1820家规下服务业企业及3251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社团)的调查模底工作,全市服务业调查单位数达7082家。工业(能源)、投资、贸外、服务业、社科、人口、农村、法规、综合、核算、普查等处室在推进统计改革、提升业务水平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办公室、信息处、人教、监察、党委等处室在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也取得不少新成绩、好经验,共同推进了全市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7. 如何维护服务型行业的企业竞争力
服务型制造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既可以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创造更多的附加值。为此,《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
发展服务型制造的重要意义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颠覆了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并由此催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加速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在先进的制造业国家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很短,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较长,其中产品60%以上的增值业务发生在服务领域。服务型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内在要求。
首先,我国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业基础,为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其次,国内消费能力提升导致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群体不再满足于企业提供的产品本身,更加注重与物品相伴随的服务与功能,要求我国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再次,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形势日益严峻,人口红利消失导致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消失,生产制造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必须更加重视面向客户的研发设计与服务、销售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不断加大服务要素的投入。这是制造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内在要求。
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自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抢占经济制高点,掀起再工业化浪潮,重新审视制造业战略定位,制造业重新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加快推进我国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增强我国产业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制造业自我升级、结构调整,加速我国“制造强国”建设步伐,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然选择。
我国服务型制造初显成效
一是我国已基本建立政策框架体系。为有效推动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国务院先后发布实施《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通过深化服务领域体制改革、降低服务业门槛、实施跨境电子商务通关试点、扩大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产品出口退税政策范围、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等政策措施,促进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地方政府和工业主管部门也在国家政策框架下,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形成了当地促进服务型制造的政策体系,有效保证了政策的落地实施。
二是我国服务型制造步入发展轨道。我们开展企业调研发现,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在服务型制造方面开展了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探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装备制造、通信设备、信息技术、汽车、智能设备、家用电器等制造领域形成了一批成功的案例。在机械装备领域,部分工程机械企业在提供基本的产品与售后服务之外,同时提供融资支持、二手机交易、产品租赁、工程信息咨询与整体施工方案设计、设备的翻新与改造、特约服务、个性服务等业务支持与拓展服务,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工程总承包系统解决方案等高端服务领域延伸。在电气设备领域,部分企业由能源设备生产扩展至合同能源管理等现代服务领域,为数字化电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在节能环保领域,部分企业以设备制造为依托,向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投融资、运营服务等产业链高端领域延伸,成为环保产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在通信设备与信息技术领域,有的企业销售模式采用“线上线下”营销模式,业务范围涵盖通信设备制造、咨询服务、客户体验管理以及整体解决方案等全产业链;在智能装备领域,部分企业推出跨终端的智慧操作系统,提供产品无故障运转监测、智能化维保服务。
发展服务型制造存在制约因素
总体而言,我国服务型制造依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多数制造企业基于产品的延伸服务,而基于客户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业务所占比重较小,服务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尚不明显。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依然面临制约因素:
一是制造业企业自主开展服务化的动力不足。
受传统粗放式工业发展思维模式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还普遍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批量生产轻个性化定制、重制造轻服务的现象,发展服务业务的动力还不足。此外,由于开展服务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支持,短期投入较大,而长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市场风险、技术开发风险、经营风险等,导致生产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业务时比较审慎。
二是一些关键领域自主研发能力欠缺。
目前,我国不少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严重依赖进口,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集成能力不强,95%的高档机床数控系统仍依赖于进口。没有核心关键技术就缺乏提供差异化、个性化集成服务的技术支撑,难以提供行业独占性的产品和服务,直接影响到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程度和效果。
三是促进服务型制造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制造业企业发展服务业方面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比如:制造业企业普遍缺少服务类资质,在拓展服务业务时存在障碍;从事设计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不能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无法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的服务外包存在重复计税现象;服务业供地量少价高,不利于制造业企业开拓服务化业务;缺少统一的服务型制造统计口径和标准,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
四是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长期以来,制造业在以产品为核心的模式下,人才的培养方式比较简单,人才储备大多围绕产品本身开展,适应服务型制造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复合型高端人才成长环境,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有待加强。
实施服务型制造的支持体系
服务型制造需要科技、管理、信息等技术支持体系作为支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先进制造技术。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实质是建立面向顾客需求的生产组织方式,这就需要企业从以产品供应为中心的传统制造模式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制造模式转变。构建支持分散化的顾客资源、制造资源和服务资源协同参与产品服务和生产设计的制造系统,使企业既能够为顾客提供个性化产品的高附加值,又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的高效率。这就要求通过提升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来实现制造和服务的协同性,提升企业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集成制造系统和工作流程控制系统的整体水平,实现智能制造。
二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是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基础。为了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可制造性、可维护性与总体成本,需要建立以准时制造、精益生产为基础的生产运作系统。同时,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差异化顾客心理对产品服务系统的主观感受,使得生产过程的质量保证、市场信号的识别和反馈、生产组织的效率和响应性等变得更加复杂,这就要求企业以质量保证、柔性生产、虚拟企业等管理手段为基础,提升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水平,从制造环节控制产品服务系统的生产和服务过程,提高客户满意度。
三是知识管理技术。产品与服务的交互以及顾客的异质性,导致了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存在着从顾客知识到产品和服务技术开发知识的表达、交流与学习问题,基于工艺流程及业务流程的分工和协作需要实现不同模块的无缝集成,并建立起共同的制造及服务接口规范。因此,企业在服务化转型过程中必须构建基于产品设计知识、制造过程知识和顾客需求知识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不同流程内部隐性知识的识别、转化和显性知识的表达以及相互之间基于开放的知识接口,实现不同业务流程和工艺流程的协作。
四是两化深度融合。为了在服务型制造中实现企业与客户互动、产品与服务融合、全程化服务、大规模定制、柔性制造和网络协同等,必须有更高水平的信息化支持,需要对原有的企业流程进行重组与优化,建立制造服务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内和企业间的信息资源与信息系统进行有效集成,进而建立一个包括产品销售与服务、采购与协同制造、综合信息管理、生产作业与控制、产品设计与管理、企业信息门户等子系统在内的协同制造服务平台。
服务型制造是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是提升企业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全球制造业知名企业已经实现了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发展,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公司的服务业收入已经超过了公司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强化服务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的稳增长,有利于经济效益提高,有利于向产业链的高端推进,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更有利于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实现智能制造,占领世界
8. 如何在统计工作中落实会议精神的发言提纲
统计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找准统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全面贯彻落实。专
一是认真组织学属习传达会议精神,把思想认识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和市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和部署上来,主动更新观念、转变思维,增强适应新常态的自觉性,提高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扎扎实实做好各项统计工作,为全市改革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保障。
二是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争取更大支持。要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全国统计工作会议和我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加快建成适应新常态的现代化服务型统计与全面推进法治统计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2015年全市统计工作思路,使统计工作目标、要求、措施和重点工作符合中央、我市和国家统计局要求,及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
三是再接再厉结束好今年工作谋划好明年工作。要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继续下大力量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打破常规,快速分析,提高质量,准确及时反映新常态经济运行的速度变化、结构变化和动力转换情况,为党和政府加强新常态下宏观调控提供有力抓手。
9. 在统计工作中如何贯落实彻意见办法规定
统计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找准统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全面贯回彻落实。
一是认真组织答学习传达会议精神,把思想认识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和市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和部署上来,主动更新观念、转变思维,增强适应新常态的自觉性,提高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扎扎实实做好各项统计工作,为全市改革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保障。
二是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争取更大支持。要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全国统计工作会议和我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加快建成适应新常态的现代化服务型统计与全面推进法治统计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2015年全市统计工作思路,使统计工作目标、要求、措施和重点工作符合中央、我市和国家统计局要求,及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
三是再接再厉结束好今年工作谋划好明年工作。要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继续下大力量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打破常规,快速分析,提高质量,准确及时反映新常态经济运行的速度变化、结构变化和动力转换情况,为党和政府加强新常态下宏观调控提供有力抓手。
10. 如何建成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的现代化服务型统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要扎实做好各项统计工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统计保障。一要继续深化重点领域统计改革,继续深化核算制度改革,全力推进就业统计、投资统计、能源统计和服务业统计等各项统计重点领域改革任务。
二要巩固和拓展统计生产方式变革成果,加快完善国家统计单位名录库,优化统一平台软件功能,扩大联网直报范围;强化四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完善四大工程业务流程;不断推进空间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
三要奋力打造数据生产新兴之轨,不断深化大数据在贸经统计、价格统计、人口和就业统计、投资统计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统计的应用,积极利用大数据预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四是持之以恒狠抓基础数据质量,完善统计报表和指标设计,认真落实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公示制度,加大对数据的评估力度,进一步推进统计业务规范化。
五是扎实做好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和常规统计调查,全力做好三经普资料深度开发利用工作,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准备工作,认真做好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扎实开展各专业各领域国家常规统计调查和各项重大专项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