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发展
❶ 对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有何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其中政社分开就是要求各级政府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办好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同时,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因此,加快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是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完善社区自治功能,整合社区资源,拓展社区服务,扩大就业渠道的现实需要;是活跃社区文化,增强居民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建议全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高度,把培育扶持和有序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作为当前加强社会和社区建设的重点之一,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加快培育发展,加强规范管理,共同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二)完善政策,制定出台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文件。建议适时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培育重点、扶持方式、责任主体、经费来源、保障措施等内容。在培育的重点方面,我们建议根据社区社会组织的性质,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发展以下四类社区社会组织:一是有利于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社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二是社区群众参与面广、具有群众基础的社区文化体育类社会组织;三是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服务于社区群众的社会组织;四是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就业的社会组织。在完善机制方面,我们建议一要开通登记绿色通道,采取备案与登记相结合的方式,降低门槛,将社区社会组织纳入合法管径,促进其发展;二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购买服务、民办公助等扶持机制,将相关项目扶持资金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引导和支持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三要强化分类管理,按照社区社会组织的性质、规模、业务范围、成员与服务对象的不同,加强分类指导与管理,积极引导社区社会组织规范运作,使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确保其既发展得好又管理得好。
(三)落实举措,加大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工作力度。一是制定发展规划。将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各个社区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规划,明确重点扶持对象和具体扶持措施,不断优化社区社会组织的结构和布局。二要加强孵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机制,尽可能为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的创建提供有益的咨询,创造必要的条件。三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各方协同,努力在资金、场地、专业人才等方面提供保障。学习苏州、南京等地做法,每年从福利彩票基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初创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通过政策宣传引导、活动吸引、典型带动等多种方式,招纳优秀人才、志愿者加入到社区社会组织中来。四要注重打造品牌特色。根据每个社区的不同情况,重点发展和培育一到两个社区社会组织,精心指导,在创特色品牌上下功夫,达到建一个示范点凝聚一批骨干,服务一方居民,营造一片和谐环境的目标。
(四)加强宣传,增强居民群众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认同感和参与度。通过市、区政府及部门网站、电子政务社区应用系统和街道、社区宣传栏、宣传单等,将社区社会组织的各类信息,包括有关政策规定、办事程序和已经登记的社会组织名称、住所、性质、宗旨、规模,以及开展重要活动、主要服务项目、年度工作报告、年检通过情况等予以及时披露,同时在新闻媒体上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让居民群众全面了解社区社会组织的情况,增强认同感和参与度,同时形成社会监督机制,为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❷ 服务业当前社会的发展前景
服务业的前景:
1.必须要要做好服务,人们现在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渐的在追求高品位和高档次的东西,而所有的这些都是需要由“服务”来最终完成。
2.服务的一贯性,创新性,主动性。其实服务的本质就是要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或者是被服务者的需求。
3.只有找准了这个点,对症下药,才有好的效果。
4.服务业的发展前景非常的大,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❸ 社会对怎样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做些什么
为社会孤、老、残、幼和其他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事业专。有些国家将社会属福利事业分为两种类型:实施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统称为社会事业,对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的社会服务事业统称为福利事业。有的国家把社会福利事业分为3种类型:①补救性服务,指对那些因社会问题导致部分功能丧失、生活困难、无法适应社会的人们的服务;②预防性服务,指为预防某些社会问题的发生而提供的社会服务;③发展性服务,泛指文化、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等公共服务计划
❹ 社区服务的发展现状
自1986年民政部倡导社区服务以来,社区服务已从最初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办和职工福利向社会开放,向社会生活更广泛的领域拓展和延伸,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区服务范围和内容得到拓展。目前,社区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已基本涵盖广大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服务内容由10多项发展到200多项,包括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青壮年人和优抚对象、驻社区单位等各类群体,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保障等服务项目普遍展开,多种便民生活服务圈不断涌现,社区居民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尤其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些社区服务企业开始为社区内居民和单位提供送餐、存车、物业管理等后勤社会化服务,开辟了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目前初步构筑起以社会救助为基础的集家政服务、物业管理、职业中介、心理咨询、健康保健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服务设施和网络初具规模。目前,我国有城区852个,街道6152个,社区79947个。各城区、街道普遍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各居民委员会大都建立了社区服务站,形成了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服务网络,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目前,我国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8479个,各类社区服务设施19.5万个,便民利民网点66.5万个。2001年至2003年,各级民政部门通过实施“星光计划”,筹集134.8亿元在全国城镇建立起了3.2万个老年活动之家,有效改善了为老服务条件。目前全国40%的社区组织服务用房已达到100平方米以上,87%的社区有社区服务中心(站),93%的社区有劳动保障所(站),80%的社区有警务室,85%的社区建有卫生服务站(点),70%的社区有图书室。初步形成了以社区服务中心为纽带,广泛联系各类社区服务企业、服务人员的社区服务网络。
---吸纳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作用突出。各城区、街道和社区以社区服务为载体,认真做好社区就业岗位开发、社区再就业服务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推动社区再就业工作融入到社区,服务到社区,落实到社区,促进社区再就业工作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积极拓宽社区就业门路,引导和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服务领域实现再就业,2005年底,我国现有社区服务从业人员357.8万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38.8万人。特别是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通过剥离后勤服务、利用闲置资源、兴办社区服务实体等,实现了人员分流,增加了职工收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稳定。
---改进了社区服务的方式和方法。全国许多地方在街道层面开展 “一站式”服务,为居民提供便捷优质的办事服务。一些地方还加大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在社区配备了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卫生保洁、社会治安等协管员,使社区服务的社会效益明显增强。许多城市社区还建立了阳光超市、慈善超市、扶贫超市等扶贫帮困载体,积极为社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把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社区服务,一些地方的城区和街道普遍建立了信息网络平台,并与社区居委会的社区服务站实现联网,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目前,全国60%的城区建有社区管理服务信息网络,例如太原市庙前街社区创建的《社区服务网》,在方便社区居民随时获取社区服务信息的同时,促进了社区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❺ 谈谈你对社会服务工作的理解
对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价值伦理,理论基础,方法技巧,动用资源进行一番思考之后,我发现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首先,从社会工作的功能着手分析,就会发现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提出过社会溃败的概念,所谓社会溃败就是指社会机体的细胞坏死,机能失效。个人也好,家庭也好,都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避免这些细胞的坏死,社会工作者就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要做的不仅仅是助人,救难,解困,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人发展。社会工作尊重人,认为人是有潜能的,并把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达致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当做自己的目标。社会工作者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健康发展,也就为整个社会有机体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也就对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价值伦理,理论基础,方法技巧,动用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社会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价值伦理?又会有那些现实困境呢?
尽管西方社会工作体系存在矛盾与争论,但“爱人”“助人”是不争的核心价值观念。“爱人”“助人”不仅是西方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此基础之上,社会工作者就应具备平等,信誉,独立,礼貌,孝顺,抱负,勤奋和竞争的社会基本价值和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尊敬人等专业价值,树立“为人服务”的观念,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利他型的人格。如果只把社会工作当做谋生的职业,我想这样的人是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社会工作者。那么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困境,社会工作者也要生存发展?他们的权益又该得到怎样的维护呢?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包括当事人利益的首要性。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和特权,做出一切努力来最大限度地培育代表当事人的自我决定权利。尊重当事人的秘密和隐私。当设定费用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应该保证其所履行的服务于当事人的支付能力比较合理公平。前三点与社会工作者的技能有较大的联系,费用却是我们在现实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之一。我们在参观老年公寓时,护理老人的社工就对自己的收入提出了不满,对五位老人实施全护,一个月的基本工资才1600多元,而且休息的权利也得不到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工必然是带着不良情绪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保证前三点伦理责任的实现呢?毕竟社工也是人,也需要自身的发展,而案主通常是弱势群体,无法支付高额的费用,而在中国,NGO,NPO发育又不完善,那么政府是不是应该在这方面担负更多的责任呢?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投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实际上能够节约社会管理的成本,如果有社工前期介入,北京同仁医院徐文被砍的惨剧也许就会避免。社会工作者需要较高的价值伦理要求,同时他们的权利也需要保障,也只有在社会工作者的权利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谈社会工作者的价值伦理要求才不会那么空洞。
在我看来,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理论基础不一定有多么深,但广度要求较高。
社会工作者区别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法律工作者等,让他们在这些领域有较高的造诣确实有些强人所难。我想社会工作者的理论基础要广,能够应对多样的案例情况,并确保能够解决案主的问题。在我们上课所接触的案例中,较多的应用了偏重于心理学相关理论,比如人本治疗模式理论,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等。由此可见,心理学相关理论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标签理论,沟通理论,人文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权”或“倡导”理论,女权主义理论等也都需要社会工作者的掌握。此外,我认为,社会工作者不仅仅局限于一些理论,在法律常识,健康常识上也要有较好的掌握,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案主服务。
社会工作者在具体为案主服务时,也要掌握较好的方法与技巧。
从我们上课所接触到的案例来看,个案社会工作基本遵循接案 ,预估,计划,介入,评估 ,结案的工作程序。在接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案主个人资料,个案背景,接案原因进行全方位收集,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估,如果超出了社工的能力范围,就有必要建议专业机构和人士的介入。在介入个案过程中,则要注意与案主沟通的方法技巧,学会运用各种社会资源来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我也深刻的体会到方法技巧也必须建立在耐心和对社工事业的奉献基础山,把方法技巧深深内化于心才能得到较好的工作效果。
在总结案例的基础上,我发现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学会动用各种资源。比如,家庭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学会通过案主的亲人来帮助案主走出困境,在大班个案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就是与陈姓小朋友的母亲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在其母亲的帮助下帮助案主解决自身问题。社交资源,案主的好朋友往往能对案主有较大的影响,社会工作者要学会通过案主的朋友来帮助案主走出困境。单位资源,在中国这种特殊国情之下,单位对一个人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社会工作者适当的与案主单位接触,通过单位的影响来帮助案主走出困境,政府及社区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学会通过官方机构的政策帮助案主走出困境,在退休老人照顾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就是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来解决案主的住房问题。专业资源,当社会工作者发现自己无法满足案主的要求时,要学会求助心理医生,法律工作者等专业资源来帮助案主走出困境。山西电视台某频道有一节目叫《小郭跑腿》,节目里的记者就是扮演了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帮助一些处于家庭纠纷,人际矛盾等人们,节目中的记者往往就是动用了案主的朋友圈,社区街道,村委会等各种社会资源来帮助案主走出困境,其中有很多我们值得借鉴之处。
总之,社会工作的重要功能就决定了社会工作者在价值伦理,理论基础,方法技巧,动用资源等方面的较高要求,建设一支专业的高水平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任重而道远。
❻ 有哪位能告诉我什么叫社会服务吗
什么叫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狭义指直接为改善和发展社会成员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务,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生活福利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生产性服务指直接为物质生产提供的服务,如原材料运输、能源供应、信息传递、科技...
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直接为改善和发展社会成员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务,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生活福利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生产性服务指直接为物质生产提供的服务,如原材料运输、能源供应、信息传递、科技咨询、劳动力培训等。社会性服务指为整个社会正常运行与协调发展提供的服务,如公用事业、文教卫生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社会服务按服务性质可分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按服务的程度又分为基本性服务、发展性服务和享受性服务。
社会服务运动始于1884年英国伦敦成立的托因比服务所。1889年后在芝加哥西区成立了赫尔大厦服务社。此后社会服务运动迅速传到西欧大部分国家以及东南亚、日本。中国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福利服务、社会风俗改造等精神文明服务,基层社会群众自我教育管理等民主建设服务,社会团体管理等社会行政管理性服务。有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的普遍服务,以烈属、军属、复员退伍军人、老年人、残疾人、无依靠儿童、贫困者等为对象的特殊服务。以这些社会服务为内容的社会工作,在预防、解决社会问题,处理社会矛盾,调整社会关系,改善社会生活方式,完善社会制度,减少社会发展的障碍因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❼ 社会发展在社会服务方面扮演怎样的角色
社会来发展指整个人类社自会的向前运动过程。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和发展过程;②横向,指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一个社会各方面整体地运动和发展过程。
社会服务: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直接为改善和发展社会成员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务,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生活福利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生产性服务指直接为物质生产提供的服务,如原材料运输、能源供应、信息传递、科技咨询、劳动力培训等。社会性服务指为整个社会正常运行与协调发展提供的服务,如公用事业、文教卫生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社会服务按服务性质可分物质性服
务和精神性服务。
由此可见,社会发展在社会服务方面扮演着引领作用,即有什么层次的社会发展结果,便会出现相应的社会服务。同时更好的社会服务也会促进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社会服务必将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比如现行政策的行业准入门槛太高甚至是禁入,会抑止行业的正常发展。
呵,你的问题太大了~~~
❽ 中国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特点
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迄今已届28年,在此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用国际上社会工作发展的一般经验难以解释的“中国特色”。以下,将分三个阶段对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跳跃式”、“超常规”的中国特色逐一作出描绘和评价:
1.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前30年初期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民政部主导的与北京大学的合作而开始了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进程。按一般规律,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是先有社会需求,再由民间发起,并以慈善组织出面组织对贫弱阶层的社会服务,然后再向专业社会工作转变。
当然,不能说中国没有相应的社会需求。在因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与“先发”的西方国家以及“后发”的“亚洲四小龙”在工业化过程中曾经遭遇的类似的社会问题。但是,在这一阶段,由于计划时期的影响惯性犹存,当时人们对政府和单位的信任度远远高于社会。同时,民众囿于被费孝通称为“差序格局”的传统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并没有向社会求助的习惯。
在这一阶段,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政府对民间组织的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按一般的发展规律,民间的、志愿的慈善事业先行一步,再逐渐职业化,然后得到社会的认可乃至期待。同时,这也使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部门能够有时间、有机会充分了解这种有组织的爱心善行。因此当慈善事业向更加现代的专业社会工作转变时,便已经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实际上,当时民政部的目标就是培养若干掌握社会工作与管理知识的人才,然后到民政部门从事“民政理论研究”,着眼点并非一线的实务工作者。于是,社会工作与管理的专业教育就在既没有公众认可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合适的社会载体的情况下,突如其来地“被恢复”了。这样的恢复和发展,其实是与“社会”脱离的。如果用现在“制度嵌入”的理论来解释的话,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中国的被恢复,表现出一种“硬性嵌入”的特点。
改革开放前30年中期 在这一阶段,以国际公认的专业社会工作的特征作为衡量标准,去看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七个专业特征已经具备了四个:服务公共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则采取“拿来主义”;专业组织,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并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教育体系,已经有180多所大专院校建立社会工作院系专业。然而,仔细分析,上述“具备特征”又有名实不符的嫌疑:
首先,当时中国除了一部分从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师还算得上“内行”之外,并没有专业社会工作者,但却有了社会工作者的“自己的组织”。实际上,这个组织并不是为社会工作者成立的,而是为了方便民政部门对外交流而成立的。在“民政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的观念影响下,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被纳入”社会工作者的行列。
其次,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借“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的东风,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但是,当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却发现社会上并没有与其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就业难”的问题突显出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教育和就业的脱节(当然这是中国教育的通病),反倒模糊了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形象。
再次,理论和和技能,国际上已经有成熟的价值理念和理论方法,中国的大学可以拿来就用。但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是应用学科,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中国的专业教师,绝大部分都没有实践经验。因此,学生也有明显的缺陷。这也是他们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最后,服务公共利益,这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所谓“公共”是有讲究的。在国家和公众之间,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一般采取“第三者”的超然立场,这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得以成功的关键。但是在中国,政府太强势,要求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完全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做事。常言道:屁股决定脑袋,坐的位子不同,结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的“具备特征”,实际上是经不起深究的。
但是,这一阶段在上海浦东进行的引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社会实验”,却选择了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路径:先有问题导向,很多社会问题难以解决,于是引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试试看”。然后是行动导向,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以后,就让他们以民间机构的方式组织起来,然后到社区去作社会管理工作。政府的强势,用在了为社会管理的发展创造小环境、小气候上。同时,又有一批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一起参与,在理论和方法上共同探讨。这种合乎规律的发展路径,使浦东的实验很有收获。
改革开放前30年后期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前30年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型塑了一个“大团圆”的大结局。
造就这个大结局的原因有二:其一,政府机构改革使民政部门的人员编制减少了一半,在用人方面常陷捉襟见肘的窘境。其二,在城市低保、战胜SARS等工作实践中,民政部门则尝到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尤其是社区的作用的甜头。于是,民政部门开始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
上海市合乎规律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轨迹终于开始产生影响,专业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领域,包括政府工作和基层社区中开始得到认可,进一步探索则是政府介入的专业资格的认证。
就全国形势而言,十六届六中全会之后搭建起社会工作专业资格认证的平台,再现“跳越式”发展的特征。但是,远可对比国际经验,近可对比上海市的实践,全国的发展态势只能说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❾ 什么是社会工作服务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同时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有着自己一套专业的助人方法和技巧,理论基础与技巧、实践、价值观共同构成了社会工作发展的三大支柱。理论方面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干预理论,具体技巧包括倾听、同理、接纳、角色扮演、家庭作业等等。这些都是具体明确且可以较快学会的,与之相比较,价值观显得很是难以捉摸把握。横观各类院系,似乎很难找到一个与社工相比可谓十分强调价值观的专业。
❿ 社会服务令的发展过程
社会服务令的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和纷纷效仿,并很快将其法律化,社会服务令因此成为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刑事司法中普遍采取的措施。纵观世界各国刑事司法制度,社会服务令在刑事司法中主要具有以下几种性质:
1.作为独立刑罚种类
在英国、葡萄牙、芬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社会服务令是作为一种社区康复刑罚的选择,由法律明文加以规定的。社会服务令作为刑罚种类之一,其权力主体是法院,主要适用于那些罪行较轻、可以判处监禁的犯罪人(主要是青少年),以判决的形式确定执行社会服务令的机构,社会服务的时数和时间表,并以公力保证执行,如果抗拒执行,将会受到严厉追究。
2.作为一种非刑罚处罚方法来替代其他刑罚
在美国、墨西哥、荷兰等西方国家,社会服务令是以非刑罚处罚方法替代短期监禁刑而出现的。如墨西哥法律规定,参与无偿劳动一天,代替监禁一天;在荷兰,参加社会服务40小时,可代替监禁一个月。由此可见,这一类型的社会服务令并不是刑种之一,不具有刑罚的性质和作用,而是刑罚的替代措施或必要补充,代替刑罚作为刑事责任的实现方法。
3.作为审查起诉考察手段
在美国、南非等国,社会服务令也被运用于审查起诉阶段,其实质是作为检控的替代手段。犯罪嫌疑人如同意参加无偿社会服务并且表现良好,则起诉机关不再对其罪行向法院指控。在法律效力上,这种社会服务令只是检察机关决定是否起诉的参考条件。对于在社会服务令执行期间表现欠佳,无悔罪表现的犯罪嫌疑人,仍可提起公诉。
4.作为刑罚执行方法
在美国,社会服务令可以作为假释的条件之一,也有的国家把社会服务令作为有条件假释或缓刑的条件,在管制和缓刑的执行过程中附加社会服务令,从而提高刑罚执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