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管服务 » 舆论监督名词解释

舆论监督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2021-02-26 17:39:54

⑴ 求《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集

《政治学原理》综合习题及参考答案三(名词解释 )

1、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2、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3、政治权利:指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4、公民权利:指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5、利益: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个人利益:指从公民个人角度出发,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基础之上,源于人们生理、心理需求的物质及精神需要。

7、团体利益:出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共同利益。

8、公共利益: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9、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10、权利: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11、行为主义:所谓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12、 ;国家: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13、政府: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和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14、 ;权力制约原则: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15、法制原则: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16、 ;政体: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7、国体: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18、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

19、君主制: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20、单一制: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

21、立宪君主制:也称君主立宪制,君主名义上为国家元首,是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实际上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政府等机关的限制。

22、二元君主制: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作用。

23、 ;议会君主制: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的行动受到议会制约,有民主方式制定的宪法,君主无实际权力。

24、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25、议会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的国家元首。

26、总统共和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27、复合制: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如共和国、州、盟、邦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

28、联邦制:又称为联盟国家,一般由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州、共和国、邦)结合组成。

29、邦联制:邦联制实际上是一种国家的联盟,它是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的联盟体。30、君合国:两个国家以某种条约同意由一个君主进行统治,从而实现国家联合,但两国均有自己的宪法和权力机关,在国际关系中都有主权地位。

31、政合国:两个以上的共和制国家通过某种条约而形成的国家联合,国家有统一元首、宪法和权力机关,在国际关系中作为统一主权国家,而各成员国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权力机关,政治上有一定独立性。

32、政府职能:政府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政府的实质和活动的内容。

33、 ;国家元首: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

34、一院制:只设立单一的民选立法机关,其权限规定、立法程序、成员产生和任期规定相对比较简要统一。

35、 ;两院制: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36、利益集团:即压力集团,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37、政治社团组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38、市民社会: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39、政党: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0、政党制度:指由国家法律所确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41、一党制: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42、两党制:由两个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相互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43、一党居优制:在多党竞争局面下一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政党制度。

44、多党制: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45、政治秩序: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46、政治共识: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认识与看法。

47、良好社会: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理想社会。

48、政治合法性: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49、重叠共识:指持有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50、政治革命:以阶级为主体以暴力为特征的对旧的政治秩序的根本颠覆。

51、治理: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为。

52、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

53、政治参与: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54、政治投票: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55、政治表达: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的政策。

56、政治请愿:公民向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自己对有关政策事项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57、政治言论:公民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解,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58、政治接触: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的行为。

59、院外活动:指个人或团体通过与政府官员和政治领导人进行接触,在涉及许多人的问题上试图影响政府官员或政治领导人决定的活动,比如为支持或反对某项立法提案或行政决定而进行的接触活动。

60、选举: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织物的一种政治过程。

61、选举制度: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家工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62、普遍选举:指凡达到选举年龄的公民皆可参加选举,除了由于某些疾病或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等因素受到限制的公民外,所有公民均应享有选举权。

63、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64、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即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

65、相对多数代表制:又称简单多数代表制或一轮当选制,即只进行议论选举,其政党或候选人只需获得相对多数选票便可以当选或占有该选区的全部议席。

66、绝对多数代表制:又称过半数当选制或二轮选举制,即参加选举的政党或候选人在选区第一轮选举中,必须获得过半数选票才能当选或占有该选区全部应选名额,否则要进行第二轮选举。

67、政治监督:即自上而下的监督,指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政党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

68、社会监督:即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社会团体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监督。

69、监督:对政治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通过这种规范和制约,使权力不被滥用。

70、公民监督: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71、舆论监督: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性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的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

72、政治文化: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

73、政治心理: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信念等。

74、政治认识: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75、政治情感: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

76、政治动机: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

77、政治信仰: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78、政治理想:人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未来目标指向的设定。它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重要的精神依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动机和政治行为。

79、意识形态: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由一系列概念、价值和符号组成,从总体上表达了对人性的看法,对人类行为的批评,对应然问题的阐释,以及对正确安排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意见。

80、政治知觉:政治主体对政治认识客体形成的整体概念。

81、政治印象: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认知客体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记忆。

82、政治态度: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83、政治发展:广义上讲,政治发展指社会政治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变迁过程。从狭义上讲,政治发展主要指当代政治的现代化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现代化问题。

84、全球化:指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

85、政治革命:以被统治阶级为主体的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政治体制的激烈斗争,使政治体系发生全面 ;

变革。

86、政治改革: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87、政治稳定: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88、政治制度化: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89、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90、政治文明:广义上讲,指公共领域里的政治秩序,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狭义上讲,政治文明并不仅仅意味着政治秩序的存在,它更指一种良好的政治秩序。

91、有限政府:指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92、 ;民主: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政治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实物的决策过程。

93、代议制民主: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在这种民主制度下,民主不再是人民直接制定所有政府政策。民主成为一种政治系统,为定期更换政府官员提供合乎宪法的机会。

94、寡头铁律:米歇尔斯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95、民主的限度: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所适用的有限范围。民主必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不干涉社会自由、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96、民主化: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民主宪政制度的过程。

⑵ 名词解释 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⑶ “第四种权力”跪求

第四种权力:从舆论监督到新闻法治
该书作者认为,对新闻事业、对记者
不能像一个家回族一样实行“宗法”答,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实行
“自扫门前雪”,实行“绝对的利己主义”,因为这样会毁灭新闻的
正义。该书为活跃在首都新闻战线的青年记者所著,被誉为“比内幕
更生动的内幕,比曝光更深刻的见解”,是作者的倾力之作。
舆论监督不仅仅是曝光。真实、正义、公开、平等、理性是新闻
从业人员的准则,充满激情、敞开良心、尊重自由、敢于牺牲和时刻
保持清醒是新闻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必须相信,新闻一定要走法治的
道路,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其健康、正常地行使自身的舆论监督功能。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给新闻界带来了向纵深发展的良
机。同时,舆论监督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的新闻界
在走向法制化的同时面临着重重困难:新闻“权力”的异化,正义与
良知被遗弃,假新闻泛滥,有偿新闻屡禁不止,名记者成为稀有物种,新闻官司倍增……坚守正义的新闻舆论监督事业怎样才能健康发展?《第四种权力——从舆论监督到新闻法治》一书做了理性分析和大量建言。(

⑷ 名词解释一下啥是“新闻纵横”

《新闻纵横》节目开播于1994年10月1日,每周一至周五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专合频率“中属国之声”频率早七点首播,晚七点十分重播,节目长度20分钟,是一档以舆论监督为主要特色的深度报道节目,也是中国广播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评论节目之一。节目风格犀利、客观、前卫。1995年、1997年连获《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十大名专栏》称号,1999年、2001年、2003年蝉联第一、二、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称号,并终身享有《中国新闻名专栏》荣誉。其收听率名列全国广播界前茅,听众以亿计。十年来《新闻纵横》节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重要事件进行深入的报道和背景分析;对社会经济领域的事件做调查性报道,进行正面引导、舆论监督。他们近期制作播出的《假药流进北京城》、《调查东方大学城黑洞》,以及早期制作的《江苏打假暗访实录》、《霸州枪击案》、《寻找小良》、《对黄淑荣的精神病调查》等节目,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记得采纳啊

⑸ 名词解释:1、新闻法规与新闻道德 2、清末民初报律 3、新闻职业道德 4、言论自由,采访权,舆论监督

4、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近来,它通常被理解版为包含了充权分的表述的自由,包括了创作及发布电影、照片、歌曲、舞蹈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富有表现力的资讯。
采访权指新闻工作者在法律不禁止的情况下在任何公共空间搜集新闻信息并自主选择记录方式的权利,或新闻工作者有权要求法律规定有义务公布信息的采访对象提供真实、准确和全面的相关信息,不受他方外力非法地阻止和侵犯,媒体及记者的财产权、人格权受法律保护。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⑹ 政治相关名词解释,大神进

名词解释“自然复法学派”制 自然法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自然法学派是指以昭示着宇宙和谐秩序的自然法为正义的标准,坚持正义的绝对性,相信真正体现正义的是在人类制订的协议、国家制订的法律之外的、存在于人的内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们的协议产生的规则本身的法学学派。自然法学派又可分为古典自然法学派和新自然法学派,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并产生了各自的代表人物。在西方,每次社会大变革时期,自然法学总是作为一面旗帜,主导着西方社会法律发展的大方向。例如,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法无明文不为罪、人身自由不可侵犯、人民主权、权力分立等思想,都发端于自然法学的理念。自然法学派当今世界范围内居主流地位的法学学派。代表人物为如格劳秀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潘恩、杰斐逊等。

⑺ 国家秘密范围的名词解释

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是指秘密事项如被不应知悉者所知,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将造成各种损害后果。依照法定程序确定,是指国家赋予一定管理职权的单位,根据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对该事项履行确定密级的手续后,该事项才能作为国家秘密受国家有关法规的认可和保护,特殊情况下,需经有关保密工作部门审定后,确定为密或非密以及属于何种密级。任何不经法定程序产生的秘密事项,都不是国家秘密。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是相对于公开而言的,即尚未公开且被人们加以保密的事项,就是对国家秘密在保密时间和接触范围上的控制,擅自公开或擅自扩大接触范围就是泄密。
《保密法》规定,国家秘密包括下列秘密事项:

(1)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2)国防建设和武装国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

(3)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

(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

(5)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

(6)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

(7)其他经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守的国家秘密事项。

政党的秘密事项中,符合国家秘密诸要素的,属于国家秘密。

⑻ 公民治理名词解释

公民治理理论虽源于西方国家,但以公民为中心的制度设计理念与我国基层的村(居)民自治都是基于人民主权理论,因此公民治理的精神应运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以人民主权为政治权力合法性唯一来源的现代国家所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治理,即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居)民自治,就是人民群众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自治活动中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凸显期。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形塑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治理,对于实现现代国家与现代社会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⑼ 求行政管理学中财务资源管理的名词解释

行政管理学名词解释84个

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在这里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2、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一般行政环境是指公共行政的宏观环境,不仅指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国际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自然状况包括地形、土壤、山林、水系、气候、矿物、动植物分布及所能够提供的各种资源。
5、具体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总合。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的规章制度、组织的凝聚力、管理对象等。
6、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7、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8、市场体制是不经过中央指令而凭借交易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人的行为进行协调的一种制度。
9、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10、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11、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12、所谓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13、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4、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5、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16、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17、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18、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19、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20、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
21、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
22、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立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23、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24、行政领导,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
25、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没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领导者不能称之为行政领导者,他没有行使权力的合法性。
26、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27、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28、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29、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30、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31、人事行政机关是指根据人事管理职责,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专门承担人事行政业务的组织机构。
32、所谓人力资源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它可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分。
33、在西方,国家公务员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34、所谓国家公务员的辞职,是指国家公务员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主动地提出解除与其所服务的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申请,并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而辞去所担任的行政职务的制度。
35、机关行政,就是指综合办事机构对机关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所进行的自身事务管理。
36、公文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
37、行政机关档案是行政机关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38、办公自动化是指在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地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39、行政决策是各种各样决策中的一种,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与公正原则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所做出的决定的行政行为。
40、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41、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4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43、集体决策是指在进行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集体所做出的决策。集体决策往往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44、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认识与分析,以及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完全凭借决策者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所进行的决策。
45、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
46、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做出决定的过程。
47、所谓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48、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49、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
50、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的组织程序和组织所规定的正式渠道进行的沟通,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
51、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道进行的沟通。
52、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53、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行政评估主要是指行政执行效果评估。
54、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的行为。
55、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56、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57、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58、舆论监督是指公民或社会组织通过公共论坛批评包括权力腐败在内的不良现象;作为一种功能,它是言论自由权的诸项政治与社会功能之一。
59、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60、国家预算制度是国家政权内部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划分财政权限,并且由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财政行为予以根本约束和决定的一种制度。
61、国家决算是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用以反映国家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
62、所谓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63、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再分配的过程。
64、行政道德是指从事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65、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66、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67、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68、所谓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
69、行政诉讼管辖是确定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的权限划分。
70、行政赔偿,也叫行政赔偿责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71、所谓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72、行政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为了达成行政目标,从公共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公共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方法和技术等的总称。
73、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74、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75、标杆管理技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76、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77、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78、公共组织绩效评估是指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79、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80、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81、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