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有温情
⑴ 对历史还有温情和敬意出自哪里
我们不是凭空诞生的,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生命流之中。我们和孔子等诸多先人已经有了一种历史的亲缘,我们的血管里也跳动着他们的血液。
近日,接连读到徐友渔文《别把祭孔活动变成“国祭”》(9月27日《新京报》)和鄢烈山文《谁要玩祭孔,就让他们玩去》(9月28日《新京报》),我同意他们的一些分析和批评,我也相信,与祭者多有不懂其礼仪者,更勿论其精神,这种仪式后面可能羼入了商业的动机或政治的考虑。我不喜看到儒学过分的政治化、商业化、仪式化以至庸俗化,而认为儒学新生的主要希望是在民间,是出现越来越多真心实意、身体力行的信仰者,而与权力或市场结盟则反易损害自身。
但是,读完他们的批评和讥弹文字,我心里还是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因为我觉得文中透露出缺少足够的、对于我们自己历史的温情和敬意。钱穆在抗战中撰《国史大纲》,他在书前写道:一个在知识平均水平线之上的人,应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我们现在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孔子也属于历史,而且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主要的人格象征和标识符号。
孔子思想的确是支配性地影响了中国汉朝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制度,而且,他正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人格和精神代表,故20世纪的反传统也始终是与反孔相伴而行。如唐君毅所言,孔子的伟大还是一种层累的伟大,是不断有推崇孔子的人如朱子、阳明将自己卓异的人格加入其中,由此形成了一种传统。文化比政治更永久、德业比霸业更伟大,难道我们愿意让一个政治人物来替换孔子,而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或人们感怀追祭的对象?
不过,我首先来谈谈“祭孔”在今天是否具有危险或不适宜性。我觉得友渔文可能高估了这次祭孔活动的地位和性质,它还远非是“举国同庆、全民公祭”,甚至有多少国人知道祭孔这件事都是一个疑问。可能有些地方政府比较热心,也有一些官员参加仪式,但还谈不上是“国祭”,至于“独尊儒术”则更谈不上。还有一个判断是看这种祭祀是否有强制的因素,是否运用了政治权力要国人必须参加或观看仪式,规定国人从此必须学习儒家经典或有关文件,但显然是没有这种强制。而央视直播也没有什么奇怪,央视直播过多少各种类型的节目?
而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今人为什么还要视“尊孔”为洪水猛兽?儒学早已与政治体制脱钩,又经过反复批判,尤其以“文革”期间的“破四旧”和“批林批孔”为高峰。儒学及其影响下的民俗,其实恰恰是在中国大陆被破坏得最为彻底,反倒在港台乃至韩国等地保留较多。经过这样的百年摧残,儒门早已淡泊、儒学花果飘零,稍有一点恢复,视作“死灰复燃”可也,视作“劫后重生”可也,但远谈不上是“全面复辟”。而现在的一些祭孔仪式和活动,也可说是对多年来孔子思想和形象一直被压制和批判的稍稍反弹,纵有被利用之嫌,或其中人有激越之语或过高期望,是否就值得大动干戈、讨之伐之?我虽不会热心参与有些仪式,但也乐观其成。总之,这种祭孔活动离“国祭”还差得很远,孔教更非“国教”,今天也并非一个倾向“政教合一”的时代,退一万步说,倘若孔子之道真的作为“国教”,它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而且它真正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如果说儒家主张的纲常是赞成等级制,那么,人类诸文明的大部分时间里其实都生活在公开的等级制下,而古代西方即便是在以民主著称的雅典,也还同时存在着奴隶制,并且是将妇女排除在公民之外,但是,我们并没有见西方人激烈地否定和批判古希腊,更别说成为一个百年不衰的运动,相反,西方进入近现代倒是以对古希腊的“文艺复兴”为标志的。世界上大概还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在20世纪里如此激烈地否定自己的历史、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否定自己的祖先。而在西方以外的后发国家中,像韩国、日本也都没有像中国这样激烈地反传统,而它们的现代化之路并不就比中国更坎坷。具体到人物,西方哲人并不因柏拉图主张等级制就否定或轻慢他的哲学,且多为其“注脚”;今天的美国人也不因华盛顿、杰弗逊等也是奴隶主就不尊他们为“国父”。
历史就当以历史识之。而且,我们不仅要看到制度,还要看到制度后面的精神。
科学、民主、自由、法治、宪政的大敌是什么?倒有可能是极端的反传统者。我并不认为从儒学能直接开出上述价值原则,但我认为儒学完全可以和它们相容,甚至对这些核心的价值给予某种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它就像是罗尔斯所说的那种不必在其上建立政治共识、但却是一种包含了人生哲学和宗教意蕴的合理的“广泛理论”。
而它除了可用来支持一种基本的社会政治伦理,它也可以被人们信仰,信仰者是可以由此引出一种有德有思乃至有诗意的生活的。如果说儒学历史上也曾是一种统治的意识形态,它也是一种相当宽容的意识形态。儒学在历史上被“独尊”之后,其实也还是容有释、道等学说和信仰发展的颇大空间,在中国历史上也极少见大规模的源于宗教信仰的流血冲突和迫害。所以,为以上目标奋斗的人今天不仅不应该再反对儒学,再反对孔子,而是应该与之携手。
简言之,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抱有一种温情和敬意,就因为这是我们自己民族的历史而非别国的历史。
我们不是凭空诞生的,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生命流之中。
我们和孔子等诸多先人已经有了一种历史的亲缘,我们的血管里也跳动着他们的血液。而孔子之道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有温情、有敬意、重追思和感怀的智慧,是与我们亲近、切己的智慧。它重视亲情、主张慈孝、揭提恻隐之心、提倡忠恕之道、致意中和思想。它尊重祖先,尊重历史、敬天亲人、慎终追远。人类早期的几大文明,迄今或是湮没、或是换人,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不能不说其功厥伟。而如果今天的中国不想往暴戾和失敬的社会走,而要向有温情和敬意的社会走,还正有赖于孔子之道多多。
⑵ 人间自有温情在。这句话什么意思
可儿云: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活在有情的世界里,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其他的情感,一定都会有真心对你的人给你真情,在你最需要鼓励帮助支持的时候给你力量~!
⑶ “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记河南省宁陵县阳驿国土资源所所长杨忠伟
在豫东平原宁陵县城西10千米“325”省道南侧150米处,有一座绿树掩映的两层独院办公楼———这便是宁陵县国土资源局阳驿国土资源所。
“游击战”打出一片新天地
三年前的阳驿国土所总共6人,其中男4人,女2人,平均年龄23.5岁,年龄较大一点的所长杨忠伟,也刚到而立之年。
别看这几个“娃娃兵”没有办公场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可干起工作来却有板有眼,一步一个脚印。特别是所长杨忠伟,虽然个头不高,但两眼炯炯有神,充满睿智,令其他人望尘莫及。
阳驿乡位于宁陵县西部,辖32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4.8万人,耕地面积5.38万亩。过去,这里土地违法案件层出不穷,一度成为全县的“重灾区”。尤其是对由政府主导的违法用地,国土部门限于自身权力序列及执法体制的障碍,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和左右为难。
那时候,刚刚走马上任的杨忠伟,头一天便面对一场权力与法律的博弈。在乡政府对面的公路北侧,有一宗580平方米的学校门面房闲置土地。当时,地价飙升,用地十万火急,乡党委、乡政府由于对土地法规不熟,决定越权处理。
杨忠伟无论如何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政府在这个问题上违法。他拿着土地法律条文,亲自找有关领导,不厌其烦地反复做工作,一遍又一遍地讲,法律大于权力,它是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政府部门应当成为土地法规的坚定捍卫者和模范执行者,而不能充当违法用地的主体。结果,当地政府根据他的劝说和提醒,依法履行手续,报请县国土资源局实行招、拍、挂,最后以31.5万元成交,进一步显化了土地价值。
后来真的有人节外生枝,到处上访,并提起行政诉讼。但庆幸的是,政府非但没有败诉,还意外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事对乡党委、乡政府领导触动很大,教育很深,他们对国土所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加到位,也为建立国土资源共同管理责任体系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为了迅速遏制土地违法蔓延势头,杨忠伟和他的同事采取“片警”管理模式,建立执法巡查责任制,按行政村分兵把守,加大巡查密度和力度,他亲自督促检查。他们强化教育和布控,从事后查处向防查并重转变;规范执法监察行为,从对外执法监察向对外和对内执法监察并重转变;密切结合有关单位,从单部门执法向单部门与部门联合协同执法并重转变;拓宽执法监察范围,从平面执法监察向平面与立体执法监察并重转变。
密集而有效的执法监察,像春风化雨滋润着万亩良田,似威力无比的利剑刺向形形色色的土地违法行为。不到半年时间,该乡的土地违法案件同比降低4.5个百分点,杨忠伟因此受到县国土资源局的通报表彰。
妻子的体重减少4公斤
杨忠伟为人处事的哲学是站着做人,打开窗户说话。“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决不能授人以柄”,是他的口头禅,他说到做到,一点不含糊。作为一所之长,由于责任所系,各种土地违法者都把打通关节的着眼点锁定在他身上。他坦然面对,不怯不惧,一年内竟拒绝各种吃请25人次之多。有一占地建房户为其预支手机话费200元,他发觉后,立即赶到其家如数退还。那位建房户认为对杨忠伟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无计可施,只得避开小道走大道,老老实实地接受惩罚。
杨忠伟对待情同手足的国土人员也是令出法随,毫不迁就。前年5月一天,他独自到该乡小王庄明察暗访,发现路边耕地上新盖三间瓦房,分管人员由于跟事主同村,又是亲近爷们,既不制止,也不上报。他不仅依法追究了违法者的法律责任,还对这位责任人罚款100元,并给予点名批评,以正视听。
杨忠伟对别人要求严,对自己更是近乎“苛刻”。谁都知道盖房乃家中头等大事,建楼房更是百年基业,非同小可。可为了不影响工作,他跟在县劳动就业局供职的妻子小李反复商量:“你是一般干部,我是单位‘头头’,做工作或者请假,都应当小局服从大局。”妻子拗不过他,终于肩负起建房的重任。
谁知小李一接手这差事就长达8个月。她白天忙于监督质量,供应茶水,购买东西,晚上还要熬眼守夜。遇到刮风下雨,担心害怕,还要搬运收拾东西,常常一身汗水,一身泥水。每天吃饭不香,睡觉不甜,浑身酸软,眼皮打架,不知流了多少眼泪。后来实在没招,索性隔三差五把年迈的父母请来帮忙。
有一天,杨忠伟给4个黏土砖瓦窑主开会,要他们限期关闭,停止毁坏耕地,妻子正好打手机告诉他急等用砖,被其中两个窑主听到。他们便不声不响地运去8000多块红砖。忠伟知道这事后,赶快通知爱人让他们原封不动地拉走。
妻子就这样独自含辛茹苦地操心建房子,杨忠伟就这样勤政廉政地干工作。要说不挂念盖房,不怜惜妻子,谁会相信呢!他太感谢夫人了,对她无怨无悔的付出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歉意和内疚。
等到楼房盖好后,杨忠伟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从3月动工到10月竣工,正好245天。妻子天天盼着他回来,他又何尝不想回来呢!两个人都是一天一天地数着过。小李原本白皙的脸庞,因过度操心劳累变得黝黑。看着消瘦憔悴的爱妻,杨忠伟心里酸酸的,小李勉强地笑着,不由自主地流出了眼泪。
他的行为感动了“上帝”
三年来,杨忠伟没有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他整天风里来雨里去,不是调解土地纠纷,就是制止土地违法行为。全乡79个自然村,村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全乡5万多亩耕地,块块都洒下了他的汗水。对于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广大干群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经意间萌生一种疼爱心理。据统计,先后曾有15个村委主要领导,不止一次地对他建言献策:“杨所长,俺看出来您真心实意为大伙谋福利,村委经过认真研究,拿出1000元,为您买一部工作用车。”这话说得他心里热乎乎的,但他又怎能同意呢!
“杨忠伟他们一班人工作这样勤奋,不遗余力地保发展,保资源,我们再也不能让他们跟其他单位合署办公了,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选址建办公楼。”党委、政府两套班子作出决定,自筹资金10万元,又从县政府土地收益中申请争取20万元,依法在乡政府院内高标准、高质量建起两层12间办公楼,独门独院,并配有车库、厨房、餐厅、卫生间和绿地,为国土人员创建了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在当地党政部门的关怀重视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更加焕发了杨忠伟的工作激情,他逢人便说,阳驿乡就是我的家,广大干部群众就是我的亲人,有家的感觉真好。他把每期的《中国国土资源报》和《资源导刊》送给书记、乡长学习参考。乡党委、乡政府也责无旁贷地把国土资源管理当作自己分内的工作任务。
彩虹总在风雨后,杨忠伟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阳驿国土所年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单位和“人民满意的国土资源所”,他本人也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人民满意的国土资源干部”。当别人问及他的工作成绩时,他总是动情地说,“因为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工作都是大家做的。”
(原载《资源导刊》2009年第5期)
⑷ 既有温情的回忆,又有犀利的批判什么意思
就是一件事情,一个人虽然对它很怀念,但是他也要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这件事情的对错。
⑸ 你觉得当今社会,真的还有温情存在吗
当然有了,世界上还是好人多,还是善良的人比较多,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有一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对我们伸出援手。
⑹ 如何理解对本国历史应有温情与敬意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
满满一页的历史。一群人一年甚至两年的故事。无限的记忆跃然纸上。或艰苦,或安逸;或奋斗,或消沉。然而都只是这么一两句话就写完了的。
这就好比,史书上有一个故事,叫“崔杼弑君光”。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杀了国君吕光。于是史官记录说:“崔杼弑君光”。崔杼不满,杀了史官,毁掉史籍。史官的弟弟继承官位后依然记录道:“崔杼弑君光”。崔杼更加愤怒,他又一次杀掉史官、毁掉史籍。史官家里再没有兄弟,于是从家族里选了一位堂弟来继承官位。而新来的这位史官却也依然记载道:“崔杼弑君光”。
《正气歌评》上说,“太史兄弟以书崔杼弑而死者三人矣,其次弟仍书。崔杼乃知天地正气之终不可磨灭,乃止,不杀。”
这位史官回到家后,发现族弟在家里穿戴整齐、正襟危坐。族弟当时对这位史官说:“我以为你也要死了,我在等朝廷的公文,准备接替你的使命,去成全真正的历史。”
当时齐国南方边境有个记录野史的家族,号称“南史氏”。他们听说崔杼杀史官的消息后,非常害怕。他们不是害怕自己也会因记录历史而被杀,而是害怕真实的历史会因此不能传给后人。他们专程带上刀笔赶往齐国都城,冒着被杀的危险,要记录下“崔杼弑君光”这一史实。
无论是正史官员,还是野史家族。他们都是在用生命去捍卫一种叫做“正义”的东西。“太史兄弟,以生死争正义,固史官之模范。南史氏特犯危难,欲与同殉,亦开野史之典型”。
然而这个故事在《春秋》里不过就是“齐崔杼弑其君光”,这么一句话罢了。
就像这篇文章一样。书写历史的过程,就是把一个人变成了几句话甚至几个字的过程。然而品读历史,却总让人为这每一个故事而感慨万分,为每一个瞬间而激动不已。
仿佛我就站在朝堂之上,能看见一个并不强壮的身躯却如同利剑一般刚硬。他说:“秉笔直书,乃史官之职。失职而生,则生不如死!”声音如同磐石一般坚毅而绝决。就连在场的崔杼都不禁嗟息不已,喟然长叹。
感慨万千。
所以我愈发地相信,每个接触历史的人,都应该对历史、对那些人物、那些故事怀有一种“温情”与“敬意”。
因为历史绝不仅仅是一段年表。历史是一个人、一个人、一个人的故事。是每一个人的故事,是他们的记忆。是无限个灵魂在史书里,是他们在回忆、在诉说。所以每看到一段故事,都感到身临其境,就如同亲眼见证了它的发生一样,触目惊心,仿佛只要伸出手便能触摸到那一个时代、那一批人的情怀,能触摸到他们心里最最柔软却又最最刚毅的地方。这就是对待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他们的惘自嗟叹,还有他们的慷慨激昂。就好像只要闭上眼睛,就能感觉得到有微风吹过他们的衣襟,能看见他们随风摇曳的衣缘与踌躇满志的眼神。能看到生命如同泰山那样力挽狂澜时的壮烈,能体会一个国家如同天崩地裂一般轰然倒下时的撕心裂肺与哭天抢地,还有黯然神伤……
历历在目。历历在目。
一页辉煌,一页沧桑。历书泛黄,娓娓生香。
做到了这样,然后可以和别人聊天。聊一聊历史,聊一聊什么是“华夏史观”。聊一聊什么叫“天地有正气”,聊一聊什么叫“丹青为重,七尺为轻”,聊一聊什么叫“华夏多忠魂,后先照千古”,聊一聊什么叫“煌煌华夏生铁骨,昭昭日月映汉魂”。
以你我之肃穆,止众生之喧哗。以你我之虔诚,唤众生之觉醒。以你我之奋力,铸众生之华夏。
⑺ 酒有余温情有余情是什么意思
hhgg
⑻ 有温情,没激情,算不算爱情
看你的要求!你要求激情它没有,就不算爱情!什么事情都分档次,你给了对方什么级别的情感,又要求对方回报什么级别的情感,你定义!
⑼ 有关温情执法绑架遵纪守法的作文―900字
因为在违章停放的车辆上张贴了一张“小孩急看病”的条子,这位交警采取了人性化的执法手段,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再教条执法的温暖,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不过,我们也需要注意这样一个细节:在看到了车主留条之后,交警的处理是不假思索的。未经核实,仅仅依据一张留言条,就决定了放过一马未免太过草率。 就事论事,提出观点
作为一名执法民警,不能说时时刻刻堤防百姓,不相信百姓,但是要有起码的警惕心理。正如有群众质疑的一样,万一条子的内容是虚假的呢?从车主的情况来看,写这样一张留言条,需要找到一张纸,需要找到一支钢笔,还需要写出来,再张贴上,这是需要时间的。有这个时间写留言条,难道真的没有时间将车子找个合适的地方停放?这是其中的疑点。交警执法需要多些质疑的精神,不能轻易相信“小孩急看病”。结合事件具体分析。
即使,这张留言条内容是真实的。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交警的人性化执法就没有问题?其实,也不是的。这是因为交警在做出如此处理决定的时候,没有进行任何的核实,只是凭着一张留言条就如此这般处理了。即使是真实的,交警在没有调查的时候,就无法知道其真实性。假如说,这位交警能够在违章停发的车子附近等待,在与车主见面调查清楚之后,再做出放一马的宽容处理,才应该得到称赞和表扬。层层紧扣,思维严谨,假设对比,权衡思考。
只是看到车主的“孩子急看病”的条子就宽容处理,今后是不是也会出现其他车主的效仿?如此这般,违章车主的留言条岂不成了万能神药?假如有犯罪分子在被查车的时候说自己不是犯罪分子也能轻易相信?假如贫困人员为了给父亲看病而去偷盗是否也应得到同情免罪?执法人员必须保持必要的警惕性,否则就不是合格的执法人员。 分析后果,指出弊端。
这起“温暖的人性化执法”还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自由裁量权的问题。虽然说,查处违章停车还算不上多复杂的事情,也算不上多大的权力。可是,我们在意的是执法人员是依法办事,还是依据自己的心情办事?如果是一位刑事警察,他也能因为自己的好恶和同情,决定是不是抓获一个犯罪嫌疑人吗?
当执法人员可以随心所欲决定是“放一马”还是“依法办”的时候,这样的自由裁量权是不是太大了?法律法规的刚性又如何体现?如果同样的行为,因为执法人员的不同,执法人员心情的不同,性格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是不是也是一种法律的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