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管服务 » 司隶校尉监督

司隶校尉监督

发布时间: 2021-02-22 03:51:10

『壹』 司隶校尉有无监察郡守的权利

司隶校尉是中国西汉、东汉、曹魏和西晋等朝代中的一个监察官职,其职责原本在于监督朝内专的大臣与皇亲国戚,属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等七个郡的官员。司隶校尉的职权范围与刺史相似,但是刺史是监督地方上的官员,而司隶校尉是监督中央的官员,因此在地位上比刺史要高。

『贰』 汉武帝时设置的司隶校尉和十三部刺使是中央还是地方官

刺史本是中央官。是朝廷临时派出监察地方郡太守的。后来刺史从临时派出变成了常驻,最后更彻底变成地方大员。
司隶校尉是汉代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本是中央官,后来兼任司隶部的地方官。
汉武帝创建了刺史制度。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
刺史有固定的治所,而且地位在郡国之上,这和监御史地位和郡守、郡尉并称的情况不同。刺史也不受丞相的制约,而是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和丞相史受制于丞相的情况不同。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汉武帝刺史巡行郡县,以“六条”问事。然《汉官典职仪》于六条条文之下,又概括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对地方政事,实无所不包。刺史秩六百石。所察之对象则为二千石之太守。武帝之意,以为断进之士勇于任事,故用低级官监察高官。刺史可乘传奏事,总隶于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罢部刺史,置州牧,秩亦二千石,哀帝一度复旧制,不久又为州牧。
西汉末年刺史虽然在行使监察权的过程中逐渐异化,发生了不断侵渔守相权力的事件,并且刺史一度改称州牧,但无论是刺史还是州牧,其作为监察官的本质并没有变。不过,这正是刺史开始由监察官向地方官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东汉建武十八年(42),依旧制再改为刺史,但只设十二人,州一人,余一州隶司隶校尉,变西汉刺史无固定治所为各有驻地;奏事可遣计吏代行,不复自往。东汉刺史权力逐渐扩大。诏书常云:“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派刺史领兵作战之事,刺史奏闻之事不必经三公委派掾吏按验,郡守、县令对之颇为忌惮,甚至有因畏刺史而解印弃官之事。灵帝中平五年(188),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资深刺史为牧。刺使实际已为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制随之形成。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京城的治安而置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官和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及弘农七郡的官员。初置时能持节,表示受君令之托,有权劾奏公卿贵戚。元帝时诸葛丰曾案劾贵幸的外戚许章,成帝时王尊则劾奏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司隶校尉除监督朝中百官外,还负责督察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和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的京师地区,起到和刺史相同的作用,但它比刺史地位高。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省去丞相司直,使司隶校尉获得更大的权势,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当时有“三独坐”之称。东汉时司隶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为百僚所畏惮。司隶校尉对京师地区的督察也有所加强,京师七郡称为司隶部,成为十三州之一(见两汉州部)。
在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中,一方常借重司隶校尉的力量挫败对方,如宦官单超等谋诛梁冀,汉桓帝派司隶校尉张彪率兵围困梁冀住宅,将他杀死。汉末,外戚何进欲诛宦官,以袁绍为此职,并授予他较大权力,后来袁绍果然尽灭宦官。从此,司隶校尉成为政权中枢里举足轻重的角色,所以董卓称之为“雄职”。李傕专政时也领司隶校尉(《后汉书·董卓传》:“ 傕(李傕)又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汜后将军,稠右将军,张济为镇东将军,并封列侯。傕、汜、稠共秉朝政。济出屯弘农。”)。曹操在夺取大权后,也领司隶校尉以自重。

『叁』 司隶校尉是什么

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成帝元延四年版(前9年)曾省去,哀帝时复置,省权去校尉而称司隶。东汉时复称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秩为二千石,东汉时改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又率领有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司隶校尉因此而得名。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京城的治安而置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官和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及弘农七郡的官员。初置时能持节,表示受君令之托,有权劾奏公卿贵戚。司隶校尉除监督朝中百官外,还负责督察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和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的京师地区,起到和刺史相同的作用,但它比刺史地位高。

『肆』 古代司隶校尉有多重要,职责和权力相当于现代什么职位

其实古代的司隶校尉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官职不大,倒是权力很大的一个官职。这种职位其实也不是因为权利大,而是皇帝任命的人都是心腹之人。最早开始是汉武帝初置,所以在西汉时期就有这种职位。最鼎盛时期就是东汉、三国、晋朝。我们下面就来看看这个司隶校尉有多重要。


曹魏政权建立后,司隶校尉权势更为扩大。按照级别,当时司隶校尉排在各部门首长之后,但在朝会的时候,大臣们坐在宫殿的正南门外,这时司隶校尉坐在各部门首长的上首,一个人单坐,比东汉时的“三独坐”更为显贵。进入宫殿后,再按职务高低,司隶校尉坐在各部门首长的下首,即回到了自己应该坐的位子上也不单独坐了。

曹魏时司隶校尉属官有从事史、假佐等100人,人数远远超过前代。而且张飞死后,诸葛亮还兼任了这司隶校尉,这就说明这司隶校尉在那个时期是多么的重要。

『伍』 汉武帝时设置的司隶校尉的职责是什么

职责:司隶校尉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

汉武帝设置司隶校尉的初衷是治“巫蛊之狱”,捕奸滑之徒。开始时虽非真正意义上的监察职官,但其监察职能已初见端倪。“巫蛊之乱”平息后,司隶校尉属兵被罢而掌监察权,“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具体职掌是“督察三公以下为职”。

司隶校尉由临时机构演变为监察百官为主要职掌的常设监察机构。它的职能不仅是监察三辅、三河、弘农地区各郡官吏,而且可以监察中央百官。

汉光武帝省去丞相司直,使司隶校尉获得更大的权势,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在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中,一方常借重司隶校尉的力量挫败对方。司隶校尉在曹魏、西晋时职务与两汉基本相同,至东晋罢废。

(5)司隶校尉监督扩展阅读

司隶校尉在督治阳石公主及决太子巫蛊之狱中,确实具有非常大的权威。这时的司隶尉官品虽不高(位在比二千石的司直之下),却具有皇帝钦命持节使者的身份。

武帝初置司隶校尉时,曾遭到诸王贵戚的反抗,所以才派给司隶校尉一千二百名徒兵,这就使司隶校尉不仅有督察权,而且有逮捕权、惩治权。在督治阳石公主、决太子巫蛊之狱中,司隶校尉就充分运用了这一巨大的权力。

汉武帝置司隶校尉督察皇太子、三公以下百官,是历代统治者以低治高,以贱治贵的惯用手段。这是司隶校尉权势最重的时期。

『陆』 司隶校尉 是多大的官 相当于几品官

二品左右。
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内年(前89年),成容帝元延四年(前9年)曾省去,哀帝时复置,省去校尉而称司隶。东汉时复称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秩为二千石,东汉时改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又率领有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司隶校尉因此而得名。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省去丞相司直,使司隶校尉获得更大的权势,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当时有“三独坐”之称。东汉时司隶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为百僚所畏惮。司隶校尉对京师地区的督察也有所加强,京师七郡称为司隶部,成为十三州之一(见两汉州部)。

『柒』 司隶校尉管诸候国吗

古代王朝的皇权一旦确立,总是呈现想要加强自身集权的过程,尤其是秦汉之后,皇权逐渐开始压制相权和地权。其中自汉到魏晋时期,司隶校尉官职的确立及其职权的不断演变,对统治者加强自身皇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司隶校尉的确立及职权演变
司隶校尉在汉武帝时为处理王公及巫蛊等事而专门设立,源于周官司寇的属官司隶。其周代司隶职责为“掌五隶之法,辨其物而掌其政令,帅其民而搏盗贼,役国中之辱事”。汉武帝时设立司隶校尉的官职,利用司隶的“役国中之辱事”的职权,处理御史大夫及御史中丞无法处理的皇家之事。

汉武帝设立司隶校尉时,因为司隶校尉有督查王公贵族的权力,因此遭到了许多王公的反对,因此汉武帝给予司隶校尉一千二百人的部下,“持节,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猾”。由此之后,司隶校尉拥有了兵权,并且“持节”拥有代表皇帝行使权力的身份。司隶校尉的职权不仅限于皇家之事,“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国,无所不统”,司隶校尉依仗最初汉武帝的信任,逐渐拥有了监察京师官员的职权。至此司隶校尉的官职确立下来,其初期的主要职权是帮助统治者稳固皇室及监察京师官员,是拥有兵权的武官。

在司隶校尉权势逐渐扩大之后,汉武帝剥夺了司隶校尉的兵权,但却拥有了 “督察三辅、三河、弘农”的权力,这是司隶校尉由原本只为皇权监督皇家之事,逐渐朝着地方监察官职转变。而且,三辅、三河、弘农便属京师地区,虽然司隶校尉的兵权被剥夺,但是其对京师百官的监察作用仍然存在,司隶校尉也由皇帝设立的京师武官,转变为拥有监察职权的特权监察官。但是司隶校尉的官职并不高,其官职尚在九卿及三辅之下,但是因受统治者的信任却有监察京师百官之权,可见其地位的特殊。

汉元帝时,司隶校尉的“持节”被剥夺。汉成帝时,司隶校尉被撤销。汉哀帝时,设立司隶,是大司空的属官,地位同司直相当。由此来看,司隶校尉在西汉后期逐渐受到压制,“持节”被夺是对其代表皇帝行使权力身份的剥夺,而“校尉”被取消则是相当于彻底断绝司隶校尉所能行使的军事权力。汉哀帝设立司隶,让其成为大司空的属官,是将其归为中央官制监察体系当中。

不过进入东汉之后,司隶校尉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汉武帝取消司直,让司隶校尉的权势更进一步扩大。并且东汉时司隶校尉监察京师七郡,逐渐让司隶校尉部也成为东汉十三州之一。司隶校尉除了监察京师百官的职权之外,又逐渐拥有了地方监察官员的身份。而随着司隶校尉职权的扩大,其地位也跟着提升,在东汉时司隶校尉与尚书令、御史中丞能在上朝时拥有专座,被称作“三独坐”,可见东汉的司隶校尉地位很高。不过司隶校尉在东汉时依旧并非极高官职,官秩为比两千石,还是低于中两千石的九卿。因为其在东汉具有能够监察京师百官甚至三公的权力,司隶校尉也享有与其官职并不匹配的待遇,除了“三独坐”之外,还享有“初除,谒大将军、三公,通谒持板揖。公议、朝贺无敬”的特权,平时见到大将军和三公时,司隶校尉需要持板作揖,而在公议、朝贺可以“无敬”不用行礼,更能看出当时司隶校尉的独特地位。

正是由于东汉时司隶校尉职权的扩大,东汉末期时司隶校尉拥有了左右局势的作用。袁绍、李傕和曹操都曾任司隶校尉,可见司隶校尉在胡乱局势之中的重要性。东汉末期皇权不振时,司隶校尉已经能够不依靠皇权而左右朝局,可见其职权较之西汉进一步得到加强。曹魏时期,司隶校尉职权进一步得到发展,较之东汉的“三独坐”,司隶校尉能够独坐上首。蜀汉的诸葛亮和张飞都曾任司隶校尉。西晋时,司隶校尉依旧有设。等到东晋时,因司隶部已经具备了地方属性的问题,江左政权撤销司隶校尉的官职。

以上便是司隶校尉的确立过程及职权的演变发展,从其最初只是汉武帝用来解决“国中之辱事”的武官,到监察京师及周边官员的监察官,再到司隶部的一州地方官,司隶校尉最终成为兼具京师监察百官职权和地方监察职权的特殊官职。

而司隶校尉职权的演变,也伴随着统治者加强皇权的过程。给予司隶校尉一千二百人的军事力量,是用其“持节”代表皇权巩固京师,这是统治者解决京师潜伏危机的考量,也统治者加强自身皇权不受阻碍的基础。而依靠皇权而逐渐势大的司隶校尉,被统治者所忌惮,因此有了剥夺兵权、撤销、去“校尉”武官称号、受大司空节制等各种削弱司隶校尉职权的方式出现,这依旧是统治者加强自身皇权的必然选择。想要振作皇权的统治者,不会坐看如司隶校尉这般地位特殊又威胁京师稳定的强权武官出现,因此才有了削弱其威胁,保留其监察作用的压制。

但是等到东汉之时,司隶校尉的职权又进一步得到了扩大,甚至由原本只监督京师州官百官的监察职权,确立为了十三监察部州之一的司隶部监察长官,由此司隶校尉转变成了兼具京师及地方的特殊官员。不过,司隶校尉在东汉的职权逐渐扩大,并不意味着皇权放纵其做大,而是在司隶校尉职权扩大的过程中,对于司隶校尉的限制也在增大。皇权利用司隶校尉职权扩大来加强对京师百官及司隶部监察的同时,也在利用司直、御史中丞等各种手段来限制司隶校尉,这也能体现统治者加强皇权的过程。

从司隶校尉与司直、御史中丞的互相监督关系,看皇权加强的过程
跟司隶校尉同样具备监察官员职权的还有司直和御史中丞。司直也是汉武帝时设立,是丞相的属官,因此也称丞相司直,代表丞相对官员进行监察作用。丞相司直的职权极重,“职无不监”,不仅能够监察京师百官,地方官员也受司直监察。御史中丞原本为御史大夫副官,三公制度确立之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御史府的实际长官,成为中央监察体系的重要构成。汉武帝时,“以中丞督司隶,司隶督丞相,丞相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刺史督二千石以下……”,由此形成了一套相互监督的古代王朝监察体系。其中司隶校尉监督丞相司直,又受御史中丞监督,可见在这种监察体系之下,司隶校尉的职权虽然有进一步扩大,能够监察丞相三公等高官,但却是也有一定的限制。

从司隶校尉、司直和司隶校尉的职权来看:司隶校尉由原本军事武官,变成监察百官和司隶部的特殊官职;而司直归属丞相,拥有监察地方刺史等官员的权力;御史中丞又有监察百官的权力。三者之间形成了互相监督的状态——司隶校尉为京师官员,受御史府的御史中丞监督;而对于司隶部的监察职权,司隶校尉地方官员的身份,让其也受到丞相司直的监督。反之,司隶校尉“无所不举”能够监察在京师的御史中丞和丞相司直,那么就与御史中丞和司直形成了互相监察,形成了相互节制。而在这个过程中,三者虽然拥有了监察官员的极重权势,但却能够被其他监察机构和官职限制,有效地避免了其权势打过于膨胀而威胁皇权,这也便是统治者加强自身皇权的有效手段。

由此看来,司隶校尉职权扩大的同时,也在被各种其他监察手段限制,这符合统治者加强自身皇权的需要。御史中丞、司直和司隶校尉之间的相互监督和限制,正是皇权在加强司隶校尉职权的同时,又预防其权势过于膨胀的重要手段。

而等到东汉光武帝取消丞相司直,从司直对司隶校尉的监察作用来看,这是对于司隶校尉职权的有效提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司隶校尉的职权不受限制,御史中丞的监察百官作用依旧起到作用,并且东汉时台省的地位逐渐提升。东汉“三独坐”中与司隶校尉和御史中丞地位相当的尚书令,便是台省官制中尚书台的长官。由此可见,虽然东汉时司隶校尉和御史中丞这两个具备监察职权的官职权势依旧稳固,但是为了巩固皇权而出现的台省,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皇权,限制司隶校尉等官员职权的重要方式。

结合古代官制的发展,看司隶校尉对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司隶校尉的职权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伴随着皇权想要利用司隶校尉职权来巩固自身权力的过程。鉴于西汉后期权臣弄权等情况,光武帝刘秀加强司隶校尉的职权,也是利用具有监察京师及司隶部官员的司隶校尉,来避免东汉步入西汉后期权臣专权情况的出现,这也是撤销丞相司直给予司隶校尉更大权力的原因。不仅如此,既然是为限制权臣乱政而加强司隶校尉职权,那么就需要预防司隶校尉权势过重的出现,也就逐渐确立了以台省为主要中枢官署的东汉官制。尚书台的出现,是为避免权臣专政,“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也同样是对司隶校尉权势过重的预防。不仅如此,自汉武帝设立司隶校尉以来,两汉及魏晋时期官制的发展中,司隶校尉职权的演变,也能体现出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

汉武帝设立司隶校尉的同时,为了消除丞相府及御史府正式不专等弊端,逐渐将诏令等政事交给尚书台处理。并且结合汉武帝设立丞相司直,以及司隶校尉,这是有意识地将丞相职权进行削弱,也是三公分权的开始。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汉成帝给大司马设置官署,哀帝、成帝确立大司空,这是将丞相原本无所不统的职权分散到三公,是皇权压制相权的过程。不过,西汉末期权臣专政证明即便分权也并未消除相权威胁皇权的危机,而且结合司隶校尉自汉武帝之后,职权也逐渐受到了压制,甚至在三公确立过程中,元帝剥夺其“持节”,成帝直接撤销官职,哀帝重设去掉“校尉”,并且受三公之一的大司空管辖。可见汉武帝时,司隶校尉监察百官巩固皇权的作用,逐渐被削弱。三公的确立,让朝政大权落入三公之手,而受到三公辖制的司隶校尉无法实现对三公的有效监察,也便造成了西汉末期权臣专政打出现。

鉴于西汉末期的情况,东汉光武帝刘秀加强司隶校尉的职权,享受与御史中丞、尚书令“三独坐”的地位,也让司隶校尉成为十三州之一司隶部的地方监察长官。这样司隶校尉不仅能够拥有监察京师的地位,也有了拱卫中枢震慑四方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司隶校尉职权的加重,能够有效避免西汉末期那种三公等权臣专政情况的出现,这是司隶校尉职权扩大的最重要原因。而随着东汉末期,州刺史、州牧逐渐成为地方实际行政、军事长官,拥有和刺史同样地位的司隶校尉,也一样逐渐成为司隶部的实际长官。只不过相对于地方其他各州来说,司隶部所处京畿要地,能够对政权稳定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如若司隶校尉拥立皇权,那么皇权便能够依靠司隶校尉独特的职权和地理优势,实现对中枢官员及地方的压制,实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但是如果司隶校尉脱离皇权而成为中枢的威胁,那么也具有了超过其他地方州刺史和中枢官员的威慑。

结合东汉灭亡的原因看,宦官和外戚干政,以及地方割据的崛起都是重要原因,这与西汉因削弱司隶校尉职权,朝中权臣专政导致西汉灭亡的情况有着较大不同。在东汉末期的群雄割据中,曾经担任司隶校尉的袁绍、曹操等人,都有利用司隶校尉职权来谋取中枢权力的过程,而这的确是司隶校尉职权过大导致的弊端。但结合东汉官制发展,司隶校尉职权的扩大,伴随着州刺史职权扩大、三公的作用被尚书台取代等过程。这是皇权想要利用司隶校尉等官职来加强集权过程中,为限制朝中官员及巩固京畿要地,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司隶校尉职权。董卓曾经称司隶校尉为“雄职”,便能看出这一官职的重要性。

东汉三公体系的破坏、台省官制的确立发展和司隶校尉及州刺史职权的扩大,都是统治者在加强皇权过程中的必要手段。利用尚书台来限制三公的权势,利用司隶校尉和州刺史来监察限制百官,但却都不得不面对尚书台官吏及司隶校尉、州刺史权势的崛起。但这些原因只是东汉灭亡的推动而并非全部,魏晋时司隶校尉的权势进一步扩大,可知司隶校尉的职权扩大并非完全与加强皇权形成对抗,而是需要皇权使用更加有效的手段来节制司隶校尉。结合魏晋官制发展,中书省的地位逐渐取代了尚书省成为主要的中枢官署,而司隶校尉职权在魏晋扩大,也就意味着司隶校尉所具备的“无所不纠”监察百官职权,进一步扩大。魏晋朝堂之中,一方面皇权依靠中书来削弱相权,另一方面又利用提升对司隶校尉的职权,来加强对百官的监察力度。司隶校尉在台省兴盛的朝局之中,是统治者加强皇权的补充。

总结
司隶校尉的职权变化,伴随着统治者加强皇权的过程。为皇权解决皇家事务而设立的司隶校尉,逐渐发展成为中枢和地方监察职能的特殊官职,这是统治者有意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西汉时由汉武帝时军事武官,被剥夺兵权成为监察京师及周边官员的监察官职;而对于三公等官职的监察作用,伴随三公等权臣专政,让司隶校尉的职权在西汉后期逐渐削弱。等到东汉时,为了避免权臣专政,对百官有监察职权的司隶校尉地位逐渐提升。并且,给予司隶校尉监督司隶部的地方监察权,这是司隶校尉拥有监察中枢官员职权及地方监察职权的确立,也是司隶校尉权势扩大的重要过程。而这也是皇权希冀给予司隶校尉较大的中枢监察权及司隶部监察权,来形成对于京师和地方的威慑。

皇权当然也不会放纵司隶校尉的权势过于膨胀,因此也有了利用丞相司直和御史中丞来节制司隶校尉的出现。而随着两汉及魏晋官制的发展,司隶校尉也会发生改变。西汉时三公等权臣分散丞相权力,司隶校尉是与三公公卿官制一样,对丞相职权的限制。而等到三公成为威胁皇权的威胁,为皇权监察百官的司隶校尉的职权,便被逐渐削弱。而缺少了像司隶校尉这样对于朝中百官有监察作用的官署和官职存在,也就造成了西汉末期权臣专政压制皇权。东汉、魏晋时,为了避免权臣专政的情况出现,利用尚书台、中书省来限制相权,司隶校尉的职权在东汉、魏晋时进一步得到扩大,这是皇权利用司隶校尉,补充台省官制对相权的压制作用。司隶校尉因其特殊的职权演变,兼具中枢监察官职和地方监察官职双重身份,使其具备了影响时局的重要作用。对其职权的提升或削弱,都与统治者皇权的加强与否有着很大关系。

『捌』 司隶校尉与刺史有什么不同

一、形成时期不同:

1、司隶校尉,旧号卧虎,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汉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曾省去,汉哀帝时复置,省去校尉而称司隶。东汉时复称司隶校尉。

2、刺史: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

二、管辖区域不同:

1、司隶校尉:京官,首都区长官

2、刺史:地方官长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8)司隶校尉监督扩展阅读:

司隶校尉既是御史大夫之属官,反过来又可以监察御史大夫,身份颇为特殊。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其不依附于行政权力的制约,不会轻易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扰,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监察的作用。

司隶校尉的司法监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各级官吏尤其是中央高官的不法行为,为整顿吏治和保障司法正常运作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汉代这种以司隶校尉为标志的特殊监察机构的设置,是中国古代司法监察史上颇具意义的一个举措。

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