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监管
Ⅰ 中国食品安全层出不穷,我们继四大发明后又发明了毒奶粉,毒豆芽,毒馒头,地沟油,注水肉,苏丹红鸭蛋
以前那是装样子,老子孔子。都为了面子,礼仪之邦啊什么的。现在才露出本性了,中国本来也就这样,你也别奇怪,我已经习惯了,不得不承认,这是种悲哀,以后估计会灭绝的民族。
Ⅱ 三鹿公司在毒奶粉事件曝光前后的形象和现状
三鹿只是时代的一个代名词,代表的是一个产业的整体上的问题。 毒奶粉事件,首先由新西兰方面曝光。而新西兰因为是三鹿的股东而最早清楚整个事件的过程。 曝光前,首先奶源特别乱,然后加工厂方面监管也不规范。导致市场上食用奶粉的宝宝出现异状。形象高大上的同时,漠视着它对消费者的危害。 曝光后,三鹿破产,旗下...资产被分解。三元收购一部分。独立一部分成为君乐宝。等等。 事件本身影响非常大。不过也确实有了效果。国家追查下,市场环境,奶源环境,加工环境各个方面都有改善,这就是曝光后的福祉。
Ⅲ 毒奶粉 是什么意思
毒奶粉指的是在奶粉成分中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奶粉。或被肉毒杆菌污染的奶粉。
毒奶粉事件
2008年9月8日甘肃岷县14名婴儿同时患有肾结石病症,引起外界关注。至2008年9月11日甘肃全省共发现59例肾结石患儿,部分患儿已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同时已死亡1人,这些婴儿均食用了三鹿18元左右价位的奶粉。而且人们发现两个月来,中国多省已相继有类似事件发生。
中国卫生部高度怀疑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提高蛋白质检测值,人如果长期摄入会导致人体泌尿系统膀胱、肾产生结石,并可诱发膀胱癌。
2008年9月11日上午10点40分,新民网连线三鹿集团传媒部,该部负责人表示,无证据显示这些婴儿是因为吃了三鹿奶粉而致病。据称三鹿集团委托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三鹿奶粉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各项标准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
不过事后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声明该局从未接受过三鹿集团的委托检验。很快在同一天的晚上,三鹿集团承认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曾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同时发布产品召回声明,不过三鹿亦指出其公司无18元价位奶粉。
(3)毒奶粉监管扩展阅读:
三聚氰胺事件后,每一次的奶粉质量问题仍会引发一场社会恐慌,相关方不妨以此为镜子和鞭策:不要苛求公众淡定,舆论理性只能与乳品行业的品质、质检监管的公信同时回归。
从进口奶粉可瑞康,到多美滋、娃哈哈、可口可乐(中国)、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三天时间里,新西兰受肉毒杆菌污染的乳粉已经被确定流入中国,四家中国境内进口商列入了“毒乳粉”的污染名单。
随着境内企业上榜,舆论恐慌也在扩大化,公众的愤怒、恐慌、不信任一时难以平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信任不仅是针对涉事产品的,也是针对企业的自检结果和召回承诺的;不仅是针对“肇事”的新西兰公司的,也是针对国内入境检验和日常监管的。
一个新闻事件在传播中被反复争论、辨析之后,大多会回到一种“舆论理性”上来,但这种情况在涉及到乳制品安全问题的事件上并不常见。
乳制品安全兹事体大却事故多发,近年来已经成为舆论关注的敏感事件。在过往的事件中,涉事企业的隐瞒、推诿已为公众所惯见,而监管的疏漏和行动滞后也令人“印象深刻”,人们会从以往事件的各方表现中总结一套“规律”,并会自然“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企业的补救措施和监管的严密程度。
坦率地说,在三聚氰胺事件后的五年间,不但国内的乳制品行业经历了一次洗牌,质检监管部门也同样经历了一次洗礼,二者其实都有明显成果。
但即便如此,每一次的奶粉质量问题仍会引发一场社会恐慌,相关方不妨以此为镜子和鞭策:不要苛求公众淡定,舆论理性只能与乳品行业的品质、质检监管的公信同时回归。
Ⅳ 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这些食品安全事件都说明了啥!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
说明一方面应该加大对不良商家的处罚力度,另一方面应该营造公平有效的监管环境,完善标准及监管能力建设,切实做到严格监管,有能力监管。
Ⅳ 求《毒奶粉事件对消费者购买国产奶粉的影响》论文
三鹿奶粉事件,随着国家行政机器的强力介入,已经真相大白,相关问责和处理工作料将持续而严肃地迅速推进。 在三鹿之后,又有数十家奶粉品牌因程度不同地含有三聚氰胺而被“点名”、封杀。 当所有的媒体对三鹿、对不法厂商口诛笔伐的时候,公众也在不断追问:在频频发生食品公共安全事故背后,谁该担当责任?如何才能吃得安全、活得安全? 其实,我们在以旁观者的心态追问别人这一切的背后,或许忽略了一个应该被追问的对象,那就是“我自己”。 是的,在我们不断追问奶粉怎么啦?食品怎么啦?监管部门怎么啦?中国怎么啦?世界怎么啦?那些没有良心的造假者怎么啦……追问这一切的同时,是否还有必要追问一句:我怎么啦?我们怎么啦?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的是关于母爱的自我拷问。 在奶粉事件的背后,相当一些具备母乳喂养条件的母亲,在铺天盖地的“母乳喂养好”的宣传浪潮中,为了很多这样那样的理由,却依然选择了让孩子喝奶粉。最终,碰上了“大头娃娃奶粉”、“肾结石奶粉”……在谴责造假者的同时,我们是否自我反思过:人类文明不断进化,可那份最原始最亲切的母爱呢,是否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喝不到喝不足“妈妈的奶”的现实背景下,母爱在悄然退化?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喝母乳,应该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最自然的“人权”和母爱享受。可是,很多妈妈却做不到这一点,无情地剥夺了孩子的这项权利。对此,有网友甚至尖锐地反问:“女人的奶,孩子吃不到,难道正在沦为女人的饰物和男人的玩物?” 伪劣奶粉伤害了孩子,也在拷问我们:这背后,是否也一点点有母爱退化的因素?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人性进行自我反思。 社会学一个最浅显最基本的逻辑就是:社会是由一个个自然人组成的,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理论上讲,一切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的出现,其背后均可以找到人性卑劣的影子。 从齐二药假药事件,到凤凰大桥的垮塌,从山西溃坝灾难,到三鹿奶粉事件,无不可以看见人性卑劣的痕迹。以三鹿奶粉造假事件为例,首先是源自原奶供应商出于私人利益非法最大化的掺假,然后是企业出于集体利益的不负责任、草菅人命。 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政府对社会负有当然的法定管理责任。而从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出现的概率来分析,公共管理必定会有盲点和死角,任何一个政府管治下的社会,都会程度不同、频次地出现这样那样的危机和问题。 那么,靠什么来维系一个具有最大安全系数的和谐社会呢?答案是:除了政府有力的监管,就是人性的善良回归和道德约束。 谴责三鹿事件责任者的同时,我们是否更加需要从人性的角度扪心自问: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自己,是不是一个基于某种利益的造假者呢? 为了全勤奖,或许我们有过找人代打卡的“造假”;为了毕业,或许我们有过悄悄抄袭某段论文的“造假”;为了成交,或许我们有过给客户浮夸产品功能的“造假 ”;为了升职,或许我们有过虚报自我业绩的“造假”;甚至,为了一次说不清道不明的美丽约会,或许我们有过以“善意的谎言”敷衍另一半的“造假”…… 如果上面类似的种种“造假”你曾有过,那么,谁又敢保证,假如你就是那个“三鹿”的原奶供应者,某一天,基于利益或出于无知,你就不会往里面掺杂三聚氰胺呢? 从某种意义上讲,原奶供应者掺杂三聚氰胺,与我们每个人的某一次造假,其人性的虚伪和退化,是等距离、同性质的,不同的,只是后果。 这样看来,假如我们只知道谴责别人,而尚未学会反思与律己,那么,就没有谁能够确保“三鹿事件”以及类似悲剧不再重演。因为,人奶少了,牛奶无奈替代;人性善良缺失,虚伪与险恶必定丛生泛滥。
Ⅵ 我国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食品安全法》,从源头监管整个食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2008年发生的“三鹿
三聚氰胺中碳元素化合价为+4价,氢元素显+1价,设C 3 H 6 N 6 中氮版元素化合价为x,据化合物中各权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4)×3+(+1)×6+x×6=0,解得x=-3; 三聚氰胺燃烧时,其中碳、氢元素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氮元素生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即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 3 H 6 N 6 +9O 2
故答案为:-3;2C 3 H 6 N 6 +9O 2
|
Ⅶ 现在国家对食品安全把控的越来越严了,应该不会再发成毒奶粉的时间了吧
“食品安全”除了政府部门的监管还需要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
或许很多都是“无知”导致的,无知危害,无知食品安全对人们的重要性。
随着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我相信我们的食品安全会越来越有保障。
Ⅷ 伊利有毒奶粉在湖北十堰怎么还在卖那地区的质量监督局在干什么
9月14日之前的不能上架,有的话去举报
Ⅸ 毒奶粉的政府监督漏洞有哪些
`````````` ``````````````````三鹿奶粉事件反思```````````` 也许上天注定这是一个不平常的一年,从年初的雨雪灾害,山东火车相撞、四川汶川大地震,再到山西襄汾溃坝……一桩桩,一件件,按下葫芦起来瓢,让高层领导焦头烂额。9月12日清早,偶在郑州薄雾的晨曦中醒来,看央视的媒体广场,突然看到三鹿奶粉发生质量安全事件。马上给朋友们发短信,不要让孩子食用三鹿奶粉。早上吃自助餐,偶也和同事开玩笑说:“咱们喝的奶里不会也有三聚氰胺吧?”真是一语成谶,刚才偶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里看到,国家质检总局近日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奶粉三氯氰胺含量专项检查。阶段性检查结果显示,有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这些企业中包括伊利、蒙牛等品牌。而国外对中国商品的态度,再一次引起了世界对“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 从近来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其中的共同点: 其一是道德缺位。记得当初学习《政治经济学》时,看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及马克思都对原始资本积累阶段的血腥现象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和尖锐的讽刺,特别是马克思的那句名言,至今犹记:资本自从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虽然整个事件的结果现未调查清楚,但从新闻报道中,我们仍能看到蛛丝蚂迹,一些不法厂商不惜一切地追逐财富,不惜以牺牲消费为代价,寒心哪。 其二是监管缺位。当厂商黑心地追逐利润的时候,而部分监管部门的不力,无疑又起到了纵容的作用。从食品安全管理来说,存在着“多龙治水”的现象,工商、卫生、药监等部门,在生产、流通等诸环节起着不同的管理作用,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偶老家人说的:“人多瞎胡乱,鸡多不下蛋。”从人造蜂蜜、变质猪油,到家乐福、沃尔玛等知名超市被曝光出售问题寿司、过期食品,再到接连发生的“福寿螺”“红心鸭蛋”“多宝鱼”……一个个案件让人心惊肉跳。特别是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事件,同样是奶粉质量问题,为什么再一次发生了呢?并且受害者多数是相对比较贫穷、弱势的社会群体,怎么都不长记性呢? 其三是制度缺位。实事求是说,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后,有关部门也制定了一些制度,比如一小时上报、绿色通道等等,但这些制定有“牛栏关猫”之嫌,制度不具体、不严密、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就拿这次三鹿奶粉事件来说吧,就缺少原料奶第三方检测制度,把监管的权力部分让渡给企业。不幸的事实再一次告诉善良的人们,与虎谋皮,本系痴心妄想。此外,联想到云南发生的橡农的群·体性事件,我认为奶粉事件中还存在利益调节制度缺失问题。在奶农、企业的利益博奕中,双方都施展解数,谋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产生各种问题那就防不胜防了。 出现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沉重打击,但并非绝路。解决三鹿奶粉乃到中国乳制品的信任问题,应对症下药,全面治理。从战术的角度说,从政府有关部门到生产企业,都要把这个事件作为一次公关危机事件来处理,聘请高明的策划师进行技术性的加工,并以自己加强对产品质量管理的行动取信于广大消费者,让他们树立信心。从战略上、根本上说,还要加强制的刚性约束。记得二年前我在机关讲晋商的时候,从晋商的兴衰中得到一个启示: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一定依赖于建立现代的管理体系,而不是道德约束。现在俺还是坚持这个观点。从政府到企业,都要切切实实地亡羊补牢,查漏洞,挖根源,管长效。比如,今天质监总局的通报中说,供应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奶制品没有发现三聚氰胺,为什么呢?这不只是高层领导重视,更重要的是奥组委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如,加大对食品生产原料新技术信息的收集、汇总和研究,构建完整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在食品进入市场环节实施标准准入、协议准入,开发建设奥运食品的安全监控系统,建立奥运食品安全的追溯系统等等。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既然是有效的,为何不能借鉴,使之普遍化、制度化呢? 但愿这次三鹿奶粉事件是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真正起点。 (以上为复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