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管服务 » 金融监管维度

金融监管维度

发布时间: 2021-02-13 16:26:17

Ⅰ 如何运用宏观审慎监管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运用宏观审慎监管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工具。目前,国际上基本形成了一致意见,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工具设计主要应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考虑:一是时间维度,主要是关注顺周期效应,即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系统的风险是否在金融体系内部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作用下被放大了。这主要考虑采取逆周期政策。二是跨行业维度,主要关注某一特定时点上由于银行间相互依赖的支付体系和共同风险敞口。这主要考虑不同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针对系统的重要性银行制定严格的规则。三是结构维度,根据金融系统的结构特征,制定限制金融体系风险承担和抗风险能力的措施。
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指出,宏观经济审慎监管首先是逆周期政策,应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出发建立逆周期调控机制。他还表示,要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弥补监管真空和不足,防范和控制好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第一,在逆周期政策方面,当前主要经济组织和监管当局最为推崇的政策工具是逆周期资本缓冲,它要求金融机构在经济繁荣时期持有更多的资本,以利于其在经济低迷时期可以维持合理的信贷供应。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的基本框架的规定,各成员国可根据“信贷/GDP”指标超出趋势值的程度等要求银行增加2.5%以内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以保护金融体系由于信贷激增所带来的逆向冲击。近几年,我国央行在不断探索逆周期的货币信贷动态调控机制,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风险的调控作用。该机制将利率、汇率等价格型指标和货币信贷增长等数量型指标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进行风险提示,以减少金融机构“羊群效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放大作用,另外还运用信贷政策、差别准备金等政策工具来引导和加强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和调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第二,在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方面,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的基本框架,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具备更强的承担损失的能力。其政策工具主要是系统性资本附加和系统性流动性附加,它是依据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边际贡献,要求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应当持有与其系统地位相对应的附加资本金和流动性资本,以缓解其自身失败导致的向其他金融机构的传染效应。第三,针对金融体系的结构特点,巴塞尔协议Ⅲ提出了对流动性和杠杆率的要求。为提升控制流动性风险的能力,提出了LCR(流动性覆盖比率)和NSFR(净稳定融资比率)两个指标。作为对最低资本要求的补充,新的杠杆率测算涵盖了表外风险。除此之外,宏观审慎管理还将一些影响金融体系失衡的宏观经济指标,包括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率等,纳入到了金融部门的评价计划中。
二是中央银行主导宏观审慎管理。在国际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中,加强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职权已成为一种趋势。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国际上普遍实行的是中央银行主要负责货币政策,让渡监管职权给专门的监管机构。金融危机的爆发显示出了这种制度安排的弊端。2009年1月,由各国政府部门和理论界资深人士组成的30人集团公布的《金融改革:一个金融稳定框架》报告中提议,应当给予中央银行足够的监督权和必要的政策工具,使其不仅在金融危机时期也能在信贷扩张时期发挥更大作用。受此影响,英美、欧盟等国家纷纷扩大了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权限。
长期以来,对于中央银行是否应拥有金融监督职权一直存在着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中央银行不能兼任金融监管职能和货币政策职能,否则存在利益冲突:央行对微观金融的关注会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另一种观点则赞同央行应当同时具有金融监管职能和宏观政策制定职能,理由是:由于央行具有降低系统性风险的目的,因此在特定情况下扮演着最终贷款人的角色,理应对金融机构行使监管权力。2008年的金融危机则反映出:中央银行缺乏对金融机构特别是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不利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在我国,赋予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职权的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我国政府从宏观层面和国家整体上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进行识别和判断。第二,我国中央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我国以国际视野展开系统性风险的早期预警工作。当然,加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职能并不意味着取缔金融监管机构,而应当是正确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有助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协调发展。

Ⅱ 金融科技监管沙箱是什么

用我自己的话简单说,监管沙箱就是在某个创新业务初期,尚不明确业务风险和内监管方法时,让这个容业务受限、受控运行起来。比如:业务总规模限制、业务地域限制等,让这个业务风险受控。同时业务运行数据要向监管部门透明报送,让监管部门能够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评估。
官方定义就有点泛泛而谈了。监管沙箱即是一个安全的空间(SafeSpace),企业可以在其中测试其创新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支付机制,而不会导致其立即遭受违反现有法规下的监管后果。即在另一个维度的监管空间中,对金融新创企业面临的监管障碍予以豁免。在监管沙盒机制下,通过监管机构、金融机构、金融新创企业与广泛的学界的合作,产生高度自动化和有效的“数据驱动”型(Data-Driven)监管体系。以此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把控风险。

Ⅲ 银监局两个不高于,三个不低于指的是什么.

银监会涉贷款两个不低于的文件为《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回见》。

根据《关于进答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第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切实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资源投入和考核力度,力争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即: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

各银监局应对辖内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情况(含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和总行营业部)实行按月监测、按季考核,并针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细化考核要求,确保全辖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

(3)金融监管维度扩展阅读:

《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第五条 继续强化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正向激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在全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且当年全行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水平的前提下;

下一年度才能享受《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

Ⅳ 金融风险管理的体系

互联网大浪潮如今早已席卷全球,中国互联网模式不断进行着变革,数据资产化、金融平台化日益成型,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百花齐放。众所周知,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管理,依托于大数据,新型的风控理念很快吸引了互联网巨头、信贷机构、金融科技安全服务商、银行机构等纷纷发力参与这场技术变革。

一时间,大数据风控成为互联网背景下金融发展的“宠儿”,也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例如常见的金融借贷业务场景,供应链金融、消费贷款、企业信贷等都需要利用大数据构建智能数据库和模型来识别欺诈用户以及评估用户信用等级,从而提升欺诈交易识别率。

风控一直被视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命脉,大数据风控的发展无疑是行业必然趋势,风险控制能力会直接决定平台的生死。安全做得好,金融创新的前景是一片坦途;安全做得差,平台可能被引向穷途末路。

大数据风控-互联网金融的命脉

盛林集团深耕网络安全及大数据领域多年,铸就了企业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其完善的精准风控体系正是这些金融机构所需要的,从账号风险防护到应用风险防护,再到信用与欺诈风险防护,纵深金融业务的整个生命周期,让交易变得更安全、更可靠。

事实上,风控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当前市场上流通的数据来源十分混乱,不乏掺杂着来自黑产倒卖的各种有效或者无效数据,因此数据的合规性也成为实现精准风控的前提,没有用户授权的数据业务是不持久的。不仅仅是合规性,数据的感知和预测、数据的修复和再生、数据交易信任评估能力更是数据服务的核心。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紧随信贷市场和企业的发展,总有一部分群体对反欺诈模型进行研究,寻找漏洞来破解风控命门,这就需要大数据风控模型在业务运行中不断丰富和优化,加入更多复杂特征和更多维度的特征,在贷前、贷中、贷后环节制定全面的服务监控体系,帮助信贷企业降低业务风险。

风险防控一定要从多维度、合法权威的数据源切入,基于深度学习、关系分析、智能决策、态势感知等特性,在海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专业有效的规则、模型,结合时空维度立体探查风险规律,智能分析业务风险,实现行业风险实时预警,及时掌控风险态势,阻断欺诈操作。

不可否认,大数据的引入,给金融领域带来了一股暖流。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风控挑战依旧严峻,不断地在数据开发及应用的道路上践行,努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我们首当其冲要做的。

CFRM(Certified Financial Risk Manager),注册金融风险管理师,由注册金融风险管理师协会(ICFRM)主考并颁发,并同时被纳入中国市场学会金融服务工作委员会(简称“金融委”)建立的全国财经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简称PFT),是代表风险管理行业的专业水平认证。

Ⅳ 宏观审慎监管的什么是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系统对经济体系的负外部溢出而采取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
与微观审慎监管不同,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金融危机为目的,关注金融系统风险的部分内生性特征而不仅仅只重视外生性风险。同时,宏观审慎监管关注“给定时点上风险跨机构之间的分布及整个系统中风险的跨时间分布”,即横向与时间两个维度。其中,横向维度关注因金融机构之间的相关性与同质性而产生的共同风险敞口问题,而共同风险敞口被认为是危机时期大量金融机构相继破产的重要原因;时间维度方面则关注如何抑制金融体系内在的顺周期特征。
由于意识到金融监管过分关注个体金融机构的安全从而忽视了保障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这一更为重要的目标,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国际清算银行(BIS)就提出了“宏观审慎”的概念,以此概括一种关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理念。上世纪80年代,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正式出现在BIS的报告中,但由于微观审慎监管仍然是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中的焦点,直到本世纪初,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才得到较为清晰的界定。
1979年6月28-29日,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前身库克委员会(CookeCommittee)在一次关于国际银行贷款期限转换的讨论会中首先提到了“宏观审慎”一词。在公开文件中的首次亮相却是在1986年,欧洲煤钢联营(ECSC)在当年的《国际银行新近创新报告》中用部分段落正式讨论了宏观审慎政策。随后,“宏观审慎”一词开始被越来越多地提到,但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仍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作为一个驱动因素,此后“宏观审慎”一词开始大规模应用。1998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迈向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框架》的报告中最先将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用于监管金融体系。
宏观审慎监管的具体目标可以分解为二:一是限制金融风险的累积,降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或强度;二是强化金融体系对经济下滑和其他负面冲击的恢复能力。限制风险累积可以理解为对系统风险的事前预防,强化恢复能力是对系统风险爆发后的事后补救。
宏观审慎监管的职能定位是对微观审慎监管的补充。这意味着在审慎监管的框架内仍然以微观审慎监管为主,宏观审慎监管处于协助性地位。在具体的监测方法和监管工具上,宏观审慎监管可以成为微观审慎监管的延伸和扩展。
宏观审慎监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识别系统风险,即发现、监测和计量系统风险及其潜在影响;二是降低系统风险的发生概率,即通过提高监管标准和采取针对性监管措施等,预防系统风险爆发;三是缓解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即在系统风险爆发后,限制破坏的程度和范围,尽可能降低经济损失。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分为宏观审慎监测框架和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两个部分。前者通过指标体系识别和监测系统风险,后者侧重于研发干预系统风险的政策工具。作为二者的基础,还应确立宏观审慎监管的制度安排,建立监管主体之间的分工合作机制。

Ⅵ 从四维度衡量怎样建设 高效有活力的金融市场

“未来至少到2020年期间,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应该努力朝着开放的、包容的、有竞争力的、而且有创造力的方向发展并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29日在由《证券日报》主办的第九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上表示。为此,她提出衡量上述目标市场体系的四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未来资本市场包括金融市场一定是个有相当广度的市场。这个广度意味着参与者的范围要广,各种类型的融资者和投资者都能够进入这个市场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融资需求和投资需求,使得整个市场的规模达到足够的程度,意味着金融产品的供给要足够,同时市场主体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要完善。

第二个维度是深度。要建设有深度的市场,就需要这个市场有足够数量的投资产品,每类商品的规模要足够得大。同时,有深度的市场一定要对投资者有足够保护的市场,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第三个维度是未来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应该是一个有弹性的市场。在发生突发事件之后价格一定会对这个突发事件产生反应,这个反应很有可能是过度反应,这种过度反应能够迅速回到均衡水平之上。要满足有弹性的需求,特别是避险工具,意味着中国的金融市场需要大力发展衍生品市场,衍生品市场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曾经被视为禁区,但中国不能消极对待,同时也是中国恰巧稀缺的。

第四个维度是创新力。中国的证券市场、股票市场未来要和其它国际的资本市场竞争,这样一个竞争的市场必须要能够有创造力,能够有不断的对制度进行调整的创新。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监管要到位,并且要适度。

从这四个维度建设未来中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核心还是重塑国家在金融领域的角色,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行为边界。


Ⅶ 试述如何把握好现代企业管理的三个维度

(部分内容参考《员工管理必读12篇》,严禁转载!)
01
人本维度
从中国的国学,到西方近代人本研究,概括起来,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由于每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构成的成长经历不同,所以每个人存在着不一样的思想认知与逻辑,这些就是价值观。尽管两个人主流价值观相同或相近,但在一些非主流方面仍会存在差异。因此,一人一世界,千千万万的价值观构成了千千万万的个性。
但是,人性又存在共性,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们,又广泛存在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可概括以下十个方面(但不仅限于):
1、人性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向善,另一方面向恶;一方面忘我,另一方面自我;一方面积极主动,另一方面消极被动。管理者应扬善抑恶。
2、人的需求与动机可分层次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需求进入高一层次后,前一低层次需求就不具备激励作用。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很多管理者忽视心理安全需求,它是安全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让人感觉心里不爽的人文环境是不能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的。管理者还应明白一个道理:管理者的领导方式应与环境相适应,面对不同的文化、行业、人员、职业,以及在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
3、倾诉是一种持续的需求
人是高情感动物,情感是需要交流的,而且,不是今天交流了、满足了,明天就不需要。我们不是让大家在工作时去谈情说爱,而是强调与组织成员进行交流时,要给对方倾诉想法与表达意见的机会,即使自己有成熟的方案,也要给对方质疑的机会。这样做,会增强组织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会增强你的领导力。
4、被理解是一种感动
管理者习惯自以为是,会花精力去琢磨上司的想法与情感,而不重视下属的想法与情感。如果你花点时间去琢磨下属,站在下属的角度去思考,你就会增加对下属的理解,下属被你感动了,还有什么事情办不了呢?
5、思想决定行动,行动折射性格,性格背后是思想(价值观)
有千千万万的价值观,就有千千万万不同性格的人。管理者应学会从下属的行为习惯中去分析和解读下属的价值观,用组织文化去影响团队和下属的价值观,从而规范与统一组织行为。
6、21个月塑造团队习惯
21天的重复行为有可能成为个人的习惯,21个月的重复行为有可能成为团队的习惯。行为习惯体现为一种素质,管理者应对团队转变的过程给予想象与理解,不能急于求成。
幼小的时候,人的行为来自模仿,来自环境的影响。随着不断成长,人的行为来自习惯与藏在内心深处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又受环境的影响。学习与交流能影响价值观,从而影响行为,但要固化行为并转变为习惯,需要不断强化。
重复是一种很好的强化。团队行为的重复与转变要比单个人复杂得多。它是一种复杂的、由部分逐步改变整体的过程:宣贯→部分认同→少部分人行为→少部分人转变→激励→大部分认同→大部分人行为→大部分人转变→激励→团队绝大多数认同→团队绝大多数行为→团队绝大多数转变→团队习惯。
7、人们逃离痛苦的力量大于追求快乐的力量
凌晨三点被叫醒起床上泰山看日出,最后起床的人数比同一时刻被叫醒逃离失火酒店的少。惩罚比奖励效果来得快,但效果难持续。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为此,底线是必须的。
8、归功于内、归责于外
自己付出多少努力往往比较清楚,而他人付出了多少我们通常不十分清楚,也就是了解一个大概,因此,高看自己的贡献就成了必然。久而久之,归功于自己、归责于他人也就不奇怪了。
9、认知上“盲人摸象”具有普遍性
每个人出生的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与工作的环境也不相同,因此,观察事物的视角与分析事物的逻辑自然就会存在差异,观察事物时会按自己习惯的视角与逻辑得出不一样的认知。面对同一组数据,销售负责人、供应链负责人和生产负责人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每个人都是该领域的专家,都认为自己发现了真理,并固执地坚持这些真理。
10、心理暗示具有引导性,管理者应发扬榜样的力量
幼小时模仿父母,孩童时模仿老师与同伴,环境对人的影响从未停止过。
综上所述,虽然一人一世界,但是激励人是有通用方法的。掌握人性的共性,正确面对人性的个性,具体可概括为两点:一是整合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形成共同的愿景和目标。二是员工行为驱动力可概括为物质引力和文化引力,管理者应不断提高道德底线和利益底线,在发挥好物质引力作用的同时,更多地发挥文化引力的作用。
维度一聚焦于愿景、目标、文化与机制,属于人本管理。目的是激发人的内在工作热忱,使人的行为处于主动状态。
02
系统维度
仅从人本出发,一切都是散的,不容易落地。为此,我们需要研究一种载体,让人本思想贯彻其中的体系。
近代西方管理盛行过程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维度。过程方法告诉我们:任何活动是有目的或目标的,工作(组织内的活动)应被目标驱动。将投入(输入)转化为产出(输出)的活动被称之为过程,也就是说业务目标驱动业务过程。
一般的情形是,在某一时空环境下,业务过程是相对确定的。如麦当劳的餐饮的业务过程是确定的,为保证从采购到加工、收款、送餐、保持环境卫生等活动(业务流)能有序进行,麦当劳餐饮公司需要建立明确的工作责任流,通过设置后台若干岗位和前台若干岗位来履行这些工作责任流,为了保证工作责任流得到协调有序,需要建立管理流。为了使业务流、工作责任流和管理流规范有序,建立岗位责任SOP、管理SOP以及安全作业SOP等。
以上这些构成了过程控制的管理体系,如果再增加改善SOP、战略发展SOP、财务SOP、人力管理SOP等,这就构成了整个企业管理体系。
用过程方法构建这些管理体系,将“输入、活动、输出”这三要素进行细节量化,不断地完善它,它将定义每一活动谁负责,如何履行职责(即如何做),这样一来,我们根据业务流建立工作流与管理流,进而形成责任流,使得事事有作业方法,事事有人负责。
系统维度聚焦于产品、过程与系统,属于系统管理,能够使人的活动进入有序的规范的状态。
03
智慧维度
为了减少对员工知识、记忆力的依赖,避免出错,人们在实践中开发了目视管理、傻瓜化管理等,并使设备具备自诊断、自报警功能,丰田的“安灯”系统更是展示了让生产线具备智能的价值。
各种智慧管理技术不断被开发,将标准与流程E化,将数据云算化,极大方便了维度一与维度二两种管理思路的融合,形成了维度三——智慧管理,值得读者去研究。
04
三个维度的关联关系
如图所示,关于人员管理的三个维度都是聚焦于达成组成的目标,将事做到位。
比较复杂的是人本维度,需要管理者应对情景展开,它体现管理艺术性;比较陌生但比较没有争议的是系统维度,它体现管理科学性;更上一层楼的是智慧维度,它体现管理的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
但是,作为管理者,如果你没有厘清人本管理与系统管理,那么,你的智慧管理在大脑中势必形成一团乱麻。
关于人员管理,如果你的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人本、系统、智慧”三个维度,并理解其中的相互关联,你就有机会成为一个思路清晰、章法有序、工作效率高的管理者。

Ⅷ 宏观审慎监管主要强调什么监管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了严重冲击,同时也暴露了单单强调微观审慎监管在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上的不足。在许多情况下,微观审慎监管难以确保金融机构有足够的资本和流动性以应付金融危机中的冲击{1}。这场危机加速了各国金融当局改革监管机制的步伐。其中,国际组织和各国的改革突出表现在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出台有关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法规,以及成立负责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宏观审慎监管组织{2},旨在实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重要目标。总结归纳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原则,对于危机之后改革金融监管的法律制度有重要的作用。
一、宏观审慎监管基本原则的产生背景
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Committe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在2012年12月的《宏观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实施(Operationalising th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acroprudential Instruments)》报告{3}中,明确提出了制定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7个普遍性原则。具体而言,这7个普遍性原则可以归纳为几下几项:第一,系统性风险的判断应整合监管信息、市场情报和总指标数据;第二,金融机构和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包括跨境风险和相关的对冲市场,必须得到监视和分析;第三,宏观审慎监管主体应该注意金融基础设施的工具开发和政策制定,旨在应对特定的风险或失衡的判断,这些工具可以基于固定或可变资本和流动性要求,可以与传统的微观审慎工具相似,也可以限制为特定类型的风险识别和新的工具;第四,强化国际信息共享;第五,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应该由一个独立的中央机构、正式的委员会或类似的制度框架来负责,它应该由央行的部门或者由央行作为核心角色来执行;第六,宏观审慎监管主体应当具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应当获得足够的权力,并承担足够的责任;第七,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交流机制需要清晰地传达金融稳定评估和满足公众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成果的期望。这7个原则是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归纳较为全面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和范围,也兼顾了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是现阶段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基本原则的参考范本之一。
(一)在国际层面重视建立合作协调制度
这个趋势体现在各个重要国际组织的行动中。国际清算银行将强化国际信息共享作为制定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普遍性原则之一。就具体措施而言,评估全球性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是应对系统性风险的重要部分之一。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正在开发一个评估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s)的机制。不过,虽然国际合作协调机制已经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但是其相关的实践还刚刚起步,还存在大量的现实问题。在金融稳定理事会2013年4月的报告{4}中指出,对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有效可行的处置机制取决于有效的跨境合作框架;有效的处置计划需要最新的信息,这些都需要在母国和东道国当局之间建立起更加明确和有效的信息交换机制。
(二)在国家层面重视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
总结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监管机构的分散监管,缺乏宏观的协调决策能力,是此次危机的教训之一。
第一,金融监管机构的分散监管容易造成监管重叠或真空。一方面,在功能型监管模式下,一个金融机构会同时受到多个监管机构的监管,每个机构的监管标准不一致,容易产生监管权力的冲突,延误最佳监管时机;另一方面,监管机构权力的分散在监管权限不清晰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监管漏洞,缺乏宏观目标的监管不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二,缺乏宏观监管的领导部门,无法进行统一协调决策。分散监管的缺陷,使得在系统性风险蔓延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机构拥有足够的监管权限,来负责整个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最佳的监管时机可能因各金融监管机构长时间的协调而错失。
以美国为例,其金融监管改革重要成果之一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成立了统一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Oversight Council),该法第112条明确了委员会在宏观协调中的14项职责。其中,第5项规定了在国内金融服务政策的完善、规则制定、检查报告要求以及采取执法行动中,该委员会负责促进各成员机构和其他联邦机构的信息共享和协调;第7项明确指出委员会负责识别监管中的漏洞和具有影响金融稳定的风险。
笔者认为,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时需要遵行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它反映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本质和特征,与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密不可分。根据现有的国际和国内实践,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逆周期监管原则、协调监管原则和全局监管原则。
二、逆周期监管原则
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风险。就作用范围而言,宏观审慎监管旨在解决金融系统中两个维度的风险:一是时间维度的风险,即随宏观经济周期变化而累积的风险,与之相关的政策问题是如何应对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二是跨行业维度的风险,即在给定时点上,风险在金融体系中的分布,与之相关的政策问题是如何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集中{5}。应对危机的出发点是减少顺周期性,增加逆周期性{6}。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在其2011年的一份报告中{7}指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针对财务周期,积极地限制金融风险的积聚,旨在减少金融萧条的概率或幅度。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如今的一项重要监管任务,就是针对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降低顺周期性的效应。
2003年《巴塞尔协议II 》所确立的三大支柱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很好地起到降低银行业风险及保证国际金融体系安全的作用,使金融机构顺周期性问题更加明显。为此,2010年的《巴塞尔协议III》在总结和反思国际金融危机的基础上对相关制度进行了修订,除了要求进一步加强微观审慎监管之外,更加注重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设计相关监管思路和政策工具,尤其是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成为了后危机时代规范和监管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依据以及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参考。
2009年4月,二十国集团(G20)伦敦峰会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研究提出缓解顺周期问题的政策工具,促使银行在经济上行周期计提资本缓冲,以满足下行周期吸收损失的需要{8}。为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成立了宏观变量工作组(Macro-variable Task Force),负责逆周期资本缓冲框架的研究和规则制定工作。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报告指出,解决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9}。
为了防范和应对流动性风险,《巴塞尔协议》中很重要的一个资本缓冲规则,包括了基本资本要求、留存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s)。其中,逆周期资本缓冲是《巴塞尔协议III》的重要成果。逆周期资本缓冲是指经济上行情况下计提一部分逆周期资本缓冲,以便在信贷增长过激而导致经济下滑的时候,有充足的缓冲资金可以运用,属于未雨绸缪型的手段。
资本缓冲规则在应对周期性的系统性风险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本轮改革中,拨备规则也体现了逆周期调节的性质。拨备是进行财政预算时,估计出现亏损时所预留的准备资金。拨备是用来应对风险资产可能引致的损失。拨备包括前瞻性拨备、动态拨备等,主要是考虑经济周期的变化。在经济景气周期上升阶段,可以多计提拨备,以便于在景气周期下降阶段可以消耗这些拨备,这也是逆周期调节的体现之一{10}。
时间维度的系统性风险与经济周期相关,而金融体系自身带有十分明显的顺周期性,金融创新也放大金融周期,顺周期性也受经济周期等其他因素的推动而不断得到强化。实施逆周期的措施,使内在顺周期性得以缓解,以达到控制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目的,逆周期监管十分必要。
三、协调监管原则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对单一金融机构的监管在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上的不足,防范系统性风险是当今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目标。系统性风险在横向的角度,表现为跨行业的结构性风险。如何解决多个不同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是宏观审慎监管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际金融服务的交流和合作程度不断加深,与之相适应,金融监管也需要更加重视国际间的协调。
(一)跨行业的协调监管
从跨行业的维度来讲,宏观审慎监管重在防范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风险。市场结构同样也是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在风险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冲击产生的后果取决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结构性特征。市场结构会受到金融体系内风险分散或聚集程度的影响,即使在金融体系内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交易时间、条件固定的前提下,它也会影响系统性风险。信息的缺乏或不充分的透明度,将加大对金融机构及其金融产品风险判定的难度和复杂性{11}。为了防范和应对金融体系跨行业传递的系统风险,各国在金融改革中完善原有监管机构的职能或新设监管机构,必须强调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
以英国近几年的改革为例,在《2009年银行法(Banking Act 2009)》的第一部分特别处置机制(Special Resolution Regime,SRR)就规定了财政部、金融服务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和英国央行等金融监管部门信息共享的内容,规定金融服务局可获得英格兰银行和财政部在金融稳定方面的监管信息,同时要求在特别处理机制中加强与存款保险机构的协作{12},以此作为银行监管和处置的守则。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英国逐步打破了1997年建立起来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服务管理局的业务逐步被新设立的机构所取代,其中在英格兰银行内部设立的金融政策委员会(Financial Policy Committee)于2013年4月1日正式获得独立的法律地位{13},并由其实施宏观审慎监管,负责监测系统性风险{14}。金融政策委员会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向审慎监管局(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和金融行为局(Financial Conct Authority)提出关于金融稳定的指导和建议{15}。金融政策委员会做出的指引,同时也需要以副本的形式知会财政部{16}。纵观之,《2012年金融服务法案(Financial Services Act 2012)》的修订,十分重视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明确了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方式;英格兰银行将取代金融服务局成为宏观审慎监管的唯一机构,由下属的金融政策委员会作出宏观审慎的指导和建议,并与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局配合与协调。
与英国的模式不同,美国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成立了统一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该委员会

Ⅸ 大数据时代怎么做好金融行业的指标管理

银行的指标一向抄很多,比如袭监管指标、负债指标、效益指标、规模指标等,这些指标都是反应银行的经营生产状态,这些指标如果对应不同的业务部门,不同的业务人员,指标的变更、指标应用其实是很麻烦的事情,走流程就要排队等很久,再要技术人员去调整,然后再根据业务人员的需求,去做指标的应用展示,这个过程的流转完成,估计新的好几轮的需求已经又开始了,周而复始,指标一直不能发挥其最大的应用价值。所以需要一款既能做指标的集中管理,又能够快速相应指标分析的需求的工具,这里倾力推荐亿信华辰的指标管理平台(EsPowerIndex),亿信华辰深耕BI领域十多年,在银行领域的经验也很丰富,在指标建设这块,也比较有经验。这款工具能对指标集中进行管理,指标体系可视化,用户可直观看到指标一览表及每个指标的统计方法,数据来源,统计口径等信息,业务人员也能够自行维护指标体系,对于体系内的指标变更等,及时响应。同时,指标管理平台中用户可自主建模,全程可视化界面,引导式操作,同时内置敏捷分析平台,利用敏捷分析平台强大的自助分析功能,用户能从各个维度,各种可视化方式自由查看自己关心的数据,充分发挥指标体系的最大价值。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