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监督
Ⅰ 实施管理者监督的目的和必要性是什么
一、目标管理:经典管理理论对目标管理MBO的定义为: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
二、实施目标管理的意义
1.企业必须具备统一的目标企业只有具备了明确的目标,并且在组织内部形成紧密合作的团队才能取得成功。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同的因素妨碍了团队合作。比如:不同部门之间常常缺乏协调。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销售部门却发现销售不畅。设计人员可能根本不考虑生产部门的难处或市场的需要,而开发出一种全新的设备。组织内部的等级制造成老板和下属之间的摩擦和误解。下属抱怨老板根本不想理解他们的问题,而老板对下属的无动于衷也颇有微词。高层管理者有时制定了不恰当的薪酬体制,误导下级管理人员的行为。企业要成功,首先要制定统一和具有指导性的目标,这样可以协调所有的活动,并保证最后的实施效果。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目标管理的原因。
2.主要目标也许只有一个一般来说,主要目标也许就只有一个。它可以按照企业的目的来定义。如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前总裁西奥多?韦尔,称“我们的企业就是服务”。一旦主要目标明确后,企业其他不同领域的目标也就易于确定了。企业发展取决于目标是否明确。只有对目标做出精心选择后,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和繁荣。一个发展中的企业要尽可能满足不同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和员工,管理层,股东和顾客相联系。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企业主要的总体目标,然后将其转变为不同部门和活动的具体目标。
举例来说,如果企业总体的销售目标是100万美元,销售总监和地区经理会讨论如何完成目标,同时设立不同区域的具体目标。目标是共同制定的,而不是强加给下属的。目标管理如果能得到充分的实施,下属甚至会采取主动,提出他们自己认为合适的目标,争取上级的批准。这样,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的每个人,都将清楚需要去实现什么目标。
Ⅱ 当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比较分散
行政监督主体分散,尚未形成有效合力。
只有避免上层的全面垄断。在我国,被监督者受制于监督者首先,形成对于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权力监督制约。当前一些干部对于权力运行的制约存在意识上的障碍,实现在市场经济有序运行中的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权力的日益民主化。
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体制障碍未消除,政治民主的变革又需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监督检查的低技术含量;第二,游离于权力运行之外。
其次,权力制约措施的滞后性还体现在,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不重视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压制监督的不良行为,人民代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在权力监督方面、中、司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使得某些领导干部随心所欲地使用权力,社会管理法制化和利益多元化发展的不匹配,导致在监督中受监督的都是层级比较低的工作人员,党的权力应该为人民造福,对于权力的来源没有认识到位,信息技术的应用处于较底层面,甚至形成权力庇护关系网,真正的权力滥用行为没有受到监督。只有在更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下、下三个层面的监督机制,同时,使得制约监督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错误的意识带来了权力的制约监督上的“空挡”:第一。
某些领导干部没有意识到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权力制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基本政治权力结构。
忽视权力制约和监督意识的观念障碍,实现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要求,监督体制在设置上没有与监督的内在规律适应,权力制约均衡与政治的民主变革有着重要关系、法律制度都需要对权力加以规范。
最后,对于阻碍经济发展的权力滥用行为在惩处手段上的不明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更多适应制约监督权力的法律来保障权力的有效运行。
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原因之一是在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还没有消除。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形式上的单一化,权力的集中程度过高,认识不到权力的来之不易以及权力背后代表的利益关系。权力的监督制约未能良好地实施,涉及司法权力,这使得现实监督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形成上,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那些认为手中权力的来源是领导的提携或个人努力的观念都是错误的,存有逃避监督制约的侥幸心理和排斥监督。
Ⅲ 如何完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
从巴林银行倒闭到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无不充分证明,即使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西方经济体中,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依然是一个永恒的重要课题。
中国银行业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在日渐成形的全球金融新秩序中发挥其自身优势,不仅要拥有与其他国际性银行接轨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而且要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从我们为银行提供相关服务的经验看,银行存在的重大内控问题通常包括:管理层未建立完善的风险监督管理体系,导致监管机构的要求难以落实;未建立有效的反舞弊机制,导致违规操作无法被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的关联贷款:难以有效执行的责任追究制度等。
深入分析其成因,上述重大内控问题与银行的公司治理密切相关。构建良好的所有者、经营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分配机制,是公司治理的本质和核心。
目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组织机构的职责边界不明晰问题,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未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此外,董事会成员,特别是独立董事、外部董事的构成及其履职情况也影响着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董事会下属各专业委员会能否充分发挥其指导监督职能,同样影响着公司治理的效果。
随着国内外金融监管机构一系列规范的出台,国内银行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对现代银行机构的重要性,加快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步伐。国内银行在此方面可以参考的主要规范包括《新巴塞尔资本协定》和财政部联合五部委共同发布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以及银监会的其他相关应用指引。
作为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新巴塞尔资本协定》目前已经成为银行业国际通行的标准化的风险管控制度,国内监管机构也在积极推进中国银行机构的《新巴塞尔协议》合规工作。《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标准框架,而银监会的应用指引对银行应关注的风险进行了进一步阐明,明确了银行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治理架构、职责分工等,并对信贷业务、资金业务、存款和柜台业务、中间业务从业务层面应用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对于国内银行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我们建议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组织架构;明确职责边界
建立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内的公司治理架构,以章程或议事规则的形式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做出明确的规定,职责相互之间应当不重叠、不交叉。董事会应设立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同时设立包括战略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委员会等多个专业委员会,负责指导重大决策。
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负责监督。
德勤对于全球部分大型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董事会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已大幅提升,已将风险管理的职责与要求写入董事会章程或其下属专业委员会章程,其内容至少包括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监督汇报机制、风险偏好等。
2、建立独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
首先,应建立独立的、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审计部门。实行全行内部审计的垂直管理,对分支机构实行审计人员派驻制度,将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其次,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报告和纠正机制。例如,总行内部审计部门下可设置审计举报办公室(各分支机构也相应设立审计举报办公室),公布举报热线,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记录和调查,从而尽可能在较早阶段(如贷款尚未发放阶段)发现并阻止未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或者舞弊行为。
最后,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加强各方面技能培训,以保证在审计检查工作中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
3、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手段。提高内控效率和效果
银行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相当高,因此,信息系统控制在银行的内控体系建设中成为一个关键要素。银行应建立一套与整体战略相一致,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机制。例如:国外的领先银行已经在其投资交易系统中嵌入了多种灵活的额度控制和授权审批机制。使得交易员在能够及时响应市场变化的同时,将银行的风险暴露水平掌握在可控的范围内。
Ⅳ 发展型社会政策怎么样
考博的复习明显有点儿晚了,但挣扎还是必要的,于是返校看书,效率显然比在家要高许多,用两天的时间就看完了《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后半部分,而之前的10天时间我也就只看完前半部分。这本书是有关社会政策的教科书,相较于那些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的教材,本书更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政策问题,并且强调这些国家社会政策的发展性。也正是因为是教科书,本书的文字非常简单易懂,并且详尽的介绍了发展中国家各项社会政策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过去的社会政策一般都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民众最严重的困难,也就是说除开一切其他手段以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或者其他社会机构出面来为止提供帮助。然而,这种短期性、应急性的社会服务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近年来社会政策的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只能提供最低帮助的最小化模式以及只针对紧迫问题的补缺型模式都越来越不符合人们的要求,而渐进型模式和整体性模式逐渐取而代之,特别是后者在本书被着重强调,被认为是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这种模式要求将国家主义、企业化思路以及平民主义范式融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在监管和服务外包等方面的作用,并要求民营部门参与进来以提高效率,同时还需要民众发挥作用,方式是表达自己的利益、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并监督实施过程,而社会政策的内容则不仅包含紧迫需要,还更强调生计问题,不光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病人以及穷人的生存问题,还要为所有人提供社会福利,并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提高自身能力以自主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就是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来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这个模式的创新性体现在超越了过去注重政府作用的观点以及新自由主义过分强调削减政府职能和鼓励民营部门参与的观点,而将政府和民营部门都引入到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之中,并通过引入公民社会各个组织或者群体来使社会政策更切合地方和社区的实际需要。 社会政策包括的领域很广,且经历了不断演化和扩充的过程,刚开始只是社会慈善意义上对贫困、重病等问题提供短期的、紧急的援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政策的范围逐渐扩展为解决贫困、农村问题、城市问题、教育、卫生以及其他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项目,这些问题之间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相互交叉、相互包含的整体性社会问题。改变当前社会政策领域的弊端之所以需要从整体性模式入手,恐怕也与社会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所具有的这一性质有关。社会政策领域的一大问题是缺乏对问题统一的界定标准,贫困是其中的典型表现。虽然人们对贫困十分熟悉,但到底什么是贫困,什么状况才算贫困恐怕很难得出一个共识性的答案。学者们分别从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对之进行界定,但也没有达成共识,这些标准不仅包括收入,还包括卫生条件、教育状况以及营养和寿命等指标,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也只能以一定的收入水平为标准大体界定贫困,尽管这招致了诸多批评,比如日均消费1美元以下。但尽管如此,还是可以大致确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公认的是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发达国家尽管有贫困人口,但比例甚低。理解了贫困问题之后,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消除贫困,这也是一直以来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民营部门所进行的工作,本书将过去的努力概括为现代化方法、发展型国家计划方法、批判的方法、社区参与和地方发展方法,以及新自由主义方法等形式,第一种方法着重强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贫困自然会被消除,但事实证明贫困很难自动消除,它还需要各方采取实际行动,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西方国家现成的制度和实践模式来力图解决贫困问题,但实际情况是本国的具体情况与西方制度和经验往往存在不相符之处,因此需要因地制宜,这就引出了社区参与的必要性,尽管新自由主义者竭力主张减少政府作用,大力发挥民营部门的作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种意识形态的主张很难变成现实,实际情况是需要国家、民营部门和公民社会三方的共同合作才能促进消除贫困的努力一步步实现预期效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贫困问题需要分开来看,农村和城市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贫困主要存在于农村,并且,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社会政策常常忽视农村而使得农村居民出于自生自灭的境况之中。这就引出了对农村发展问题的强调,而要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最主要的是要对可持续性的农村生计进行社会投资,同时不能忽视农村社会长期存在的社会网络,而是要将之与制度化的社会政策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将非正式的社会网络提供的社会服务与正式制度提供的社会政策结合起来也在其他领域具有重要作用。而城市的贫困则主要存在于贫民窟,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又有限,则必然导致大规模的失业以及暴力犯罪、卖淫等城市混乱现象。根本的解决措施自然通过发展经济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使其能够自我维持和生存,但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因此还需要通过为城市贫民提供可及的住房、社会服务、教育等来帮助这些贫民改善生活、实现社会稳定。当然,城市政府面临着治理问题,能否将这些目标实现还需要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权、加强与民营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合作等形式的配合。 除以上问题以外,社会政策还包括教育和卫生等问题,前者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起初这些国家发展教育主要是基于教育能够提供人力资本的认识,但后来这种功利化的认识逐渐让位给权利意识,认为教育是民众享有的基本权利。具体而言,相较于过去政府重视的高等教育,现今的社会政策理念更注重基础教育,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加大基础教育投资,并且国际援助机构应该提高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资金拨付比例。之所以有这种转变,不仅有社会需要程度的问题,还有公平性的问题,因为在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更多的是中产阶级以上的民众,如果政府投资侧重于高等教育,则相当于补贴富人,使得最需要政府帮助的穷人面临着更加严酷的发展环境,因此,这种情况决定了需要加大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相同的问题也表现在卫生领域,表现形式就是社区医院和医疗服务与城市二级以上医院的关系,与政府支持高等教育一样,发展中国国家政府也支持城市医院,而境遇最困难的贫民则亟需基本医疗服务来改善健康状况,并且这些基本医疗服务还可以从整体上改善社会健康状况,减少疾病的发生率,预防重大疾病的发生。因此,卫生改革的方向也与教育一样,应该面向全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另外,教育和卫生领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还有特殊国情所要求的具体实践,具体的说就是不能拘泥于西方的实践模式,而是应该充分利用传统形成的本地实践形式,其主要表现为非正式的教育实践和医疗实践。 最后,社会政策领域还包括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以及社会保障,这主要涉及对上述贫困、教育、卫生等问题的具体操作和实践,社会工作表现为参与社会调查来了解社会状况,并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侧重心理辅助等形式。而社会保障则包含社会保险、公积金、社会救助和雇主委托等形式,趋势是朝社会保险发展,尽管其他形式仍然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尽管现在有社会服务民营化的趋势,并且得到了世界银行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但民营机构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率的社会服务还不能确定,理想状况下通过竞争来改善服务在实际情况下并不一定能够实现。而国际援助机构以及发达国家的援助也因为常常带有政治、经济目的而有时候并不会导致社会服务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当时,本书的作者也注意到许多国际援助机构尽管常常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但仍然保留着一些独立性,并且因为发展中国家自身对其进行抵制而使其并不能完全代表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 社会政策所包含的领域极其庞杂,且涉及到民众的切身利益,发展中国家尤其面临着紧迫的社会问题,民众更需要各种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服务来改善生活,维持民生。因此,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加紧迫的社会政策问题,加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政策研究就显得非常紧迫。中国尽管有着自己的特殊国情,但却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着类似的社会问题,其发展路径也与其他国家有着很多共同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中国特色其实并不明显,更多的还是共性,因此吸取其他国家社会政策的成败得失就显得十分必要。 《发展型社会政策》(Social Policy for Development) 作者:[美]安东尼.哈尔(Anthony Hall),詹姆斯.梅志里(James Midgley) 目录: 前言缩略语列表 术语表 第一章 发展型社会政策: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全球性维度 第二章 贫困、不平等与发展:社会政策的挑战 第三章 社会政策与农村发展:从现代化到可持续性生计 第四章 社会政策和城市发展 第五章 为了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卫生体系 第七章 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 第八章 社会保障政策与计划 第九章 国际发展合作与社会政策 译者后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SAGE Publications,2004) 339千字
Ⅳ 行政监督的必要性是什么
行政监督必要性理论分析 论述行政监督,就要回答为什么要对政府进行监督?既然腐败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监督就是对公共权力运用的监督。权力本身并不会腐败,而且权力离开了一定的机构和人员也不能运行,而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态度、道德品质都会对权力的使用产生影响。政府掌握着公共权力,要想对它进行监督,必须有一定的制度和体制作保障。下面将从权力、人性、政府利益和社会主义民主等方面对行政监督的必要性做一理论分析。 (一)权力与行政监督。权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影响力,即对人们的意志和行为能够施加影响的能力。权力具有腐蚀性,这种腐蚀性根源于权力的下述特征。 第一,权力的强制性。拥有权力的人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对那些资源的需求者发号施令。两者形成命令——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强制性关系的表现。 第二,权力的工具性。权力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某种利益和需求,这种利益和需求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既可以是合理的也可以是不合理的。人们追求权力、掌握权力和使用权力,不是为了权力而权力,而是把权力当作满足自己的需求,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利益或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工具。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权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三,权力的商品性。就是说权力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如价值、使用价值、能够用来交换等。现代社会,大多人的权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奋斗获得的,人们在获得权力的过程中都要付出一定的、甚至是巨大的代价,这就使得权力具有价值。权力的使用价值指权力对人的有用性,能给人带来利益,既有价值又有使用价值,这就使得权力可以用来交换。 第四,公共权力的内在矛盾性。公共权力除了具有上述权力的一般特性外,还存在内在的矛盾性。因为公共权力来自于社会,社会民众是公共权力真正的主人和所有者;然而,公共权力又超脱于社会,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代表社会掌握和使用它的机构和人员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使得实际掌握权力的机构和人员有可能为了集团或自身的利益去损害或剥夺社会的利益。 正因为权力具有强制性、工具性和商品性,在运用过程中能给掌权者带来地位荣誉和各种利益,才使得人们竞相追逐和争夺。同时,权力本质上是一种支配他人的力量,权力意志植根于统治和控制他人的欲望之中。这决定了它具有无限扩张的倾向,一旦超出了一定的界限,就会侵犯其他权力。权力对掌权者具有本能的和自发的腐蚀作用,导致对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损害。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一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权力与腐败的内在联系。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权力滥用,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但是,权力只是腐败产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权力是否导致腐败,离不开对权力载体的人的分析。 (二)人性与行政监督。促使权力发生异化的因素不是别的,正是权力主体的私欲。如果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和行使者没有任何自利的动机或自利的倾向,行政监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事实上,人性并不总是善的。麦迪逊曾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可以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在人性假设上,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人性本恶”或“经济人”、“人性本善”或“道德人(社会人)”。人性中具有两种潜在的倾向,即自利倾向和利他倾向,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利益人”。“利益人”既关心自己的利益,也关心别人的利益。当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相一致时他会成为利己和利他的统一体;当别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不一致时,他会权衡利弊,根据现实条件做出理性的选择。因此,在存在可能引起公共权力变异的情况下,在进行制度设计、考虑到人性假设时,应做到“道德人”和“经济人”并重:把“道德人”的实现看作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同时立足于“经济人”的假设。 (三)政府利益与行政监督。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否有自身的利益即政府利益?是否总是追求公共利益?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也是“经济人”,存在自利性,也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一旦形成其内部的官僚集团,便会有自身的利益,这可能导致政府失灵。我国也有很多学者承认政府利益的存在。“政府也是‘经济人’,有其自己的利益追求,只不过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性质要求政府利益和公共利益保持同一方向。”但作为国家体现者的政府和政府官员,则是具体的,并且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因而必然会代表和追求多重利益。 政府利益的存在对公共利益的影响有多种情形。(1)如果政府利益的方向与公共利益的方向保持一致,则政府利益的追求和公共利益的追求就会相互促进;(2)如果政府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方向不完全一致,由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政府可能放弃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最佳选择,而做出对政府更有利的选择,这会部分地减损公共利益,但仍不失为一种总体最优无法实现时的一种次优选择,而且“适度合理的政府利益能够转化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具有积极效应。”(3)如果政府利益突破必要的约束和界限,沿着与公共利益背道而驰的方向进行,这必然会从根本上损害公共利益,这主要表现为政府机构的自我扩张和膨胀、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扩张、大量的政府“设租”和“寻租”行为及官员腐败等。 正因为政府利益的客观存在,而且政府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有可能滥用公共权力,从而使得政府行为有可能偏离公共利益的方向,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对政府进行监督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社会主义民主与行政监督。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应该动员人民对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都是有效的行政监督形式;各种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也对政府权力起到了很大的约束作用。 三、加强行政监督理论措施 预防和抑制公共权力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从物质化、精神化和制度化三个视角进行思考。从物质化的视角来看,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公职人员,他们首先是人,需要生活甚至体面地生活。如果长期连基本工资都拿不全,连基本的生活水准都难以维持,怎么能够指望他们节制“经济人”欲望而保持廉洁。有不少人十分欣赏像新加坡、中国香港和西方一些国家“高薪养廉”的成功经验。从我国现实条件出发,相对提高政府公职人员的福利待遇,实行适薪养廉,抬高腐败行为的风险成本,这是反对权力腐败的物质基础。 从精神化的视角来看,人的精神世界具有相对对立性,世界观和人生观、正义感和责任感、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不是虚无缥缈的,它们附着在公共权力人身上,融入政府官员的思想,培育着公职人员的免疫能力,这是反对权力腐败的内在力量。人们难以想象一个没有正义感或正义感不强、缺乏良知或道德感低下、没有廉耻心或漠视荣誉的人,能够守住公共权力行使的道德底线。从理论上讲,上述物质化视角应属行政激励的范畴,精神化视角应属行政伦理的范畴,这里暂不作深入讨论。 从制度化的视角进行探讨。关于制度,邓小平有两个著名论断,一个是“教育很重要,但法制更靠得住”。另一个是“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做不成好事,制度好可以使坏人做不成坏事”。这两个论断深刻揭示了制度在防腐反腐中的有效性。通过制度防止和消除权力腐败,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明智选择。在制度层面上探讨如何防止和抑制公共权力腐败的问题,其实质可转化表述为:如何通过制度化安排,对公共行政权力进行有效地制约和监督。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人类政治社会恒久的努力,现行各种行政监督制度正是人类长期历史实践的沉淀所凝聚的制度力量。 近年来的各种组织、机构进行的调查都显示腐败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最受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人性的某些缺陷和权力的腐蚀性是腐败的可能诱因,制度和体制的不健全使腐败由可能变为现实,而监督的缺失和乏力则使腐败呈愈演愈烈之势。就我国目前的反腐败形势而言,最要紧的是加强监督。
Ⅵ 如何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升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开展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切实建立有效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根据工作经验,我认为做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反腐倡廉工作要做好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建立内外监督机制工作靠管理和监督,没有管理,就不会有规范有效的工作效果,没有监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问题就会被掩盖和忽视。(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工作特点反腐倡廉工作中所指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都是涉及经济来往频率较多、资金使用较大、工作结果影响较大的领域和环节。这些领域和环节的职责重要,权限较大,所以,往来经济业务关系单位都将其作为重点,如果他们希望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方式来获得不当的利益,必然就会对这些领域和环节的责任人“投之以桃”,而等待其“报之以李”。(二)监督的方式1、监督单位要独立于被监督的体系之外。纪检检查工作必须处于被监督的体系之外。同处一个体系,就有各种合作、交流、利益往来等关系的发生,有这些往来关系,监督制度的落实必然会被执行者弱化,从而无法保证监督执行的过程严格而科学,也无法保证监督的结果准确客观。2、建立监督单位的监督单位。通过二级监督,保证一级监督的工作职责有效落实。3、建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规范全面的工作流程。工作有流程,就说明工作有一套环节,而不是单个环节作业,保证权利不过度集中,分散权力的做法有利于相互制衡。4、落实各项工作决策和执行的痕迹。设定了决策流程,就必须建立痕迹保存机制,调研、招投标、研讨、商议、决策、签批、报送等等环节的执行过程都必须用痕迹来进行保存,以便为责任落实留下文字依据。痕迹的保存机构,也就是档案管理也要建立这套科目,便于这些决策文件和流程痕迹的保存和利用。5、要由监督机构监督执行公开透明的企务公开制度。都在建立企务公开制度,但是如果没有监督,就不能保证企务能实现真正的公开。 二、建立规范的奖惩提拔任用标准(一)建立标准的奖惩提拔任用标准对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反腐倡廉工作的作用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生存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责任人在没有出问题前都是能力强,单位准备委以重任的人员,他们本身的需求大多就是想通过杰出的工作成绩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良好的奖惩提拔任用制度就是为他们的正常发展提供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方式,指导他们靠正常的工作业绩的提升来获得实现人生价值,从而增强对外界诱惑的抵御能力。(二)如何建立标准的奖惩提拔任用标准1、根据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现代企业都在尝试建立各种规范的制度、标准、流程,这项工作虽然在前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但是,根据规范化建设过程中所显示的效果来看,规范化建设是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规律的一项有意的工作。西方现代企业和社会管理在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已经享受了文明进步的成果。2、要按照规范化建设的步骤,分析建立这套奖惩提拔任用标注的客观要素、可执行方式、数据依据的来源及统计、评审流程的设定、评审人员的界定等因素,为这套标准的建立、执行、效果运用做好充分准备。3、将奖惩提拔任用标准的使用与绩效考核对接,减少重复的考评工作,以免耗费大量的管理资源和员工的精力。三、明确职责,有效地使用分权制,保证权利使用过程中的相互制衡和监督作用管理中,责任人希望权力大,自己调配资源时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借以提高效率。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权利的集中也造成工作的透明度无法体现。当权利使用的过程中参与的人越多,权利使用过程的透明度也就越高。所以,要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权利进行有效的分解,让几个人承担这种权利的不同部分,相互合作,相互询问,共同决策。(一)分权的原则采用流程分权法,也就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责任人分成几个,每个人不只是给予签字的权利,而是根据工作的流程和环节来分解动作,只有每个责任人都必须承担具体的流程工作,才能使他们都能清楚整个工作职责的内容,从而避免形式上的签字。(二)分权的模式具体的领域或者环节的责任进行权利分解之后,就会有几个人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承担这个领域或者环节的不同的把关内容,如果他们的上级集中到一个人,也就是他们这个环节都只对一个上级负责,这是种两级分权模式,这种模式还是没有避开权利集中的问题,最好采用三级或以上的分权模式,从而有效消减因为集中带来的负面诱因。四、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一)群众监督的特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虽然不会进入决策权利的核心,但是他们的信息来源于日常的工作表现、生活习惯以及精神状态。这些信息中,一个人真实表现的成分占有很大比例,所以,当群众反映一个人有异常表现时,大多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二)建立畅通的群众监督机制虽然我们各级管理机构都建立了群众监督机制,但是,没有建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回复机制,政府各级机关接到群众的反映和投诉后,很多都是简单的交信访部门或者监察部门用信件方式反馈给当事机关,然后请当事机关自己落实并上报结果。这种方式简单,犹如让老虎自己拿棒子打自己,本身就是一种缺陷机制,亟待改变。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各种经济因素和手段都在社会运行中存在,并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如何保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要作用,发挥其作用,保证高效的前提下形成健康的运行机制,这是很多人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只要不断总结来源于基层的经验和知识,认真的加以分析和运用,这个问题终将会逐渐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Ⅶ 如何做好监理企业转型发展规划
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无限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大家紧衣缩食。产品不好卖市场不给力是每个行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尤其在2014年大家都深有体会事实给大家上了一堂经济课。尽管专家学者对经济解读五花八门,各种经济分析谈起来头头是道,现实却冷酷无情和某些分析 预测恰恰背道而驰。看不懂的未来趋势,学不会的经济模式。大家对创新情有独钟,当某种产品刚刚研制成功另一种功能更好的附加值更高的又捷足先登。如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商场变化莫测企业之间的竞争成白热化。经济放缓竞争加剧,商业领域波涛涌动。寒冬来了我们如何取暖?笔者认为可以 从以下几点做一下交流。贝岸咨询。
一、理清思路才能管理清晰
受互联网影响在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许多不可控因素随时随地可以发生。从传统的经营模式向以互联网模式为转移,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应运而生。各种全新的商务模式不断出现,花样繁 多的专业术语层出不穷。一时间一些企业家沉不住气不知所措,别人可以自己也可以别人变我们也变。有意思的是有的企业把以前的销售部改成营销中心,把生产厂更名为制造事业部。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竟然被美其名曰视为“创新”,简单的更名就视为通往成功的阶梯未免太荒唐太可笑。大家对借船出海的概念耳熟能详,对融资、融智、融人的说法也不陌生。家里没有世上看,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部分企业家对上述词汇进行了无限遐想和演绎,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广借外力 聘请专家来企业指点。误认为这些大师们就是“神仙”无所不能,把专家视为企业发展的诸葛孔明。理论和实际永远存在差异,专家毕竟没有企业经营实际经验。好多理论上看似合理的,对企业实际未必可行。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而非专家的一刀切一个单子抓药。专家貌似西医是头痛治头足痛治足,在点上善于 做文章并不能药到病除。
应对措施:采用中医天人合一整体理论开出针对企业所需的药方,企业要因地制宜辩证施治。一个企业出了问题多数是管理层出了问题,追根溯源就是大脑和中枢神经出了毛病。绝不是简单的头痛和足痛的事,要刮骨疗毒“自我”反思痛定思痛。要理解什么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一体化可以理解成大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只有理清思路才能管理清晰,才能做到有序健康良性的发展。
二、深耕细作扎实推进
经济全球一体化打破了以往看似合理的经济格局,也瓦解了众多行业垄断性经营的大企企业。一个蛋糕以往是自己享用,现在市场发生变化众多张嘴在盯着这个蛋糕。 大家都想在这块蛋糕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一块,这样不断蚕食不断竞争最后拼的大家筋疲力尽。即便获得胜利付出的代价也十分惨重,纯利润比过去自己“享用”时少 了许多。一部分企业在这一轮竞争中惨烈出局,一部分企业在这一轮竞争中暂时勉强渡过难关。这种状态下大家不可能是坐以待毙,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勉强渡 过难关的企业又一次划定界限,一些企业采取的是找新项目搞多元化经营,另一些企业采取的是总结分析在自身企业和产品上下功夫。多元化经营不是不好,但绝非 适合每个企业。你在理不清看不懂的状态下,只拍脑袋跟风而动十有八九是死路一条。这不是胆小怕事而是冒然而进,也不是胆大心细而是鲁莽行事。在不可知未来的时候,宁可在原有产品上下功夫。把市场做深做牢,不断提高原有产品质量。多了解客户所需,结合客户产品不断跟进提高自身产品附加值。如同奢侈品是专业人 做专业事,客户锁定我们的产品就是“奢侈品”。“奢侈品”是精益求精是最好的,是个性化最突出的商品,而非是所有人都能用的地摊货。只有客户满意你,客户 欣赏你,客户青睐你。你的产品就是高附加值的“奢侈品”,“奢侈品”和“地摊货”创造的价值自然是不能同日而语。
三、灵活机制凝聚正能量
灵活的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一个死气沉沉的组织不可能生产出令客户满意的产品。目前好多企业自认为好的产品源于几个别人,源于企业自身锁定的几个“人才”。大家对企业管理学中专家提出的八零二零法则深有感触,80/20效率法则,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即指,20%的事态成因,可以导致80%的事态结果。 比如一个公司80%的利润、收入,每每来自于20%的好客户,20%的好卖产品,20%的卖命员工。
“80/20”原理对于企业管理者的一个重要启示便是:避免将时间花在琐碎的多数问题上,因为就算你花了80%的时间,你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你应该将时间花于重要的少数问题上,因为掌握了这些重要的少数问题,你只花20%的时间,即可取得80%的成效。
但 现实生活中有些企业高管却曲解了80/20效率法则,有些企业高管误认为80%的企业利润是来自于20%的少部分企业管理者。在他们的意识里员工只是最基 层的操作员,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最末端的一个环节。这种畸形的心态造成一种畸形的结果,机制不灵活员工没动力。业务人员辛辛苦苦在市场上拼杀拿来订单,生产的产品却三天两头出问题。客户投诉反映产品质量有问题,企业管理者不从自身找原因把责任都推向员工。只要产品一出问题,员工考核系数就遭到剥削。一线员工 薪酬本来不高,被这种看似合理的绩效考核后薪酬变得更少。其结果不言而喻,套用中国一句名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个机制不灵活官僚作风盛行的企业,企业管理者总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把功劳归自己把责任推给员工。一个企业没有正能量何来大发展,你叫员工吃亏,员工就叫客户吃亏,客户就会叫老板吃亏。 这就是因果,任何人都逃不过因果循环的法则。
四、敬天爱人,做好人才布局
稻盛和夫在世界上创造了两个全球五百强企业,稻盛和夫倡导的“敬天爱人”是京瓷的社训,是稻盛和夫先生一生最为信奉的经营哲学。这一经营理念,是他对50余年经营管 理精髓的升华。“敬天爱人”出自明治维新三杰西乡隆盛的《西乡南洲翁遗训》,“天”就是道理,合乎道理即为“敬天”;而人都是自己的同胞,以仁慈之心关爱 众人就是“爱人”。做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把员工放在首位,这就是稻盛先生对“敬天爱人”的诠释。稻盛先生相信,所谓经营只能是经营者人格的投影。因此,只要具备做人的正确的判断基准,就一定能在经营实践中有效发挥它的作用。不论在企业经营方面还是在人生中,只要心怀纯粹的愿望并不懈努力,就一定能迎来美好的未来。人是组织中最关键的,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有矛盾的地方就会有左中右上和下。对于人才每个人理解不同定义也不一样。通常讲企业对人才的 定位主要用学历来区别,认为只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才能有高能力。这种界分无疑是盲人摸象,凭直觉凭想象制定而成的用人标准在互联网时代缺乏科学性。 学历只代表过去,学习力代表现在和将来。企业用人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合情、合理为原则,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员工创造的价值未必能胜过一个只有中等学 历的一线员工。人为的划分三六九等等于自我设防,把真正有用的人才拒之门外。没有最好只有合适,用人原则要用能人中的好人,好人中的能人,好人在这里可以 理解为品行端正做人坦荡有德之人。无才无德等于废品,有德无才等于次品,有才无德等于危险品,有德有才等于正品。
五、团结凝聚力量
一个人干不过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干不过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干不过趋势。
团队+系统+趋势=成功。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更远!
你能整合别人,说明你有能力; 你被别人整合,说明你有价值。
在这个年代,你既整合不了别人,也没人整合你,那说明你离成功还有很远!
这个时代,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要么加入一个系统,要么组建一个系统,共同发展,才有能力跟上趋势与时代的步伐,最终成为赢家。上述这个段子如今在互联网特别 火爆,引起了众多社会各界人士的共鸣和认可。在趋势面前无人能挡,无人能逃。和趋势为敌就是和生存为敌,拒绝趋势等同于拒绝生存。尤其在经济放缓市场开拓力度减弱的时局中,每个企业就是单一的个体。如同浩瀚宇宙中的一颗繁星,一望无际大海中的一艘小船。力量有限抗风险能力有限,抵御风险的唯一途径就是抱团 取暖团结凝聚力量。同行之间不仅是竞争对手更应该是合作伙伴,在大环境中同行之间要整合、要团结。把各自企业这艘小船,组建成联合舰队打造成企业联盟中的 航空母舰。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寒冬迎来春天,才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Ⅷ 面对转型发展如何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一、结合银行实际,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商业银行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紧紧围绕经营效益谋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既要重视利润规模数量的增长,又要注重利润结构质量的提升;既要处理好效益、质量、规模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又要正确处理好股东、员工和客户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坚持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统一,又要实现银行稳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以风险控制、资本约束、成本约束为前提,追求发展的质量、规模与速度。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商业银行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办法。但发展是有条件的,不顾客观条件制约硬发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是对发展有害的。要明确发展的约束条件,在约束条件下实现质量、规模和速度的协调发展。从经济角度看,银行发展的约束主要包括成本约束(含利息费用、税收、拨备、资本金占用、风险损失等等)、管理约束、人才约束、法律约束和监管约束。
以结构优化和流程整合为重点,追求发展的效率与效益。在现实约束和竞争压力下,既要重视利润规模,更应注重利润结构和质量。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推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利润总量增加和利润结构优化。同时,要以业务流程为依据,按照有利于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的原则,建立相互促进和相互制衡的业务流程,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发展效率。
以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整体推进为目标,追求发展的协调与均衡。在存贷利差不断缩小、风险控制不断加强、资本约束不断提高的市场环境下,银行在发展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必须推进业务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把中间业务提到战略高度进行开拓推进,实现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协调发展,变简单的借贷信用中介为提供多功能金融服务的机构。
以企业文化和员工队伍的培育建设为根本,追求发展的和谐与统一。银行属智力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是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发展要以人为本。商业银行的创新源泉和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抓好队伍建设,既要加强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技术素质,更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从经营哲学的角度锤炼队伍,增强凝聚力、创造力和整体合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二、贯彻科学发展观,要着力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遵循商业银行发展的规律
去年以来,我行党委结合全行的经营管理实际,先后提出了"实事求是、规范经营"的指导思想、"低风险、快增长、高效益"的发展思路、"转变经营模式,实施战略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在全行开展了"管理年"活动和"平安建行"创建活动。全行的业务发展结构、收入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得到优化,资产质量得到好转,发展潜力得到增强,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企业形象得到社会认可。更为重要的是,全行经营理念进一步得到转变,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业务发展和转型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驶入了一条"低风险、快增长、高效益"的"新干线"。
面对当前银行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必须遵循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规律性,进一步增强大局驾驭能力,把握发展主动权。
以效益为目标。效益是识别和判断银行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的标志,追求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是银行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们的一切经营活动首先都要以效益高低为准绳,以有没有效益为评价标准。
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银行的发展,客户的服务,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仅要不断提高全行的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技能、服务手段、服务质量,而且要为客户创造价值。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客户,为了一切客户,为了客户一切"。
以管理为基础。企业的经营关键在管理,银行的业务发展、风险防范、效益的提高,管理是前提、是基础。强化管理是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以管理为基础,强化全行的基础管理、增强全员的合规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全行管理水平。
三、着力转变经营模式,加快业务战略转型步伐
转变经营模式,实施战略转型,是适应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战略转型的关键,是商业银行改善收入结构、增强盈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结合我行实际,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高度重视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投资银行业务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下,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利润空间。可以说,作为商业银行,谁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谁就抓住了竞争的主动权,抢占了战略的制高点。投资银行业务是关系到中间业务能否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的关键。
加快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由于多种原因,客户对电子银行产品的认知度和熟知度还不高,主动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的还不多;客户和员工的服务收费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部分行对电子银行业务还不太重视,主动营销和宣传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加快电子银行发展,必须做到积极创新思路,创新服务,积极营造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的氛围,才能够快速推进电子银行发展。
巩固扩大代理证券业务。代理证券业务、尤其是代理基金业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更得益于我们观念的及时转变,得益于顺应资本市场发展采取的积极措施。面对资本市场的快速变化,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不到位、风险提示不到位的风险,向客户充分揭示风险,让客户明白投资有风险,把投资的风险告示责任做在前头,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后果。同时要结合资本市场的发展特点,积极研究市场,及时寻找和发现替代产品,避免业务发展的大起大落。
持续提高弱势产品的竞争能力。对银行卡业务,要不断扩大发卡触角,提高持卡比例和消费比例。对公人民币结算业务,要进一步提高收费服务意识,扩大结算帐户群体和结算收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