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品监察御史
⑴ 明代从七品县令调任到七品监察御史是擢升吗
明代从七品县令调任到七品监察御史是属于擢升的,虽然七品县令和七品监察御史都属于七品官职,但是七品监察御史的权力和身份远远大于七品县令的,监察御史可以直达朝廷,职能类似于就像现在的中央纪检委,他们有着最令人羡慕的职权,就是可以弹劾位高权重的皇亲国戚和地方高级官员,所以即使朝中各个大臣权力再大,都会对七品监察御史忌惮三分。
明朝是一个对官员管辖要求特别严格的一个王朝,当时朱元璋废止了御史台重新设立了都察院,督察院里最低的官职就是监察御史,专门管辖全国各个级别的官员,因此当这些监察御史到地方官员所管辖的地区巡查的时候,这些县令都会举行非常隆重的迎接仪式,小心翼翼的伺候着这些监察御史,因为如果不小心得罪了他们,极有可能会吃不了兜着走。七品监察御史有弹劾的权力,如果被他抓到了把柄,直接汇报到明朝皇帝那里,不仅会官位不保,说不定小命都会没了。综上所述,明代从七品县令调任到七品监察御史确实是擢升的。
⑵ 明朝时,七品县令和七品监察御史,哪一个官大
明朝是个皇帝不爱当家的朝代,不管是万历、天启还是崇祯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都不爱当家,即便当了家也什么事都要看下面官员的脸色。即使是刚愎自用的崇祯,想跟后金议和,派兵部尚书陈新甲跟敌方接触,后来不慎泄密,崇祯一国之君竟然不敢担责,把陈新甲干掉当了替罪羊。
明朝的县官按照管辖县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把县分为上中下三等,“粮十万石以下为上县,知县从六品;六万石以下为中县,知县正七品;三万石以下为下县,知县从七品。已并为正七品。”
但不管你是几品,巡按御史来了你就是次品,清正廉洁的县官日子还可以,贪赃枉法了照样把你搞成废品。
所以说,巡按御史实际上比县官厉害。
县官表现好的,可能会被提拔当巡按御史;巡按御史表现好的,不会去当县令。
不过真正有作为的县官,他的人生目标是拜相封侯,区区巡按御史也是不入自己法眼的。
⑶ 明代从七品县令调任七品监察御史算是擢升吗
明代县令称作“知县”,县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县知县为从六品,中县知县为正七品,下县知县为从七品。
知县有权利执行掌握一县之地的的刑法,财政,粮食,法院、公安局、征收赋税、各种徭役、 教化引导百姓就业,等各种职业。比如当地有军队,就兼并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同时设有县丞(副县令)、主簿(财政局局长)等官员辅佐。其中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中的政事,主簿管理全县的钱粮和税收还有户籍等。
检查御史有很大的权利,是在明朝的时候有闻风听奏的权利。有一些小御史,在朝堂上,因为一些利益原因经常死鉴,因为监察御史都是一个利益团体的,经常的皇帝下不了台。比如说明朝天启年间的帝师孙承宗,因为奉承过魏忠贤,已被划分到阉党之列,后经过御史死鉴,被拿下官职,回乡种田。
所以从七品县令擢升到七品监察使绝对是升官。
⑷ 监察御史的简介
然品级仅正八品下,无出入朝堂正门的资格,只能由侧门进出,非奏事不得至殿廷。开元初才取消限制。但因内外官吏均受其监察,权限甚广,颇为百官忌惮。员额,唐为十五人。宋减为六人,分察六部百司,品级为从七品。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以都御史、副都御史为主官,所属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各冠以地方名称,各道人数不等,总数一百一十人,均为正七品官。清同明制,乾隆时提高为从五品官。
⑸ 监察御史只是七品官,为何总督巡抚这些封疆大吏也会怕他们
虽是七品官可是却是可以跟皇帝通风报信的人,就像古时候安排的眼线一样,要是总督巡抚得罪了他们,无疑是自掘坟墓。
⑹ 明代的监察御史是几品官,为啥权利那么大
监察御史是明朝正七品的言官,隶属于都察院,正七品。其主要职责是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监察系统的官职,类似于现在的中纪委第八纪检监察室的处长。
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新唐书·百官志三》:“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
(6)七品监察御史扩展阅读:
明代监察御史的职权:
监察御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奉赦巡按地方。御史出巡,是代天子巡狩,是皇帝的代表和化身,也是皇帝权力的延伸. 因此巡按御史的职掌也是非常繁重的。由于监察御史出巡当差分为专差和按差两大类,故两类御史职责不尽相同,现就两类出巡御史的职权分述如下:
一是清军,御史巡视到各处清点军队人数,防止各级军官的谎报空缺;
二是提督学校,提学御史有权直接任用和罢免有关人员而不受其它官吏的干预,对师生的待遇及学校的维修等事项也有督促检查的权力;
三是巡盐,总理盐课、盐法,及严禁私人贩运、销售私盐;
四是巡茶马,督理陕西各茶马司,收贮官茶,与少数民族进行交易。并禁止官豪势要及军民之家贩卖私茶,私自进入番境交易;
五是巡漕,巡查漕运。
六是巡关,巡视山海关、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的边关地区;
七是攒运,督理南粮北调,监运粮米,并监理山东济宁以南的河道;
八是印马,对民间孳牧种马,差御史同该管寺丞查点印烙,三年一差;
九是屯田,清查京畿及边境地区屯田事宜;
十是监军,师行则监督军队,记录功过。除此十项专差任务外,还有临时杂差,如遣御史恤军、赈灾、提督捕盗、查理兵马钱粮等差。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监察御史
⑺ 都御史和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牛
因为都御史是处于被动的形式的,如果监察御史偷偷参都御史一本的话,都御史多半没有好的下场的。。
谢谢。。。欢迎追问我。。
⑻ 明代从七品县令调任七品监察御史算是擢升吗为什么
明代从七品县令调任七品监察御史这个职务算是擢升,因为虽然同样是七品,但是监察御史的权力和身份比县令的权力和身份要大得多。
因此,从七品县令升到七品监察御史,算是明代官员的一种升迁,因为官员管理的范围以及他的身份要更尊贵一些。
⑼ 宋代监察御史是几品官
从七品。
诸承议郎,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合门宣赞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诸率府率,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武骑尉,为从七品。
(9)七品监察御史扩展阅读
宋代监察机构的设立
宋代监察机关,沿袭唐制,中央设御史台,下设三院,《宋史·职官志四》说:“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
御史台设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名义上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但宋初不除正员,只作为加官,授予其他官员。检校官带宪衔的,有检校御史大夫。元丰改官制后,一并除去。因而御史中丞便成为御史台的真正长官,称为台长;副长官是侍御史知杂事。
御史官的职掌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上至宰相,下至一般小官,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官阶低而任殿中侍御史,或监察御史者,称“监察御史里行”。
此外,还设推官二员,专管审理刑事案件。三院御史上疏言事,评论朝政或弹劾官员,按规定必须先向中丞报告。仁宗时,刘筠任中丞后,御史言事就不必请示本台长官了。
⑽ 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员。
监察御史,官名,隋开皇二内年(公元582年)始容设,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
然品级仅正八品下,无出入朝堂正门的资格,只能由侧门进出,非奏事不得至殿廷。开元初才取消限制。但因内外官吏均受其监察,权限甚广,颇为百官忌惮。员额,唐为十五人。宋减为六人,分察六部百司,品级为从七品。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以都御史、副都御史为主官,所属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各冠以地方名称,各道人数不等,总数一百一十人,均为正七品官。清同明制,乾隆时提高为从五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