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管服务 » 传播既监督

传播既监督

发布时间: 2021-01-28 16:21:00

1. 为什么需要对社会舆论进行监督

社会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对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府、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提出批评和建议,它是一种重要的法律监督机制。

社会舆论监督作为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和行使监督权利的重要形式,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可以弥补传统监督机制的缺陷,还可以保障公民真正行使社会舆论监督的权利,因而坚定不移的实行社会舆论监督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社会舆论监督具有事实公开、传播快速、影响广泛、揭露深刻、导向明显、处置及时等特性和优势,是实现社会均衡,使社会处于最佳运作状态的重要方式。它能够迅速将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及时解决问题。社会舆论监督极具影响力,从权利制约的角度看,是一种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形式,实施社会舆论监督有其重要的意义。

1.弥补传统监督方式的不足

与传统的监督方式相比,社会舆论监督具有无可替代性。首先,传统的监督方式是一种权力对权力的监督,某些部门可能以各自的权力为交换条件,达成妥协,掩盖问题,或者通过寻求合作来获得更大的利益。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并不能绝对地阻止一些政府机构放弃法定的相互监督责任而进行不法的合作。

其次,法定监督机构依靠发现和掌握充分的违法违纪信息来履行责任,而社会信息具有分散性,监督机构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是其依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不能弥补的。

2. 真正实现社会公民作为监督主体的权利

传统的舆论监督中,公民舆论监督等同于媒介监督,大部分的舆论监督都由新闻媒介代劳。而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受众摆脱对媒介的依赖,主动、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从媒介中获取信息,同时实现了由接受者身份向传播者身份的转变,获得了公民在传播过程中应有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会舆论监督的监测,对于社会舆论监督中的害群之马,坚决将其清除出去,并绳之以法。让社会舆论监督这个"大喇叭"播放出更加和谐动人的声音。政府单位可以借助舆情监测系统这类工具,对与之相关的社会舆论以及社会舆论监督进行监测和预警,来提升处置舆情以及社会舆论监督的能力。

政府既要做好与己相关的社会舆论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置;也要做好社会舆论监督的监测,对于社会舆论监督中的害群之马,坚决将其清除出去,并绳之以法。让社会舆论监督这个"大喇叭"播放出更加和谐动人的声音。政府单位可以蚁坊软件借助舆情监测系统这类工具,对与之相关的社会舆论以及社会舆论监督进行监测和预警,来提升处置舆情以及社会舆论监督的能力。

2. 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关系。

两者在新闻真实性方面有着颇为严格的相同之处;对舆情的调查、分析是舆论引导的起点,也是舆论监督的起点;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必须善待作为引导对象的媒体受众(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的身份,尊重其知情权等民主权利,实施舆论监督,则必须善待作为监督行为的主体的受众(人民群众);两者在体现党的意志方面有着一致性 以传媒为载体的舆论监督,既是监督公共权力,遏制权力腐败的“利剑”,同时又堪称保障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盾牌”。倘若说“以法律制约权力”是现代法治国家推崇的重要法治信条,那么“以舆论监督权力”则堪称现代公民社会弘扬的重要民主理念,舆论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载体。 从一定意义上讲,舆论监督是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经由媒体传播而形成的客观效果。“知情”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曝光”是舆论监督的关键,“监督”则是“曝光”之后因舆论的传播和受众的共鸣而形成的一种客观效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舆论监督的威力就在于通过媒体曝光将事件的真相及相关问题公诸于众,让舆论的阳光驱散恣意的阴霾,让滋生腐败现象的霉菌难觅藏身之地。舆论监督的本质在于客观和公正地报道事件真相和揭露有关问题,通过“曝光”的形式来满足和维护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传媒的主要职责就是“曝光”,舆论的真正使命就在于充分满足和维护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一切公权力在阳光下健康运行。 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既是社会的眼睛和良心,也是社会的预警雷达。舆论监督既是新闻媒体拥有的重要权利,同时也是新闻媒体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只有切实行使好舆论监督职能,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眼睛和良心”以及“预警雷达”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现代社会是典型的传媒社会,媒体正在全方位地影响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媒体舆论监督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常态。在建设民主政治进程中,各级党政干部要努力学会“在舆论监督中生存”,以适应政务公开、党务公开的时代潮流。说句实在话,只有在舆论监督的压力下,干部感觉难当,人民的日子才会好过。

3. 舆论监督有哪些方式急求~~

“舆论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文件确认的概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有这个概念。从党的工作角度,舆论监督被视为一种对党政权力组织的公开的监督形式。

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评两个方面。

在我国,通常所说的“舆论监督”与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较大差别,它指的实际上是“传媒监督”,因为大众传播媒介通常被视为“舆论界”。传媒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党政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其意见表达的方式是媒介对党政工作中存在的缺点给以批评性的报道。“舆论监督”成了“传媒监督”,在此有必要强调的是,二者实质上是存在差别的:舆论监督是自然存在的公众集合意见造成的某种效果,而传媒监督就不能不带有媒体自身的主观意图,以及媒体背后政治、经济因素对其的控制。大众传媒在理论上应代表舆论,但是否真正代表舆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国传媒所有权和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舆论监督的特殊性。大众传媒在我国属于国有资产,党和政府直接领导主要媒体并给以经济扶植,其他媒体也都分属主要媒体或传媒集团、各个党政机构或党领导的团体。媒体的重大批评报道,通常得到主管机构的指示;一些由记者首先发起的重大批评报道,则要在事后得到主管机构的认可才可能继续。媒体在一些较小的问题上,拥有一定批评自主权,例如针对某些基层权力组织的批评、针对小型企业和违法事件的批评等。总体而言,传媒监督在我国,某种程度上是党政权力的延伸或对这种权力的补充。

从理论上说,传媒监督只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传媒监督的正当性来自公民所享有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传媒作为公民知晓信息和发表意见的公开平台,代行公民舆论监督的职责。传媒批评的权利不应是一种特权。

鉴于我国的传媒监督是一种党政权力的延伸和补充,我国的舆论监督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人们常常将媒体批评视为某一级政府或党组织的意图,因而,这种监督具有十分强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往往对被监督者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其次,由于媒体的一些报道是各国家机关、党的部门联合下文件要求媒体配合进行的(例如“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道路超限超载检查活动等等),因而这时的“传媒监督”其实是党政权力和传媒职能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党政行为性质。所以发生一些媒体从业人员要挟人、剥夺人的违法情况,除了具体人的素质问题以外,也在于这时的记者拥有某种权力但又缺乏约束,媒体的报道可能演化为一种话语霸权。

第三,由于体制问题,除了中央级的传媒,目前各地传媒监督的报道直接涉及到本地的人和具体单位的很少。

第四,有效推进舆论监督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监督得到具体的党政权力机构主要负责人的支持,鼓励传媒积极监督下属机构和工作人员;二是具体的地方立法机构制定舆论监督的法规,以支持传媒的监督,例如1999年在全国最早出台的《珠海市新闻监督办法》;三是跨地区的传媒监督。媒体及其从业者为了防止因直接批评本地的腐败现象而遭遇不测,当地的传媒通常只揭露异地的问题,其他地区的传媒亦然,通过这种办法达到监督的目的。

第五,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精神,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各级权力组织,而不是非权力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媒体在其中的职责是,以审视的眼光,敏锐地发现领导的失职,并及时监督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问题。但是目前舆论监督中也包括了媒体一定程度上代行司法和行政职责的现象,如检查劣质产品、调查恶性事故等。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将传媒监督和某种程度上媒体代行公共政治权力统称为“舆论监督”,因而使舆论监督的外延扩大。

我国舆论监督应以预防职务犯罪为主。2003年12月至2004年7月由深圳市人民检察院草拟并四易其稿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写入法规,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新闻记者在预防职务犯罪采访工作过程中享有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和人身安全保障权。对新闻媒体揭露出的问题,主管部门应当在7日内进行全面调查,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不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的,将由上级机关或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拒不改正的,监察机关或主管部门将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该草案已提交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如果通过,将成为新闻监督权的重要突破。目前更多的现实情况是,媒体的舆论监督往往仅限于对职务犯罪的后期揭露,这样,媒体对职务犯罪的新闻报道很难起到对职务腐败的监督、预防和前期遏制作用。

由于我国当前舆论监督的实际范围较宽,舆论监督目前的职责范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保证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促成并维护以法治国的社会机制、遏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舆论监督”要正常运行,其前提是公众知情,即公众对公共事务信息,尤其是政务信息的全面、及时、客观的掌握。只有公众知情,舆论才能产生监督的效应。同时,传媒作为重要的监督渠道,其报道活动也应受到法律、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自律条文的监督和制约。
参考资料: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lw_view.jsp?id=1047

4. 怎样看待网络传播与舆论监督

尤其进入21世纪,当网络传播对人类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时,当我们在网上既可以看到白宫,又可以看到中南海时……,对网络政治进行观察与思考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一、对舆论及舆论监督的认识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对于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有争议的问题的共同意见。①舆论监督是和舆论一体相连、密不可分的。它所反映的不是个人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而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公众)对社会现实的普遍的、共同的意见。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做作出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对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②舆论监督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监视社会环境、调整社会心态与社会意见、对社会进行控制、制衡等等。在中国,舆论监督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党委和政府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的锐利武器,也是提高新闻宣传的战斗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新闻媒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非常密切,传统媒体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工具,在网络逐渐受到青睐的现代社会,通过网络进行舆论监督成为舆论监督的一个新焦点,尤其网络政治倍受关注。
二、网络政治的现状——特点与问题
在互联网兴起之前,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舆论监督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兴起之后,网络也加入到了舆论监督的行列中来,并且日渐显出其重要地位。
网络政治强调的也是舆论监督的一种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制衡的功能。它应该是主要以舆论、宣传、教育的手段去影响和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和制止社会越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它是有益的。同时要明确,这种控制不是强制性的,它主要是通过精神内省、价值认同、道德感化的方式达到控制的目的。
与传统媒体在政治方面的舆论监督不同,利用网络进行政治方面的舆论监督有了其新特点。
传统媒体在发布新闻、引导舆论、监督社会时很难得到受众的直接反馈,即使得到直接的反馈在时效性上也是比较差的。简单地说,话语权是主要由一方控制的,而另一方非常被动,难于充分享有话语权;同时,控制话语权的一方也很难确切了解新闻发布后受众的反应及其舆论效果。对传受双方来说,很难形成互动。
而网络的交互性特征为网络传播新闻、进行舆论监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在网络政治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网络使得普通受众拥有了话语权,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发表关于政府、政府官员的意见与建议,同时,发布信息方也可比较直接地获取这些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受众的心理状态,为政策等的改进与制定提供了依据,网络能及时地报道政治及与之有关的新闻,让最广大的受众以最快地速度了解政治并可让他们以最快地速度对政治做出反应。从一定程度上说,更有利于社会控制。
这实际上发挥了舆论监督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互联网为普通人对政府行为或政府官员的监督提供了便利,与传统媒体相比,这一特点尤为突出,网络论坛等都成为普通受众的传声筒。由于普通人开始享有话语权,原来的话语权控制者在统一声音方面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克林顿的性丑闻案为例,美国《新闻周刊》的编辑部在这篇消息即将发稿的时候把它撤了下来,而由一个年轻人开设的一个人网站——德鲁吉报道则将这一爆炸性新闻公之于世,在当时引起的轰动足以见证网络舆论监督的威力。而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网络能更迅速、更直接地了解普通受众(民众、人民)的状态,舆论引导与监督也更为方便。在中国,刚发生不久的孙志刚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重大的反响,最终政府根据人民的反馈情况修订了相关的政策,也可以看出人民的意愿通过网络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网络政治对社会的一种调节,在这里,网络的交互性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不同国家的政府网络都是为其自身的政治利益服务的。以美国为例,1998年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明明是明目张胆地侵犯行为,但包括网络在内的西方传媒对事实进行了精心地选择,向美国民众公开了所谓的真相,这种假信息事实上是在有意地塑造美国民众对这一事件的认识,简单地说,美国政府是在利用手中地话语权影响以致误导美国民众,是在意识形态上控制全体民众。不过,在中国则不同,中国政府都是站在党和人民地立场上通过网络发布忠于事实的新闻,目的在于让中国的广大人民都能及时地了解政府政策、新闻事件的真相……从而可以更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地建设中去。
当“网上办公”、“在线政府”、“电子化政府”日益成为可能时,“开放政府”也就成为可能,公民的知情权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他们也可是直接享有一部分话语权,可以直接通过相关的网站了解到可靠的政务信息,这时政府的角色开始慢慢具有服务的性质——及时地向公民提供信息的服务。当然这种信息的服务是有立场的、有选择的,上面提到的美国轰炸中国使馆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一点。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以较为容易的从网站的相关部分得到来自受众的反馈信息,这从传播学的角度讲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反馈回来的信息经历了较少的中间环节,所以信息丢失的就比较少,可靠性就强,政府可以准确地把握受众的整体想法(意识),为其科学地引导与监督提供了可能。
在看到网络为政治生活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应明确网络也为政治生活带来了一些问题。
由于网络为民意的表达与公众的参与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特别是在有些情况下,很普通的一个公民就可以与政府官员直接对话,所以来自民间的不同声音越来越多,这样政府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也在面临着越来越难以统一声音的尴尬(在不同的情况下,统一声音有时是好事,有时则不然)。这就要求政府在引导舆论上要更科学,否则会很难让公众在意识上认同政府的行为,也很难提高政府的威信。但对于一个对公众负责任的政府来说,这不是一个难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网络也为一些政治谣言提供了技术手段。发布谣言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对政府、政府官员或者政府的政策进行诽谤、中伤、诋毁,如果普通的受众不能清醒地分析情况,那么就非常容易受到误导,甚至出现极端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稳定。
还有,现在通过网络建立起来的有自己组织的团体越来越多,当然,其中大部分团体都是健康的、正常的,他们可能是集邮爱好者的组织、可能是读书热爱者的组织……但也不能忽视其中的一些组织可能是通过网络建立起来的违背政府规定的非法组织,例如营销组织等。对政府来说,对这部分团体的信息的了解与控制是有难度的,但如果能及时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尤其及时识破不良分子的面纱,对于舆论地引导与监督是有意义重大的。
三、网络政治的未来
随着网络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在舆论监督方面越来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舆论组织者要想更好地发挥网络阵地的优势,就必须对网络舆论监督的方式方法进行改进。
第一,在通过网络进行舆论监督时,要改变一种心态——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布新闻与信息,不考虑社会上普通人的反应。这种心态是在利用传统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时滋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与话语权的享有范围比较窄有关,而网络的交互性就要求对社会进行积极控制的一方必须积极地组织舆论,同时建立科学地接受反馈的机制,及时分析反馈信息,并及时对反馈信息做出反映。简单地说,就是要社会控制者在面对网络政治工作时要更讲求质量与效率,提高舆论监督的积极性。
第二,要想消除网络谣言等对健康的网络政治的影响,一方面需要健康的声音不断提醒、告诫公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强化公众的正确意识,其中对版主的严格要求就是方法之一;另一方面也需要去改进网络传播技术,使不利于公众健康、正确判断的谣言等没有藏身之处,剥夺它们的话语权。对于利用网络发展的非法组织等,也需要同样的方法予以解决。
第三,对于中国来说,利用网络进行舆论监督,可以借鉴《声张自我的艺术》③的一些观点。通过网络进行舆论监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这个前提下,要有利于社会协商对话。网络使得舆论组织者与对象之间进行社会协商对话、彼此沟通、互相理解成为了可能;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双方通过对话达成一致将成为舆论监督的主角。简单地说,强调的是一种疏导,而不是堵塞。

5. 如何看待和评价大众传媒在监督政府方面的作用

大众传媒我个人认为应该起到一些监督作用,就目前来看,我们国家的传媒对回社会上的不道德现象还是起到了答一些批评,曝光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传媒企业不多,数量较少,所以还不能对这么大一个国家的所有地方产生影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想有一天你想在大街上做不道德的事情是会随时被大众知晓的,大众传媒应该是作为公民、政府的良好监督人,作为新文化的传播者,作为传统文化的发扬者而存在的,因此,其发展方向应该是朝着良好的。当代大众传媒我认为其糟粕太多,尤其是现在的娱乐圈,很多人不注意自己的身份素质,怎么样能赚到钱就怎么样做,因此政府应当加大传媒的监管度,禁止不良电影、电视剧的播放,另外我们的公众人物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你既然选择了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就应当在人们面前树立典范!

6. 大众传播与舆论监督的关系

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辨清它们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充分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圆满地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舆论引导任务。
舆论引导是指媒体运用发表的新闻事实及言论,影响改变公众的思想行为,从而达到促使他们朝媒体所期望的方向进行自我调整的目的。舆论引导是我国媒体的基本任务之一。

舆论监督,一般是指公众通过媒体,对某一错误事件(行为)进行批评,以达到公正的处理和得到改正的目的。

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是有差异的。首先表现在两者的主体不同。

舆论引导的主体是媒体,媒体的思想决定舆论引导的方向。媒体通过对报道的新闻事件的选取、言论性质的选择以及各类事件量的比例的确定,来实现它自己所要达到的宣传、导向目的。而舆论监督的主体则是人民大众。一个错误事件(行为)的发生者是公众,一个错误事件(行为)的处理者是公众,改进这个错误行为的仍是公众,反映披露这一错误事件(行为)的记者则是公众的一员。像市民热线电话这一类的监督,反映者则直接是公众。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媒体是公众实施舆论监督的一个载体,是公众的舆论平台。

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差异,其次表现为操作过程的差异。

舆论引导是一个宏观的导向过程。它是媒体通过对新闻事件(包括言论)的性质、内容的选择,来影响公众的思想行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几篇、几期的报道无法完成它的导向意图。所以它需要媒体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分阶段进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修正、补充。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它的操作过程较为复杂。而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报道)追求的则是一个短期效应。公众运用媒体批评、揭露某一错误行为后,期望而且应该影响相关的公众,促使其在短期内改正这一错误。一般来说,几篇的报道就可完成。它的操作过程则显得简单。

由此也可以看出,舆论引导的作用是缓慢的,长期的,它可能是一个一年、几年、几十年的过程。而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报道)则是立竿见影的,它通过社会舆论,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较强的社会压力,促使所揭露的问题得到公正处理。长期性与短期行为也是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主要是指批评性报道)的差异点之一。

明确区分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在新闻实践中,怎样把握好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关系,防止用舆论引导来替代舆论监督;防止片面强调舆论监督的作用,使之放任自流,出现舆论导向失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充分认识舆论引导的统帅作用,确定媒体的主体意识,分清主次,搞好舆论监督。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我国媒体的一个重要的基本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是主体。这样,媒体就应及时分析形势,确定短期、中期、长期的报道规划,确定相应的、正确的引导目标,并根据引导的需要,选择确定舆论监督的内容,使舆论监督能准确地体现舆论引导的意图。这也可以促使舆论监督具有完整性,避免舆论监督出现零碎、无序的局面,以增强和提高舆论监督的力度和整体效应。

二、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属性作用,加强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不能没有舆论监督。实际上,舆论引导也无法排斥作为舆论本质属性的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特殊效应,使它具有加快实现舆论引导目标的能力。其实,每一次成功的监督(主要指批评报道)本身就是媒体舆论引导的具体体现。但是,我们在强调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报道)作用的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舆论监督只是手段,是实现舆论引导目标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的操作行为,舆论引导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我们在选择、实施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报道)时,一定要保证舆论的导向意图,不能自行其事,不能为监督而监督,更不能“瞎起哄”、“帮倒忙”

7. 网络谣言的传播主要责任在监督者还是传播者,我们认为主要责任在监督者 ,请教攻辩问题

先确定有监督义务的是哪些人。

有监督义务的一般来说就是能把你的这个“谣言”散播出去的媒体。(所以这个地方要玩文字游戏,媒体其实既是监督者,又是传播者。但你们要把传播者定义为那些转发微博的人。)

所谓谣言,是必然要构成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才会被称之为谣言。

一般开个玩笑,骗骗人,撒个谎都不算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主要责任是在谣言的监督者。因为就是他们的监督不力,然后让谎言成了谣言。


你们的一辩在开篇的时候,一定强调两点。第一给网络谣言定义,明确区别网络谣言和谎言。其实区别主要有两点,一则是有没有主观恶意,一则是造成危害和影响的大小(虽然有转发五百次的说法,但这是最高院给出的量刑标准,意思就是首先确定这是谣言,其次这谣言转发了五百次一样,就犯罪了。所以监管是首要的,传播是其次的。是不是谣言与转播的次数无关。)。第二去翻翻广电和有关媒体的一些法律和规定。我记得有说过媒体有核实消息真假的责任。(注意,是责任,不是义务)

更重要的一点,这里有个先后的问题。记住,所谓的谣言可以传播开来,首先是因为监管不力(所以监管责任大),有个先后顺序在里边。


问题可以这样设计:

  1. 谁是舆论的监督者?——如果他说媒体你接着问,如果他说不是媒体或者是别的什么,按你们这边组织的观点反驳他就好

  2. 既然是媒体,依据相关规定媒体有XXXX的法律责任。你同意么?(攻打辩的时候尽量不要问为什么,只问是否对错)——他要是说不同意。你可以问他为什么了。因为这是第三个问题了。而且确有相关规定,他说什么都是狡辩,放心和他吵。

  3. 我方开篇论述,已经说明,xxx有相关义务,而监督者有法律责任。那么请问我方认为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责任在监督者,有何不妥?

  4. 如果对方当时懵了,没反应过来,马上加一句:感谢对方辩友同意我方观点。(说完就坐下)

8. 中国的舆论监督

当然有舆论监督,哪个国家都有。传播学中有位大师叫卢因提出了把关人理论,成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一般认为所谓的把关人就是记者 编辑或者是媒介,但是其实政府是最大的把关人.而每个人自身又是把关人,即人人都是把关人.
政府是最大的把关人:媒介是政府的喉舌.
人人都是把关人:在人际传播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直接地传递信息,这些信息是人么经过自己脑袋过滤之后再进行传播的.人么可以选择说什么,也而已选择不说什么.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理解和对待自己接触过的消息,从而进一步传给别人.
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公开发布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因此,它们必须对最后与受众见面的内容进行精挑细选,将之压缩成精华,"把关"在此显得格外重要,既不能让一条无聊的新闻占据黄金版面,也不能漏登一条精彩新闻。
在网络传播时代,由于两个原因,导致网络传播中,并没有类似传统传播意义上的“把关人”。1、传播的双向性使得传播的权力泛化,任何人都拥有传播的权力,则传播者的权威性被削弱;2、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使传播的范围具有了无限的广阔性,容易造成信息泛滥。
但是,在网络传播中,有一种最终的力量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真正能够吸引受众的信息保留下来,而剔出没有传播价值的“垃圾信息”。这个过滤的力量,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沉默的螺旋”——被大多数传播者认同和发布的信息,最终将占据主流地位,得以保留和流传,而只有少数传播者认同的信息,就会随着传播者为了避免孤立而保持的沉默而消失。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它又符合“使用——满足”理论,因为在网络传播者,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定位是模糊的,传者同时也是受者,能得到传者的认同同样意味着这些传者在自己身为受者的时候已经认同了这些信息,也就是说这些信息能够愉悦受众,而不能愉悦受众的信息则无法在信息的海洋中维持使其持续发布的成本。因为这种力量起到了“把关”作用中最关键的过滤功能,因此我们可以将这种力量看作是一种具有“把关”作用“类把关人”。

9. 如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内容摘要 :新闻舆论监督是广播电视媒体对社会环境进行监测、发挥社会雷达作用的基本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舆论监督越来越高度关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舆论监督不只是为曝光而曝光,而是通过曝光改进我们的工作,促进我们的工作。因此,要通过新闻媒体这一特殊形式,大力实施有效的舆论监督,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关 键 词 :新闻媒体 舆论监督 党和政府
新闻与生俱来的功能便是对社会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权利,也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是一种民主的实现形式。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反腐工作需要舆论监督,党的十三大至十七大政治报告中也都明确提出重视和发挥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名扬中外的“四大民主”:即“保证人民依法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再次使用了“舆论监督”的概念,要求:“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失效。”而实现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就是舆论监督,那么,在当前形势下,作为县级广播电视机构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必要性以及重要作用。可见,如何提高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实践课题。
一、舆论监督的概念
一般而言,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的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这种监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评,又包括评价和建议。从广义上看,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民主的必要环节,实行舆论监督是一个制度化进程。舆论监督制度应保证社会舆论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转化为行动措施。
从狭义上看,它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新闻舆论监督源于舆论学和大众传播学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党和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对社会事务实行监督。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健全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为什么要舆论监督
1、这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解放思想就是要敢想、敢干、敢冒险,勇于创新,就是要打破禁区,就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揭露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富民强市提供保障。随着解放思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会变得越来越解放,越来越开放,人们思维的触角会越来越延伸,必然会无处不到,全面监督政府及社会的各个角落。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向前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随着网络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会变得越来越便利,政府也会逐步提高透明度,特别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信息公开条例》的贯彻实施,政府将逐渐成为阳光政府,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2、这是党中央的要求。舆论监督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及时纠正工作失误的一面镜子,热情支持各级媒体舆论监督是党中央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在党的领导下,新闻媒体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通过内部反映或公开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中共中央2008年5月13日颁布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增强接受舆论监督的自觉性。2007年1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要求,加强人民群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新闻舆论等监督。
3、这是广大群众的需求。广大群众请求政府解决问题,或者揭露腐败现象,经常采用越级上访的方式,但由于群众的诉求越来越多,越级信访这一渠道显得越来越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况且,对于越级信访问题,上级政府的信访部门一般退回原单位处理。这样,群众常常不满意,转为向新闻媒体投诉,请求新闻媒体呼吁的越来越多了。一旦新闻媒体为之呼吁,就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就会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会引起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这样,问题往往会得到很快解决。
4、这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而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形式,也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十分有效的措施,所以,支持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5、这是构筑和谐社会富民强市的有效措施。人民群众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的渠道很多,但通过新闻媒介进行是最便捷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新闻媒介通过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党和政府的决策进行监督,就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实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吸引广大群众参政议政,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促使很多社会问题的及时解决,排除影响构筑和谐社会、富民强市的不利因素,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富民强市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三、新闻媒体如何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新闻媒体是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因此,近年来我局为开展舆论监督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相继开办了一批舆论监督性栏目。如电台开办的《行风热线》栏目,电视台先后开办的《社会纵横》、《民生直通车》等栏目,以“三贴近”为宗旨,上为政府解忧,下为百姓解难,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然而,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人们对舆论监督越来越高度关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舆论监督的重要性,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一)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摆正舆论监督与舆论导向的关系。
新闻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这是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的根本保证,更是正确实施舆论监督的关键所在。正面报道为主与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以正面报道为主,并不是强加给新闻媒体的一种限制,而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是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的客观要求。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深刻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有理由去理直气壮地报道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气象、新变化、新典型。但是,既然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消极腐败现象,就没有理由放弃舆论监督的武器。事实上,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对于改进党和政府工作,使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以及反腐倡廉、扶正祛邪、净化党风和社会风气,都有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人认为,舆论监督受舆论导向的约束,会妨碍舆论监督的开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新闻舆论监督是建立在正确舆论导向基础之上的舆论监督,是为舆论导向服务的。因此,舆论监督与舆论导向两者不能分开,不能独立,而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舆论导向为舆论监督创造良好环境,促进舆论监督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开展,所以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并不排斥正当的新闻舆论监督。
(二)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坚持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之道在于求真,舆论监督必须完全真实,这是舆论监督的基础。只有首先被受众认为是真实的,才谈得上舆论监督。若受众认为是假的,他不看、不听、不谈,舆论监督就起不到作用。因此,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
一是要微观真实。即具体事实必须完全真实、准确,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要准确无误,事实中人们的所行、所言、所思、所感要真实可信,不能合理想象。要提倡现场采访,作为记者,当一事件发生后,应迅速奔赴事件发生现场,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避免事后采访时,被监督者从自己的好恶、利害出发,或混淆真假、或杜撰事实、或合理想象,使事实真相难以辨别的困难。
二是要本质真实,即要揭示事实的本质。一般来说,把握微观真实较容易,而把握本质真实困难得多。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有深厚的生活阅历、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洞察能力。监督的事实,从本质上要搞清楚,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不片面,有根有据,真实确凿,无论是人名、职务、单位名称,还是数字、情节,都要一一核实,防止“偏听则暗”。
三是要客观公正。判断是非、评价事物要以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为标准,防止主观臆断,感情用事。对有争议的问题要全面、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坚持以理服人。对舆论监督涉及的问题,要深入研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确保信息来源真实可靠,确保报道内容准确无误。
(三)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注意方式与方法。
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实施舆论监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舆论监督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要尽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把握好时机。要紧紧围绕每个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正确开展新闻舆论监督。
——帮忙不要添乱。新闻舆论监督,不仅要按新闻规律办事,而且更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哪些可以报,哪些不可以报,在什么时候报适宜,报几次可达到目的,报了之后会引起什么样反响等,都要在选题立项实施前考虑周全。一要出以公心,二要服务大局,三要以理服人,四要把握好度,五要遵守新闻宣传纪律。
——要做到“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二是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三是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四是有利于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 四)开展新闻舆论监督,队伍素质是最基础的条件。
舆论监督直面社会现象的是与非,因此,搞好舆论监督,对采编队伍素质提出了高的要求:
其一,必须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要组织新闻采编人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采编人员正确理解和运用舆论监督的权力,摆正位置,端正舆论监督的目的,提高舆论监督工作的水平。
其二,新闻采编人员要坚持客观的原则,不把个人恩怨、好恶色彩带入报道,不充当个别利益冲突的工具,努力树立关怀弱势的人文精神和不阿权贵的独立品格;
其三,新闻采编人员要树立法制观念,充分重视发挥法律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在舆论监督中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好法律。
其四,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树立角色观念。作为舆论监督的主体,作为推动舆论监督工作的内因,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加强修养,努力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争得社会各方面、各部门的理解和配合,使舆论监督工作充分展现其原动力,确保舆论监督健康、顺利、有效、正确地进行。
其五,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对新闻线索的高度敏锐性,以高效到位的舆论监督引起公众的关注,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重视,有效地引领舆论导向,促进矛盾的缓和和解决,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发挥应用的作用。
(作者简介:闫宗利

10. 在唐僧的团队中哪一个成员起着信息传播和监督的作用

猪八戒
起着信息传播和监督的作用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