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与监督
1. 当领导,是不是必须和下属保持距离感
从公司的长远发展或者从领导者的管理上来说,和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是最优选择,原因有这几个方面:
1、领导需要保持威严,利于工作的布置!
不管什么时候,领导就是领导,下属就是下属,即使你们的关系很亲密,只要在工作场合就必须让下属保持对你的敬畏和恭敬,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领导对工作的安排。
很多时候,由于领导和下属的距离太近,关系太亲密,当领导布置工作后就不好意思催促或监督下属工作,即使有时不痛不痒的说了几句,也因为关系亲密被忽略了。过分亲密会导致没有竞争的压力,如果再加上管理不当,会造成工作拖延、懈怠,绩效低下等不良现象。
2、在下属面前暴露隐私,那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在工作中不应经常带有日常的感情,并不要交流过多关于个人的隐私问题。如果作为领导在下属面前过多的暴露了自己的隐私,在平常也许看不出什么,因为你的权力,你的地位,他需要依附于你,自然对你毕恭毕敬。但是一旦当他觉得你在某一件事上对不起他,有了利益冲突,那你暴露的隐私随时可能成为一颗定时炸弹,说不定哪天就爆炸了。因为能伤你最深,最厉害的都是你身边最了解你的人,他知道你的七寸在哪!
3、狐假虎威的人打着旗领导的旗号,会徒增很多麻烦!
一旦领导和哪个下属走进了,就容易被有心人借势,也就是我们常说得狐假虎威。领导和谁多说了几句话,稍微和谁走进一点,都会引起大家的无限遐想。大家都是人精,还不抓住这个机会,打着领导的旗号为自己牟利一把吗?对于领导来说,这就徒增烦恼。
所以说很多时候,领导总是会刻意和下属保持距离,不是不想近,而是不能近,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不得不如此!
2. 如何正确理解法制思维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法治方式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化解矛盾,可以较少留有后遗症。面对矛盾,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善于用法律上的事实分清是非,用权利义务思维分清对错,在法律框架内明确权利、界定义务。
对进入法定渠道的矛盾问题,要严格依据事实、法律,公开公正处理,以依法解决矛盾问题的实际成效,让群众体会公平正义、信服法律权威,从而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其次,要善于与人民群众理性对话,善于与不同意见的当事者协商,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合理,只要政府理性平和、真诚对话、协商执法,人民群众也会理性、合法地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不至于采取极端的行为,很多矛盾就不会升级、不会激化,更不会爆发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另外,法治的权威性,需要所有人员敬畏和尊崇,对矛盾纠纷,依法达成的协议、依法作出的处理结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普通百姓都要一起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的,应严肃追究责任。
同样,如果有人在合法合理诉求解决以后无理取闹甚至聚众滋事、扰乱公共秩序,也要依法严肃处理。只有建立依法办事、依法维权、违法必究的规则和机制,才能树立法治权威,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2)敬畏与监督扩展阅读
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
一是法治意识和观念的层面,这是最低最基本的层面。全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法治意识、观念,才能够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
对于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权利意识,又要有自觉遵守法律的义务观念;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除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则要有法治的权力观,以及带头守法、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权威的职责意识。
二是法治思维和理念的层面,表现在法治意识和观念上升到思维、理念的层面,对制度建构和具体实践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法治的价值与态度层面,表现在人们的内心价值观和态度上对于法治的内在认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内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层面。由此可见,法治思维是在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运用法治思维则是对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层面的要求。
3. 社会开放包容,不代表需要容忍,否则人无敬畏之心,共同监督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社会开放包容,不代表每个人都要容忍。所以说呢,人应该有敬畏之心,共同监督社会,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