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监督
① 做决策监督执行属于管理范畴吗
会计的本质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核算和监督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等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故选abcd。
② 教育机构内部拟设置的办事、决策、监督机构名称要怎么写
参考这个:盐田区教育局教育科事指南事项名称:盐田区民学前教育机构设立程序及条件受理机关:教育科法律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园管理规程》申请条件:1、举幼儿园的社会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举幼儿园的个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举幼儿园必须将幼儿园设置在安全区域内,严禁在污染区和危险区内设置幼儿园。3、举幼儿园必须具有与保育、教育的要求相适应的园舍和设施,达到《广东省幼儿园、托儿所评估条例》中的区级以上标准。4、幼儿园的园舍和设施必须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5、举幼儿园应当具有符合下列条件的保育、幼儿教育、医务和其他工作人员:(1)幼儿园园长、教师应当具有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程度,或者经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合格,有园长上岗证。(2)医师应当具有医学院校毕业程度,医士和护士应当具有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程度,或者取得卫生行政部门的资格认可。(3)保健员应当具有高中毕业程度,并受过幼儿保健培训。(4)保育员应当具有初中毕业程度,并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6、慢性传染病、精神病患者,不得在幼儿园工作。7、举幼儿园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具有进行保育、教育以及维修或扩建、改建幼儿园的园舍与设施的经费来源。8、国家实行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未经登记注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幼儿园。9、承住宅区配套幼儿园:根据深府[2002]57号文,城市规划小区配套学校和幼儿园属国有资产,在住宅验收时一并向教育行政部门产权移交手续。过去未移交的,规划与国土资源部门和财政部门要采取相应措施,限期产权移交,产权明晰后才能申。10、外资申幼儿园、托儿所按原国家教委教外综[1995]31号文规定。11、中外合作申幼儿园、托儿所按原国家教委教外综[1995]130号文规定。12、申寄宿制幼儿园、托儿所按“深圳市幼儿园、托儿所寄宿工作管理法(试行)”的规定。13、幼儿园、托儿所按有关规定自主招生,其招生简章和广告须经审查后方可发布。14、幼儿园、托儿所名称、性质及隶属关系等变更、园址搬迁、园(所)长变动须到教育部门有关手续。15、因故停须到教育部门有关手续,注销学许可证。16、学许可证不得转让。申请材料:1、《筹设批准书》;2、申幼儿园有关表格(共九种);3、《筹设情况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举者、培养目标、学规模、学层次、学形式、学条件、内部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情况及详细说明;4、举者资格证明文件,主要包括:举单位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书、验资证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银行出具的保证金验资证明书)、拟者法人代表身份证等,个人园还需担保单位出具担保书;5、拟教育机构章程、发展规划、首届机构理事会、董事会或其他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名单;6、拟教育机构的学用地证明材料(房产证明或租赁合同);7、拟任校(园)长或主要负责人、教师、财务人员、其他员工等的资格证明文件、身份证等;8、消防部门开具的消防检查验收合格证明材料;9、卫生部门发给的《卫生许可证》及其它卫生合格证明材料;10、审批机关按有关规定要求举者提供的其它材料。事流程:1、提交筹设申请报告。(1)申报告,内容应当主要包括:举者、培养目标、学规模、学层次、学形式、学条件、内部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2)举者姓名、住址或名称、地址;(3)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4)属捐赠性质的校产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姓名、所捐资产数额、用途和管理法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2、审批机关自受理筹设申请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书面决定。同意筹设的,发给筹设批准书。不同意筹设的,给出说明理由。筹设期不得超过三年,超过三年的,举者应重新申报。3、经审批机关实地考察学条件,初步审查具备条件的,由审批机关发给《筹设批准书》和申幼儿园相关表格(一式三份、每份九张)。4、报送材料。5、审批机关组织相关人员组成评定小组,审核材料,进行审批程序。6、提交《开申请报告》。7、审批机关根据审核材料和考察情况,核定拟教育机构的招生规模、编班数量、师资配备等项目。8、审查合格的,由审批机关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学校学许可证》。9、举者到区民政局注册,并《民非企业单位登记证》。10、举者到区物价局和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收费许可证》。11、举者到区税务部门登记注册,并《税务登记证》。12、举者《组织机构代码证》。10、审批机关出具准予开民教育机构文件,并发文。11、拟教育机构正式开。收费依据:无收费时限:递交筹设申请书后30日内决定是否同意筹设,筹设期3年。联系方式:教育科:电话.
③ 什么叫决策执行监督职责适当分开和相互协调
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组织依据既定政策和法律,就行政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回问题,设计答并选择解决方案的活动。决策机制是企业在享有充分的法人财产权的情况下,对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作出抉择的机制。这种机制包括决策主体的确立、决策权划分、决策组织和决策方式等方面。 行政执行就是把行政决策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执行既贯彻施行,实际履行,执行命令。 行政监督是指政党、国家权利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监督机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执行力将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高效运行的基础,加强监督管理是保证企业执行力有效推行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要强化监督,健全规章制度,提升企业执行力。 决策、执行、监督三项职责在运行过程中分别赋予不同的行为主体,各司其职,适当分开,有利于理清职权关系;三项职责又必须相互协调,形成相互制约的体系机制。
希望采纳
④ 政治决策执行的监督体系有哪些内容组成
政治决策执行的监督体系有哪些?内容组成内容组成也是非常多,也是包括政治方面的方方面面,关系民生。
⑤ 管理学中决策的监督与评估的内容包括哪些
企业最关心的是经济效益,如果单纯从控制的角度来考虑,参与控制的人员和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严密复杂,控制的效果就越好,其发生的错弊现象就越少,但因控制活动造成的控制成本就越高。因此,在设计内部控制时,一定要考虑控制投入成本和控制产出效益之比,一般来讲,只要对那些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影响范围广的关键控制点进行严格控制。对那些只在局部发挥作用、影响特定范围的一般控制点,其设立只要能起到监控作用即可,而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控制。防止由于一般控制点设立过多、手续操作繁杂,造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不能正常、迅捷地运转。因此,控制点设定的数量需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立、易于操作,千万不要因不必要控制点的设立,造成投入产出的得不偿失,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
岗位责任原则。内部控制的设立是与企业的管理模式紧密联系的,企业按照其推行的管理模式设立工作岗位,并赋予其责、权、利,规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处理程序。责任和权力是岗位责任原则中的关键因素,有什么样的岗位责任,就要赋予此岗位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权力,切忌出现岗位责任不明确、权力不清楚的现象。岗位责任主要解决的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在设置岗位时必须考虑到授权岗位和执行岗位的分离、执行岗位和审核岗位的分离、保管岗位和记账岗位的分离等,通过不相容职责的划分,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审查、核对和制衡,避免一个人控制一项交易的各个环节,以防止员工的舞弊行为。
⑥ 党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是什么
1、最高决策机关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简称中共中央政治局或中央政治局,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之一。
中央政治局委员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党的中央政治局每届任期五年,全国代表大会如提前或延期举行,它的任期相应地改变。中央政治局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
2、最高监督机关是: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纪委、中央纪委或中纪委)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检查监督机关,担负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主要任务,实行书记负责制。
1993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监察部与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机构列入国务院序列,编制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构。国家预防腐败局列入国务院直属机构序列,在监察部加挂牌子。
1993年起,地方各级监察机关与党的纪委合署办公。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并入新组建的国家监察委员会。
(6)决策监督扩展阅读: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是中国共产党最高纪律检查机关。1949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设立。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决定设立中央监察委员会,代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被冲垮,九大正式取消纪律检查机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重新设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每届任期五年。
1927年4月27日-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82人,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罗易、多里奥、维经斯基、鲍罗廷等参加会议。陈独秀作《政治与组织的报告》。
大会批评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等文件。
大会要求会后由中央政治局会议制定《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明确规定实行民主集中制、将中央执行委员会改为中央委员会、设立中央政治局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⑦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民主决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民主监督: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决策制度是民主决策机制的核心内容。民主决策机制大量的内容体现为制度形式,并通过制度来规范和保障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行。
作为要素的制度主要民主决策源于政治协商有:调查研究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民主集中制,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等。决策规则是民主决策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制度运作的相关规定和实施细则。
更需要广泛听取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自我完善。建立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可以防止特权和腐败滋生。特权主义和腐败分子,最害怕的是群众。
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
(7)决策监督扩展阅读:
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主要意义:
1、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
2、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4、在多党合作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互相监督。由于中国共产党处在执政地位,更加需要自觉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在多党合作中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5、在新时期,根据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又进一步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历来是把互相监督作为多党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必须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
⑧ 如何完善行政决策监督机制
完善行政决策体制的对策 在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强化对行政决策行为的监督。 (一)增强行政决策的民主性 1、要坚持重大问题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审议制度。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不仅是国家权力机关,还是社情民意表达机关。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切实按照宪政要求,重大问题必须提交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讨论和审议,并形成一以贯之的制度。 2、要健全公开办事制度。 在行政管理,尤其是在行政决策的过程中,凡是与基层工作、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工商、税务、土地、环保以及外事审批等业务都应该做到公开办事,其内容包括制度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在公开办事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组织人事工作以及政府政绩考核的透明度,强化民意调查,通过公众舆论、人民来访、社会调查等各种途径和手段,了解人民群众对政府重大决策的意见,对政府和政府部门领导人的政绩评价。 3、要健全社会通报制度。 政府对于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和社会热点问题,诸如一个时期经济形势、即将出台的改革措施、重大项目的立项、人民实际收入的增减、公共卫生
事件的防止和重大社会灾害的处理等问题,都应该通过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及时直接地向社会公众进行通报,增强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 (二)增强行政决策科学性 1、要健全专家咨询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是现代行政决策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一步明确专家咨询机构的基本职能。各级政策研究机构,既是领导的耳目,又是领导的外脑。其主要任务不是找根据,作注释,而是出思路,当参谋,在重大问题上能够提出多种方案供领导决策参考。同时必须在专家咨询机构中进一步营造民主氛围,提倡不同观点的自由讨论,支持思想交锋,把对领导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结合起来,在重大问题上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敢于向领导表达不同意见,尤其是一些真知灼见。 2、要完善社会听证制度。 近年来,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在决定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时,采取了社会听证制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必须看到,社会听证制度在我国毕竟刚刚起步,还很不完善,甚至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完善社会听证制度,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做到内容具体、态度诚恳、代表广泛、形式灵活。坚持重大事项不召开社会听证会就不决策。政府或者主管部门的行政首长,要利用听证会,扩大社会参与面,邀请多方人士参加,实现与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对话交流,直接沟通,以便了解民情、听取民意、集中民智,使自己的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基础之上。 (三)强化对行政决策行为的监督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解决政治、经济、社会等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行政决策准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国家行政管理的成效,而且决定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从本质上看,行政决策是一种政治过程,是一种追求公共利益并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为了使权力的行使者在行使权利时实现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确保权力行使的正当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必须“实行决策的认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为此,要加强对决策活动的监督,完善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
1、要制定《行政决策程序法》,以法律形式规范决策程序。 行政决策程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及时纠正行政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根据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应考虑制定《行政决策程序法》,既对行政决策整个过程的步骤、秩序、形式和期限作出相互衔接的自主性规定,又对每个步骤作出具体操作性的规定。 2、要建立行政决策评估制度。 决策评估制度,既有利于衡量决策的实效,又有利于总结经验,改进决策,落实责任,因此很有必要就决策的评估标准、组织、方法、技术等作出明确规定。 3、要建立行政决策违宪、违法审查制度。 在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宪法的尊严,建立了一系列严格的违宪审查制度,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审理违宪案件。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其合理的部分,建立我国的行政决策违宪、违法审查制度。具体来说可以启动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的功能甚至设立专门的行政违宪、违法审查机构,直接对人大负责,独立行使司宪权;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将行政决策的违宪、违法行为纳入司法程序予以追究,以保证在各级行政决策中对宪法和法律的有效遵守,以及对各级行政决策违宪、违法行为的及时追究。 4、要强化舆论监督机制。 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保证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防止随意性、失误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发扬民主、体现政府活动透明度的重要手段。应该允许新闻媒体对重大决策的失误以及造成的损失进行及时、如实的曝光。同时舆论媒体要为民立言,发表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批评和建议,诸如公共事业、城市建设、教育收费、市场监管等等,从而为政府行政决策提供广泛的基础。 5、要强化行政者的责任意识。 要不断教育行政决策者在行政决策中,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怀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事行政决策活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让他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和职权内,依照法定的决策程序,认真负责地搞好各项行政决策,否则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追究。
⑨ 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区别
民主决策是一个先民主后集中的过程,也是集体智慧统一与形成的过程。民主决策坚持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并非每一个人的建议都被采纳,但要注意尊重少数人的意见。像市民写信等提出建议,并不是民主决策的过程,而是调查论证的过程。
民主监督是一个对决策实施的监察和督导督促,防止决策得不到落实或走样。孙大伯质疑居委会,不属于民主决策,应是民主监督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