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有监督
㈠ 遥感: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区别
非监督分类运用1SODATA(Iterative Self-Organizing Data Analysis Technique )算法,完全按照像元的光谱特性进行统计分类,常常用于对分类区没有什么了解的情况。使用该方法时。原始图像的所有波段都参于分类运算,分类结果往往是各类像元数大体等比例。由于人为干预较少,非监督分类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较高。非监督分类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初始分类、专题判别、分类合并、色彩确定、分类后处理、色彩重定义、栅格矢量转换、统计分析。
监督分类比非监督分类更多地要求用户来控制,常用于对研究区域比较了解的情况。在监督分类过程中,首先选择可以识别或者借助其它信息可以断定其类型的像元建立模板,然后基于该模板使计算机系统自动识别具有相同特性的像元。对分类结果进行评价后再对模板进行修改,多次反复后建立一个比较准确的模板,并在此基础上最终进行分类。监督分类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建立模板(训练样本)、评价模板、确定初步分类图、检验分类结果、分类后处理、分类特征统计、栅格矢量转换。
上面的这段话是我们遥感实验手册上的话, 我自我感觉在用ERDAS 8.6 时候 ,对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区别才有了深刻点的理解,简单的说监督分类是我们人为地选择好样本区 比如水体,植被 ,就像是告诉计算机“我圈起来的这种像素就代表水体噢”,这个对个人经验要求很高,很容易把有的颜色混淆,以至于少分几类,而非监督分类就是计算机自己将图像上的像元按像素分几类,一般如果你最后是要分成水体,植被,土地等几类,但是你设置的起码最初要分它的两倍,因为计算机识别的时候有可能有的最终可以归到一类,但是计算机不会知道它分类每一类代表什么,这个就要人为地输入每一类地物的名称。
[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需要这方面的实验指导书就找我吧
㈡ 论述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却别与联系,及各自优缺点
一)非监督分类的优点
1)非监督分类不需要预先对所要分类的区域深入的了解。
2)人专为误差的概率很小。在进行属非监督分类时,分析人员仅仅只需要设定分类的数量。
3)只要设立足够多的类别,就可以对图像进行全部分类。
(二)监督分类的优点
1)分析人员可以控制,适用于研究,需要区域地理特征的信息特征。
2)可控制训练样区和训练样本的选择。
3)运用监督分类不必担心光谱类别和地物类别的匹配问题。
4)通过检验训练样本精度,确定分类是否正确,估算监督分类中的误差。
5)避免了非监督分类中对光谱集群类别的重新归类。
(三)非监督分类的缺点和限制
1)非监督分类形成的光谱类别并不一定与地物类别对应。
2)分析人员很难控制分类产生的类别并进行识别。
3)由于地物类别的光谱特征随着时间而变化,因此,地物类别与光谱类别间的关系并不是固定的。
(四)监督分类的缺点和局限
1)分类体系和训练样区的选择有主观因素的影响
2)训练样区的代表性问题。
3)有时训练样区的选择很困难。
4)只能分类出训练样本所定义的类别,对于未被分析人员定义的类别则不能识别,容易造成类别的遗漏。(摘抄自网络)
㈢ 法律监督的分类
法律监督的分类,是指按照不同的标准,从不同角度对法律监督所作的基本分类,通常也称为法律监督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1)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2)纵向监督和横向监督。
(3)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4)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
(5)国家性的监督和非国家性的监督。
——沈宗灵主编:《法学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50页。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律监督作不同的分类:
(1)根据法律监督的来源不同,可以把法律监督分为系统内的监督和系统外的监督。(也可称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2)根据法律监督的阶段不同,可以将法律监督分为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
(3)根据法律监督的主体不同,可以将法律监督分为国家法律监督和社会法律监督。
--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436-437页。 对于法律监督可以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各种分类,基本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根据监督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国家监督(又称国家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监督两大类。
(2)根据监督主体和被监督的国家机关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纵向监督和横向监督。
(3)根据监督主体和被监督的国家机关是否属于同一系统,可以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4)根据监督实行时间的先后,可以分为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
(5)根据监督的性质和效力,可以分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和不具法律效力的监督。
(6)根据监督的内容可分为立法监督和法律实施的监督。
--李龙主编:《法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6-397页。
㈣ 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一般是先在图像中选取已知样本 ( 训练区) 的统计数据,从中找出分类的参数、条件,建立判别函数,然后对整个图像或待分类像元作出判别归类。遥感图像处理中常用的监督分类方法有最小距离法、贝叶斯线性和非线性判别法 ( 最大似然法) 、多级分割法 ( 平行六面体法) 、特征曲线法 ( 光谱角法) 、马氏距离法、费歇尔线性判别法等。
1. 最小距离法
最小距离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已知类别或训练样本的模式特征选择特征参数并建立判别函数,通过待分类像元与各类别均值向量的距离比较而将其划分至与之距离最小的类别之中。为保证分类精度,需要对特征空间进行正交变换 ( 如 K-L 变换等) 。首先在图像显示屏上选出训练样区,并且从图像数据中求出训练样区各个波段的均值和标准差; 而后再去计算其他各像元的亮度值向量到训练区波谱均值向量之间的距离。该方法依据的分类指标为绝对值距离或欧氏距离,其中欧氏距离最为常用。如果距离小于指定的阈值 ( 一般取标准差的倍数) ,且与某一类的距离最近,遂将该像元归为某类。该分类法的精度取决于训练样区 ( 地物类别) 的多少和样本区的统计精度。由于计算简便,并可按像元顺序逐一扫描归类,一般分类效果也较好,因而是较常用的监督分类方法。
图 4-23 ISODATA 方法框图
2. 贝叶斯线性和非线性判别法 ( 最大似然法)
该方法假定各类别总体的概率密度分布均为正态分布,通过待分类像元与各类别的似然率比较而将其划分至与之似然率最大的类别之中。其分类指标为似然率 ( 条件概率) 。它是用贝叶斯判别原则进行分析的一种非线性监督分类。简单地说,它可以假定已知的或确定的训练样区典型标准的先验概率,然后把某些特征归纳到某些类型的函数中,根据损失函数的情况,在损失最小时获得最佳判别。该法分类效果较好,但运算量较大。
3. 多级分割法 ( 平行六面体法)
多级分割法的基本原理是在特征空间中每个特征变量轴上设置一系列的分割点 ( 依据训练数据的统计特征进行分割点的确定) ,将多维特征空间划分为互不重叠的子空间,每个子空间对应于一个分类类别,将分类像元归属于与其所在子空间相对应的类别。为提高分类精度,需要对特征空间进行正交变换 ( 如 K-L 变换等) 。
4. 特征曲线法 ( 光谱角法)
特征曲线法的基本原理是以地物的特征参数曲线 ( 如地物波谱特性曲线) 之间的相似系数 ( 变量空间中样品点向量之间的夹角余弦) 作为分类判别指标。
5. 马氏距离法
马氏距离法充分考虑了多维变量空间中反映样本点随机概率密度分布特征的协方差矩阵,当各变量正交时其相当于加权的欧氏距离,故该方法相对于最小距离法等方法而言一般具有较好的分类识别效果。
监督分类的结果明确,分类精度相对较高,但对训练样本的要求较高,因此,使用时须注意应用条件,某一地区建立的判别式对别的地区不一定完全适用。此外,有时训练区并不能完全包括所有的波谱样式,会造成一部分像元找不到归属。故实际工作中,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常常是配合使用,互相补充的,使分类的效率和精度进一步提高。
基于最大似然原理的监督法分类的优势在于如果空间聚类呈现正态分布,那么它会减小分类误差,而且分类速度较快。监督法分类主要缺陷是必须在分类前圈定样本性质单一的训练样区,而这可以通过非监督法来进行,即通过非监督法将一定区域聚类成不同的单一类别,监督法再利用这些单一类别区域 “训练”计算机。通过 “训练”后的计算机将其他区域分类完成,这样避免了使用速度比较慢的非监督法对整个影像区域进行分类,在分类精度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分类速度得到了提高。具体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非监督分类。这些区域尽可能包括所有感兴趣的地物类别。这些区域的选择与监督法分类训练样区的选择要求相反,监督法分类训练样区要求尽可能单一。而这里选择的区域包含类别尽可能得多,以便使所有感兴趣的地物类别都能得到聚类。
第二步,获得多个聚类类别的先验知识。这些先验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判读和实地调查得到。聚类的类别作为监督分类的训练样区。
第三步,特征选择。选择最适合的特征图像进行后续分类。
第四步,使用监督法对整个影像进行分类。根据前几步获得的先验知识以及聚类后的样本数据设计分类器,并对整个影像区域进行分类。
第五步,输出标记图像。由于分类结束后影像的类别信息也已确定,所以可以将整幅影像标记为相应类别输出。
图像分类处理目前在农林、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中应用较广。对于地质体的分类,由于干扰因素较大,一般要经变换 ( 比值变换、K-L 变换等) 处理的图像再作分类处理,现常用于岩性填图或热液蚀变填图等,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日益成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将应用得越来越普遍。
复习思考题
1. 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 数字图像的存储格式有哪几类?
3. 遥感单波段和多波段数据基本统计量有哪些?
4. 什么是辐射误差? 其主要来源有哪些?
5. 什么是大气校正? 试说明回归分析和直方图校正的原理。
6. 简述利用重采样法进行几何精校正的过程。
7. 什么是投影变换、图像镶嵌和图像分幅?
8. 什么是线性扩展和非线性扩展? 常用非线性增强方法有哪几种?
9. 什么是多波段假彩色合成?
10. 比值、差值增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11. 滤波增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12. K - L 变换和 K-T 变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13. 什么是非监督分类? 本章介绍了哪几种方法?
14. 什么是监督分类? 有哪几种方法?
15. 简述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区别,各有何优点和适用条件。
㈤ 什么是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又称训练场地法,是以建立统计识别函数为理论基础,依据典型样本训练方法进行分类的技术。即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求出特征参数作为决策规则,建立判别函数以对各待分类影像进行的图像分类,是模式识别的一种方法。要求训练区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判别准则若满足分类精度要求,则此准则成立;反之,需重新建立分类的决策规则,直至满足分类精度要求为止。常用算法有:判别分析、最大似然分析、特征分析、序贯分析和图形识别等。
非监督分类是以不同影像地物在特征空间中类别特征的差别为依据的一种无先验(已知)类别标准的图像分类,是以集群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集聚统计分析的方法。根据待分类样本特征参数的统计特征,建立决策规则来进行分类。而不需事先知道类别特征。把各样本的空间分布按其相似性分割或合并成一群集,每一群集代表的地物类别,需经实地调查或与已知类型的地物加以比较才能确定。是模式识别的一种方法。一般算法有:回归分析、趋势分析、等混合距离法、集群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图形识别等。
㈥ 监督分类 非监督分类 区别
监督抄分类是需要学习训练的分袭类方法,如最大似然分类,人工神经网络分类,即是需要事先为每类地物在遥感图像上采集样本数据,之后通过学习训练过程才来分类;非监督分类不需要人工采集地物样本点数据,多是通过聚类的方法来自动分类,主要有isodata,k均值等.总体来说,监督分类的效果要优于非监督分类.
㈦ 会计监督分类有哪些
会计监督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监督实行的时间,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对将要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事中监督是对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事后监督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患于未然;事后监督便于全面、真实、准确地检查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提高会计监督的准确性。因此,应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监督的方法。
(2)按监督的要求不同,可以分为政策性监督和技术性监督。政策性监督是检查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着眼于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技术性监督是检查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财务会计的核算技术要求,着眼于经济活动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全面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具体内容包括:
(1)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的进行监督,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合法;
(2)对各种财产和资金进行监督,以保证财产、资金的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
(3)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以保证财务收支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
(4)对经济合同、经济计划及其他重要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以保证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
(5)对成本费用进行监督,以保证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6)对利润的实现与分配进行监督,以保证按时上交税金和进行利润分配,等等。
在会计工作中,通过记录、计算、分析和检查,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等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察和督促的一项管理活动。会计是情况进行监察和督促的一项管理活动。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同时又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行会计监督的主要作用有:
(1)有利于维护国家财经法规。财经法规是一切经济单位从事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绳和依据。会计监督正是依据国家财经法规,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可行性等进行检查,从而促进各单位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会计工作是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一切财务收支都要通过会计这个“关口”。因此,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对于防范和制止违犯财经法规的行为,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的安全完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强化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会计监督是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各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等方面的监督,保证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在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的同时,符合本单位的计划、定期、预算和经营管理要求,以便提高经济效益,或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主体会计监督的主体是指由谁来实行会计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六条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这一规定明确了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主体。在我国,会计人员作为会计监督的认本,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会计人员是国家财经法规的维护者;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又是本单位的经济管理人员,要维护本单位的经济利益。会计人员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会计监督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主要表现在,当国家利益与单位利益不一致时,会计人员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利益,往往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原则性。
来源:中国会计网
㈧ 什么是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又称训练场地法、训练分类法,是以建立统计识别函数为理论基础、依据典型样本训练方法进行分类的技术,即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求出特征参数作为决策规则,建立判别函数以对各待分类影像进行的图像分类。
非监督分类是以不同影像地物在特征空间中类别特征的差别为依据的一种无先验类别标准的图像分类,是以集群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集聚统计分析的方法。根据待分类样本特征参数的统计特征,建立决策规则来进行分类。
(8)分类有监督扩展阅读
监督分类的主要优点如下:
(1)可根据应用目的和区域,充分利用先验知识,有选择地决定分类类别,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类别;
(2)可控制训练样本的选择;
(3)可通过反复检验训练样本,来提高分类精度,避免分类严重错误;
(4)避免了非监督分类中对光谱集群组的重新归类。
缺点如下:
(1)其分类系统的确定、训练样本的选择,均人为主观因素较强,分析者定义的类别有可能并不是图像中存在的自然类别,导致各类别间可能出现重叠;分析者所选择的训练样本也可能并不代表图像中的真实情形;
(2)由于图像中同一类别的光谱差异,造成训练样本没有很好的代表性;
(3)训练样本的选取和评估需花费较多的人力、时间;
(4)只能识别训练样本中所定义的类别,若某类别由于训练者不知道或者其数量太少未被定义,则监督分类不能识别。
㈨ 依照监督的过程分类行政监督可以分为
依照监督的过程分类行政监督可以分为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回督。
1、事前监督:是指答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2、事中监督贯穿于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始终,涉及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通过对公共组织预算、财务收支计划、费用开支标准等执行过程中的有关财务活动进行事中监督,便于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
3、事后监督主要是通过检查分析建设项目的报表及现场调查来实现的。其主要目的是提出问题,揭露矛盾,并对症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促进基本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
(9)分类有监督扩展阅读:
1、以监督主体为标准,可划分为党的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以及行政机关对自身的监督。
2、以监督的目的和方法为标准,可分为积极性监督和消极性监督。前者指为促进行政机关完成某项任务、达成某项目标而实施的监督,多采用检查督促的方法,后者指为防止和纠正违法行政而实施的监督,多采用申诉、诉讼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