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制度监督促
① 浅谈如何确保制度执行力
□ 方 勇反腐倡廉要加强制度建设已经成为共识,而制度的执行力是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再好的法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也会形同虚设。许多法规制度之所以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行不力。笔者认为,如果有制度,但形同虚设,会造成比没有制度更坏的影响。因此,要把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作为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执行力,既要有认真的态度,更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宣传教育促“明辨”创造良好的氛围,是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环节。制度建设首先需要强化的是对制度的宣传教育。 推行一项制度,首先要让广大干部群众明白这项制度制定的目的是什么、规范的是什么,然后才谈得上入耳、入脑、入心,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制度的宣传。一方面,要加强对制度规范客体的宣传教育。反腐倡廉制度主要是对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规范,要把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把反腐倡廉制度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及其他干部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组织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掌握法规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促进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把制度作为行为准则。如果制度的宣传不充分,在执行中难免出现不被执行人理解的情况,难以做到顺利推进,难以达到通过惩处发挥教育作用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作为监督主体的广大群众开展宣传教育。群众始终是监督的重要力量。要切实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就要让监督者清楚制度的规范内容。把制度的宣传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在宣传反腐倡廉制度中的作用,努力营造人人维护制度、人人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同时,群众监督不仅仅是约束对象的言行,也包括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推进制度的认真落实。只有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都能够明了制度的规范性和约束力,才能保证在制度实施中,人人明辨是非,规范言行。 监督检查促“践行”监督的根本在于发挥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功能。要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促进被监督者认真践行制度规范,需要在监督渠道、监督主体、监督措施上加以保证。 一要保证监督渠道的通畅性。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舆情收集和处置机制,完善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保证监督者的知情权、监督权,保证监督者能够通过合理的途径发表意见,保证监督者能就有关疑问及时得到明确答复。二要加强监督主体的广泛性。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各项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如党内监督、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监督等。这些监督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仍有部分领导干部心存侥幸,不按制度办事。因此,为切实发挥制度的监督作用,必须使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职能部门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监督主体的多样性,保证监督及时、充分、有力地帮助被监督者认清问题,及时纠偏,督促领导干部做执行制度的表率。三要加强监督措施的针对性。要把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年度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范围,作为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主要内容,及时发现和解决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监督的作用,使制度的规范要求得到认真落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严肃惩处促“自律”如果说制度是一把尺子,就要把惩处当做一面镜子,镜中人就是违反制度者。要通过对违规违纪行为的严肃查处发挥制度的威慑力、约束力和惩戒力,强化警示作用。 发挥制度的威慑力,就是要通过严肃执行制度来不断强化制度的权威性。在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越是领导干部违反制度,越是要依纪依法从严处理。发挥制度的约束力,就是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执行问责机制,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范围,对制度执行各项措施进行责任分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执行时限和阶段性要求,对制度执行不力的坚决追究责任。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不执行制度甚至破坏制度的,必须依纪依法严肃处理,确保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发挥制度的惩戒力,就是要把典型案例作为最好的反面教材,在严肃查处违规违纪案件的同时,加强警示教育,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广泛了解制度、自觉运用制度、有效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只有这样,制度的约束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体现,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才能不断得到加强。 自律他律保“成效”没有制度是不行的,但制度也不是万能的。制度的执行体现的是他律,他律是来自外力的强制与强迫。自律是自我约束,不仅要求行为主体自觉履行道德准则和制度规范,还要求主体把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准则,形成约束自身行为的强大道德力量。因此,在反腐倡廉建设中,自律是根本,他律是辅助。 切实发挥制度的执行力,就要在严格他律的同时,强化行为主体的自律,使自律与他律成为共同推进制度执行的力量。制度的执行往往是针对发生问题后的规范和处理,因而他律带有一定的滞后性。相反的,自律更具有预见性、前瞻性。他律无法管制人们的精神世界,无法实现内在廉洁观念和外在廉洁行为的统一,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而只有扎根于内心深处的自律,才能真正杜绝腐败,崇尚廉洁。 提高制度执行力,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反腐败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以预防为取向的科学制度设计,强化制度约束,狠抓执行力,才能达到最终使人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的目标。
② 如何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党的十八大对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作出新的部署,在十八
大精神的指引下,要坚定不移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形成有效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促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工作。
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是中央纪委和国家预防腐败局于2010年底作出的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部署,主要是对政府规范性文件及政府各部门规范性文件进行廉洁性评估,评估是否符合中央、省委关于反腐倡廉各项工作部署的要求,是否落实了将预防腐败贯穿于制度建设之中的精神,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否存在容易治理腐败的漏洞和薄弱环节。评估内容包括评估廉洁性、评估合法性、评估利益冲突、评估科学性等。
如何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学习和查阅有关材料,结合外地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下面简谈一下自己肤浅的一些认识。
一、要充分认识制度廉洁性评估的意义
制度反腐是防治腐败的治本之策、根本之计。从反腐倡廉出发,加强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是制度反腐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途径和机制。制度反腐的关键领域是公共行政和管理领域。政府及其部门负有积极繁重的腐败防治任务,而依法行政与制度反腐相辅相成,所以,制度廉洁性对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的出发点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由中央纪委和国家预防腐败局推动的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是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质量以推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战略的创新之举。按照合法合理、廉洁规范、监督制约、公开透明、高效便民的原则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把制度廉洁性评估与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从制度上科学构造权力结构,有效规范权力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滥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最大限度地降低权力腐败的几率。净化立法和决策过程,减少利益冲突和制度交易,防止不正当的制度性利益冲突,防止产生“问题文件”和“制度腐败”;有利于明确权力行使规程,权力运行流程,促进权力规范运行,防止权力滥用;有利于及时发现制度的漏洞和缺陷,优化权限、程序、责任等制度要素,形成更为有力的权力制约机制;有利于从制度源头上压缩权力寻租和公共浪费的空间,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更为有效地化解廉政风险。从制度上消除腐败的条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通过防止制度性利益冲突化解廉政风险,是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的根本所在。
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是在制度层面上遏制腐败现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
二、制度廉洁性评估要规范化
1、坚持过程和结果兼顾的原则。制度廉洁性评估不是单纯的事后评估,是对制度自身的评估,主要包括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并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既较好地解决了一些生效的制度存在的扩张权力、减免责任、谋取不正当部门利益、监督问责乏力等突出问题,又有效地堵塞了规范性文件可能产生的漏洞和缺陷,发挥了防范廉政风险的良效。
2、坚持立法和决策并重的原则。
3、坚持全面和重点结合的原则。公共制度及其产生过程与相关行为均应纳入廉洁性评估的视野,以全面评估保障和实现制度廉洁性评估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不同权力的性质、特征和分量不同,权力滥用和腐败的可能性与程度会有所不同。所以,制度廉洁性评估应当在实现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有所侧重。要把重点放在要害部门、重要权力部门和腐败易发的领域。重点评估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收费以及政府采购、人事管理等权力相对集中的制度,侧重评估医疗卫生、食品监督、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政府采购等领域制度,是制度廉洁性评估贯彻全面和重点结合原则的体现。
4、坚持评估与清理相结合的原则。对制度进行廉洁性评估的目的在于提高制度质量、消除制度腐败。通过制度廉洁性评估发现问题后,应当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予以清理,清理包括制度的修改和废止等。
三、把握关键、稳步推进,确保制度廉评扎实有效。
1、围绕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和有效预防腐败能力对各项制度进行廉评,着力解决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存在的权力配置不科学、运行不规范、监督不得力等问题。围绕涉及权力相对集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人、财、物管理使用等方面的制度进行廉评,着力解决谋取小团体利益、滥用自由裁量权、违法违规扩权免责等问题。
2、抓住关键节点,解决突出问题。抓出权力运行的“盲点”,抓住制约监督的“难点”,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抓住权力与利益的“交汇点”,抓住权力与责任的“衔接点”。
3、积极协调各方,形成廉评合力。一是发挥各职能部门积极性。二是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要求制度制定单位按照“谁制定、谁审查”的原则,进行自查自纠和全面廉评,把好“自查关”;要求人大、政府法制工作部门,着力从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审查,把好“审查关”;要求组成制度廉评指导机构把紧“廉评关”。三是坚持“开门廉评”。注意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管理制度,采取社会听证、公开征集意见、走访群众及有关单位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中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制度建设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4、狠抓整改落实。对廉评发现的问题,采取废止、修订、新建等不同方式适当处理,使权力配置更科学、权力运行更规范、权力制衡更有效。
四、着力健全制度廉评长效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牵头负责、人大和政府法制工作部门配合协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积极参与的组织领导机制。二是注意方式方法。三是加大预防纠错力度。四是强化保障措施。
五、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开展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是进一步加强以惩防腐败体系建设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抓好制度执行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地抓紧落实,才能抓出成效。要通过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长效机制。一要探索建立保障制度执行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对制度贯彻落实的日常监督、阶段检查、定期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把制度落实情况与干部提拔任用、评优评先、奖励惩处、职称评定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制度权威性。二要建立反腐倡廉制度执行的评估机制和总结推广机制。探索建立对制度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科学评估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综合运用走访座谈、实地查看、问卷调查、测评测试、监督检查等形式,科学客观地评价制度执行情况。要及时总结制度执行中的好的做法和经验,努力把握推进反腐倡廉制度有效执行的规律,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③ 如何狠抓规章制度落实,不断提升制度执行力
一、构建好的制度,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公共选择管理理论认为:在好的制度和制度环境下,坏人可以做好事;在坏的制度和制度环境下,好人可以做坏事。把制度制定好,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前提。
(1)成立专门的建章立制机构。具体负责制度体系的设计和制度制定的审定工作,相当于人大立法机关。
企业成立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的立制机构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问题,保持制度的公正性,避免个别部门把设立制度作为利益切割、维护本部门利益的工具。
(2)精简制度,建立精干高效的制度体系。制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符合实际、满足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制度过多反而会形成“文山会海”,增加管理成本,降低组织效率。
对内容空泛、缺乏约束力的制度该取消的取消;对带有部门利益保护色彩的该废止的废止。
(3)要注重调查研究。制度要符合实际需要,突出企业特色,制度出台前必须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达成广泛共识,为制度执行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4)提升制度的亲和力。制度建设要遵循“人本精神”,体现制度对人的情感、公平关怀。对一些特殊情况要作出相应的规定。
二、抓制度落实,提高制度执行力。
首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一旦建立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会形同虚设。在一定意义上执行制度比制定制度更重要。执行制度实际上是排除执行干扰、解决制度梗阻的问题。
对制度执行干扰程度最大的是权力集中、管钱、管物的关键岗位和要害部门,这些岗位和部门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干扰某些制度的执行,摆脱制度的约束,谋求制度外的待遇和利益。
其次,各职能部门作为制度的制定者,他们可以发挥获取制度信息的优势和熟知业务运作的能力,采取规避和变通的办法,维护本部门、本业务系统的利益。
公正执法就是要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干部职工一视同仁,人情面前坚持原则。通过刚性公正执法,消除制度执行中的权力干预、部门干预和人情干预,解决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
要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把原则性强、作风正派、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不断充实到企业执“法”队伍中,进一步提升制度执行的能力和水平。
三、建立制度执行奖惩、制度监督和制度评价机制,为制度执行提供保障。
(1)建立制度执行考核奖惩机制。制度考核是检验制度执行的重要手段,要保证制度落实,必须把制度考核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制度执行考核奖惩机制,对制度执行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执行差的给予经济处罚。
(2)建立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权力缺乏监督会产生腐败,制度缺乏监督会导致群体“失约”、行为“失常”,因此制度缺乏监督比权力缺乏监督造成的危害更大。
要加强上下级监督,做到责任层级清晰化,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加强平行监督,以新的内控制度为平台,建立各业务部门分工明确、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制衡机制。
(3)建立制度评价机制。制度实施后,针对制度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定期组织各业务部门进行分析评价,认真查找制度本身和制度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给予完善。
通过建立制度评价机制,形成持续改进、不断创新的制度运行机制,努力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制度管理体系。
四、建设制度执行文化,创造高效执行力。
制度执行必须依赖执行文化的力量,执行文化是企业提高执行力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建设制度执行文化其核心就是营造尊重制度、以制度作为行动最高准则的文化氛围。
培育团队执行文化。制度的最终执行,需要一个单位和组织的全体人员共同遵守。“木桶原理”认为: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同样制度执行力不取决执行力最好的员工,而取决于执行力最差的员工。“木桶原理”告诉我们要提升整体执行力,必须提升每个个体的执行力,不断缩小个体执行力之间的差异。
每个员工要树立集体和团队意识,学习上互相提高,工作上密切配合协作,形成执行合力,努力完成共同的工作目标,最终建立起团队执行力文化。
五、加强制度管理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1、是行政指令与制度管理的关系。制度的制定、执行离不开行政指令,而行政指令代替不了制度管理。行政干预过多本身就说明了制度管理的缺失或制度执行的弱化。
在制度健全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行政干预,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上。
2、是活动安排与制度管理之间的关系。活动安排具有阶段性,是制度管理的一个辅助工具,相当于计算机软件上的一个补丁。制度管理不到位,一些企业和部门经常通过开展集中整治和专项治理活动来弥补。
如果活动安排过多,不仅会给基层带来额外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反衬出制度执行力的弱化。
3、 三是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建设执行力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
只有在执行文化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心里,转化为自觉行动,形成执行合力的时候,才能最终建立起有效的团队执行力文化。
(3)抓制度监督促扩展阅读
重要性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体现企业与劳动者在共同劳动,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劳动行为规范的总和.依法制定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的”立法”,是企业规范运行和行使用人权的重要方式之一,企业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行使好法律赋予的这一权利。
聪明的企业都看到了这一点,但实践中还有很多企业并未对此予以重视,认为反正有国家法律,法规,出了事按国家法律,法规处理就行,其不然卖国家法律,法规是大法,不可以针对某个单位的具体情况,而企业的具体是千变万化的。
成功的企业多制度其效果是使企业运行平稳,流通,高效,并可基本上防患于未然.俗话说:”不成规矩,何以成方圆”,成功的企业及规章制度,50%更是直接因它而产生.
可以说规章制度的主要功能是:
1. 规范管理,能使企业经营有序,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2. 制订规则,能使员工行为合矩,提高管理效率.
它的重要意义是:
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是规范指引企业部门工作与职工行为需要.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完善”劳动合同制”,解决劳动争议不可缺少的有力手段。
④ 如何狠抓规章制度落实,不断提升制度执行力
提升执行力:
1、布置公司说标准,并告知对方要达到的结果;
2、培养执行人员的能力,让其有足够能力去执行。
3、监督检查跟进机制完善,形成强执行力的文化;
⑤ 如何抓好党内监督条例的贯彻落实
一、从思想教育上入手,强化权力主体的监督意识。
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最基本的就是要使权力主体树立牢固的监督意识,如果权力主体连根本的监督意识都没有,那么监督就是纸上谈兵。因此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最基础性的措施就是要从思想教育入手,着力强化权力主体的两种意识,即:权力主体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和主动大胆监督他人的意识。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监督的态度。各级党组织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尤其是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条规教育,使领导干部都能深入学习了解掌握党纪政纪条规,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从而更加自重、自警、自省、自励,提高监督的自觉性。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使每个党员干部都懂得在我们党内,无论职务大小,党员的地位是平等的,既要监督他人,又要接受他人的监督,人人监督,人人受监督。位高权重的党员领导干部对事业的影响力大,更要自觉接受监督,更要监督好别人。
权力主体要通过教育,从政治上充分认识到监督的重大意义,从维护党的事业出发,充分认识到接受监督和监督他人是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认真履行《党章》、《党内监督条例》赋予的监督职能是职责所在、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履行则是失职,从而坚持原则,在自觉接受监督的同时加强对其他权力主体的监督。
二、严把责任落实,增强相互监督的实效性。
同级班子成员间的相互监督,由于相互之间知根知底,无论是参与还是知情的程度,都比其他组织和监督要多要强,监督的效果也是其他监督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相互监督的优势,增强相互监督的实效性。
一要充分认识到相互监督的特点。相互监督具有内在性的特点。班子成员之间相互监督是在党组织内部,强调用党的思想、组织、纪律对党员和领导干部进行约束。具有主动性的特点。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是一种主动的预防措施,它不仅是一种事后监督,更着眼于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强调发挥预防作用,减少党内不良倾向和行为的发生。由于相互之间较知根知底,监督时能目标准确,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
二要建立相互监督的工作责任制,突出相互监督的自觉性以及建立在自觉性基础上的强制性。责任制是工作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切实建立起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有效责任机制,以制度的形式明确每个班子成员的监督责任和保障,确保班子成员只能作为,并有所作为。同时要建立相互监督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一个班子,如果一个成员出了问题,其他成员没有尽到相互监督的职责,应负什么责任等用规定的形式明确下来。这样既能增强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自觉性,又能突出它的强制性,只有强制性与自觉性二者有机统一和结合,才能实现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三要讲究监督方式方法。要牢固树立相互监督是对同志的一种关爱,而不是得罪人、和人过不去的思想。除了在有关会议上要充分发表意见外,在平时还应相互间多交流、多谈心,对认识不一致而又应该坚持的监督意见,要讲清利害关系,争取采纳,把监督工作做在前面;对班子成员"出格"的行为,要认真负责地提出批评,及时加以规劝,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上级的有关部门反映报告。
四要发挥好民主生活会的作用。民主生活会是领导干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措施,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实践证明的解决党内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认真抓好民主生活会的会前、会中、会后三个环节,通过民主生活会,认真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到班子和个人存在的问题,会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完善监督制度,严格按制度进行监督,增强监督的有效性。
加强制度建设,依靠法制搞好党风,是邓小平同志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小平同志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作为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具有严格的规范作用和鲜明的行为导向性,它是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准则,是规范管理和执法执纪的准绳,是党内外群众监督领导干部的依据。因此通过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进行监督,是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重要保证。
一是制度建立要严明。必须掌握以下原则:要抓住关键人、关键部门和关键问题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控制体系;要有强制性、约束力;要有量化标准,不能笼统,过于原则;要有可操作性,尽量减少弹性,便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要赏罚分明,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罚条款。
二是要完善权力规范。突出加强"分权"、"还权"、"裁权"制度的建设,把握权力运行规律,加快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以权力制衡为方向,逐步分解过于集中的权力,做到合理赋权,使权力运行处于有效制衡状态,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产生的腐败。通过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消减行政审批审核事项,还权于市场,如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拍卖等市场手段代替行政审批行为。在行政审批中减少自由裁量权,以最大限度减少自由裁量权,制约、防止审批权力的随意使用。
三是要坚持制度创新。一方面,要加快建立现代行政制度,依法规范公务行为。与现代公务员制度相比,我国公务员制度还存在不少缺陷,还没有提升到法制国家基本制度的高度。因此,必须加快建立现代行政制度,依法规范公务行为,尽快实现现代公务员制度廉洁高效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现代法律制度,推进反腐败立法工作。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国家公务员法律体系,导致目前的许多腐败现象的发生是钻了法律法规的空子。
因此亟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制约。当前应围绕依法治权,及时将比较完善、系统、成熟的制度规定,提升到国家法律、党内法规和行政法规层面,加快权力监督立法进程,构筑法制体系。尽快出台《监督法》、《廉政法》,完善各种监督制度和监督程序,实现权力运行机制法制化,从制度、法律上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是执行制度要严格。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制度关键在于落实,再好的规范和制度如果不落实、不执行,也是一纸空文。
因此作为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执行做好表率。其次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认真抓好监督制度落实责任的监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好落实,哪一级出了问题,该由谁负责要坚决追究。再次要严格执纪执法,对有章不循的,该批评教育的要及时提出批评,限期整改,对应给予法纪处理的应坚决处理,不能搞下不为例。
四、从实践操作中把关,增强组织监督的合力。
组织监督关键是要解决上级组织监督能力的知情权,同级组织监督知情、不敢为,下级组织监督既不知情、也不能为的问题。重点要强化三种组织的监督力度,从三个方向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
一要强化上级组织自上而下的监督力度。这是一种以权力制约权力,最易接受,最见效果的监督。主要是要采取措施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如何知情上下功夫。因此上级组织要加强对下级组织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在检查监督中,切忌走马观花,凭汇报、凭印象"打分",这样往往就起不到监督作用。上级可通过廉政述职、廉政汇报、廉政谈话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听取下级"一把手"关于廉政建设和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及时了解掌握"一把手"的思想和廉政状况。要经常深入下级组织,通过个别谈话等形式,了解一把手和班子成员的党风廉政情况,也可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了解有关情况。要加强审计监督,完全有必要每年对下级进行一次专门审计,从中掌握下级的廉政情况。必要时还可通过派员巡视、明察暗访、民意测评等办法,能比较客观真实地掌握和了解一些实际的深层次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及时教育挽救干部。
二要强化同级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下,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同级党委、政府的监督机构,在监督中往往力不从心,处于监督弱势。要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的行政规格。监督规律告诉我们,有效的监督其主体、客体地位必须平等,所以有必要赋予纪检机关与同级党委、政府相同的级别规格,避免出现站在别人"屋檐下"监督别人的"以小督大"的弱势局面。要强化纪检机关的垂直领导关系,以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职责,不受其他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要改革下级纪检机关人员的任免方式,下级纪检机关工作人员应由上级纪检机关在征求下级纪检机关所在党委、政府意见的基础上任免。同时要充分发挥组织、审计、检察、监察等专门监督机关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协调配合,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工作,形成对"一把手"监督的合力。
三要强化下级组织自下而上的监督力度。下级组织虽受上级组织的领导,但对上级组织仍有充分的监督权。上级要在让下级拥有充分知情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检举、揭发、申诉、控告、上访等制度,畅通反映问题的渠道,切实保障每一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 把手"行使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民主权利。对于下级组织在执行上级的决策、命令、决定等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应本着从促进党的事业的发展的高度,客观、公正、及时、毫无保留地向上级反映报告,避免一些错误决策造成更大损失,达到监督上级、纠正上级错误的效果。
五、畅通监督渠道,不断增强监督的民主性。
一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权力监督意识。要纠正那些一提群众监督、群众参与监督就是搞群众运动,一提舆论监督就是违反"主旋律"的片面思想认识。要教育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民主参与意识,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二是要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各级人大常委会可考虑设立一个专门的廉政监督委员会,加强对其任命和选举的官员进行监督,特别是对那些掌握人、财、物的权力机关的监督,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执法检查、述职评议、直接调查听证等形式检查政府部门是否依法行政,权力是否按程序运行,是否集体决策、合理分权、公开用权。要引导人民代表正确行使对国家重大决策的参与权,对各级国家领导干部选举权、罢免权、弹劾权,以及通过合法途径发表严肃负责的政治见解等。
三是要畅通信访、申诉等群众监督渠道。一方面要实现群众监督法治化、规范化,可考虑通过立法程序出台《公民监督细则》,明确公民监督的性质、任务、职权、义务及程序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群众举报网络和群众举报的保护机制,对打击报复举报人、上访人的行为,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是要积极探索建立基于人民群众的监督机制。用法律的形式保障人民监督权利的实施,也就是任何权力的行使,都要经过人民群众的把关检验,以民主的形式决定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将监督的权利真正地、放手地还给社会还给人民,从而把干部命运的决定权名副其实地交到广大群众的手中。
五是要强化新闻监督的职能。要制定《新闻法》,在确立新闻自由的原则下,对新闻工作者的地位、职责及其新闻报道加以规范,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使之真正成为宣传国家法律的喉舌,使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处于新闻媒体的监督之下。同时要改革新闻体制,像司法独立一样,实行新闻独立,并形成新闻竞争。新闻记者只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真实性负责,曝光滥施职权、权钱交易丑行于光天化日之下。
⑥ 如何坚持挺纪在前,严抓监督监察,着力促廉增效
依纪依规开展纪律审查,既是党章赋予纪检机关的神圣职责,也是纪检机关突出主业主责,强化职能定位,落实“三转”要求的核心和关键。执纪审理工作,作为纪律审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特殊、作用特别,发挥着关乎能否正确执行纪律、严厉惩处违纪行为的保障作用。
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任务、新要求,执纪审理工作就需准确把握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严格运用党纪尺子衡量、用纪言纪语描述,进一步突出执纪特色和党内审查特点,体现出纪律检查的政治性。
改变惯性思维,树起纪律规矩的权威性
党章规定纪委是实施党内监督的专门机构,其职责就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用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党员干部的行为,依纪依规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体现纪律检查的政治性。这一职责定位决定了纪律审查本质是党内审查,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构,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不是司法检控,纪检工作也不是“警察抓小偷”,对于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纪律应挺在法律前面,使其在“破纪”之初就付出代价。
对此,执纪审理人员必须改变惯性思维,找准职责定位,突出执纪特点,聚焦审理主业,由重点审查违法犯罪问题向重点审查违纪问题转变,并由此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引导转变以往贪大求全的办案模式和纪律审查方式,紧紧围绕纪律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切实回归本职,回归党章要求,不再以办大案要案论英雄,不能对“小问题”视而不见,一处理就“算总账”。要站在政治的高度认识“树木与森林”的关系,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向,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切实肩负起治“病树”、拔“烂树”、护“森林”的职责,增强办案的综合效果,服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大局。
完善审理程序,突出纪律规矩的强制性
将党章意识贯穿于执纪审理的全过程,始终坚持案件审理各项工作冲着纪律去,突出纪律处分的特点。
明确把突出执纪作为案件审理程序设计、改进和规范的重要目标。完善案件审理工作制度,在案件受理、形式审核、初审、审理谈话、室务会集体研究等重要节点上,把突出执纪明确为重点工作。
优化涉刑案件审理程序,对于司法机关已作出刑事处罚的案件,根据司法机关的生效判决、裁定和决定及其认定的事实、性质和情节,依照党纪条规直接作出纪律处分。对于自办的既违法又违纪的问题,不纠缠于查深查透、“吃干榨尽”,不苛求对全部违法行为的精确界定,不片面追求案值大小和处理档次的轻重,把违反纪律的主要问题查清审明后,涉嫌犯罪问题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继续依法查处,争取快审快结、快进快出。
完善自办案件提前介入审理工作制度,创新提前介入审理模式和内容,对重大或者案情复杂、疑难、分歧意见较大以及领导交办的案件可以提前介入审理,在确定调查方向、证据认定、法规使用、程序履行等方面为调查部门提供业务支持和服务,引导、督促调查部门执纪围着纪律转、冲着纪律去。改进与被审查人谈话制度,坚持纪律审查突出党纪的特点,重点核对被审查人的违纪事实,听取其本人的意见,使其明纪认错、服纪悔过。建立执纪审理台账,对审理过程实施动态流程管理,严格时限管控,确保抓早抓小、违纪必究。
突出重点审核,彰显纪律规矩的严厉性
明确把违纪问题作为审理的工作重点和主要内容。坚持把纪律审查作为严肃的政治任务,对照党章党纪党规去衡量、处置党员干部的违纪行为,凸显纪律处分的严厉性。更加注重准确定性违反“六大纪律”以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行为,体现执纪审理的政治性。
加强对立案依据的审查。对调查部门移送审理的案件,其作为立案依据的违纪主要问题事实不清的,协调调查部门补充调查;对立案后新发现的被调查人涉嫌犯罪问题,事实不清的,不再建议调查部门补充调查,而作为线索直接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在证据收集、鉴别方面,借鉴司法程序中的证据规则,加强对证据收集是否符合程序规定及证据证明力强弱的审核,认真排除非法证据。在证据使用上,对于司法机关依法获取的书证、物证、鉴定意见等能够证实违纪事实的客观方面证据,直接作为证据使用;对司法机关依法获取的言词证据,如被调查人的交代与其他证言一致,且不涉及本人其他违纪的,经审查核实后,直接作为证据使用。
坚持监督执纪方式多样化,更多地综合运用诫勉谈话、批评教育、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方式处理违纪党员干部,更好地体现“挺纪在前”。
改进文书体例,体现纪律规矩的约束性
摒弃审理文书特别是审理报告与司法审查报告趋同的传统做法,用纪律的语言去描述党员干部违纪行为,在审理报告、相关请示、处分决定等文书制作过程中都要体现出“挺纪在前”要求。
严格区分“纪”与“法”,按照先党内、后党外,先违纪、后违法的原则,规范违纪行为排序,突出审理特色。对于共同违纪案件,违纪人员均为党员的,在违纪人员基本情况和定性处理部分,按照先党员领导干部,后一般党员干部的顺序进行表述,充分体现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严于一般党员的精神;对于共同违纪案件中,既有党员干部又有党外人员的,按照先党员干部,后党外人员的顺序进行表述,充分体现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严于非党人员的精神。对于被审查人既有违纪行为又涉嫌违法的,将其违纪问题置于违法问题之前表述;对既有违反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又有其他违纪行为的,将其违反政治规矩、组织纪律置于其他违纪行为之前表述。在叙述违纪事实时,不仅围绕违纪事实构成进行表述,而且聚焦党纪党规,更加突出表述违犯党纪的情形和后果。在定性及处理意见部分,对行为人违犯党纪的情形和后果进行概括提炼,增加对违犯党纪党规行为的否定性评价,突出纪律规矩的刚性约束。
注重综合效果,维护纪律规矩的严肃性
建立健全处分决定的宣布和执行方面的制度机制,强化违纪行为的警示震慑和教育引导效果。积极创新违纪干部处分决定宣布方式,在宣布严重违犯党纪党员干部处分决定时,邀请宣传部门同步录音录像,有针对性地对受处分人进行教育,让其忏悔违纪错误、剖析思想根源、汲取沉痛教训。对一些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党员干部违纪案件,把宣布范围扩大到发案单位全体人员,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违规违纪的害处,认识到不仅贪污贿赂的“烂树”要拔除,不讲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顾组织原则、不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的“病树”、“歪树”也要治疗、扶正,做到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
认真落实处分决定执行工作制度,定期对处分决定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加强与组织、人事、相关单位的沟通协商,明确在执行纪律各个环节的职责和分工,杜绝推诿扯皮。完善处分决定执行专人跟踪督办制度,健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细化工作流程管理,把住受处分人员权利义务告知、处分决定送达回执、执行情况报告等重点环节,切实做好纪律执行工作。强化反面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效果。认真梳理所审理的各类案件,适时编写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深刻总结值得汲取的教训,提供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的鲜活教材,力求达到“处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⑦ 如何抓好制度建设,做到按规矩办事
一、充分认识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构建惩防体系的基础工程,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本质要求,是促进企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制度执行力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高,执行难以到位。一方而是一些领导干部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廉政与业务工作结合不好,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抓反腐倡廉工作只停留在开会、讲话、发文件上,存在重业务建设,轻党风廉政建设现象。另一方而是在廉洁教育制度和方式上针对性、说服力、感染力还不强,还不能让广大干部职工达到教育的效果,少数人员理想信念动摇,白我控制不严,个人的私欲、贪婪和侥幸心理膨胀。其二是少数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敷衍塞责,加上法制观念淡薄,在办事中注重“人情”“关系”,将法律法规和企业制度、程序抛与脑后,导致了腐败现象的产生。
二是制度不完善,执行难以到位。一方而是制度针对性不强,管理制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针对性越好,能够规避“问题”的管理制度,才是好制度。另一方而是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一些制度存在内容空洞、要求笼统、难于操作的问题,看似健全,实质无从执行,只能成为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达不到实用、可用、管用的要求。其二是结合度不够,在制定反腐倡廉各项制度规定时,没有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相配合与衔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易发生腐败问题的关键环节以及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还存在避重就轻的现象。
三是监督制约机制作用没发挥,执行难以到位。一方而是上级监督“太远”,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及时全而地了解和掌握下级单位的情况和问题,难以实施有效监督。另一方而是本单位监督“太软”,习惯于运用年度考核、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述职评议等时机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疏于对他们进行及时、经常性监督,往往无法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部分人员还投鼠忌器,怕影响自身利益,前途、岗位,监督还不敢到位。其二是时机相对滞后,普遍存在重事后查处,轻事前、事中监督的倾向,同时在查处过程中也存在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责任追究不到位的现象。
四是干部交流制度没有较好推进,执行难以到位,一些关键岗位轮岗交流相对较少,有些人在一个地方、同一个部门和岗位上一蹲就是十几年,工作时间长了,在众多的老同事、老熟人而前,被复杂的人情关系所羁绊,办事打不开情而,极易将工作关系当成人情关系,形成工作圈、社交圈,为腐败滋生提供便利和条件。
三、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制度执行力的思考
(一)加强组织领导,增强贯彻执行制度的推动力
一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制度。反腐倡廉制度约束的重点是权力运行,而掌握和行使权力的主要是领导干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要树立制度而前人人平等、制度而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自觉带头学习制度、自觉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要把执行制度看作一而自律“镜子”,随时照一照自己的言行;把维护制度当作是一把监督“尺子”,经常量一量自己的差距,成为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表率,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切实做到行动先于一般干部,标准高于一般干部,要求严于一般干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不把自己凌驾于制度之上,不把权力行使置于制度之外,才能增强制度执行的氛围,有效推动制度的执行。
二是实行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建立完善对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的主要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实行定期、分批轮岗交流制度,其中也包括纪检监察干部的轮岗交流,轮岗交流和竞争上岗相结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群众认可的原则,对工作中因效能、廉洁等问题造成不良影响的,原则上不能到重要关键岗位任职,以防止腐败的苗头滋生。通过经常性的轮岗交流,既能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培养工作多而手,又能有效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对进一步推动制度执行力也会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调查研究,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
反腐倡廉制度本身首先要有可执行的生命力。没有生命力基础的制度,是没有执行力的。只有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并符合企业运作实际且具可操作性的反腐倡廉制度,才具有生命力,从而为执行力的实现提供基础。要在制度的内容、主体、程序、监督等有实质性要求,使执行人,监督人易于把握和操作。也就是说,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像车间的流水线一样严密,一环扣一环,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具有可操作性。做到实用,内涵明确而清晰、文字表达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易记易行、程序不繁琐,没有华而不实的形式和空泛的内容;管用,在实际操作中管得住人、管得住事、管得住权,既是监督管理的依据,又是党员干部、职工遵守的规矩;可用,就是可操作,可执行,可责任(追究)到人。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有质、有形,扎实可靠,便于操作执行。
(三)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制度执行内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作出什么样的行动。如果广大党员、职工头脑中没有制度意识,对制度没有认同力,制度执行就会大打折扣。要增强制度执行内力,就要强化宣传教育,形成教育大格局,使党员干部、职工不仅认同而且知慎懂思晓俱。要认真做到常态化、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展制度宣传教育,结合身边的事例教训,结合个人切身利益,让宣传教育有影响力,有吸引力、有震撼力、有感染力。要让大家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做到制度人人知晓,人人敬畏,视反腐倡廉制度为悬在头顶的“二尺利剑”,才能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四)加强监督和责任追究,增强制度执行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离不开监督检查。缺乏监督检查的制度,是不带“电”的高压线,谈不上执行力。监督是保证制度执行力的关键所在,必须切实把监督检查融入到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对重点部门、关键岗位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真正做到权利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要加强组织监督检查,并注重把监督检查的重点应放在权力较集中的部门、岗位、重点环节,随时掌握制度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充分运用好审计、效能监察、考核等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制度自身存在的漏洞或缺陷和违反制度的行为,并及时进行纠正、制止、公示,达到警示当事人,教育其他人的目的,有效堵塞可能发生腐败问题的漏洞。要善于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积极创造群众监督条件,拓宽监督渠道,通过实行厂务公开、建立网上举报平台、群众意见箱,开通监督电话等举措,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监督。
“舞弊者得利,则接踵者继;舞弊者受罚,则接踵者绝”,加大对制度执行不力情况的责任追究,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是提升制度执行力的重要保证。违反制度的行为,是对制度权威的公然蔑视和挑战,是对制度最大的伤害,因而绝不能轻易放过。对违者姑息迁就、照顾“而子”,乱开“口子”,或者以“治病救人”为幌子,只能是让制度掺水,降低人们对制度的信任度和崇尚感,削弱制度的执行力。因此,而对腐败分子和违纪违法行为,我们要敢于“亮剑”、弘扬正气,充分发挥制度的震慑力,使制度真正成为不可触犯的“高压线”,提高制度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