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监察政府
『壹』 如何看待和评价大众传媒在监督政府方面的作用
大众传媒我个人认为应该起到一些监督作用,就目前来看,我们国家的传媒对回社会上的不道德现象还是起到了答一些批评,曝光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传媒企业不多,数量较少,所以还不能对这么大一个国家的所有地方产生影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想有一天你想在大街上做不道德的事情是会随时被大众知晓的,大众传媒应该是作为公民、政府的良好监督人,作为新文化的传播者,作为传统文化的发扬者而存在的,因此,其发展方向应该是朝着良好的。当代大众传媒我认为其糟粕太多,尤其是现在的娱乐圈,很多人不注意自己的身份素质,怎么样能赚到钱就怎么样做,因此政府应当加大传媒的监管度,禁止不良电影、电视剧的播放,另外我们的公众人物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你既然选择了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就应当在人们面前树立典范!
『贰』 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由那个政府部门监督管理
文化部
『叁』 ( )的基本国策的贯彻需要明确政府对大众传媒的监管职能
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的贯彻需要明确政府对大众传媒的监管职能。
20年前,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2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坚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大力促进妇女发展,依法维护妇女权益。修改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写入法律条文,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写入报告,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坚强保障。在国家的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认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人越来越多,尊重男女平等发展权利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肆』 国家级媒体单位有哪些具体一点的。详细点的。好分送上。
中国经济网 http://www.ce.cn/中国广播网 http://www.cnr.cn/光明网 http://www.gmw.cn/中青在线 http://www.cyol.net/央视网 http://www.cctv.com/default.shtml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index.htm中国日报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国际在线 http://gb.cri.cn/
国家级
01 新华社
网站:新华网 中证网 中国证券网
报刊: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参考报 国际先驱导报 现代金报 参考消息.北京参考
参考消息 现代快报 中国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杂志:半月谈 环球 中国记者 瞭望东方周刊 中国图品在线
02 人民日报系
网站:人民网 环球网
报刊: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环球时报 证券时报 国际金融报 中国能源报
生命时报 健康时报 讽刺与幽默
杂志:新闻战线 环球人物 人民论坛 人民文摘 中国经济周刊 新安全 民生周刊
国家人文历史
03 解放军报系
网站:中国军网
报刊:解放军报 中国国防报
杂志:解放军画报 中国民兵 军事记者 环球军事 解放军文艺 军队党的生活
解放军生活 政工导刊
04 光明日报系
网站:光明网
报刊: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新京报
杂志:新天地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05 中国青年报系
网站:中青在线
报刊:中国青年报 青年参考 青年时讯 青年商旅报
06 中国经济报系
网站:中国经济网
报刊:经济日报 证券日报 中国纺织报 中国花卉报 中国服饰报 服装时报
中国县域经济报
杂志:经济 中国经济信息
07 工人日报系
网站:中工网
报刊:工人日报 劳动者报
08 农民日报系
网站:中国农业新闻网
报刊:农民日报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中国畜牧兽医报 中国渔业报
杂志:阳光
09 法制日报系
网站:法制网
报刊:法制日报 法制周末报
杂志:法制与新闻 法人 法制资讯
10 人民公安报系
网站:中国警察网 中国警察图片网
报刊:人民公安报
杂志:人民公安
11 检察日报系
网站:正义网
报刊:检察日报
杂志:方圆
12 人民法院报系
网站:中国法院网
报刊:人民法院报
杂志:人民司法
13 科技日报系
网站:科技网
报刊:科技日报 科技文摘报
14 中国教育报系
网站:中国教育新闻网
报刊: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师报
15 中国文化报系
网站:中国文化传媒网
报刊:中国文化报
16 中国体育报系
报刊:中国体育报 篮球报 中国足球报
杂志:中国体育 新体育 乒乓世界 网球天地 足球世界 篮球 羽毛球 中国钓鱼
中华武术 健与美 越野 跆拳道 商舞
17 中国旅游报系
网站:第一旅游网
报刊:中国旅游报
18 中华工商时报系
网站:中华工商时报
报刊:中华工商时报
19 中国经营报系
网站:中国经营网
报刊:中国经营报
20 金融时报系
网站:中国金融新闻网
报刊:金融时报
21 其他
网站:中国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网络电视台 国际在线
报刊:学习时报
杂志:中国人大
『伍』 如何处理好媒体和警察的关系 事件
面对我国现有的数以千计的媒体,公安机关如何正确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公安机关如何实施与媒体的互动?公安机关如何在警察出现形象危机时开展危机公关?这是8月下旬在山西省太原市举办的主题为“警察与媒体”的第三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上讨论的热点问题。这次论坛由第三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组委会和山西省公安厅主办,来自境内外的公共关系、警察公共关系和心理学专家、危机公关专家和新华社、法制日报、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本报等媒体代表,以及来自20多个省份公安机关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论坛的交流与探讨。准确把握警察与媒体的定位
如何看待警察与媒体的关系,是警察公共关系能否收到显著效益的重要前提条件。10多年前,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科还没有被广泛重视,尤其是警察公共关系的理念还没有深入警心和民心,一些基层公安机关的领导动辄把媒体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媒体记者专门挖警察违法违纪的猛料予以曝光、炒作,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严重破坏了人民警察的形象,因此必须防止记者到处钻空子、挖猛料、搞炒作,任何事情都必须对媒体保密。
随着政府工作“阳光作业”、办事公开的力度的加大,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越来越大,许多公安机关的领导逐步认识到媒体的地位和作用,有意识地开展警察公共关系。至少有三点是大家的共识:一是媒体广泛宣传警察忠诚履行职责、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对争取民众对公安工作的支持、增强人民警察的信心、提升人民警察的形象大有裨益;二是媒体的广泛宣传消除了公安工作的“神秘化”,对鼓动民众积极参与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来,使警力和民力凝聚到维护社会治安这一根本目的上;三是遇到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警方通过媒体的及时宣传和警示,可以有效地避免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这次论坛上,与会者通过专家的典型发言,深化了对警察与媒体关系的认识,并初步取得了共识:警察与媒体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动力,都以维护公众利益、维护法制为己任,在维护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在平等互助和监督与被监督中,共同承担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媒体代表的是公众,警察代表的政府,警察惟有积极面对媒体,及时诚恳地回应公众所关心的问题,坚持诚实、平等、合作的原则,相互理解和支持,才能达到警察、媒体和社会公众共赢的局面。
在正确看待警察与媒体关系上,境外警方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值得借鉴。中国香港警务处警察公共关系科高级警司张德强认为:“警队应该明白与传媒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及保持沟通的重要性。为此,警队必须与传媒维持互相尊重互相谅解的良好关系,并在合法合情的范围内,为记者提供适时及准确的信息。”他介绍说,一直以来,言论及新闻自由乃香港赖以成功的基石之一。因此,尊重传媒的采访自由是香港政府的一贯政策;而在不违反法律及没有阻碍执行职务的情况下,香港警队均尽量协助传媒采访。香港传媒亦以监察公共服务为己任,要求政府及公营机构在处理公共政策和民生事务上具有高度透明,公正公开。因此,香港警队不时就警政事宜或案件发展接受传媒访问,其中包括在案发现场透过传媒呼吁市民提供线索,在电台和电视台的时事评论节目中讲解警队推行的新政策,或汇报打击犯罪的最新成果等。新加坡交通警局副局长李志超也强调了新加坡警察部队与媒体之间是一种“共存关系”,警队会主动与媒体接触,通过与媒体建立各种长期和短期的合作来搭建良好的警察与媒体关系的平台,利用媒体的帮助来达到警方的目的:呼吁公众提供犯罪线索、目击证人挺身作证;宣传罪案防范和交通安全信息;澄清不实信息和批评报道。警察与媒体如何互动
警察与媒体,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力求双赢”是警察与媒体互动关系的目标与方向。一方面,由于公安机关的警务活动和警察生活所特有的惊险、悬念、新鲜,使得公安新闻更具冲突性、戏剧性和故事性,一直以来是媒体吸引公众的良好素材,是吸引受众的“卖点”;另一方面,媒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警察队伍的印象和评价,警察要树立良好的形象,与媒体正确的舆论引导密不可分。所以,警察与媒体沟通的目标同一,“力求双赢”是融洽关系、良性互动的保证。
良性互动的前提是融洽沟通。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李怀敏以《美女与丑妇》这幅心理学上的著名图画来说明人们心灵沟通并不容易,而警察与媒体的职业价值取向相差很大,彼此能做到融洽沟通事实上难度更大。他从应用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构建一种“警察与媒体对话式的仁者关系模式”,注意沟通中的五重意义:由表面的事实、意见沟通到认识价值、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深层意义。仁者式的关系,要求警察与媒体一起正视彼此的专业,一起共同协作创造、发明和共同承担社会的福祉,互相限制、修饰而又互相表现、引发———一些在独自运作时并不彰显的功能。在关系的联结中,既赋予对方也赋予自己———但不过分依赖或扼杀对方、妨碍他的“自我”表现,而能使各自和彼此的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在仁者式的关系里,平等是一种心理状态,由尊重对方的意愿和需要而又不会损害任何一方来维系。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郭惠民教授则提出,公安机关要把接受媒体采访当作宣传组织的机会,要充分利用这机会发挥最大影响力,同时把风险降到最低。要注意设定目标,清楚知道自己想从中得到什么;牢记谁是真正的受众,媒体只是中间人;准备好提供的几条关键信息;抓住谈话的中心思想,不要偏离主题;要了解记者的职责,有所准备练习,同时要掌握主动。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常务副总编翁小绵则认为,媒体与警察应相互支持与协作,警方应将可以依法公开的一切行为全部公开,用事实说服公众,让公众对警察有更充分的了解,这样警察才能得到广泛支持。媒体要及时与警方合作与互动,在新闻采编工作中自觉遵守公安新闻的宣传纪律,积极主动与警方共同策划,新闻报道内容要反复核实,做到客观真实,从而解决好对警察违法违纪的批评与降低警察威信的冲突、对警察组织的报道与事件当事人的冲突、新闻媒体无限扩大与警方提供有限信息的冲突。
新加坡和香港的警察公共关系专家还用具体实践说明警察与媒体如何互动。新加坡警方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与媒体合作,通过新闻发布会发布警方资讯、邀请媒体记者到现场采访等方法使新闻报道准确、全面。警方成立了媒体资讯中心,一年365天不分昼夜与媒体联络员保持联系,及时提供报道资讯供媒体深入采访。警方新闻中心则主动地把媒体所需各种资料放在网站上,媒体不需要查询就可直接下载所需资料。香港警务处警察公共关系科则确立了这样一个理念:“我们接受传媒访问,不只是因为上司指派,也不只是由于某报记者热切追访,而是因为我们想透过传媒报道,向市民提供详尽及正确的事实根据,帮助市民了解新闻,发挥报道的正面意义。”为了与媒体建立长期的建设性合作关系,展示警察正面形象,警方公共关系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与媒体见面会,包括警务处长在内的公关人员都与编辑记者建立良好关系。警察公共关系科设有24小时运作的新闻室以及全日提供实时警队信息的网页,每天提供800至900次查询,能够迅速和准确地向传媒传达正面信息、解释相关政策及消除公众误解。因香港传媒公信力很强,警方遇有突发事件也在第一时间把资讯传输给媒体,以便让媒体及时到现场采访。至于涉及刑事案件,警方必须确保不损害被控人获得公平审讯的权利,避免因为过早披露资料而有碍执行刑事司法。警察形象发生危机时如何公关
警察形象危机是指因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负面报道以及对个别民警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的报道造成的公众对警察形象的认知危机。具体特征表现在主体的特定性,非预见性,影响的广泛性、持续性、紧迫性。当前最被媒体关注的主要有:在执法办案过程中造成的警察形象危机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个别民警自身素质能力低下造成的警察形象危机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一面之词、道听途说、夸大事实“制造”的警察形象危机成为部分媒体的卖点。
危机事件就好比一把双刃剑,它可能会使警察组织的形象受到影响、导致公众对警察组织的不信任感加强,严重的可能还会影响到组织的生存;但是如果处理得当的话,也可能使警察组织在公众面前树立勇于承担责任的形象,从而赢得公众更多的好感和支持。如何正确运用媒体的力量来解决危机,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所长毛寿龙教授认为,危机往往通过新闻媒体传播广为人知。警察在面对媒体时要遵循“四个从不”原则:从不否定显然的事实;从不怀疑媒体的意图,怀疑媒体会节外生枝;从不反问媒体为何不相信自己,反问会导致新的新闻,导致不信任,惹火烧身;从不发怒,发怒导致新的事态,使媒体成为对立面。正确做法是要“接受媒体,利用媒体,善待媒体。免费的公共空间,有助于信息沟通,有助于控制和解决问题。同时,区别媒体需要的信息和客观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准备被媒体使用的信息,帮助他们报道得更加准确。”海南省公安厅干部宋洪涛认为,要建立和完善警察形象危机处理机制,在处置危机中应遵循下列程序:深入现场,了解事实;分析情况,确定对策;安抚受众,缓和对抗;联络媒体,主导舆论;多方沟通,加强化解;有效行动,转“危”为“机”。还要遵循著名的“三T”原则,即Tellyourown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it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itall(提供全部情况),同时遵循公众至上原则和维护声誉原则。为此,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新闻发言人制度,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江苏省公安厅干部萧树祥则利用危机公关实践阐述了积极应对批评报道并努力化解负面影响的方法。近年来,江苏警方建立了与媒体良性互动关系,建立了定期与不定期的沟通机制,着眼内部解决问题,省厅每天有专人摘录媒体批评报道,然后下发到基层查究,纪检、督察部门与基层公安机关把督查结果如实反馈上来。建立舆论监督反馈机制,欢迎社会各界监督,切实推进公安工作。认真查处不实报道,努力消除负面影响,尽可能地把警察“危机”变成树立形象的“契机”。
『陆』 政府实行了甚麼监察传媒的运作
1.开通举报功能。网民通过网站可以实现“一键举报”,网站不仅公布清晰的流程,更通版过报道形式向网民展示举权报件的办理流转过程,不仅提升网站的活跃度和实用性,更是通过网络渠道为反腐提供了一条绿色通道。
2.开通网络互动论坛。这在党务政务网站当中是开先河的,同时也通过实名注册的形式,实现对论坛舆情的有效引导。
3.开通留言咨询功能。网站开通了“留言板”和“回复选登”栏目,定期刊登来自中央纪委业务部门的权威回复,不仅有效对基层单位进行了业务指导,也有助于网民更多了解政策,具有很强的服务性。
『柒』 中国的网络监管机关是哪个机关
中国的网络监管中,通信管理部门、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以及文化部门内,广播电容影电视管理部门和新闻出版部门是代表政府参与网络监管的主要职能部门。
公安网监网站名单: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中国扫黄打非网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
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
『捌』 关于中国的新闻舆论监督现状
“舆论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文件确认的概念,从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有这个概念。从党的工作角度,舆论监督被视为一种对党政权力组织的公开的监督形式。
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评两个方面。
在我国,通常所说的“舆论监督”与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较大差别,它指的实际上是“传媒监督”,因为大众传播媒介通常被视为“舆论界”。传媒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党政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其意见表达的方式是媒介对党政工作中存在的缺点给以批评性的报道。“舆论监督”成了“传媒监督”,在此有必要强调的是,二者实质上是存在差别的:舆论监督是自然存在的公众集合意见造成的某种效果,而传媒监督就不能不带有媒体自身的主观意图,以及媒体背后政治、经济因素对其的控制。大众传媒在理论上应代表舆论,但是否真正代表舆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国传媒所有权和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舆论监督的特殊性。大众传媒在我国属于国有资产,党和政府直接领导主要媒体并给以经济扶植,其他媒体也都分属主要媒体或传媒集团、各个党政机构或党领导的团体。媒体的重大批评报道,通常得到主管机构的指示;一些由记者首先发起的重大批评报道,则要在事后得到主管机构的认可才可能继续。媒体在一些较小的问题上,拥有一定批评自主权,例如针对某些基层权力组织的批评、针对小型企业和违法事件的批评等。总体而言,传媒监督在我国,某种程度上是党政权力的延伸或对这种权力的补充。
从理论上说,传媒监督只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传媒监督的正当性来自公民所享有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传媒作为公民知晓信息和发表意见的公开平台,代行公民舆论监督的职责。传媒批评的权利不应是一种特权。
鉴于我国的传媒监督是一种党政权力的延伸和补充,我国的舆论监督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人们常常将媒体批评视为某一级政府或党组织的意图,因而,这种监督具有十分强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往往对被监督者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其次,由于媒体的一些报道是各国家机关、党的部门联合下文件要求媒体配合进行的(例如“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道路超限超载检查活动等等),因而这时的“传媒监督”其实是党政权力和传媒职能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党政行为性质。所以发生一些媒体从业人员要挟人、剥夺人的违法情况,除了具体人的素质问题以外,也在于这时的记者拥有某种权力但又缺乏约束,媒体的报道可能演化为一种话语霸权。
第三,由于体制问题,除了中央级的传媒,目前各地传媒监督的报道直接涉及到本地的人和具体单位的很少。
第四,有效推进舆论监督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监督得到具体的党政权力机构主要负责人的支持,鼓励传媒积极监督下属机构和工作人员;二是具体的地方立法机构制定舆论监督的法规,以支持传媒的监督,例如1999年在全国最早出台的《珠海市新闻监督办法》;三是跨地区的传媒监督。媒体及其从业者为了防止因直接批评本地的腐败现象而遭遇不测,当地的传媒通常只揭露异地的问题,其他地区的传媒亦然,通过这种办法达到监督的目的。
第五,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精神,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各级权力组织,而不是非权力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媒体在其中的职责是,以审视的眼光,敏锐地发现领导的失职,并及时监督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问题。但是目前舆论监督中也包括了媒体一定程度上代行司法和行政职责的现象,如检查劣质产品、调查恶性事故等。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将传媒监督和某种程度上媒体代行公共政治权力统称为“舆论监督”,因而使舆论监督的外延扩大。
我国舆论监督应以预防职务犯罪为主。2003年12月至2004年7月由深圳市人民检察院草拟并四易其稿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写入法规,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新闻记者在预防职务犯罪采访工作过程中享有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和人身安全保障权。对新闻媒体揭露出的问题,主管部门应当在7日内进行全面调查,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不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的,将由上级机关或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拒不改正的,监察机关或主管部门将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该草案已提交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如果通过,将成为新闻监督权的重要突破。目前更多的现实情况是,媒体的舆论监督往往仅限于对职务犯罪的后期揭露,这样,媒体对职务犯罪的新闻报道很难起到对职务腐败的监督、预防和前期遏制作用。
由于我国当前舆论监督的实际范围较宽,舆论监督目前的职责范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保证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促成并维护以法治国的社会机制、遏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舆论监督”要正常运行,其前提是公众知情,即公众对公共事务信息,尤其是政务信息的全面、及时、客观的掌握。只有公众知情,舆论才能产生监督的效应。同时,传媒作为重要的监督渠道,其报道活动也应受到法律、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自律条文的监督和制约。
『玖』 舆论监督有哪些方式急求~~
“舆论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文件确认的概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有这个概念。从党的工作角度,舆论监督被视为一种对党政权力组织的公开的监督形式。
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评两个方面。
在我国,通常所说的“舆论监督”与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较大差别,它指的实际上是“传媒监督”,因为大众传播媒介通常被视为“舆论界”。传媒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党政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其意见表达的方式是媒介对党政工作中存在的缺点给以批评性的报道。“舆论监督”成了“传媒监督”,在此有必要强调的是,二者实质上是存在差别的:舆论监督是自然存在的公众集合意见造成的某种效果,而传媒监督就不能不带有媒体自身的主观意图,以及媒体背后政治、经济因素对其的控制。大众传媒在理论上应代表舆论,但是否真正代表舆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国传媒所有权和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舆论监督的特殊性。大众传媒在我国属于国有资产,党和政府直接领导主要媒体并给以经济扶植,其他媒体也都分属主要媒体或传媒集团、各个党政机构或党领导的团体。媒体的重大批评报道,通常得到主管机构的指示;一些由记者首先发起的重大批评报道,则要在事后得到主管机构的认可才可能继续。媒体在一些较小的问题上,拥有一定批评自主权,例如针对某些基层权力组织的批评、针对小型企业和违法事件的批评等。总体而言,传媒监督在我国,某种程度上是党政权力的延伸或对这种权力的补充。
从理论上说,传媒监督只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传媒监督的正当性来自公民所享有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传媒作为公民知晓信息和发表意见的公开平台,代行公民舆论监督的职责。传媒批评的权利不应是一种特权。
鉴于我国的传媒监督是一种党政权力的延伸和补充,我国的舆论监督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人们常常将媒体批评视为某一级政府或党组织的意图,因而,这种监督具有十分强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往往对被监督者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其次,由于媒体的一些报道是各国家机关、党的部门联合下文件要求媒体配合进行的(例如“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道路超限超载检查活动等等),因而这时的“传媒监督”其实是党政权力和传媒职能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党政行为性质。所以发生一些媒体从业人员要挟人、剥夺人的违法情况,除了具体人的素质问题以外,也在于这时的记者拥有某种权力但又缺乏约束,媒体的报道可能演化为一种话语霸权。
第三,由于体制问题,除了中央级的传媒,目前各地传媒监督的报道直接涉及到本地的人和具体单位的很少。
第四,有效推进舆论监督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监督得到具体的党政权力机构主要负责人的支持,鼓励传媒积极监督下属机构和工作人员;二是具体的地方立法机构制定舆论监督的法规,以支持传媒的监督,例如1999年在全国最早出台的《珠海市新闻监督办法》;三是跨地区的传媒监督。媒体及其从业者为了防止因直接批评本地的腐败现象而遭遇不测,当地的传媒通常只揭露异地的问题,其他地区的传媒亦然,通过这种办法达到监督的目的。
第五,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精神,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各级权力组织,而不是非权力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媒体在其中的职责是,以审视的眼光,敏锐地发现领导的失职,并及时监督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问题。但是目前舆论监督中也包括了媒体一定程度上代行司法和行政职责的现象,如检查劣质产品、调查恶性事故等。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将传媒监督和某种程度上媒体代行公共政治权力统称为“舆论监督”,因而使舆论监督的外延扩大。
我国舆论监督应以预防职务犯罪为主。2003年12月至2004年7月由深圳市人民检察院草拟并四易其稿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写入法规,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新闻记者在预防职务犯罪采访工作过程中享有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和人身安全保障权。对新闻媒体揭露出的问题,主管部门应当在7日内进行全面调查,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不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的,将由上级机关或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拒不改正的,监察机关或主管部门将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该草案已提交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如果通过,将成为新闻监督权的重要突破。目前更多的现实情况是,媒体的舆论监督往往仅限于对职务犯罪的后期揭露,这样,媒体对职务犯罪的新闻报道很难起到对职务腐败的监督、预防和前期遏制作用。
由于我国当前舆论监督的实际范围较宽,舆论监督目前的职责范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保证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促成并维护以法治国的社会机制、遏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舆论监督”要正常运行,其前提是公众知情,即公众对公共事务信息,尤其是政务信息的全面、及时、客观的掌握。只有公众知情,舆论才能产生监督的效应。同时,传媒作为重要的监督渠道,其报道活动也应受到法律、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自律条文的监督和制约。
参考资料: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lw_view.jsp?id=1047
『拾』 如何发挥大众传媒对行政监督的作用
媒体要坚持真实性原则。真实是媒体的生命,只有首先被受众认为是真实的,才谈得版上监督。权
媒体要采取适当的监督方式方法。要把握好时机,要帮忙不要添乱,要有利于弘扬正气,针砭时弊,化解矛盾。
媒体要不断强化启迪和警示作用。不能简单的曝光揭露,更要扶正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