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服务业规划
1. 需要服务业和化工业战略规划案例
我这有个,是华彩咨询集团官方网站上摘录下来的,一个化工集团的战略规划案例,你看符合你的要求不?【我用源代码来的,很辛苦,分给我吧】
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咨询案例
【项目背景】
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6年12月8日,职工人数800人,位于山东省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五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注册资本为11500万元,公司股票于1999年8月2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公司现有五家直属企业(化工分公司、聚丙烯一厂、聚丙烯二厂、科技开发分公司、药业分公司)和四家参股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及进出口贸易。目前公司拥有聚丙烯系列产品、石油树脂系列产品、工业乙腈、抽余油系列产品、聚乙烯电缆料系列产品、医药产品六大类。用户遍及全国各地,C9石油树脂和乙腈产品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北美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2000年8月公司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承保产品质量。
2002年4月16日,华彩管理咨询公司(以下简称“华彩”)成立了企业管理咨询小组,对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管理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诊断,涉及到集团的销售、生产、仓储、采购、人事、财务等部门,实地考察了各个生产分厂的生产、销售和库存状况,采访各类职能管理人员30余人,借阅了企业的各类管理文件,采集了企业的各种管理表格和有关历史数据。基于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和华彩以往的经验及方法,华彩对公司的战略管理、生产、经营、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进行诊断分析,找出问题,对某些环节则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最后,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企业加强管理,强化竞争的优势的整体解决方案。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工作,咨询小组提出了企业管理咨询报告,供公司领导与公司全体员工参考。咨询工作程序严格按确定的咨询服务流程进行。
【企业诊断与咨询工作思路】
(一)经营现状
公司2001年度实现净利润2216万元,比2000年下降了40.4%。更为重要的是,公司年报显示每股收益0.193元,但2001年中期该指标即达到0.181元。这就是说,2001年下半年公司每股仅实现利润0.012元。此外,公司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也出现负值,每股-0.198元,而2000年这一指标却高达0.493元,即使2001年中期也只有-0.005元。因此,可以看出公司在2001年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
通常来说,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减少是由于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以及存货的增加所造成的。而资产负债表显示,2001年公司的应收款仅759万元,同比降低了46%,显然这不是公司现金匮乏的原因。分析发现,公司存货一项却高达7066万元,同比去年增长了84%,这成为经营性现金出现负值的主要因素。利润表显示,2001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2000年还降低了5%,而生产规模却并没有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存货大幅增长,充分说明公司主业经营面临较大的困难。
未来竞争又迫使公司必须加大投入,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开展新业务。但公司药业项目刚投产,产品没有竞争力、营销体系尚未健全,公司在现实经营情况下,还没足够的实力进行大规模的资源投入与业务转化;更重要的是,单纯加大经营上的投入与转化,能否对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的经营现状和促进公司的持续发展仍然是个疑问。
(二)问题的症结
经过对公司经营状况的诊断,华彩认为造成现实经营效率低以及财务状况差的根本原因有两方面,一个是“经营陷阱”,即公司未能有效地对现有业务进行纵向拓展以及有效实现新业务的价值转化;另一方面“管理陷阱”,即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问题,计划制订的合理性问题,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问题以及沿用缺乏激励的行政管控模式。激励机制的缺乏,必然使一个组织的价值分配杠杆出现扭曲,造成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局部利益小主体的产生,二是获取利益报酬将不再依据业绩与贡献。由此决定组织内谋求局部利益的行为不再受到约束,导致整体利益的创造与分配失衡;同时,追逐局部利益的过程愈演愈烈,导致利益分配趋向平均化,价值杠杆失去激励作用。这是公司系统失效的症结所在。
(三)咨询目标
对公司的战略、组织、管理流程和经营流程等进行全面诊断,依据市场环境竞争要求,制定有针对性地改进方案,并通过信息化手段保证方案的实施效果,全面提升企业业务流程的运营效率,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
(四)走出困境的逻辑与对策
根据华彩对项目运作的整体思路,结合公司的变革动力与既定的约束条件,特别是考虑到公司目前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经营管理问题,为实现公司变革的最佳效果,华彩提出了“以战略和业务定位为基准,逐步推进制度创新”的解决思路。
对于管理陷阱问题,只从问题的本身来开处方对公司来说是行不通的,现有的改革涉及到观念、利益的调整,而公司本身又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如果单从管理角度来解决公司目前的管理陷阱问题,将会牵一发动全身,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华彩将对公司目前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从解决经营陷阱入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新的业务增长来带动公司在管理方面的变革。战略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侧重于: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如何审视公司的主业发展问题?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如何定位?现有资源如何实现有效配置?
战略决定组织和人事,在战略和业务定位的基础上,华彩将围绕公司的战略主线,对公司的组织体系和资源配置模式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并对公司的激励机制(以薪酬制度和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为主体)、约束机制(以考核制度和任职资格制度为主体)、牵引机制(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体)进行全面改革;建立有效的创新授权体制。公司的创新授权机制,不是简单的分权问题,而是对组织框架的优化、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运行的规范化。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推行信息化管理模式。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企业内外部沟通渠道,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将IT作为公司业务运作的平台,实现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组织和人力资源等管理;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管理为主线,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立企业资源管理(ERP)管理系统。
【客户评价】
"顾问组提供的战略方案既有前瞻性,又符合了公司的客观实际,并且提供了过度方案,组织结构调整和战略举措部分提供了我们今后的工作思路,非常明确,也非常科学。"--公司常务副总裁王先生
2. 服务业规划怎么做,涉及哪些方面
这个还是找个专业做这方面规划的问问吧,看看成功案例,直接咨询下都是可以的,业内比较不错的,口碑很重要,你看看北京东西部能源技术研究院这个吧,对你应该有帮助的
3.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的意义
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作用,以前海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国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经验。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进一步加强对前海开发建设的支持和指导,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国务院有关部门、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深圳市等有关方面参加的协调机制,帮助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相关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为促进前海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督促检查和评估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批复最后要求:发挥深港比较优势,在前海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各有关方面要充分认识前海开发的重要意义,以规划实施为契机,开拓创新,密切配合,扎实工作,共同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不断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模式。 批复指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实施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进一步深化粤港紧密合作,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国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
批复要求,要充分发挥香港国际经济中心的优势和作用,利用前海粤港合作平台,推进与香港的紧密合作和融合发展,逐步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在全面推进香港与内地服务业合作中发挥先导作用。
在规划的推进中,要加强统筹规划,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总部经济,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增强资源配置和集约利用能力,把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基地和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引领带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升级。 记者了解到,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深圳市一直把前海作为发展备用地,直至2009年8月,明确前海将建设成为“深港合作共建现代服务业的示范区”,前海才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记者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上看到,前海未来将被定位为四个区,即深港合作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结构调整引领区;将重点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科技及专业服务、通讯及媒体服务、商业服务等六大领域。
未来的前海将给深圳带来怎样的一个发展惊喜呢?深圳市市长许勤也对此做了一番描述,“到2020年,前海的区域经济总量将会达到1500亿元,我也期待前海能成为全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模范。”
4. 产业园区规划的服务领域
(1)园区发展战略规划
为不同类型产业园区“战略转型、功能扩展、环境版优化、产业升级”提供咨询研权究,突破发展瓶颈,捕捉发展机遇,提升发展能级。
(2)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针对产业园区特定产业发展问题,系统探讨“产业链条、细分门类、产业布局、发展策略”等问题,形成有竞争力、可持续的产业链经济规划。
(3)小园区项目开发策划
为特色产业园、专业园区或高科技园区的开发或拓展提供定位策划、产业规划和开发模式、招商策略研究服务,指导小园区开发建设和招商运营。
5. 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和规划是什么
中美嘉伦为您总结了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选择和总体思路
在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中,应该选择何种发展战略、发展方法和发展路径是各方争论的焦点。结合我国国情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确定战略发展方向尤为重要。
是渐进发展还是跨跃式发展?
从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这样一个基本规律,即第二产业发展优先。这客观上也是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和应对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需要。反观第三产业,建国以来虽然也得到迅速发展,但其占比很长时间没有明显变化,1952年占比为28.6%,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直徘徊在30%左右,2000年才达到40.7%。这种比例变化显示出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了政策抑制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再按常规路径,而应该采取倾斜政策,释放第三产业的发展潜能,实现第三产业在现有基础上的跨跃式发展。
是全面提升还是局部突破?
由于政策资源的有限和现实经济条件的制约,实行产业倾斜政策,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应避免全面出击,最好是整合现有资源,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局部突破。首先,应鼓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率先实现第三产业的提升,实现区域突破。目前,各大城市都比较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提升第三产业的具体要求。应顺应这些要求,鼓励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积极改善产业结构,实现第三产业的优先发展。其次,应加快推进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实现行业突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近些年来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不断下降,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应及时调整有关政策,鼓励金融业加快发展,从而带动第三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
是依靠行政还是依靠市场?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市场化应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流。但考虑到第三产业中某些行业的公共服务属性和目前行业主管的现实格局,笔者认为,当前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应以市场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关键在于降低第三产业的准入门槛和税收负担,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兼顾这两方面,目前最迫切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深化税收体制改革。通过适当降低税赋解决第三产业整体税负过高和中外资企业税负不一致问题,利用税收调节的手段,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中美嘉伦认为,我国发展第三产业要选择“跨跃发展、局部突破、市场为主”的战略,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强化市场机制,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加大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力度,全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6.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不生产商品和货物的产业,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国家统计局在1985年《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将第三产业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个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研事业,生活福利事业等;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7. 生活性服务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一)商贸服务业。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改善流通设施条件,优化消费环境。推动现代流通方式和循环经济理念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发展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总代理等现代经营方式。优化城市大型百货店、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鼓励发展专业店、专卖店、会员店,大力发展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通过开展社区商业民生促进工程,构建社区商业便利消费体系,促进居民服务便利化发展。统筹城乡贸易发展,支持城市商业企业向农村延伸开设商业网点,发展农资和日用工业品配送下乡服务,引导农产品进城直销。鼓励商贸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商贸服务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商贸服务行业统计和城乡市场监测体系。建立健全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引导住宿和餐饮业健康规范发展。“十二五”时期,传统商贸服务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商贸流通业多业态、多形式发展,商业设施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城市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建立现代化商贸服务体系。(二)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组织实施一批成熟度高、成长性好、先导性强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支持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规模效应明显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制度,在国家许可范围内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产权、信息、技术、版权等要素市场,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健全文化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业态。大力发展演艺业,加强演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发展全国性文艺演出院线和电子票务系统。加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广播影视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广播影视知名品牌,实施一批广播影视精品工程,推动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整合提升图书、报刊等纸介质传统出版产业,发展数字出版等新兴出版产业,加快推广数字环保技术,创新出版传播手段和渠道,打造一批大型出版传媒、印刷复制和发行企业集团。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快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推进国家版权监管平台建设,提高版权服务与保护水平。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十二五”时期,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将其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专栏1文化产业发展重点 1.文化艺术产业和网络文化产品发展重点。鼓励演艺节目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推动发展全国性文艺演出院线,加快剧院、剧场、电子票务等演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1-2个国际知名的演艺产业集聚区,形成10家左右全国性或跨区域的文艺演出院线。开展动漫相关技术标准研制工作。发展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等游戏产业,推动国产游戏产品走出去。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兴娱乐方式。繁荣美术创作,规范市场秩序,推动艺术品产业健康发展。发掘民族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促进传统手工艺产品发展。大力发展艺术创意设计产业。加强文化内容与高新数字技术结合,培育和发展数字文化产业。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中华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原创能力和文化品味,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化品牌。2.广播影视产业发展重点。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卫星直播广播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推广应用、广播覆盖传输数字化、高清晰度电视、城镇数字影院、国产影视剧及影视动画、纪录片等重大产业项目。基本建成全国城市数字影院覆盖网络。大力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媒体新业态,加快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全国运营。加快影视产业、影视动画产业、影视纪录片产业、影视制作业和网络视听产业发展。3.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实施新闻出版精品工程,构建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网络体系,引导出版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动漫游戏出版产品、民族原创网络出版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加快建设新闻出版产业带和基地。提高新闻出版企业装备水平和新闻出版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实施新闻出版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新闻出版领域基础性标准、新业态核心标准的制(修)订,加大标准宣传贯彻力度。鼓励海量数字内容资源平台建设。完善出版物发行流通网络,加快全国性出版物物流体系建设,提高网点覆盖面,努力实现“市市有书城、县县有书店、乡乡有网点、村村有书屋”。提高印刷复制产业发展质量,实施绿色印刷和数字化印刷工程。大力推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实施“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加快国际交易平台建设,拓展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打造国际知名出版传媒企业品牌。(三)旅游业。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科学利用资源,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观光旅游质量,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生态、文化、红色、乡村、森林、湿地、草原、海洋等专项旅游,提升旅游业发展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和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全国特色名镇(村)建设,规范发展主题公园。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旅游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实施人才兴旅工程,推进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加快旅游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十二五”时期,旅游业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专栏2旅游业发展重点 1.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实施《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示范村和示范县,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扶持。2.旅游精品建设。推进实施《“十二五”全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打造一批国家级城市旅游目的地、国家级精品景区,推出一批文化旅游演艺精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及文物、森林、海洋、温泉、草原、工业、科技、会展、修学等专项精品旅游景区。3.红色旅游发展。推进实施《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继续加大红色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深化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线路、重点旅游区建设,加强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结合,完善配套服务,提高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4.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实施《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升海南旅游业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四)健康服务业。统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升人民群众健康保障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依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有利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促进非基本医疗服务的发展。合理规划医疗资源,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对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的监管和技术指导,鼓励有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做大做强。积极促进医疗护理、健康检测、卫生保健、康复护理等健康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业。加强健康管理教育与培训,鼓励技术产品研发,制定标准与规范,加快健康体检行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进程。支持发展健康服务机构,鼓励健身活动,推动健康咨询、健康保险与健康服务融合发展。健全康复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康复医学服务能力。“十二五”时期,基本形成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各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医格局,构建集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健康保险等服务内容为一体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五)法律服务业。大力发展以律师和公证为主体的法律服务业,稳步扩大从业人员数量,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眼光、精通涉外法律业务的高素质律师人才。拓宽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提高法律服务水平,实现法律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有效参与。稳步扩大法律服务规模,完善组织形式,推动业务转型和升级,促进专业化分工,扶持、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法律服务机构。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和行业规范,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人员诚信执业制度,完善执业状况评价、监督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规范服务秩序和服务行为。提升法律服务业开放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律服务机构。加大对法律服务业政策扶持和保障力度,改善法律服务业发展环境,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扩大服务规模和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十二五”时期,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要求、较为成熟的法律服务制度体系。(六)家庭服务业。健全家庭服务业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和监管措施,完善家庭服务业促进体系。研究制(修)订家庭服务业服务标准(规范),扩大标准(规范)覆盖范围,研究制订家庭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加快推进家庭服务业公益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市场机制,加强政府引导,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家庭服务业,重点培育一批连锁经营的大型家庭服务企业,积极扶持中小家庭服务企业,促进家庭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发展。鼓励各类人员到家庭服务业就业、创业,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便利惠民的家庭服务体系,优化城市服务网点布局结构,积极推动家庭服务网点进社区。规范家庭服务市场秩序,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维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社区为重要依托,以家政、养老、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业态为重点,创新家庭服务业发展模式,整合家庭服务资源,实现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十二五”时期,家庭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共同发展的家庭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初步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相适应的家庭服务体系。 专栏3家庭服务业重点工程 1.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设立区域性家庭服务电话呼叫号码,整合资源,增加投入,实施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依托该平台,健全供需对接、信息咨询、服务监督等功能,形成便利、规范的家庭服务体系,为家庭、社区、家庭服务机构提供公益性服务。2.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工程。以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从业人员为重点,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在职培训。“十二五”时期,每年培训100万人。加强培训基础能力建设,依托现有培训资源,在地级城市以及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建设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实训基地,同时对有创业愿望的人员提供相应的创业培训。3.家庭服务业千户百强创建工程。推动一批中小企业(单位)做专做精,扶持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单位)做大做强,培育一批知名家庭服务品牌,形成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服务水平高的企业(单位)群体,加大对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单位)的扶持力度,提升我国家庭服务业的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七)体育产业。以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为先导,带动体育用品、体育中介等行业的联动发展。推动体育服务运营管理模式多样化。积极提供适应中低收入群体需求的体育服务,合理引导高收入群体体育消费。坚持重点体育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培育特色体育产品,着力培育体育产业骨干企业。合理规划体育产业基地布局,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延长体育产业链。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赛事、体育活动的名称、标志、版权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推动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十二五”时期,体育产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创建一批充满活力的体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逐步打造一批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和重大赛事品牌。(八)养老服务业。引入多种形式的市场主体,培育发展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开发养老服务项目,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积极扶持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和中小型养老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大力拓展养老服务领域,逐步实现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健康服务、辅具配置、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救援等方面延伸。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推进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之家、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发挥养老服务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的特点,推动养老服务与餐饮、服装、营养保健、休闲旅游、文化传媒、金融和房地产开发等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加强老年护理人员培养培训,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提高其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养老机构,促进养老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发展。健全养老服务市场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十二五”时期,养老服务业规模显著扩大,社会化养老覆盖率明显提高,基本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实现老有所养。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量达30张。(九)房地产业。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培育和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引导住房合理消费。引导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土地评估和登记代理机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加强和完善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制度,大力推行房地产经纪人、土地登记代理人执业资格制度,加强中介行业自律管理。建立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强土地登记代理制度建设,健全行业资信体系。加强农村建筑技术队伍建设。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服务,培育节能技术服务市场。进一步明确物业管理行业的责任边界,健全符合行业特征和市场规律的价格机制,规范物业管理行业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旧住宅区推行物业管理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物业管理保障机制。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多种经营,积极开展以物业保值增值为核心的资产管理。继续推进物业管理师制度建设,提升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提高旧住宅区物业服务覆盖率,城镇新建居住物业全部实施市场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模式。建立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绩效考核、人员准入、信息披露、责任追究制度,加快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十二五”时期,房地产和土地中介服务机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社会公信力明显提高,建筑节能服务标准规范进一步完善,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及第三方服务机构。
8. 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第六章 规划实施保障
适应服务业大发展新要求,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创新工作方法,夯实工作基础,为落实规划提供切实保障。 紧紧围绕服务业发展需求,加强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工作,建立健全重要支撑体系。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开设服务业发展相关学科专业,强化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服务业综合性研究机构建设,积极发展服务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
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创新体系,开展服务业理论、商业模式、关键技术等方面研究,提高服务业创新能力。以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为核心,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贯彻实施,扩大服务业标准化覆盖范围,不断提高服务业标准化整体水平。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协同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坚持整体设计、规范透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原则,全面提升统计能力,不断提高数据质量,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 专栏6重要支撑体系主要任务 1.服务业创新体系。
支持一批服务业综合研究机构整合发展,建设服务业区域创新中心,提升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战略研究能力。支持建设一批服务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提高服务业创新能力。支持服务业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开展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完善产业园区创新体系,支持服务业领域的大学科技园、专业孵化器建设,提升园区创新支撑能力。
2.服务业标准体系。
围绕服务业新领域、新业态,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一批服务业重点行业和领域服务标准,鼓励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借鉴采用国际标准。推进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强化服务业标准宣传贯彻,健全标准实施反馈评价体系。加强服务业标准研究,密切跟踪国际发展趋势,推动我国服务业标准的国际化。
3.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政策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逐步建立分类科学、资源共享、高效优质的产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体系。拓展服务范围,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企业,壮大知识产权服务人才队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预警、维权和争端解决机制。
4.服务业统计体系。
发挥服务业统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不断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和水平。适应服务业发展新形势,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强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服务业统计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提升服务业统计调查能力。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信息对外提供共享机制,研究建立服务业门类季度统计调查制度。 本规划提出的服务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是对市场主体的导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本规划提出的加快服务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和规划实施保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要编制本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并抓紧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编制服务业各主要行业和主要领域的配套规划(指导意见),制定财税、金融、土地、价格、工商管理、质检等方面相应的落实意见或工作措施,并分解落实到年度。
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组织有关方面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及时向国务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