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信息化提升
(二)当前条件下纪检监察机关运用信息化手段反对腐败问题的实施办法在纪检监察机关电子办公综合平台建立以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方式尝试运用信息化手段反对腐败问题:1.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当前条件下,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并不是什么复杂的问题。使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甚至是文艺演出等比较传统的传播方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在网络信息化面前,显得局限性相对较大。纪检监察机关可以利用廉政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等渠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力度,并鼓励广大党员干部互动参与。当我们严肃的纪检监察网站出现众多反腐倡廉的图片、视屏,甚至出现了廉政动画、廉政网页小游戏等寓教于乐的专栏时候,群众的广泛参与将使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开启一片新的天地。2.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源头防腐,在反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电子监察在工程建设、土地矿产资源交易、房地产交易、民生工程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电子告知制度,通过专门的电子监察系统对这些告知信息进行自动分析、处理,并将电子监察系统自动生成的警示信息反馈至告知单位,限期整改。到期未整改到位的,纪检监察机关视问题的性质作出相应处理。目前全国正在开展的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就欠缺一个全国性的工程建设项目登记信息的电子申报、处理系统,使得各级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机构相当部分人力物力用于填报、汇总表格,致使实际开展监督检查的时间相对减少,降低了工作效率。电子监察系统自动对申报单位填报的信息及报送的相关原始资料电子信息进行识别、分析和处理,在源头上实行防腐监控,可以显著提高纪检监察机构反腐败工作的效率。3.建立网上群众举报系统网上群众举报系统实质上应该是电子监察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目前没有建立电子监察系统的条件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设立网上纪委书记举报信箱、廉政信箱等方式受理网上举报,并将处理结果反馈至举报人电子邮箱。三、运用信息化手段反对腐败问题应注意的事项1.注意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培训,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反对腐败的能力纪检监察机关运用信息化手段反对腐败问题是必然趋势,每一个纪检监察工作人员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一方面纪检监察机关注意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培训,尤其是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知识,以不断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反对腐败的能力;另一方面,纪检监察工作人员也要主动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纪检监察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2.规范纪检监察系统电子化取证程序电子数据证据材料一般包括录音、录像、数码照片、网上交易及电子邮件等证据材料,这些证据材料的取得、确认、存档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电子数据证据材料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得不到确认,运用信息化手段反对腐败问题也是一句空话。纪检监察机关应及时出台相关规定,明确规定电子数据证据材料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并规范纪检监察系统电子化取证的程序。3.构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体系凡事都有其两面性,不可避免的,运用信息化手段反腐败必须面对信息网络的安全保护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的网络安全问题可以通过内部网络实现物理隔离,但是,信访举报及电子监察申报系统肯定要通过外网传送数据。这要求各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构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体系,防止受到网络攻击,导致系统崩溃。4.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纪检监察机关办公自动化运用信息化手段反腐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成就是实现纪检监察机关办公自动化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纪检监察机关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敷衍了事,要循序渐进,以此为契机,逐步走向办公自动化、信息化。
❷ 如何在起重机械监督中运用信息化的手段
建立起重机械安全监控平台,把所有涉及到起重机械的行业及部门都列入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和监控。
建筑垃圾信息化监管服务是什么意思?
建筑垃圾上报到统一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监督,能够有效完善长效的建筑垃圾管理体系。
❹ 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示质量安全监管,区域监管的信息化手段
质安通
利用GIS、网格化等先进手段,全面、系统、科学的计算机联网处理、收集和网格化管理,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各部门业务处理能力的效率。因此该系统规范化地处理质量技术监督各类业务的基础数据,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安全性;实现系统内部各机构和各业务处理环节的协调一致及高效的协同工作;并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的业务处理和管理的操作手段和综合的共享信息,为管理部门和高层决策者提供详细、准确、多方位和多角度的宏观及微观统计及分析结果;使质量技术监督业务处理及时、业务管理规范和准确,并进一步为高层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GIS的设计思想和企业网格化管理系统建设的需要,将电子地图与企业、产品等数据相结合以反映监管对象的地理分布的具有专业特性的区域监管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即地理信息系统,它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处理地理空间及其相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融地理学、测量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和应用对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 它能把地球表面空间事物的地理位置及其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屏幕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
质安通系统可以使管理部门和决策者能直观地认识和掌握监管地区企业的各种信息要素,管理者的管理工作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该系统挖掘空间数据库和网格化监管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信息,经过软件分析和统计,呈现出一些具体、直观的专题电子图,如工业企业分布图、特种设备分布图、名优名牌企业分布图、重点监控企业分布图、证书有效期预警图、巡查情况统计图等,使得各级管理部门可以以最直观的方式获得最新的信息,在各个“信息孤岛”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空间分析直观性的功效,在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内实现信息集成、加工、分析,为决策提供统一有力的支持。
❺ 在推进办案和监督信息化建设,有效预防违规干预,插手案件办理方面取得哪些经验做法
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处分规定 《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处分规定》已经2010年6月18日监察部第6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
❻ 怎样理解“安全培训内容规范化、方式多样化、管理信息化、方法现代化、和监督日常化”
就是在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
1、要达到培训的内容统一,并符合安全法律法规、版标准规程等规范权要求;
2、培训采取:课堂讲解、PPT教育培训、组织函授学习、现场互动等各种方式多样化,有利于增强培训效果;
3、建立安全教育培训电子信息管理系统,是培训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
4、充分利用视频教育培训、互联网搜集安全教育培训资料、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和现代安全科学的系统管理方法,开展工作;
5、在日常安全工作重要坚持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和掌握员工安全思想状况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动态情况,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有效做好安全教育培训系统预防工作。
❼ 如何利用信息化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1.掌控综合监管信息还有差距
实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息化动态监管,需要全面掌控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主体及经营各环节基础信息。就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而言,目前尚未形成具体食品质量及真伪查证、食品流通追溯体系、食品经营重点场所及重点环节、下架退市及召回食品等综合监管信息平台以及实施食品经营主体网上教育培训、督促引导食品经营主体自律的信息系统。这种综合监管信息掌控不足、尚未建成完善信息平台的现状,离实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息化动态监管的要求尚有差距。
2.信息化动态监管措施还不完善
目前各地工商机关大力强化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注重工作创新,如突出食品流通源头监管、开发网上教育培训考试系统、建设食品经营监管网络,引导食品经营主体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等值得肯定和推广。但从适应未来发展角度看,信息化动态监管措施还不够完善,应以信息化动态监管为手段强化食品流通重点主体和重点环节监管,深化流通领域食品溯源监管,深化食品经营主体诚信监管,提升市场清查、抽样检测、案件查办、突发事件处置效能等,打造信息化动态监管模式,促进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程序化、规范化、高效化运作。
3.打造食品安全信息化动态监管信息平台非常重要
加强调研,整合各地经验,统一开发信息化动态监管应用软件,既适当兼容各地已有的软件及系统,又能针对食品经营主体和经营场所、仓储场所、运输工具,具体经营食品的品种、批次、数量、流向,以及问题食品下架、退市、召回等,加强综合信息的收集、查询,为提高监管效能创造有利条件。
流通领域食品源头主体和商场、超市等重点主体,以及其他食品经营重点场所,是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因此,应着力强化食品经营重点主体和重点场所信息化掌控,全面掌控食品流通各重点环节动态信息并配套建立有效的监管模式,由此全面推进信息化动态监管。
在运输环节监管上,应实施食品经营运输车辆备案登记管理,将食品流动送货车辆纳入信息化动态监管范畴,要求流通源头经营主体流动送货的食品送货车辆随车携带营业执照、流通许可证、进货登记本、流通领域食品运输车辆登记卡及标识。
在仓储环节监管上,应对食品经营主体仓储场所实行备案登记管理,配套推出食品经营仓储环节监管巡查制度,要求食品经营者在仓储场所建立“三区三账”。
❽ 如何促进环境监察信息化
键在于创新环境执法监管模式,以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为动力,以构建企业环境自觉守法体系为手段,以建设全面综合型环境执法监管队伍为保障,全面推进环境执法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紧跟时代步伐,向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执法监管要效能
近年来,社会舆论对环保工作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各类环境事件屡屡成为新闻焦点和热点,对于环保部门来说,犹如天天在“风口浪尖”冲浪。但从舆论及其引起的反应看,公众大多还是以感性的围观者身份参与环境保护,真正能够身体力行参与环境保护的并不多。民意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环保部门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好民意这股“水”,让民意沿着正确的渠道流淌,发声、发力、发威,才能使环境保护这艘“舟”长风破浪,挂帆远行。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和环境普法,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的解决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有一个过程。环保部门尽管在工作目标上与公众是一致的,但是如果宣传和沟通工作做得不够,就容易走到群众的对立面,引起群众的怨气。近几年来,浙江省环境信访量持续在高位徘徊,并且出现了大量的重复访、越级访、过激访甚至引发涉稳事件,因素很多,其中也与群众不了解、不理解环保工作有关。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普法工作,使社会公众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地当环境保护的践行者,大力支持环保部门开展工作。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和方式创新,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环境监管。当前,虽然环境监察队伍一直在不断壮大,但面对量大面广的排污企业,依然是杯水车薪,尤其是浙江省推行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后,人员不足问题成为最大发展瓶颈。因此,要积极发挥民间力量,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环境监管。目前,浙江省各地在环境协管员、企业环境监督员、农村环保联络员、环保义务巡防队“四支队伍”建设上摸索出了一些做法,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下一步,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将继续努力搭建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监管的平台,丰富参与的渠道和形式,积极推进执法公开,如媒体开放日、执法公开日等活动,邀请新闻媒体和志愿者参与现场执法,亲身体验环境执法监管工作的苦与乐。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引导媒体客观报道环境问题。今年以来,浙江省连续发生“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等几起环境舆情事件,造成的影响很大。如何做好新形势下舆情应对工作,成为各级环保部门尤其是一线执法人员的必修课。面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格局和社会舆论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唯有与时俱进地提升理念,提高沟通、应对和甄别能力,才能有效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报道环境问题。同时,要密切与宣传部门的沟通合作,避免出现失实报道、虚假报道,切实维护环保部门的公信力。
深化治本之策,向构建企业环境自觉守法体系要效能
近几年来,尽管浙江省坚持对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坚持出重拳、下猛药,但环境违法行为依然高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在强调刚性执法的同时,没有将柔性管理的理念引入环境监管,导致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守法意识薄弱、守法能力欠缺、守法动力不足等问题。所谓“柔”,就是理性阳光执法、人性化执法,运用引导、提醒、警示、劝告、教育等行政指导手段,引导行政相对人守法经营、服从管理。如果说“刚”性管理是一种水平,那么柔性执法就是一种境界。
一是要树立执法服务意识,转变重处罚、轻纠正的观念,激励企业自觉守法。在执法过程中,要强化寓服务于执法的意识,转变观念,改变以往重查处、轻纠正、弱指导的执法模式,多做企业思想工作,加强双方之间双向互动沟通,尽最大努力解决企业自身环境管理中遇到的困难,让企业感受到环保部门执法为民的真诚服务。要大力开展企业环保自律行动,倡导企业签署和公布环境保护自律承诺书,鼓励企业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对优秀自律企业颁发证书,在项目审批、环保荣誉评选、环保信用评色、上市环保核查、环保专项资金补助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二是要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强化执法威慑力,切实提升企业环境守法意识。要大力加强宣传,通过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教育和警示,让企业深刻体会到环境执法的严肃性,看到环境违法的严重后果和付出的重大代价。要切实解决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对于环境违法企业不能罚款了之,要综合运用挂牌督办、停产治理、刑事拘留、责令公开道歉等措施,强化执法威慑力。要使企业明白环境违法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罚款)、生产上的停滞(停产),还有名誉上的污点和企业长期发展所需融资方面的限制等,要让企业切实认识到环境守法利己利人利国家,环境违法则祸国殃民害自身。
三是要加强帮扶指导,推进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建设,提高企业守法能力。要站在企业的角度换位思考问题,作为一家企业,面对的不仅有环保部门,还有工商、质监、安监、消防等十几个甚至更多的政府部门,要让企业完全精通或者熟知每个部门的法律法规很难,很多企业的违法行为可能是因为无知造成的。因此,要加大对企业环境守法服务的指导力度,积极帮助企业分析存在的问题,查堵违法漏洞,推进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建设,让企业环境监督员真正成为企业环境管理的中坚力量,提高企业环境守法能力。
四是要借力管理,充分发挥各相关单位和组织在促进企业环境守法方面的作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进行的,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可以成为我们推进企业自觉守法体系建设的资源。如加强与组织部、国资委的合作,充分利用其对国有企业班子业绩考核的发言权和决定权,促进国有企业环境守法;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参与环保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指导协调作用和对业内企业的监督作用;充分运用企业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身份的约束作用,通过人大、政协机关对其成员的教育与约束,积极推进相关企业守法。此外,可以借力于金融部门在绿色融资方面、工商部门在著名商标评比方面、以及工会组织在企业负责人劳模评选方面等的优势,有效形成环境监管合力。
着力固本强基,向全面综合型环境执法队伍建设要效能
转变执法监管职能、提高执法监管效能,关键在人,在于有一支什么样的环境执法队伍,在于这支队伍的理念、意识、机制、能力、水平和装备等。
一是要狠抓队伍素质建设和能力提升。环境执法监管工作要增速、提效,人员素质是基础,能力水平是关键。浙江省着重从培训入手,深入推进环境执法“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在全省环境监察系统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当前,尤其要重点补上如何与新闻媒体打交道这一课,在闪光灯前做到不慌不乱、有理有据,做好与媒体的沟通工作。
二是要完善执法机制建设和渠道开拓。对内而言,要着力加强环境监察系统上下级良性互动机制建设,使“下级要对上级负责、上级要为下级减压”成为全系统的共识,要有“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做到上下齐心,共同解决各类问题;对外而言,要继续深化与公检法等部门的联动合作,大力推动与公安部门的联合办案。目前,浙江省公安厅对打击环境违法犯罪问题非常重视,将环境犯罪案件的办理情况列入对各市公安局的考核,力争2013年全省办理100起环保领域的刑事案件。环保部门将继续主动有为,会同公安部门将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是要改进环境执法方式和创新形式。继续深入推进环境执法网格化精细化管理试点工作,努力做到关口前移、服务前移和重心下移,通过网格化监管、精细化服务,提高环境执法、应急和信访调处的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推进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通过移动执法系统、排污申报收费系统、环境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环境信访信息预警和处理系统等的建设,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要善于向公安等部门学习,在调处重大环境违法案件,特别是一些隐秘的环境违法行为和来因不明的环境污染问题时,通过错时检查、秘密侦查、有奖举报等多种方式,努力做到有案必破,实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精准打击。